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篇大學微觀經濟學的論文一萬字,課題關於供需關系或者什麼的隨便,不要網上找的,不能重復,
大學生移動通訊選擇傾向分析
——中國移動校園成功的經濟學分析
[關鍵詞]需求/機會成本/無差異曲線群/效用/攀比效應/價格歧視
[本文摘要]本文試圖為中國移動在大學校園的成功推廣從微觀經濟學角度提供一種解釋,由此推出具有一定市場勢力的企業採取市場戰略時所需考慮的各種自身和競爭者因素,並由此對移動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及作為市場挑戰者的聯通在大學校園市場的推廣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 問題的提出
現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手機已經相當的普及。因此,大學生市場也已成為各大公司所爭奪的市場。而在這個市場中有著三個大的具有壟斷勢力的企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由於小靈通在技術上存在差距,所以在這個市場上並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而在三巨頭壟斷競爭的大學生市場我們發現,移動占據了無可比擬的市場份額,且其在大學生中的品牌知名度達85%,品牌忠誠度更高達到80%,即使聯通公司的資費要低於移動10%左右。移動公司由此獲得了大量的利潤。那麼移動的市場推廣是如何能作到如此成功的呢?接下來,本文將從移動公司自身和競爭者即聯通公司兩個方面來進行解釋。
為了以後分析所需,我們先來看看移動的校園品牌。
2002年3月,中國移動強檔推出了號稱與「全球通」、「神州行」並列的第三大品牌---「動感地帶」:「我的底盤我做主」。 所謂動感地帶,事實上是對傳統移動電信服務的重新定義和包裝,其主要賣點有兩條:一是服務,二是價格。作為服務,動感地帶用戶不僅可以使用除出國漫遊外的所有語音服務,還可以使用移動QQ、無線游戲、手機寵物、娛樂新聞、天氣預報等一系列數據增值業務;作為價格,「動感地帶」不僅免去了用戶基本月租費,而且提供了20元360條簡訊的「超值優惠裝」,從而成功俘獲了一大批追求時尚的大學生用戶。
由於利潤=(P-AC)*Q,所以現在我們應從P和Q兩方面來考慮它的成功。
二 需求
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特定時間內在每一價格下對一種商品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它受到自身價格、相關商品價格、收入水平、偏好、公眾預期等因素的影響。這里的需求是指整個移動通訊市場的需求,而移動公司面對的需求則需要從其自身和競爭者兩方面來分析。
1自身因素
(1)首先,商品自身價格一般來說是於需求呈負相關的。移動公司在進入市場初期就推出了簡訊優惠的推廣手段,這就保證了移動在一開始就吸引了大量學生的需求選擇。而且即使現在看來,移動的資費在激烈的競爭中也在不斷的降低,給予消費者的優惠越來越多,這也就成為移動的用戶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其次,消費者收入水平與一般商品的需求呈正相關,而無庸置疑,大學生們的可以支配的個人收入是在不斷增加的,所以對於通訊業務的需求是在不斷增加的,有更多的學生加入移動消費者的行列;
另外,相關商品的價格尤其是互補品價格的降低也會促進需求的增加。這里指的當然是除CDMA手機之外的各種品牌的手機的價格一降再降,這就促使了移動通訊市場的整體擴大,移動公司分得的市場自然也是增加的。
(2)搭售與廣告
搭售在現實經濟社會中並不少見,更是移動公司增加銷售量的又一重要手段。現在,它與許多主要的手機賣場都建立了合作關系,買手機時會給你提供移動業務的辦理,而且因此可以享受購機優惠,又怎會有人拒絕呢?這樣更是從一開始就占據了先機,增加了銷售量。同時,移動不惜巨大成本來進行廣告宣傳,不僅與邀請符合年輕人形象選擇的周傑倫做代言,更有「校園形象大使」、「街舞大賽」等時尚活動,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選擇。
2 競爭者狀況
由於我們不考慮電信的小靈通,所以剩下的競爭者只有聯通公司,尤其是它的「up新勢力」。
中國聯通打造了「up新勢力」:「就是要你紅」。其業務涵蓋了GSM、CDMA兩網的業務,以話音及點對點簡訊作為切入點,推出GSM網路如炫鈴、鈴聲下載、如意郵箱、聯通麗音、聊天交友、生活資訊等,而CDMA網路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互動視界、神奇寶典、彩e等CDMA 1X各項增值業務可以選擇,突出CDMA的差異化優勢。產品分為基本包和功能包兩部分,體現「隨心定製,自由組合」的理念,符合青年大學生的通信消費特點及使用習慣,成為大學生通訊市場的又一有力爭奪者。
(1) 效用、無差異曲線群及預算約束線
在這里,我們首先假設消費者偏好的存在,具有完備性,即消費者可以完整的考慮各個品牌的所有業務所能帶來的綜合滿意感。
研究消費者的行為的出發點是慾望,而對慾望的滿足就是效用,或者更確切的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在對某種商品或服務的消費中所獲得的滿足程度。效用取決於兩個方面:1)客觀因素,即商品的使用價值;2)主觀因素,即人的主觀心理感受。消費者的行為的出發點和目的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在一定的收入或支出的水平下,對所消費的不同商品組合具有同等滿足程度的曲線,就是無差異曲線。所以無論中國移動還是聯通,要想獲得市場,就必須從這兩個方面來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其能獲得自身能獲得的最大效用。
1)首先從客觀因素來比較雙方的業務給同學們帶來的實際使用效用。
「動感地帶」在打入校園市場時就抓住大部分學生沒有自己的收入,所以在通訊花費上較為節省的特點,在免月租的同時,享受簡訊包月的優惠。同時推出彩信、飛信、移動QQ等適合年輕學生使用的增值業務,從而更為學生們帶來了「物有所值」的效用。
「Up新勢力」的品牌推廣中,簡訊優惠也作為最大的賣點進行推廣,但與「動感地帶」相比,盡管價格上有些許微弱優勢,卻因網路差、簡訊滯後、時尚性差的缺點而喪失,而且由於「up新勢力」所提供的彩e、神奇寶典等增值業務只能由CDMA網提供,所以無形中使GSM網的用戶因購機成本的存在而喪失這些效用。
所以就雙方的客觀實際效用來講,「動感地帶」更勝一籌。
2)其次從同學們的主觀效用來分析。
動感地帶一出場就想要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並引領他們的生活。從品牌設計開始,動感地帶就力圖接近年輕人的品味,讓其感受到使用「動感地帶」的滿意,也就是效用。同時邀請周傑倫代言讓「動感地帶」人氣飆升,各種時尚的增值業務和會員特權等使同學們加盟「動感地帶」,不再是簡單的打打電話、發發簡訊、玩玩游戲,獲得的是屬於自己的「年輕人的通信自治區」,體味的是「我的地盤,聽我的」的良好感覺,從而使 「動感地帶」「新奇、大膽、年輕、時尚、前衛」的訴求點,恰恰符合了大學生內在價值取向,成為其個性的最佳外化表現,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主觀上的享受,心理效用大增,從而M-Zone自然成為了他們的傾向性選擇。
