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臨夏的歷史人文環境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東臨定西市,西倚青海省,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北瀕蘭州市,是甘肅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漢藏貿易樞紐。
2012年,臨夏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1.8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6.4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3.35億元。
㈡ 甘肅省首批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什麼
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85項)
一、民間文學(共計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天祝土族《格薩爾》 西北民族大學
2 Ⅰ-2 隴東紅色歌謠 慶陽市
3 Ⅰ-3 肅南裕固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張掖市肅南縣
4 Ⅰ-4 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東鄉縣
5 Ⅰ-5 保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積石山縣
6 Ⅰ-6 河西寶卷(武威寶卷張掖寶卷酒泉寶卷) 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
7 Ⅰ-7 東鄉族小經文與民間敘事長詩 《米拉尕黑》 西北民族大學
二、民間音樂(共計8項)
8 Ⅱ-1 敦煌藝術-音樂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9 Ⅱ-2 花兒 (蓮花山花兒會 松鳴岩花兒會 二郎山花兒會 新城花兒會 張家川花兒會) 臨夏州康樂縣臨夏州和政縣定西市岷縣甘南州臨潭縣天水市張家川縣
10 Ⅱ-3 佛宮音樂"道得爾" 甘南州
11 Ⅱ-4 清水縣道教音樂縣 天水市清水縣
12 Ⅱ-5 嗩吶藝術 慶陽市西峰區、環縣
13 Ⅱ-6 裕固族民歌 張掖市肅南縣
14 Ⅱ-7 天祝藏族華銳民歌 武威市天祝縣
15 Ⅱ-8 甘南藏族民歌 甘南州
三、民間舞蹈(共計13項)
16 Ⅲ-1 敦煌藝術-舞蹈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17 Ⅲ-2 高高蹺 蘭州市永登縣
18 Ⅲ-3 蘭州太平鼓舞 蘭州市
19 Ⅲ-4 攻鼓子舞 武威市
20 Ⅲ-5 旋鼓舞 天水市武山縣
21 Ⅲ-6 荷花舞 慶陽市西峰區
22 Ⅲ-7 巴當舞 定西市岷縣
23 Ⅲ-8 甘地蹦子 酒泉市
24 Ⅲ-9 多地舞 甘南州舟曲縣
25 Ⅲ-10 尕巴舞 甘南州迭部縣
26 Ⅲ-11 巴郎鼓舞 甘南州卓尼縣
27 Ⅲ-12 儺舞(文縣儺舞-池歌晝 永靖縣儺舞 西固軍儺) 隴南市文縣臨夏州永靖縣蘭州市西固區
28 Ⅲ-13 鍋庄舞 甘南州
四、傳統戲劇(共計8項)
29 Ⅳ-1 道情戲 省隴劇院、慶陽市
30 Ⅳ-2 皮影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 隴南影子腔 永登皮影戲 天水皮影戲) 慶陽市環縣隴南市蘭州市永登縣天水市
31 Ⅳ-3 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 華亭縣曲子戲 秦安老調 通渭縣小曲) 酒泉敦煌市平涼市華亭縣天水市秦安縣定西市通渭縣
32 Ⅳ-4 秦腔 省秦劇團
33 Ⅳ-5 燈盞頭戲 平涼市靈台縣
34 Ⅳ-6 "南木特"藏戲 甘南州
35 Ⅳ-7 高山戲 隴南市武都區
36 Ⅳ-8 玉壘花燈戲 隴南市文縣
五、曲藝(共計8項)
37 Ⅴ-1 蘭州鼓子 蘭州市
38 Ⅴ-2 賢孝(涼州賢孝 河州賢孝) 武威市涼州區臨夏州臨夏市
39 Ⅴ-3 回族宴席曲 臨夏州
40 Ⅴ-4 春官歌演唱 (平涼崆峒春官歌演唱西和縣春官歌演唱) 平涼市崆峒區隴南市西和縣
41 Ⅴ-5 阿肯彈唱 酒泉市阿克塞縣
42 Ⅴ-6 藏族民間彈唱 甘南州瑪曲縣
43 Ⅴ-7 南梁說唱 慶陽市華池縣
44 Ⅴ-8 甘南"則肉"演唱 甘南州
六、民間雜技與競技(共計2項)
45 Ⅵ-1 高抬 平涼市庄浪縣
46 Ⅵ-2 萬人扯繩賽 甘南州臨潭縣
七、民間美術(共計8項)
47 Ⅶ-1 敦煌藝術-美術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48 Ⅶ-2 夜光杯雕 (酒泉夜光杯雕 武山夜光杯雕) 酒泉市天水市武山縣
49 Ⅶ-3 藏族唐卡 甘南州
50 Ⅶ-4 磚雕 臨夏州臨夏縣
51 Ⅶ-5 慶陽香包綉制 慶陽市
52 Ⅶ-6 木版窗花年畫 定西市岷縣
53 Ⅶ-7 剪紙 慶陽市、平涼市、 定西市、天水市、 白銀市、張掖市、蘭州市
54 Ⅶ-8 馬尾編荷包 平涼市庄浪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共計13項)
55 Ⅷ-1 敦煌古樂器製作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56 Ⅷ-2 天水雕漆製作技藝 天水市秦州區
57 Ⅷ-3 洮硯製作技藝 (岷縣洮硯製作技藝 卓尼縣洮硯製作技藝 臨潭縣洮硯製作技藝) 定西市岷縣甘南州卓尼縣甘南州臨潭縣
58 Ⅷ-4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臨夏州積石山縣
59 Ⅷ-5 東鄉族擀氈技藝 臨夏州東鄉縣
60 Ⅷ-6 刻葫蘆(臨夏刻葫蘆 蘭州刻葫蘆) 臨夏州臨夏市蘭州市
61 Ⅷ-7 甘谷脊獸製作技藝 天水市甘谷縣
62 Ⅷ-8 肅北縣蒙古族馬頭琴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3 Ⅷ-9 肅北雪山蒙古族馬上用具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4 Ⅷ-10 舟曲縣織錦帶 甘南州舟曲縣
65 Ⅷ-11 夏河金屬飾品製作技藝 甘南州夏河縣
66 Ⅷ-12 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 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
67 Ⅷ-13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蘭州市
九、傳統醫葯(共計2項)
68 Ⅸ-1 靈台縣皇甫謐針灸術 平涼市靈台縣
69 Ⅸ-2 藏醫葯 甘南州
十、民俗(共計16項)
70 Ⅹ-1 博峪採花節 甘南州舟曲縣
71 Ⅹ-2 夏河縣香浪節 甘南州夏河縣
72 Ⅹ-3 乞巧節 隴南市西和縣
73 Ⅹ-4 合水麵塑風俗 慶陽市合水縣
74 Ⅹ-5 蘭州羊皮筏子 蘭州市
75 Ⅹ-6 隴東窯洞民居文化 慶陽市
76 Ⅹ-7 肅北雪山蒙古族服飾 酒泉市肅北縣
77 Ⅹ-8 裕固族人生禮儀 張掖市肅南縣
78 Ⅹ-9 太昊伏羲祭典 天水市
79 Ⅹ-10 十八路湫神祭典 定西市岷縣
80 Ⅹ-11 西王母祭典 平涼市涇川縣
81 Ⅹ-12 公劉祭典 慶陽市西峰區
82 Ⅹ-13 插箭節 甘南州
83 Ⅹ-14 "※"字燈會 金昌市
84 Ⅹ-15 周祖祭典 慶陽市慶城縣
85 Ⅹ-16 拉扎節 定西市臨洮縣
㈢ 甘肅省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那些
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85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天祝土族《格薩爾》 西北民族大學
2 Ⅰ—2 隴東紅色歌謠 慶陽市
3 Ⅰ—3 肅南裕固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張掖市肅南縣
4 Ⅰ—4 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東鄉縣
5 Ⅰ—5 保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積石山縣
6 Ⅰ—6 河西寶卷(武威寶卷 武威市
張掖寶卷 張掖市
酒泉寶卷) 酒泉市
7 Ⅰ—7 東鄉族小經文與民間敘事長詩 《米拉尕黑》 西北民族大學
8 Ⅱ—1 敦煌藝術—音樂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9 Ⅱ—2 花兒 (蓮花山花兒會 臨夏州康樂縣
松鳴岩花兒會 臨夏州和政縣
二郎山花兒會 定西市岷縣
新城花兒會 甘南州臨潭縣
張家川花兒會) 天水市張家川縣
10 Ⅱ—3 佛宮音樂「道得爾」 甘南州
11 Ⅱ—4 清水縣道教音樂縣 天水市清水縣
12 Ⅱ—5 嗩吶藝術 慶陽市西峰區、環縣
13 Ⅱ—6 裕固族民歌 張掖市肅南縣
14 Ⅱ—7 天祝藏族華銳民歌 武威市天祝縣
15 Ⅱ—8 甘南藏族民歌 甘南州
16 Ⅲ—1 敦煌藝術—舞蹈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17 Ⅲ—2 高高蹺 蘭州市永登縣
18 Ⅲ—3 蘭州太平鼓舞 蘭州市
19 Ⅲ—4 攻鼓子舞 武威市
20 Ⅲ—5 旋鼓舞 天水市武山縣
21 Ⅲ—6 荷花舞 慶陽市西峰區
22 Ⅲ—7 巴當舞 定西市岷縣
23 Ⅲ—8 甘地蹦子 酒泉市
24 Ⅲ—9 多地舞 甘南州舟曲縣
25 Ⅲ—10 尕巴舞 甘南州迭部縣
26 Ⅲ—11 巴郎鼓舞 甘南州卓尼縣
27 Ⅲ—12 儺舞(文縣儺舞—池歌晝 永靖縣儺舞 隴南市文縣
西固軍儺) 臨夏州永靖縣
蘭州市西固區
28 Ⅲ—13 鍋庄舞 甘南州
29 Ⅳ—1 道情戲 省隴劇院、慶陽市
30 Ⅳ—2 皮影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 慶陽市環縣
隴南影子腔 隴南市
永登皮影戲 蘭州市永登縣
天水皮影戲) 天水市
31 Ⅳ—3 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 酒泉敦煌市
華亭縣曲子戲 平涼市華亭縣
秦安老調 天水市秦安縣
通渭縣小曲) 定西市通渭縣
32 Ⅳ—4 秦腔 省秦劇團
33 Ⅳ—5 燈盞頭戲 平涼市靈台縣
34 Ⅳ—6 「南木特」藏戲 甘南州
35 Ⅳ—7 高山戲 隴南市武都區
36 Ⅳ—8 玉壘花燈戲 隴南市文縣
37 Ⅴ—1 蘭州鼓子 蘭州市
38 Ⅴ—2 賢孝(涼州賢孝 武威市涼州區
河州賢孝) 臨夏州臨夏市
39 Ⅴ—3 回族宴席曲 臨夏州
40 Ⅴ—4 春官歌演唱 平涼市崆峒區
(平涼崆峒春官歌演唱 隴南市西和縣
西和縣春官歌演唱)
41 Ⅴ—5 阿肯彈唱 酒泉市阿克塞縣
42 Ⅴ—6 藏族民間彈唱 甘南州瑪曲縣
43 Ⅴ—7 南梁說唱 慶陽市華池縣
44 Ⅴ—8 甘南「則肉」演唱 甘南州
45 Ⅵ—1 高抬 平涼市庄浪縣
46 Ⅵ—2 萬人扯繩賽 甘南州臨潭縣
47 Ⅶ—1 敦煌藝術—美術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48 Ⅶ—2 夜光杯雕
(酒泉夜光杯雕 酒泉市
武山夜光杯雕) 天水市武山縣
49 Ⅶ—3 藏族唐卡 甘南州
50 Ⅶ—4 磚雕 臨夏州臨夏縣
51 Ⅶ—5 慶陽香包綉制 慶陽市
52 Ⅶ—6 木版窗花年畫 定西市岷縣
