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27年文學思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27年文學思潮

發布時間: 2021-03-19 00:45:31

Ⅰ 中國現當代文學一共有幾次思潮分別是什麼

中國現當代文學一共有8次思潮.

1、啟蒙主義文學思潮:

從晚清的啟蒙思潮到五四啟蒙思潮。

特徵:人的覺醒、國民性問題、批判傾向(封建專制、追求個性解放、自由幸福、關注低層)。

2、白話文學思潮:

批判文言——對漢字的批判、對文言的文化學批判。

特徵:現代化、民族化。

3、現實主義文學思潮

主題:人性、社會、革命。理論有:以人為本、新寫實主義、社會主義。分為:中國現代現實主義和中國傳統現實主義。

4、浪漫主義文學思潮

詩學體系:強調主觀性的藝術本質觀、獨創性的藝術生成觀、自律性的藝術功能觀;主題形態:人性復歸、個性主題;傳統淵源:人生哲學、審美情趣、藝術思維方式。

5、左翼文學思潮

基於革命形勢,是革命烏托邦的想像方式,理論貢獻有:新寫實主義、唯物主義文藝觀及方法理論、典型理論的引進和闡釋。

6、現代主義文學思潮

五四文學與新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田漢、聞一多);早期象徵詩,現代派詩歌,九葉詩派。

7、自由主義文學思潮

人道主義、民主主義文學、人性階級、民族生存。

8、民族化和大眾化的文學思潮

五四的平民化傾向,左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大眾化民族化傾向。

Ⅱ 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

中國現代文學從1919年到1949年,當代文學是1949至今,現代文學是三十年的時間,第一個十年主要是五四時期的自由、解放和個性;第二個十年是左翼為主,還有京派和海派文學,第三個十年是解放區、國統區、淪陷區文學。在錢理群的《現代文學三十年》里有專章講各個十年思潮的。當代文學從1949到1966是十七年文學,那個時候的文學政治色彩比較農,又回顧抗戰的,有寫無產階級成長的;1966到1976年文革主要是革命樣板戲;八九十年代思潮很多很雜,有私人寫作,女性文學,文學的市場化什麼的,看洪子誠的《中國當代文學史》,關於思潮也講得很詳細!

Ⅲ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有哪些

中國現代文學從1919年到1949年,當代文學是1949至今,現代文學是三十年的時間,第一個十年主要是五四時期的自由、解放和個性;第二個十年是左翼為主,還有京派和海派文學,第三個十年是解放區、國統區、淪陷區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是適應現代性以及現代民族國家雙重歷史要求的產物。在現代性的不同歷史階段,文學對現代性的態度也各有不同,於是就形成各種文學思潮的流變:新古典主義是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肯定性回應;浪漫主義是對現代工具理性和現代城市文明的反動;現實主義是對現代性帶來的社會災難的揭露和批判;現代主義是對現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對生存意義的反思。「

五四」以前是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濫觴階段,形成了三種傾向:爭取現代性的啟蒙主義、爭取現代民族國家的新古典主義,反思、超越現代性的審美主義。這三種文學潮流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發端,也影響了「五四」及其以後的中國文學思潮的發展。

Ⅳ 中國文學史上有哪些文學思潮

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
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最有名的大概是唐宋時期,韓愈歐陽修領導的古文運動了;
明末的程朱理學
清代的八股文運動;
近代的新文化運動等等。。。

下面是網上搜的:

自傳統至現代——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變遷論
作者:文學研究所 陳伯海
以往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通常切割為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幾個時段分別處置,較少關注它們之間的聯系與轉化。尤其對待「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往往強調它所接受的外來影響,而忽略其傳統根源。本文嘗試打破這一格局,將晚明以迄當今400年間的文學變遷看作為一個流程,藉以探索中國文學由傳統向現代演進的歷史軌跡和內外動因,這也正是文章主旨之所在。

關於這400年來的思潮流變,文章區分為4個段落展開敘述。大致說來,明萬曆初至清康熙前期(1573—1683),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發生變革與動盪,傳統思想文化體系內部孕育出近代意識的萌芽,而以晚明個性思潮和明清之交的實學思潮分別標示出了它的肇端。康熙中後期至乾隆末(1684—1795),隨著清王朝的鞏固和專制主義的加強,復古思潮卷土重來,「宋學」與「漢學」的旗幟大張於文壇,而具有人文內涵的新思想成分仍不絕如縷地潛滋暗長。嘉慶初葉至「五四」前夕(1796—1915),時代的急遽變動促成文化觀念上的古今更迭和中西交匯,在這雙重撞擊之下,新傾向開始突破舊傳統,舊文學逐漸朝新文學過渡,不過這一蛻變的過程並未完成,「觀念滯後」的現象尤其嚴重。然後,自「五四」新文化運動至當今(1915年以後),在中國社會革命形勢深化發展的直接推動下,新文學也經歷了誕生、成長、分化、組合、變異、回歸、繁榮、衰謝等曲折演變,並通過尖銳的矛盾斗爭與不斷的自我揚棄,努力探索自身現代化的歷史航道。