相比之下,由於「up新勢力」上述的各種增值業務或因是CDMA網而無法普及或因沒有正確定位和宣傳而沒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同時它又提出「就要你最紅」這樣一個偏指個體的口號, 可是至今都沒有較清晰的業務與之匹配,不能體現「UP新勢力」的獨特性,更與品牌內涵中的團隊精神似有違背,使同學們無法體會到其所宣傳 「自信、創新、分享、團隊」。所以,即使從主觀效用方面來講,聯通也遠無法與移動相匹敵。
所以,聯通唯一能以價格來與移動抗衡的簡訊優惠所帶來的效用已無法彌補增值業務的效用流失,再加上移動的服務越來越好,更為移動用戶增添了無形中的滿足感。表現在無差異曲線群(不同的收入或支出水平,就有不同的無差異曲線,反映在坐標圖上就形成了無差異曲線群。其中,離原點越遠表示效用越大。)上,則u1代表移動業務的效用u2為聯通,u1>u2。
接下來,我們只需考慮預算約束線。預算約束線表示消費者在一定的的收入和價格條件下所能購買的各種商品數量的最大組合。而我們無論選擇移動還是聯通,都必須在預算約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預算約束線是由收入和商品價格兩方面決定,收入增加價格不變或是價格降低收入不變都會使同學們的消費水平提高,表現在預算約束線上就是使MN外移到EF。由於現在大學生能支配的資金增加,同時移動通訊的價格一直在降,兩方面因素都導致了預算約束線的外移,與u2相切於B時得到消費者選擇的均衡點,取得最大效用。
(2)機會成本
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了機會成本的問題,在這里,我們先來看一個經濟學小故事,它講的是:喬丹能用2小時修剪完自家草坪,而他的鄰居女孩珍妮用4小時修剪完他家的草坪,所以喬丹在這件事上有絕對優勢。那麼,喬丹應該為自己家修剪草坪嗎?若他自己修剪,那麼他就會失去這兩小時參加廣告代言或是球賽所帶來的收益。這說明:從事任何活動,要得到任何東西,都要付出相應的成本,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原理呢?因為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而資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資源有多種用途,把資源用與一種用途就要放棄其他用途。所謂機會成本,是指把某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的用途時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動感地帶」早「up新勢力」幾年進入大學生市場,已憑借初期的優惠簡訊業務占據九成的學生用戶,而且為與小靈通、聯通競爭,移動更是不惜做出大量優惠,因此,若有同學考慮轉網,一是要冒者金錢的損失,即使是轉向較為便宜的聯通,也還要冒著同學、朋友間聯系的減少的風險。在「Up新勢力」在校園進行推廣時就經常遇到這樣尷尬的情況:一個同學在促銷人員的苦苦勸說下終於同意轉網,但是他周圍的同學都會以不再發簡訊給他相威脅,因為網間的簡訊價格要高的多。這樣,聯系的減少,無形中就轉變成聯通用戶的潛在的機會成本之一。
同時,由於聯通在時尚業務和各種校園活動等方面不及移動,所以對於追趕時尚的大學生來說,這些無法享受的活動和業務就成為另一部分機會成本。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早期就使用「up新勢力」還是現在選擇轉網,對同學們來說,其機會成本都是巨大的,導致我們使用聯通的總成本加大,成為我們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攀比效應
攀比效應是一種連帶外部正效應,在這種效應之下,消費者往往希望可以擁有一件幾乎人人都有的產品,對自己有多大用處不一定,但是一定不能夠落後,它是和流行和潮流聯系在一起的。攀比效應在整個經濟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小到孩子的小玩具,如芭比娃娃,大到如今仍十分紅火的汽車業。而由於整個市場的需求是多個個體消費者需求之和,所以攀比效應在影響單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的同時,也對整個市場需求的分配產生了影響。
本文所談到的大學生選擇「動感地帶」的原因,我想應該也包括這種心理和行動上的攀比效應吧。
因為「動感地帶」早期在大學校園市場的成功,使九成的學生成為其用戶,加上移動邀請周傑倫作為其代言人,贊助「音樂盛典」、舉辦「街舞大賽」等,成功的讓使用移動的「動感地帶」成為大學校園的一種潮流和時尚,談論各種時尚的數據業務更是一個流行話題。正因如此,使後期同學們在選擇移動通訊業務時,由於不願被人認為是落後一族而更傾向於使用人數大大占優的「動感地帶」而放棄了聯通的「up新勢力」,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很有利於移動的循環,使得在後期消費者的爭奪中,移動憑借這樣一種效應占據了用戶的心理偏好,從而搶佔了大學生市場的絕大部分需求。與之相比,聯通一方面因為進入較晚而失了先機,另一方面更由於宣傳與推廣上的不力導致同學們心理上有了一種使用聯通是一種不夠時尚的表現,從而更陷入一種不利循環之中,進而喪失競爭的優勢。
三 價格歧視
作為移動通訊的三巨頭之一,移動公司無疑具有影響市場的能力,所以具有在MC之上定價的市場勢力,再加上在網路建好後,每增加一個用戶,其邊際成本MC幾乎為零,使得移動公司的定價有了更充足的空間。
1)首先,提出消費達到不同的數量就給予不同的優惠,如預存100送360元等活動。這樣就實現了二級價格差別,即對於相同的商品和服務,根據消費量的不同而劃分不同的等級。
2)各種業務都有不同的制定組合,同時即使對學生來說,也有「動感地帶」、「神州行遊子卡」等適合不同消費需求的業務,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選擇,從而實現了三級價格歧視。
移動公司成功運用了二級和三級價格差別,從而占據了大量的消費者剩餘。而且也使不同需求的同學更好的得到滿足。
四 建議
1首先,對於移動公司來說,繼續採取這些成功的措施來保持市場佔有率上的領先地位,除此之外,為了更好的與聯通競爭低端用戶,可以考慮把價格再降一下,因為對其來說網路一旦建好,每增加一個用戶其MC=0。
2 我們主要還是從中學習其成功經驗,從而增強像聯通這樣的較為乏力的市場挑戰者的競爭力,推動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打破某一家強大的壟斷。
所以,以上部分,本文嘗試從效用曲線、機會成本、攀比效應等幾方面來對「動感地帶」壓制「up新勢力」的經濟現象進行了分析,據此對聯通的企業、品牌的市場推廣作出以下幾點改進建議:
首先,我們可以注意到,同學們所考慮的無論是機會成本還是攀比心理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聯通公司給消費者的效用不夠,無法作到效用的最大化。所以,改善這種劣勢的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提高效用。
第一 就是突破技術障礙,提高兩網尤其是GSM網的質量,推出更多能與移動相抗衡的業務,同時努力降低CDMA手機的成本,促進普及,使用戶可以追求到更多實用價值,從而實現客觀效用的提高。
第二 考慮增加主觀滿意度。這首先建立在客觀效用提高的基礎上,除此之外,更多的時尚校園文化活動和更貼心的服務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通過加強宣傳運用廣告和搭售手段,一方面使更多的同學接受其 「創新、自信、分享、團隊」理念,同時通過捆綁來增加銷售量,當然售機價格上必須比移動公司有更大的優惠才行。
