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諾貝爾文學獎詩歌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諾貝爾文學獎詩歌

發布時間: 2021-03-21 05:11:14

Ⅰ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詩歌的啟示

文/何漂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自家門口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這對於整個世界詩歌歷史的發展毫無疑問是一件大事。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獲諾獎,讓我有了深深的反思。
諾獎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價值和地位,為什麼能夠得到世界各民族文學的廣泛認同,究其根源,我認為諾獎的文學精髓之一就是其弘揚的民族性。這種民族性是人性的光輝和人類社會命運的結合,是關注人類整體命運和某個民族人性和文化特徵的理念集合。
縱觀所有的諾獎作品和受諾獎所推崇的文學大師,我們不難發現諾獎所推崇的文學民族性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更不是歧視和偏激甚至是極端,它不局限在一個套子里,不局限在某種權威中,諾獎作品中折射出來的文學民族性所推崇的價值理念是超越國家差異與時代差異的。這也不是說他們的作品偏離了他們自己的民族,失去了本土文化作為其作品的精神依託和植根土壤,相反地,他們那些傑出作品所立意的就在於他們那個民族的人性、文化、社會和歷史,而這種精神的真諦和思想的升華便是同樣能夠在世界其他民族裡放射光芒的。
詩歌的民族性是指詩人創作的詩歌更應該是有自己的民族特徵,有自己民族的文化元素和內涵,並且這種特徵、元素和內涵是上升到一種精神的高度和深度,這才是真正可以傲立於世界的,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詩人艾青在關於中國詩歌為什麼一定要有自己的民族特性的問題上曾經說:「凡是真正現實主義的作品,一定具有民族氣魄······我們的作品具有民族的風格,人們才能看了我們的作品認為是中國詩人的作品。」
就像1904年諾貝爾文學獎給法國詩人弗·米斯特拉爾的獲獎理由是:「他的詩作蘊涵之清新創造性與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實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質朴精神。」而1945年給智利女詩人加·米斯特拉爾的獲獎理由是:「她那由強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詩,已經使得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徵。」諾獎在人類文學世界中不斷地弘揚著一種追逐於愛與美的真理。
拿諾獎作比較,只是來反思我們自己,並不是崇洋媚外,更不要有任何的政治偏頗,也不要走入政治左右文學評判的誤區。當代中國的詩壇,站在世界文學的滾滾大潮中,站在國內文學的風口浪尖上,我們不要自卑我們的文學界里沒人獲得諾獎,也不要輕狂揚言我們不需要諾獎,更不要偏激諾獎不適合中國,我們要做的是立即反思和自省,從這一過程中找回中國詩歌真正的靈魂,找到中國詩歌與世界的差異和差距,進而優化我們本民族的詩歌創作,讓中國詩歌去更大的世界綻放光彩。中國詩歌不是單純地需要諾獎,而是需要有諾獎所倡導的文學精神,尤其是文學民族性。
對於當代國內文學界有部分人對於諾獎的懷疑和排斥,如果拋開政治家之間的陰謀和底牌以及各種體制之間所吹噓的價值觀不去做過多研究以外,單從文學精神的角度去深思,這種不入世甚至是固步自封、妄自菲薄、自命清高的言論和做法是一種荒唐和愚昧,姑且不在此高談諾獎的魅力和價值,一種文學獎能夠成為世界的共識,自然有他的理由和貢獻。中國人應該超越世俗鄙見、放棄政治異解、統攬時空、立意深遠,站在整個人類文學的高度去看待和反思我們與諾獎的距離和差異,毫無疑問,作為文學繁盛、人才輩出的中國,諾獎需要中國,作為要在世界民族中站穩根基的中國文學,中國一樣也需要諾獎。千萬不要把諾獎僅僅看成是一紙榮譽,而是一種情操和思想,一種精神和標准,那樣我們來談論關於諾獎對於中國詩歌的反思就會更有意義。過去戰爭年代的糾紛就讓他隨著時光的流水遠去,當我們真正站在文學的立場和角度去思考我們民族文學的發展和進步的時候,諾獎或許有中國文學革新和進步所亟需的營養和動力。中國文壇,尤其是中國詩壇,向諾獎的文學精神看齊,不是在丟失自己的文學民族性,反而可以更加阻止我們本土文學民族性的流失,幫助我們重建和完善自己文學的精神系統和信仰價值。