53 Ⅶ—7 剪紙 慶陽市、平涼市、 定西市、天水市、 白銀市、張掖市、
蘭州市
54 Ⅶ—8 馬尾編荷包 平涼市庄浪縣
55 Ⅷ—1 敦煌古樂器製作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56 Ⅷ—2 天水雕漆製作技藝 天水市秦州區
57 Ⅷ—3 洮硯製作技藝
(岷縣洮硯製作技藝 定西市岷縣
卓尼縣洮硯製作技藝 甘南州卓尼縣
臨潭縣洮硯製作技藝) 甘南州臨潭縣
58 Ⅷ—4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臨夏州積石山縣
59 Ⅷ—5 東鄉族擀氈技藝 臨夏州東鄉縣
60 Ⅷ—6 刻葫蘆(臨夏刻葫蘆 臨夏州臨夏市
蘭州刻葫蘆) 蘭州市
61 Ⅷ—7 甘谷脊獸製作技藝 天水市甘谷縣
62 Ⅷ—8 肅北縣蒙古族馬頭琴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3 Ⅷ—9 肅北雪山蒙古族馬上用具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4 Ⅷ—10 舟曲縣織錦帶 甘南州舟曲縣
65 Ⅷ—11 夏河金屬飾品製作技藝 甘南州夏河縣
66 Ⅷ—12 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 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
67 Ⅷ—13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蘭州市
68 Ⅸ—1 靈台縣皇甫謐針灸術 平涼市靈台縣
69 Ⅸ—2 藏醫葯 甘南州
70 Ⅹ—1 博峪採花節 甘南州舟曲縣
71 Ⅹ—2 夏河縣香浪節 甘南州夏河縣
72 Ⅹ—3 乞巧節 隴南市西和縣
73 Ⅹ—4 合水麵塑風俗 慶陽市合水縣
74 Ⅹ—5 蘭州羊皮筏子 蘭州市
75 Ⅹ—6 隴東窯洞民居文化 慶陽市
76 Ⅹ—7 肅北雪山蒙古族服飾 酒泉市肅北縣
77 Ⅹ—8 裕固族人生禮儀 張掖市肅南縣
78 Ⅹ—9 太昊伏羲祭典 天水市
79 Ⅹ—10 十八路湫神祭典 定西市岷縣
80 Ⅹ—11 西王母祭典 平涼市涇川縣
81 Ⅹ—12 公劉祭典 慶陽市西峰區
82 Ⅹ—13 插箭節 甘南州
83 Ⅹ—14 「※」字燈會 金昌市
84 Ⅹ—15 周祖祭典 慶陽市慶城縣
85 Ⅹ—16 拉扎節 定西市臨洮縣
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88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一、民間文學(共計3項)
1 Ⅰ—1 《格薩爾》 甘南州瑪曲縣
2 Ⅰ—2 岷縣寶卷 定西市岷縣
3 Ⅰ—3 康縣木籠歌 隴南市康縣
二、民間音樂(共計9項)
4 Ⅱ—1 隴東民歌 平涼市崇信縣
慶陽市環縣
慶陽市華池縣
5 Ⅱ—2 兩當號子 隴南市兩當縣
6 Ⅱ—3 康縣鑼鼓草 隴南市康縣
7 Ⅱ—4 康南毛山歌 隴南市康縣
8 Ⅱ—5 嗩吶藝術 武威市民勤縣
隴南市康縣
天水市秦州區
9 Ⅱ—6 永昌曲子 金昌市永昌縣
10 Ⅱ—7 卓尼土族民歌 甘南州卓尼縣
11 Ⅱ—8 臨洮花兒 定西市臨洮縣
12 Ⅱ—9 甘州小調 張掖市甘州區
三、民間舞蹈(共計17項)
13 Ⅲ—1 慶城徒手秧歌 慶陽市慶城縣
14 Ⅲ—2 酒泉「福祿車」 酒泉市肅州區
15 Ⅲ—3 宕昌羌儺舞 隴南市宕昌縣
16 Ⅲ—4 民樂頂碗舞 張掖市民樂縣
17 Ⅲ—5 天祝土族安召 武威市天祝縣
18 Ⅲ—6 道台獅子 蘭州市榆中縣
19 Ⅲ—7 馬銜山秧歌 蘭州市榆中縣
20 Ⅲ—8 太符燈舞 蘭州市榆中縣
21 Ⅲ—9 和政秧歌 臨夏州和政縣
22 Ⅲ—10 河州北鄉秧歌 臨夏州永靖縣
23 Ⅲ—11 節子舞 金昌市永昌縣
24 Ⅲ—12 「哈欽木」 甘南州合作市
25 Ⅲ—13 拉卜楞民間舞 甘南州夏河縣
26 Ⅲ—14 秦州夾板舞 天水市秦州區
27 Ⅲ—15 臨洮儺舞 定西市臨洮縣
28 Ⅲ—16 秦州鞭桿舞 天水市秦州區
29 Ⅲ—17 黃河戰鼓 白銀市白銀區
四、傳統戲劇(共計7項)
30 Ⅳ—1 木偶戲 慶陽市正寧縣
酒泉市瓜州縣
31 Ⅳ—2 皮影戲 張掖市民樂縣
武威市涼州區
白銀市會寧縣
32 Ⅳ—3 隴南高山劇 隴南市
33 Ⅳ—4 邵家班子木偶戲 張掖市甘州區
34 Ⅳ—5 涼州半台戲 武威市涼州區
35 Ⅳ—6 西廂調 蘭州市榆中縣
白銀市白銀區
36 Ⅳ—7 民勤小曲戲 武威市民勤縣
五、曲藝(共計6項)
37 Ⅴ—1 蘭州太平歌 蘭州市安寧區
蘭州市皋蘭縣
38 Ⅴ—2 河州平弦 臨夏州臨夏市
39 Ⅴ—3 甘穀道情 天水市甘谷縣
40 Ⅴ—4 秦州小曲 天水市秦州區
41 Ⅴ—5 春官歌演唱 隴南市禮縣
42 Ⅴ—6 河池小曲 隴南市徽縣
六、民間雜技與競技(共計2項)
43 Ⅵ—1 崆峒派武術 平涼崆峒文武學校
44 Ⅵ—2 秦腔獠牙特技表演 張掖市高台縣
七、民間美術(共計10項)
45 Ⅶ—1 西峰泥塑 慶陽市西峰區
46 Ⅶ—2 石雕藝術 慶陽市寧縣
慶陽市合水縣
47 Ⅶ—3 剪紙 酒泉市瓜州縣
酒泉市敦煌市
天水市清水縣
定西市通渭縣
白銀市會寧縣
48 Ⅶ—4 木雕 甘南州卓尼縣
隴南市武都區
天水市武山縣
天水市秦州區
酒泉市金塔縣
49 Ⅶ—5 紅古刺綉 蘭州市紅古區
50 Ⅶ—6 天水鴻盛社秦腔臉譜 天水市秦州區
51 Ⅶ—7 天水竹雕 天水市秦州區
52 Ⅶ—8 水陸畫 武威市涼州區
定西市臨洮縣
53 Ⅶ—9 阿克塞哈薩克族刺綉 酒泉市阿克塞縣
54 Ⅶ—10 臨夏穆斯林建築藝術 臨夏州
八、傳統手工技藝(共計18項)
55 Ⅷ—1 西峰陶塑技藝 慶陽市西峰區
56 Ⅷ—2 寧縣皮影雕刻技藝 慶陽市寧縣
57 Ⅷ—3 王錄拉板糖製作技藝 慶陽市正寧縣
58 Ⅷ—4 平涼紙織畫工藝 平涼紙織畫社
59 Ⅷ—5 安口陶瓷製作技藝 平涼市華亭縣
60 Ⅷ—6 敦煌彩塑製作技藝 敦煌文化學會
61 Ⅷ—7 禮縣井鹽製作工藝 隴南市禮縣
62 Ⅷ—8 竹籃寨泥玩具製作技藝 隴南市成縣
63 Ⅷ—9 寺台造紙術 隴南市康縣
64 Ⅷ—10 紅古黑陶製作技藝 蘭州市紅古區
65 Ⅷ—11 東鄉族釘匠工藝 臨夏州東鄉縣
66 Ⅷ—12 永靖王氏鐵器鑄造技藝 臨夏州永靖縣
67 Ⅷ—13 永靖白塔鄉古建築藝術 臨夏州永靖縣
68 Ⅷ—14 通渭脊獸製作技藝 定西市通渭縣
69 Ⅷ—15 通渭草編技藝 定西市通渭縣
70 Ⅷ—16 鐵芯子製作技藝 蘭州市西固區
蘭州市皋蘭縣
71 Ⅷ—17 秦安麥稈編技藝 天水市秦安縣
72 Ⅷ—18 裕固族皮雕技藝 張掖市肅南縣
九、傳統醫葯(共計1項)
73 Ⅸ—1 華銳藏醫藏葯 武威市天祝縣
十、民俗(共計15項)
74 Ⅹ—1 阿克塞哈薩克族氈房 酒泉市阿克塞縣
75 Ⅹ—2 天祝土族婚俗 武威市天祝縣
76 Ⅹ—3 七月官神 蘭州市榆中縣
77 Ⅹ—4 蘭州清湯牛肉麵 蘭州市城關區
78 Ⅹ—5 正月十九迎婆婆 甘南州舟曲縣
79 Ⅹ—6 藏族服飾 甘南州
武威市天祝縣
80 Ⅹ—7 甘南藏族婚禮 甘南州夏河縣
81 Ⅹ—8 秦安女媧祭祀儀式 天水市秦安縣
82 Ⅹ—9 青苗會 定西市岷縣
83 Ⅹ—10 蘭州「天把式」 蘭州市皋蘭縣
84 Ⅹ—11 窯街「福」字燈會 蘭州市紅古區
85 Ⅹ—12 九宮八卦燈會 定西市岷縣
86 Ⅹ—13 金塔黃河燈會 武威市涼州區
87 Ⅹ—14 裕固族剪馬鬃 張掖市肅南縣
88 Ⅹ—15 裕固族祭鄂博 張掖市肅南縣
㈣ 2016年臨夏市夏河縣甘加念經會是什麼時間
臨夏為回族發祥地之一。唐代,經絲綢之路來中國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絕於道。處於要沖的河州亦有不少大食人留居。宋代,隨絲綢之路河湟路的繁盛,大食使者蜂擁而至,「往往散於陝西諸路,久留不歸」,貢使、商賈和傳教的西域人在熙河等地的場、買馬場、茶馬司,進行茶馬絲絹交易,傳播伊斯蘭教,留居河州。歷史上稱之為蕃客和蕃商,也有成為番客和番商,成為臨夏回族的先民。史書記載,包括河州在內的西北大姓馬姓,多自西域來。居住於洮河東西地區的馬姓,即是杜甫詩中所指「花門貴種」(意為西域人)。13世紀初,成吉思汗征戰西域各國,隨軍帶來花刺子模等地的穆斯林軍人、工匠、平民,置於西域親軍、回回親軍以及各地探馬赤軍管轄。元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令「駐軍隨處入社」,軍士落為民籍,是臨夏地區回族形成的一部分。分布臨夏各地的喇、蘇、丁等姓為世家,其先即為伊朗布哈拉人、元朝大臣搌思丁·納蘇喇丁。元代還有不少被稱為「斡脫」的官辦穆斯林商隊活躍在河州地區,不少傳教者亦蜂擁而至,定居河州,繁衍生息。《甘寧青史略》載:「甘肅回族,以河州為總匯之區」。回族「淮河州為最多,其種類亦強」回族在形成過程中,正是中國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回族不斷地從東到從中到西、從西到東,逐漸吸收,接受漢文化,與漢族等其他民族共居,密切交往,共同生產生活。共社會經濟結構在民族形成中有高度發達的農村經濟、商業、手工業經濟。具有相當水平的文化教養。尤其善於經商,從事各種手工業、加工業,飲食等行業,馳譽各地而獨樹一幟。長久以來,臨夏回族的商隊足跡遍京、津、滬、川、陝、雲貴、青藏、新疆等地,是一支溝通東西南北經濟流通的重要力量。在醫葯、算術、書畫、武術、詩歌、教育、考古方面的成就,成為祖國文化寶庫不可缺少的部分。回族在共同的生產、生活中,隨之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民族意識、豪放、務實的性格;能適應各種艱苦生活環境,吃苦耐勞,勤於創業的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民族。回族形成前,多使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由於長期和漢族等其他民族雜居,形成過程中漢語成份日益增多,逐漸以漢語為回族的基本語言,亦保留、融合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回迴文化,既保留原有阿拉伯、波斯等西亞文化傳統,亦吸收漢族文化特點。在長期使用漢語後,吸收漢語文化的比重大為增加,漢語、漢文成為回族人民交際的主要工具。臨夏回族的生婚喪葬、飲食、服飾等生活習俗,無不滲透著伊斯蘭教的義律,逐漸變成回族人民的風俗習慣。飲食 所食用的牛、羊、雞、鴨、兔等,一定要經伊斯蘭教念經人屠宰。使用的飲食具切忌混雜。回族的傳統小吃有鍋盔、醪糟、水晶包子、甜麥子、釀皮子,桶子肉、發子面腸等。用水講究干凈,忌諱在食用水渠、水池、水泉旁洗澡、洗衣服、倒臟水。民族共居區的水井、水池打水,提倡使用公用水桶、水罐。在家洗臉洗手使用搪瓶。服飾 男性喜戴白色、黑色和棕色平頂號帽,以白色最為普通。成年後講究留胡須。老人和宗教人士喜穿直領對襟「准拜」。婦女多戴蓋頭,少女、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青色的,年老者戴白色的。現在城市中,有些回族姑娘和青年女職工衣著與社會流行款式趨於一致,上班、上街不戴蓋頭;有些改戴護士白帽和花織錦圓頂帽。婚姻 回族婚姻主要由當婚男女雙方決定,父母盡揀選之責。經男女雙方同意後,始能送定茶,送聘金、聘禮。結婚須由兩位穆斯林證婚;結婚日多選在拍山拜日和主拜日(即禮拜四或禮拜五),結婚時由阿訇念「尼卡哈」,阿訇念畢,拋撒核桃、紅棗。從《婚姻法》貫徹以來,先領結婚證,後念「尼卡哈」。舉行婚禮,由阿訇致證婚詞,並向男女雙方再次詢問是否願意,雙方肯定回答方為有效,若一方不同意,則婚姻無效。生育 孩子出生舉行洗禮,3~7天內請阿訇起經名,入學讀書時再起學名。喪葬 回族實行土葬,葬禮比較簡朴。病危之際,要請阿訇或有威望的人念「討白」,即懺悔詞,向安拉悔罪。咽氣後,由守護者為其瞑目、合嘴、順手足,置屍於木板,進行洗禮。習俗 回民喜清凈。作禮拜時要「小凈」(洗臉面、口鼻和手、腳等)或「大凈」(洗滌全身)。