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巴勒斯坦文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巴勒斯坦文學

發布時間: 2021-03-21 06:50:17

Ⅰ 找本小說主角當了巴勒斯坦總統

桃源夢

作者: 胖子快跑

簡介:

一對一,慢熱文,有溫馨,有小虐,女主有飛翔及一點其它小異能沒有人人艷羨的身家背景,沒有絕色之姿,敢愛敢恨。一張清純的臉孔上,一直掛著堅強的笑花,偶爾露出一點小迷糊,當你看著她眨巴眨巴著圓圓的眼睛的時候

Ⅱ 巴基斯坦主要文學詩人和作家有哪些

19世紀下半葉,巴勒斯坦文學在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中開始復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赫利勒·貝德斯、賽福丁·伊拉尼、穆薩·侯塞尼等著名小說家和阿卜杜·凱里姆·卡爾米、易卜拉欣·圖甘等著名詩人。他們的作品描寫各階層人們的生活,表達了對殖民主義者的不滿。現代巴基斯坦主要作家有弗·艾·費茲、納狄姆·卡斯密等。

Ⅲ 巴勒斯坦 以色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為什麼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恩怨

以色列是世界唯一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約25世紀,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當時,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從巴勒斯坦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走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到以色列故土。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開始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國家。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各部落遷入定居。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佔領巴勒斯坦。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史稱「十字軍」東征),羅馬人佔領了巴勒斯坦,猶太人因為多次反抗未果流離失所,而基督徒在猶太民族起義的後期站在了羅馬一方所以沒有遭到迫害反而壯大起來。絕大部分猶太人流往世界各地。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流血沖突。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猶太人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使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在巴勒斯坦,形成了一塊土地,兩個民族。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與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當時,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也沒有讓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針對猶太人的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當時並未取消對猶太在約旦河以西這塊故土上移民的限額。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阿拉伯人始終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通過表決決定: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以色列)和一個阿拉伯國(巴勒斯坦)。猶太人接受了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人則予以拒絕。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以色列在立國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鄰國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鄰之手。」盡管歷屆以色列總理一再重申這一呼籲,但始終遭到阿拉伯國家拒絕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斷襲擊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國家不僅支持和鼓勵襲擊行動,而且還實行經濟和外交抵制,封鎖以色列海運國際航道並挑起全面戰爭。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對蓄意挑釁作出反應。1973年,以色列擊退了阿拉伯鄰國同時從三條戰線發動的全面進攻。

1977年,埃及總統薩達特應貝京總理邀請訪問耶路撒冷,從而打破了阿拉伯國家拒和的僵局。這次訪問導致了雙方的談判,其結果是1979年3月26日簽署《埃以和平條約》並達成《戴維營協》,該協議包括實現中東和平的有關條款及就1967年以來以色列管理的猶地亞、撒馬利亞及加沙地帶未來地位所做的一項安排。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屢遭恐怖分子的襲擊,以色列採取行動,摧毀了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動的基地。之後,阿以沖突的焦點就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1947年11月聯大第181號決議規定耶路撒冷國際化,以色列在1948年和1967年兩次戰爭中先後佔領耶路撒冷整個地區,並於1980年7月宣布統一的耶路撒冷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首都。)

以色列確信有關各方只有通過直接談判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對由美俄主持下,於1991年10月30日在馬德里舉行的中東和平會議提供的對話機會表示歡迎。這次會議使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以及約旦、巴勒斯坦代表團坐在一起,為以色列隨後與其每個阿拉伯鄰國間的雙邊談判及為解決區域問題舉行多邊會談奠定了基礎。目前與以色列有領土紛爭的有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主要是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人不滿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的國界劃分,誓死要奪回加沙地帶,讓以色列退出耶路撒冷。