最後,我們也不可以忽視價格對於需求的重要影響。所以,應當繼續保持資費便宜10%的現狀,應用需求的交叉彈性,憑借其對移動部分業務的替代性來搶占低端用戶,這樣,至少可以在近期內吸引一部分學生,減少轉網情況的發生。
2. 微觀經濟學論文
微觀經濟學論文:
對邊際生產力論文的探討
一、邊際生產力理論的局限性
邊際生產力理論是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基石。邊際生產力理論是用於闡明在生產中相互合作的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所得到的報酬的一種方法。通常情況,當其他要素數量不變,而單位某種生產要素離開(或加入)生產過程時所引起的商品產值的減少(或增加)量,就等於該種生產要素一個單位的服務報酬或其他報酬。這里很明顯,決定生產要素的報酬是取決於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條件。在新古典理論中,一般用生產函數來表明這種投入和產出的技術關系。邊際生產力理論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就是:
廠商的生產函數是Y=F(x[,1],x[,2],x[,3],x[,4]……),Y是生產過程中的產出,x[,1],x[,2]……是生產過程中的投入,F是生產函數。一般情況下,生產函數滿足下面假設:產出對生產要素的投入滿足一階偏導數大於零,二階偏導數小於零,即附圖。一階偏導數大於零表示,在其他投入不變的情況下,任何一種生產要素等量增加,必然帶來實物產出的增加,即邊際產品大於零,這一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可以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個公理,廠商沒有必要在產量減少時增加一種要素的投入量。二階偏導數小於零也就是生產函數的凸性假設,表明一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會隨該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遞減的,這是一個比一階導數大於零較強的假定,這就是經濟學中常常使用的邊際產品遞減規律。「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規律,而是大多數生產過程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註: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上海三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5頁。)在生產過程中,任何一種要素的報酬超過了在少使用這種要素時損失的產值時,那麼就會少使用一單位該種生產要素,並且如果這種不平衡沒有消除,就會繼續減少使用這種生產要素,直到相等為止,即:附圖,(註:實際上應該要素的報酬應該等於要素的邊際生產收入(marginal revenue of proct),而不是邊際產值(value ofmarginal proct),由於新古典的邊際生產力理論主要是研究是完全競爭市場,因此二者在量上是相等。)其中w[,i]是x[,i]這種生產要素的報酬(價格),P為產品的價格。這個結論可以很簡單地從給定生產函數和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下得出。
邊際生產力理論有兩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來說明生產要素的需求量。兩要素是指總資本和總勞動,在這種形式下,生產函數的形式是Y=F(L,K),L、K分別是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勞動和資本的數量。多要素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可分辨要素的種類,就是在本文開始部分所採用的那種形式。兩要素形式可以使邊際生產力理論進行簡化,但是這個模型存在著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如何將一個廠商投入的不同質的勞動和不同質的資本進行加總,(註:加總問題是邊際生產力理論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難,邊際生產力需要一個總量勞動和資本的概念,資本的加總只能通過對其價值(格)進行加總的形式來實現,而資本的價格受到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利息率)的影響,即維克賽爾效應,從而使邊際生產力理論成為一個循環論證。)這也是在上個世紀劍橋資本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個問題。多要素形式避免了對不同的勞動和資本進行加總,但這種形式卻遠離現實,因為這種形式會使生產函數連續可微分的性質難以成立:許多廠商的投入要素都是固定比例,不可能單獨地增減一種生產要素而不增減其他的生產要素,即生產要素之間不存在替代性,這樣沒有辦法得出一種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因此邊際生產力的理論適用范圍非常有限。本文在這里分析的是邊際生產力理論的適用范圍,因此,在這里採用的是兩要素生產模型,將廠商的投入抽象地分為勞動和資本,而如何將異質的資本和勞動加總的問題給拋開,而抽象地認為勞動和資本是同質的。這樣邊際生產力的模型就可以描述成:對於一個廠商的生產函數Y=F(L,K),勞動者的報酬也就是工資附圖,資本的報酬也就是利潤(息)率附圖。
二、總額相符問題(Adding-up Problem)
邊際生產力在直覺上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因為它體現了一個基本的經濟理論原理,那就是其他要素固定不變時,一種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從而使廠商的利潤最大化。但是這里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每個要素的每一單位都按照相應的邊際生產力得到相應報酬,那麼廠商的產量是否等於所有的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這就是Y=MP[,L]×L+MP[,K]×K。在1894年,威克斯蒂德在《論分配法則的協調》中詳細地論述了這一觀點,「這些分配份額加起來等於每個廠商的凈產量。」(註:《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詞典》第1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22-23頁;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3卷),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407-409頁。)這個結論的詳細描述是:在生產函數是一次(線性)齊次性時,各種投入的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乘以其投入量的總和正好等於其產值,這就是總額相符,也就是歐拉定理(Euler's theorem),從而使邊際生產力在理論上更加完美。如果用產品的價格和生產要素的報酬來表示,就可以得到各種投入要素的報酬總和正好等於總產值。(註:在歐拉定理Y=MP[,L]×L+MR[,K]×K兩邊同時乘以產品的價格P,就可以得到Y×P=w×L+r×K。)廠商的(超額)利潤等於廠商的收入(總產值)減去各種生產要素的報酬總和(總成本),即總額相符,廠商的利潤為零。但是這里存在著一個條件,就是生產函數必須是線性齊次的,即生產是規模報酬不變的。
