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史景遷文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史景遷文學

發布時間: 2021-03-21 14:07:51

A. 當代大陸有沒有類似史景遷,費正清這樣的對西方歷史

您好。
文學領域嘛,單就英文而言,能達到這一水平的,除了錢鍾書之外,下面四個人肯定是毫無爭議:
楊憲益、楊周翰、王佐良、孫大雨。
前三位都是正經在牛津莫頓研究英國文學的,後一位則是先後呆在達特茅斯和耶魯。

B. 哪裡有史景遷太平天國PDF下載,或是關於太平天國的書籍下載,不是小說,是記錄或者記實的。

我有一份《太平天國戰爭全史》,忘了在哪下載的。樓主要不?

C. 急求!600字以上的《圍城》的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賞析

《圍城》賞析
《圍城》一書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識分子,有名嬡淑女,亦有商賈政客。作者對這些人,有的濃墨重刻,有的輕描淡寫,但無論採取何種手法,都生動繪出了他們各異的特徵:或卑微、或鄙俗,或勾心鬥角,或虛與委蛇。
小說中的一號人物當然是方鴻漸,這個曾留過洋一一或許說游過洋更為恰當些——並客串過一番克萊登大學博士生的尷尬知識分子。他的經歷其實僅用一句話即可概括,「一失足成千古恨」。這「一失足」即指買假文憑事件。或許,方鴻漸當時只是嘲諷世人〈如周經理之類〉而故意為之,但發展到後來,誠如趙辛楣所說:「謊是撤不得的……你那一回事是開的玩笑,可是開玩笑開出來多少麻煩。」確實,有了這回事,他以後在事業上不順,在愛情上也遭鄙視。方鴻漸彷彿天生不是個會成大事業的人,他總是處於中間狀態,壞也壞得不夠徹底,卻又不是純然意義上的好人。蘇文紈有一句評方鴻漸的話極為中肯:「你在大地方已經玩世不恭,倒向小節上認真,矛盾得太可笑了。」他對人情世故全然不通:對李梅亭,顧爾謙的厭惡擺在臉上;對高校長的不滿不加掩飾;對韓學愈的學籍出言試探;對汪處厚曲意逢迎卻沒能恰到好處;對劉東方的一著險棋算是勝了,一場作媒風波也鬧得雞飛蛋打。可見,方鴻漸學不會如何在別人傾軋自己的情況下保持鎮定,他學不來韓學愈的厚顏無恥,因此只能當副教授;他也學不來顧爾謙那副「狗望著主人」的姿態,因此更討李梅亭的嫌。總之,方鴻漸就是那種無惡意的好人一一不令人十分討厭卻一無用處。
趙辛楣在小說中算是頗為可愛的角色。他活得挺瀟灑,「進可以做官,退可以辦報」,再不濟還能教書,而且是個系主任。他留洋學的是政治,頗有政治家的見地和風度。他為人熱情大方,對朋友真心幫助。缺點在於有時候故意拿腔作調,擺弄政治家派頭。比如他說:「辦報是開發民智,教書也是開發民智……論影響的范圍,是辦報來的廣;不過,論影響的程度是教育來得深。」但是這番話卻被方鴻漸以「大話哄人」和「小政客辦教育」譏諷得體無完膚。此外,辛楣可說是無可挑剔的人物。 看完《圍城》,想像蘇文紈這個人物,我總莫名地想起《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這兩個女人都屬於很有心機的那一類。可蘇文紈的心機只讓人厭惑,而白流蘇的心機倒頗能惹人同情,這大概就在於一個「度」的問題。後者押寶於一個男人身上,而蘇文紈卻試圖激起三個男人的互相嫉妒之心,還怕他們太早分出勝負,「自己身邊就不熱鬧了」。蘇文紈選丈夫,不是選所謂「乘龍快婿」,而是選一個易於控制的,比較沒用的男人。因此,她不會選趙辛楣。趙辛楣擁有家世,有地位,事業如意,無需蘇文紈的施捨,這就減輕了蘇文紈的優越感。方鴻漸是個小鄉紳的兒子,雖也有「博士」之名,但蘇文紈深知其中底細,自忖他端不起這架子。而且,方鴻漸還是她大學時代中國文學系的同學,這也合乎她「女詩人」的浪漫想法一一至少方鴻漸是個知音。她豈知方鴻漸對那首「鎖與鑰匙」的詩根本不解。當她知道她堂堂女留學生輸在一個黃毛丫頭手上時,官小姐的自尊迫使她為曾經的自作多情挽回面子。這樣,方鴻漸的「失足」就變成他和唐小姐情變的主因。
蘇文紈下嫁曹元朗,從男人角度看,自然是「女人傻起來真是沒有底的」。其實卻不然。首先,蘇文紈早已列人大齡女青年行列;其次,對方鴻漸的失敗使她急需重建自信;再次,曹元朗總算會寫兩句「孕婦肚子顫巍巍貼在天上」的歪詩,勉強符合「女詩人」的要求。一言以蔽之,蘇文紈是個工於心計,虛偽做作的新派大家閨秀。
孫柔嘉是小說中另一個較有心計的角色。她唯一的缺點在於把婚姻當作事業來經營,但這也無可厚非。她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不被重視的結果讓她懂得自己去爭取喜愛的事物。對一個她還算傾心的男人,女人耍點小心機不足為怪,實際上,有心機的女孩多半是聰明的女孩。方鴻漸相當需要一個象孫柔嘉這樣外柔內剛,頗有主見的內助來克服他自身遇事彷徨患得患失的毛病。可是,他們的婚姻摻入了太多旁人的因素:與方鴻漸相連的是一個沒落的鄉紳家庭一一號稱開明卻並不理解兒子的父親和唯唯諾諾的母親及虎視眈眈妒忌心重的弟弟弟媳,這樣的家庭當然讓孫柔嘉受不了;與孫柔嘉相連的則是洋味十足的姑母家,姑母把自己的先生管得服服貼貼還不夠,要慫恿孫柔嘉管制方鴻漸。姑母的居高臨下同樣令方鴻漸無法消受,於是矛盾就產生了。結婚實在不只是兩個人的事,結婚前一番考察就涉及祖宗三代,《圍城》中也曾有過類似描寫:「許多人談婚姻,語氣彷彿是同性戀愛,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羨慕他的老子或哥哥。」結婚後更不必說,三姑六婆的搬嘴,「內閣高參」的指導,無不有機會鬧一場夫妻吵架。總之,孫柔嘉雖有心計,還不失可愛,她是萬千平凡女子中的一員。

