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秦代文學兩大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秦代文學兩大

發布時間: 2021-03-20 04:42:52

① 秦朝文學是什麼 秦朝文學有哪些

李斯 歷朝歷代的文學發展各有不同,秦朝時期由於國運較短,百姓困苦,因此內文學並不發達。容 整個秦代文學不發達,有「秦世無文」之說。秦代文學概況而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召集門客集體編撰,共十二紀,八覽,六論,二十餘萬字,兼取眾家之思想,內容駁雜。許多故事生動形象,富有文學意味。曾「布咸陽之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史記. 呂不韋傳》。著顯示出學術與文章的分離。 2、李斯的《諫逐客書》。魯迅說「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是秦代文學的唯一代表作家。這篇文章歷數秦穆公以來秦國因客卿的幫助而成霸業事實,要用人惟材,不能限於一地。所以,他說:「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名其德。」 3、秦代刻石文。多出自李斯之手,在內容上多歌功頌德,在形式上多四言韻文,是我國最早的碑石文。 4、民間歌謠。民間歌謠永遠是文學中最有生命的力量.《漢書》有「長城之歌,至今未絕」的說法。如:「聲男慎勿舉,生哺又脯。不見長城下, 屍骸相支拄」。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形。

② 秦漢文學各階段發展的成就

秦代和兩漢文學,由於秦代歷時短促,文學成就不高,因而主要是兩漢文學的成就。從文學樣式看,秦漢文學主要在辭賦、史傳文、政論文和樂府詩歌等四個方面取得較高成就,在歷史上有較為深遠的作用和影響。
秦代文學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至嬴子嬰即位(公元前207)不久為劉邦所滅,僅歷時15年,文學上無重要建樹。秦王朝在統一全國之初,實行極端的文化專制主義,「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記·秦始皇本紀》)不僅如此,秦王朝還對儒生實行肉體消滅政策,曾一舉坑殺儒生460餘人。在秦王朝統治期間,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遭受了一次嚴重的挫折,先秦時代的文書典籍幾全遭毀滅。「秦世不文,頗有雜賦」(《文心雕龍·詮賦》),「秦皇滅典,亦造仙詩」(《文心雕龍·明詩》),即使遺留一些雜賦、仙詩(仙真人詩)亦皆亡佚。現在能看到的僅僅是秦始皇巡行各地時,等人寫作的歌頌功德的文字,由於它們刻在各地山石之上,後世稱為。它們在形式上模仿雅頌,為四言韻文,多以三句為韻。文學價值不高,但由於它們是今存最古的碑文,對後世的碑誌文有一定影響。
西漢文學 漢王朝建立初期,統治者汲取秦王朝短期覆滅的教訓,在政治上恢復了分封同姓侯王制度,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在經濟上採取了一系列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而黃老的「無為而治」學說成為當時的統治思想。
在文化政策方面,惠帝時廢除了秦的挾書律,「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漢書·藝文志》),加之戰國以來百家之學的影響,各地侯王也仿效戰國諸公子的辦法,招致各種人才於自己的門下,這使漢初的哲學和社會思想都比較活躍自由,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發展。
漢初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和辭賦的發展上。漢初文士有戰國游士的余風,喜歡奔走於諸侯、權貴之門,比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問題,並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就促進了政論文的發展。漢初政論文作者以、為最著名。他們注意總結秦王朝由弱轉強、政權得而復失的經驗教訓,對如何鞏固漢王朝的統治,完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見解。這些政論文議論宏闊,說理暢達,感情充沛,富於文采,對唐宋以後散文創作有明顯的影響。漢初的辭賦屬於戰國的余緒,但漢初辭賦作者缺乏那樣的強烈感情,多為模擬之作,作品亦多亡佚。現存的《招隱士》,其氣象、格調逼近屈宋,為其中的佼佼者。賈誼在貶謫長沙時寫有《吊屈原賦》和《鳥賦》,其中滲透了個人的身世感嘆,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特別是後者,在體制和寫法上,顯示了由楚辭到漢賦過渡的痕跡。是文景時期的重要作家,他以上書吳王、諫阻其謀反而知名於世。他的《七發》雖然不是以賦名篇,但其寫法和格局都可以說是漢代新體賦——漢大賦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漢賦發展上佔有重要地位。
漢武帝時代,西漢封建王朝進入了全盛時期。經過漢初以來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漢武帝雄才大略,內外經營,進一步加強了漢王朝的封建集權制。與此相適應,在思想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在儒家思想的外衣下,包容了戰國以來的陰陽五行和黃老、刑名等思想。它不僅解釋了漢王朝奪取政權的合理性,而且也指出了鞏固統治的方法。從此以後,儒家思想就一直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這一方面對封建統一帝國的形成和封建集權制的鞏固起著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又結束了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的局面,思想定於一尊,對當時和以後的學術和文化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漢武帝時期至西漢末,文學上的成就,主要表現為樂府機關的設立、擴展,辭賦創作的繁榮和的出現。