在新古典經濟理論中,通常用生產函數的齊次性來表示規模報酬。齊次性是一個數學概念,它表明一個函數F(x,y)如果滿足條件:P(ax,ay)=a[n]F(x,y),這個函數就是n次齊次性。如果n=1時,就是一次齊次性,也稱為線性齊次性,即F(ax,ay)=aF(x,y)。如果一個生產函數是n次齊次生產函數,那麼當n>1時,該生產函數就是規模報酬遞增,n<1時,是規模報酬遞減,n=1時,是規模報酬不變。這就意味著總額相符只有在規模報酬不變時,才能成立。同樣可以容易證明出:當n<1時,即存在規模報酬遞減時,廠商的總產值就小於各種生產要素的得到報酬總和,存在著「總額不足」;當n>1時,即存在規模報酬遞增時,廠商的總產值就大於各種生產要素的得到報酬總和,存在著「總額過剩」。那麼,誰來彌補「不足」和得到「過剩」呢?很明顯,這兩種情況下,邊際生產力理論存在著重大的缺陷,因為它與規模報酬遞增和遞減相矛盾,除非可以證明資本主義經濟中不存在著這兩種情況。在經濟中存在規模報酬遞減的可能不大,如果存在規模報酬遞減,就可以把大企業分割成小企業來生產,而在現實經濟中很少出現這種現象。所以一般認為經濟是規模報酬不變和遞增的。
三、規模報酬遞增現象的存在性
規模報酬遞增是現代經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來看,生產是逐漸集中,大規模生產可以實行分工,採用先進設備,聘請高級專家,節省管理費用,都能提高生產效率,這些足以表明現代化的生產肯定是存在著規模遞增現象。斯密最早提出分工會導致專業化,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使規模報酬呈遞增。斯拉法在《經濟學雜志》1926年12月發表了《競爭條件下的報酬規律》,指出「在純粹競爭的條件下,只要產量增加伴之有內部經濟,廠商便不會處於完全均衡狀態」,「遞增收益也是同完全競爭的假設不協調的」。從此也就揭開了不完全競爭理論的序幕。也有一些經濟學家承認存在著規模報酬遞增現象,但是「根據復制的觀點,不變規模報酬是最自然現象,但這並不等於說其他情況不可能發生……遞增的規模報酬通常在一定的產量范圍內適用。」用復制來說明不變規模報酬的存在是有疑問的,這種復制是遠離現實的,因為在現實世界,人們基本上看不到廠商擴大產量的方法是在原有規模上擴大,而不是去建造新廠復制原來的工廠,范里安這種認為不變規模報酬是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但是不管怎麼很難否認規模報酬遞增的存在。
四、邊際生產力理論對規模報酬遞增的解釋
既然規模報酬遞增是現代化生產中必然存在的現象,那麼邊際生產力理論必然要對這種與其相矛盾的規模報酬遞增給以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經濟中不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之所以產生規模報酬遞增,是由於有一種促使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要素被人們忽視了,只要加入新的生產要素,生產函數就不會存在規模遞增現象:兩種要素的生產函數解釋不了現實經濟的真實情況,在現代經濟中,生產要素也在多元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等因素加入到生產函數中去,生產函數成了Y=F(L,K,T,I,E……),從而使生產函數變得越來越復雜,這樣處理之後,生產函數就成為線性齊次性,就可以滿足於總額相符,從而就使邊際生產力學說更加完美,甚至進一步找出科技、知識、教育等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來。這種學說存在著一個明顯的錯誤,根據生產要素的性質,生產要素起著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生產過程的投入物,二是要在生產過程中得到相應的報酬。盡管我們可以通過復雜的計算得出科技、知識和教育的邊際生產力,但是是誰根據這些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而得到它的報酬呢?是工人,還是資本家,還是科學家?另外,科技和知識都是體現在勞動和資本中,不能從勞動和資本中獨立出來,生產函數的形式應該是Y=F[L(T,I,E……),K(T,I,E……)],這樣,從數學的邏輯上分析,自變數之間必然是獨立的,即有完全的自由度。如果技術、知識、教育和勞動、資本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它們就不可能同時作為生產函數的自變數,即同時成為生產要素。因此,用多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使之成為線性齊次性,從而可以使之滿足總額相符的方法,是存在著邏輯矛盾。 答案補充 五、結論
因在經濟中普遍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現象,邊際生產力理論在決定生產要素的報酬時,不能實現總額相符,從而出現一個「余值」,這個余值卻不知道歸誰所有。很明顯,邊際生產力理論是和規模報酬遞增相矛盾的。如果考慮到資本和勞動的異質性,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在邊際生產力理論中所要求的資本數量和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利息率)呈反向關系就由於「技術的再轉轍」不能得到保證。問題的根源在於邊際生產力理論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它抽象掉了分配過程中的社會關系,而把分配完全歸因於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因素。在資本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控制著資本,從而也就控制著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選擇,從而規模報酬遞增是資本家在追求利潤最大化時,通過資本積累而進行技術選擇的必然結果。而資本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技術關系,同時也體現著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系,不是像邊際生產力理論中所表現的那樣,資本和勞動是平等的,進而得出資本家可以雇傭工人,支付給工人工資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工人僱傭資本,支付給資本家利息這種假想的生產方式的結果是相同的這樣矛盾的結論來。
3. 急求微觀經濟學論文
參考以下幾篇,希望能有所幫助:
【題名】:微觀經濟學與價格戰