D. 史景遷是後現代主義嗎

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包括文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以及上層建築其它部門的關系,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文學的黨性,階級性,人民性和人性,以及文學的社會作用等. 文學的本身特點和內部結構:文學的形象,典型,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和創作過程,文學創作原則,方法,文學發展的內部規律,以及構成文學作品內容和形式...... 文學作品與讀者的關系:關於文學欣賞和批評的原則,方法及一般規律等

E. 請問晚清到五四時期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魯迅認為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中國清末4部譴責小說的合稱 。即李寶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新中國未來記》——晚清新小說的開山之作
晚清的其他小說:費振清《劍橋中國晚清史》(系列)《美國與中國》《偉大的中國革命》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胡適雜憶》《新中國三十年》《史學與文學》
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碰撞》
史景遷《天安門》《天國之子他的世俗王朝》
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
容閎《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
鍾叔和《中國本身擁有力量》《走向世界》
止庵《史實與神話》

五四時期的小說

魯迅《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蕭紅《呼蘭河傳》
沈從文《邊城》
錢鍾書《圍城》
張愛玲《傾城》《金鎖記》等
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張恨水《啼笑因緣》《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遠的尹雪艷》等

F. 簡述《紅高粱》的文學價值

1 對生命的意義的理解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把文學的對象視為生命意志的理念。《紅高粱》就是通過「我奶奶」戴鳳蓮和「我爺爺」余占鰲的故事,以時空錯亂的順序,借用意識流的表現方法,敘述了昔日發生在山東某鄉村的一麴生命的頌歌。

在小說中「我奶奶」「我爺爺」,他們渾身上下煥發著旺盛的生命力:「奶奶」年輕美麗,「走起路來雙臂揮舞,身腰撥動,好似風中招颭的楊柳」。洋溢著生命活力,甚至有些放縱與風流。她16歲出嫁,渴望幸福美滿的婚姻,「渴望躺在一個偉岸的男子懷抱里緩解消除孤寂」,誰知貪財的父親把她嫁給了一個麻瘋病人單扁郎,因為單家富甲一方,生命剛剛結出花蕾,就面臨凋零。這時「爺爺」出場了,「奶奶」的美麗「喚醒了他心中偉大的創造新生活的靈感」,他劫走了三日後回娘家的「奶奶」,倆人以原始熾烈的生命熱情,在紅高粱地里翻雲覆雨,共享生命的歡樂與燦爛,共播生命的種子。一切不復存在,只有赤裸的生命在瘋狂,甚至可以說是放縱本能與情慾。「爺爺」殺了單家父子,終於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從此「奶奶」像鮮花一樣飽滿地開放了。日本人來了,他們的生命又和抗戰聯系在一起。管家劉羅漢大爺為保護「奶奶」和她家的財產被日本人剝皮殺害,「奶奶」端出紀念劉羅漢大爺的血酒,讓已經成為民間武裝(或曰土匪)司令的「爺爺」(余司令)喝下,去打日本人。戰爭是悲壯然而熱烈的,「爺爺」帶著兒子豆官(「我父親」),扛著土炮,在日本兵的槍林彈雨中英勇廝殺。「奶奶」最終犧牲在戰場上,臨終前她仰望天空,為自己這樣激情地走過一生而感謝上蒼。在小說中「奶奶」「爺爺」完全不似以往的革命戰爭小說中的英雄形象,為了理想信念,為了國家民族去戰斗去獻身,而是在生命力的驅動下,去生活、戀愛、繁殖、殺人、越貨、抗日、犧牲。他們為解放生命而活,又為生命解放而死,無「是」無「非」(在抗日這一民族大義上不含糊),敢做敢為,他們可以說是生命意識層面上的「英雄」。

莫言在《紅高粱家族》前獻詞道:「謹以此書召喚那些激盪在我的故鄉無邊無際的通紅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們的不肖子孫,我願扒出我的被醬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個碗里,擺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饗!尚饗!」他是為已經喪失原始、粗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功利中卑微地苟活著的人們而羞愧吧!

