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彝族的起源是什麼祖先是誰呢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公元937年,封建制的"大理政權"取代了由於奴隸和農民起義而崩潰的"南詔",從此,雲南彝區開始走向封建制。13世紀後,"大理"、"羅甸"相繼被元朝征服,並在這些地區設置路、府、州、縣和宣慰司。元末,雲南許多彝族地區封建地主經濟迅速發展,但在一些地區領主經濟和奴隸制殘余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明代,在彝族地區兼設流官、土流兼治和土官三種官職,對彝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十分顯著的促進作用。清代實行"改土歸流",加強了對彝族地區的直接統治,從而使大多數彝族地區的領主經濟解體,封建地主經濟進一步發展。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廣大的彝族人民也深受苦難,鴉片在彝區大肆泛濫。涼山彝族奴隸主利用鴉片換得大批槍支、白銀,有了槍支,他們又進一步向四周擴展勢力,擄掠各族人民為奴隸。由於有了槍支,彝族內部的冤家械鬥日益頻繁,使廣大彝族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許多彝族被迫背井離鄉,向安寧河以西至麗江地區遷移。
為反抗剝削壓迫,彝族人民在歷史上進行過多次英勇抗爭。特別是近代,彝族人民的反抗斗爭匯入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洪流。清咸豐年間哀牢山彝族李文學領導的起義聲勢浩大,影響深遠,堅持斗爭達23年之久(1853--1876年)。19世紀末,金平、元陽等地彝族、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聯合反抗入侵中國邊疆地區的法國侵略者。滇南的彝、漢各族人民,曾多次反對法國侵略者修築滇越鐵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蒙自爆發了彝民楊自元帶頭火燒法國"海關"的事件。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中,許多彝族志士參加了推翻帝制的斗爭。1913年至1916年間,在涼山州的冕寧、越雟一帶爆發了彝族人民反抗奴隸制度的大起義。由於起義的高潮在1914年,這一年為彝歷的虎年(彝語稱虎為拉,稱年為庫),故史稱"拉庫起義"。
『貳』 李文學的人物簡介
李文學(1826-1874),又名李正學,彝族,雲南趙州(今彌渡縣)瓦盧村人,清末雲南哀牢山彝族農民起義軍首領。
『叄』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彝族名人
奢 香(明 朝 貴 州 彝 族 女 土 司)、
劉 淑 貞(明 朝 貴 州 彝 族 女 土 司)、
龍 雲(雲 南 省 政 府 主 席)、
盧 漢(雲 南 省 政 府 主 席)等 人。
『肆』 彝族人做過什麼貢獻
彝族人做過的貢獻:拉庫起義、建立了游擊隊配合人民解放軍。
1、為反抗剝削壓迫,彝族人民在歷史上進行過多次英勇抗爭。特別是近代,彝族人民的反抗斗爭匯入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洪流。清咸豐年間哀牢山彝族李文學領導的起義聲勢浩大,影響深遠,堅持斗爭達23年之久(1853——1876年)。
19世紀末,金平、元陽等地彝族、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聯合反抗入侵中國邊疆地區的法國侵略者。滇南的彝、漢各族人民,曾多次反對法國侵略者修築滇越鐵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蒙自爆發了彝民楊自元帶頭火燒法國「海關」的事件。