當然,盲目地追求諾貝爾文學獎,只會成為諾獎的奴隸,而不向諾獎的旗幟看齊,只會遮蔽中國詩歌突圍的光芒。雖然中國的詩人沒有獲得過諾獎,未免有些惋惜,但更為重要的不是埋怨而是反思,即便中國詩人獲得了諾獎,我們也不應該感到欣喜和愉悅,因為在整體的詩歌歷史進程中,或許中國的詩歌整體仍然是停留在自己所盲目崇拜的水平。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詩歌,在世界詩歌中的地位慢慢被邊緣化,試想,歷史上的詩歌大國在今天何以淪落至此?中國詩人本應有的核心價值存否?答案讓人驚心,中國詩歌的民族性在流失。
敢問當代的中國詩歌,路在何方?中國的詩歌一直在創新,但是這創新的背後是彌漫硝煙的批判和懷疑、否決和打破,而真正詩歌所需要放射的靈魂光芒則陰暗在那些一派派、一代代所謂的爭論之中,中國詩歌所謂的正統更迭頻繁,圈子和派系關系重重,導致詩歌的發展成了「圈地運動」。從宏觀上看,我認為「破而未立」是當代中國詩歌與諾獎存在的真正的距離。中國的詩人有越位的嫌疑,大部分的詩人一旦具有先覺意識,便往往很容易成為批評家,他們把犀利的筆鋒針對社會的弊病,可是對於打破後的精神體系如何重建,發現出的深度問題如何解決,似乎並不被詩人所在乎。對於詩歌本身的發展也是如此,幾乎每隔幾年就出現新的詩歌熱點,甚至是詩歌主張和派別,他們在一次次批判前輩的基礎上試圖走出禁錮,但是也未曾建立出屬於適合本民族整體詩歌文學發展的體系,朦朧派崛起,新生代又來,表面上看似乎是在發展,實際上卻遺留了很多問題,也許一個民族所需要的詩歌精神就在這些所謂的極端詩歌革命中漸漸地消失和頹廢,原本傳統中優秀的品質和內涵被無端拋棄,轉而引進一些什麼新品種來,就好像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浪起。很多詩人在為所謂的詩歌主張爭奪地盤,各守陣地,各自發展門生,壯大勢力。這導致我們的詩歌界不缺名人,而缺大師,傳道授業成了派系遺傳,有的詩人甚至憑借一兩首所謂的代表作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不思進取了,在國外,很多年邁70的詩人仍能夠寫出經典,甚至超越自我,但是在中國,這樣的現象幾乎是少得可憐。因此,中國的詩歌難以上升至高境界,這與詩人的價值取向和生活狀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捫心自問吧!很大一部分詩人似乎太熱衷於名與利的爭奪和自我文學利益的得與失,這難道還談得上文學民族性嗎?文學的民族性需要詩人的團結和凝聚,需要詩人認真的總結和學習,需要詩人具備有容乃大的氣度,需要詩歌界有向心力,需要詩人有定力。試問中國詩壇何日能消停名利的爭奪呢?
我們至今還無可否認的是中國詩人重獎不重精神,重名氣不重使命;有一部分意識到民族性的中國詩人只從本民族文化和人性中汲取而不給予,只破不立。像這樣的詩歌界,人民大眾怎麼不會把詩歌邊緣化呢?難道整體徘徊在那樣的文學壁壘中能夠創造出群眾喜愛的作品嗎?在中國,有一種怪現象,寫詩的恐怕比讀詩的還多,詩人就責怪在讀者身上。可是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西方的詩歌大師,像保羅·策蘭、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金斯堡、里爾克、阿多尼斯、耶胡達·阿米亥、曼德爾施塔姆、布羅茨基、茨維塔耶娃等等,他們的詩集暢銷,他們的聲望很大,他們的讀者群很多,他們有著很廣泛大眾基礎,這又是為什麼呢?就不說國外,為什麼我們如今每逢遇到什麼重要時刻和特殊事情,心裡勾起的還是李白、杜甫、王維、蘇軾、柳永、白居易、李商隱、王昌齡,聞一多、徐志摩、戴望舒、何其芳、艾青、食指、北島、海子等詩人的作品呢?而且這些詠嘆和使用中,古代詩人還占很重的分量。
面對西方強勢的詩歌狂潮,我們自己的詩歌不要完全西化,更不要局限當前,脫離了民族性去談詩歌甚至要去世界詩壇爭奪風雲、站穩地位是不可取的。我們有很多詩人在不自覺地充當西方大師的忠實粉絲,他們不是在汲取營養進而完善本民族的詩歌精神財富,而是一味地模仿、照搬,甚至稍加以修飾的抄襲,像這樣的中國詩人,西方那些真正懂詩的大師他們會買賬嗎?試問如果那些已經在國外被譯成他國文字的中國詩人的作品,難道那些作品裡都留著西方民族文化和人格的血液?難道西方的審美水平會青睞中國詩歌那樣的作品嗎?