【摘要】:一段時間以來,一場涉及行動電話的價格戰正逐步升級,特別是在小靈通投入運營的地方,價格戰幾乎到了白熱化。這是政府、運營企業都不希望看到的現象。如果冷靜下來,用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加以分析,我們會清楚地看到價格戰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巨大的經濟危機。
【題名】:微觀經濟學的結構分析
【摘要】:微觀經濟學是高等學校經濟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它具有內容抽象、結構復雜、模型眾多等特點,成為初學者學習該課程的難點。理性人的假設條件是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因此分析微觀經濟學的結構框架,應從理性人的假設出發,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如消費者行為、廠商行為、市場行為等都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設基礎之上的。
【題名】:西方銀行微觀經濟學的新發展
【摘要】:過去人們對銀行的研究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究銀行的經營管理問題,比如資產負債管理、資金管理、財務管理、戰略管理、營銷管理等,另一類則是研究銀行在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比如貨幣乘數的創造、貨幣需求與供應、經濟均衡等。在微觀經濟學中,研究的主體一般是兩個:消費者和廠商,基本沒有銀行或其他金融中介的內容,
【題名】:縱向兼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
【摘要】:本文闡述了企業縱向兼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主要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企業的不完全契約和關系專用性資產帶來的機會主義行為。此外根據威康姆森「經濟化」的定義。界定了企業縱向兼並的臨界點。
4. 大專微觀經濟學論文
答。在。微觀經濟學論文。
5. 微觀經濟學論文範文
微觀經濟學論文範文
一、新型的拍賣
前幾天,在廣播里聽到一種新型的拍賣方式:一件商品要求你在1~9999元內出價(最小位數為角),並將價格以簡訊的方式發送給電台,電台將從諸多競拍價格中選擇沒有重復的最低價格出售,且沒有保留價格。
眾所周知,電台並不指望靠賣掉這件商品以賺取其中的利潤,而是以商品為誘餌,利用人們希望低價拍到商品的僥幸心理,賺取簡訊費用。這種拍賣方式與現存的並廣泛應用的英式、荷式、第一、第二密封拍賣方式激勵人們說真話不同,它有點類似讓聽到廣播的人不偷懶地「發簡訊」。現在將這種新型拍賣的實質抽象出來分析一下。
一件商品允許你在較大的價格浮動范圍內任意出價,但要求競拍者必須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串通地將價格發送給拍賣方。事實上,即便是串通也沒有任何優勢,因為拍賣者是選擇沒有重復的價格,而不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價格,因此不必擔心競拍者之間的共謀、勾結的情況,除非競拍者「能量」很大,能夠在短時間得到已報價格的分布,並在截止時間之前發送出未被報出的最低價,或者是能夠限制其他所有競拍者,不許他們的報價與他的重復並出現低於他的報價且不重復價格。顯然,這兩種情況對於普通的廣播聽眾來說是無法做到的,更何況對於一個理性人來說,他也會衡量一下為了一件商品這么做值不值得,還不如自己直接上街買回來省事(如果真的需要的話)。因此,分析模型中,競拍者均是獨立的行為個體,並且這種激勵機制下不用考慮競拍者之間的勾結,但拍賣者與競拍者之間的勾結無法排除,可能存在,尤其是在商品價值不菲的情況下(這里難免要差一句了,說到價值不菲時很容易出現拍賣者與競拍者之間的勾結,比較典型的例子要數西安摸彩的寶馬事件,理性人過於理性了,就難免走極端,不顧一切代價地維護並聚斂自身利益,違規操作、鋌而走險更不在話下了)。
下面從價格角度上來看,首先較大的浮動范圍就給人以很大的誘惑,理性人總是往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設想,較大的浮動范圍意味著下限很低,也就暗示了他們有可能以低於商品實際標價很低的價格得到該商品,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或許我們應該說標價不同結果會有差異,但這種差異絕不會產生質的區別。如果該商品標價100元,那麼從一圓零角到一百圓零角總共有991種價格,當競拍者都抱著佔便宜的心理,那麼聽眾人數少於991時必然會出現不重復的最低價(現實中哪個電台的節目聽眾如此少得可憐,它也該停播了),競拍者人數超過991時,由於991數目太小,重復幾率太大,這就看誰的運氣好能碰上了,或者乾脆低於一百圓的價格全部重復,這時候哪個倒霉鬼出價高於標價又是非重復最低價時,只能恭喜他「中獎」了,可憐他當初抱著搗蛋的心態報出高於實際標價的價格時想:「反正選的是最低價,我出價都高於標價了,怎麼都不會是我啦!」「抱歉,等的就是你這種人!想到別人都會出低於實際標價的價格,為什麼就不再動動腦子想想那麼多人,想報出不重復的價格機率幾乎為零啊!不該你倒霉該誰倒霉!打落牙齒和血吞吧!」賣方原來也沒想到實際價格都報出去了還能賺到差價,現在一定在開香檳一邊慶祝一邊想到你而捧腹。千萬不要氣得發抖噢!其次,為什麼是「不重復的最低價」而不是「最高價」呢?從賣方的角度看,似乎應該是最高價更有利。但是,之前也說了,賣方並不是指望有多大的差價,他們所注重的是如何能讓更多的人掉入這個美麗的陷阱,心甘情願地發簡訊,而「最低價」的說法更能幫助他們達到這個目的。這個說法貌似站在競拍者的立場,因為在競拍者的潛意識里他們中的幸運兒最終是以低於實際標價的價格拍到商品的,那麼最低價是讓這個價格低於並最大限度的遠離實際標價,是完全最大化競拍者利益的;但「不幸的」是,商品往往是讓出價高於實際標價的人拍到,此時,所謂的最低價只是讓售價高於並接近實際標價,這筆買賣肯定是要吃虧,虧大虧小已無本質區別了。
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真的掉了,那一定不是餡餅而是陷阱!
二、草坪上的警示語
「嚴禁踐踏草地」,似乎在公共場所起不到什麼震懾作用,想踩的還是踩,而當改成「凡抓到踐踏草地者,獎賞200美金」,草地就沒有再被踐踏過。其區別就在於,原來是把公眾當作被監督和潛在懲罰的對象,人或多或少都有破壞欲,越是被束縛、約束,越會去違規,這種警示語將管理者和人們的利益(在能否踐踏草坪上)在潛意識里對立了起來,使之是沖突的,矛盾的;警示語修改過後,200美金的獎賞激勵那些不會踐踏草坪的人主動監督,並約束了原本就有踐踏傾向的人不去踐踏。這是一個有關解決公共地悲劇的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現在國內公共場所中出現了這么一批非常人性化的警示語,如「小草惹人憐,不要欺負她」、「芳草青青,悠悠君心」、「花兒為誰開?勸君莫採摘」之類。以往我們所說的激勵與約束相容,是要求所建立的機制能夠使激勵方和受約束方的利益最大限度的一致,利用的是利益對於人行為的驅使作用,而這些人性化的警示語則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激發人們的道德心、同情心、憐憫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這不失為一種充滿人性的激勵機制,其利益不妨看成是人們精神上的滿足感。
激勵機制也要與時俱進嘛!