莫言小說有著豐富的主題內涵。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對傳統價值觀的質疑與反叛,對封建倫理觀念深刻的剖析,也有對由於社會環境改變而導致的人性缺失和種族退化的感嘆,對城市文明的批判……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對生命意識的弘揚。20世紀80年代中期,作者受美國南方派作家威廉·福克納的影響,開始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故鄉,著力營造「高密東北鄉」這個藝術世界。他從主觀體驗出發,用自己的想像激活歷史,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創造出有聲有色的生活圖景。在《紅高粱家族》《老槍》《秋水》等作品中,作者有意塑造了「我」爺爺奶奶這一輩人物,刻畫了余占鰲、戴鳳蓮、羅漢大爺等形象。這些人物是高密東北鄉日月孕育的精華;男的剽悍勇猛,女的風流俊俏;他們嗜殺成性又視死如歸,殺人越貨又精忠報國;他們是自然生命的化身,體現了一種強悍的生命本能。他們敢恨敢愛,敢於直面生死榮辱;愛起來在高粱地里狂熱野合,受到壓抑時則嘯聚山林,扯旗造反。這是一群樸野人性的代表,在他們對傳統倫理觀念的反叛中,人類的生命原欲得到了最為酣暢淋漓的宣洩與抒發。小說中,祖父母輩人物和他們充滿生機的生活,構成了最有光彩的一部分,而父母一輩和「我」的同代人則顯得麻木萎縮,他們被沉重的生活壓彎了脊樑,生活之火幾乎熄滅;他們善良勤勞又愚昧膽小,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只能在庸碌的生活中苟且度日。作者在幾代人的對比中,鮮明地表現了對生命之力的崇敬、贊美和對種族退化的深深憂慮。

(選自王慶生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對戰爭的理解

《紅高粱》的創新,首先表現在內容上,它以民間的角度,審視抗日戰爭。在小說中,重點描寫的不是帶有革命理想的英雄人物,而是生活在民間的普通大眾:農民、工匠、土匪、地方武裝,也有共產黨人(其中的任副官可以說具有某種正統的英雄意味)。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或痛快淋漓快意恩仇,或苟且猥瑣螻蟻偷生,突然來了日本鬼子,於是不由自主地捲入抗戰的時代洪流中,英勇著、戰斗著、獻身著,呈現一種原生態的悲壯和豪邁。

莫言的中篇小說《紅高粱》是站在民間立場上講述的一個抗日故事。這種民間立場首先體現在作品的情節框架和人物形象這兩個方面。對於抗戰故事的描寫在中國當代文學中並不少見,但《紅高粱》與以往革命歷史戰爭小說的不同就在於,它以虛擬家族回憶的形式把全部筆墨都用來描寫由土匪司令余占鰲組織的民間武裝,以及發生在高密東北鄉這個鄉野世界中的各種野性故事。這部小說的情節是由兩條故事線索交織而成的:主幹寫民間武裝伏擊日本汽車隊的起因和過程,後者由余占鰲與戴鳳蓮在抗戰前的愛情故事串起。余占鰲在戴鳳蓮出嫁時做轎夫,一路上試圖與她調情,並率眾殺了一個想劫花轎的土匪,隨後他在戴鳳蓮回門時埋伏在路邊,把她劫進高粱地里野合,兩個人由此開始了激情迷盪的歡愛,接下來余占鰲殺死戴鳳蓮的麻瘋病人丈夫,正式做了土匪,也正式地成為她的情人。我們不難看出在這條故事線索中,始終被突顯出來的是一種生機勃勃的民間激情,它包容了對性愛與暴力的迷醉,以狂野不羈的野性生命力為其根本。這顯然逾越了政治意識形態的限制,對民間世界給予一種直接的觀照與自由的表達。前一條抗日的故事線索,從戴鳳蓮家的長工羅漢大爺被日本人命令殘酷剝皮而死開始,到余占鰲憤而拉起土匪隊伍在膠平公路邊上伏擊日本汽車隊,於是發動了一場全部由土匪和村民參加的民間戰爭。整個戰斗過程體現出一種民間自發的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暴力慾望,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歷史戰爭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將其還原成了一種自然主義式的生存斗爭。概括地說,《紅高粱》在情節構成上是依照了民間自身的主題模式,盡管它講述的是抗日戰爭的故事,但其中所突現出來的主要都是民間世界中強悍生動的暴力與性愛內容。與此相關的是這部小說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除去了傳統意識形態二元對立式的正反人物概念,比如把作為「我爺爺」出場的余占鰲寫成身兼土匪頭子和抗日英雄的兩重身份,並在他的性格中極力渲染出了一種粗野、狂暴而富有原始正義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間色彩。20世紀50—70年代現代歷史小說中也出現過類似的草莽人物,但必須要在他身邊再樹立一個負載政治道德標準的正統英雄人物,以此傳達意識形態所規定的思想內容。但在《紅高粱》中,余占鰲是惟一被突出的主要英雄,他的草莽缺點和英雄氣概都未經任何政治標准加以評判或校正,而是以其性格的真實還原出了民間的本色。這些特點也同樣體現在對於「我奶奶」戴鳳蓮和羅漢大爺等人物的刻畫中。比如「我奶奶」具有的那種溫熱、豐腴、潑辣、果斷的女性的美,羅漢大爺的忠誠、堅韌、不屈不撓的農民秉性以及「我父親」小豆官的莽撞沖動的脾氣,都有一種民間的放縱和生氣充盈其中。由於敘述者把這些人物都作為自己的家族長輩來寫,就又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了以前革命歷史故事中少有的任性與平易之感。這就使得這部小說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親合方面,都非常鮮明地表達出了一種真正向民間價值尺度認同的傾向。正是建立在民間崇尚生命力與自由狀態的價值取向上,作者描寫「我爺爺」的殺人越貨,寫「我爺爺」和「我奶奶」的野地歡愛,以及其他人物種種粗野不馴的個性與行為,才能那樣自然地創造出一種強勁與質朴的美。