信教穆民每天要作5次禮拜,勤於洗浴,久而久之,演化為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喝茶也是回民日常的習俗,沏茶比較講究,除在蓋碗內放茶葉外,有時還放有紅棗、桂圓、冰糖、核桃仁、葡萄乾等,邊添沸水邊喝茶、稱為喝「牡丹花」的三泡台。穆民見面互道「賽倆目」(問安的意思),握手問候,寫信時,稱呼上加「代賽倆目問候」句式。老年人吃飯畢或到別人家裡去,常常雙手摸面做「都瓦」(一種祝福的宗教儀式)。尊崇長者,讓長輩上座,吃飯要先端給長輩,行路要讓長輩先走。禁止背後誹謗別人,反對驕傲、怠惰、欺騙和惡語傷人,講究禮節,熱情待客。每逢節日,打掃院落,清除垃圾,炸油香、果果饊子等款待客人,分送親友;親友之間互相拜節祝賀。回民作禮拜多在清真寺禮拜堂,在沒有清真寺的地方往往在地上鋪一個苫單就地禮拜。一 . 民間工藝1、民族地毯臨夏手工地毯歷史悠久,做工精緻,享譽海內外,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久負盛名。主要品種有禮拜毯、民族掛毯、仿古地毯、美術掛毯、客廳用毯、藏毯等。產品採用國內優質土種羊毛經過特殊的植物染色、手工製作,經化學洗刷後呈絲光棉緞,剪後壯似浮雕,經工藝處理,外觀古色古香,典雅別致,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2、雕刻葫蘆「雕葫蘆」約有上百年歷史,是臨夏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採用針雕技法,一粗一細兩根鋼針,大針勾勒,小針刻畫,使雕葫蘆藝術日趨完美、光彩奪目。其原材料主要來源於家種葫蘆,講究大小均勻;主要採用曬泡、上光等特殊工藝在其表面細心繪制人物、、民族風情、山水圖案、配以名人詩文而成。雕葫蘆大體有三種,一是小圓雕葫蘆,不僅可觀賞,還可當作健身球;二是單吊葫蘆,講究要圓潤無疤結,以便聚音;三是天然生成的疙瘩葫蘆,渾身布滿了奇形怪狀的疙瘩,這是種子變異造成的,極為罕見,稍加雕琢修飾,用手越摸越亮,頗有一種天然的拙趣。現今,雕葫蘆帶著河州人的聰明和才智,遠渡大洋彼岸,更是深受港澳台同胞的歡迎。3、回族磚雕是河州民間藝術中一朵嬌艷多姿的奇葩。大約起源於北宋,成熟於明清,是用粘土泥巴或青磚為原料,焙燒或刻制而成的一種建築藝術材料,經無數能工巧匠繼承創新,作品多姿多彩,構圖嚴謹,雕鏤精細,渾然天成,富於極強的想像力和表現力。磚雕有其獨特的刀法,一副磚雕往往由三四層圖案構成,重重疊疊,里呼外應,渾然一體,宛若一刀刻成,給人以強烈的立體感。它巧妙地將書法、繪畫和雕刻融為一體,構思新穎 、富有詩意和濃厚生活氣息,取材廣泛,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富有風土氣息,質朴感人。細膩多姿的雕刻,善於攝取生活的瞬間,以非凡構思達到形態生動多變。遍覽河州磚雕,不論何種圖案,很少有人物活動的場面,這是臨夏回族磚雕的重要標志。清真寺用吉祥主題、吉祥紋樣,不用人物作品。今天,臨夏磚雕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隨著一支支古典建築工程隊活躍在大江南北,這枝璀璨的藝術之花,開遍了神州大地。4、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是保安人民的傳統工藝品,是保安族文化的瑰寶,它作為民族工藝品,具有工藝精美、刀刃鋒利、經久耐用、攜帶方便等特點,是藏、蒙、回、保安、哈薩克、維吾爾等少數民族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保安腰刀」的製作,迄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早期生產的腰刀是沒有鞘的木頭把子——波日季及牛角把子的黑膛刀。如今生產技術不斷提高,品種不斷增加,工藝流程有設計、打坯成型、刻花刺字等。這種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5、麥桿貼畫麥桿工藝畫以小麥秸稈為原料,經數道工藝加工繪制而成的裝飾畫。該畫在繼承傳統國畫的基礎上,採用了中國畫的表現手法,西洋畫的明暗透視,並將現代攝影、雕刻、刺綉等技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具有色彩鮮艷、圖案清晰、光澤明亮、立體感強等特點。尤其在室內,根據視角的不同可以變幻出幾種不同的顏色,既是現代家庭的裝飾品,又是藝術品,是觀賞和收藏的佳品。6、黃河奇石黃河支流洮河及大夏河流域以其獨有的地質結構,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奇石資源,海綿石、珊瑚化石等完美的石型,奇妙的構圖,艷麗的色彩,多變的花紋,強烈的對比,堅潤的石質,逼真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反映出人物、花鳥、動物。「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絕,稱之為「黃河瑰寶」,令收藏家們嘆為觀止,愛不釋手。7、角制工藝品該產品是選用青藏高原特有氂牛角、番羊角,運用祖國傳統手工工藝,經脫脂後,精心製作成具有欣賞價值的各種牛羊顱掛飾、擺設工藝品,牛羊角保健梳子三大系列造型美觀別致,保持了高原野性美的自然風格,是現代家庭不可缺少的高檔裝飾品。其造型各異,精巧美觀,被譽為「隴原一絕」。8、河州刺綉在優質緞、綢、棉等布料上配以獨特設計的圖案,用多種絲線刺綉而成,色彩艷麗,是饋贈親友和旅遊紀念佳品。二. 臨夏花兒臨夏被譽為「中國花兒之鄉」,2004年10月19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中國花兒之鄉」稱號。花兒是流行於甘肅省臨夏、甘南、岷縣等地的獨具風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動聽的特色。「花兒」最早是起源於甘、寧、青一帶少數民族的情歌。早在清乾隆時代就負有盛名。清代臨洮詩人吳鎮曾有「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的贊語。「花兒」由於流行地區的不同,被分為臨夏「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大派,兩派又根據其結構、格調、唱法的不同分為諸多分支。臨夏花兒。主要流傳於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一帶。它是花兒兩大派系中流傳范圍最廣、影響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極受漢、回、東鄉、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個民族廣大群眾的喜愛。在甘肅,不論是草原上的牧民、田野里的婦女,或是河裡的筏工、行路的腳戶哥,都會信口漫上幾首心上的花兒。 和洮泯花兒的歌手們一樣,每年在夏、秋收割之前,自發地舉行盛大的民間花兒歌手賽歌大會,時間有長有短。如甘肅省蓮花山等地花兒盛會比較有名,不僅本地的歌手參加,臨近省縣的花兒唱家也打擂獻歌。臨夏花兒的特點是曲調豐富,以抒情見長,文詞優美、朴實、生動、形象,結構嚴謹。行段分為四句、六句兩種。演唱也比較自由,並且以獨唱為主,也有對唱和聯唱。其曲調悠揚、高亢、奔放。 其中的曲譜(民間稱為「令兒」)有百種之多,廣為流傳也不下四十餘種。比如「河州令」、「尕馬令」、「腳戶令」、「大眼睛令」、「倉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傳地區的家喻戶曉的。洮泯花兒是「蓮花山花兒」和「岷縣花兒」的總稱。它是西北花兒的兩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兒),主要在漢族群眾中漫唱。廣泛流行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康樂、和政縣;定西地區的臨洮、渭源縣;武都地區的岷縣(岷州)、武都、宕昌、文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臨潭(洮州)、卓尼、舟曲縣等地。根據音調、唱詞、演唱風格,又把洮泯花兒分為「南路花兒」和「北路花兒」。 其中「南路花兒」以岷縣二郎山花兒會為中心,「北路花兒」以康樂縣蓮花山花兒會為中心。洮泯花兒被當地群眾稱為「草文章」,分為「本子花兒」和「散花兒」。所謂「本子花兒」,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歷史人物故事和 民間傳說,諸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白蛇傳》、《梁山泊與祝英台》等;「散花兒」則多為歌者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的短歌,唱詞的字數、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韻。有的一韻到底,稱為「單套」;凡一首中押兩個或三個韻腳的稱為「雙套」。洮泯花兒按照演唱形式,分為「開頭歌」、「問答歌」、「對唱歌」、「聯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長篇敘事歌」。(一)河州花兒河州花兒以松鳴岩花兒為代表。河州花兒又名「少年」,曲調之豐富,唱詞之浩瀚,可位列全國民間藝術的前茅。結構工整奇特,每首一般四句。前兩句比興,後兩句言情,前兩段字組相等。長者十字一句,短者七字一句。唱詞語言、格律、聲韻、音節要求嚴格。韻腳是河州花兒的靈魂,邏輯和感情的重音非常突出。河州花兒的「長令」拖腔長、速度慢,倚音花彩多,有高亢遼闊之特點;「短令」拖腔短,節奏明快,剛健激越。「憨敦敦」、「金點花開」、「白牡丹」等曲令中使用襯句,旋律進行變化多樣。河州花兒流傳著上百個曲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水紅花令」、「白牡丹令」、「尕馬兒令」、「大眼睛令」、「保安令」等,王紹明、韓應賢、馬永華等去北京參加過民族演唱。(二)蓮花山花兒蓮花山花兒以康樂縣與甘南州相交的蓮花山而命名,屬洮岷花兒北路派,流行於臨夏州的康樂、和政、廣河縣,甘南州的臨潭、卓尼縣,定西地區的臨洮、渭源等地。基本格律為每首三句,頭一句起興,二、三句敘事。每句七字。演唱內容有「整花」和「散花」之分。整花就是敘述整部故事或完整內容的「花兒」。如《三國》、《西遊記》、《楊家將》、《十二月牡丹》、《九九節》,還有如敘述蓮花山風光景物類等。整花有固定的歌詞,全靠歌手世代口頭相傳。「散花」就是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的。這一類無固定歌詞,全靠歌手當場編唱。蓮花山花兒只有一個曲令,即蓮花山令。演唱時由於歌手的創造,變化多端,不拘一格。蓮花山花兒演唱,常以男女歌手混合編組,男歌手用「假嗓子」歌唱,聽起來自然、和諧,分不出男女。歌手丁汝蘭等曾去北京參加民族演唱。具有代表性的蓮花山花兒有「蓮花山令一」、「蓮花山令二」。(三)、花兒會花兒會是歌手們演唱的大舞台,是花兒流傳和發展的搖籃。臨夏流傳至今規模較大的花兒會場有20多處。其中松鳴岩花兒會和蓮花山花兒會久負盛名。此外,積石山縣蓋新坪、永靖縣炳靈寺、臨夏縣大廟山、和政縣寺溝峽等處的花兒會,亦具有一定規模。1、松鳴岩花兒會聳立在臨夏州和政縣陡石關口的松鳴岩,有稱須彌岩,是河州花兒演唱的傳統會場。相傳很早以前,有位獵人進行打獵,見一位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戲水唱歌。獵人被美妙的歌聲迷住了,就悄悄地躲在樹林中學唱起來,唱著唱著,不知不覺竟唱出了聲。姑娘發現有人偷聽,急忙轉身向山上跑去,獵人也緊緊跟上,轉來轉去再也沒有看見那位唱歌的姑娘,只有歌聲在山間回盪。