三、中國股市
記得掀起炒股熱那會,從父親的言談和媒體的評論中就隱隱感到炒股就是一個投機,碰運氣的事。今天你賠,明天他賺,就是看誰運氣好,手氣好,和嚴謹的市場觀望、細致的公司業績分析與小心的選擇沒有多大關系。在股市的浮浮沉沉中,有一夜暴富的,也有血本無歸的,總結起來一句話,要想通過炒股賺錢,就得見好就收,積少成多,外加幾分好運氣。
現在才知道股票市場原本應是公司信息最集中、也是最完全的地方,股民通過對信息的甄選確定優勢公司,投資購買該公司的股票,公司運行良好以後,股民能夠從中獲取投資收益。照這么分析,謹慎投資應該是穩賺不賠的(因為誰都不會傻到把錢砸到一個岌岌可危的公司頭上),但是現實中,不僅僅是虧本的大有人在,而且股市也成了投機的代名詞,這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信息不對稱造成股票價格與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背離,使證券市場失去了評價上市公司業績、約束上市公司行為的市場機制,導致整個市場的上市公司質量的降低,並成為市場過度投機的主要根源。這種信息不對稱除了隱瞞不報之外,還有財務公司做假賬!嚴重誤導了投資者的投資傾向,安然大廈的轟然倒塌,不知壓碎了多少家庭的投資夢想!中國也有銀廣夏,良辰美景原虛設之說。
無奈與失望之餘,只能祈禱股市的泡沫與暮靄早日消散啊!
四、重慶火鍋的困境
04年初,重慶火禍底料摻雜石蠟問題一度被炒得沸沸揚揚。全國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地對產自重慶的火鍋底料實行全面封殺,勒令冠名「重慶火鍋」的店鋪關門整頓,對重慶火鍋業造成巨大的損害。眾所周知,石蠟是一種對人體有極大危害的化學物質。重慶某些小廠貪圖眼前利益,用石蠟代替牛油,他們在謀取暴利的同時,毀掉的是重慶火鍋的百年基業!
重慶火鍋聞名遐邇,但究竟具體哪一家或哪幾家有名其實非常模糊,我們這些外地人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重慶火鍋」這四個字上。講質量、講口碑的廠家、店主用「重慶火鍋」這塊牌子,打響了名聲以後,不法分子見有利可圖、有機可乘,就也用這塊金字招牌,長此以往,造成魚龍混雜的狀況。這大概就是經濟學中常說的「公共地的悲劇」。招牌為大家公有,工廠、店鋪則分屬不同的所有者;招牌公有,誰也無須為之負責,而工廠產量、店鋪的銷售額為個人私有,越多自然收入越高,不做白不做。
下面用博弈論的形式來表示這個問題:假定有兩個火鍋底料店,他們可以選擇多生產和少生產。若雙方均選擇少生產,招牌得以保護,那麼大家收益最大。若一方選擇多生產,另一方選擇少生產,多生產的人的經濟收益明顯上升。但如果大家都多生產的話,招牌被破壞,大家的收益都減少了。而廠商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博弈的結果是大家都多生產。這造成的結果是整體利益無法最優化。
可以設想兩種方法改變結果:一是局外人採取強制措施,改變博弈收益。比如政府規定產量定額。當然這種方法可能造成效率的損失,政府的監督成本也相當大,還可能帶來權力尋租等弊端。二是利用產權界定的原則,明確權利及義務,促進對公共資源(「重慶火鍋」)的有效使用。有了明確的產權,各廠商會從長遠考慮,有利於增強對公共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從而使外部性問題得以解決。
出現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並非完全是壞事,它有助於我們正視自身存在的弊病,有助於廠商、店主尋求解決之道,這應該才是關鍵所在。
6. 微觀經濟學3000字論文,大一西方經濟學
讓我來幫你.
7. 微觀經濟學畢業論文
要理論聯系實際 經濟學論文既可以寫的很高深 也可以寫的很淺顯 主要要有自己的東西 希望可以幫到你
8. 急求關於微觀經濟學論文一篇 謝謝~~
大學生移動通訊選擇傾向分析
——中國移動校園成功的經濟學分析
[關鍵詞]需求/機會成本/無差異曲線群/效用/攀比效應/價格歧視
[本文摘要]本文試圖為中國移動在大學校園的成功推廣從微觀經濟學角度提供一種解釋,由此推出具有一定市場勢力的企業採取市場戰略時所需考慮的各種自身和競爭者因素,並由此對移動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及作為市場挑戰者的聯通在大學校園市場的推廣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 問題的提出
現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手機已經相當的普及。因此,大學生市場也已成為各大公司所爭奪的市場。而在這個市場中有著三個大的具有壟斷勢力的企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由於小靈通在技術上存在差距,所以在這個市場上並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而在三巨頭壟斷競爭的大學生市場我們發現,移動占據了無可比擬的市場份額,且其在大學生中的品牌知名度達85%,品牌忠誠度更高達到80%,即使聯通公司的資費要低於移動10%左右。移動公司由此獲得了大量的利潤。那麼移動的市場推廣是如何能作到如此成功的呢?接下來,本文將從移動公司自身和競爭者即聯通公司兩個方面來進行解釋。
為了以後分析所需,我們先來看看移動的校園品牌。
2002年3月,中國移動強檔推出了號稱與「全球通」、「神州行」並列的第三大品牌---「動感地帶」:「我的底盤我做主」。 所謂動感地帶,事實上是對傳統移動電信服務的重新定義和包裝,其主要賣點有兩條:一是服務,二是價格。作為服務,動感地帶用戶不僅可以使用除出國漫遊外的所有語音服務,還可以使用移動QQ、無線游戲、手機寵物、娛樂新聞、天氣預報等一系列數據增值業務;作為價格,「動感地帶」不僅免去了用戶基本月租費,而且提供了20元360條簡訊的「超值優惠裝」,從而成功俘獲了一大批追求時尚的大學生用戶。
由於利潤=(P-AC)*Q,所以現在我們應從P和Q兩方面來考慮它的成功。
二 需求
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特定時間內在每一價格下對一種商品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它受到自身價格、相關商品價格、收入水平、偏好、公眾預期等因素的影響。這里的需求是指整個移動通訊市場的需求,而移動公司面對的需求則需要從其自身和競爭者兩方面來分析。