綜上所述,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整個猶太史也是一部血淚史。他們雖然在故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以色列,但與周圍阿拉伯國家的紛爭、矛盾經常不斷,積怨越來越深,特別是巴勒斯坦,猶太人要在夾縫中生存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由於歷史原因,以色列對西方國家的感情是復雜的,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投靠西方國家,與西方國家走得越近越引起阿拉伯國家的仇恨。巴勒斯坦國在二戰後,從未正式建國和取得聯合國的正式承認。原因在於:巴勒斯坦人從不承認以色列國的合法性,歷史上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並由此引發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也拒絕聯合國大會關於巴勒斯坦建國的決議,以及歐美大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巴以矛盾尖銳並長期引發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嚴重對立。

Ⅳ 巴勒斯坦被占區文學有怎樣的背景和作品

1948年5月後的巴勒斯坦文學分為被占區文學和流亡區文學。被占區文學又稱「抵抗文學」。開始時只有農村流行的一些民歌,這些民歌表現了人民反抗壓迫的斗爭。以後,艱難的時勢造就了一批詩人。他們的詩歌擺脫了悲觀失望情緒,具有強烈的戰斗精神。邁哈穆德·達爾維什(1941—)的長詩《巴勒斯坦情人》抒發了對祖國的熱愛,表達了作者與祖國同命運的感情。陶菲格·齊亞德(1936—)在《決不能》一詩中抨擊了當局對巴勒斯坦人的壓迫,指出巴勒斯坦是不可征服的。塞米哈·卡西姆(1939—)在《道路之歌》(1964)、《我滿手鮮血》(1967)等詩集中也表達了巴勒斯坦人民反抗壓迫的斗爭精神。陶菲格·法亞德(1939—)的長篇小說《被損毀者》,揭露以色列當局對巴勒斯坦人的歧視。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黃色的街道》表現了巴勒斯坦人受壓迫的苦悶。邁哈穆德·舍吉爾的短篇小說《別人的麵包》、葉海亞·耶赫里夫的短篇小說《第一天》等揭露了階級壓迫,反映了巴勒斯坦人的苦難。被占區的作家大多遭到迫害,或被監禁,或被迫流亡。

Ⅳ 有關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以色列為何攻打巴勒斯坦?

假設你現在有一群鄰居,你和他們住在一個院子里

你是一個通過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猶太人),有權有勢還有個當公安局長的親戚(美國)

你的鄰居都是窮光蛋(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他們都排擠你,尤其是其中巴勒斯坦家族的人(哈馬斯,法塔赫),動不動就用轉頭問候你家玻璃,成年累月的問候你家玻璃.

1月1日這一天,巴勒斯坦家的人一反常態說:"好了,半年內我不砸你家玻璃了".你很高興.結果7月1日的時候巴勒斯坦家的人一口氣把你家的玻璃都給砸碎了.

請問,你是否要好好的教訓一下這個砸你家玻璃的人呢?

以色列打擊的地方是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帶。加沙由巴勒斯坦的一個政治派別哈馬斯(伊斯蘭抵抗運動)控制。巴勒斯坦的領土包括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約旦河西岸是由巴勒斯坦的另外一個政治派別也是最大的一個派別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控制。所以,更加直接地說,以色列打擊的是哈馬斯。那麼以色列為什麼要打擊它呢?

最直接的原因:原先哈馬斯和以色列簽了一個停火協議。而停火協議最近剛到期。然後哈馬斯就不斷地向以色列丟火箭彈。然後以色列就針對哈馬斯發動了大規模的空襲。

更深層次的原因:上升到國家高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是世仇,上千年的民族宗教矛盾,絕對是沒人可以調和的。現代近幾十年來又打了五次中東戰爭。哈馬斯是巴勒斯坦國內最激進的一個組織,綱領就是以暴制暴,用暴力把以色列人趕出去。近年來哈馬斯發動了不少針對以色列的自殺性爆炸襲擊,以色列視哈馬斯為眼中釘,必除之而後快。

