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雅俗文學為什麼只能劃出相對的分界
本源區別
從本源上講,雅俗間的區別,跟先秦的 「君子」「小人」之別關系甚為密切。君子與小人,是就人的品性進行劃分,而雅俗的區別則注重點在人的情趣上。孔子罵人,就徑呼之為「小人」,還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名言。最古老的君子的含義,主要指受過教育且有良好品德的人,而一般百姓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因而也跟那些無德之人被並稱為「小人」,這樣的劃分方式,帶有儒學倫理文化的色彩,但對後世中國的文化心理影響至為深遠。從東漢直到魏晉時期,士族興起,九品中正製作為選官的標准,對人品的要求最為關注。於是品評人物,成為當時十分重要的帶有政治意義的活動,當曹操被評為:治世能臣,亂世奸雄時,他本人即大為高興。劉備聽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劉備)與操爾」時,因為擔心曹操看透了他的心思,竟至於手足無措,筷子落地。在名士追求玄遠之旨的風氣驅動下,魏晉時評人,一個重要的標准,就是「清」「濁」論人,若被許有「清氣」,有「清神」,能「清談」,那麼,就有資格入「清流」,成為上流社會中受人尊重之人,否則,若有「濁氣」,則縱有天大的本領,也不會被上層「清流」接受。這其實是在氣質層面的雅俗意識。
後世區別
由於最初的雅俗之別,就已經把 「義」和「利」牽扯進去了。因此,後世在論雅俗之別時,義利態度成為一種很重要的衡量指標:重義之士,即為雅士;重利之人,即是俗人。在以農為本的思想下,重農輕商在封建社會保持著其一慣性地位,因而,以謀利為主的商業活動,自古就被視為俗舉。唐代科舉考試中,商家子弟跟市井之徒一樣,連參加的資格都沒有。白居易還專門為這些寫過文章,為之鳴不平,但並不能動搖傳統的社會基礎。宋代時,城市經濟不斷發達,商業活動也越來越繁榮,雅俗之辯也日益激烈。宋代戲曲《宦門子弟錯立身》中,對儒生愛上唱戲女進行嘲諷,很能說明問題。而且,雅俗之別,還促使宋代文化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些正統文人,為了維護傳統文化的正統地位,不斷地對當時新起的俗文化樣式進行排斥和打壓,而且還一而再再而三地為「雅」文化樹立標准,希望借「圈定」雅文化以達到與俗文化相區別的目的。結果導致「雅」文化因受到禁錮而日益僵化並衰老,……
Ⅱ 心雅文學網發表文章怎麼通過審核
只要發表了就能通過審核,只要文章內容健康,不違反相關政策法規,所有文章,只要上傳上去,全部就能得到審核。文章審核最遲不超過12小時。站長基本一直在線,只要他在線,隨發便可隨審核通過,如果編輯或站長當時不在線,他們也會在12小時內給予審核,請大家放心投稿。心雅文學網是最人性化最值得文友信賴和依託並展示自我才華的地方。我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我就是心雅文學網的編輯。
Ⅲ 什麼是雅文學
所謂雅文學,又叫做精英文學,主要是具有思想性、藝術... 比如魯迅、周作人、沈從文、郁達夫、曹禺、巴金等人作家,都是精英文學作家,他的作品,可以叫做雅文學。
Ⅳ 紅樓夢是雅文學還是俗文學
其實「俗文來學"與「雅文學」之源間的界定卻是非常模糊的。以古典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來說,在清朝,石頭記被認為是禁書,不得穿越。但是到了現代社會,不僅將之視為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更興起了「紅學」熱。這是從他們的文學形式上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學的俗雅難以區分,今天的俗文學,也許就是明天的雅文學了。
所謂「俗」,則是指大眾的、通行習見的,趣味不高的,令人討厭的,可引申出庸常、平俗的的意味。所謂「雅」,是指正規的、標準的、規范的,美好的,由此還可以引申出高尚的、不庸俗的意思。我國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將「俗文學」定義為通俗的文學,民間的文學,大眾的文學。那麼與之相對的似乎就可以定義為「雅文學」。
從語言形式來看的。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中,凡是正式的官方文學,凡在當時被認為是雅文學的,都是用以先秦兩漢典範的文言文為語言表達的工具,而一些被認為是俗文學的作品則是用當時的古代白話文為語言表達工具,所以在研究漢語史時,才可能在唐詩、宋詞、元曲、古代白話小說中尋取材料。這就類似於普通話與地方發言之間的關系。
Ⅳ 杜帥的學術著作
一、學術專著:
1、《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2、《打出幽靈塔——五四女性文學研究》(合作)(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
二、編著:
《冰心論集》(上、下,合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冰心玫瑰》(合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三、主要學術論文:
《蘇雪林屬於閨秀派嗎》,《福建論壇》1996年第2期
《冰心小說探索》《文學評論》1996年第4期;《新華文摘》1996年第10期
《評新時期的冰心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第4期
《滲透童心的女性世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3期
《新文學曙光初露時的一顆新星--陳衡哲創作論》,《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12期