1自身因素
(1)首先,商品自身價格一般來說是於需求呈負相關的。移動公司在進入市場初期就推出了簡訊優惠的推廣手段,這就保證了移動在一開始就吸引了大量學生的需求選擇。而且即使現在看來,移動的資費在激烈的競爭中也在不斷的降低,給予消費者的優惠越來越多,這也就成為移動的用戶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其次,消費者收入水平與一般商品的需求呈正相關,而無庸置疑,大學生們的可以支配的個人收入是在不斷增加的,所以對於通訊業務的需求是在不斷增加的,有更多的學生加入移動消費者的行列;
另外,相關商品的價格尤其是互補品價格的降低也會促進需求的增加。這里指的當然是除CDMA手機之外的各種品牌的手機的價格一降再降,這就促使了移動通訊市場的整體擴大,移動公司分得的市場自然也是增加的。
(2)搭售與廣告
搭售在現實經濟社會中並不少見,更是移動公司增加銷售量的又一重要手段。現在,它與許多主要的手機賣場都建立了合作關系,買手機時會給你提供移動業務的辦理,而且因此可以享受購機優惠,又怎會有人拒絕呢?這樣更是從一開始就占據了先機,增加了銷售量。同時,移動不惜巨大成本來進行廣告宣傳,不僅與邀請符合年輕人形象選擇的周傑倫做代言,更有「校園形象大使」、「街舞大賽」等時尚活動,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選擇。
2 競爭者狀況
由於我們不考慮電信的小靈通,所以剩下的競爭者只有聯通公司,尤其是它的「up新勢力」。
中國聯通打造了「up新勢力」:「就是要你紅」。其業務涵蓋了GSM、CDMA兩網的業務,以話音及點對點簡訊作為切入點,推出GSM網路如炫鈴、鈴聲下載、如意郵箱、聯通麗音、聊天交友、生活資訊等,而CDMA網路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互動視界、神奇寶典、彩e等CDMA 1X各項增值業務可以選擇,突出CDMA的差異化優勢。產品分為基本包和功能包兩部分,體現「隨心定製,自由組合」的理念,符合青年大學生的通信消費特點及使用習慣,成為大學生通訊市場的又一有力爭奪者。
(1) 效用、無差異曲線群及預算約束線
在這里,我們首先假設消費者偏好的存在,具有完備性,即消費者可以完整的考慮各個品牌的所有業務所能帶來的綜合滿意感。
研究消費者的行為的出發點是慾望,而對慾望的滿足就是效用,或者更確切的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在對某種商品或服務的消費中所獲得的滿足程度。效用取決於兩個方面:1)客觀因素,即商品的使用價值;2)主觀因素,即人的主觀心理感受。消費者的行為的出發點和目的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在一定的收入或支出的水平下,對所消費的不同商品組合具有同等滿足程度的曲線,就是無差異曲線。所以無論中國移動還是聯通,要想獲得市場,就必須從這兩個方面來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其能獲得自身能獲得的最大效用。
1)首先從客觀因素來比較雙方的業務給同學們帶來的實際使用效用。
「動感地帶」在打入校園市場時就抓住大部分學生沒有自己的收入,所以在通訊花費上較為節省的特點,在免月租的同時,享受簡訊包月的優惠。同時推出彩信、飛信、移動QQ等適合年輕學生使用的增值業務,從而更為學生們帶來了「物有所值」的效用。
「Up新勢力」的品牌推廣中,簡訊優惠也作為最大的賣點進行推廣,但與「動感地帶」相比,盡管價格上有些許微弱優勢,卻因網路差、簡訊滯後、時尚性差的缺點而喪失,而且由於「up新勢力」所提供的彩e、神奇寶典等增值業務只能由CDMA網提供,所以無形中使GSM網的用戶因購機成本的存在而喪失這些效用。
所以就雙方的客觀實際效用來講,「動感地帶」更勝一籌。
2)其次從同學們的主觀效用來分析。
動感地帶一出場就想要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並引領他們的生活。從品牌設計開始,動感地帶就力圖接近年輕人的品味,讓其感受到使用「動感地帶」的滿意,也就是效用。同時邀請周傑倫代言讓「動感地帶」人氣飆升,各種時尚的增值業務和會員特權等使同學們加盟「動感地帶」,不再是簡單的打打電話、發發簡訊、玩玩游戲,獲得的是屬於自己的「年輕人的通信自治區」,體味的是「我的地盤,聽我的」的良好感覺,從而使 「動感地帶」「新奇、大膽、年輕、時尚、前衛」的訴求點,恰恰符合了大學生內在價值取向,成為其個性的最佳外化表現,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主觀上的享受,心理效用大增,從而M-Zone自然成為了他們的傾向性選擇。
相比之下,由於「up新勢力」上述的各種增值業務或因是CDMA網而無法普及或因沒有正確定位和宣傳而沒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同時它又提出「就要你最紅」這樣一個偏指個體的口號, 可是至今都沒有較清晰的業務與之匹配,不能體現「UP新勢力」的獨特性,更與品牌內涵中的團隊精神似有違背,使同學們無法體會到其所宣傳 「自信、創新、分享、團隊」。所以,即使從主觀效用方面來講,聯通也遠無法與移動相匹敵。
所以,聯通唯一能以價格來與移動抗衡的簡訊優惠所帶來的效用已無法彌補增值業務的效用流失,再加上移動的服務越來越好,更為移動用戶增添了無形中的滿足感。表現在無差異曲線群(不同的收入或支出水平,就有不同的無差異曲線,反映在坐標圖上就形成了無差異曲線群。其中,離原點越遠表示效用越大。)上,則u1代表移動業務的效用u2為聯通,u1>u2。
接下來,我們只需考慮預算約束線。預算約束線表示消費者在一定的的收入和價格條件下所能購買的各種商品數量的最大組合。而我們無論選擇移動還是聯通,都必須在預算約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預算約束線是由收入和商品價格兩方面決定,收入增加價格不變或是價格降低收入不變都會使同學們的消費水平提高,表現在預算約束線上就是使MN外移到EF。由於現在大學生能支配的資金增加,同時移動通訊的價格一直在降,兩方面因素都導致了預算約束線的外移,與u2相切於B時得到消費者選擇的均衡點,取得最大效用。
(2)機會成本