哈馬斯被不少國家看成是恐怖組織,但在阿拉伯國家特別是巴勒斯坦國內卻具有不小的民意支持。

我僅僅是陳述客觀事實。

弱者總是楚楚可憐,我同情巴勒斯坦,更同情巴勒斯坦那些一直在水深火熱中掙扎的人民。

Ⅵ 現代巴基斯坦文學是什麼

19世紀下半葉,巴勒斯坦文學在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中開始復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赫利勒·貝德斯、賽福丁·伊拉尼、穆薩·侯塞尼等著名小說家和阿卜杜·凱里姆·卡爾米、易卜拉欣·圖甘等著名詩人。他們的作品描寫各階層人們的生活,表達了對殖民主義者的不滿。

現代巴基斯坦主要作家有弗·艾·費茲、納狄姆·卡斯密等。

費·艾·費茲(1911~)是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曾在拉合爾學院攻讀英語和阿拉伯語,獲碩士學位。1936年~1942年做英語教師,1942年~1946年在印度軍隊中任情報官,1947年印、巴分治後,做了《巴基斯坦時報》和《今日報》的編輯。50年代他曾因參加工人運動而被捕。1956年後多次訪華。費茲在30年代就開始了創作生活,曾參加過印度進步作家協會的籌建工作。他的主要詩集有《訴怨》(1941)、《風之手》(1953)、《獄中詩抄》(1956)和《壓在石下的手》(1956)等。他的詩作題材廣泛,視野廣闊,包括反對戰爭、維護和平、支持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等內容。

卡斯密(1916~)是巴基斯坦著名的詩人和小說家,1935年獲文學學士學位。自1942年起,他先後任《花》雜志編輯、《今日報》主編及巴基斯坦進步作家協會書記。1956年訪華歸國後,曾數次被捕。他的詩作大都取材於現實生活,揭露社會的不平,同情人民的疾苦。主要詩集有《獨立以後》、《鐮刀》和《最偉大的是人還是真主》等。

Ⅶ 巴勒斯坦流亡區文學有哪些著名的作家作品

1948年5月後的巴勒斯坦文學分為被占區文學和流亡區文學。流亡區初期的作品帶有失望和思鄉的情緒。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作品的基調也起了變化。如女作家賽米拉·阿扎姆(1927—1968)的短篇小說《又一年》,描寫分界線兩邊親人難以相會,情調凄涼。後來寫的《因為他愛他們》則表現為憤怒的吶喊。格桑·卡納法尼的中篇小說《陽光下的人們》(1963),暗示人們只有拿起武器進行斗爭才有出路。隨著武裝斗爭的開展,作品的題材和內容也更加廣泛。葉海亞·耶赫里夫的短篇小說集《母駒》,賴沙德·艾布·沙維爾的短篇小說集《回憶往昔》、長篇小說《情人》,賽勒瓦·巴娜的長篇小說《大河彼岸的新娘》等,表現了游擊隊員的生活和斗爭。宰因·阿比丁·侯賽尼的短篇小說《海米斯先死去》,歌頌了一對戀人為了解放事業而不惜犧牲的精神。格桑·卡納法尼的中篇小說《塞阿德大媽》塑造了一個堅持斗爭的婦女形象。邁哈穆德·里馬維的短篇小說《小穆罕默德的疑問》表現了兒童的覺醒。流亡區文學的詩歌方面,有哈倫·哈希姆·拉希德(1927—)的《和流亡者在一起》(1953)、《革命的土地》(1959),女詩人法德娃·圖甘(1920—)的《孤獨度日》(1952)、《在關閉的門前》,阿卜杜·凱里姆·卡爾米(艾布·賽勒瑪)的《流亡者》(1953)、《祖國頌》(1959)、《以我之筆》(1971)等。