作為400年思潮的貫串線索,文章突出了這個時期文學中的人文精神和文體風貌的變遷。作者認為,近現代中國的人文精神由兩個基本的方面構成:一是伸張自我的個體意識,二是面向民眾的群體意識,兩相結合,便確立了新文學的人本核心;而它們之間的分流異趨、此消彼長乃至對立沖撞,不免造成中國文學由傳統向現代演化中的種種曲折與偏離。由「人本」的變革,又引起了「文本」的出新。在我國傳統里,代表士大夫情趣的雅文學和反映市民心態的俗文學,原本是壁壘分明、不相交融的。自晚明以迄近代,由於文學表現個性和面向民眾的需要,不僅俗化的戲曲、小說逐漸為一部分文人雅土所關注,連高雅的詩文中也出現了「向俗」的趨勢,於是雅俗對流得以實現,再同「西化」影響下的中西對流相結合,便產生出中國現代文學的文體風貌。至於雅俗、中西對流中雅化與俗化、個性化與大眾化、西化與民族化種種爭執,亦因此而長期存在於新文學運動之中。

基於上述理解,文章從400年思潮變遷中歸納出古與今、中與西、雅與俗三對矛盾,作為這個時期文學發展的基本矛盾,對矛盾各方的對立、沖滲、交流、轉化和各對矛盾之間的互補互動,展開了一定的論述,並以新陳糾葛、中西錯位、雅俗脫節諸現象來顯示中國文學現代化進程的復雜性與艱巨性。這種復雜與艱巨,更有其社會歷史的根源。文章結末試圖從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獨特途徑,來說明新文學人本核心建構中所遭遇到的困難與轉折,而對中國文學會有輝煌的前景,自是深信不疑的。

本文發表後,曾在《新華文摘》1996年第12期上全文轉載。 1998年4月,獲得中國魯迅文學獎。

Ⅳ 簡析中國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文學思潮的內容和特色

內容:

1、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在成立大會上魯迅做了後來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重要講話。

2、成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介紹和研究工作。自覺加強了與世界文學的,特別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聯系。積極推動文藝大眾化運動。

3、「左聯」成立後,先後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學周報》、《文學導報》、《文學》半月刊等。

4、強調文學與時代、政治的「距離」,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學價值。(朱光潛、沈從文等)

5、30年代中國社會的大變動,形成了這一時期「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學派別之間的對峙與互滲

特色:

1、「五四」所開啟的有相對思想自由的氛圍消失了,文學主潮隨著整個社會的變革而變得空前的政治化。

2、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推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與初步的運用,並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此後二三十年間文壇的面貌。

3、左翼文學興發的同時,自由主義作家的文學及其他多種傾向文學彼此頡頏互競,共同豐富著30年代的文學創作。

(5)27年文學思潮擴展閱讀:

文學影響

「五四」至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創作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和弱點。

當時文藝領域內的主要活動力量乃是小資產階級作家,他們受有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嚴重羈絆。社會主義理想和新興階級的英勇戰斗精神雖已在一部分作品中有所表現,而無產階級文學整個說來尚處於萌生幼芽的階段。

就這個時期的一般作品來說,除在藝術上表現出稚氣外,創作方法和思想傾向也極為復雜紊亂。許多人分不清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之間、積極浪漫主義與消極浪漫主義之間的界限,甚至西歐一些國家的頹廢派、象徵派、未來派等亦都無批判地被一部分文藝社團和作家所介紹,所肯定。