看看我們的詩歌界:那一批批像打了雞血盲目瘋狂和孤傲的詩人們,那一堆堆用金錢和權力堆積出來的詩歌榮耀,那一位位深居衙門、廟堂和書齋閉門不出造車的詩人們,那一個個自我封閉、自我陶醉、自我吹噓的圈子,那一次次盲目西化和自閉的詩歌潮流,那一篇篇在記流水賬似的詩作,那一首首糊里糊塗拿「性」當誘餌的詩作,那一個個自稱先鋒前衛把垃圾當聖經的偽詩人,那一個個掌握詩歌話語和權威資源雄赳赳氣昂昂的詩歌大佬,真不敢想像中國詩歌的民族性還存有一點否?甚至連起碼的文學性是否還在堅持,我都不禁很懷疑。所謂那些天天在寫詩的人都弄懂了中國詩歌的真正本質和價值嗎?當我們的後代來看我們這一代詩歌作品的時候,他們會是一種怎樣的眼光和疑惑?那些快手筆下的累累文字,究竟在為這個民族創造了怎樣的精神財富。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迄今只有二百多首詩作,而我們很多詩人出版詩集就像是在印發行政公文似的,中國人太注重數量的文學倫理,多、繁、盛的特徵並不一定就代表有水平和高度。中國的詩人數量驚人,到處都是打著詩人牌子亂竄的人,試問這到底是詩壇的繁榮?還是「詩人」身份的墮落?中國詩歌的民族性,你堅持了嗎?
我覺得當代中國詩歌界的弊病在三。其一、視野狹隘、立意淺薄、語言貧瘠、思想、情感、藝術未能超越時代的困惑和局限,對政治的依附性太強;其二、名人太多,大師缺乏,圈子化嚴重,派系重重,缺乏高度、深度與廣度;其三,功利主義弊病,藝術生命過於短淺,易生懶惰和享樂思想,易於滿足。
對於當代中國詩歌的現狀,我們的社會對此也是負有責任的。中國詩歌民族性的流失,還需要中國社會還一片純凈的中國詩歌土壤。社會需要給詩人以獨立人格的空間,我們對詩人的態度慢慢有點偏頗了,在世俗的眼中,詩人似乎就成了百無一用的書生,尤其是在經濟社會,過分地以經濟指標去衡量詩人價值的觀點是極端和片面的,這樣很容易磨去詩人固有的人格和尊嚴,社會需要重新來看待詩人價值和意義。
當然,當代中國詩歌還是有很多值得鼓舞的詩人和詩作,尤其是正在崛起的一代,但是他們所面臨的困境也是存在的。在當代中國詩歌界,一部分在上一代就已形成實力派且擁有廣泛的名望和社會資源的詩人往往壘砌高台,讓人望而生畏,他們不善於挖掘新生的詩歌力量,不注意引導年輕一代詩人的正確成長方向,甚至自樹權威,使自己無法超越自己,尤其在傳播媒介上,很多優秀的新一代詩人很難在重要的詩歌媒體上發表作品,成名何其艱難,更不要說他們創作高峰的涌現了。正因為當代中國詩歌所謂的權威還在,很多隱藏在民間和草根的詩人以及優秀的作品未能得到真正的展示,他們似乎還在被壓抑著和控制著,但這種局面不會持續很久了,已經在慢慢改善了,中國出版的逐漸自由和民刊勢力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中國詩歌的發展。
當前,民間還有很多真正意義上的優秀詩人,多麼希望他們能夠誕生出蘊含著民族性的中國詩歌,將中國詩歌推向歷史的更高潮。縱觀近幾年的中國詩壇,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詩人繼餘光中、洛夫、北島、舒婷、多多、楊煉、顧城、海子、梁小斌、歐陽江河、韓東、於堅、李亞偉、翟永明、王小妮、張棗之後開始在詩壇風雲而起,但是真正靠作品拔尖的年青詩人還依然是鳳毛麟角,像最近幾年風生水起的陳先發、雷平陽、朵漁、潘維、雪馬、鄭小瓊、李成恩、南方狼等,就作品的文學民族性而言,頗值得研究的是雪馬,他憑借《我的祖國》《江南》等作品開始在詩壇出頭,《我的祖國》寫得那樣的飽含思想、真情流露,藝術手法獨特,以質朴而通透的語言寫出了民族的精神和靈魂;而《江南》裡面的確有一股不失現代色彩又有傳統底蘊的中國風,在《江南》里,可以看到有唐伯虎畫里的意境,有李清照詞中的惆悵,有朱自清筆間的才情。當然,還有其他年輕一代詩人的詩歌作品也能夠讓讀者看到中國民族性的某些特色。
我多麼期待看到那些正在狂躁和焦慮的年輕一代詩人們能回歸到構建中國詩歌民族性沖出思想圍城和藝術壁壘的道路上來,201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給了我們重重一錘,那不是在打擊我們自己的詩歌血性,而是在擊醒我們的創作靈魂,反思是一種創造的開端,我似乎看到了未來中國詩人登上諾貝爾獎台的那一剎那。 「祝賀特蘭斯特勒默獲得諾獎!」「諾獎評委這次做了一個偉大正確的決定!」 這屆諾貝爾文學獎前晚揭曉,瑞典年屆八旬的著名詩人托馬斯·特蘭斯特勒默獲獎,國內眾多詩人在網上第一時間表達了興奮之情,並一致認為此次評獎實至名歸。
但是,這樣的喜悅卻掩飾不了現實的尷尬。近些年來,詩歌日益趨於邊緣化,很少受到大眾關注。此前諾貝爾文學獎也連續15年未頒給詩人,此次特蘭斯特勒默獲獎,能否改變一下詩歌寂寞的現狀?國內多位詩人、學者表示,諾獎頒給詩人,是對當下詩歌創作成就的肯定,但要想改變詩歌邊緣化的處境,恐怕不容樂觀。
詩人得諾獎其實不意外
近幾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中,總能看到一批詩人的名字,如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韓國詩人高銀等,特蘭斯特勒默更是多年名列其中。在諾獎的歷史上,詩人也是領獎台上的常客,歷年來的諾獎獲得者中,有近半數都是詩人。然而,自從1996年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獲獎以來,諾獎已有15年沒有光顧詩人,總是小說家屢屢摘得桂冠。難怪此次特蘭斯特勒默獲獎,國內外詩人群體發出一片歡呼聲。
