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區文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區文學

發布時間: 2021-03-20 23:30:18

⑴ 巴勒斯坦被占區文學有怎樣的背景和作品

1948年5月後的巴勒斯坦文學分為被占區文學和流亡區文學。被占區文學又稱「抵抗文學」。開始時只有農村流行的一些民歌,這些民歌表現了人民反抗壓迫的斗爭。以後,艱難的時勢造就了一批詩人。他們的詩歌擺脫了悲觀失望情緒,具有強烈的戰斗精神。邁哈穆德·達爾維什(1941—)的長詩《巴勒斯坦情人》抒發了對祖國的熱愛,表達了作者與祖國同命運的感情。陶菲格·齊亞德(1936—)在《決不能》一詩中抨擊了當局對巴勒斯坦人的壓迫,指出巴勒斯坦是不可征服的。塞米哈·卡西姆(1939—)在《道路之歌》(1964)、《我滿手鮮血》(1967)等詩集中也表達了巴勒斯坦人民反抗壓迫的斗爭精神。陶菲格·法亞德(1939—)的長篇小說《被損毀者》,揭露以色列當局對巴勒斯坦人的歧視。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黃色的街道》表現了巴勒斯坦人受壓迫的苦悶。邁哈穆德·舍吉爾的短篇小說《別人的麵包》、葉海亞·耶赫里夫的短篇小說《第一天》等揭露了階級壓迫,反映了巴勒斯坦人的苦難。被占區的作家大多遭到迫害,或被監禁,或被迫流亡。

⑵ 解放區文學與其他地區文學相比具有哪些特點

解放區文學,又叫延安文學,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創作的作品的總稱。解放區嶄新的生活給陳舊的中國文壇帶來了活力,解放區文學與其他地區文學相比,有如下特點:一是作家與人民大眾的結合,帶來了作品題材、主題的鮮明變化。知識分子帶著個人空虛感情的淺斟低吟幾乎絕跡了;對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斗爭的描繪,開始在整個文學創作中佔了優勢;而這種描繪,又在很大程度上滲透和飽含了作者自己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革命感情。以《人民文藝叢書》所收的177篇作品為例,據周揚統計,其中「寫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包括群眾的各種形式的對敵斗爭)與人民軍隊(軍隊作風、軍民關系等)的,有101篇。寫農村土地斗爭及其他各種反封建斗爭(包括減租、復仇清算、土地改革,以及反對封建迷信、文盲、不衛生、婚姻不自由等)的,41篇。寫工業農業生產的,16篇。寫歷史題材(主要是陝北土地革命時期故事)的,7篇。其他(如寫幹部作風等),12篇」。許多作品通過民族斗爭、階級斗爭以及勞動生產題材的描寫,真切生動地反映了解放區各個方面的變化,表現出人民群眾的新的生活風貌。其中出現了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等優秀長篇。有些作家的創作還浸透著來自農民的朴實、親切、幽默、樂觀的氣息(如趙樹理的小說)。另有一些作家的創作則洋溢著真正從群眾生活和斗爭中得來的詩情畫意(如孫犁、康濯的一些作品)。解放區文學內容上的這些特色,都是過去的作品裡所沒有的。其次,就人物形象來說,人民群眾在作品中如同在實際生活中一樣真正取得了主人公的地位。毛澤東在《看了〈逼上樑山〉以後給延安平劇院的信》中曾經指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台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台。」他認為這是一種「歷史的顛倒」,革命的文藝工作者應該把它「再顛倒過來」,「恢復歷史的面目」。小二黑和李有才,喜兒和劉胡蘭,王貴和李香香,這些主人公無不是勞動人民。作品對他們的刻畫,確實達到了異常真實的程度,根本扭轉了過去那種「衣服是勞動人民,面孔卻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狀況。這些人物從不同角度體現了新一代農民的成長。他們不再是過去作家筆下的那種單純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形象。即便是白毛女這樣一個受盡地主壓迫和摧殘的人物,也表現了勞動人民堅決的斗爭精神。他們真正作為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出現在文學中。作品有力地表明了這些在舊社會被壓在底層的小人物,一旦獲得了解放,其智慧、才能、性格就會放射出耀眼的光輝。自然,他們不是「神」,而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人,是在革命斗爭的鍛煉和考驗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可貴之處在於來自群眾,又代表群眾。一般地說,作家們對這一點掌握得比較好,在塑造這些人物形象時,有的雖然表現了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更多的還是遵循了嚴格的現實主義原則,因此,作品的主人公大多可信可親。