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中,許多彝族志士參加了推翻帝制的斗爭。1913年至1916年間,在涼山州的冕寧、越雟一帶爆發了彝族人民反抗奴隸制度的大起義。由於起義的高潮在1914年,這一年為彝歷的虎年(彝語稱虎為拉,稱年為庫),故史稱「拉庫起義」。
2、在解放戰爭中,路南圭山和彌勒西山彝族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游擊武裝和革命根據地,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英勇的斗爭。滇南、滇東北、滇西和涼山等地的彝族與其它民族人民也建立了游擊隊,為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順利進軍,解放作出了貢獻,許多彝族人民的優秀兒女在革命斗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4)李文學彝族擴展閱讀
1951年1月10日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彝族自治政權——西昌縣紅毛姑彝族自治區(區級)。1951年4月、5月,分別建立了昭覺縣彝族自治區和峨山縣彝族自治區兩個縣級的民族區域自治政權。
隨著民族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和民族政策的落實,在20世紀50年代,相繼建立了涼山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三個更大范圍的民族區域自治單位(地區級)。
1956年,黨和政府根據廣大彝族奴隸群眾和貧苦勞動人民的意願,經過同擁護共產黨的民族上層人士充分醞釀和協商,確定在四川彝族地區和雲南寧蒗彝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1958年春,川、滇大、小涼山彝族地區勝利結束了民主改革運動。
通過這次運動,徹底摧毀了奴隸制度,廢除了奴隸主的一切特權,沒收、徵收了奴隸主的土地、耕牛、農具、房屋和糧食,分給廣大奴隸群眾和貧苦勞動人民。
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還相繼在雲南的江城、寧蒗、巍山、路南、南澗、尋甸、元江、新平、祿勸、漾濞、普洱、景東、景谷,貴州的威寧,廣西的隆林,以及四川的峨邊、馬邊等縣建立了單一的彝族或彝族與其它少數民族聯合的自治縣。1979年1月,又將彝族居住比較集中的西昌地區合並到涼山彝族自治州中。
『伍』 李文學是誰
李文學(1826-1874),又名李正學,彝族,彌渡縣瓦盧村人,清末雲南哀牢山彝族農民起義軍首領。
『陸』 彝族有哪些名人
曲煥章(1880—1938),字星階,雲南省江川縣趙官村人。是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醫葯學家,「雲南白葯」的發明人。
曲煥章少年時期家境貧寒,在馬幫中打雜為生,因患病得到四川道人姚連鈞及其弟子杜文遠的救助得以脫險後,拜姚連鈞為師,從此開始行醫生涯。
曲煥章不僅繼承了姚連鈞的醫葯知識,還博採眾長,學習中醫葯經典著作,打下了堅實的醫療理論基礎,同時可以識別和採集數百種草葯,配製幾十種草葯驗方。
在行醫中,曲煥章注重收集和驗證古醫書中未記載的民間草葯和用法,並進行深入探索,先後研製成功百寶丹、虎力散等少療效顯著的葯品,其中百寶丹即是現在享譽海內外的雲南白葯。雲南白葯因其用三七、重樓、獨宅子、麝香等配製而成,葯色潔白,故稱為「白葯」。它內外兼治、療效顯著、收效神速、用法簡捷、用量少、無毒副作用。直至今日仍作為一種治療內外傷的葯品,深受歡迎。
由於白葯的療效神速,救治了不少名人,因而名聲大振。1934年,白葯取得了雲南省公安局的「葯商執照」,白葯的製作、銷售也因此得到了合法地位,並正式命名為「曲煥章萬應百寶丹」,簡稱「百寶丹」,行銷國內。1938年,曲煥章建成「雲南曲煥章大葯房」,向各地銷售百寶丹等葯品,曲煥章的事業也在這一時期達到其人生的巔峰。
正當曲煥章事業上順利發展時,1938年,曲煥章被國民黨中央派人接往重慶,因不願為國民黨政府所用,拒絕傳授葯方,於同年8月在重慶被害身亡,終年58歲。