「其實他早就該獲獎了,可能因為他是瑞典人,需要避嫌吧。從十幾年前到現在,他在任何時間獲獎,都不感到意外。」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詩人胡續冬評價說,特蘭斯特勒默的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每首詩都很有力度,堪稱是當今時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詩歌評論家唐曉渡也認為,托馬斯獲獎有足夠的說服力,雖然他並不高產,沒有創作氣勢磅礴的史詩般作品,但他以簡馭繁的詩歌方法、精湛的詩藝,是當代詩人中做得最好的。
「其實,詩歌才是文學王冠上的明珠,詩人寫的是干貨,小說家往往會摻水。」唐曉渡感嘆,只是讀者更喜歡看小說,而詩歌沒辦法去迎合讀者。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檸則認為,諾獎對小說家青睞有加,與當下長篇小說的創作狀況有關。「上世紀末以來,長篇小說怎麼寫成為全球性的難題,以往的創作模式走到了盡頭,人們開始從少數族群、邊緣群體中尋找思路,諾獎也因此更多關注了小說家。」
大眾對詩歌認知太滯後
特蘭斯特勒默此次獲獎,能夠讓詩歌重新得到大眾的關注嗎?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表示不容樂觀。「外國詩歌對中國詩歌的影響是有限的,不同的語言經過轉譯後,魅力就喪失了。人們很難從語言上感受其原汁原味了。」這一看法得到胡續冬的認同。「上世紀90年代獲得諾獎的詩人,也都沒能帶動詩歌關注度的提升,很多獲了諾獎的小說也不一定能引起太大的轟動。不要指望托馬斯獲獎能夠引起高潮。」
在專家們看來,人們的閱讀惰性卻越來越大,詩歌閱讀在全世界都越發薄弱,國內尤其如此。胡續冬說:「在國外的地鐵和公車上,還能看到人們捧著詩集閱讀,但這在國內是很難想像的。現代詩歌的教育和普及太不給力了。」張檸也感慨,大眾為生計、為工作而奔波,即使有了業余時間也會用於娛樂,畢竟詩歌跟世俗的功利和權力都沒有關系。
相比古典詩歌的教育普及,現代詩歌在大眾眼裡比較陌生。詩人西川近些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文學,據他對學生們的觀察,不少人的詩歌閱讀經驗還停留在中學時代,有些成年人閱讀詩歌的經歷,不過是上學時讀的語文課文。他不禁感嘆,大眾對詩歌的認知非常滯後,只停留在中學水平,顯然難以理解當代詩歌,也難以理解特蘭斯特勒默的作品。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
雖然諾獎詩人對詩歌現狀不會有太大改變,但未來也不必過於悲觀。「很多人認為詩歌當下處於相對弱勢和邊緣的地位,這要看你怎麼理解了。」唐曉渡解釋,如果從一種更廣闊的意義上來理解詩歌,很多其他文藝作品也體現了詩歌的精神和精髓,「比如米蘭·昆德拉,就是很有詩性的小說家;另外,廣告、流行歌曲、搖滾等,也或多或少具有詩歌的某些功能。」
唐曉渡相信,隨著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心靈扁平化,語言破碎化,人們內心深處,其實對詩歌產生了更為強烈的期待。「詩歌是能夠給人以撫慰、恢復人內心力量的東西,能夠讓人們找回自己、找回內心。」對於詩歌的發展,張檸也表示非常有信心。「在當代中國,小說已經完全跟市場攪到一塊兒去了,相形之下,詩歌還比較平靜,它不需要市場,市場也不需要它,詩人是因為自己想寫才去寫,這也使得詩歌遠離功利。」他覺得,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隨著物質生活漸漸單調,會有更多的人追求精神生活,去尋找自己的天生詩性。
對於很多人來說,新晉諾獎得主托馬斯·特蘭斯特勒默的名字可能還有些陌生;但在熱衷於詩歌藝術的少部分讀者眼中,他們早已熟知托馬斯·特蘭斯特勒默的作品,有的人甚至能夠流利地背誦出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特蘭斯特勒默的作品數量並不多,僅有不到200首詩,一本書便能全部收錄其中。此前,他的詩作曾有兩個版本的中文譯本在國內出版,其中青年詩人、翻譯家李笠的譯本最為人稱道。該版本於2001年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僅印刷了3000冊,主要是在詩歌愛好者的圈子中流傳,此後也並未加印。
據南海出版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年前出版的特蘭斯特勒默作品,其版權協議在2006年已到期,只有重新購買版權後才能加印該書。這位負責人透露,出版社方面將會盡快著手研究此事。這也意味著,今天的讀者要想讀到特蘭斯特勒默的詩歌,還要再耐心等待一陣子才行。

