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文學美的影響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文學美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3-19 17:46:31

文學被確認為美的藝術之一種∼其意義何在

文學的意義與價值要真正得到實現,端賴讀者的參與和確認。任何對流行的追逐都是缺乏主見和定力的表現。它的意義在傳播中或許會被無限放大,但終將被時間遺忘。這種遺忘,大家一定經歷過。人生處處是選擇,選擇文學比選擇職業要容易得多,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困難得多。
雖然,現在文學正以異常活躍的姿態進入到人們的生活,這種活躍的進入並不能說明文學的意義與價值已被人充分地認知。有時情況恰恰是這樣的,當人們在說文學的時候,真正有意義的文學其實並不在場。這自然與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關注重心和欣賞趣味的改變有關,但也與創作和閱讀雙方對文學意義與價值的認知缺乏分不開。
我們都知道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但這只是就文學與其他藝術的區別而言的。如果就文學的實際存在方式而言,這樣的定義顯然太過單薄,尤其缺少對由作者——作品——讀者構成的整個文學活動的系統把握。而一旦基於這樣的系統把握來看文學,我們就會發現,與其說它是語言藝術,不如說它是一種精神性的生存活動更准確些。文學既可以表現生活的種種偽美與假善,一切的復雜世相,並適度地予以容忍,還其世俗的合理性,從而讓讀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實與可信,更重要的是,它還批評它們,讓人看到其如何的不合理,從而至少在那個時刻,把自己交給了神聖的真理與正義,進而培植起理想,涵養出道德,撫平心底的創痛,獲得前行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是站在生活的反面的,通過批評,它使社會保持了健全的理想,同時也因與生活的反差,成就了自己的價值。
必須強調,說文學是生活的反面,不是說文學不能贊美生活,或者無視生活的發展和潮流的變化,而是說它在任何時候都對生活保持著一份警惕和冷峻,尤其拒絕與世俗同流,更不向愚昧和丑惡低頭。
文學藝術起源於遠古時代人類的生產勞動。勞動推動人的思維和語言發展,導致手的完善,使文學藝術的產生成為可能。原始人在協同勞動中伴隨勞動的節奏發出的勞動號子,形成了最初的音樂和詩歌。舊石器時代晚期洞壁繪畫描繪狂奔的野豬、猛獁象和鹿群,中石器時代的岩畫表現手持弓箭追獵山羊的人群,都說明原始藝術是直接來自生產勞動,是這些活動在藝術上再現。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學藝術作品,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人類生活中存在著的豐富的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社會生活對於文學藝術的需要,是文學藝術發展的動力。文學藝術來源於社會生活,又反過來作用於社會生活,成為最易被人們接受、影響面最廣的社會意識形式。進步的文學藝術,對於教育人、改造人、推動歷史前進起著重要作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文學藝術的發展狀況,是該時代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
文學藝術同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學和科學影響著文學藝術並作為思想內容包含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由於文學藝術能夠以生動的形象感染人,常常被用作傳播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工具。在階級社會中,作者總是站在一定的階級立場上認識、反映和評價生活,文學藝術作品也反映一定階級的利益和願望,必然帶有階級的色彩。不同社會不同階級的成員,由於具有某種相近的生活條件,共同的民族心理,也會有一些共同的美感和藝術愛好。文學藝術的發展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同時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文學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完全同步,文學藝術的繁盛時期不一定是社會經濟的繁盛時期。 文學藝術學作為一個專業學科來講,指的是「文學藝術」學,即「文學藝術學」不是指「文學」與「藝術學」的簡單合並,而是指關於「文學藝術」的學科。
文學藝術學著重於文學藝術的探討,致力於把握文學藝術的性質、規律等理論層面的研究,對文學藝術的創作、文學藝術的賞析及作家寫作能力的培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然而,文學藝術學專業並不局限於文學領域的研究,而是延伸到影視藝術、舞台表演藝術等方面,從而使文學藝術學專業具有廣闊的研究空間和發展前景。
「文學藝術學」通常也簡稱為「文藝學」,而「文學藝術學」一詞的鮮明性、包容性體現了這個專業的特色,且能夠避免人們將文藝學誤解為有「藝」無「文」的偏差。

