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在49年時的去向。
我只說我知道的,去台灣的有李濟、董作賓、袁貽瑾、王世傑、傅斯年、朱家驊、胡適、李先聞、王寵惠、凌鴻勛、吳敬恆。
去美國的 陳省身、李書華、吳憲、 林可勝、汪敬熙、陳克恢、李方桂、趙元任、吳大猷、蕭公權。
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的去留,去台灣者9人,占院士總數的11.9%;去美國工作的12人,占院士總數的15%;留在內地迎解放的60人,占院士總數的74%。這是一樓引用的數據,但我的了解怎麼和這數據對不上啊。但是有一點我可以保證,以上我列舉的人都沒留在大陸。其實情況挺復雜的,比如吳大猷先去美國,後去台灣。
王寵惠1949年去香港,後去台灣。
李濟1948年去台灣,後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董作賓1948年去台灣,1955年後在香港任教。
王世傑赴台後曾任「總統府秘書長」,中研院院長等。
還有薩本棟院士死於49年初。
其他人留在大陸。
我上中學的時候,就特痴迷院士。我又特愛國,所以我對你提的這個問題也特感興趣,查了很多東西。目前網上除了袁貽瑾和李宗恩的資料極少,其他人都可以查到。
附中央研究院第一代院士名單
數理組院士28人
姜立夫 許寶騄 陳省身 華羅庚 蘇步青 吳大猷 吳有訓 李書華 葉企孫 趙忠堯 嚴濟慈 饒毓泰 吳憲 吳學周 庄長恭 曾昭掄 朱家驊李四光 翁文灝 黃汲清 楊鍾健 謝家榮 竺可楨 周仁 侯德榜 茅以升 凌鴻勛 薩本棟
生物組院士25人
王家揖 伍獻文 貝時璋 秉志 陳楨 童第周 胡先驌 殷宏章 張景鉞 錢崇澍 戴芳瀾 羅宗洛 李宗恩 袁貽瑾 張孝騫 陳克恢 吳定良汪敬熙 林可勝 湯佩松 馮德培 蔡翹 李先聞 俞大紱 鄧叔群
人文組院士28人
吳敬恆 金岳霖 湯用彤 馮友蘭 余嘉錫 胡適 張元濟 楊樹達 柳詒徵 陳垣 陳寅恪 傅斯年 顧頡剛 李方桂 趙元任 李濟 梁思永郭沫若 董作賓 梁思成 王世傑 王寵惠 周鯁生 錢端升 蕭公權 馬寅初 陳達 陶孟和
『貳』 誰能幫我找一些戚元靖: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的相關故事呀
從戚元靖幫我學英語談起
牛旭光
耐心幫我學英語
1942年6月,我考入延大中學部。
學校那時在延安城北依山傍水的王家坪附近,半山上到處都是窯洞。我來報考時,
中學部主任林迪生問我學過什麼,隨即出了一個作文題和幾道數學題,讓我坐在他的窯
洞里那張小書桌前筆答。經過考式,我被編入一年級乙班學習。後半年升為二年級乙班。
班主任劉一民是教生物的,他見我年紀比較大,又在前方工作過,就讓我當班長。我中
途入學,英語已講到開明①課本第32課。因為沒有課本,英語教員王剛便把開明英語課
本改印成油印講義發給大家。我也領到一份。
第一堂英語課是朗讀「TodayisSunday」,可是我連ABC也不認識。正發愁跟不上的
時候,一個14歲的小同學挺身而出,說:「我來教你!」這就是與我同寢室的戚元靖。
①開明:上海開明書店。
戚元靖是湖北人,從小在保小學習,普遍話說得很流利。
中學部宿舍住得很擠,每個窯洞都是兩層床鋪,既是寢室又是自習室。窗邊一張書
桌,誰都可以使用。每人一個小木凳,上課時帶到教室里坐。教室是一個比較大的窯洞,
窯掌是黑板和講桌,旁邊通向防空洞。每天早晨天麻麻亮,戚元靖就約我到教室里讀英
語。窯洞內光線暗淡,我們就站在窗前朗讀。他先教我念26個字母,我因為晉西北口音
很重,發音不準。他耐心地反復糾正我的發音,直到把每個字母念准確。為了便於記憶,
他同時教我拼音,領著我朗讀課文。班裡學習英語的氣氛很濃,每天早晨,大家都到山
上朗讀英語。傍晚,我和戚元靖到延河邊漫步時,他也抓緊時間教我。這樣苦學苦練了
兩三個月,我的英語終於考了60分。我很感激他。
我們崇敬魯迅先生
戚元靖不僅教我英語,而且還介紹我閱讀文藝著作,特別是看魯迅先生的著作。我