Ⅷ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

猶太人
猶太人是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以色列國分裂後與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國對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舉族被擄往巴比倫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徵,其他10個支派於公元前721年亞述滅亡北方王國後四散而同化於其他民族。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
各派猶太人都承認由猶太婦女所生者即為猶太人,而改革派則認為,雙親中有一人是猶太人者即為猶太人。一般地講,從純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猶太人環境中而保留猶太教許多基本教義的社團,作為整體被認為真正猶太人,但作為個人,這種人不能任意同猶太人結婚。
猶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國有580萬,以色列442萬,法國60萬,俄羅斯60萬,烏克蘭44.6萬,加拿大36萬,英國30萬,阿根廷25萬,南非11.4萬,澳大利亞10萬,巴西10萬。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

中東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年
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
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

歷史背景
前3000年,猶太人的祖先定居於巴勒斯坦地區。1世紀後,羅馬帝國侵入,猶太人向世界各地流散。此後巴勒斯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19世紀末,大批猶太人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准備復國。1947年, 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兩個獨立的國家。猶太人同意此決議,1948年成立以色列國。阿拉伯人反對該決議,未建立阿拉伯國。結果發生4次阿以戰爭。以色列先後佔領了應屬阿拉伯國的全部領土。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8%9C%E6%88%98%E4%BA%89"

++++++++++++++++++++++++++++++++++++++++++++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西亞和北非的埃及等離歐洲較近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所謂「中 東戰爭」是指1948~1982年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在中東地區進行的大規模戰爭,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阿拉伯國家是指阿拉伯民族佔大多數的國家,主要分 布在亞洲和非洲北部的中東地區。以色列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爭端 由來已久。歷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位於地中海、死海、約旦 河之間)建立過國家。公元前30世紀,原在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遷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區定居。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萊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萊王 國。此後,巴勒斯坦先後被波斯帝國、希臘、羅馬和土耳其等外來民族征服,猶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主張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重返巴勒 斯坦,建立猶太人為主的國家。1917年英國佔領巴勒斯坦,當時這個地區阿拉伯人66萬人, 猶太人僅9萬人,但英美為控制巴勒斯坦地區和蘇伊士河,竭力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 他們的策劃下已經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從此,阿、以兩個民族間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斷發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縱下的聯合國大會通過決 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由兩國分治,阿拉伯世界廣泛反 對這個決議,沒有建立阿拉伯國家,也堅決反對猶太人建國。1949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5月15日,阿拉伯國家就同以色列發生第一次中東戰爭,結 果阿拉伯國家失利,埃及、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先後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戰爭結束 後,卻遺留下許多問題,這樣,逐步引發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東戰爭。直到1989 年,才終於建立「巴勒斯坦國」,中東問題,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國問題才告一段落。

第一次中東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反對,在美英 支持下,按照聯合國決議建國,激起了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次日凌晨,埃及、約旦、黎 巴嫩和伊拉克5國即向以色列宣戰。這場戰爭斷斷續續地打了9個多月,在聯合國的調解下, 於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戰。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達2.07萬 平方公里,比聯合國決議規定的猶太人國家的面積還多6700平方公里,並驅逐了96萬巴勒斯 坦人。戰爭遺留下「邊界問題」和「難民問題」,為日後再次爆發戰爭埋下的禍根。



第二次中東戰爭
亦稱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從英、法殖民主義 者手中收歸國有。同年11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西奈半島。31日,英法 以「保衛運河通航自由和安全」為借口,向埃及發動進攻。在世界人民的聲援和支持下,埃 及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對於這場戰爭,美國同英國、法國之間存在著矛盾。英、法軍隊 於12月22日撤出埃及領土,以色列軍隊於1957年3月才全部撤離埃及。這場戰爭以侵略者的 失敗而告終。