㈡ 文學被確認為「美的藝術」,其意義何在

給文學下一個定義,似乎是文學理論不可避免的問題。當下,人們對文學屬性的主要關注點有兩個,其一是文學的文化屬性,其二是文學的審美屬性。
從文學的審美屬性角度出發,文學可以被視為一種審美形態,即「美的藝術」,這就是所謂狹義的文學的含義了。
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可以說是與讀者達成的一種默契。正是在這種默契中,文學放心大膽走到了藝術假定的這一極。文學之所以不是生活本身的實錄,不是科學論文,不是通訊報告,不是外交協議,不是電腦說明,不是私人日記……
(你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自己組織一下語言【望採納】)

㈢ 文學審美功能

審美認識功能,審美教育功能,審美愉悅功能。

㈣ 文學的審美價值主要有哪些

文學的審美價值:

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被欣賞、被感知的立場,可按照「意向性對象」對文學作品加以分析。該理論出自茵伽登的「純意向性對象」理念,並對其進行了適當修改,將意義作為對象,將材料實體化,最後將二者統一。

由於觀念與意識相互依賴,將關鍵與意識相結合,進而對作品深層次解讀。

文學作品若還未進入審美環節,不被意識所喚醒,其將僅作為一種實在對象。只有當意識促使作品活起來,才能在讀者的審美過程中具體化,將其轉化為「意向性對象」。讀者的具體審美價值可超過其本身具有的藝術價值,而這種超越需要填補某種思想、感覺等。

可見,藝術價值若真正存在,其應是作品中所存在,並展現在作品中的東西。審美價值是對作品進行整體性質進行特定時,才有所顯現。而藝術價值則從來都存在於作品中,表面看或許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其內在與外在的相互融合永遠都存在於作品中。

(4)文學美的影響擴展閱讀:

著名小說家莫言在正在召開的2012上海書展上指出,文學因其獨特的審美價值,不能被影視所代替;同時,文學與影視兩者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莫言指出,盡管現在電影、電視劇、圖片性閱讀消磨了人們大部分業余時間,但文學獨特的審美價值並不能被影視所代替。幽默的莫言舉了自己當年為張藝謀度身定做小說的例子,笑稱寫小說時女主角就是按鞏俐的樣子寫的,甚至把拍攝機位都考慮到了,最後張藝謀卻不滿意,覺得寫得不好。

莫言得出結論:「作家不能向導演靠攏,要按小說規律寫,把導演拋到腦後!」但他並不反對作家改編小說、寫劇本,但不要當成賺錢的手段,要非常真誠地進行藝術創作。

對於文學與影視的關系,莫言認為兩者間聯系密切:「且不說很多電影都改自於小說,即便是憑空,沒有小說原來的劇本創作,也需要文學基礎。電影本身也是文學,好的文學劇本是可閱讀的,好的電視劇也應該有很強的文學性。」若沒有文學性,電影的藝術性也成了無源之水。

㈤ 文學之美是什麼

文學的美

這是在圈圈圈沙龍里由周越申提出的話題:文學到底是怎樣使人產生感動的。我根據當天的討論筆記以及我的些許思考,整理成以下這段文字。必須申明的是,我既沒有即使是相當粗淺的文學修養,也沒有康德式的高屋建瓴的勇氣去對文學之美作出純學理的批判。我只是藉此整理一下眾人的智慧,引出一個話題。

討論文學怎樣使人產生感動的,首先讓我們來定義文學。

當時立即有人分別提出兩種定義:文學是作者的情感加語言、文學是讀者的情感加語言。這里的語言指的是話語和文字。前者認為文學是作者表達自己對於世界和生活的認識的方式,其美存於自身;後者強調文學的美只有在被讀者感知時才有意義,離開受眾而談美是沒有意義的。

最後,雙方一致認為,將文學定義為作者情感+語言+讀者情感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可以使討論繼續有效地進行下去。同時,把作者情感和語言的結合稱為文學創作,把讀者情感和語言的結合稱為文學欣賞。

第二階段的討論圍繞文學美感的來源,文學的美是存在於語言中還是作者或讀者的情感中。

這里有一個問題,讀者所感受到的究竟是作者通過語言所表達的情感還是其自身的生命體驗。拿稼軒詞作個例子,如果我們簡單地將其分解為兩個層次的主題:民族屈辱和壯志難酬。那麼稼軒給我們今天大多數的讀者感動更深的應該是「把闌干拍遍」而不是「夢回吹角連營」。我認為,讀者的感動,是其已有生命體驗被文學作品喚醒而造成的。如果讀者不是先有體驗,就不能與作者發生共鳴。並且我認為這是讀者與作者對於已成形的作品具有相等發言權的根據。

