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學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經濟抄學裡面叫公平和效率,而不是襲平等,個人覺得公平和平等是有一定差別的。經濟學中,效率分為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生產組織效率,主要指從一定的投入中獲取最終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能力;公平指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合乎人類的倫理和道德准則。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和激勵制度,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並佔有更多的產品能夠產生效率,反而,追求公平會使資源佔有者的產品流向無產階級,會削減資源佔有者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降低效率,所以說公平和效率總是相對立的。至於如何定義公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使資源集中在強大的政府手中並進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能夠產生更多效率,由於個人對生產資料佔有地位相同,應該分得等量的勞動產品;資本主義認為自由競爭產生效率,個人自利主義和追求自我實現會使社會充滿活力,由於強調個人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從而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個人對最終產品的邊際產出來進行。目前沒有絕對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更多的是政府和市場共存的混合經濟,個人認為,所謂的公平就是每個人能平等的通過個人能力和努力程度獲得就業機會,通過法制和市場機制而非人情關系決定資源的分配。
B. 曼昆 的經濟學原理如何解決公平與效率的互相傷害
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存在永恆的公平。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公平的觀念是不同的。公平觀念是社會的產物,按其所產生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個客觀的范疇,盡管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公平的內涵不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對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觀的內容。公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觀性。……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有人認為是對立的,有人認為是一致的,我個人認為從大的趨勢來講,總的說來,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進效率,不公平導致低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進效率。政策、制度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它的公平與否直接影響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於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過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對生產效率的促進。政策的公平合理促進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則導致低效率。
人類的任何活動也都有效率問題。經濟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對於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范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經濟效率涉及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力、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各個方面。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個有效率的社會,其資源配置、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應該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樣,一個公正的社會,其資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的提高有助於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助於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效率與公平沒有能夠很好地協調起來,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結果,必將影響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因此,強調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顯得非常重要。
受字數限制,供參考。
C. 經濟學中的效率與平等
經濟學裡面叫公平和效率,而不是平等,個人覺得公平和平等是有一版定差別的。經濟學權中,效率分為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生產組織效率,主要指從一定的投入中獲取最終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能力;公平指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合乎人類的倫理和道德准則。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和激勵制度,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並佔有更多的產品能夠產生效率,反而,追求公平會使資源佔有者的產品流向無產階級,會削減資源佔有者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降低效率,所以說公平和效率總是相對立的。至於如何定義公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使資源集中在強大的政府手中並進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能夠產生更多效率,由於個人對生產資料佔有地位相同,應該分得等量的勞動產品;資本主義認為自由競爭產生效率,個人自利主義和追求自我實現會使社會充滿活力,由於強調個人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從而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個人對最終產品的邊際產出來進行。目前沒有絕對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更多的是政府和市場共存的混合經濟,個人認為,所謂的公平就是每個人能平等的通過個人能力和努力程度獲得就業機會,通過法制和市場機制而非人情關系決定資源的分配。
D. 曼昆微觀經濟學的 平等和效率怎麼區別
效率優先,就是來首先要源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效益的最大化,這是保證公平的前提條件,沒有效率就沒有公平。公平是社會主義所追求的根本目標。公平指的是在效率優先的基礎上,注重國有資源第二次分配時按照按勞分配原則進行再分配,只注重效率而忽視公平,將導致窮著越窮,富者越富。
E. 用經濟學來解釋一下「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公平與效率,是現代社會的兩難問題。
自由與效率的關系。朱學勤認為,自由主義「在經濟上要求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對而立」。自由主義承認個體差異,自由釋放了個體的創造力,所以自由導致了效率的提高。平等在經濟上要求公平,即進行平均分配,消除個體差異,與計劃經濟具有親和力。由過去的經驗可知,平等訴求造成了吃大鍋飯局面和經濟發展的低徊。公平與效率處於一種緊張狀態。
自由的傳統來之英美國家,近代才傳入中國社會。平等的訴求是中國的傳統,「五四」以後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繼續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劉小楓認為,社會思想家或受「社會的公義」問題支配,或對「自由的秩序」入迷,或由「慾望的個體」驅使。前者以馬克思為代表,次者以托克維爾為代表,後者以尼采為代表。平等理念與自由理念的二歧性構成了中國現代社會思想中一個持久的歷史性緊張。
自由與平等的矛盾,在經濟上體現為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在世俗社會中,這一矛盾在公路的交通秩序上得到生動的表現。
公路上有行人、車輛。車輛有轎車、貨車、摩托車、自行車等。車輛與行人具有差異,一般而言,有車階層比無車階層富有。車輛從轎車到自行車,依其價值可以說明車主的貧富差異或者說階級歸屬。各國在交通管理上,都給各種車輛和行人劃分了通道,毫不例外的,都把主要通道留給機動車輛,而且設置了超車道。承認車輛優先通過,這一點在高速公路上更為明顯,它為了車輛的行進不受干擾對道路實施封閉。由此可見,不論是社會主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承認一個共同的原則,即效率優先。
反過來,我們可以討論在交通規則中強調平等時的狀況。那時候,人行道要與車行道一樣寬,車速不能超過行人速度,並且,要並排著走……或者根本上就不準有代步的工具。這些設想誰都覺得荒謬。
但是,這些荒謬的想法並不是不存在。這一點,從交通秩序的混亂可以看出來。在中國,這一點特別明顯,因為中國傳統中,對平等的訴求特別強烈。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常提出「均田地」的口號。土地集中成了歷次社會動盪的「禍根」。在今天,堵塞交通的場面為何屢屢發生,因為誰都不讓誰,誰都不承認別人具有優先權(從平等的理念出發)。於是,由追求平等(各不相讓)引發爭渡。相爭的結果可能要訴之暴力,或者是長時間的堵塞。這就是平等理念落實在社會行為上產生的異化。
所以,當有一輛車在我們後面按喇叭,我們不予理睬,並且罵「有車有什麼了不起」的時候,你是否意識到,這裡面關涉到一個哲學問題,並且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問題?