漢高祖時,叔孫通制定朝儀,使漢高祖體會到了「為皇帝之貴」,也使他認識到制禮作樂對建立封建王朝秩序的重要。漢初設立的樂府,其主要職能就是為了管理郊廟、朝會的樂章。但由於「大漢初定,目不暇給」,還無力進行大規模的「定製度,興禮樂」(《漢書?禮樂志》)的工作。漢武帝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班固《兩都賦序》)「以興太平」(《漢書·禮樂志》)為目的,把樂府規模和職能加以擴大,大規模搜集各地的民間歌謠,以豐富朝廷樂章。所謂「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班固《兩都賦序》),「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漢書·禮樂志》),反映了當時制禮作樂的實際情況。樂府機關的設立和擴大,使各地民歌有了記錄、集中和提高的條件,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西漢樂府所演奏的樂章,除漢高祖唐山夫人以「楚聲」為基礎創立的《安世房中歌》和武帝時《郊祀歌》外,據《漢書?藝文志》所載還有遍及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各地民歌55首。現除《鐃歌十八曲》外,大部分沒有流傳下來。《鐃歌》是武帝時吸收北方民族音樂所制的軍樂,它的歌辭由於文字衍誤過多,大都難於讀通,其中少數言情和反映戰場慘象的篇章,明白可誦,有一定現實意義。
辭賦創作也因為「潤色鴻業」的需要,在漢武帝時得到極大的發展,進入了漢賦創作最興盛的時代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的賦,不算雜賦在內,有900餘篇,而武帝時的賦就有 400餘篇。司馬相如是漢賦創作最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他的《子虛》、《上林》賦,以宏大的結構、絢爛的文采和誇張鋪陳的手法,描寫了漢天子上林苑的壯麗和天子田獵的盛大,迎合了漢武帝好大喜功的心理,因而受到重視,表現出漢賦作為宮廷文學的特質。漢武帝周圍,除司馬相如外,還有、枚皋等所謂「言語侍從之臣」,他們「朝夕論思,日月獻納」,而公卿大臣如倪寬、董仲舒等也「時時間作」,從而造成了漢賦創作盛極一時的局面。宣帝效武帝故事,亦好辭賦,在他周圍也有一批辭賦作家,如、張子僑、、華龍等,他們的作品除一些描寫帝王田獵、宮苑的大賦外,還有一部分是所謂「辯麗可喜」、「虞說(娛悅)耳目」的詠物小賦。但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都不存。
是西漢末年著名辭賦家他寫的《甘泉》《河東》、《羽獵》、《長楊》四賦,處處有模擬司馬相如賦作的痕跡,缺乏創造性,但由於他才高學博,有的賦還寫得比較流暢,有氣魄。揚雄晚年認識到漢賦無補於諷諫的根本弱點,輟不復為,並在《法言》等著述中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強調文學內容與形式統一,這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漢賦是西漢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發展的產物。但就其思想和藝術的成就來說,並不足以表現西漢各方面的發展,真正代表這個時代文化發展最高成就的是的。
漢武帝時,「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漢書·藝文志》),這就為《史記》的寫作準備了物質條件。司馬遷獨立完成了「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的《史記》,為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發展,樹立了一塊豐碑。《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不僅開創了「紀傳體」史學,也開創了歷史,所說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正確地評價了司馬遷在歷史學和文學發展上的貢獻。
司馬遷的《史記》在漢宣帝以後就在社會上傳播,由於它記事止於漢武太初年間,就有不少文人綴集時事來續補它,但大都文辭鄙俗,不能和《史記》相比。西漢後期散文成就表現在政論文方面,桓寬的和的奏疏、校書的「敘錄」,繼承漢初政論文傳統,內容充實,說理明暢,表現了作者匡救時弊的熱情。
東漢文學 初始元年(公元8),漢室外戚王莽代漢稱帝,天鳳四年(公元17),爆發了赤眉、綠林農民大起義。建武元年(公元25),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在政權性質上,東漢王朝是西漢王朝的繼續。東漢初年,劉秀採取了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以及農業技術的進步,使生產有所發展,劉秀為了使自己的統治合法化,推崇在西漢末年開始興起的讖緯之學,它與今古文經學合流而泛濫於一時,成為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思想。在這樣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響下,東漢文學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和發展。
的漢書是東漢史傳文學的代表。它沿襲《史記》體例而小有變動,記敘西漢的歷史,開創了中國斷代史的先例,其中有一些人物傳記,詳贍嚴密。舊時史漢、班馬並稱,說明《漢書》同《史記》一樣對後世的史學和文學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東漢政論文如《潛夫論》、崔《政論》、《昌言》等,繼承西漢傳統,反映了東漢中葉以後的各種社會矛盾和激烈的政治斗爭是東漢反對讖緯迷信的傑出思想家,他的《論衡》是一部「疾虛妄」之書,對當時統治者所宣揚的神學迷信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他還從這一精神出發,批判了當時「華而不實,偽而不真」的文風,並正面提出了一系列文學主張。
東漢辭賦仍在司馬相如的影響之下,模擬因襲的風氣盛行,但以班固《兩都賦》為開始的京都大賦,由宮苑而都城,在題材開拓上是一個進步。東漢中葉以後,政治極端黑暗,賦風開始轉變,的《歸田賦》以清麗的語言、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現了作者歸隱田園的恬靜心緒,是這一轉變的標志。桓靈以後,一些憤世疾俗的士人如等,也寫有揭露現實、抨擊社會黑暗的短賦。這類抒情小賦數量雖然不多,但它突破了沿襲已久的賦頌傳統,是魏晉六朝抒情賦的先導。
現存漢樂府民歌大都是東漢的作品。這些民歌形式多樣,反映了東漢人民的苦難處境和思想感情,是東漢文學的重大收獲。東漢文學的另一重大收獲,是在樂府民歌和民謠影響下,文人的形成,無名氏是東漢文人五言的成熟作品。東漢文人五言詩是東漢後期中下層士人生活和思想的反映。它們的作者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在創作中既保持了樂府民歌的樸素自然、平易流暢的特色,又能借鑒、《楚辭》的藝術手法,在樸素自然中求工整,在平易流暢中見清麗,「深衷淺貌,短語長情」,極大地提高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抒情性,這對以後魏晉五言詩的發展和的產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③ 秦漢時期的文學有哪些主要形式,各有什麼代表性作品