後來,每年「四月八」(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和遊客從四面八方趕來集會,聚居在松鳴岩下,紀念傳說中留給人間優美歌聲的仙女。游山唱花兒或祈禱禳災,求神許願,舉行佛教的龍華大會。自明代開始建寺,先後修了玉皇閣、菩薩大殿、獨崗寺等廟宇。每年一度的唱山會,「花兒會」也由此而興起,每逢會期,康樂、臨夏、廣河、和政、東鄉、臨洮、卓尼等縣的各族群眾數萬人匯聚松鳴岩,帳篷遍布,各類攤販連綿山間。松鳴岩花兒會以演唱河州花兒為主,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演唱內容有歷史故事、風土人情、情歌及其它即興創造等。其獨特之處是:有些歌手演唱有樂器。器樂演奏主要是咪咪、四弦子(四胡)、嗩吶、板胡、二胡等,為花兒演唱增添色彩。2、蓮花山花兒會相傳,遠古年間,冶木峽深邃莫測,有條黑蟒,神出鬼沒,殘害生靈。屬龍年,王母娘娘在瑤池設蟠桃會,昆侖山金花娘娘駕雲起程,帶上千年修煉的一朵蓮花前去赴宴,途經冶木峽,只見煙霧滾滾,黑氣沖天,阻住雲路。接著一條黑蟒張牙舞爪,仗劍向她刺來,金花娘娘輕抖蓮花,生出萬道霞光,只聽驚天動地一聲巨響,一座形似蓮花的石山便矗立在冶木峽畔,將黑蟒壓在山下。從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庶民感恩戴德,為金花娘娘在蓮花山修建廟宇,玉皇閣、紫霄宮、娘娘殿相繼竣工,廟宇落成慶賀時,一陣悠揚嘹亮的歌聲從天際傳來,循聲望去,只見兩位仙女撐著花傘,輕搖彩扇,足登蓮花,口唱花兒,翩翩起舞。人們被這美妙的歌聲所迷,情不自禁的和唱起來,蓮花山頃刻成了花兒的海洋。「六月蓮花艷陽天,遙望山勢如雪蓮;仙女傳歌留妙音,花兒綿綿萬古傳」。就這樣,蓮花山花兒會便代代沿襲了下來。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至初六,來自周圍七縣的漢、回、藏、東鄉等各族歌手和群眾雲集蓮花山,結伴遊山,演唱花兒。以演唱「蓮花山令」對歌為主,河州花兒歌手也前來助興。蓮花山花兒會形式獨特。有攔路、游山、對歌、敬酒、告別等程序,邊游山、邊對歌,互相穿插、靈活多樣。蓮花山花兒會恰似一部優美的樂章,初一、初二,在蓮花山麓的足谷川聚會,即為開始曲;初三、初四游山對歌,即為高潮;初五從蓮花山30公里外的王家溝門,圍著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20里高的紫松山,聯歡對歌,敬酒告別,即為尾聲。其中以攔路最為別致而風趣。蓮花山盛產馬蓮,當地群眾用馬蓮擰成繩子,攔堵朝山歌友,進行答問對唱,直到攔路者滿意方可放行。山會期間幾乎每個路口設卡對歌,歌聲此起彼伏,堪稱一絕。花兒是山間流淌的小溪,而今,她已流出山間,淌向了大川大河……(四). 河州曲藝河州曲藝非常豐富,群眾喜聞樂見的主要代表作有《馬五哥曲》、《紅姣女》、《十盞燈》、《放風箏》、《楊柳葉子青》、《米拉尕黑》、《三鄰舍》等。一、平弦平弦是一般由一人用臨夏方言演唱,間或亦有幫腔的民間曲藝形式。平弦唱詞多由七字和十字句組成,內容多以演唱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為主。平弦曲調一般是牌子曲結構,曲調按前岔一述腔一雜調一述腔一後岔連綴。平弦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竹笛、碰鈴、四頁瓦等。河州平弦演唱約百餘年,現已發現平弦文學本20餘部,曲調50餘首。如《西遊記》、《白猿盜桃》、《林沖夜奔》等。二、宴席曲宴席曲亦稱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婚嫁宴席上演唱的一種民間曲調。州內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亦流傳宴席曲。演唱宴席曲多伴以簡單舞蹈動作,演唱一般為二人,均為男性。宴席曲的歌詞,多為恭喜和美好的祝賀。宴席曲格律,一般為長短句、單字尾、押韻,以敘事為主。音樂多為商徵性和角羽性五聲音階。曲式多為復拍子,亦有單拍子、混合拍子。演唱多用真聲,旋律流暢舒展,可一詞多曲或一曲多詞,無樂器伴奏。宴席曲現有曲調90餘種,代表作有《十里亭》、《紡四娘》、《尕老漢》等。著名宴席曲歌手拜金忠(藝名「大老拜」)等人演唱的宴席曲均編入《中國民歌集成·甘肅卷》。三、酒麴酒麴是一種民間小調,多在猜拳行令、酒酣興濃時演唱。演唱伴有簡單舞蹈動作,邊唱邊喝,勸酒耍笑,得以助興。酒麴節奏歡快,旋律流暢,有繞口令式的,問答式的,相謝式的等,詞曲並茂、情趣盎然。州內流行的酒麴曲調有10餘種,著名的有《尕老漢》、《飛鳳凰》、《數麻雀》、《擔杯》等。四、河州賢孝河州賢孝是用「臨夏方言」自彈自唱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其內容多以古典全本小說或其精彩章節,或以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為主,編成通俗易懂的順口溜詞句彈唱。多在農閑時節表演,或在城鎮街頭、茶館或在農戶家庭院落。其曲調吸收「河州花兒」和其它民歌形式,種類繁多,流暢動聽,形象生動,表現人物栩栩如生。伴奏樂器多為三弦或二胡。河州賢孝的傳統曲目有《孟浩然踏雪尋梅》、《鄧飛熊醉打黃花堡》、《花亭相會》、《王祥卧冰》、《粉庄樓》等。新編曲目有《韓起功抓兵》、《長工恨》等。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黃河上游, 著名的礦藏寶庫━━祁連山和西秦嶺山脈的交匯部位,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已發現礦物計七大類35種,佔全省已知礦種的40%。主要有:黑色金屬:鐵、錳、鉻、釩、鈦;有色金屬:銅、鉛、鋅、鎢、鉬、銻;貴金屬:金、銀、鉑;冶金輔助原料:耐火粘土、白雲岩、石灰岩、硅石、螢石;燃料礦產:煤、泥炭;化工原料:磷、鹽、鉀長石、方解臨夏回族自治州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圖為劉家峽水庫壩區。石、蛇紋岩、重晶石;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石膏、水泥原料、磚瓦粘土、飾面大理石;花崗岩鑄石原料:(玄武岩、輝綠石)、沸石、硅灰石。全州境內河流縱橫,有黃河、洮河、湟水及其支流大夏河、牛津河、廣通河、三岔河、冶木河等30多條。黃河自西入境橫貫北部,流長10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027立方米/秒;洮河流經州界東部邊沿9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62立方米/秒;大夏河自西南流經臨夏盆地58公里,平均最大流量34.3立方米/秒,還有其它河流和季節性山溪,年過境經流量332.5億立方米。全州水利理論蘊藏量為32.81萬千瓦,現有28.81萬千瓦的水利資源尚待開發利用。臨夏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獨特, 古跡名勝和人文景觀眾多,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各類文化遺產星羅棋布,「半山文化」、「齊家文化」 因最早在臨夏發現而命名。中國歷史博物館里珍藏的國寶「彩陶王」也出土於臨夏,故河州又有中國「彩陶之鄉」的美譽。馳名中外的炳靈寺石窟是沿古絲綢之路尋勝訪古的旅遊熱點之一。碧波萬頃,燦若明珠的劉家峽水庫是西北內陸最大的水庫, 素有「高峽平湖」之稱。黃河三峽的奇異風光正的成為新的旅遊熱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積石雄關,傳述著大禹「導河自積石」 的典故。以「花兒會」和秀麗景色聞名的國家森林公園松鳴岩和蓮花山自然保護區, 成為全國獨具一格的旅遊景點。穆期林群眾相對聚居,伊斯蘭文化特色較為濃郁, 各式清真寺溶中國古典建築風格和阿拉伯特色於一體, 庄嚴肅穆,秀麗壯觀。色香味俱佳的各類傳統小吃,特別是清真風味小吃,享譽西北。河州「花兒」浪漫雄渾,是民族民間文藝珍奇瑰寶。
㈤ 甘肅臨夏怎麼樣啊,經濟、人文等等方面介紹一下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 置州、建郡,古稱抱罕,後改導河、河州, 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番古道之重鎮, 茶馬互市之中心,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之一,有「河湟雄鎮」之稱。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 1956年11月19日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 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州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 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濕,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 四季分明, 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 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時數2572.3小時 ,無霜期137天。
基本情況旅遊景點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甘肅省中南部,現轄臨夏市、臨夏縣、和政縣、康樂縣、廣河縣、永靖縣和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一市七縣。中華兒女的母親河——黃河橫貫南北。在8169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生活著回族、漢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22個民族190多萬各族人民。其中,東鄉族、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聚居地的全國獨有少數民族。
走進臨夏,親近臨夏,撩開她朦朧而神秘的面紗,感悟她悠久豐蘊的歷史,領略她深厚燦爛的文化,目睹她獨特瑰麗的風情,飽覽她秀美多姿的風光,您定會驚喜地發現:這是一塊神奇迷人的地方。
——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頭」
地圖遠古時代,華夏大地,黃河暴漲,洪水肆虐,剖腹而生的夏禹,承大任,率民眾,鑿龍門,辟伊闕,疏「九河」,歷經十三載,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息水患,造福蒼生。《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這「積石」便是現今臨夏州境內的積石關。積石雄關下,遺存至今的「禹王石」,歷經歲月滄桑,世事變遷,依然見證著當年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默默稱頌著大禹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不朽精神。
——這里是「中國西部的旱碼頭」