《五四女性文學中的女性情誼》,《藝文述林》(上海文藝出版社,總第2期,1997年)
《青春女性的獨特情懷——「五四」女性文學研究》,《文學評論》1998年第1期
《廬隱的覺悟與沉迷》,《福建論壇》1998年第3期
《論「五四」女性文學的自然觀》,《中國雅俗文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總第1輯)
《重返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五四」女性文學研究之一》,《漳州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五四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親情》,《福建師范大學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五四女性文學中的童心世界》,《河北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模仿時代的終結(筆名)》,《文學自由談》1999年第2期
《珍愛生命,關懷生命 ――再論冰心「愛的哲學」》,《文藝報》1999年10月5日 ,《〈駱駝祥子〉中的人道情懷與啟蒙思想》,《福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直面封建父權、夫權時的勇敢與怯懼——馮沅君小說論》,《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
《都市浪子的淺情薄意――穆時英小說中的性愛意識》,《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懷念狼〉:一部觀念鎖住靈性的小說》,《今日文壇》2001冬卷
《易性想像與男性立場――〈蝕〉與〈野薔薇〉中的性別意識分析》,《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中國現代男性敘事中的惡女人形象》,《文史哲》2002年第4期
《零度敘述後面的生命嘆息》《中華讀書報》2003年1月15日 ,《生命的超越性追求與女性日常人生》,《文藝爭鳴》2002年第6期
《天使型女性:男性自我拯救的道具》,《福建論壇》2003年第2期
《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的性別意識反思》,《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女人渴望被強奸?--文學中強奸描寫的文化批判》,《中國女性文化》2004年第2期;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婦女研究》2004年第3期 《巴金前期小說中的男性中心意識》,《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實證精神與歷史理性》,《中華讀書報》2004年6月2日
《〈圍城〉的男性偏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新華文摘》2005年第2期,《2004文學評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性別意識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夏之卷
《母愛頌歌的悠遠回響--茅盾、巴金創作與冰心小說〈超人〉的精神聯系》,《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老舍小說的性別意識》,《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承擔與隱逸--朱自清散文創作的心理動因分析》,《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Ⅵ 純文學作品
經典文學作品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文學作品。最能代表這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經典和精品是有區別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質量,而並不需要有經典所據有的其它特性。 所在行業的精品,或者說是一個時期里的精品。具有代表性質和意義。
Ⅶ 為什麼現在上不了好心情原創文學網站
想哭,我的好多作品在裡面。。。
Ⅷ 朱志榮的主要著作
專著:
1《中國藝術哲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
2《康德美學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4年9月修訂本。
3《審美理論》,敦煌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國文學藝術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
5《古近代西方文藝理論》,華東師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
6《商代審美意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7《中國審美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2008年7月第三次印刷。
8《中西美學之間》(論文集),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1月版。
9《西方文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0《從實踐美學到實踐存在論美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1《中國現代通俗文學藝術論》,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2月版。