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五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不甘心失敗,念念不忘尋機報復。埃及總 統納塞爾在勝利面前有些大意,再加上受蘇聯的蒙蔽,對以色列未能保持警惕。1967年6月5 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突然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襲 擊。在以色列的空軍的大規模的空襲中,埃及近300架作戰飛機被毀於地面。埃及陸軍在失 去空軍的掩護下,遭以軍重創。接著,敘利亞、約旦在以色列空軍的突然襲擊下,大量飛機 受損,陸軍也先後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戰爭受到嚴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聯合國安 理會兩次通過決議,埃及、敘利亞、約旦在喪失大片國土的情況下被迫接受無條件「停 火」。在6天的戰爭中,以色列侵佔了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約旦管區、加沙地帶、敘利 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島,迫使50萬阿拉伯人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或「齋月戰爭」、「贖罪日戰爭」。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 為收復六.五戰爭中的失地,集中51萬地面部隊和海、空軍主力分別向以色列軍隊佔領的西 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發動突然進攻。埃軍當天渡過蘇伊士運河,8日摧毀以 軍「巴列夫」防線,收復部隊失地。敘軍也一度打到太巴列湖。面對戰爭初期不利形勢,以 色列迅速動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40萬人。決心先以北線為重點,集中使用空軍主力 對敘軍陣地進行空襲,以3個師轉入反攻。經激戰,迅速擊潰敘軍。爾後於16日,集中兵力 轉移西線,以軍偵察突擊隊喬裝埃軍深入埃軍後方,大肆破壞埃軍薩姆—6防空導彈陣地, 為以空軍開辟空中走廊,以軍後續部隊乘隙渡過運河,在西岸建立橋頭堡,並攻入埃及腹 地,對埃軍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態勢,戰局頓時逆轉。10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 要求雙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於22日,敘利亞於24日同意停火。此後,先後簽署了兩個 在西奈脫離接觸的協議。


第五次中東戰爭
亦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從陸 地、空中和海上大舉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軍佔領了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國際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一地區的基地被全部摧毀,武裝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損失。駐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軍隊也受到以色列空軍的重創,薩姆導彈設 施和空軍力量遭到到重大損失。6月11日,敘利亞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接著,以色列調 集重兵對巴解總部所在地貝魯特西區進行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包圍和攻擊,後在聯合國的調解 下,在維持和平部隊的監督下,巴解總部及其萬余名武裝人員不得不撤出貝魯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個阿拉伯國家。敘利亞在貝魯特的1000多名部隊也同時撤走。

Ⅸ 希伯萊是什麼時候加入文學時期的

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希伯萊人的文學創作繼先知文學後進入啟示文學時期。此時正值希臘化時代後期和羅馬人統治時期,在希伯萊歷史上,這是一個遍布血污和淚痕、交織著呻吟與吶喊的時代。

公元前198年,塞琉古王朝統治巴勒斯坦地區後,希伯萊人不僅在政治上受異族欺壓,在精神上也受到希臘文化前所未有的沖擊。統治者在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各地強制推行異教習俗,公然將宙斯神像設立於猶太教聖殿祭壇,強令猶太教信徒吞食豬肉。公元前168年,耶路撒冷的希伯萊人在馬卡比家族的領導下奮起反抗,經過浴血奮戰,他們趕走了希臘統治者,重新成為一個獨立的希伯萊國家。但是在公元前64年,希伯萊人又被羅馬征服,巴勒斯坦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在羅馬人統治下,希伯萊人的處境更為悲慘,羅馬派駐的歷任總督都拚命搜刮錢財,公開侮辱希伯萊人的宗教信仰,凡是被認為有暴動嫌疑的人都被處決。公元135年,希伯萊人進行了最後一次反羅馬起義,在遭到失敗以後,耶路撒冷城被徹底摧毀,希伯萊人幾乎全部被逐出巴勒斯坦,進入世界性大離散時代。

在這腥風血雨的凄慘年代裡,希伯萊人發展了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啟示文學。它通過描寫各種奇異古怪的異象,在「傳達上帝啟示」的招牌下,托古人之名,曲折隱晦地表達出希伯萊人的痛苦呻吟、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憧憬。面對羅馬人的強權統治和一次次反抗失敗的現實,啟示文學的作家們不得不將希望寄託在遙遠的「末世」,編出各種離奇的故事,幻想到那時能乾坤倒轉,天地改觀,希伯萊人能過上美好、寧靜的生活,從而增強他們對未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