臨夏古稱河州,是黃河流域上唯一以黃河命名的地區——大河之州自古以來是溝通中原西域經濟、政治、文化的紐帶。善於經商的臨夏人激活了繁榮的市場。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這里交匯縱橫、互補有無,素有「河湟雄鎮」之稱,名列「隴上八州」之首。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一——河州茶馬司就設在這里。多年來,這里茶馬互市,商賈雲集,南來北往,東進西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贊曰:「東有溫州,西有河州。」
——這里是「民族建築藝術的博覽園」
彩陶館臨夏是東西文化交融的代表地之一,建築藝術特色鮮明。走進臨夏,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鱗次櫛比、風格迥異的民族建築。綠色茵茵的清真寺,直聳雲霄的喚醒閣,獨特的阿拉伯建築風格,使你恍然走進「天方夜譚」中的神話世界;紅園、東公館、蝴蝶樓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於一身,獨具江南水鄉風格。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藝術的完美結合,阿拉伯建築與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的巧妙運用,使臨夏成為領略民族建築藝術、了解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勝地。
——這里是「古動物的伊甸園」
臨夏是遠古時期古生物繁衍棲息的樂園,境內自然遺存十分豐富。出土於黃河之濱太極湖畔,形成於1億7千萬年前的永靖恐龍足印化石群,蜚聲中外,其規模之大、種類之多、遺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均屬世界之最;在巍巍太子山下發現的距今1000多萬年至200萬年的和政哺乳動物化石群, 雄居歐亞,世界罕見,有極高的科研、珍藏、展覽價值,占據六項世界之最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現藏各類化石6000多件。
——這里是「中國彩陶之鄉」
臨夏是古黃河文化發祥地和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這塊沃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古文化遺存。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各類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半山文化」、「齊家文化」因最早在這里發現而命名。這里是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存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被郭沫若先生命名「彩陶王」 的國寶就出土於臨夏。
——這里是「中國花兒之鄉」
風景區臨夏是中國花兒兩大體系——河州花兒和洮岷花兒的發源地,「花兒」文化經久不衰。「花兒」是流行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是當地各民族中廣為流行的口頭文學形式。河州「花兒」曲令之多,位列世界山歌之最。在臨夏,你可以聽到最地道的「花兒」。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山間小道,處處飄盪著「花兒」美妙的旋律。每年一度的松鳴岩「花兒會」、蓮花山「花兒會」,歌手雲集,人潮湧動,一片「花兒」的海洋。200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考察後正式命名臨夏州為「中國花兒之鄉」,康樂縣、和政縣分別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和「中國花兒傳承基地」。前不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花兒文化專業委員會在臨夏成立並舉行了授牌儀式。
旅遊資源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遺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發掘出的古動物化石以其數量、品種、規模和完整程度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境內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鱗次櫛比,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彩陶王」,被譽為「中國的彩陶之鄉」。全州共有各類旅遊景區、景點107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3處。較為知名的有炳靈寺石窟、「黃河三峽」、松鳴岩、蓮花山等。這里是民歌「花兒」的發源地,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花兒之鄉」。臨夏民族風情濃郁,是古羌族文化、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交匯融合的地方,特別是伊斯蘭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穆斯林群眾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國民經濟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8年全州實現生產總值78.59億元,同比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68億元,增長7.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3.67億元,增長13.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6.24億元,增長17.0%。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6.6:28.6:44.8調整為23.8:30.1:46.1。全州人均生產總值3971元,增長14.2%。二、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推力,第一、二、三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12.7%、30.2%和57.1%,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7、4.1和7.8個百分點。非公有經濟快速發展,其實現的增加值佔全州生產總值的43.55%。
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2008年,全州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36.32萬畝,糧食總產52.54萬噸,再創歷史新高。不斷優化種植結構,玉米、馬鈴薯、雙低油菜、中葯材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面積148.31萬畝,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62.8%。扶持發展設施農業,加快蔬菜基地建設,新增日光溫室2200萬畝、塑料大棚1500畝。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全州造林16.35萬畝,義務植樹545.3萬株,新建綠色通道380.8公里;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產業,新增花椒種植面積2.55萬畝、啤特果3.07萬畝、育苗1.1萬畝。大力發展畜牧產業,新建標准化養殖小區72個、規模養殖場184個,全州大牲畜存欄、畜牧業產值、肉類總產量分別增長5.04%、8%、8.85%。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發展良好。實施73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解決了1.26萬絕對貧困人口和4.5萬低收入人口的溫飽問題。加強新農村建設,全面完成永靖省級試點縣和9個省級試點村的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任務。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產生活條件,農田水利、農村道路、人飲工程、沼氣建設、危房改造取得較大進展,新修梯田5萬畝,完成0.6萬畝的東鄉南陽渠田間配套建設任務,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萬畝、節水灌溉面積3萬畝,硬化農村公路556公里,解決15.51萬人的飲水安全和1.3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建成沼氣池1.6萬座。加大勞動培訓和輸出力度,全年培訓勞務18.52萬人,輸轉勞務45.3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9.94億元,增長27.9%。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運行質量有所提高。2008年,全州實現工業增加值17.71億元,增長1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14億元,增長11.1%。按隸屬關系分,中央企業實現增加值5.75億元,下降3.1%;省屬企業實現增加值2.47億元,增長11.4%;州縣屬企業實現增加值4.92億元,增長33.69%。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63億元,增長51.4%;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1.51億元,增長7.0%。在支柱行業中,電力生產及供應業實現增加值5.69億元,同比下降0.03%;化學原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58億元,同比增長14.69%;皮革毛皮及其製品業實現增加值0.73億元,同比增長1.45倍;飲料酒製造業實現增加值0.15億元,同比增長10.22%;食品製造業實現增加值0.34億元,同比增長18.1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7.88%;工業產銷率為97.73%,比上年下降1.66個百分點;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99242元/人,比上年提高14489元/人。
臨夏回族自治州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96億元,同比增長16.8%。