Ⅱ 得過諾貝爾獎的詩

蘇利.普呂多姆,法國,《碎瓶》,《孤獨》《沉思集》。19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也是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法國,1904年,《米瑞伊》,《卡朗達爾》,《羅納河之歌》,《螳螂》。
喬蘇埃.卡爾杜齊,義大利,1906年,獲獎。《米瑞伊》,《野蠻頌歌》。
約瑟夫.羅德亞德.基普林,英國,《終曲》,《丹尼.迪弗》。
莫里斯.梅特林克,《暖房》,《鍾形玻璃罩》,《如果有一天他回來》。
泰戈爾,印度,1913年,獲獎,《吉檀迦利》
魏爾納.馮.海頓斯坦,瑞典,《朝聖與漫遊年代》,《森林呼呼作響》,《思維之歌》,《啟程》,《月光》等。1916年獲獎。

Ⅲ 當代詩歌諾貝爾獎獲獎作品

1992年
德里克·沃爾科特(1930~)聖露西亞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在綠夜裡》、《放逐及其他》、《海灣及其他》;劇作《猴山之夢》、《最後的狂歡》等。1992年作品《西印度群島》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啟發性和廣闊的歷史視野,是其獻身多種文化的結果」。
1990年
奧克塔維奧·帕斯(1914~1998)墨西哥詩人。主要詩作有《太陽石》、《假釋的自由》、《向下生長的樹》;散文作品有《孤獨的迷官》、《人在他的世紀中》、《印度紀行》等。1990年作品《太陽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充滿激情,視野開闊,滲透著感悟的智慧並體現了完美的人道主義」。
1987年
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蘇裔美籍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韻文與詩》、《山丘和其他》、《悼約翰鄧及其他》、《駐足荒漠》;散文集《小於一》等。1987年《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時空限制,無論在文學上或是敏感問題方面都充分顯示出他廣闊的思想及濃郁的詩意」。
1984年
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1901~1986)捷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裙兜里的蘋果》、《鑄鍾》、《媽媽》、《哈雷慧星》和回憶錄《世界美如斯》等。1984年作品《紫羅蘭》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詩富於獨創性、新穎、栩栩如生,表現了人的不屈不撓精神和多才多藝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波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冰封的日子》、《三個季節》、《冬日鍾聲》、《白晝之光》、《日出日落之處》;日記《獵人的一年》;論著《被奴役的心靈》;小說《奪權》等。1980年作品《拆散的筆記簿》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不妥協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沖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狀態」。
1979年
奧德修斯·埃里蒂斯(1911~1996)希臘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初生的太陽》、《英雄輓歌》、《理所當然》等。1979年作品《英雄輓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詩,以希臘傳統為背景,用感覺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銳,描寫現在認為自由和創新而奮斗」。
1977年
阿萊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西班牙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天堂的影子》、《毀滅或愛情》、《終級的詩》、《知識的對白》等。1977年作品《天堂的影子》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繼承了西班牙抒情詩的傳統和吸取了現在流派的風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當今社會中的狀況」。
1975年
埃烏傑尼奧·蒙塔萊(1896~1981)義大利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烏賊骨》、《守岸人的石屋》等。1975年作品《生活之惡》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傑出的詩歌擁有偉大的藝術性,在不適合幻想的人生里,詮釋了人類的價值」。
1974年
哈里·埃德蒙·馬丁遜(1904~1978)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現代抒情詩選》、《游牧民族》、《自然》、《海風之路》、《蟬》、《草之山》和代表作《阿尼亞拉》等。1974年作品《露珠里的世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透過一滴露珠反映出整個世界」。
1971年
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主要作品有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西班牙在我心中和代表作《詩歌總集》等。1971年作品《情詩哀詩贊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詩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復甦了一個大陸的命運與夢想」。
1966年
奈莉·薩克斯(女)(1891~1970)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逃亡與蛻變》、《無塵世界的旅行、《死亡的依舊慶祝生命》;詩劇《伊萊》等。1966年作品《逃亡》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為她傑出的抒情與戲劇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闡述倆以色列的命運」。
1963年
喬治·塞菲里斯(1900~1971)希臘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轉折點》、《神話和歷史》、《航海日誌》和《「畫眉鳥」號》。1963年作品《「畫眉鳥」號》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卓越的抒情詩作,是對希臘文化的深刻感受的產物」。
