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榨菜經濟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榨菜經濟學

發布時間: 2021-03-21 15:02:22

⑴ 榨菜起源哪裡

榨菜的起源

涪陵榨菜蜚聲中外近百年,那麼涪陵榨菜究竟起源於何時,究竟系何人所發明?這是一個長期以來饒有興味的問題。因文獻資料有限,現介紹一則流行於涪陵城西一帶的民間傳說。 榨菜還未發明以來,涪陵早有用包包菜(即後來所稱的青菜頭)製作泡菜、干鹹菜的歷史,其中以城西聚雲寺(俗名賽豐都、天子殿)和尚所制最為講究,遠近馳名。相傳清朝道光年間,有邱正富者,世居忠州(今四川忠縣)。家世小康,終日雞鴨魚肉、膏粱厚味,致使食慾減退,身體漸漸消瘦,心中郁悶,悉煩不安。一天夜晚,他迷迷糊糊入睡,見一鶴發童顏老道走來,給他看相,說他是有福之人,並面授機宜,言道:「涪州(今四川涪陵市)天子殿包包菜泡菜最能送食,施主何不一試?邱正富南柯一夢醒來,一切都記得明明白白,但又半信半疑。最後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在上九會時(正月初九)去涪州天子殿晉香。晉香後,他有幸嘗到老和尚招待遠道香客的齋飯。桌上擺出好幾種香脆的鹹菜,其中一種是泡菜,顏色青生生的,入口生津,又嫩又脆,特別送食。飯畢,他找到長老,問泡菜為何種菜做成:長老回答,系本地包包菜泡製。後來又帶他去寺後菜園看包包菜。邱肯求給點兒種子帶回忠州栽種。長老吩咐小和尚去拈一小勺種子給他,並教其如何栽種,如何做泡菜和鹹菜。邱正富回家後,讓長工按其種法在自己的菜園里種植,果然長出了包包菜,制出的泡菜雖不及天子殿的嫩脆,但還是好吃。他的食慾開始好起來,精神狀態一天比一天好。於是精心留種,待第二年再種。奇怪的是情況變了,那菜長不出包包了,當然包包菜、泡菜、鹹菜都吃不成了。邱正富以為自己心不誠,長老使了法,又去天子殿晉香,並獻上一大筆善資。他再次從天子殿討回種子,頭年靈驗,種到第二年又變了。邱正富覺得神奇,又一心想吃包包菜,遂到涪州天子殿以東洗墨溪買下一塊地方,舉家遷涪。從此,年年有包包菜做的泡菜、鹹菜供其享用。他最後活到93歲,無疾而終。這時大約已是清朝光緒初期的事了。 傳說中有真實的歷史的影子。這則傳說透露出這樣幾個值得注意的信息:包包菜(或用它製作泡菜、鹹菜起於民間,系素食佳品,天子殿僧人對此獨有發現;邱氏對包包菜特有喜愛並獲得好處。 那麼,歷史文獻資料的記載又如何呢?據清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涪州志》載:又一種(即另一種青菜——筆者注)名包包菜,漬鹽為菹,甚脆。按,菹即用鹽水浸漬而成的泡菜。說明此前涪州人已有用包包菜制泡菜的習俗。又據民國17年(1928年)出版的《涪陵縣續修涪州志》載:近邱氏販榨菜至上海,行銷及海外,鄉間多種之」;又載:「青菜有包有薹,鹽腌,名五香榨菜」。民國28年(1939年)張肖梅在《四川經濟參考資料· 榨菜》一文中記載:涪陵人邱壽安,家世小康,平時自製多壇家用。邱君於宣統未年赴宜漢,隨帶十餘壇送親友,獲得贊美,遂秘密返川經營,專運省外」。在此前後,不少報刊亦有報道,但所述發明情況均較粗略,且互有出入。較系統而可靠的記載當數1963年9月涪陵縣供銷合作社收集整理的《涪陵榨菜簡史》。其資料可靠的原因如下:對當時健在的不少老榨菜技工進行了采訪並召開了座談會;查找和核對了有關歷史文獻;找到了民國28年(1939)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教授李家文等親自到涪調查後形成的《榨菜調查報告》,該報告稱:「調查費時兩月有餘,並訪晤榨菜發明人」,《涪陵榨菜簡史》即採用了有關榨菜發明過程的資料。茲將其中有關榨菜緣起的內容綜述如下: 榨菜起源於涪陵城西邱壽安家。邱壽安,清光緒年間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開設「榮生昌」醬園,兼營多種腌菜業務,家中雇有資中人鄧炳成負責干腌菜的采辦整理和運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下邱家院一帶的青菜頭豐收。鄧看到菜多難於加工,與邱家婦女們商量,試著仿照大頭菜的全形腌製法,將青菜頭全部製成腌菜。制好後,鄧順便捎帶兩壇到宜昌供邱嘗新。邱又用它待客,親友及同行一致覺得鮮香可口,為其他醬腌菜所不及。邱頓生謀利之念,決定將它投入市場,次年(1899年)正月,邱趕回老家,以鄧炳成為技師安排大量製造青菜頭腌菜。初腌後,用壓豆腐的木箱榨除鹽水。邱把這種用木箱除鹽水後製成的新的腌菜製品取名為「榨菜」。當年生產80壇(每壇摺合25公斤),全部運銷宜昌,獲利十分可觀。邱於是嚴令家人及長工保密加工方法,連年擴大生產和銷路。光緒三十四年(1908),邱壽安之弟邱翰章因經商順便捎運80壇試銷上海。當時無人問津,邱在報上登廣告,又以切細的小包榨菜在公共場所分送行人,並附上食用說明書,產品漸為消費者接受。至宣統二年(1910年)上海已能銷四五百壇;時已有人將其轉運國內其它市場,以至南洋各地;民國初年(1912年)以後,邱氏加工榨菜的技術廣泛傳開,涪陵榨菜加工業開始興起。

