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文學的話語蘊藉性
就是給人安慰,心靈得到慰藉,釋放。
『貳』 為什麼文學是呈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
對文學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理論的認識
一、文學的審美意識形象屬性
(一)文學的審美含義
文學是什麼?從狹義上而言,文學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為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這是從文學的廣泛的文化含義中分離、獨立出來的狹義文學觀念,是文學的審美含義。文學不再指代用語言或文字傳輸的所有文化現象,而僅僅是指其中富有審美屬性的那一部分。這樣,文學就成為與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不同的特殊審美形態了。
對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懷古》,也可以從審美角度去閱讀。「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十二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營造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由此而言,文學難道不是人生體驗的審美表達嗎?
(二)、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
文學從本質上說是意識形態。作為意識形態,文學具有普遍的屬性,也具有特殊的屬性。文學的普遍屬性在於,它是一般意識形態;文學的特殊屬性在於它是審美意識形態。
審美意識形態,是意識形態的多樣種類之一,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領域,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審美意識形態在意識形態中具有以下特殊性:
第一,「審美意識形態」不是審美的意識形態,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它本身是一個有機的完整的理論形態,是一個整體的命題,不應該把它切割為「審美」與「意識形態」兩部分。「審美」不是純粹的形式,是有詩意內容的;「意識形態」也不是單純的思想,它是具體的有形式的。
第二,在我們強調「審美意識形態」的獨立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審美意識形態有巨大的溶解力,一切政治的、道德的、教育的、宗教的、歷史的甚至科學的內容都可以溶解於審美意識形態中。反過來說也是一樣,審美意識形態可以包容政治的、道德的、教育的、宗教的、歷史的甚至科學的內容。審美意識形態是一個包容性很大的概念。正是由於審美意識形態的巨大的溶解力, 文學的天地才是無比遼闊的和自由的。
(三)、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的表現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是指文學的審美表現過程與意識形態相互浸染、彼此滲透的狀況,標明審美中浸透了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巧借審美傳達出來。
就「審美意識形態」本身的內涵來看,文學審美意識形態作為一種理論具有復合性結構, 它指明了文學活動具有雙重的性質。文學是無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話語與社會權利結構之間的多重關聯域,其直接的無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總是與深層的功利性、理性和認識性等交織在一起。
如在《紅樓夢》里,社會的、非社會的、功利的、非功利的、真實的、虛構的、夢的、非夢的、情感的、思想的、階級的、非階級的、民族的、人類的、感性的、理性的、游戲的、非游戲的、詩意的、非詩意的……就是這些的復合、結合、統一,構成了文學名著《紅樓夢》。
二、文學的話語蘊藉屬性
(一)話語蘊藉的含義
話語蘊藉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文本中的話語蘊藉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有時看起來用得平常的詞語,也有可能蘊藉著普通話語所沒有的豐富意蘊。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胞妹蘇小妹在詩歌的創作上,煉字講究嚴謹、准確、傳神而又意味深長。蘇小妹的「輕風扶細柳,澹月失梅花」讓蘇軾和黃庭堅都為之嘆服,稱贊蘇小妹「扶」和「失」這二字加得好。這則小故事說的是蘇小妹煉字,與「僧推月下門」「僧敲月下門」的推敲故事頗有相似之處。所煉之字倘若選煉得好,就能使詩句大為增色。區別蘇軾的「輕風搖細柳,澹月映梅花」, 黃庭堅的「輕風舞細柳,澹月隱梅花」,蘇小妹的「輕風扶細柳,澹月失梅花」,「扶」與「失」二字用得恰到好處,比蘇軾與黃庭堅都高勝一籌。一個「扶」字,是擬人化寫法,寫出了風之輕與柳之細,風與柳因親昵而相扶,何其生動感人。一個「失」字,讓月光之皎與梅花之潔融為一體,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又考慮到梅花的高潔,符合「澹」字的詩意。
(二)文學話語蘊藉的特徵
文學話語的蘊藉特徵,具體地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言約旨遠,含蓄凝練。具體體現在把似乎無限的意味隱含或蘊蓄在有限的話語中,使讀者從有限中體會無限,突破言意的矛盾,達到文學藝術言說有限而審美意蘊無限的境界。所謂:「言近而旨遠兮辭淺而義深,雖發語己殫,而含意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優秀的文學語言,就具有這樣一種簡煉、蘊蓄的美,給讀者豐富的想像和回味的審美空間。
在李清照的文字當中,透露細膩、婉約的情感,給人以回味無窮的想像與審美空間。如《如夢令》中一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作者將「綠」、「紅」兩個表示色彩的字眼與「肥」、「瘦」兩個形容詞連用。也正因為作者有著女子特有的氣質,才能將色彩用得這樣直接而慎重。從表面看「綠肥紅瘦」這樣的片語搭配,頗令人費解,可是聯繫上下文看到,風雨過後,海棠花的花瓣已經散落,而枝葉繁盛依舊,就可以使我們很容易了解到,「紅」、「綠」不正是海棠花的花和葉嗎?原來作者寫得這樣直接而又簡約,美麗的色彩背後為讀者留下了遐想空間,這也許就是作家的成功之處吧!