羅炳輝(1897—1946),雲南彝良人。1915年,羅炳輝加入護國軍,投入到反袁斗爭之中。1921年投奔孫中山,加入了屬於廣東革命政府領導的滇軍朱培德部。1922年,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的東征和第一次北伐戰爭,任參戰官。在戰斗中英勇頑強,立下戰功,被任命為營長。1926年5月第二次北伐戰爭開始,羅炳輝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第9師第25團第2營營長。1928年冬,滇軍朱培德部縮編,羅炳輝被誣陷為共產黨而遭「譴散」。1929年春,他回到江西,被聘為吉安縣靖衛大隊隊長。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他率吉安靖衛大隊起義,參加紅軍。其所屬部隊被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江西獨立第五團,羅炳輝任團長。1930年,獨立團改編為黃公略的紅六軍第二旅,羅炳輝任旅長。2月,他參加了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二七會議」,堅定了革命立場。3月,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成立,羅炳輝當選為執委委員。4月,閩西地方紅軍6個獨立團合編為紅十二軍,羅炳輝任軍長。十二軍奉命隨紅一軍團進逼南昌,攻佔湘贛邊界的文家市。後又隨毛澤東、朱德東進,攻佔贛西南重鎮吉安。在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中因戰功卓著,先後榮獲一級紅星金質獎章和中央軍委的嘉獎。1934年10月,羅炳輝率紅九軍團參加長征。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羅炳輝奉命赴華中工作。11月,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陳毅任司令員,建立了茅山根據地。1939年春,創建了淮南皖東抗日民主根據地。1941年,皖東江北指揮部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羅炳輝任副師長。他依據多年從事游擊戰的經驗,創造性地利用「梅花戰術」——以伏擊與運動游擊為特色的包括伏擊、糾纏、阻擊遲滯、擾敵、殲滅等內容融為一體,有效地打擊了日偽軍,粉碎了敵人大規模的「掃盪」。同時,他還領導部隊發展生產,精兵簡政。1945年2月,帶領淮南軍民向日偽發起新攻勢。8月,解放了定遠、來安、盱眙、六合、天長等城市,取得淮南抗戰的勝利。1946年4月,中央軍委任命羅炳輝為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他不顧多病的身體,全身心的投入到同國民黨反動派的戰斗中。6月9日,指揮部隊向棗庄偽軍王繼美部隊發動攻擊,全殲偽軍,解放了棗庄。
1946年6月21日,羅炳輝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病逝於蘭陵,時年49歲。新四軍軍部暨山東黨、政、軍、民各機關團體,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陳毅在《悼羅炳輝將軍》一詩中贊到:「戎馬三十載,飲馬江南北,蘇魯馳勁旅,革命不自惜。」高度評價了他的一生,號召大家學習他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
『柒』 急急急!求雲南大理彌渡縣圖片上的!李文學雕像的位置!!是哪裡詳細地址!
彌渡彌城青螺古坊
附近有彌渡博物館
『捌』 聽說彝族的祖先是三國時的孟獲,是不是真的
關於孟獲的史料記載非常簡略,《漢晉春秋》僅記載他是一位「為夷漢所服」的首領。他到底是漢人還是彝人?長期以來形成兩種觀點。一派史家的觀點認為,孟獲的民族是漢族。而另一派史家的觀點認為孟獲是彝族。
支持漢族一派的理由是孟姓雖為南平歷史上的大姓,但孟氏有朱提孟氏和建寧孟氏之分。朱提孟氏自西漢時就有在內地為官者。而建寧孟氏是朱提孟氏南遷而來的。三國時有孟琰(朱提)、孟獲、孟干、孟通等。彝族中雖有祖先是孟獲的傳說,但也有彝族幫助諸葛亮打孟獲的傳說。所以,孟獲可能是南遷的漢族。