⑵ 榨菜的營養價值與功效

腌制榨菜的是優良莖用芥菜,也稱為鮮菜頭,鮮菜頭也可做小菜,配肉炒或做湯,但更多用於腌制。它質地脆嫩,風味鮮美,營養豐富,具有一種特殊的風味,具有特殊酸味和咸鮮味,脆嫩爽口,含豐富的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胡蘿卜素、膳食纖維、礦物質等,以及谷氨酸、天門冬氨酸、丙迄酸等17種游離氨基酸。
1. 榨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質、胡蘿卜素、膳食纖維、礦物質等,它有「天然味精」之稱,富含產生鮮味的化學成分,經腌制發酵後,其味更濃。
2.榨菜中含有谷氨酸、天門冬氨酸、丙迄酸等17種游離氨基酸,很多營養成分都是人體所必需的。
3.現代營養學認為,榨菜能健脾開胃、補氣添精、增食助神。
4.低鹽保健型榨菜,還有保肝減肥的作用
5.榨菜有「天然暈海寧」之說,暈車暈船者在口中放一片榨菜咀嚼,會使煩悶情緒緩解。
6.飲酒不適或過量時,吃一點榨菜可以緩解酒醉造成的頭昏、胸悶和煩躁感。

⑶ 榨菜有那些營養

據科學化驗,每500克榨菜里,含有鋅、胡蘿卜素、核黃素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光是對人體有益的氨基酸就含有17種之多。其中谷氨酸1715毫克,占氨基酸總量的25.1%。谷氨酸與鹽里的鈉離子結合生成谷氨酸鈉 榨菜一般人皆可食用。常食油膩者、大病初癒或患小病而胃口不佳者,尤其適合食用。糖尿病患者,孕婦要盡量少吃榨菜,慢性腹瀉者忌食。
在腎功能衰竭又有高血鉀的病人,必須戒水果和其它高鉀食物,如番薯、土豆、筍、香菇、白菜、榨菜、豆類、花生和核桃等。榨菜主要含蛋白質、胡蘿卜素、膳食纖維、礦物質等。榨菜中含有谷氨酸、天門冬氨酸、丙迄酸等17種游離氨基酸,很多營養成分都是人體所必需的。低鹽保健型榨菜,還有保肝減肥的作用。榨菜能開胃健脾、辛愾添精、增食助神。飲酒不適或過量時,吃一點兒榨菜,可以緩解酒醉造成的頭暈、胸悶、煩躁。榨菜有「天然暈海寧」之說,暈車暈船者拈一片榨菜在嘴裡慢慢咀嚼,可緩解煩悶情緒。榨菜又稱「天然味精」,富含產牛鮮味的化學成分,經腌制發酵後,其味更濃。
食用榨菜不可過量,因榨菜含鹽量高,過多食用可使人罹患高血壓,加重心臟負擔,引發心力衰竭,出現全身浮腫及腹水。
,這就是榨菜湯總有一種雞湯的特殊鮮味的奧妙所在。