《紅高粱》在現代歷史戰爭題材的創作中開辟出一個鮮活生動的民間世界,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這部小說講述的其實並非是歷史戰爭,而是作家在民間話語空間里的某種寄託。敘述者在小說開頭有一段充滿激情的感嘆,極力贊美他的故鄉,贊美他的那些豪氣蓋天的先輩,並稱先輩的所作所為和他們的英勇悲壯「使我們這些活著的不肖子孫相形見絀,在進步的同時,我真切感到種的退化」。這種感嘆貫穿在整部小說中,而且愈加變得濃烈感人,其中所體現出來的無疑是一種作家把民間作為理想的生存狀態。民間是自由自在無法無天的所在,民間是生機盎然熱情奔放的狀態,民間是輝煌壯闊溫柔淳厚的精神,這些都是人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魅力之源。敘述者以這樣一種民間的理想狀態來對比現實生活,卻發現這種狀態只是過去時態的存在,高密東北鄉的英雄劇全都上演在已經逝去的時間中,這不能不令他感到遺憾,不能不令他屢屢發出文明進步隱含種性退化的感慨。這里顯然引入了一種與政治意識形態及知識分子傳統都全然無關的歷史評判尺度:站在民間的立場上來看歷史發展與社會現實境況,便暴露出某種生氣流散與自由狀態受到限制的趨向。而在《紅高粱》中,這種遺憾與感慨反過來又強化了對曾經存在過的民間自在狀態的理想化與贊美,從而使其呈現出了更為燦爛奪目的迷人色彩。
3對文化模式的促進
文化模式對小說的敘事影響是巨大的。小說不僅蘊含人類的原始文化積淀,作者對歷史、社會、道德的認識和評介等諸多文化意識也包容其中,有時表露得非常鮮明。《紅高粱》就代表了當代作家某種鮮明的文化傾向,有別於傳統的革命戰爭小說。這樣的文化意識,反映在內容和形式上,使小說既作為先行者取得某種創作上的突破,並引來諸多的模仿者,也帶來種種是非的爭論。

祖宗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崇拜祖宗的活動在中國非常普及、盛行:縱向上,從夏殷周三代到清代,祭祖儀式一直延續著,宗廟與社稷合一也一直沒有實質性變化;橫向上,皇家與民間普通的百姓家每年都要舉行庄嚴的祭祖儀式,祖宗崇拜觀念根深蒂固。與此相關,在我們這個農業大國里,幾千年來,農村的天然基本單位是自然村莊。它們往往是由世代聚居的某個宗族或幾個宗族的聯合體組成,而家族普遍對記載祖先事跡與血緣譜系的家譜、族譜很重視……諸如此類的社會事實有力地支持了祖宗觀念的世代相傳。