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成效顯著。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67億元,比上年增長64.95%。按投資主體分,中央投資1.1億元,下降25.17%;省屬投資17.48億元,增長1.57倍;州縣屬投資34.09億元,增長44.08%。按城鄉分,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7.05億元,比上年增長70.84%;農村固定資產投資5.62億元,增長27.63%。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0.58億元,增長5.45%;第二產業投資22.19億元,增長59.28%;第三產業投資24.28億元,增長1.29倍。重大項目投資進展順利。全年在建重大項目20個,本年完成投資22.43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2.59%。
交通郵電通訊業快速發展。2008年,全州公路通車里程達4341.49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里程212.27公里。貨運周轉量3.42億噸公里,增長2.71%;客運周轉量3.58億人公里,增長9.78%。郵電業務總量3.53億元,增長12.2%;年末本地電話用戶15.99萬戶,增長3.76%;行動電話用戶29.1萬戶,增長5.5%。電話普及率每百人達到17.66部。
商貿流通日趨活躍,旅遊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2億元,同比增長19.3%。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8.4%,出口創匯201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3%。接待國內外遊客144.8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2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1%和27.4%。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金融保險平穩運行。全州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7.23億元,增長20.6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9億元,增長27.97%,全年財政支出51.03億元,增長38.84%。各類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達114.35億元,比年初增長26.59%;貸款余額54.12億元,比年初增長29.57%。財產險保費收入5460萬元,增長22.34%;壽險保費收入5451萬元,增長41.0%。
基礎設施臨夏回族自治州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全州新開工項目290項,完成投資22.5億元;續建項目794項,完成投資23.8億元。蘭州-臨夏-甘南鐵路被納入全國鐵路建設規劃,總投資15.7億元的折達二級公路開工建設,康臨高速公路、劉家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一期工程等項目進展順利,東鄉縣鎖達路改建、和政縣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項目建成。狠抓生產財源性項目建設,實施了劉化集團年產20萬噸低壓合成氨、和政縣隴滇公司鋼材生產一期工程、永靖縣年產2萬噸離子膜燒鹼生產線、廣河縣宏良皮業公司二期工程、東鄉縣達板萬噸彩色鋁型材生產線等項目。加強電力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鹽鍋峽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永靖縣、臨夏330千伏輸電工程建設進入前期工作。加強社會事業項目建設,臨夏回民中學教學樓、5所明德小學,州婦保院門診樓暨傳染病區、和政縣醫院整體搬遷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簽約招商項目91個、資金60.7億元,到位資金17.33億元,項目履約率84.5%。最近,根據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大戰略部署,積極開展了項目申報和爭取工作,已落實項目60個、資金1.79億元。加大城鎮開發建設力度,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永靖縣古城新區、廣河縣城河北新區開民項目順利啟動,和政縣縣城開發、積石山縣縣城市政建設、臨夏市大夏河南岸綜合治理和工業園區建設、康樂縣縣城濱河新區開發和舊城區改造進展順利。狠抓小城鎮建設,確定39個集鎮進行規劃設計和改造建設。節能減排取得積極成效,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下降4.7%、5%,劉化公司、臨夏市兩個污水處理廠實現了達標排放,飲用水源地保護得到加強。
社會事業臨夏回族自治州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認真落實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給24.6萬名小學生、7.3萬名初中生免除了雜費、免費發放了教科書;對5711名職校生發放國家助學金428萬元;爭取到國家助學代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1108萬元,資助了2038名高校貧困生。狠抓「兩基」攻堅,廣河縣、和政縣「兩基」工作通過省政府驗收。全州高考本科上線1452人,增長54.3%。加快衛生事業發展,著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48所鄉鎮衛生院、52個村衛生所(室)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為128所鄉鎮衛生院配備醫療設備5318台(件);狠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到94.67%;提高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健全應急預案,充實應急隊伍,加強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工作,及時處置各種疫情和突發事件。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5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00個「農家書屋」;東鄉族擀氈技藝、米拉尕黑、永靖七月跳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年共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60項,共取得科技成果22項,其中20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選派246名科技特派員到基層開展科技服務。實現了人口和計劃生育控制目標,「少生快富」工程全面實施,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成功舉辦全州體育運動。
人民生活臨夏回族自治州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8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1847元,同比增長15.8%。城鄉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城鎮恩格爾系數37.5%,農村恩格爾系數為47%。積極擴大就業,全州新增就業1.0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3.91%;登記核實城鎮零就業家庭126戶,實現了每戶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8萬人、8.4萬人、4.9萬人、0.9萬人。全州23.71萬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7.0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8.4平方米。
濃郁的穆斯林風情臨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109.76萬人,佔全州總人口的56.2%。伊斯蘭教在臨夏有著悠久的傳播歷史和深遠影響,早在唐代,伴隨著絲綢之路的悠悠駝鈴聲,伊斯蘭教在這里開始紮根,歷經宋、元、明、清廣泛傳播,這里逐漸成為中國伊斯蘭教的繁盛之地。回族是臨夏穆斯林中人口最多的一個群體,現有62.7萬人;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居住地的兩個少數民族。臨夏穆斯林各民族在衣著、飲食、婚喪嫁娶、節慶禮儀等物質、文化生活和喜好、風尚、禁忌等方面,都保持著較為完整的伊斯蘭風格,世代相傳,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每年到麥加朝覲的臨夏穆斯林近千人,一年一度隆重熱烈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是臨夏穆斯林的傳統節日。
風景保護區遍布全境的伊斯蘭特色建築是臨夏穆斯林風情的一個重要體現。這里清真寺和拱北(先賢陵)建築風格獨特,主要有中國古典式建築、阿拉伯風格式建築、中阿混合型建築三大類型,現代建築技術不斷融入。境內現有清真寺2614座,拱北143座。
獨具特色的清真飲食是臨夏穆斯林風情的又一體現。不論是三泡台蓋碗茶、發子面腸、釀皮子、甜麥子和油炸食品等風味小吃,還是扣牛肉、東鄉手抓羊肉、糊羊肉、粉絲鴿蛋、羊肉葫茄等傳統菜餚都做工考究、色香味美。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走南闖北臨夏人的足跡,臨夏清真飲食在祖國各地廣泛傳播。
㈥ 青海民間花兒的傳說
在青海,隨時隨處都有「花兒」的歌聲。花兒不是指一種花。「花兒」是青海回族地區的一種民歌體裁,廣泛流傳青海。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曲調優美,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風格,深受當地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在我國民間歌謠的百花園中,別具一格,佔有獨特的地位,堪稱為珍貴的口頭文學遺產。口頭文學就是口傳心授的文學。花兒是由民間的口頭文學形式的,是群眾在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它和其他地區的山歌、民歌、情歌一樣,有其約定俗成的規矩。
花兒起源於男女青年的情歌,屬於民歌中最純真、最優美的部分,表達率直自由。演唱「花兒」最有民俗特點的是著名的「花兒會」。每年農歷五、六月間,民間自發地組織「花兒會」。與會者少則幾千人,多則十幾萬人。每年高原的夏天是最美的季節,這時草兒青青,麥苗肥壯,花兒開了,樹葉兒綠了。各族男女老少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滿懷歡樂、幸福、喜悅的心情前來參加「花兒會」。「花兒會」上對歌賽歌,人山人海,從各地趕來的「唱家」、「歌把式」即興編唱,歌聲此起彼伏,動人心弦,晝夜不息。歌聲、笑聲、掌聲、喝彩聲匯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在青海民歌里流傳最廣的就是膾炙人口的《花兒與少年》。