秦代由於不重視文人學士,加以存在時間較短,故無文學名著傳世(傳世史篇李斯專《諫逐客書》為秦統一前屬作),但不等於秦代無文學而言.
從當時許多刻石的銘文中,可以看到秦代文學的體裁.這些銘文,往往應用四字句的語句,間雜以不規則的長短句,有不規則的押韻.翦伯贊《秦漢史》認為,「這種贊揚天皇聖明的頌詞,就是後來漢賦的淵源「.
近年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為吏之道》中,有八首韻文,其格式與《荀子.成相》相同.成相為古代一種民間曲藝形式,這亦是研究秦代文學的重要依據.
兩漢文學較為繁榮.主要文體是賦、散文和樂府詩.賦是一種散文韻文並用,體物寫志的文體.
西漢前期的賦,借物抒懷,文詞朴實,代表作為賈誼的《吊屈原賦》、《鵬鳥賦》.
漢武帝時,賦體文學興旺發達.作家很多,代表作為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在《史記》司馬相如本傳中,均錄為一篇,《文選》始分為兩篇.《子虛賦》是通過假設的楚國使者子虛和齊國烏有先生互相誇耀楚王、齊王游獵的盛況.《上林賦》則是通過假設的亡是公極力鋪陳天子在上林苑游獵的壯闊氣派,大大壓倒了楚齊游獵的場面,以示天子理應壓倒諸侯.