當然,我們決不能忽視文字的音樂性造成的美感。這種音樂性是不以文體為界限的,大量的詩歌、散文、戲劇甚至小說的文本,都包含了很強的音樂性。我們可以從生理的角度來認識音樂性對讀者審美過程的影響。同時,我們可以適當假設,漢語的美麗形象(即使是印刷品)也會影響讀者對於文學作品的認識。

總之,我們的結論是,文學的美是多方位的,作者的感情是發源,文字是載體和輔助,讀者的感情是最終的原因。

第三階段的討論中我們對於第二階段的結論作出兩個補充。

第一,文字只有與人發生關系時才能產生意義。概念不是文字本身的,它因讀者而改變。因此可以說,讀者參與概念的創造。

第二,音樂本身還是有可能被解釋成一種能指,也會在不同的受眾中產生有時甚至是毫不相乾的效果。那麼文字的音樂性就有可能同時是作者情感的表達,而不僅是作者對美感的追求。

㈥ 文學的審美價值有哪幾點

文學的審美價值具體如下:

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被欣賞、被感知的立場,可按照「意向性對象」對文學作品加以分析。該理論出自茵伽登的「純意向性對象」理念,並對其進行了適當修改,將意義作為對象,將材料實體化,最後將二者統一。

由於觀念與意識相互依賴,將關鍵與意識相結合,進而對作品深層次解讀。

文學作品若還未進入審美環節,不被意識所喚醒,其將僅作為一種實在對象。只有當意識促使作品活起來,才能在讀者的審美過程中具體化,將其轉化為「意向性對象」。讀者的具體審美價值可超過其本身具有的藝術價值,而這種超越需要填補某種思想、感覺等。

可見,藝術價值若真正存在,其應是作品中所存在,並展現在作品中的東西。審美價值是對作品進行整體性質進行特定時,才有所顯現。而藝術價值則從來都存在於作品中,表面看或許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其內在與外在的相互融合永遠都存在於作品中。


(6)文學美的影響擴展閱讀:

當代文學及文學批評理應具有這樣一種「人學」視野及其審美價值觀。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人們恰恰是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文學審美觀念的誤區:

一是「文學審美本性論」,將「審美」視為文學的本原特性或惟一本質,除此之外不承認文學還有別的什麼特性與功能,這並無益於文學觀念的撥亂反正;

二是「審美快感論」,將審美學意義上的感性解放,悄然替換成生物學意義上的感官慾望的放縱,人的精神美感下降為動物式的官能快感,導致審美精神滑落,使文學審美活動中的感性與理性重新失去平衡,帶來審美乃至人性的異化;

三是「審美日常生活化」的觀念,其積極方面是使文藝從聖壇回歸民間,從精英回歸大眾,從藝術回歸生活,而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文藝審美在大眾化、世俗性的潮流中不斷降低藝術審美水準,消解真正的藝術審美精神;

四是「審美娛樂化」觀念,將審美等同於娛樂,過於強化文學的審美娛樂功能而排斥其他方面的功能,導致當前文學的「過度娛樂化」、非理性化、低俗化和媚俗化,導致文藝審美精神的失落。

㈦ 文學的作用

文學三大基本社會作用是: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審美作用 文學的審美教育是通過直覺的方式作用於閱讀主體的,凡進入審美境界的閱讀,閱讀者都是持有「無所為而為」的心態的,都是把文學作品當作獨立絕緣的意象來看待的。

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實用的目的和科學的認識。正因為如此,文學的審美教育作用和文學的認識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文學除了擁有外在的、實用的、功利的價值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擁有內在的、看似無用的、超越功利的價值,既精神性價值。

(7)文學美的影響擴展閱讀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文學是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

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一個傑出的文學家就是一個民族心靈世界的英雄。

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范疇。

㈧ 文學是什麼樣的文學可以是美的,還有呢我是想寫《感受文學》,help!