12《夏商周美學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主編:
1《中國古代文論名篇講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月第二次印刷。
2《中國美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08年。
3 《藝術導論》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
4《實用大學語文》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
5《西方文論選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版。
論文(100餘篇)主要有:
1《中國古典美學的和諧觀》,《文藝理論研究》1987、1
2《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中國古典藝術生命的生成觀》,《文藝理論研究》1989、3
3《中國美學的時空觀》,《文藝研究》1990、1
4《中國藝術的節奏韻律觀》,《學術界》1989、6 (《新華文摘》等刊物摘要。)
5《談「清空」》,《學語文》1989、6
6《儒道禪美育思想談片》,《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0、3
7《論審美心態》,《安徽師大學報》1992、1(中華美學學會第二屆優秀青年美學論文獎)
8《論藝術作品的道》,《江海學刊》1992、5 (《新華文摘》1993年第2期重點轉載)
9《孔子的人生境界觀》,《中國哲學史季刊》1993、1
10《風骨:從生命意識的角度看》,《寶雞師院學報》1993、1
11《模糊美學》,《文藝研究》1993、4
12《論審美心態的歷史發展》,《安徽師大學報》1994、3
13《柏拉圖靈感論述評》,《遼寧大學學報》1994、4 (人大復《外國哲學史》 1994.8轉載)
14《論康德批判時期的美學與其思想體系的關系》,《復旦學報》1995、1
15《康德的天才學說》,《安徽師大學報》1996、1
16《康德美學方法論》,《江淮論壇》1996、3
17《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研究之我見》,《通俗文學評論》 1996、4
18《審美裂變的邏輯復制》,《文藝研究》1996、5
19《論康德審美判斷的無利害感思想》,《外國美學》第13輯 商務印書館1997
20《論中國文學和文學的發展觀》,《江淮論壇》1997、1
21《中國藝術的趣味論》,《文藝理論研究》1997、2
22《康德的藝術特徵論》,《蘇州大學學報》1997、2
23《現代通俗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關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1
24《審美對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師大學報》1997、4
25《中國藝術的本體結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8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6《康德審美判斷的共通感問題》,《外國美學》第14輯商務印書館1997
27《康德的崇高學說》,《中國雅俗文學》第一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28《文學的多元格局與21世紀世界文學》,《江淮論壇》1998、2
29《伯克美學思想新論》,《外國美學》第17輯 商務印書館1999、12
30《中國古代的雅俗文學關系論》,《學術界》1999、5
31《論漢字的文學精神》,《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0、1
32《中國文學的作家風格論》,《美學與藝術評論》第五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3《中國文學的地域風格論》,《蘇州大學學報》2000、3
34《王明居模糊美學思想述評》,《學術界》2000、4
35《康德的藝術分類學說》,《外國美學》第18輯,商務印書館2000年12月版
36《中國古代文論中的言意關系新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19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7《論但丁的俗語觀》,《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3期。
38《審美意識變遷的基本特徵》,《學術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報摘要)
39《論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史識問題》,《江海學刊》2001年第5期。
40《宗白華美學思想的貢獻》,《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41《中國文字起源論》,韓國《中國人文科學》第22輯,2001年8月。
42《曹操對樂府詩的貢獻》,韓國《中國人文科學》第23輯,2001年12月。
43《論中國文學史研究的當代性》,《文藝理論研究》2002、2
44《甲骨文書法的審美特徵》,《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5
45《中國古代文學鑒賞知音論》,《文學評論》2002、6