1960年
聖瓊·佩斯(1887~1975)法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遠征》、《流放》、《雨》、《雪》、《風》、《海標》、《鳥》、《榮興》等。1960年作品《藍色戀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高超的飛越與豐盈的想像,表達了一種關於目前這個時代之富於意象的沉思」。
1959年
薩瓦多爾·誇西莫多(1901~1968)義大利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水與土》、《消逝的笛音》、《瞬息間是夜晚》和《日復一日》等。1959年作品《水與土》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的抒情詩,以古典的火焰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中,生命的悲劇性體驗」。
1956年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1881~1958)西班牙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詩韻集》、《悲哀的詠嘆調》;散文集《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長詩《空間》等。1956年作品《悲哀的詠嘆調》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的西班牙抒情詩,成了高度精神和純粹藝術的最佳典範」。
1948年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詩人、劇作家、批評家。主要作品有詩作《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個四重奏》;論著《傳統與個人才能》、《批評的功能》、《詩與批評的效用》等。1948年作品《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對於現代詩之先鋒性的卓越貢獻」。
1945年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女)(1889~1957)智利詩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詩》,詩集《絕望》、《柔情》、《有刺的樹》、《葡萄區榨機》等。1945年作品《柔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她那由強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詩,已經使得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徵」。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1864~1931)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荒原與愛情》、《秋天的號角》等。1931年作品《荒原和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在詩作的藝術價值上,從沒有人懷疑過」。
1923年
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主要作品有詩作《當你老了》、《麗達與天鵝》等。1923年作品《麗達與天鵝》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那永遠充滿著靈感的詩,它們透過高度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整個民族的精神」。
1919年
卡爾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史詩《奧林匹亞的春天》、《受難的普羅米修斯》等。1919年作品《奧林比亞的春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特別推崇他在史詩《奧林帕斯之春》的優異表現」。
1916年
魏爾納·海頓斯坦姆(1859~1940)瑞典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朝聖年代》,小說《查理士國王的人馬》等。1916年作品《朝聖年代》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褒獎他在瑞典文學新紀元中所佔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3年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社會活動家主。要作品有詩作《吉檀迦利》,小說《兩畝地》、《沉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飢餓石頭》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於高超的技巧,並由於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1906年
喬祖埃·卡爾杜齊(1835~1907)義大利詩人、文藝批評家。主要作品有詩集《青春詩》、長詩《撒旦頌》、專著《義大利民族文學的發展》等。1906年作品《青春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不僅是由於他精深的學識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為了頌揚他詩歌傑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創作氣勢,清新的風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爾(1830~1914)法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黃金島》《普羅旺斯》《米洛依》等。1904年作品《金島》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詩作蘊涵之清新創造性與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實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質朴精神」。
1901年
蘇利·普呂多姆(1839~1907)法國詩人。主要詩作有《命運》,散文《詩之遺囑》和《論美術》等。1901年作品《孤獨與深思》獲諾貝爾文學獎。獎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藝術和罕有的心靈與智慧的實證」。