花兒是廣泛流傳於甘、青、寧及新疆四省區的回、漢、土、東鄉、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個民族,並一律使用當地漢語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種,通稱「野曲」(與「家曲」即「宴席曲」相對),又稱「少年」。其傳唱分日常生產、生活與「花兒會」兩種主要場合。「花兒會」是一種大型民間歌會,又稱「唱山」。 青海民歌叫花兒,實際上是西北五省流傳的民歌,青海建省以後,逐步將這些民歌稱青海花兒
㈦ 巨難題~~
維吾爾
節日
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是用回歷來計算的。其中最大的節日當數古爾邦節和肉孜節。
肉孜節 也叫開齋節。按照伊斯蘭教的教規,每個成年的穆斯林每年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白天禁止一切飲食煙火,只能在日出前和日落後才能進食、吃喝。封齋被伊斯蘭教認為是一種功德,虔誠的穆斯林在白天幾乎滴水不進。齋月期滿後,開始恢復白天吃飯的正常生活,即為開齋節。因為封齋影響生產和社會的正常秩序,所以現在除宗教人士和老人外,青年人都不封齋。開齋那天,人們都到清真寺做禮拜。 每家每戶都炸饊子,准備豐盛的節日食品,換上新衣新帽,成群結隊地互相登門拜訪,走親串友。
古爾邦節 是穆斯林的大節日,也是最具魅力、極富伊斯蘭教宗教文化內涵的節日。"古爾邦"(又名庫爾班)是阿位伯語,意為"獻牲"。據說先知伊卜拉飲在夢中見到了安拉(真主), 安拉命他宰殺其子以作獻祭,伊卜拉欣毫不猶豫地准備執行安拉的旨意,不料這時安拉使者拉卻送來一隻羊代替。穆罕默德自稱安,他在公元7世紀創立伊斯蘭教時,繼承了"宰羊獻祭"的風俗,每到古爾邦節這天,穆斯林家家戶戶都要宰一隻羊,所以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或"犧牲節"。宰的羊就成了節日期間與親友同享的美餐。
古爾邦節在肉孜節70天後舉行。這天清晨,男人們聚集到清真寺做禮拜,跪拜的人們從寺內延伸到大街上,人山人海,盛況空前。然後城鄉各地的清真寺、大街小巷頓時鼓樂的海洋。親朋好友互相拜節,家家戶戶都以最豐盛的食物招待客人,歡慶節日。即使平日有積怨的人,只要在節日期間登門拜訪,互致問候,就會化解矛盾,言歸於好。連續三天舉行的大大小小的"麥西來甫"歌舞,人們狂歌勁舞,盡情宣洩,表演的人大展技藝,觀看的人大飽眼福。古爾邦節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族、烏孜別克等民族的共同節日,新疆各族穆斯林放假三天,漢族也跟著放假一天,與維吾爾族等民族共慶古爾邦節。
巴拉提節,也叫「油葫蘆節」,多在「肉孜節」前45天舉行,即伊斯蘭教歷8月15日之夜。節日那天,各家都將油葫蘆拴在一根木桿上,點燃後任其落地,大家群起用腳踏碎此葫蘆,表示消災滅禍,宗教人士則通宵念經。
節日……
習俗
維吾爾族人喜歡喝奶茶,主食是麵粉製作的烤餅,稱為「囊」,拉麵也是他們喜歡吃的主食。節日和待客時,往往用羊肉、羊油、胡蘿卜、葡萄乾、洋蔥、和大米一起煮成飯,以手抓食。平日吃的水果很多,連煮粥、作包子和點心都離不開水果。囊、抓飯、茶、奶、瓜果是必備的飲食品。
禮節:待人接物很講禮貌,在路上遇到尊長和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後把身體向前傾30度,並連說:「牙克西姆斯孜(您好)!」當行路人無處進餐和住宿時,只要說明來意,主人雖不相識,也會殷勤招待;走路讓長者走在前面,談話讓長者先談,入坐讓長者坐在上座,吃飯,先端給長者;小輩在長者面前不喝酒、吸煙、老人無論到哪裡去作客,他騎的馬不論是卸鞍子,還是飲馬、喂馬,都由年輕人去做,走時,年輕人給老人備鞍,扶老人上馬;家裡來了客人,全家都出來歡迎,然後女主人以十分真誠的態度,用盤子端來茶水;老人吃飯時或到別人家裡去,常常雙手摸臉做「都瓦」(祝福儀式),有時互相見面握手後也做「都瓦」。
禁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駱駝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動物的血。
庫乃其,」味道十分好吃,而且做法很簡單,先在沙土裡挖個坑,撿來一些干胡楊樹枝在沙坑裡燃起一堆火,待大火滅了之後,就把包肉的面餅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吃了這種「庫乃其」,據說一天不吃飯也渾身有勁。
㈧ 甘肅臨夏有幾縣幾鄉如題 謝謝了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共轄五縣一市, 兩個自治縣, 即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康樂縣、和政縣、廣河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共13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自治州首府設在臨夏市。 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土地面積為8169平方公里,總人口19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32.6人。 臨夏市中心廣場 臨夏市是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土地面積88.6平方公里,人口20.52萬,轄城關鄉、南龍鄉、罕鄉、折橋鄉、城南辦事處、城北辦事處、西關辦事處、東關辦事處、紅園辦 事處、城西辦事處,簡稱四鄉六辦。 臨夏市精心構築「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活起來、富起來」 的建設藍圖,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榮獲「全國衛生城市」、「全省文明城市」等稱號。濃郁的伊斯蘭教氛圍和精美的清真寺建築藝術是研究中國伊斯蘭文化歷史的勝地。 臨夏縣位於甘肅省中部,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部,黃河南部。土地面積1212.4平方公里,人口37.32萬人,現轄21個鄉,6個鎮,219個行政村。 臨夏縣是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的農業縣,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還大力興辦小水電,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糧食作物、經濟林、規模養 殖等基地已具規模,農副產品和畜產品加工形成產業鏈,黃酒系列飲品、蠶豆、花椒等附加值高的特色農作物名優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位於黃河上游, 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處。土地面積909.97平方公 里,人口22.65萬人,轄2個鎮,16個鄉,145個村民委員會。 《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成立於1981年,是全國唯一 的保安族聚居區,保安族人口佔全國保安族人數的95%。「禹王石」、「彩陶王」、「保安三庄」等呈現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風情, 成為民族 百花園中一簇耀眼的奇葩。 永靖縣位於甘肅中部西南,臨夏回族自治州以北,素稱「河州北鄉」。土地面積1863.6平方公里,人口19.98萬人,轄10個鎮, 9個鄉, 139個村民委員會,12個居委會。 永靖縣水資源十分豐富,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能水電基地,境內有被譽為「黃河明珠」的我國最早修建的劉家峽、鹽鍋峽水電站。國家 級重點風景區「黃河三峽」名聲雀起, 全國十大石窟之一的炳靈寺石窟馳名中外,距今1.6億年前的恐龍足印化石群堪稱世界之最。憑借得 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強力實施「旅遊強縣」戰略,走出了一條以旅遊業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特色之路。 東鄉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東鄉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土地面積1510平方公里,人口26.39萬人,轄5鎮20鄉,229個村民委員會。 東鄉族自治縣成立於1955年,世代生活繁衍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東鄉人,是臨夏獨有的少數民族。東鄉族人民勤奮耐勞,熱情好客,氣 質獨特。東鄉族婚禮、東鄉族刺綉、民族文學、民間體育等洋溢著濃烈的生活氣息和誘人的藝術魅力。東鄉手抓羊肉享譽隴上, 唐汪大接 杏暢銷全國,盛產的洋芋走俏港澳市場。 廣河縣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方, 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南部。土地面積538平方公里,人口20.4649萬人,轄5鄉5鎮,102個行政村。 蘭(州)郎(木寺)公路穿境而過的廣河縣, 是古絲綢之路的一條分支線,西北有名的羊毛、皮革集散地,年交易牛羊皮400萬張,羊毛1.5 萬噸,境內三甲集鎮號稱「西北第一集」。依託豐富的市場資源,興起了「百力」、「太子」等一大批集皮革、毛紡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民營 企業,民營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 康樂縣位於甘肅省中南部,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南。土地面積1083 平方公里,人口24.13萬人,轄16個鄉(鎮),152個行政區。 康樂縣境內的省級自然保護區蓮花山,有「小泰山」之稱,是西北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一年一度的蓮花山「花兒」會,歌手雲集,盛況空前,名揚海內外。全力實施綠色經濟強縣戰略,大搞生態建設和綠化工程, 率先跨入全國植樹造林先進縣之列。肉牛羊育肥、蠶豆生產、林果、油菜、葯材種植已成支柱產業。 和政縣位於省城蘭州市西南部。土地面積960平方公里, 人口19.21萬人,轄14個鄉(鎮),122個行政村。 和政縣古文化遺存十分密集,現出土的8000多件距今1.3萬年前的鏟齒象、三趾馬等大中型滅絕古脊椎動物標本種類繁多,震驚世界,被譽為古生物的「伊甸園」。縣上實施「旅遊活縣」戰略, 依託國家級森林公園松鳴岩,大搞「節會」經濟,積極招商引資, 推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生長在高寒陰濕地區的獨特山珍啤特果,是品位極高的綠色食品。