解放區文學在運用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大眾化的語言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和自己民族的特別是民間的文藝傳統保持了密切的血緣關系。作家們從民間流行的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像秧歌、戲曲、民歌、小調、快板等)吸取養分。比如新秧歌就是學習邊區民歌和民間秧歌的結果。新歌劇《白毛女》也是在群眾秧歌運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族形式的歌劇,它取材於晉察冀邊區的民間傳說,採用北方農民樸素生動的口語和富有民族風味的唱詞,吸收民族戲曲和民歌的曲調,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長詩《王貴與李香香》更是直接用陝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創作的,兩句一組,音節自然和諧,用語質朴,清新流暢,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形象性。小說方面,有些作品直接用了人民群眾熟練的章回體形式。趙樹理小說雖不用章回體,但作品語言通俗,情節曲折,故事有頭有尾,人物描寫生動自然,也都吸取了古典小說和民間說書藝術的傳統特點,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至於作品語言的大眾化,趙樹理更是優秀代表。周揚說:「趙樹理在他的作品中那麼熟練地豐富地運用了群眾的語言,顯示了他的口語化的卓越的能力;不但在人物對話上,而且在一般敘述的描寫上,都是口語化的。」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和中國固有的小說傳統的深刻聯系;他在表現方法上,特別是語言形式上吸取了中國舊小說的許多長處。但是他所創造出來的絕不是舊形式,而是真正的新形式,民族新形式。他的語言是群眾的活的語言。他在文學創作上,不是墨守成規者,而是革新家,創造家。

⑶ 名詞解釋:什麼是邊區文學

抗戰時抄期中國文學的區域化分以抗戰區與淪陷區兩分,爾後進一步細分為四大主要文學區域,即抗戰區文學中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後方文學與以延安為中心的邊區文學;淪陷區文學中以北平為中心的華北淪陷區文學與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淪陷區文學。抗戰時期的文學主要以平民史詩為主,謳歌了解放區人民的偉大力量。

⑷ 名詞解釋 解放區文學

解放區文學名詞概念:

解放區文學不只是一種區域性的概念和歷史性的概念,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與中國歷史上所有文學有著本質區別的全新文學概念。從時間上講,解放區文學應當從大革命失敗之後,中國工農紅軍建立紅色政權以後算起,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從地域上講,1927年後在全國陸續出現的紅軍和蘇維埃領導下大小不一的根據地,特別是後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全國各地相繼出現的以延安為中心的各個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
解放區文學誕生於險惡的戰爭環境之中,但它的產生卻帶給人們撲面而來的新鮮氣息和敢為人先的大膽的創新精神。當年,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全國各解放區掀起的轟轟烈烈的革命文學運動完全可以與其所領導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相媲美,解放區文學以它巨大的成就和輝煌的業績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解放區文學上承「五四」新文化運動優良傳統,下開社會主義文藝之先河,有著承先啟後的特殊意義。

⑸ 解放區文學和國統區文學都有哪些代表作品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周立波《暴風驟雨》,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白毛女》等。
===============
國統區:
(1) 錢鍾書的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

(2)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散文集《流言》,小說代表作《金鎖記》、《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等;

(3) 路翎的長篇小說《財主底兒女們》,徐 的長篇小說《風蕭蕭》,無名氏的長篇小說《北極風情畫》和《塔里的女人》等;

(4)戲劇:陳白塵的《歲寒圖》、《陞官圖》等;

(5)詩歌:袁水拍的《馬凡陀的山歌》,「七月」派詩作《血誓—獻給祖國的年青歌手們》、《為祖國而歌》(胡風),《顫抖的鋼鐵》(綠原),《鄂爾多斯草原》、《山野的氣息》(牛漢),《泥土》(魯藜),「九葉」派詩作《探險隊》、《旗》(穆旦)等。

(6) 梁實秋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等。
搜下解放區文學和國統區文學就出了,書上也有

⑹ 淪陷區文學 基本特點

淪陷區文學: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結束了上海孤島文學的時代,納入了淪陷區文學的軌道。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東北淪陷區文學,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以北平為中心的華北淪陷區文學,統稱為"淪陷區文學"。