46《平心論「美是典型說」》,《馬列文論研究》第13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47《商代青銅器紋飾的審美特徵》,《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3、1(人大復《造型藝術》2003年第3期)
48《化性起偽怡情養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學學報》2003、1
49《商代審美意識的基本特徵》,《蘇州大學學報》2003、1
50《甲骨文字形的審美特徵》,《東方叢刊》2003、1
51《論康德審美的四個契機理論及二、四契機的關系》,《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3、1
52《商代陶器紋飾的審美特徵》,《學術界》2003、2
53《論曹丕的文章不朽觀》,韓國《人文科學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
54《論蔣孔陽先生的多層累的突創說》,《學術月刊》2003、12(人大復美學)
55《2001—2002年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狀況》,《中國美學年鑒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6《商代玉器的審美特徵》,《泰山學院學報》2004、1
57《論康德宗教思想與美學的關系》,《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1(人大復《外國哲學》2004年第6期)
58《商代審美意識歷史變遷的特徵》,《美與時代》2004、2
59《論康德批判時期與前批判時期美學思想的關系》,《江海學刊》2004、4
60《論日常生活的審美現象與審美本質》,《文藝爭鳴》2004、5
61.《電子媒介必然會推動文學的發展》,《求是學刊》2004.5
62.《論喜劇性》,《上海戲劇》2004、12
63.《美學中國化的先驅:宗白華》,《插圖本蘇州文學通史》第四冊,第六編第十章第四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64.《中國美學的「天人合一」觀》,《西北師大學報》2005年第2期。
65.《論審美意象的創構過程》,《蘇州大學學報》2005、3
66.《實踐論美學的發展歷程》,《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5、3
67.《論審美關系的本質》,《新余高專學報》2005、3
68.《論馬克思實踐美學觀的價值》,《廣東社會科學》2005、4
69.《論審美活動的特徵》,《上海文化》2005、4
70.《論藝術的審美特徵》,《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
71.《河姆渡器物的審美特徵》,《浙江社會科學》2006、6
72.《通俗文學與新文學關系論》,《上海文化》2007、1
73.《馬家窯彩陶的審美特徵》,《西北師大學報》2007、1
74.《尊重中國美學史的本來面目》,《文藝爭鳴》2007、1
75.《論紅山文化中玉器的審美特徵》,《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1
76.《實踐美學發展的必要性問題》,《河北學刊》2007、1
77.《論莊子的美學思想》,《滁州學院學報》2007、1
78.《論孟子的美學思想》《新余高專學報》2007、1
79.《論現代通俗文學作家對通俗文學的看法》《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1
80.《廟底溝彩陶的審美特徵》《江南大學學報》2007、1
81.《中國美學史研究的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統一》《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7、1
82.《崧澤玉器的審美特徵》《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2(2)
83.《關於蘇州市人才發展的現狀與對策》《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7、1(3)
84.《東周青銅器的審美特徵》《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2(2)
85.《西周玉器的審美特徵》《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7、5
86.《西周青銅器的審美特徵》《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4
87.《論氣質之美》《美與時代》(學術版)2007、9
88.《西周陶器的審美特徵》《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7、4
89.《先秦諸子散文的審美特徵》《中文自學指導》2007、4
90.《論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銅器的審美特徵》《江西社會科學》2007、7
91.《論中國傳統文學研究的審美尺度》《文學評論》2007、5
92.《論江西詩派對嚴羽〈滄浪詩話〉的影響》《文藝理論研究》2007、5
93..《論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現代性》,《雲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6 94.《朱光潛前期美學方法論》,《安徽大學學報》2008.5
95.《龍山文化陶器的審美特徵》,《廣東社會科學》2008.3
96.《論朱立元的實踐存在論美學觀》,《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8.3