文學源於來生活又高於生活,不源僅展現人生百態、時代風雲,也暢想未來,描述理想的人類生活圖景。巴金的《家》,巴爾扎克的《葛朗台》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狀態。沈從文的《邊城》,金庸的經典武俠著作都個性化地展現了他們理想的、不同於現實的世界。無論是現實的描摹還是理想的展現都表達出了人類對人性美與善的追求。文學就是人學,讓人更清醒地認識現實,也讓人保持著對生活的憧憬之心,讓人們更加自如地生存於這個世界。

文學啊!
你是廣袤的大地,是遼闊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嶺,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繪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壯闊雄奇的,還是精微細致的,不管是繽紛熱烈的,還是深沉肅穆的,你都能有聲有色地展現。你使很多足不出戶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歷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是優柔的月光,是輕拂的柳枝;你是青山綠水,是清泉。你用絢麗的彩虹。描繪出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新奇的景象。不管是美妙絕倫的,還是樸素典雅的。不管是新奇美妙的,還是古老悠久的,你都能繪聲繪色地展現。你使很多足不出戶的人在書香中瀏覽色彩繽紛的大千世界。

㈨ 文學之美在於什麼為什麼

文學之美,有優美、壯美、凄美。
優美者令人陶醉,如古人之孟浩然、王維,今之徐志摩、冰心。讀其文字,如行山陰道上,如游西子湖中,恍惚徜徉,心曠神怡。
壯美者令人激昂,如古人之辛棄疾、陸游,今之郭沫若、殷夫。讀其文字,如聞金弋鐵馬,如見驚濤駭浪,會情不自禁地心跳加速,熱血奔涌,拍案而起,顧盼自雄。
三美之中,最能打動人的是凄美。她是暮春的殘花、深秋的敗葉,她是離群的孤雁、末路的行者。她沒有優美者的國色天香,也沒有壯美者的黃鍾大呂。她是那樣的柔弱、傷感,卻又是那麼善於牽動敏感者的心弦。她是一把哀怨的二胡,她是一抹似血的殘陽,她是一柄班駁的斷劍。她是李商隱詩中的蠟炬、春蠶,她是馬致遠曲中的瘦馬、枯藤,她是曹雪芹筆下的千紅、萬艷,她是李叔同歌中的古道、長亭。優美令人陶醉片刻,壯美令人奮發一時,唯有這看似卑弱的凄美,會讓人一次又一次地為之心顫、為之傷神……
何止是文學呢?蒙古人的長調、華彥鈞的二泉,凡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的作品,大概都帶著點這樣的色彩吧!

文學風景線上的七色彩虹——文學之美放談

固然,文學之美可以表述為各種鮮明的主題詞:思想之美,智慧之美,機趣之美,內涵之美,愛情之美,語言之美,典型之美,虛構之美,想像之美,神奇之美,魔幻之美,諷喻之美,崇高之美等等。這樣的審美方式深入而細致,具體而生動,說服力不謂不強。我們從中受到許多啟發和教益。然而,它是不是觸及文學之美的本質,好象還有商榷的空間。

依我的看法,單刀直入的剖析,如果掌控不嚴免不了掛一漏萬,弄不好就顧此失彼。所以,想另找一個視角,從博採眾長、兼具眾美來探討文學之美——美不勝收的文學,具有綜匯之美。

無論翻開那一本世界文學史,《荷馬史詩》總是獨占鰲頭,總把他作為不可逾越的藝術高峰,它的功績在於描寫因美女海倫所引發的那場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爭,以及在戰爭中發生的英雄故事。這是文學和歷史最為完美的聯姻。或者說,歷史的乳汁第一次賦予文學強健的體質和秀麗的容顏。所以說,文學具有歷史的創化離奇之美。文學作品的最高榮譽屬於史詩。

文學還有心理學的深幻莫測之美。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中譯本有七卷長,如果沒有主人公因為一隻小蛋糕,一塊小石頭、一段小樂曲、一株小山楂,甚至一點點小氣味所引發的過去時光的活生生的回憶,沒有綿長的意識流和細膩豐富的心理活動,此書的美學價值盪然無存。當然,《紅與黑》中,於連看見市長夫人德瑞那時的心理活動更加廣為人知,那是愛情心理和個人奮斗心理的交融。司湯達象《查達萊夫人的情人》的作者勞倫斯一樣,對愛情有非同一般的研究。