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為日本侵略者佔領地區的文學。從1937年 7月29日北平失守,1938年10月21日廣州被占,1941年上海完全淪陷時(1937年11月12日中國軍隊撤出上海,但英美、法等國控制下的上海租界地區尚未淪入日軍之手,上海成為「孤島」的文學情況見上海「孤島」文學),最有影響的文學雜志《萬象》,團結了一大批在上海的進步作家,發表了大量揭露舊社會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愛國主義理想的作品,如師陀的《無望村的館主》,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等,蘇青的《結婚十年》等。在北平淪陷區,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閑適小品,他的《葯堂語錄》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現了一個民族變節者進退失據的矛盾心靈。

文學運動
它一般說來是和漢奸文人反共賣國活動聯系在一起的。淪陷區文學的主要活動中心一是在北平,一是在上海、南京。早在1939年下半年,上海《中華日報》的《文藝周刊》、《華風》等副刊配合汪精衛賣國求辱的「和平運動」,鼓吹「和平文學」,攻擊抗戰文藝是「浮囂淺薄」、「八股式的宣傳文字」,並聲稱要掃除這一「文藝園地的污穢」。「和平文學」成為淪陷區漢奸文學運動的先聲。稍後,沉寂了兩年之久的北平文壇,出現了綜合性文藝月刊《中國文藝》。在日本侵略者的直接扶植下,該雜志贊頌和美化侵略者刺刀維持下的「安樂」生活,鼓吹在這種「新秩序」中去建設「新的文化」。這一雜志的創刊,標志著淪陷區漢奸文學運動的正式開端。周作人「破了兩年來不說話的戒」,積極地為漢奸文學雜志撰稿,成為漢奸文學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參與下,華北先後成立了「華北文藝協會」(1941)、「華北作家協會」(1942)。「華北作家協會」的宗旨之一就是要以文藝來配合「大東亞共榮圈」的進展,即迎合日本侵略者霸佔亞洲的野心。該協會一成立,就派遣作家到華北農村,然後在報刊上宣傳報道侵略者在這些地區的「治安強化功績」。它還發起和設立了名目繁多的「大徵文」、「文藝獎」,以「發揚大東亞宣言」為條件,招徠漢奸文人,並加強與偽滿洲國和日本文學界的交流。相比之下,華東地區特別是上海的漢奸文學運動則缺少組織,且大多以相對隱晦的方式進行活動。在「彰事實、明是非、求真理」(《古今》月刊發刊辭)的幌子下,為汪偽政府的「反共和平建國」造輿論。當時,比較主要的敵偽報刊雜志還有:北平的《華北新報》、《新進月刊》、《藝文雜志》,上海的《新申報》、《風雨談》,南京的《民國日報》、《作家》,蘇州的《詩領土》等。在漢奸文人的把持下,淪陷區文學運動始終處於四分五裂狀態。雖然,華北、華東的漢奸文人也曾共同發起和組織了在南京召開的「第三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但統一華北和華東漢奸文人的組織──「全國文學協會」卻幾經籌劃,始終拼湊不成。漢奸文人隊伍內部矛盾重重。1944年,周作人因日本作家片岡鐵兵指責他為「反動老作家」而和片岡鐵兵及漢奸文人沈啟無發生的糾紛,只是這一矛盾表現的突出一例。

文學創作
和文學運動不同,淪陷區的文學創作呈現比較復雜的情況,其中有官辦漢奸文學,有鴛鴦蝴蝶派之類的消遣文學;比較有積極意義、且能在當時得到生存發展的則是另一類文學,即沒有特別鮮明的政治傾向,卻能忠於現實主義精神,對現實社會或個人內心的某一方面作了比較真實的反映並有所針砭的一些作品。同時也有一些進步和愛國的作家在淪陷區堅持文藝創作活動。