④ 秦漢文學主要成就

漢朝的主要是賦

⑤ 秦代文學為什麼如此衰敗

秦朝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這種情況下文學根本無法創造輝煌!

⑥ 秦代文學的代表作家是誰

秦代文學的代表作家是李斯。統一前他的《諫逐客書》,指出秦統治者「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之非計,不僅表現了政治家的遠見,而且也真實地反映了戰國晚期斗爭劇烈、各國統治階級爭取人才的歷史,是一篇富於文采、趨向駢偶化的政論散文。

此外,秦有《仙真人詩》和「雜賦」,今俱不傳。

⑦ 秦代文學的特點

秦文化特點有 1、由於秦朝統一了中原其他六國,而當時的諸侯國之間的文化是各專不相同的,秦屬統一後秦文化就是多樣化的文化結合的文化。
2、由於戰國後期,中原各國就與周圍各國特別是西域地區交流廣泛以及中原各國文化的多樣化,對外交流的頻繁,秦文化空前繁榮。
3、秦時期,中國科技比如冶金、工程、水利等技術已經處於世界前列,文學上已經出現了詞賦,農業也實現了多樣化種植,總體上秦文化水平處於世界前列。
4、最重要的一點,秦文化開啟了中國從奴隸文化向封建文化的轉變,開啟了以後中國2000年的封建文化。

⑧ 秦漢時期文學

1.漢賦

賦是漢代最有特色的文體,漢代的文學家大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創作,賦可以說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賦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最早作賦體的應該是荀子。據《漢書》記載,荀子有賦10篇,現遺存下來的有《禮》、《知》、《雲》等5篇。西漢初年的賦家繼承了《楚辭》的風格,創作出「騷體賦」。其中最有成就的應該是賈誼和枚乘等人。賈誼有4篇作品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吊屈原賦》和《鵬鳥賦》。

《吊屈原賦》是借悼念屈原而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慨。作品表達出自己懷才不遇的真情實感,為騷體賦增加了新的內容。《鵬鳥賦》是假設與鵬鳥的對話而鋪陳出的一篇文章,著重寫了如何用老莊思想來排解自己的憂愁,很具那個時代的代表性。枚乘是繼賈誼後又一著名的辭賦家。他流傳至今的作品《七發》運用鋪陳、誇張的手法有感而發,結構宏偉,氣勢不凡。它的出現標志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西漢初年到東漢中期,是漢賦發展的高峰期,《漢書·藝文志》記載漢賦900餘篇,作者有60多人。司馬相如是漢代大賦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作家。《文選》中所載《子虛》、《上林》就是他的代表作。這時期的作家還有東方朔、枚皋、王褒等人。東漢末年,漢賦的思想內容、體制都開始轉變。這時期的代表者是張衡。他最有代表性的賦作是《二京賦》和《歸田賦》。

從文學發展的歷史看,西漢辭賦的興盛促進了中國文學觀念的形成,開始把文學與學術區分開來,對文學基本特徵有了一定的認識,使文學觀念從此逐漸清晰、明朗起來。

2.散文

秦漢時期,散文有了一定的發展。因為秦朝實行毀滅文化的政策,因而就有了「秦世不文」的說法。

西漢時期,散文的發展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這期間最具代表性的當推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中塑造了各種鮮明的人物形象。作為一部傳記文學的經典作品,《史記》在中國司馬遷像散文史上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是班固的傾心之作,敘事簡練明了,結構嚴謹,體現了漢代史傳文章的發展變化,把散文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