97.《論實踐美學發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學學報》2008.3
98.《作為學術研究的閱讀》,《學術界》 2008. 4
99.《論〈滄浪詩話〉的理論體系》,《學術月刊》2009、2
100.《再論〈滄浪詩話〉的理論體系》,《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9.6
101.《蔣孔陽的實踐創造論美學》,《鄭州大學學報》2009.2
102.《論半坡淘氣的審美特徵》,《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2
103.《論荀子的美學思想》,《社會科學家》2009.4
104.《論〈考工記〉的美學思想》,《西北大學學報》2009.5
105.《論夏代玉器的審美特徵》,《學術研究》2009.3
106.《夏代青銅器的審美特徵》,《東岳論叢》2009.9
107.《東周金文書法的審美特徵》,《藝術百家》2009.6
教材
1 . 《中國古代文論名篇講讀》, 39 萬字,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
2 . 《藝術導論》,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
3 . 《實用大學語文》,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
4 . 全國自學考試教材:《美學原理》, 4 位執筆者之一, 30 萬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 年版。
5 . 《〈美學原理〉自學輔導》, 4 位執筆者之一, 14 萬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年版。
6 . 《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第二版,執筆第二十一章「羅蘭?巴特的零度寫作與批評觀」。
7 . 《中國美學簡史》,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
8 . 《西方文論選讀》,主編,中英文對照,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
翻譯
《第三空間》(與陸揚等合譯,本人譯近 10 萬字)
參編辭典
《中國美學范疇辭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5 年版。
書評 20 余篇,主要有:
1 .《藝術?生命?哲學——簡評中國藝術哲學》,李祥林,《江海學刊》 1998.3
2 .《一部系統研究康德美學思想的力作——評康德美學思想研究》,李玉平,《蘇州大學學報》 1998.4
3 .《開闊視野中的康德美學》,錢雯《文匯讀書周報》 1999.3.13
4 .《探詢康德的美學心路——讀朱志榮的〈康德美學思想研究〉》,汪裕雄,《江淮論壇》 1999.6
5 .《康德美學研究的新創獲——讀〈康德美學思想研究〉》,江守義,《人民政協報》 1999 年 4 月 14 日 。
6 .《中國文學藝術的文化整合——評〈中國文學藝術論〉》,葉幫義,《中國圖書評論》 2001 年第 3 期。
7 .《探詢中國文學藝術的底牌——讀〈中國文學藝術論〉》,薛玉坤,《太原日報》 2001 年 5 月 7 日 。
8 .《讀〈中國文學藝術論〉》,劉鋒傑,《蘇州大學學報》 2002 、 2
9 .《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闡釋——評朱志榮〈中國文學藝術論〉》,張勇,《新聞出版交流》, 2003.3
10 .《依於本源而居者——評朱志榮〈商代審美意識研究〉》朱軍,《美與時代》 2004 年第 2 期下。
11 .《追蹤華夏美學的源頭——評〈商代審美意識研究〉》,《學術界》 2004 年第 5 期。
12 .《華夏美學的源頭回溯——評朱志榮〈商代審美意識研究〉》,《東方叢刊》 2004 年第 2 期。
13 .《評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文藝報》 2005 年 4 月。
14 . 《返本開新,其功漸著——讀朱志榮教授的〈中國審美理論〉》《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05 年第 5 期。
15 .《評朱志榮的〈中國審美理論〉》,高海燕、莫先武 《江海學刊》 2006 年第 1 期。
16 .《全球視野下中國審美理論建設的新成果——評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蘇州大學學報》 2006 年第 2 期。
Ⅸ 文學系的帥哥美女來瞧~
雜文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
雜文概念的種種界定及歸屬
雜文的概念及其歸屬眾說紛紜,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屬於文學中的散文類。這類分法佔絕大多數。如
(1)《文學概論自學輔導》(第135頁)[1]把文學作品分為小說、詩、散文、戲劇四類,則明確把雜文歸到散文。摘錄如下:
「雜文:文藝性的論文,屬於散文的一種,以抒情與政論相結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變和人們思想感情為特點,熔邏輯力量與戰斗激情於一體,把精闢論述寓於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鋒利見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銳的戰斗性和充分的藝術說服力。在中國文學史上,歷代許多具有進步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雜文作品。在現代,由於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實踐,雜文成為揭露敵人、打擊敵人的極為犀利的投槍和匕首,也是批評人民內部不良傾向的武器。雜文主要用於諷刺和暴露,亦可用來贊頌新思想、新品格、新風貌。」