而支持彝族一派認為,歷史上少數民族首領被賜漢姓者歷代都有,因此不能以姓氏來判斷其族別。至於少數民族受歷代統治者挑動而互相殘殺,或奉命征剿。所以彝族幫助諸葛亮打孟獲並不能作為孟獲是漢族,而非彝族的證據。在南中歷史上確曾有楚人王滇記載的一些大姓落籍在南中,其實他們的勢力時有消長,但他們當屬少數人,時間長了與當地民族融合,多數已不知遷徙南中的年代,這種現象在歷史上根本是常見的。這類情況的族屬當然視為當地的土著人。
『玖』 哪個將軍在被朝廷追殺的在彝族被殺的
1856年5月10日,李文學率哀牢山彝族人民在原太平軍戰士王泰階、李學東影響下於彌渡縣巨盧村後山天生營豎旗起義。起義軍擁李文學為「彝家兵馬大元帥」,王泰階為參軍,李學東為上將軍,設最高領導機構「帥府」於蜜滴村,建立革命政權.提出了「鏟盡滿清臟官,殺絕漢家莊主」的革命口號。為進行政權建設,蜜滴玫權採取了一系列壯大義軍力量、恢復和發展生產及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帥府之下設都督府及營盤,分管所轄各地,帥府內設參軍、上將軍、督食軍和將軍等職;除一定數量常備軍外,又實行「軍不忘農」的寓兵於農政策,規定常備軍在戰爭間隙要從事生產,且18至40歲間之男女「必練以戰陣.戰則集之,不戰則耕」,男子參加戰斗,婦女負責運輸,減輕人民負擔,實行有利於人民的土地政策,規定「庶民原耕莊主之地,悉歸庶民所有」,井免祖薄賦,荒年不納;鼓勵農民從事農牧紡獵生產.以供軍需民用;實行民族團結政策,「不別夷漢,漢夷同利」,以致「無論漢、回、夷之民,莫不爭附之」;嚴肅吏治、要求各地駐守官員不得私擾民間,違者「斬之不赦」.這些措施的實行,對壯大革命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打擊清廷反動統治,起義政權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很快控制了以哀牢山區為中心,包括現今雲南西南部的巍山、彌渡、南華、楚雄族、雙揚、景東、新平、鎮沅、沅江、墨江等十餘州縣的全部或大部,給清廷以沉重打擊。1856年6月,清軍大舉進攻大理社文秀政權,李文學獲悉後率軍分二路馳援大理,在紅崖設伏大敗清軍,解大理之圍。其後李文學兵分兩路出擊,拓展地域。南路兵分二支,一支由王泰階率領,至1858年春三月,先後攻取鼠街、龍街服,者干河諸地,另一支由稅彩順率,由西塞房南下取鄂嘉,然半載不下,後王泰階領軍來援而克之。北路軍由李學東督率,欲北上與杜文秀軍合取蒙合城,先取南澗,後圍蒙舍兩月克之,旋即復出擊趙州紅崖、雲南驛等處,所克之地皆留兵置守。
蜜滴政權注意團結其他民族起義力量共同戰斗。1858年7月,李文學派王泰階聯絡擁五千餘眾,據有按板、九災、思樂等地的哈尼族義軍首領田四浪,並於9月同囚四浪在者干平壩會盟;1859年6月,杞彩順統軍南下,克嘎色據之。時有傣族頭人刀成義據嘎色附近之帽兒山,因惑於清軍,屢擊義軍,後刀成義被俘解往蜜滴,李文學為收傣民之心.義釋之,並委其為南靖大都督,壯大了義軍力量。
為共同對敵,蜜滴彝族政權多次協助大理回(本詞不水產)民軍作戰。1861年3月,清軍圍杜軍於鎮南、鹿城,李學東、杞彩雲奉命分別由蜜、阿維往援,兩軍會於楚雄共解杜軍之圍;1864年9月,杜軍大司閫馬旭部取景東半載未克,李學東偕佰杞紹興於1565年春馳助,克之。
彝、回義軍的協同作戰.給清軍以重創,清方選集重兵反撲。1870年10月,清軍2萬人由游擊孫世恆、守備劉應元督率攻通關哨,王泰階率眾抗擊陣亡,通關哨失陷。1871年春清軍北犯,圍田四浪於過得岩,田四浪戰死。清軍直趨者干,在九夾受義軍包圍,清軍大敗。1872年春清總兵楊玉科率10萬眾攻大理,李文學率眾馳援,在下關道遭軍襲擊,軍敗,李文學退至南澗,因其部將李明學叛賣被俘。1874年5月,李文學在南澗烏龜山遇害。李文學犧牲後,李學東率余眾繼續戰斗。1874年5月,清軍陷蜜滴,李學東退入山谷,堅持斗爭,1875年11月,統眾在南華琵琶青重創清軍,斃清將李芳梅,並拒清招降,1876年7月,病逝於南華縣屬大古村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