當我在上班途中,看到橋頭堵得水泄不通的時候,當我在下鄉途中,看到農民在公路上曬稻穀的時候,我的心充滿了憂患。我從這里看到一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這個因素是社會利益的不可調和性,依然是平等與自由的二歧性。對貧苦我曾有多年的體驗,但這並不能阻擋我向理性的歸依。我小時候就曾在公路邊看管曬著的稻穀。現在,當看到市管人員一腳踢翻小販的水果擔子的時候,我的心依然不忍。但這照樣不能阻擋我內心對一種秩序的企求。我也曾捫心自問,是不是自己的階級劃分改變了(這是我少年時期受馬克思的一點影響),才有此種想法?這也不無道理,我已經有十年的時間離開農村生活。強者追求效率,弱者追求平等。但是,能不能尋找到一種超越的秩序(不是烏托邦的)?
中國人堅持不能忘本,作為一種道德自律,它很有效,所以不少人讀了一大堆書,還是滿口土話。中國的知識人因此分化緩慢。即使我在對我出身的那個階層進行批判的時候,也要先過這個關。但是城市畢竟也容納了我(先前也設了種種障礙,我在此處也曾受過歧視),我仍要長期在這里生存。我對兩種人的訴求都能理解,因此希望兩者能夠和諧。
回到交通秩序問題。當我看到橋頭堵塞的時候,我聯想到歷史上的一些場面:成千上萬人在廝殺,血流成河。死亡,對任何階級來說都是一種痛苦。規避痛苦,是人類共同的訴求,這樣,超越斗爭的和諧就有可能存在。當我們追求平等,希望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線的時候,我們必須退回原始社會。但那時候照樣有死亡的痛苦,威脅之一來之猛獸。於是,人類只能期求與猛獸平等。而這種期求必須藉助於造物者的重新安排。但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看來還須回到經驗領域。城市的道路區分了人行道和車行道,由此,車輛獲得高速行駛的自由,行人獲得了步行的自由。行人要改乘車也可以(當然要花一定費用),有車者要步行也可以。這樣的安排突出了效率,也照顧了公平。因為步行者固然慢,仍然有路可走。如果互不相讓,即雙方或一方不認可這樣的秩序,那麼就可能導致交通的堵塞,誰都走不了。
因此必須有這樣的認同:自由是第一義的,平等是第二義的。這樣,人類雖然存在著差異,也就是說,難以避免一些壓迫和剝削,卻能夠共同增加財富和幸福。
F. 怎樣理解經濟學中公平與效率的矛盾
這個很多經濟學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就我國實際而言,經濟學家都傾向:在回初級分配時效率優答先,在第二次國民收入分配時兼顧公平,也就是說防止貧富差距過大,盡量考慮社會公平。
在西方,有經濟學家堅持公平、有經濟學家固守效率,各有說法,可查找相關資料!
G. 經濟學上,為什麼效率和平等是對立的
經濟學裡面叫公平和效率,而不是平等,個人覺得公平和平等是有一定差別的。經濟學中,效專率分為資源的配置屬效率和生產組織效率,主要指從一定的投入中獲取最終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能力;公平指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合乎人類的倫理和道德准則。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和激勵制度,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並佔有更多的產品能夠產生效率,反而,追求公平會使資源佔有者的產品流向無產階級,會削減資源佔有者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降低效率,所以說公平和效率總是相對立的。至於如何定義公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使資源集中在強大的政府手中並進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能夠產生更多效率,由於個人對生產資料佔有地位相同,應該分得等量的勞動產品;資本主義認為自由競爭產生效率,個人自利主義和追求自我實現會使社會充滿活力,由於強調個人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從而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個人對最終產品的邊際產出來進行。目前沒有絕對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更多的是政府和市場共存的混合經濟,個人認為,所謂的公平就是每個人能平等的通過個人能力和努力程度獲得就業機會,通過法制和市場機制而非人情關系決定資源的分配。
H. 從經濟學角度如何理解效率與公平的交替發展
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存在永恆的公平。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公平的觀念是不同的。公平觀念是社會的產物,按其所產生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個客觀的范疇,盡管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公平的內涵不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對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觀的內容。公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觀性。
效率指資源投入和生產產出的比率。人類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效率問題,人作為智慧動物,其一切活動都是有目的的,是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實現的目的多,即我們所說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實現的目的少,或者實現不了其目標,即我們所說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後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與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與產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與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須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產出。
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進效率,不公平導致低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進效率。政策、制度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它的公平與否直接影響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於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過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對生產效率的促進。政策的公平合理促進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則導致低效率。
人類的任何活動也都有效率問題。經濟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對於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范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經濟效率涉及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力、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各個方面。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個有效率的社會,其資源配置、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應該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樣,一個公正的社會,其資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的提高有助於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助於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效率與公平沒有能夠很好地協調起來,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結果,必將影響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因此,強調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顯得非常重要。
I. 為什麼說公平與效率是經濟學永恆的命題
在分工社會中,人來在某種程度上異化源為某種生產要素,如資本家異化為資本,勞動者異化為勞動工具。於是就出現了公平與效率的對立。說是經濟學永恆的命題,倒也未必。當分工消滅後,當人得到全面發展之時,公平與效率也就無所謂對立,從而也不是什麼經濟學命題了。不過這也沒什麼爭論的,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在,且起主導作用,那麼這樣說也沒錯。只是說,要點是分工,一定要從分工角度加以理解和思考。展開的話,可以考慮分配、交換、消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