小說
在小說創作方面,華北出現了一批青年作家,他們的作品主要收入「新進作家叢書」(共10種,北平新民印書館出版)和「華北文藝叢書」(共 8種,華北作家協會出版)。其中雖有思想傾向反動的作家作品,但像梅娘(短篇小說集《魚》、《蟹》等)、袁犀(長篇《貝殼》等)對男女知識青年矛盾苦悶心理的刻畫,在藝術上有一定特色;蕭艾(短篇小說集《萍絮集》等)描繪的北平市民階層的生活及關承吉(短篇小說集《風僶船》等)筆下的鄉土文學,在題材表現上也具有積極意義。上海新起作家張愛玲《金鎖記》、《傾城之戀》及蘇青《結婚十年》等小說,以對女性心理的細膩刻畫而名噪一時,然而,她們所喊出的「就在個人也僅是偏方向的苦悶」(譚正璧語),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作品的社會意義。抗戰前就馳名文壇的作家師陀、羅洪等在為數不多的小說創作中,仍保持著一貫的、嚴峻的現實主義創作特點。

散文
相對活躍的是散文創作。比較有影響的散文刊物除前述的《藝文雜志》(北平)、《古今》(上海)外,還有《天地》(上海)等。題材范圍較多涉及文獻掌故、讀書札記、回憶錄及游記等。周作人廣征博引、閑遠沖淡的讀書札記開了名士小品的先河,追隨、模仿者像文載道等一時興起。周佛海、陳公博等以個人回憶為自己塗脂抹粉;樊仲雲的讀史隨筆借歷史來為漢奸行徑辯護,都是明顯的漢奸文學之作。也有一些作家如林榕(《遠人集》)、秦佩珩(《椰子集》)等,他們的散文則忠實抒發了小資產階級的空虛、苦悶的內心情感。王韋的報告文學以金融工商業及其他社會生活為表現對象,描繪出40年代淪陷區都市的蕭條景象,這類作品在當時比較少見。

其它
在戲劇創作方面,孔令境主編的「劇本叢刊」(內收編著劇本30個)代表了淪陷區戲劇創作的主要收獲。像楊絳的《稱心如意》、王文顯的《夢里京華》(中譯本)、姚克的《清宮怨》、袁俊的《富貴浮雲》及魯思的《十字街頭》等都是其中的優秀之作。
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統治,進步文藝界人士在淪陷區的極其危險、艱難的條件下,進行了長期的英勇斗爭。為此,許廣平被捕入獄,陸蠡光榮犧牲。惲逸群、關露等還打入日本佔領者內部,從事地下工作。
上海《萬象》、《春秋》、《文藝春秋》等雜志,冒著風險,登載或轉載了郭沫若、茅盾、巴金、何其芳等在大後方的作家作品。如在抗戰勝利前夕《春秋》上巴金的散文《燈》和《長夜》,充滿著「燈光是不會滅的」、「漫漫的長夜逼近它的盡頭了」的堅定勝利信念。類似作品卻似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給淪陷區文學帶來了新的生機。

⑺ 淪陷區文學是什麼

淪陷區文學: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結束了上海孤島文學的時代,納入了淪陷區迴文學的軌道。在此答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東北淪陷區文學,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以北平為中心的華北淪陷區文學,統稱為"淪陷區文學"。

抗日戰爭時期,為日本侵略者佔領地區的文學。從1937年 7月29日北平失守,1938年10月21日廣州被占,1941年上海完全淪陷時(1937年11月12日中國軍隊撤出上海,但英美、法等國控制下的上海租界地區尚未淪入日軍之手,上海成為「孤島」的文學情況見上海「孤島」文學),最有影響的文學雜志《萬象》,團結了一大批在上海的進步作家,發表了大量揭露舊社會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愛國主義理想的作品,如師陀的《無望村的館主》,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等,蘇青的《結婚十年》等。在北平淪陷區,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閑適小品,他的《葯堂語錄》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現了一個民族變節者進退失據的矛盾心靈。