⑷ 鹹菜和榨菜有啥區別

1、製作工藝不同

榨菜在加工時需用壓榨法榨出菜中水分,所以蔬菜裡面是沒有水分的;鹹菜是用傳統工藝腌制而成,裡面還是有水分的。

2、原材料不同

榨菜的材料一般是莖瘤芥,拳手那麼大小,食用時,一般都將它切成絲;鹹菜的原材料要選擇那些耐貯藏,不怕壓、擠,肉質堅實的品種,如白菜、蘿卜、苤藍、大頭菜等。

3、食用方法不同

榨菜做好後,可以作為炒菜中的配料,也可以直接食用,特別是在早餐中,和粥或面搭配食用;腌制的鹹菜,在吃前可用水煮2分鍾或日照30分鍾,或用熱水清洗的方法處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去除鹹菜中殘存的亞硝酸鹽。

(4)榨菜經濟學擴展閱讀

其他常見的腌制菜

1、酸菜

酸菜多選用韌性較好的多葉蔬菜作為原料加工製作,常見的有大白菜、芥菜、雪裡紅、包菜等;因原料的不同有各種不同的品種,各品種的口感差異較大。

2、泡菜

以蔬菜為主原料,各種水果、海鮮及肉類為配料的發酵食品。

3、梅菜

梅菜也叫梅乾菜或霉乾菜,是一種中國傳統烹飪原料。使用雪裡蕻或其他芥菜種類的莖葉,用鹽腌制風干而成。一說因在南方梅雨季節製作而得名,另一說是發霉的霉。

⑸ 「榨菜」是怎麼來的誰發明的

一、榨菜的由來
據說:光緒年間,四川有個叫邱壽安的商人,開設了一個醬園,同時經營四川大頭菜。可是不知怎麼回事,他的生意十分清淡。後來,他僱傭四川中縣人鄧柄成在老家做腌菜工。鄧柄成很聰明,他把肥嫩的青菜頭腌製成新的蔬菜。由於這種菜在腌制過程中經風干、脫水,使用了木榨壓、除鹽水的製作方法,所以成為榨菜。鄧柄成將這種榨菜送往宜昌。邱老闆覺得這種菜不錯,設宴請人品嘗。大家品嘗後,都稱贊不已。於是,醬園開始銷售榨菜。結果,榨菜一上市,就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榨菜的製作工藝,自此就被流傳下來,榨菜成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產品。

二、榨菜的簡單介紹:
榨菜,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的一科。多為草本植物。榨菜是芥菜中的一類,一般都是指葉用芥菜一類,如九頭芥、雪裡蕻、豬血芥、豆腐皮芥等。榨菜是一種半干態非發酵性鹹菜,以莖用芥菜為原料腌制而成,是中國名特產品之一與法國酸黃瓜、德國甜酸甘藍並稱世界三大名腌菜。在1898年始見於中國四川涪陵,時稱「涪陵榨菜」。因加工時需用壓榨法榨出菜中水分,故稱「榨菜」。現已發展到四川省內30多個市縣,浙江、福建、江蘇、上海、湖南、廣西、台灣等省(直轄市、自治區)也有生產 。

⑹ 售價八百塊的榨菜跟兩塊錢的榨菜會有什麼區別

第一財經日報6月27日報道 中信公司近日發布的研報中顯示,涪陵榨菜今年將要向市場投放一種高端榨菜產品,價格高達2000元/包。據悉,這款榨菜採用了巴國古法腌制工藝,並用2月江風自然脫水,後用河沙封壇放入烏江底自然醞釀,全程需要8年才能上市,並且均為手工製作。