(2)《20世紀中國雜文史》[2](第5頁):
「雜文是以議論和批評為主的雜體文學散文;雜文以廣泛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為主要內容,一般以假惡丑的揭露和批判來肯定和贊美真善美;雜文格式筆法豐富多樣,短小靈活,藝術上要求議論和批評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較鮮明的諷刺和幽默的喜劇色彩。」
(3)《新華詞典·2001年修訂版》[3]:
「雜文,散文的一種,是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的文藝性論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鋒利見長,樣式較多,如隨筆、雜感、雜談、筆記等。」
(4)《辭海》[4]:
「雜文,散文的一種,是隨感式的雜體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潑、犀利為其特點。內容無所不包,格式豐富多樣,有雜感、雜談、短評、隨筆、札記等。中國自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這類文章。「五四」以後,經魯迅等人努力,成為一種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或表現作者思想觀點的文藝性論文,它以思想性、論戰性見長;藝術上言辭機警、行文情感飽滿,常藉助形象比喻來議論人或事,有強烈的震撼力。」
(5)《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5]:
「雜文,現代散文的一種,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偏重議論,也可以敘事。」
2、屬於文學類,但不屬於散文。如:
(1)《中國雜文史》[6](第8頁):
「雜文,是和小說、戲劇、詩歌、散文一起登入文學大雅之堂的一種文學樣式。可以說是一種邊緣文學。」
(2)劉錫慶《藝術散文:當代散文走向的審美規范》[7]:
「報告文學、史傳文學和雜文、隨筆,應從散文『母體』中分離出去,『自立門戶』予以獨立。新的『文學分類』可採用十分法:詩歌;小說;戲劇文學;影視文學;報告文學;史傳文學;雜文、隨筆;藝術散文;民族、民間文學;兒童文學。」
(3)著名雜文編輯兼評論家劉成信的《雜文是什麼》[8]:「簡言之,(雜文)具有藝術性的短篇批判、諷剌文學作品,但又不是小說、散文。」
3、屬於「交叉型」文學體裁。
(1)《文學概論》[9]把雜文和報告文學都歸於「交叉」型文學,亦稱「邊緣」型文學體裁,即具有文學屬性,又具有非文學屬性。(見P86、P87)
「雜文是一種既有政論的性質,又有文學的特點的『交叉』型文學樣式。」
4、屬於「文藝性議論文」
(1)《現代漢語規范詞典》[10]對「雜文」定義如下:
「雜文,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的文藝性議論文,特點是能迅速反映社會問題,生動活潑、富於戰斗性。」
對雜文概念的種種界定,雖在內容上眾說紛紜,各有側重,但有關雜文的歸屬方面,大部分人都一致認為雜文歸類於文學體裁,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雜文具有文藝性或文學性!導致教育領域也是把這一觀點灌輸給學生,導致全社會都接受這一雜文概念而產生許多錯誤認識與混亂發生。
雜文的本質特徵
雜文主要是通過「說理」來表達作者的思想觀點的,亦即通過「說理」達到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作者就某一(類)事物、或思想觀點意識形態、或某人物言行、或某類客觀存在(如社會制度、政治秩序等)進行剖析,闡明自己的愛、憎、贊同、反對、評價等觀點看法,並解釋這種觀點看法的原因和後果。「說理」是雜文的目標和過程。
以下我們來分析一下雜文是如何「說理」的
(1)雜文的常用說理方法
① 演繹法:即用作者的思想觀點(當然必要時還要解釋觀點的來源、理由等)去評判、分析事件、某人物的言行、思想意識形態、及存在的各種體制秩序等,從而得出某一獨特的觀點與看法。
例如:徐懷謙《盛世下的沉思》[17],作者用這樣一個標准(「真正的盛世不僅僅有經濟發達、民生殷實這樣的經濟指標,而且應有一個人文指標,即是否允許每個公民能葆有自己的個性,允許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去衡量歷史稱為盛世的時代(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因而得出除了唐代外,其它時代都不能稱為盛世,特別推論出:對於今天的「盛世」更應借鑒這一觀點。同樣的還有束學山《「要是國家背叛了她的人民呢」》[18]等。
② 層推法:由所發生、所存在的事件生發開來,提出疑問,首先作了較淺的、表面的、大多數人認為的答案,隨後又對這個答案產生疑問或質疑,於是再作進一步深入的剖析,這樣引導讀者深入到問題的根源和實質。如層層剝筍殼一樣,最後把核心昭示讀者。
例如:章明《由趙薇談到我國歷史教科書》[19],首先借群眾對趙薇(穿日本軍旗)的道歉(「自己很不了解那段歷史」)的懷疑:電影學院的大學生對侵華和抗日戰爭一無所知嗎?然後經分析作了肯定的回答,為何如此呢?終於歸結到我們中學的歷史教科書重點不是如實記載日寇的侵略暴行和我國軍民的英勇抵抗,而是著重論證國內兩黨派誰積極誰消極,誰打得多誰打得少,這樣當然難以使孩子收到理應收到的教育效果。同樣的還有劉興雨《岳飛死因探微》[20]等。
③ 歸納法:通過對某一類多個事件或同一事件的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的原因或結果,得出一個新的觀點,