另一方面,由祖宗崇拜、祭祖儀式培育的祖宗觀念已滲透到了我們的民族精神中,廣泛地表現在中國人生活的許多方面。比如,「炎黃子孫」的說法簡直成了「中國人」的代名詞,其實這是由祖宗觀念無意識地生發出的一句口頭禪。可以說,祖宗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象徵著家族的存在、血緣的聯系,因而意味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罵人時,咒他的祖宗是最狠毒的;在刑罰中,刨祖墳是最厲害的;而在榮譽中,沒有什麼能比光宗耀祖更能令人自豪的了。祖宗又標志著家族的權威。以祖宗為起點,可以依次確定家族成員的輩份關系,限定每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祖宗又是一種精神理想的化身,很容易染上崇高色彩,因而祖宗又常常與英雄為伍。在一個文化相對封閉的環境里,祖宗的經驗、觀念意味著後代的惟一精神起點,因而祖宗精神似乎具有永恆的價值。「言必稱三代」「言必稱堯舜」,現實的挫折、困惑會使人們去祈求祖宗指點迷津。儒學非常成功地將祖宗崇拜的原始文化精神融會到了自己的學科思想中。這一點就連明代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利馬竇都感覺到了,他「認識到古老的敬祖思想是儒家哲學體系的一大支柱」。見Spence(史景遷)《文化類同與文化利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頁。

實際上,古老的敬祖行為、敬祖思想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種族記憶」和「文化──審美心理」原型,在夏殷周三代形成後,經過儒學的肯定、發揚,家族社會的保護,已深深地潛藏於中國人的意識與潛意識中,在他們的價值觀念、心理中積淀為一種情結,時常若隱若現地以種種方式流露出來。

情結(complex)是一種必然而又強烈的情感傾向。有個人的情結,「當我們說一個人有某種情結時,我們的意思是說,他的心靈為某種東西強烈地佔據了,以至於他幾乎不能去思考其他任何事」。見《榮格心理學綱要》第29頁。更有民族的特定文化模式的情結。個人情結往往與後者聯結著,甚至被它主宰著。文學的祖宗情結原型無疑與祭祖儀式、《詩經》中祭祖詩的儀式沖動有淵源關系。它是子孫後代對家族祖先的崇拜、懷念。這種情結有一種常見的宣洩方式,那就是滿懷崇敬的心情,以子孫的口吻講述祖先的英雄行為,或將祖先英雄化、美化;在與祖先的對比中,子孫的自我慚愧感往往激發起他們摹仿祖先的慾念,或者萌發出尋根心態。而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文化的某些轉型時期,子孫的祖宗情結則往往表現得很復雜:欽慕、反思、批判、困惑、迷惘,或者兼而有之。

新時期的文化轉型特徵非常明顯。由反思文革、改革開放帶來的種種錯綜復雜的因素、情況等待著人們去識別、判斷、選擇,比如,選擇異質文化的哪些成分與中國傳統文化對話、融合就令人困惑、煩惱。這個時代問題直接引發了80年代的文化尋根思潮,隨即,沉寂於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深淵的祖宗情結在一些作家的腦海中趨於活躍。由於文化環境相對開放,作家們的文化參照、心態、動機就比較復雜,相應,他們在審美情感上對祖宗就有了多種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選擇與心理企求,比如,莫言的《紅高粱》(《人民文學》1986年第3期及莫言多種小說集)、方方的《祖父在父親心中》(《上海文學》1990年第4期)、韓少功的《爸爸爸》(《人民文學》1985年第6期及韓少功多種小說集)都是比較明顯地運用了祖宗情結原型,同時又有不同價值趨向的小說。這里以原型批評方法為依據,從敘事結構的角度,對這三篇小說作一些分析。

有必要先對名詞「小說的敘事結構」作一點解釋。小說的敘事結構受作者審美感情的制約,取決於敘述人與小說形象體系的關系,表現為從小說立意出發對敘事角度、態度的選擇以及對小說形象體系的總體安排等等,貫穿於小說敘事過程的始終。它是決定小說敘事方式與主題的一個主要因素。

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因為同名電影獲得的巨大成功而早已為人熟知。小說以「我」,即孫子的口吻敘述爺爺、奶奶的故事,而且還以小男孩──「我父親」的視角描繪所感受到的一切。《紅高粱》不同於傳統小說,它的情節十分簡單,寫一天凌晨,「我父親」跟「我爺爺」去參加「我爺爺」他們組織的一場簡單的伏擊戰──在如火如荼的紅高粱地里伏擊日寇的汽車。中間穿插了一系列的事件,如「我爺爺」余占鰲殺死單家父子,與「我奶奶」結合;在紅高粱地里,羅漢大爺活活地被剮等等,最後詳寫了伏擊戰的場面。

已有的不少評論、賞析大多注意到了《紅高粱》的故事並不新鮮,新鮮的是小說的童年視角與作者獨特奇異的感覺。也有人就事論事地指出過莫言小說,包括《紅高粱》的「祖宗崇拜」現象。本篇則認為,《紅高粱》的敘事結構在當代中國小說中十分獨特,但從原型的角度來說,用子孫「我」的口吻帶著崇拜的心態來追憶爺爺、奶奶們的英雄業績,卻並不讓人感到陌生。這種「祖宗──子孫」的小說敘事結構,其實就是《詩經》中祭祖詩「祖宗──子孫」話語方式的翻版。因此可以說,《紅高粱》是作者懷著祭祀祖宗的儀式心態寫出的,是我們民族一種古老的「種族記憶」的復活。當然,這種復活充滿了時代氣息。