Ⅳ 泰戈爾以哪部詩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在英國出版,並使他在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這部詩集就是《吉檀枷利-飢餓的石頭》。

獲獎理由: 「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於高超的技巧,並由於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以下是有關《吉檀枷利》和泰戈爾的簡介:

《吉檀迦利》是"亞洲第一詩人"泰戈爾中期詩歌創作的高 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觀念和藝術風格的作品。這部宗教抒情詩集,是一份"奉獻給神的祭品"。風格清新自然,帶著泥土的芬芳。泰戈爾向神敬獻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輕快、歡暢的筆調歌唱生命的枯榮、現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前途的關懷。1861年5月7日,泰戈爾誕生在印度加爾各答市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和哥哥、姐姐都是社會名流。泰戈爾在這樣一個文壇世家環境的薰陶下,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才華橫溢的泰戈爾從小就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泰戈爾的一生是在印度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年代中度過的。祖國的淪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爾的心靈深處,愛國主義的思想一開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強烈地表現出來。他雖然出身於富貴家庭、生活在矛盾錯綜復雜的社會里,但他的愛憎是分明的,創作思想是明確的,始終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獨立運動高潮時,寫信給英國總督表示抗議殖民統治,並高唱自己寫的愛國詩歌領導示威遊行。他還曾堅決拋棄英國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權。印度人民尊崇他、熱愛他,稱他為詩聖、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靈魂。

泰戈爾不是個狹隘的愛國主義者。他對於處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下的各國人民一貫寄予深切的同情,並給予有力的支持。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曾多次出國訪問,並與世界各國文化名人一起組織反戰的和平團體。30年代,當德、意、日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泰戈爾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聲疾呼:「在我離去之前,我向每一個家庭呼籲——准備戰斗吧,反抗那披著人皮的野獸。」就這樣,直到1941年8月7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逝世,他一直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這位舉世聞名、多才多藝的作家,在漫長的六十多年創作生涯里,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一百餘篇短篇小說,二百多個劇本和許多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文以及回憶錄、游記、書簡等。其中1921年問世的著名詩集《吉檀迦利》,使泰戈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故事詩》和《兩畝地》是印度人民喜聞樂見、廣為傳誦的不朽詩篇。膾炙人口的《喀布爾人》、《素芭》和《摩訶摩耶》均為世界短篇小說的傑作。《贖罪》、《頑固堡壘》、《紅夾竹桃》等都是針對當時印度社會現實予以無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戲劇劇本。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造詣很深的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他一生共創作了二千餘首激動人心、優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創作的不少熱情洋溢的愛國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義統治進行斗爭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這首歌,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晚年繪制的1500幀畫,曾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以我找到的資料看,是《吉檀迦利》
而《泰戈爾詩選》收入作者最具代表性的四部詩集:抒情詩集《吉檀迦利》、《園丁集》,散文詩集《新月集》和生活哲理小詩集《飛鳥集》