據涪陵榨菜集團官方表示,他們每年生產的這種菜大約會分裝成5000餘盒,每盒600克,售價2000元,遠遠不夠賣,他們還推出了每盒200元至1000元不等的其他品種。趙平表示,僅禮品榨菜一項,該集團每年銷售額就在1000萬元以上。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天價食品用品生產了能夠供不應求,說明市場有這個需求。

⑺ 榨菜的產地是哪裡,有什麼來由

榨菜的產地是哪裡,有什麼來由

涪陵榨菜蜚聲中外近百年,那麼涪陵榨菜究竟起源於何時,究竟系何人所發明?這是一個長期以來饒有興味的問題。因文獻資料有限,現介紹一則流行於涪陵城西一帶的民間傳說。 榨菜還未發明以來,涪陵早有用包包菜(即後來所稱的青菜頭)製作泡菜、干鹹菜的歷史,其中以城西聚雲寺(俗名賽豐都、天子殿)和尚所制最為講究,遠近馳名。相傳清朝道光年間,有邱正富者,世居忠州(今四川忠縣)。家世小康,終日雞鴨魚肉、膏粱厚味,致使食慾減退,身體漸漸消瘦,心中郁悶,悉煩不安。一天夜晚,他迷迷糊糊入睡,見一鶴發童顏老道走來,給他看相,說他是有福之人,並面授機宜,言道:「涪州(今四川涪陵市)天子殿包包菜泡菜最能送食,施主何不一試?邱正富南柯一夢醒來,一切都記得明明白白,但又半信半疑。最後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在上九會時(正月初九)去涪州天子殿晉香。晉香後,他有幸嘗到老和尚招待遠道香客的齋飯。桌上擺出好幾種香脆的鹹菜,其中一種是泡菜,顏色青生生的,入口生津,又嫩又脆,特別送食。飯畢,他找到長老,問泡菜為何種菜做成:長老回答,系本地包包菜泡製。後來又帶他去寺後菜園看包包菜。邱肯求給點兒種子帶回忠州栽種。長老吩咐小和尚去拈一小勺種子給他,並教其如何栽種,如何做泡菜和鹹菜。邱正富回家後,讓長工按其種法在自己的菜園里種植,果然長出了包包菜,制出的泡菜雖不及天子殿的嫩脆,但還是好吃。他的食慾開始好起來,精神狀態一天比一天好。於是精心留種,待第二年再種。奇怪的是情況變了,那菜長不出包包了,當然包包菜、泡菜、鹹菜都吃不成了。邱正富以為自己心不誠,長老使了法,又去天子殿晉香,並獻上一大筆善資。他再次從天子殿討回種子,頭年靈驗,種到第二年又變了。邱正富覺得神奇,又一心想吃包包菜,遂到涪州天子殿以東洗墨溪買下一塊地方,舉家遷涪。從此,年年有包包菜做的泡菜、鹹菜供其享用。他最後活到93歲,無疾而終。這時大約已是清朝光緒初期的事了。 傳說中有真實的歷史的影子。這則傳說透露出這樣幾個值得注意的信息:包包菜(或用它製作泡菜、鹹菜起於民間,系素食佳品,天子殿僧人對此獨有發現;邱氏對包包菜特有喜愛並獲得好處。 那麼,歷史文獻資料的記載又如何呢?據清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涪州志》載:又一種(即另一種青菜——筆者注)名包包菜,漬鹽為菹,甚脆。按,菹即用鹽水浸漬而成的泡菜。說明此前涪州人已有用包包菜制泡菜的習俗。又據民國17年(1928年)出版的《涪陵縣續修涪州志》載:近邱氏販榨菜至上海,行銷及海外,鄉間多種之」;又載:「青菜有包有薹,鹽腌,名五香榨菜」。民國28年(1939年)張肖梅在《四川經濟參考資料· 榨菜》一文中記載:涪陵人邱壽安,家世小康,平時自製多壇家用。邱君於宣統未年赴宜漢,隨帶十餘壇送親友,獲得贊美,遂秘密返川經營,專運省外」。在此前後,不少報刊亦有報道,但所述發明情況均較粗略,且互有出入。較系統而可靠的記載當數1963年9月涪陵縣供銷合作社收集整理的《涪陵榨菜簡史》。其資料可靠的原因如下:對當時健在的不少老榨菜技工進行了采訪並召開了座談會;查找和核對了有關歷史文獻;找到了民國28年(1939)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教授李家文等親自到涪調查後形成的《榨菜調查報告》,該報告稱:「調查費時兩月有餘,並訪晤榨菜發明人」,《涪陵榨菜簡史》即採用了有關榨菜發明過程的資料。茲將其中有關榨菜緣起的內容綜述如下: 榨菜起源於涪陵城西邱壽安家。邱壽安,清光緒年間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開設「榮生昌」醬園,兼營多種腌菜業務,家中雇有資中人鄧炳成負責干腌菜的采辦整理和運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下邱家院一帶的青菜頭豐收。鄧看到菜多難於加工,與邱家婦女們商量,試著仿照大頭菜的全形腌製法,將青菜頭全部製成腌菜。制好後,鄧順便捎帶兩壇到宜昌供邱嘗新。邱又用它待客,親友及同行一致覺得鮮香可口,為其他醬腌菜所不及。邱頓生謀利之念,決定將它投入市場,次年(1899年)正月,邱趕回老家,以鄧炳成為技師安排大量製造青菜頭腌菜。初腌後,用壓豆腐的木箱榨除鹽水。邱把這種用木箱除鹽水後製成的新的腌菜製品取名為「榨菜」。當年生產80壇(每壇摺合25公斤),全部運銷宜昌,獲利十分可觀。邱於是嚴令家人及長工保密加工方法,連年擴大生產和銷路。光緒三十四年(1908),邱壽安之弟邱翰章因經商順便捎運80壇試銷上海。當時無人問津,邱在報上登廣告,又以切細的小包榨菜在公共場所分送行人,並附上食用說明書,產品漸為消費者接受。至宣統二年(1910年)上海已能銷四五百壇;時已有人將其轉運國內其它市場,以至南洋各地;民國初年(1912年)以後,邱氏加工榨菜的技術廣泛傳開,涪陵榨菜加工業開始興起。