莫言式的追憶激情充沛。他為祖先設置了兩個背景:一是充盈著原始生命沖動的愛情,二是嚴酷的為爭取自由而進行的戰爭。在子孫「我」的講述中,祖宗「我爺爺」「我奶奶」們籠罩著迷人的光環,他們身上充溢著原始活力,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為了實現生命的自由,爺爺們剽悍勇敢、匪氣十足、殺人越貨、敢作敢為,他們敢於與比自己強大的日本鬼子血戰,是因為鬼子妨礙了他們的自由生活,剝奪了他們的生存權利。他們的愛情更多地發自本能。為了女人,「我爺爺」宰了單家父子和土匪花脖子;「我奶奶」則毫無三從四德、畏畏縮縮的氣息,她和爺爺高粱地里的野合為高密東北鄉豐富多彩的歷史「抹上了一道酥紅」。總之,他們勇往直前、風流快活,與妨礙其自由的一切人和事爭斗,至死不悔。

就這個小說本身來說,作者藉助敘述人,孫子「我」的童年視角以及新奇獨特的感覺,主要表達的是「我」對「我爺爺」「我奶奶」原始的、浪漫的生命活力的崇拜與贊頌。莫言對這種祖宗精神的發掘當然是有他現實用意的。1985年掀起的文化尋根思潮,既然叫嚷著要尋根,就必然帶有一種對祖宗文化精神的追憶、回顧、反思。這正好深深吻合了莫言當時的心態:「我贊成尋『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根的理解。我是在尋根過程中紮根。我的『紅高粱』是紮根文學。」(莫言《十年一覺高粱夢》,《中篇小說選刊》1986年第3期) 顯然,《紅高粱》中張揚的祖宗精神就是莫言所找到的祖宗之根。在小說「祖宗──子孫」對應敘事結構中,「我」的敘述愈是汪洋恣肆,「我」的激情愈是澎湃、感覺愈是新奇,讀者,即廣義上的子孫受到的心理震盪就越大,就越會受「我爺爺」「我奶奶」們的感染,汲取祖先的閃光精神以滋補子孫之元氣的效果就愈好。很明顯,作者在小說的立意上有潛在的、對當代文化的不滿與批判,也有對我輩子孫的訓諭,但敘事結構又決定了這篇小說的審美情感有極為傳統的地方。《紅高粱》僅僅是後來莫言的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中的一個章節。在這個長篇中,作者藉助「祖宗──子孫」的敘事結構把《紅高粱》中的潛在情感表達了出來,小說敘述人,孫子「我」代表著都市文化。「我逃離家鄉十年」,便被「機智的上流社會」傳染上「虛情假意」,「肉體」也被「骯臟的都市生活臭水浸泡得每個毛孔都散發著撲鼻惡臭」。「我」是「我爺爺」「我奶奶」的不孝子孫,「種的退化」的產物,因此,「我」企盼家族英雄祖先的亡靈指點迷津,在追憶反省中清洗自己的「肉體和靈魂」,「不惜一切努力」去尋找一株僅剩的「純種紅高粱」。這隱喻了作者重塑民族精神的強烈願望,但「祖宗──子孫」的敘事結構卻使小說自然地把祖宗與子孫兩相對比,這時,崇拜祖先的儀式情感便引發了作者鄙視子孫的心理。總的說來,《紅高粱》所崇尚的爺爺、奶奶精神帶有很多的本能沖動成分。他們傾心追求的、「我」為之迷醉的浪漫自由固然叫人感到痛快,但倘若以此來訓導子孫,嘲弄現代文化,則是明顯地沉溺於一種美學謬誤中了。

G. 急!!!四大名著全球發行量

發行量最大是水滸。

轉載 人民網

學術研究相當專業 電視改編荒唐可笑

那是今年4月15日的下午,紐約的天氣稍稍有點熱。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講堂里卻擁擠了200多名聽眾,他們正在聽中國知名作家劉心武先生「揭秘」《紅樓夢》。精彩的演講不斷引起熱烈的掌聲和叫好聲。演講結束了,一個美國華裔青年走了上來,他激動地對劉心武說:「雖然沒有完全聽懂,但您的普通話很好聽!這么好聽的中國話像音樂一樣,讓人很感動。」這讓為演講做了精心准備的劉心武真不知說什麼是好,它也生動反映了大多數美國人對中國四大名著的了解程度。

「彷彿一滴雨水,落入浩瀚的大海」

劉心武先生的這趟美國之行吸引了國內媒體的高度關注。各媒體紛紛以《劉心武美國講「紅樓」受歡迎,掀起古典文學熱潮》、《劉心武「揭秘紅樓」在美演講反響強烈》等為題做了報道,詳細描述了演講當天的盛況,比如「當地『紅迷』爭相前往。開講之前,整個講堂就已經座無虛席」;「劉心武的訪美講座在美國掀起了新一輪的古典文學熱潮,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劉心武將要在哥大舉辦講座的消息」;「哥倫比亞大學將4月15日定為『劉心武日』」……一時間,讓人感覺美國人一下子痴迷上了《紅樓夢》,對中國的古典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果真如此嗎?