3.詩歌

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內容來自民間歌謠和文人創作。漢代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歌應屬兩漢樂府民歌以及東漢後期無名氏文人的五言古詩。

秦末漢初最為盛行的是以項羽《垓下歌》、劉邦《大風歌》為代表的楚聲短歌。這時期,楚歌已成為帝王貴族和文人雅士抒發情感的一種流行詩體,故遺存作品很多,如《秋風辭》、《瓠子歌》及《天馬歌》等。

今存漢代樂府民歌及謠辭多為東漢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一般多採用敘事手法,揭露現實生活中的黑暗和苦難。東漢樂府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它標志著民歌藝術發展到了一個高度成熟的階段,開創了古代敘事詩的優良傳統。

漢代詩歌繼承和發展了《詩經》、《楚辭》的傳統風格,反映出兩漢的社會生活狀況和階級矛盾,表達出人民的思想和願望。

漢代詩歌作品大都保存在《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書中,其中樂府歌辭大多記載在《宋書·樂志》和《樂府詩集》中。其藝術思想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問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是怎樣的呢?

1.散文的重大變革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散文又一次重大變革的時期,是文學獨立自由的時代。

漢魏時期是中國散文開自由之風的時期,這時期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曹操父子與建安七子。曹操不但是政治上有名的政治家,他也是當時傑出的散文家。曹操的文章形式自由,簡約嚴明,如《遺令》、《求賢令》等寫得十分隨便,有人說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對散文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建安七子當中,數孔融和王粲的成就最高,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如《薦彌衡疏》、《論盛孝章書》等,都是直抒己見,放言大膽,毫無顧忌。王粲主要以寫議論文和書信為主,其中不少是對世人的忠告,非常懇切。

曹植像西晉之時,散文仍以議論為主。這時期有名噪一時的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兩晉之間的劉琨、郭璞散文也非常有特色。東晉時期駢文開始盛行,不過還是有很多人在散文上大下功夫,如陶淵明和王羲之。王羲之的書信很出色,如《與會稽王箋》、《報殷浩書》等。其最為人稱頌的是《蘭亭集序》,文筆清新自然,風格疏朗。陶淵明的散文很具真情實感,其傳世名作《桃花源記》寓意深刻,令人稱奇。

南北朝時期因為駢文鼎盛,散文開始衰落,但也不乏一些成就卓著者,如范縝、裴子野等。范縝的《神滅論》道理透徹,鋒芒畢露。裴子野的《雕蟲論》代表了由文向質轉變的勢頭。還有蘇綽的《大誥》、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酈道元的《水經注》等都是散文的代表作。另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些史學家、小說家作品如陳壽的《三國志》、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都從各個方面說明了這一時期的散文不俗的成就。

2.駢文的產生

駢文是指通篇為駢偶句或以駢偶句為主的文章。

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區別在於是否講究對偶與韻律。

西晉太康年間,詩文形式主義發展很快,辭藻華麗,這種趨向正是駢文開始出現的前奏。陸機,駢體文的奠基者,他的《吊魏武帝文》、《豪士賦序》、《嘆逝賦序》等,大量使用對偶句,議論與抒情相結合,是駢體文的典型代表作。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四聲八病」的聲律說的出現,對文章的駢體化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南朝的顏延之、孔稚珪、王儉等著名文人都是著名的駢文作家。北朝的文人和文章顯然就不如南朝多,但其文受南朝影響,也很有特色。如北魏後期的溫子舁、北齊的魏收都是寫駢文的好手。

3.辭賦的衰落

三國兩晉之賦,以抒情詠物的小賦為主,如魏正始時期何晏的《景福殿賦》、阮籍的《獼猴賦》、嵇康的《琴賦》等,都非常有名。西晉時潘岳的《西征賦》、《秋興賦》,陸機的《豪士賦》、《文賦》等都是藝術感染力很強的小賦。到東晉時,辭賦向清新明快的趨勢發展。如袁宏的《東征賦》、郭璞的《江賦》及陶淵明的《閑情賦》、《感士不遇賦》、《歸去來辭》等作品,風格之獨特,前所未見。