例如:胡彬《悲劇的根源》[21],對「11·24」大舜號船煙台海難的全過程的各個方面(如:媒體報道、路過的商船、海事局收到求救後的行動、救援行動、事後處理等)分別進行揭露剖析,昭示給世人一個共同的特點:漠視生命、冷酷、麻木!於是作者得出這樣一個結論:280個生命是被遍布社會的麻木、冷酷、病態機制所葬送的,因而作者找到了悲劇的根源。同樣,張雨生《腐敗與體制》(在國企改革中:賣、資產重組、產權改革、股份化、抓大放小、盤活國有資產等等每一種改革,都有一個特點:以嚴重的資產流失作代價)[22]
④ 對比法:望文生意,也即是通過兩者(或多者)的比較,發現它們的差異,然後對這種差異及成因進行分析評議。有以外國同本國的比較;新的材料學說與舊的材料學說比較;相似的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的比較等等。
例如:張心陽《美國人的英雄觀》[23],以美國人那種人性化的英雄觀,審視並批判了國人長期以來的那種獻身的、壯烈的、無我的、英雄觀。
又如:馮偉《拿破崙如是說》[24],王得後《「傷人乎不問馬」》[25]
以上的方法,在雜文創作中常是兩種或多種綜合使用的,這些方法是雜文創作中較常見的方法。不可置疑,雜文亦存在其它一些特殊的說理方法:例如:用一些蘊含了特別的「理」的特別形象來說理(下文提到)等等。
(2)一些雜文中的形象分析
雜文有沒有形象呢?有一些雜文是有形象的,但雜文中的形象主要是為「說理」服務的,以增強生動、活潑、幽默等風格,是為增強說服力服務的。
① 借形象。
一些雜文的「形象」是藉助於已有的文學形象或歷史人物形象甚至動物等形象來進行說理的,如:《未庄一民致黛安娜王儲妃》[26],以魯迅曾塑造過的小說人物——阿Q,寫信給英國王妃,表現兩國不同的官民關系。又如張峰《黑貓縱鼠》[27],借貓、鼠之形象實諷當今我們社會的現狀。
② 一般是較概括、較粗略、不完整、不太細致的形象。
也就是說,不可能與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相提並論。例如李昌平《孫志剛替我而死》[28],裡面有一段作者目睹一次北京警察街頭攔人、查證、捉無證民工上車的過程描寫,用了不足300字,所以,與其說是描寫,不如說是簡明的目擊記錄或新聞報道更恰當。對於文學來說,這算不上成功的形象塑造、情節描寫,然而對於雜文來說,卻是普遍得很。
雜文是為了說理而進行形象塑造的。雜文一般篇幅較小,而且要說明道理,完成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因此不可能進行細致的人物外貌、對話、動作、心理等描寫去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可能設計各種矛盾沖突、波瀾起伏的情節,也很難去進行環境描寫、意境的營造等。所以,一般地,雜文中的形象一般是較概括、較粗略的。
③ 用一些蘊含了特別的「理」的特別形象來說理。
有沒有不用說理,只用形象來寫的雜文呢?答:有!這類雜文必須有一個條件,就是這個形象所蘊含的道理是眾所周知的,不需要去說的,也就是說觀點不但沒有了創新,而且隱藏於形象之中,極其「曲筆」。一般地,這類雜文成功的例子仍不太多。
如:王大海《白頭宮女說玄宗》[29],作者因看了一篇一個女文工團員寫的回憶錄《和中央首長跳舞的日子》後,(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調到首都執行「重大政治任務」——陪中央首長跳舞,過著精神和物質都很豐富的生活)產生聯想:聯想延安王實味因抨擊抗戰艱苦歲月里的夜夜笙歌、舞回金蓮步,因而被槍決;聯想在她個人「精神和物質都很豐富」的時代,遍地餓殍數以百萬計;聯想唐詩:寥落古行宮,宮花寂莫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文章就象電影中的一個個畫面呈現出來。它作為雜文的最大成功在於敢於展現獨具震憾力的「畫面」(形象),並運用這些「畫面」所蘊含的深刻又被世人所理解的思想武器,矛頭直刺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首長(很多現在還活著),揭露首長官員的腐敗以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強烈階級反差,使文章有了極其尖銳的力度。不可否認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用特殊形象來說理的成功雜文。
(3)造成一些雜文乾巴巴的真正原因
有人批評:「有些說理雜文乾巴巴,原因在於作品缺乏文學性(即形象性)。」是耶?非耶?其實造成雜文乾巴巴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理論基礎。二是沒有掌握好說理的規律和技巧(包括邏輯論理能力和運用「形象」說理的技巧)。相反,很多作品注重了文學性,卻通篇在寫小說講故事,卻無法把道理闡明深刻,淡化了批判的力度。例如劉征的《妙語錄音》、《莊周買水》[30]就有這種傾向。
(4)雜文亦不全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
① 政論語體的概念及其特點[31]:
書面語體分成: 事務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文藝語體。
政論語體又叫宣傳鼓動語體,它通過對社會政治生活領域的各種問題的論述,向群眾進行宣傳和動員。政論語體包括社論、時評、宣言、短評等。
政論語體的特點:
a、由於在闡述各種問題時要求具體的分析、系統的論述、嚴謹的論證、訴諸讀者的理性思維,所以它必須有很強的邏輯性。
b、為了達到宣傳鼓動的目的,往往要使用形象生動或幽默諷刺的言語表達形式,比喻、排比、用典、反問、反語、對偶等修辭手法常被採用。
c、在詞語選用上,除大量書面語詞外,間或也運用一些生動的口語詞、古語詞。大量使用政治術語和專業術語。
② 議論文的概念及其特點[32]:
凡發揮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的意見,以及辯論事物之利害得失、使人承認為目的的文字,稱為議論文。議論文是在陳述辯駁意見,提出自己主張,使讀者信服。