們班的同學大都是從保小升上來的,很多同學從小酷愛文學。戚元靖,還有肖晨、續磊、
劉朝蘭、劉萍等,常常是讀起書來手不釋卷。這年冬天,教員們每天下午參加整風學習,
下午不上課,同學們便三五成群地到延大圖書館借書。大家最喜歡看魯迅、郭沫若、茅
盾等左翼作家和蘇聯以及俄羅斯的文學作品。那時在新華書店能夠買到蘇聯小說《鐵流》、
《毀滅》、《新時代的曙光》和高爾基的著作。戚元靖對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正
傳》等作品,常逐句逐段地欣賞,喜歡分析推敲文中的含義。由於他的推薦,引起我對
魯迅先生著作的愛好和對魯迅先生的崇敬。
我們常常在一起邊讀邊交談。有一次讀《狂人日記》,戚元靖說,魯迅先生不是寫
一般的狂人,而是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束縛的控訴。他的理解很深。他不僅僅注意文
學欣賞,而且通過對文章的分析,來看文中表現的革命思想和崇高的道德品質。他對魯
迅先生的文章總是贊不絕口,談得津津有味。
1942年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6周年的日子,戚元靖告訴我延安各界要舉行紀念會。
本來中學生是不參加的,但我和戚元靖都愛讀魯迅先生的著作,崇敬先生,就很想去參
加紀念會。我們以為在中央黨校禮堂舉行,延大到中央黨校只隔一條延河,我們就涉水
而過。可是到黨校時,才知道會場改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我們急急忙忙步行五六里路
到了楊家嶺,步入會場,大會已開始了,禮堂里人已滿座。我倆就擠坐在最後一排長凳
上。大會主席是著名作家丁玲同志,她是我們同學蔣祖林的母親。當主席宣布自由講演
時,一個高個子30多歲的人走上講台,他就是《八月的鄉村》的作者蕭軍。他講,他從
東北到上海,寫東北人民抗日的故事。魯迅為他寫的《八月的鄉村》寫過序,他在上海
旁聽過魯迅的課,並親聆過先生教誨。他說,魯迅精神有十二條,他就是繼承和發揚了
魯迅先生這十二條精神的。他對有人說他不配做魯迅的學生很不滿,還對中央研究院副
院長範文瀾同志給他的行政警告提出抗議。他的發言在會上引起爭論,很多人站了起來。
從發言中聽出他對中央研究院批判王實味的《野百合花》不滿。天黑時,我和戚元靖離
開會場返回學校。途中,戚元靖告訴我,前半年延安機關批判王實味的《野百合花》,
說王實味提出太陽里有黑點,延安也有陰暗面,他就是要揭露陰暗面的。他的《野百合
花》受到重慶國民黨特務報刊的賞識,藉此攻擊邊區。我從那時就覺得戚元靖是非清楚,
愛憎分明,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
四十年後再相聚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荏苒間四十多年過去了。我常常想起在延安的日日夜夜,懷
念我的老師和同學們,尤其是給我幫助最大的戚元靖同學,很想見到他們這個願望終於
實現了。1985年國慶節上午,北京的天格外晴朗。我們部分當年延安中學的同學應邀到
社會科學院宿舍江明家中聚會,參加聚會的有戚元靖、黃毅誠、彭士祿、李倫、邵文炳、
江明、於立修、蔡孟芬、續磊、劉朝蘭、許文琴、馬繼元和韓陸夫婦等。大家歡聚一堂,
暢談今昔,不知有多少話要說,心情萬分激動。李倫(即李潤修)是李克農的兒子,當
時的總後交通部長,他帶來許多與延安有關的彩色照片給大家欣賞。續磊和劉朝蘭走進
來時,喘呼呼地說:「我爬上樓來,心激動得要跳出來啦!我們走到一起,好像回到四
十年前,感到年輕了!」他們說出了我們的心裡話。大家邊談邊回憶四十年前在延安的
日日夜夜。坐在我旁邊的彭士祿是彭湃烈士的兒子,我問他我國第一艘核潛水艇是否他
搞的時,他謙遜地說:「我只起了個螺絲釘的作用。」其實,聽說美國報紙稱他是中國
核潛艇之父呢。飲酒時,彭士祿舉起酒杯說:「我們不論官大官小,都是人民的勤務員!