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了機會成本的問題,在這里,我們先來看一個經濟學小故事,它講的是:喬丹能用2小時修剪完自家草坪,而他的鄰居女孩珍妮用4小時修剪完他家的草坪,所以喬丹在這件事上有絕對優勢。那麼,喬丹應該為自己家修剪草坪嗎?若他自己修剪,那麼他就會失去這兩小時參加廣告代言或是球賽所帶來的收益。這說明:從事任何活動,要得到任何東西,都要付出相應的成本,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原理呢?因為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而資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資源有多種用途,把資源用與一種用途就要放棄其他用途。所謂機會成本,是指把某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的用途時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動感地帶」早「up新勢力」幾年進入大學生市場,已憑借初期的優惠簡訊業務占據九成的學生用戶,而且為與小靈通、聯通競爭,移動更是不惜做出大量優惠,因此,若有同學考慮轉網,一是要冒者金錢的損失,即使是轉向較為便宜的聯通,也還要冒著同學、朋友間聯系的減少的風險。在「Up新勢力」在校園進行推廣時就經常遇到這樣尷尬的情況:一個同學在促銷人員的苦苦勸說下終於同意轉網,但是他周圍的同學都會以不再發簡訊給他相威脅,因為網間的簡訊價格要高的多。這樣,聯系的減少,無形中就轉變成聯通用戶的潛在的機會成本之一。
同時,由於聯通在時尚業務和各種校園活動等方面不及移動,所以對於追趕時尚的大學生來說,這些無法享受的活動和業務就成為另一部分機會成本。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早期就使用「up新勢力」還是現在選擇轉網,對同學們來說,其機會成本都是巨大的,導致我們使用聯通的總成本加大,成為我們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攀比效應
攀比效應是一種連帶外部正效應,在這種效應之下,消費者往往希望可以擁有一件幾乎人人都有的產品,對自己有多大用處不一定,但是一定不能夠落後,它是和流行和潮流聯系在一起的。攀比效應在整個經濟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小到孩子的小玩具,如芭比娃娃,大到如今仍十分紅火的汽車業。而由於整個市場的需求是多個個體消費者需求之和,所以攀比效應在影響單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的同時,也對整個市場需求的分配產生了影響。
本文所談到的大學生選擇「動感地帶」的原因,我想應該也包括這種心理和行動上的攀比效應吧。
因為「動感地帶」早期在大學校園市場的成功,使九成的學生成為其用戶,加上移動邀請周傑倫作為其代言人,贊助「音樂盛典」、舉辦「街舞大賽」等,成功的讓使用移動的「動感地帶」成為大學校園的一種潮流和時尚,談論各種時尚的數據業務更是一個流行話題。正因如此,使後期同學們在選擇移動通訊業務時,由於不願被人認為是落後一族而更傾向於使用人數大大占優的「動感地帶」而放棄了聯通的「up新勢力」,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很有利於移動的循環,使得在後期消費者的爭奪中,移動憑借這樣一種效應占據了用戶的心理偏好,從而搶佔了大學生市場的絕大部分需求。與之相比,聯通一方面因為進入較晚而失了先機,另一方面更由於宣傳與推廣上的不力導致同學們心理上有了一種使用聯通是一種不夠時尚的表現,從而更陷入一種不利循環之中,進而喪失競爭的優勢。
三 價格歧視
作為移動通訊的三巨頭之一,移動公司無疑具有影響市場的能力,所以具有在MC之上定價的市場勢力,再加上在網路建好後,每增加一個用戶,其邊際成本MC幾乎為零,使得移動公司的定價有了更充足的空間。
1)首先,提出消費達到不同的數量就給予不同的優惠,如預存100送360元等活動。這樣就實現了二級價格差別,即對於相同的商品和服務,根據消費量的不同而劃分不同的等級。
2)各種業務都有不同的制定組合,同時即使對學生來說,也有「動感地帶」、「神州行遊子卡」等適合不同消費需求的業務,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選擇,從而實現了三級價格歧視。
移動公司成功運用了二級和三級價格差別,從而占據了大量的消費者剩餘。而且也使不同需求的同學更好的得到滿足。
四 建議
1首先,對於移動公司來說,繼續採取這些成功的措施來保持市場佔有率上的領先地位,除此之外,為了更好的與聯通競爭低端用戶,可以考慮把價格再降一下,因為對其來說網路一旦建好,每增加一個用戶其MC=0。
2 我們主要還是從中學習其成功經驗,從而增強像聯通這樣的較為乏力的市場挑戰者的競爭力,推動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打破某一家強大的壟斷。
所以,以上部分,本文嘗試從效用曲線、機會成本、攀比效應等幾方面來對「動感地帶」壓制「up新勢力」的經濟現象進行了分析,據此對聯通的企業、品牌的市場推廣作出以下幾點改進建議:
首先,我們可以注意到,同學們所考慮的無論是機會成本還是攀比心理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聯通公司給消費者的效用不夠,無法作到效用的最大化。所以,改善這種劣勢的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提高效用。
第一 就是突破技術障礙,提高兩網尤其是GSM網的質量,推出更多能與移動相抗衡的業務,同時努力降低CDMA手機的成本,促進普及,使用戶可以追求到更多實用價值,從而實現客觀效用的提高。
第二 考慮增加主觀滿意度。這首先建立在客觀效用提高的基礎上,除此之外,更多的時尚校園文化活動和更貼心的服務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通過加強宣傳運用廣告和搭售手段,一方面使更多的同學接受其 「創新、自信、分享、團隊」理念,同時通過捆綁來增加銷售量,當然售機價格上必須比移動公司有更大的優惠才行。
最後,我們也不可以忽視價格對於需求的重要影響。所以,應當繼續保持資費便宜10%的現狀,應用需求的交叉彈性,憑借其對移動部分業務的替代性來搶占低端用戶,這樣,至少可以在近期內吸引一部分學生,減少轉網情況的發生。
[參考文獻]: <Microeconomics Sixth Edition>
(本文所給出的是本人基於淺顯的經濟學觀點上的幾點分析和建議,由於學識有限,若有錯誤,敬請老師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