議論文的結構要求嚴整,立論、證明、結論三部分明確,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缺一不可。
③ 有些雜文不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概念及其特點
從現時大量的雜文來看,應該說,大部分的雜文是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性質特點的,是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但仍有部分的雜文不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性質特點的,不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
例如:
以會議紀要形式:陳巧林《禁白酒研討會紀要》(1996年第5期《雜文選刊》)
以問答形式:魏明倫《小鬼補白》(1997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荒誕故事形式:曾穎《死神的賬單》(2001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故事新編形式:張峰《鐵杵磨針新傳》(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改寫報道的形式:朱健國《改寫葉喬波》(1998年第1期《雜文選刊》)
以書信形式:賈平凹《辭宴書》(1998年第4期《雜文選刊》)
以對偶對仗形式:蘇中傑《新編〈聲律啟蒙〉》(2000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擬人童話形式:四毛《一張百元鈔的一生》(1999年第8期《雜文選刊》)
以手冊條文形式:陳章《新編〈幹部手冊〉》(2000年第5期《雜文選刊》)
以小學生造句作業形式:葉大春《但是歌》(2000年第10期《雜文選刊》)
以年譜並加註形式:黃一龍《評注「成克傑年譜」大綱》(2001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哲理名言形式:王大海《思想的落葉》(2001年第4期《雜文選刊》)
以醫院診斷報告形式:蘇中傑《患者吳良知先生的就診報告》(2001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新聞稿形式:張心陽《替跟班兒記者寫篇稿》(2002年第1期《雜文選刊》)
以日記形式:燕趙客《樂和日記》(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說明文中簡介的形式:牟丕志《人科動物簡介》(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文學小論文的形式:李方《假如梁山泊沒受招安》(2003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及前面提到的王大海的《白頭宮女說玄宗》,通篇都沒有一句議論,只有一幅幅畫面。
…………
夠了!足以看到雜文的形式特點已超出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形式特點的范圍,連手冊、年譜、醫院診斷報告等形式都可被雜文採用了,並且不一定都具備嚴密的邏輯性。
由此可見,認為雜文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的說法是不全面的並難以立得穩腳的。
所以,雜文也不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總之,雜文就是「雜」,根本不能歸到某一類文體中,只能歸於文章類。
(5)現今雜文與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雖然現今雜文與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有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但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是在封建等級制度下孕育的,體現的正是封建等級制度下「忠」、「義」文化。
而現今我們所言的雜文,是在現代民主、民本、人權以及權力必須接受約束、監督等的現代西方文化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我不同意吳興人《中國雜文史》中認為的:雜文源自古代的諸子百家們的諷諫、諫諍學說,並一直發展到魯迅集大成。我認為雜文應源自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的雜文。它們是兩種不同文化的體現,有著不同和功能和作用,這是它們本質的區別。
Ⅹ 古代曲水流觴這樣的文人雅事,在當代傳承下來了嗎
這樣的文人雅事在古代的時候,在文人墨客之間是非常的流行的。因為古代的時候對於文學是非常的尊敬的,所以天下的追求雅緻的人是非常多的。在那樣的情況之下,曲水流觴就逐漸的成為了文人墨客之間進行交流的十分流行的方式。但是時過境遷,現在的社會早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重文的時代了,是全方面一起來進行發展的。所以,相比較之下,就很少可以在看到像古代那樣的流觴曲水那樣的文人雅事了。但是,在當代,這樣的文學的習俗還是流傳了下來。在文學圈之內至今流傳著這樣的一種和心意相通的文人進行暢談的方式。在研究文學的人面前,社會的繁華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那曲水流觴一般的文學雅緻才可以讓他們感到內心真正的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