都是為人民服務的,要為永遠不當官老爺乾杯!」這時,我想起延安時期,戚元靖曾告
訴我,彭士祿從保小畢業以後就主動申請到中央醫院當護士,給病人端水倒尿盆。工作
兩年多,中央組織部要他再入校深造,他才回到延安中學我們班的。這時,戚元靖對彭
士祿取笑說:「你當了官不讓別人當官,是不是?」大家都笑了。彭士祿說:「別看你
官大,我也不求你!」接著又對黃毅誠說:「你們計委有權,我也不求你!」戚元靖說:
「私事不求,公事要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充滿熱烈歡樂的氣氛。
我們這些同學在艱苦條件下結成的友誼,真摯誠懇,永遠常青。
1991年2月1日
『叄』 在中國文學界有哪些國寶級的教授
冰心,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 中國詩人,現代作家內、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容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1919年8月的《晨報》上,冰心發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1923年出國留學前後,陸續發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東京大學聘為第一位外籍女講師,講授「中國新文學」課程,於1951年返回中國。
『肆』 文學類有院士嗎
院士也有文科的。一般院士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當然科學院還分為自然科學院和社科院,所以文理科都會有。
『伍』 桐鄉市第一屆文學小院士名單
目前為止是二十個候選人,這個暑假會有現場競賽,評出最終的十個小院士。具體請咨詢桐鄉市青少年宮,謝謝!
『陸』 世界最早的院士是誰
院士制度最早起源於歐洲,現已通行全世界。不少科學家都夢想獲得學術界的這一最高榮譽稱號。
傳說在古希臘時代有一位名叫阿卡德莫斯的英雄,曾憑自己的智慧和責任感把雅典城從一場可能發生的大災難中解救出來。他死後葬在雅典城西北郊一片橄欖林里,人們於是把這處幽靜的林園稱作阿卡德米。公元前387年,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開始在阿卡德米講學,因此阿卡德米也被稱作柏拉圖學園。
在經歷文藝復興之後,歐洲許多學術團體都因崇奉柏拉圖而自稱阿卡德米。阿卡德米成為這類團體的共稱。16世紀起,歐洲許多阿卡德米的活動從側重文學逐漸轉向科學,並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分化為學術團體或專業研究機構。
17世界中葉,法國成立了若干稱作阿卡德米的研究機構,其中就有1666年創建的法國皇家科學院。這個學院以法皇路易十四的名義招聘著名的科學家從事研究工作,他們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批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法國皇家科學院的建立和院士們的積極工作,有力地推動了法國科學事業的迅速發展,使法國一躍成為歐洲大陸的科學中心。
此後,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法國,成立科學院,聘選院士。俄國的彼得堡皇家科學院和普魯士皇家科學院等都是如此。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各國科學院的規模和職能各有不同的變化,然而,科學院由院士組成這一點是沒有變化的。
『柒』 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於幾年幾月
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於1948年,籌備工作始於1946年。當時規定入選院士的資格有兩條;一是在專業上有特殊著作、發現或貢獻,二是主持學術機關在5年以上而成績卓著者,由中央研究院於1947年3月通告全國各大學、專門學會和研究機關、要他們分別按數理組(含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技術科學),生物組(含生物學、農學、醫學、葯學、人類學、心理學),人文學(社會科學)提名。當然,也可由評議員5人以上聯署提名,提名之後,由籌備委員會進行初篩,擬出402人名單,再由評議會審定105人為院士候選人,最後於1948年3月由評議會選舉,結果,有81人當選為院士,其中:
數理組28人
姜立夫 許寶騄 陳省身 華羅庚 蘇步青 吳大猷 吳有訓 李書華 葉企孫 趙忠堯 嚴濟慈 饒毓泰 吳憲 吳學周 庄長恭 曾昭掄 朱家驊 李四光 翁文灝 黃汲清 楊鍾鍵 謝家榮 竺可楨 周仁 侯德榜 茅以升 凌鴻勛 薩本棟
生物組:
王家楫 伍獻文 貝時璋 秉志 陳楨 童第周 胡先驌 殷宏章 張景鉞 錢宗澍 戴芳瀾 羅宗洛 李宗恩 袁貽瑾 張孝謙 陳克恢 吳定良 汪敬熙 林可勝 湯佩松 馮德培 蔡翹 李先聞 俞大紱 鄧叔群
人文組:
吳敬恆 金岳霖 湯用彤 馮友蘭 余嘉錫 胡適 張元濟 楊樹達 柳貽微 陳垣 陳寅恪 傅斯年 顧頡剛 李方桂 趙元任 李濟 梁思永 郭沫若 董作賓 梁思成 王世傑 王寵惠 周鯁生 錢端升 肖公權 馬寅初 陳達 陶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