Ⅳ 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詩 的三句詩

原來是你。哈哈

Ⅵ 近十年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

*2001年 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1990年被英國女王授封為騎士。《抵達之謎》(2001年獲獎作品)獲獎理由: 「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2002年 凱爾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無命運的人生》(2002年獲獎作品)獲獎理由:「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歷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2003年 庫切(1940~)南非作家。《恥》(2003年獲獎作品)獲獎理由:「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2004年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1943~)奧地利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鋼琴教師》(2004年獲獎作品)獲獎理由:「因為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2005年 哈羅德·品特(1930~2008),猶太人。英國劇作家,被評論界譽為蕭伯納之後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 《生日派對*看門人*回鄉》(2005年獲獎作品)
*2006年 奧爾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作家,獲得200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徵。《我的名字叫紅》(2006年獲獎作品)
*2007年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 ),英國女作家,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金色筆記》(2007年獲獎作品)
*2008年 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40— ),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新起點、詩歌冒險和感官迷幻類文學的作家,是在現代文明之外對於人性的探索者」。《戰爭》(2008年獲獎作品)
*2009年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羅馬尼亞裔的德國女性小說家、詩人、散文家。授予她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專注於詩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圖景」。《呼吸鞦韆》(2009年獲獎作品)等。
*2010年10月7日,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以表彰略薩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城市與狗》是略薩的成名作,也是標志著拉丁美洲「文學爆炸」展開的四部里程碑小說之一。《世界末日之戰》(2010年獲獎作品)。

Ⅶ 世界著名情詩(獲諾貝爾文學獎)

當你老了 葉芝 是這首吧 他獲過諾貝爾不過是愛爾蘭的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a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
譯文:
當你老了,白發蒼蒼,睡意沉沉,
倦坐在爐邊,取下這本書來,
慢慢讀著,追夢當年的眼神
那柔美的神采與深幽的暈影。
多少人愛過你青春的片影,
愛過你的美貌,出於虛偽或真情,
唯獨一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哀戚的臉上歲月的留痕。
在爐柵邊,你彎下了腰,
低語著,帶著淺淺的傷感,
愛情是怎樣逝去,又怎樣步上群山,
將面龐藏在了繁星之間。

Ⅷ 獲過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有哪些

1931年瑞典作家卡爾費爾特因詩集《荒原和愛情之歌》獲諾貝爾文學獎。

1945年智利作家米斯特拉爾因西班牙語詩歌創作上的成就獲諾貝爾文學獎。

1948年英國作家艾略特因長詩《四支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1年瑞典作家拉格爾克維斯特因小說《劊子手》、詩《在信仰的地位上》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6年西班牙作家希梅內斯因長詩《一個新婚詩人的日記》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9年義大利作家誇西莫多因詩《水與土》、《日復一日》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960年法國科學家佩斯因詩歌《幻想的形式》反映了當代場景獲諾貝爾文學獎。

1963年希臘作家塞菲里斯因詩集《航海日誌》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1年智利作家聶魯達因詩歌《復甦了一個大陸的命運和夢想》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5年義大利作家蒙塔萊因其「獨樹一幟的詩歌創作闡明了人的價值」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7年西班牙作家亞萊克桑德雷因詩集《毀滅或實情》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9年希臘作家埃利蒂斯因長篇敘事詩《俊傑》獲諾貝爾文學獎。

Ⅸ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是

《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印度作家泰戈爾創作的詩集。這部宗教抒情詩集,是一份「奉獻給神的祭品」。(不少人以為「吉檀迦利」是奉獻之意,其實是獻詩之意)泰戈爾向神敬獻的歌是「生命之歌」。

他以輕快、歡暢的筆調歌唱生命的枯榮、現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前途的關懷。泰戈爾憑借該作獲得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

(9)諾貝爾文學獎詩歌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創作背景

該詩集出版於1912年,其中的主要作品選自詩人發表於孟加拉文版的《吉檀迦利》、《奉獻集》、《渡口集》和《歌之花環》等詩集。在譯為英文的過程中,詩人有時將原作中的二三首詩糅合在一起。該詩集可以代表他這時期宗教抒情詩的主要傾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戈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吉檀迦利

Ⅹ 泰戈爾的什麼詩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的《吉檀迦利》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

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遺言《文明的危機》。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

其創作多取材於印度現實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制度、愚昧落後思想的重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出在新思想的沖擊下印度社會的變化及新一代的覺醒,同時也記載著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