劉心武給記者講述的卻是不同的情形。「那天,紐約有幾百種文化活動同時展開,有一個關於吳哥窟的研討會,還有一個東歐的作家在簽名售書……」由於是中文演講,200多位聽眾幾乎都是黃皮膚、黑頭發。算上拉美裔的美國人,大概只有10幾個非華裔美國聽眾,中途有一個白人退場。「《紅樓夢》對他們來說太難了!」不少年輕華裔聽眾在美國生、美國長,對《紅樓夢》也是一知半解,「他們想感知一下母國的文化」。

劉心武告訴記者,美方舉辦講座的目的不是向美國人宣傳「如何正確無誤地理解《紅樓夢》」,而是意在以通俗生動的演講,讓一般美國人知道「中國有個偉大的作家曹雪芹寫了部偉大的小說」。當天,沒有能用英文演講讓劉心武感到非常遺憾。「語言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大障礙之一。」當記者問到這次去美國講《紅樓夢》對中美的文化交流能起到什麼作用時,劉心武形象地回答說,「彷彿一滴雨水,落入浩瀚的大海。」

在美國訪問期間,不少地道的美國人對於中國文化的無知讓劉心武感到非常驚訝。「簡直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在得克薩斯州,居然還有美國人問我,中國的女人是不是還裹小腳,男人是不是還留著辮子!」

書店難尋四大名著蹤影

在美國待久了,其實並不難理解劉心武先生的驚訝。中國的四大名著在美國書市上還屬「象牙塔尖」類的作品,一般美國書店裡很少見到它們的蹤影,似乎正在興起的「漢語熱」和「中國熱」尚未上升到中國古典文學這一層面。走進一般的美國書店,看到最多的中國書籍當推《道德經》、《孫子兵法》、風水和烹飪類讀物,以及同「文革」有關的小說和資料性圖書。

前不久,
記者來到華盛頓著名的史密桑尼博物院所設的書店,找遍中國文學書架,只看到一套美國企鵝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紅樓夢》(該版本採用《石頭記》作書名)。書店職員告訴我,根據電腦記錄,書店以前曾進過《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但是不知為何書賣完後就沒有再續。由於只有為數很少的專業書店有英譯本中國四大名著出售,一些讀者只能從網上訂購。

在四大名著當中,發行量最大的是美國作家賽珍珠當年翻譯的《水滸傳》,英譯書名是《四海之內皆兄弟》。1938年,賽珍珠在諾貝爾獎授獎儀式上所致答謝辭便是以《中國小說》為題。她說:中國的古典小說與「世界任何國家的小說一樣,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一個真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知道《紅樓夢》、《三國演義》這樣的經典之作」。《四海之內皆兄弟》登上美國當時的暢銷圖書榜,但譯本中還是有不少錯誤。比如書名翻譯就受到過魯迅的批評。對一百零八將的綽號,也往往望文生義,比如將花和尚魯智深譯為「Priest Hwa」(花牧師),將母夜叉孫二娘譯為「Night Ogre」(夜間的怪物)。

相比之下,功夫了得且又有幽默感的美猴王對普通美國人更有吸引力,很多美國人都知道《西遊記》的故事。英譯本為《猴》,其他譯本有《猴王》、《猴子歷險記》、《猴子取經記》、《俠與豬》、《神魔歷險記》等。可惜的是,《西遊記》翻譯成英文後,很多深藏的典故和寓意便流失掉了,令著作失色大半。由傑納爾翻譯,中國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西遊記》在各譯本中頗受歡迎,但一些美國讀者反映,該書的印刷質量和裝訂工藝似乎還有待提高。

至於位居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美國的高中和大學世界歷史課本都會提到,說它是中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這些教科書往往會通過介紹《紅樓夢》來描述大清王朝走向衰落的過程。《紅樓夢》在美國被有的書評家稱為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般來說,美國人對宗族觀念較不重視,而《紅樓夢》中錯綜復雜的家庭成員關系和眾多人物名字,讓美國讀者一頭霧水。

對美國的青少年電子游戲迷來說,《三國演義》不算很陌生。數年前,有一部名叫《王朝勇士II》的電游在美國青少年中風靡一時。《王朝勇士II》是根據《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改編的。人名和地名都來自原著,控制盤上還有「武術」的漢語拼音按鍵,只是語言和音樂都已「全盤西化」。但《王朝勇士II》還是引領了不少美國青少年去原著中「尋根」。家住紐約的青年瑞查康就是這樣「按圖索驥」找到《三國演義》,並被原著所深深吸引。他對記者說,自己從書中真正了解到什麼是忠誠、英雄主義和軍事謀略,並從歷史的視角理解中國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由莫斯·羅伯茨翻譯、中國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三國演義》(英文直譯為《三個王國》)在各個版本中較受歡迎,另一個譯本的書名則翻譯為《三國浪漫史》。