⑻ 巴勒斯坦流亡區文學有哪些著名的作家作品

1948年5月後的巴勒斯坦文學分為被占區文學和流亡區文學。流亡區初期的作品帶有失望和思鄉的情緒。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作品的基調也起了變化。如女作家賽米拉·阿扎姆(1927—1968)的短篇小說《又一年》,描寫分界線兩邊親人難以相會,情調凄涼。後來寫的《因為他愛他們》則表現為憤怒的吶喊。格桑·卡納法尼的中篇小說《陽光下的人們》(1963),暗示人們只有拿起武器進行斗爭才有出路。隨著武裝斗爭的開展,作品的題材和內容也更加廣泛。葉海亞·耶赫里夫的短篇小說集《母駒》,賴沙德·艾布·沙維爾的短篇小說集《回憶往昔》、長篇小說《情人》,賽勒瓦·巴娜的長篇小說《大河彼岸的新娘》等,表現了游擊隊員的生活和斗爭。宰因·阿比丁·侯賽尼的短篇小說《海米斯先死去》,歌頌了一對戀人為了解放事業而不惜犧牲的精神。格桑·卡納法尼的中篇小說《塞阿德大媽》塑造了一個堅持斗爭的婦女形象。邁哈穆德·里馬維的短篇小說《小穆罕默德的疑問》表現了兒童的覺醒。流亡區文學的詩歌方面,有哈倫·哈希姆·拉希德(1927—)的《和流亡者在一起》(1953)、《革命的土地》(1959),女詩人法德娃·圖甘(1920—)的《孤獨度日》(1952)、《在關閉的門前》,阿卜杜·凱里姆·卡爾米(艾布·賽勒瑪)的《流亡者》(1953)、《祖國頌》(1959)、《以我之筆》(1971)等。

⑼ 試結合作品分析解放區文學的特徵

解放區文學,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文學范疇的一種,並有著所有文學共性的東西。它是無根之水、天外來客,成長在中華大地特殊時期的革命年代中。
文學特點
編輯
首先,在性質上,解放區文學思潮屬於新民主主義文化范疇。這是基本的、主要的特徵。

第二,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服務的方向。解放區文學思潮興起和發展始終圍繞著這個基本方向,這是歷史賦予的使命,解放區文學思潮之所以能規模巨大、時間經久不衰就在於它始終堅持著這一鮮明的標志。

第三,在處理諸多文學活動的內部關系中,除了堅持辯證統一的原則又根據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表現出重在普及、重在改造和重在創新的基本傾向。

最後,解放區文學思潮發展形態,往往是突破了文學框架的運動式的推進。

它既有區域性、歷史性、政治性,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文學范疇的一種,並有著所有文學共性的東西。它是無根之水、天外來客,成長在中華大地特殊時期的革命年代中。

從時間上來講,解放區文學應當從大革命失敗之後,中國工農紅軍建立紅色政權算起,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從地域上講,1927年後在全國陸續出現的紅軍和蘇維埃領導下大小不一的根據地,特別是後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全國各地相繼出現的以延安為中心的各個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

解放區文學誕生於險惡的戰爭環境之中,但它的產生卻帶給人們撲面而來的新鮮氣息和敢為人先的大膽的創新精神。當年,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全國各解放區掀起的轟轟烈烈的革命文學運動完全可以與其所領導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相媲美,解放區文學以它巨大的成就和輝煌的業績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解放區文學上承「五四」新文化運動優良傳統,下開社會主義文藝之先河,有著承先啟後的特殊意義。

⑽ 左翼文學和解放區文學有什麼異同

左翼文學和解放區文學的異同表現在:
(1)從作品的主題思想看:兩者都是為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服務的"遵命文學".

左翼文學明確服務的對象是"工,農,兵".由於它活躍在上海等大城市裡,"工人階級"就成為主要的宣傳對象.而由於它的作者大多是對革命嚮往的"小知識分子",所以實際上是以城市貧民,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反映出社會不滿.如茅盾的<子夜>,夏衍的<包身工>.

解放區文學是以毛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圖騰"發展起來的.由於延安沒有(很少)工人,所以它只能以農民,軍人為服務的對象.
共產黨在解放區掌握了政權,毛一面對"知識分子"大肆打壓,搞"延安整風",殺有獨立思想的王實秋等人,另一方面要從城市來的"知識分子"做"馴服工具"改造思想並大力培養自己的"工農兵作家",從而出現了解放區文學.

(2)從作品的表現手法看:
左翼文學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文學,它是中國新文化的一翼.實際上它從西方文學中吸收養料,採用新穎的文學表現手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內容.
在這一派中的佼佼者,如茅盾,丁玲,夏衍也在文學史上留下一頁.

解放區文學提倡的是"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的是秧歌,海報,槍桿詩等宣傳形式.
經過幾十年的淘洗解放區文學有什麼留下來了?(只有一個趙樹理).
解放區文學的後遺症直到1966年的"文革",今天它的屍體還發出著腐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