二是模糊朦朧,含混多義。「含混」是文學話語使用中的歧義、復義或多義等現象,它體現了文學話語的蘊藉特徵,在表面單義而確定的話語中,蘊蓄著多重而不確定的意義。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有多種理解可能。所以,「含混」不是晦澀難懂,而是一種合理模糊,產生文學藝術特有的模糊朦朧美感效果。
如屈原的著名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這里的「漫漫」二字也屬模糊語言。「漫漫」是指路途的遙遠。但到底是十里?八里?百里?千里?說不清。屈原也並不是要在這里指明具體的道路有多遠,而是藉此表達自己面對艱難險阻、追求理想的決心、意志和決不動搖的心情。
三、文學話語蘊藉的審美效果
文學話語蘊藉的審美效果實質就在於以有限的事物呈現無限的蘊含,以有限言說無限。所以,文學話語以一種言約旨遠的方式,形成簡練、蘊蓄的美,達到審美的超越,而不拘泥於文本中所呈現的事物,重在誘發出隱藏在其背後的深遠意蘊。概言之,文學話語蘊藉所意味著的審美意義的無限性和想像的空間,對讀者更加富有召喚魅力。由此,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只能以話語蘊藉這一特定形態表現出來,我們常說的「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也正體現於此。
日本當代作家村上春樹的《尋羊冒險記》整篇文稿魅力四溢的四個審美因素:其一、情節引人,絲絲入扣,牽引力極張;其二、細部描寫突出,特別是具體描寫——數字描寫幾乎頁頁可見;其三、比喻貼切清新,偶而哲性語言的巧妙運用;其四、尤其是象徵意想「羊」的導入,讓整篇文稿引人入勝,寓意深刻。縱觀審美因素,其中語言的功能幾乎被發揮到極致,此乃用丈字裝飾思想———話語蘊藉最終成就《尋羊冒險記》。
以上分析表明,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只能以話語蘊藉這一特定形態表現出來,都只能蘊含在話語的含蓄或含混的意義空間中,無法離開這種話語蘊藉而獨立存在。因此概括言之,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
『叄』 文學是話語蘊藉的審美意識形態的理解
話語蘊藉來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源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含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有兩層意思: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有話語蘊藉屬性。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藉屬性。
『肆』 談談文學話語的蘊藉性。
一、定義:復
「蘊藉」一詞來自中國制古代詩學,在古代 又常常寫作「醞藉」或「蘊籍」。 「蘊」原義為積聚、收藏,引申為含義深 奧;「藉」原義為草墊,有依託之義,引 申為含蓄。 ?在古代詩學中「蘊藉」往往被用來指文學 作品中那種意義含蓄有餘,蓄積深厚的狀況。
二、文學與話語蘊藉
文學以一定的話語形態去蘊含多重復雜意義,或把多重復雜意義蘊含在一定的話語形態之中。 話語蘊藉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
文學作為話語蘊藉具有兩層含義:
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有話語蘊藉屬性。
第二、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藉屬性。
這兩層意思在文學中是統一起作用的。
『伍』 整個文學活動具有話語蘊藉怎麼理解舉例說明,謝謝
話語慰藉好像是指在文學作品中的含蓄與深奧,也就是不明說卻含混的回有深層意思。比如答: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表面上是指一個已婚婦女婉拒傾慕自己的一名男子,而實際上是張籍是婉謝李師道而不願就聘,還有古代的一些什麼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多少少都會有這么一點話語慰藉。純屬個人理解,不知道對不對呀,呵呵~~~
『陸』 什麼是話語慰藉,怎樣理解文學的話語慰藉屬性,是結合具體作品加以說明
話語蘊藉
話語蘊藉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藉深厚(語言文字是含蓄不露的,而意義專又是深厚的)而又餘味深屬長(有限中蘊蓄著無限;單一外衍生出多解)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化與實踐,蘊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進一步看,文學作為話語蘊籍,有兩層含義:
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著話語蘊籍屬性。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籍屬性。
話語蘊藉的典範形態(兩種典範的文本修辭形態)
1)含蓄:有限的話語中隱含或者蘊蓄彷彿無限的意味 → 小中蓄大
2)含混:看似單義而確定的話語蘊藉多重不確定的意義 → 一中生多
『柒』 如何運用唐詩解釋文學的話語蘊藉屬性
舉例說明啊隨便一首詩 把詩的譯文跟詩擺在一起 通過對比說明短短的四行或八行詩可以表達出作者的無限感慨最好是用字眼 就是一字傳神 可以有畫龍點睛的意思
『捌』 舉例說明文學的話語蘊藉
話語慰藉好像是指在文學作品中的含蓄與深奧,也就是不明說卻含混的有深層意思。比如回:還君明答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表面上是指一個已婚婦女婉拒傾慕自己的一名男子,而實際上是張籍是婉謝李師道而不願就聘,還有古代的一些什麼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多少少都會有這么一點話語慰藉。
純屬個人理解,不知道對不對呀,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