⑻ 榨菜學名

應該是芥菜的一種。
榨菜(zha-tsai;preserved mustard)

一種半干態非發酵性鹹菜,以莖用芥菜為原料腌制而成,是中國名特產品之一,與歐洲酸菜、日本醬菜並稱世界三大名腌菜。

網路的介紹:
http://bk..com/view/40445.htm

⑼ 大頭菜和榨菜的原料是什麼啊

大頭菜是襄樊特產之一,又名根用芥菜。用其肉質根和莖葉進行腌制,是人人喜愛的佐餐佳菜。

腌制後的大頭菜呈黃褐色,甘咸適中,香而微酸,脆嫩可口,生吃、炒吃均可,切絲與豬肉共炒,其味更美。略帶微酸,故有增強唾液分泌、開胃、健脾、消食之功能,是病後增強食慾,促進康復的佳品。

大頭菜一般經選料、初曬、拌料、復曬、加料、密封和腌制等工序加工而成,加工後的大頭菜只有原重量的四成左右。存放越久味越香。
大頭菜原產西域,學名芥菜,又稱辣疙瘩。東漢時期,張賽出使西域的大頭菜傳入我國宿遷栽種,個頭圓潤,根細無筋,辛辣味濃,質地脆嫩,口嚼無渣,水份充足。 在綠色蔬菜中,大頭菜的氨基酸含量較高,每百毫升含0.4毫克;同時,還富含維生素A、維生系C、葫蘿卜素等。

明朝初期,宿遷鄉村街市就開設作坊腌制大頭菜,製作工藝不斷發展完善。製作工序是:先選擇體大圓實,鮮亮光潔的優質大頭菜為原料,清洗後削凈,每個去頂部保留整體,以下部分分為四丫、六丫或八丫,放入鹽水淹漬,逐日翻倒,使鹽水浸勻,鹽份滲透入骨後,出鹵晾曬。十至八成再投入缸或池內原鹵浸泡,這樣反復進行,有到其鹵汁被吸收,肉外都黃潤香脆為止。達到曬干,晾而又濕,綿中有脆,脆中有綿。五香大頭菜關鍵在「五香」,即是用花椒、胡椒、八角、桂皮、茴香等五種主要香料,磨製成粉末摻勻,滿撒在腌制過的大頭菜上,逐一片丫揉搓,然後貯缸壓緊,密封嚴實。半年以後,鮮、香、脆、嫩,五味俱全,清脆爽口,食用滿口生津,增進食慾。