南北朝時期,辭賦興盛,名家也很多,賦也逐步駢體化。南朝的鮑照是最傑出的辭賦家,他的《蕪城賦》廣為傳誦。還有謝朓的《思歸賦》、《游後園賦》,蕭綱的《晚春賦》,蕭繹的《采蓮賦》等都清新自然,流傳也較廣。北朝辭賦名家名作極少,最突出的就數庾信,他的《春賦》、《盪子賦》等抒情小賦,格調纖弱,藝術水平高超。他最主要的代表作還是《哀江南賦》,情文並茂,下筆有神。庾信把此朝的駢體賦推向了極致,但同時也標志著「賦」這種文體的衰落。

⑨ 秦漢時期文學作品

秦代由於不重視文人學士,加以存在時間較短,故無文學名著傳世(傳世史篇李斯《諫逐客書》為秦統一前作),但不等於秦代無文學而言。
從當時許多刻石的銘文中,可以看到秦代文學的體裁。這些銘文,往往應用四字句的語句,間雜以不規則的長短句,有不規則的押韻。翦伯贊《秦漢史》認為,「這種贊揚天皇聖明的頌詞,就是後來漢賦的淵源「。
近年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為吏之道》中,有八首韻文,其格式與《荀子.成相》相同。成相為古代一種民間曲藝形式,這亦是研究秦代文學的重要依據。

兩漢文學較為繁榮。主要文體是賦、散文和樂府詩。賦是一種散文韻文並用,體物寫志的文體。
西漢前期的賦,借物抒懷,文詞朴實,代表作為賈誼的《吊屈原賦》、《鵬鳥賦》。
漢武帝時,賦體文學興旺發達。作家很多,代表作為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在《史記》司馬相如本傳中,均錄為一篇,《文選》始分為兩篇。《子虛賦》是通過假設的楚國使者子虛和齊國烏有先生互相誇耀楚王、齊王游獵的盛況。《上林賦》則是通過假設的亡是公極力鋪陳天子在上林苑游獵的壯闊氣派,大大壓倒了楚齊游獵的場面,以示天子理應壓倒諸侯。
賦文一浪高過一浪,一層壓倒一層,洋洋灑灑近8000字,氣魄雄偉,語匯豐富,極盡鋪陳描繪之能事。如其中對天子在上林苑游獵後舉行音樂舞蹈盛會的描繪,甚是動人。
西漢後期,最著名的賦家是揚雄,代表作有《甘泉賦》等。
東漢時期,則以班固、張衡最有名,代表作分別為《兩都賦》、《兩京賦》。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被稱為漢賦四大家。
東漢後期,描繪上層社會繁華景象的大賦,稍趨衰歇,代之而興的是各種抒情寫物的小賦,意境較為清新。其中趙壹的《刺世疾邪賦》,揭露了東漢末年統治的腐朽和社會風氣的敗壞,是漢賦中絕無僅有的。
漢賦有些作品,主要是描繪游獵、京都的大賦,存在鋪陳過甚、形式呆板、文字堆砌和因襲模擬等缺點,但它擁有大量的作家和作品,流傳至今的仍有1000多篇;漢賦對結構、用詞、音韻非常講究,對後代文學產生過一定影響。所以,近代學者王國維曾把賦作為漢代文學創作的代表,與唐詩、宋詞、元曲並列。
兩漢的散文亦有很大成就。西漢前期賈誼的《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過秦論》和晁錯的《論貴粟疏》等長期被後人視為政論文的典範,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史記》為開創我國傳紀文學作出了傑出貢獻,是漢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庫中的瑰寶。
兩漢的樂府民歌也是我國文學寶庫中極有價值的遺產。樂府是掌管宮廷音樂的機構,始設於秦。
漢武帝時,為了宮廷娛樂和廟堂祭祀,開始由樂府「采詩夜誦,有趙、秦、楚之謳「。樂府採集的民歌,經過加工配樂,後來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這些民歌「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廣泛深入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東漢末年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則是漢代樂府民歌的最高峰,是我國詩歌史上不朽名篇。
東漢時期還出現了文人模仿樂府形式寫成的五言詩。其代表作為收入文選的《古詩十九首》,是一群無名詩人所作,習慣上以首句標題,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樓》等,都是很優美的抒情韻詩。漢樂府不僅哺育了當代文人的詩歌,而且對魏晉以至唐代詩人都有巨大影響