「學術界專業性甚至超過中國」

「美國是個多元的社會,雖然大多數普通美國人不了解四大名著,但在學術界,一些專家的專業性甚至超過中國的學者。」劉心武先生說。

美國耶魯大學著名漢學家萊克曼·珍妮教授對四大名著很有研究,前些年還發表了點評四大名著的專著。書中寫道,《紅樓夢》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永恆魂靈。正是《紅樓夢》深遠的人文意境,使它堪稱中國四大名著之最。

耶魯大學還有一位紅學大師——史景遷教授。他於1936年出生在英國倫敦,1959年前往耶魯攻讀中國近代史博士學位。史景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紅學迷」,曾去故宮博物院搜集第一手資料,做了大量的研究,完成了博士論文《曹寅和康熙皇帝》。這篇論文相當獨到,於1966年出版成書,至今被不少中國學者引用。史景遷還一直要求他的學生至少讀通四大名著中的一本。

讓唐僧和觀音親吻

有的美國人忽略四大名著,有的美國人研究四大名著,還有的美國人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改編四大名著,經他們改編後的四大名著往往面目全非,讓中國人哭笑不得。

美國NBC電視網曾播放過《西遊記》改編的4集電視劇,在劇中,觀音菩薩竟然和唐僧談起了戀愛,還有倆人親嘴的鏡頭。不少中國人看過後,已經完全沒有憤怒的感覺,所有的評語都是「可笑」和「荒唐」。

今年6月,又傳出消息說,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已開始著手進行《西遊記》的改編工作,又一部美國版電影《西遊記》將於2008年面世。但是曾成功飾演過孫悟空的中國演員六小齡童對此卻深表憂慮:「我擔心他把『孫悟空』拍成『金剛』!」

「四大名著必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美國人的目光」

一位曾於上世紀80年代在耶魯大學師從史景遷教授主修中國歷史的學者告訴記者,當年在史景遷的影響下,她在大學時代完整地閱讀了四大名著。這位學者完全贊同史景遷的觀點,那就是,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要想真正了解中國文化,必須先讀懂四大名著。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外交學院中國研究系項目協調員季肇瑾女士告訴記者,近年來,美國的公立高中開始增設中文課程和相關考試,所教內容和考試題目范圍側重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知識。許多美國大學的東亞或中國研究院系都開設了有關《紅樓夢》研究的課程。有些大學則將《紅樓夢》列入學生推薦讀物的書單中。

季肇瑾說,當美國的「漢語熱」向深層次延伸時,中國經典名著必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美國人的目光。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四大名著會更多地進入到美國普通書店和普通美國人閱讀的書籍之中。

H. 推薦幾本不錯的書,要有故事情節的,文學方面的也可以。謝謝

《獨身女人》《在那遙遠的地方》(《最心愛的歌》)
《無緣》《如今都是錯》《同門》
《莫失莫忘》《阿修羅》《天秤座事故》
《異鄉人》《開到荼蘼》
《天若有情》《最心愛的歌》 《藍這個顏色》 《今夜不》
《真男人不哭泣》《沒有季節的都會》
《心扉的信》《紅塵》
《縱橫四海》《絕對是個夢》
《如果牆會說話》《玫瑰的故事》
《綺色佳》《薔薇泡沫》
《迷迭香》《紫薇願》
亦舒的

I. 跪求,好看的小說

哦,你需要看什麼類別的?
名著:朝花夕拾、海底兩萬里、格列佛游記、駱駝祥子、我親愛的甜橙樹、追風箏的人、偷影子的人
言情:今天先敗一個億(快穿)、恰似寒光遇驕陽、億萬星辰不及你、重生之將門毒後、國民校草是女生(游戲競技)
科幻:三體、流浪地球
科普:昆蟲記
望採納,謝謝

J. 請問五四時期有哪些著名小說,最好是中長篇小說,寫論文用……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魯迅認為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中國清末4部譴責小說專的合稱 。即李寶嘉(李伯屬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新中國未來記》——晚清新小說的開山之作 晚清的其他小說:費振清《劍橋中國晚清史》(系列)《美國與中國》《偉大的中國革命》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胡適雜憶》《新中國三十年》《史學與文學》 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碰撞》 史景遷《天安門》《天國之子他的世俗王朝》 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 容閎《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 鍾叔和《中國本身擁有力量》《走向世界》 止庵《史實與神話》 五四時期的小說 魯迅《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蕭紅《呼蘭河傳》 沈從文《邊城》 錢鍾書《圍城》 張愛玲《傾城》《金鎖記》等 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張恨水《啼笑因緣》《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遠的尹雪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