「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但丁,為我們展示了文學富麗堂皇、恢宏博大的建築學之美。一部《神曲》,它整齊、系統而又脈絡分明的形式,它精緻、細密而又環環相扣的結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地獄》、《煉獄》、《天堂》三個部分;每一部分又由三十三篇組成,加上地獄序篇共一百篇。每篇140句左右,長短大致相當,均採用三韻句——三行一段,三段相連,前段中的一句與中段前後兩句押韻。美國詩人朗費羅在翻譯此書時,把《神曲》比作一座宏偉的大寺院,認為用石頭建造的建築傑作與用語言建造的文學傑作之間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文學的千姿百態,憑借想像的翅膀而美輝閃耀。科幻小說鼻祖儒勒.凡爾納一生絕大部分時間躲在書房裡寫作,美洲他只去過八天,氣球只乘過24分鍾,雖然有一條船,但是從來沒有用來航行。然而,他那支生幻妙筆,以天馬行空的雄姿,譜寫了《地心之旅》、《氣球上的五星期》、《海底兩萬里》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作品。依我們現代的眼光看,他用文學的手段開創了未來學的研究,他的預測預想,他的前瞻前衛,拓展了文學美的新天地。有人評價:「沒有凡爾納,我們很可能永遠不會想像到月亮上去」。

談到文學之美,不能離開物質基礎,不能忽視經濟學。這方面的典範作家,非《人間喜劇》的創作者巴爾扎克莫屬。馬克思主義的創始者曾經高度贊揚,從巴爾扎克作品中所學習到的經濟學知識比看經濟學著作還要多。這並非過譽之詞,因為經濟學書上的東西都是乾巴巴的,枯燥無味;而文學作品中的經濟學,有血肉,有人物,有貪欲,有激情驅使下形形色色的眾生相,有人難以割捨的經濟動物的本質特徵。高老頭、嚴貢生、夏洛克,和莫里哀筆下的〈吝嗇鬼〉只是經濟動物的一個系列,他們象一面哈哈鏡,映照出現實生活中的千臉百孔,呈現的是一種「丑美」——從反面教育中得到審美的享受。

蒙田說過:「世界由廢話和語言組成」。廢話,大多數是凡夫俗子的專利;而語言則是文學大師傲視於世的魔杖。這話雖然不大中聽,但是,也不無道理。莎士比亞的語言豐沛無涯,繁星般的詞彙燦照天下。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的語言天才,在他的詩歌和小說中閃閃發光,成為後繼者的楷模。海明威電報式的簡潔語體,雨果宮殿般的華美絢麗……離開了語言的根須,文學這顆參天大樹能枝繁葉茂?語言學的光怪陸離之美在福樓拜的作品中達到幾乎完美的體現。寫作《包法利夫人》他花了4年零4個月的時間,正反兩面的起草稿有1800頁之多。但最後定稿時,總共剩下不到500頁,每一個字都是他嘔心瀝血的結果。他說「一句好的散文應該同一句好詩一樣,是不可改動的,是同樣有節奏,同樣響亮的」。可以這樣說,是文學大師們「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共同志向,營造了文學之美的珠峰。

在柏拉圖《理想國》中,哲學家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社會科學的范疇里,哲學享有統領一切的榮耀。而文學之美的佳、艷、嬌、惠,就在於它具有哲學的光輝燦爛之美。歌德的《浮士德》,塞萬提斯的《堂吉珂德》,拜倫的《恰爾德.哈羅德》(游記),是以三個「德」字收尾的三部名著,把它們集合在這里,可以加深對文學作品哲學品質的認識。這三本名著樣式不一,但是指歸相同——為我們提供了三種不一樣的人生導向。《浮士德》代表著不顧任何限制地追求卓越的個人抱負。堂吉珂德揭開了人在自我與社會之間斗爭的特性,盡管夢想不可能實現,但是理想不能隕落。而恰爾德.哈羅德,則是「拜倫式英雄」的寫照,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其實,哲學靈魂或隱或顯地主宰著文學作品,或多或少地決定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文學之美和哲理之美是不可分離的比翼鳥。

文學所包含的網路全書式的博美,遠遠不止上面這些內容。因為題目中用了「七色彩虹」,所以,選擇了比較容易、比較老熟、比較能夠說明問題的歷史學、心理學、建築學、未來學、經濟學、語言學和哲學這七門學科來闡明主題。索福克勒斯說過:「奇異得不可思議的東西無數,但比人類更奇異更不可思議的卻沒有」。順此話頭,我們可以說:藝術世界中奇美得無以復加的作品無數,但比古典、經典文學作品更奇美更無以復加的作品還沒有。

㈩ 文學為什麼是美的,為何要追求美

因為文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而愛美之心則人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