㈨ 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
一,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戲 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 甘肅甘南
甘肅花兒
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類——
第一批擴展項目:
13 Ⅰ-13 寶卷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第二批:
555 Ⅰ-68 米拉尕黑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
傳統音樂(民間音樂)類——
第一批: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68 Ⅱ-37 嗩吶藝術 甘肅省慶陽市
第二批:
614 Ⅱ-115 藏族民歌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民歌
637 Ⅱ-138 佛教音樂 拉卜楞寺 甘肅省夏河縣
638 Ⅱ-139 道教音樂 清水道教音樂 甘肅省清水縣
民間舞蹈類——
第一批: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第一批擴展項目:
110 Ⅲ-7 儺舞 文縣池哥晝、永靖七月跳會 甘肅省文縣、永靖縣
第二批:
639 Ⅲ-42 鼓舞 涼州攻鼓子
武山旋鼓舞 甘肅省武威市、武山縣
687 Ⅲ-90 多地舞 甘肅省舟曲縣
688 Ⅲ-91 巴郎鼓舞 甘肅省卓尼縣
傳統戲劇類——
第一批:
213 Ⅳ-69 曲子戲(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215 Ⅳ-71 道情戲 隴劇 甘肅省
235 Ⅳ-91 皮影戲 甘肅省環縣
第二批:
735 Ⅳ-134 武都高山戲 甘肅省隴南市
曲藝類——
第一批:
255 Ⅴ-19 賢孝(涼州賢孝、河州賢孝) 甘肅省武威市、臨夏市
260 Ⅴ-24 蘭州鼓子 甘肅省蘭州市
第一批擴展項目:
281 Ⅴ-45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第二批:
765 Ⅴ-72 秦安小曲 甘肅省秦安縣
傳統(手工)技藝類——
第一批:
392 Ⅷ-42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398 Ⅷ-48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甘肅省蘭州市
第一批擴展項目:
400 Ⅷ-50 雕漆技藝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
第二批:
884 Ⅷ-101 毛紡織及擀制技藝 東鄉族擀氈技藝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
916 Ⅷ-133 硯台製作技藝 洮硯製作技藝 甘肅省卓尼縣、岷縣
963 Ⅷ-180 窯洞營造技藝 甘肅省慶陽市
民俗類——
第一批:
485 Ⅸ-37 太昊伏羲祭典 甘肅省天水市
第一批擴展項目:
452 Ⅹ-4 七夕節 甘肅省西和縣(乞巧節)
第二批:
978 Ⅹ-71 元宵節 永昌縣卍字燈俗 甘肅省永昌縣
992 Ⅹ-85 民間信俗 西王母信俗 甘肅省涇川縣
994 Ⅹ-87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 庄浪縣高抬 甘肅省庄浪縣
1015 Ⅹ-108 蒙古族服飾 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1021 Ⅹ-114 裕固族服飾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傳統美術類——
第一批:
325 Ⅶ-26 慶陽香包綉制 甘肅省慶陽市
330 Ⅶ-31 夜光杯雕 甘肅省酒泉市
337 Ⅶ-38 臨夏磚雕 甘肅省臨夏縣
第一批擴展項目:
313 Ⅶ-14 藏族唐卡 甘南藏族唐卡 甘肅省夏河縣
315 Ⅶ-16 剪紙 慶陽剪紙 甘肅省鎮原縣
傳統醫葯類——
第一批擴展項目:
448 Ⅸ-9 藏醫葯 甘南藏醫葯 甘肅省碌曲縣
三,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85項)
一、民間文學(共計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天祝土族《格薩爾》 西北民族大學
2 Ⅰ-2 隴東紅色歌謠 慶陽市
3 Ⅰ-3 肅南裕固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張掖市肅南縣
4 Ⅰ-4 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東鄉縣
5 Ⅰ-5 保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積石山縣
6 Ⅰ-6 河西寶卷(武威寶卷張掖寶卷酒泉寶卷) 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
7 Ⅰ-7 東鄉族小經文與民間敘事長詩 《米拉尕黑》 西北民族大學
二、民間音樂(共計8項)
8 Ⅱ-1 敦煌藝術-音樂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9 Ⅱ-2 花兒 (蓮花山花兒會 松鳴岩花兒會 二郎山花兒會 新城花兒會 張家川花兒會) 臨夏州康樂縣臨夏州和政縣定西市岷縣甘南州臨潭縣天水市張家川縣
10 Ⅱ-3 佛宮音樂"道得爾" 甘南州
11 Ⅱ-4 清水縣道教音樂縣 天水市清水縣
12 Ⅱ-5 嗩吶藝術 慶陽市西峰區、環縣
13 Ⅱ-6 裕固族民歌 張掖市肅南縣
14 Ⅱ-7 天祝藏族華銳民歌 武威市天祝縣
15 Ⅱ-8 甘南藏族民歌 甘南州
三、民間舞蹈(共計13項)
16 Ⅲ-1 敦煌藝術-舞蹈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17 Ⅲ-2 高高蹺 蘭州市永登縣
18 Ⅲ-3 蘭州太平鼓舞 蘭州市
19 Ⅲ-4 攻鼓子舞 武威市
20 Ⅲ-5 旋鼓舞 天水市武山縣
21 Ⅲ-6 荷花舞 慶陽市西峰區
22 Ⅲ-7 巴當舞 定西市岷縣
23 Ⅲ-8 甘地蹦子 酒泉市
24 Ⅲ-9 多地舞 甘南州舟曲縣
25 Ⅲ-10 尕巴舞 甘南州迭部縣
26 Ⅲ-11 巴郎鼓舞 甘南州卓尼縣
27 Ⅲ-12 儺舞(文縣儺舞-池歌晝 永靖縣儺舞 西固軍儺) 隴南市文縣臨夏州永靖縣蘭州市西固區
28 Ⅲ-13 鍋庄舞 甘南州
四、傳統戲劇(共計8項)
29 Ⅳ-1 道情戲 省隴劇院、慶陽市
30 Ⅳ-2 皮影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 隴南影子腔 永登皮影戲 天水皮影戲) 慶陽市環縣隴南市蘭州市永登縣天水市
31 Ⅳ-3 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 華亭縣曲子戲 秦安老調 通渭縣小曲) 酒泉敦煌市平涼市華亭縣天水市秦安縣定西市通渭縣
32 Ⅳ-4 秦腔 省秦劇團
33 Ⅳ-5 燈盞頭戲 平涼市靈台縣
34 Ⅳ-6 "南木特"藏戲 甘南州
35 Ⅳ-7 高山戲 隴南市武都區
36 Ⅳ-8 玉壘花燈戲 隴南市文縣
五、曲藝(共計8項)
37 Ⅴ-1 蘭州鼓子 蘭州市
38 Ⅴ-2 賢孝(涼州賢孝 河州賢孝) 武威市涼州區臨夏州臨夏市
39 Ⅴ-3 回族宴席曲 臨夏州
40 Ⅴ-4 春官歌演唱 (平涼崆峒春官歌演唱西和縣春官歌演唱) 平涼市崆峒區隴南市西和縣
41 Ⅴ-5 阿肯彈唱 酒泉市阿克塞縣
42 Ⅴ-6 藏族民間彈唱 甘南州瑪曲縣
43 Ⅴ-7 南梁說唱 慶陽市華池縣
44 Ⅴ-8 甘南"則肉"演唱 甘南州
六、民間雜技與競技(共計2項)
45 Ⅵ-1 高抬 平涼市庄浪縣
46 Ⅵ-2 萬人扯繩賽 甘南州臨潭縣
七、民間美術(共計8項)
47 Ⅶ-1 敦煌藝術-美術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48 Ⅶ-2 夜光杯雕 (酒泉夜光杯雕 武山夜光杯雕) 酒泉市天水市武山縣
49 Ⅶ-3 藏族唐卡 甘南州
50 Ⅶ-4 磚雕 臨夏州臨夏縣
51 Ⅶ-5 慶陽香包綉制 慶陽市
52 Ⅶ-6 木版窗花年畫 定西市岷縣
53 Ⅶ-7 剪紙 慶陽市、平涼市、 定西市、天水市、 白銀市、張掖市、蘭州市
54 Ⅶ-8 馬尾編荷包 平涼市庄浪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共計13項)
55 Ⅷ-1 敦煌古樂器製作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56 Ⅷ-2 天水雕漆製作技藝 天水市秦州區
57 Ⅷ-3 洮硯製作技藝 (岷縣洮硯製作技藝 卓尼縣洮硯製作技藝 臨潭縣洮硯製作技藝) 定西市岷縣甘南州卓尼縣甘南州臨潭縣
58 Ⅷ-4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臨夏州積石山縣
59 Ⅷ-5 東鄉族擀氈技藝 臨夏州東鄉縣
60 Ⅷ-6 刻葫蘆(臨夏刻葫蘆 蘭州刻葫蘆) 臨夏州臨夏市蘭州市
61 Ⅷ-7 甘谷脊獸製作技藝 天水市甘谷縣
62 Ⅷ-8 肅北縣蒙古族馬頭琴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3 Ⅷ-9 肅北雪山蒙古族馬上用具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4 Ⅷ-10 舟曲縣織錦帶 甘南州舟曲縣
65 Ⅷ-11 夏河金屬飾品製作技藝 甘南州夏河縣
66 Ⅷ-12 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 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
67 Ⅷ-13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蘭州市
九、傳統醫葯(共計2項)
68 Ⅸ-1 靈台縣皇甫謐針灸術 平涼市靈台縣
69 Ⅸ-2 藏醫葯 甘南州
十、民俗(共計16項)
70 Ⅹ-1 博峪採花節 甘南州舟曲縣
71 Ⅹ-2 夏河縣香浪節 甘南州夏河縣
72 Ⅹ-3 乞巧節 隴南市西和縣
73 Ⅹ-4 合水麵塑風俗 慶陽市合水縣
74 Ⅹ-5 蘭州羊皮筏子 蘭州市
75 Ⅹ-6 隴東窯洞民居文化 慶陽市
76 Ⅹ-7 肅北雪山蒙古族服飾 酒泉市肅北縣
77 Ⅹ-8 裕固族人生禮儀 張掖市肅南縣
78 Ⅹ-9 太昊伏羲祭典 天水市
79 Ⅹ-10 十八路湫神祭典 定西市岷縣
80 Ⅹ-11 西王母祭典 平涼市涇川縣
81 Ⅹ-12 公劉祭典 慶陽市西峰區
82 Ⅹ-13 插箭節 甘南州
83 Ⅹ-14 "※"字燈會 金昌市
84 Ⅹ-15 周祖祭典 慶陽市慶城縣
85 Ⅹ-16 拉扎節 定西市臨洮縣
㈩ 甘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名稱 類別
河西寶卷 民間文學
格薩(斯)爾 民間文學
裕固族民歌 民間音樂
花兒 民間音樂
嗩吶藝術 民間音樂
高蹺 民間舞蹈
蘭州太平鼓 民間舞蹈
曲子戲 傳統戲劇
道情戲 傳統戲劇
皮影戲 傳統戲劇
賢孝 曲 藝
蘭州鼓子 曲 藝
慶陽香包綉制 民間美術
夜光杯雕 民間美術
臨夏磚雕 民間美術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太昊伏羲祭典 民 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