榨菜原產四川,現在浙江也有生產。其中以四川涪陵縣出產的最為著名。四川榨菜乾濕適度,鹹淡適口,味香而鮮,脆嫩美觀。浙江榨菜比較濕潤,微酸,鮮味稍差,但辣椒面細膩,色鮮紅美觀。

榨菜的原料是一種莖用芥菜的肥嫩的瘤狀菜頭。鮮菜頭也可做小菜,配肉炒或做湯,但更多用於腌制。菜頭經鹽腌後壓榨,除去一部分水分。榨菜即因此得名。然後加鹽和十多種香料及調料(干辣椒粉、花椒、茴香、砂仁、胡椒、山柰、甘草、肉桂、白酒等),裝壇,封口,在陰涼處存放。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壇里的榨菜先經酒精發酵,後經乳酸發酵,產生特殊酸味與香味,就成為市售的榨菜了。

⑽ 怎樣根據莖瘤芥菜(榨菜)需肥特點進行施肥

據浙江省慈溪市多處定點試驗結果,生產1000千克鮮莖瘤需吸收氮(N)5.4千克、磷(P2O5)1.4千克、鉀(K2O)5.6千克。以產3000克鮮莖瘤計,約需吸收氮16.2千克、磷(P2O5)4.2千克、鉀(K2O)16.8千克。氮、磷、鉀需要量比例1∶0.26∶1.04。
莖瘤芥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鉀養分差異很大。據四川省涪陵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苗床期吸收氮為全生育期的0.6%左右,本田營養生長期為76.2%左右,生殖生長期為23.3%左右,莖瘤芥對氮的旺盛吸收期在13~18張葉期,此期保證氮的充足供應是提高氮經濟利用率及莖瘤優質豐產的關鍵;苗床期吸收磷為全生育期的0.2%左右,本田營養生長期吸收磷佔85%左右,生殖生長期吸收磷佔15%左右,全生育期吸收磷最多的是在14~18葉期,吸收磷量佔66%左右;苗床期吸收鉀量約佔0.4%,本田營養生長期吸收鉀佔83%左右,生殖生長期佔17%左右,鉀的旺盛吸收期在13~19葉期,吸鉀量佔全生育期吸收總量的66%。莖瘤芥菜吸收氮、磷、鉀的規律,不同產地由於氣候條件、生長季節等不同而有較大差別。據浙江產區莖瘤芥的養分吸收特點研究表明,由於浙江莖瘤芥是以大苗越冬,次春3月功能葉迅速發育,並開始膨大瘤莖,4月上、中旬是瘤莖膨大的高峰期,因此,在3月春發期養分吸收量達到高峰期,4月莖瘤膨大高峰期還有第二次養分吸收峰值。但各生育所吸收的養分比例各地基本上一致。
莖瘤芥菜施肥可分為基肥和追肥。基肥一般每667米2施腐熟有機肥2~3噸或45%復混肥60千克,撒施後耕耙入土,再做畦移栽。追肥以氮肥為主,一般每667米2施氮25~30千克(相當於尿素55~65千克)。通常分3次施用,第一次在移栽成活後植株進入8葉期進行,以促進功能葉迅速生長,這次追肥佔20%;第二次追肥在13葉期進行,這一時期正是同化產物積累和養分吸收旺盛期的始期,是重點追肥期,這次肥占追肥量的70%。對一些供鉀不足的土壤,應配施15~20千克的鉀肥;第三次追肥則在15葉期進行,以防止葉片早衰,促進莖瘤膨大,這次肥約佔10%。對缺硼土壤,在移栽時應結合基肥施硼砂1~2千克,均勻施入土中。在莖瘤膨大期噴施0.2%硼砂溶液,也可減少莖瘤空心,提高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