⑩ 秦漢時期的文學有哪些主要形式各有什麼代表性作品

秦代由於不重視文人學士,加以存在時間較短,故無文學名著傳世(傳世史篇李斯《諫逐客書》為秦統一前作),但不等於秦代無文學而言。
從當時許多刻石的銘文中,可以看到秦代文學的體裁。這些銘文,往往應用四字句的語句,間雜以不規則的長短句,有不規則的押韻。翦伯贊《秦漢史》認為,「這種贊揚天皇聖明的頌詞,就是後來漢賦的淵源「。
近年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為吏之道》中,有八首韻文,其格式與《荀子.成相》相同。成相為古代一種民間曲藝形式,這亦是研究秦代文學的重要依據。

兩漢文學較為繁榮。主要文體是賦、散文和樂府詩。賦是一種散文韻文並用,體物寫志的文體。
西漢前期的賦,借物抒懷,文詞朴實,代表作為賈誼的《吊屈原賦》、《鵬鳥賦》。
漢武帝時,賦體文學興旺發達。作家很多,代表作為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在《史記》司馬相如本傳中,均錄為一篇,《文選》始分為兩篇。《子虛賦》是通過假設的楚國使者子虛和齊國烏有先生互相誇耀楚王、齊王游獵的盛況。《上林賦》則是通過假設的亡是公極力鋪陳天子在上林苑游獵的壯闊氣派,大大壓倒了楚齊游獵的場面,以示天子理應壓倒諸侯。
賦文一浪高過一浪,一層壓倒一層,洋洋灑灑近8000字,氣魄雄偉,語匯豐富,極盡鋪陳描繪之能事。如其中對天子在上林苑游獵後舉行音樂舞蹈盛會的描繪,甚是動人。
西漢後期,最著名的賦家是揚雄,代表作有《甘泉賦》等。
東漢時期,則以班固、張衡最有名,代表作分別為《兩都賦》、《兩京賦》。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被稱為漢賦四大家。
東漢後期,描繪上層社會繁華景象的大賦,稍趨衰歇,代之而興的是各種抒情寫物的小賦,意境較為清新。其中趙壹的《刺世疾邪賦》,揭露了東漢末年統治的腐朽和社會風氣的敗壞,是漢賦中絕無僅有的。
漢賦有些作品,主要是描繪游獵、京都的大賦,存在鋪陳過甚、形式呆板、文字堆砌和因襲模擬等缺點,但它擁有大量的作家和作品,流傳至今的仍有1000多篇;漢賦對結構、用詞、音韻非常講究,對後代文學產生過一定影響。所以,近代學者王國維曾把賦作為漢代文學創作的代表,與唐詩、宋詞、元曲並列。
兩漢的散文亦有很大成就。西漢前期賈誼的《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過秦論》和晁錯的《論貴粟疏》等長期被後人視為政論文的典範,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史記》為開創我國傳紀文學作出了傑出貢獻,是漢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庫中的瑰寶。
兩漢的樂府民歌也是我國文學寶庫中極有價值的遺產。樂府是掌管宮廷音樂的機構,始設於秦。
漢武帝時,為了宮廷娛樂和廟堂祭祀,開始由樂府「采詩夜誦,有趙、秦、楚之謳「。樂府採集的民歌,經過加工配樂,後來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這些民歌「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廣泛深入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東漢末年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則是漢代樂府民歌的最高峰,是我國詩歌史上不朽名篇。
東漢時期還出現了文人模仿樂府形式寫成的五言詩。其代表作為收入文選的《古詩十九首》,是一群無名詩人所作,習慣上以首句標題,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樓》等,都是很優美的抒情韻詩。漢樂府不僅哺育了當代文人的詩歌,而且對魏晉以至唐代詩人都有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