多數作家生活狹窄,只限於表現知識青年的某些要求,帶有較重的感傷情調。有些作家的作品則有嚴重的頹廢色彩。

Ⅵ 50年代文學思潮是指什麼

一、第一次文代會
第一次全國文代會,於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舉行。大會總結了五四以來文藝工作的成績與經驗,確定了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新中國文藝事業的總方針,指出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文藝必須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總方向,成立了以郭沫若為主席、茅盾、周揚為副主席的全國文藝界的組織-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這次大會標志著中國新文學以此為起點,進入了當代文學的階段。
第一次文代會對50年代初期文學思潮的形成和後來文學思潮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以解放區文藝為新中國文學的楷模,繼承和發展了解放區文藝的精神內核:以文藝為政治服務並從屬於政治為文藝工作的性質和地位,以工農兵生活和工農兵形象為文藝表現的主要內容,以民族化和大眾化為文藝創作的主導風格,以「政治標准第一,藝術標准第二「為文藝批評的標准,以作家深入工農兵、改造世界觀為實現上述任務的保證。
第一次文代會存在的局限:
首先,由於對新的形勢、新的環境估計不足,對建國後和平時期文藝工作的新特點研究得不夠充分,以至於簡單地照搬了戰爭年代解放區文藝運動的政策、經驗和做法,致使文藝工作產生簡單化、教條化的毛病。
其次,由於沿用了解放區文藝的做法,因此對毛澤東指明的文藝與生活的關系做出了狹隘的理解,具體說來就是由文藝服務於政治,到文藝服務於政策、服務於當前中心任務,忽略了文藝自身的規律,導致創作中出現公式化、概念化傾向。
再次,由於把解放區文藝作為新中國文藝的楷模,相比之下對於國統區的文學藝術成就估計偏低,不能正確對待從國統區出來的廣大作家,把他們一概視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再加上文藝隊伍中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宗派主義情緒未能清除干凈,因此不免影響到作家隊伍的團結,影響了一些作家的積極性。
建國初期的文藝批判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的影響下開展起來的。
二、建國初期的文藝思想斗爭
1、1951年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
《武訓傳》是編導孫瑜根據山東貧苦農民武訓「行乞興學」的事跡改編而成的,影片攝制於1948年,建國後劇本做了修改重新拍攝,1950年底在全國上映。影片描寫武訓為了讓窮苦的孩子也能念書,忍受屈辱行乞40餘年,興辦三所義學,從而歌頌了武訓精神,肯定了武訓所走的道路。影片放映之初獲得一片贊美之聲。不久,對《武訓傳》的宣傳與贊揚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視,認為這種現象反映了文藝界嚴重的思想混亂,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撰寫的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嚴厲批評了《武訓傳》。 「討論」隨即轉變為聲勢浩大的批判運動。
2、1954年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的批判
俞平伯與胡適等同是「新紅學派」的主要代表,20年代出版了《紅樓夢辨》,後經修改,於1952年以《紅樓夢研究》重新出版,還將新寫的論文輯成《紅樓夢簡論》出版。對《紅樓夢》的版本、作者和文學上的承繼關系進行了大量去偽存真、核實正誤的工作,並且吸收了西方現代人文精神與美學觀點,對《紅樓夢》的藝術手法、藝術風格作出了有別於傳統的批評、闡釋,開創了紅學研究的現代格局。俞平伯的觀點和方法受到剛從山東大學畢業的李希凡、藍翎的質疑與批評,他們的文章受到了毛澤東的重視。毛澤東指出,李、藍二人的文章「是三十多年以來向所謂紅樓夢研究權威作家的錯誤觀點的第一次認真的開火。……看樣子,這個反對在古典文學領域毒害青年三十餘年的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論的斗爭,也許可以開展起來了。」。毛澤東的意見改變了這場學術討論的性質,使之發展成波及整個思想文化界的大批判運動。
3、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
胡風(1902-1985)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詩人、文藝理論家。原名張光人,湖北薊春縣人,他的文藝思想極為復雜,其核心在於強調作家的「主觀戰斗精神」,提倡創作主體的「自我擴張」與「自我斗爭」,用主觀擁入「客觀」,表現描寫對象「精神奴役的創傷」,主張創作方法大於世界觀,認為它們是現實主義的關鍵所在。對胡風文藝思想的論爭,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只是當時屬於正常的理論論爭。 1952年文藝整風期間,胡風發表了對文藝問題的不同意見,不久受到文藝界部分同志的批評。1953年《文藝報》先後發表林默涵、何其芳的《胡風的反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和《現實主義的路,還是反現實主義的路?》,對胡風文藝思想進一步展開批判,胡風不服,於1954年向黨中央遞交了30萬言的《關於解放以來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反駁了林、何等人對他的批評,同時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文藝觀點,受到毛澤東的首肯,然而時至1955年1月,《人民日報》開始看在批判胡風觀點的文章,2月,中國作協主席團決定對胡風資產階級文藝思想展開全面、徹底的批判。5月《人民日報》將胡風等人的私人通信作了摘錄,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升級為政治上的對敵斗爭,在全國掀起了粉碎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斗爭高潮。胡風被捕入獄,2100人受到株連,造成新中國成立以來罕見的冤假錯案。
1980年9月,胡風以及「胡風反革命集團」案在政治上得到平反。1988年6月,中央有關部門又對胡風文藝思想等方面的幾個問題復查,撤銷和糾正了以往的一些錯誤提法。
胡風(1902~1985)
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原名張光人,筆名谷非、高荒、張果等。湖北蘄春人。1920年起就讀於武昌和南京的中學,其間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作品。1925年進北京大學預料,一年後改入清華大學英文系。不久輟學,回鄉參加革命活動,後一度任職於國民黨的宣傳、文化部門。
1929年到日本東京,進慶應大學英文科,曾參加日本普羅科學研究所藝術研究會,從事普羅文學活動。1933年因在留日學生中組織抗日文化團體被驅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宣傳部長、行政書記,與魯迅常有來往。1935年編輯秘密叢刊《木屑文叢》。翌年與人合編《海燕》文學雜志,寫了《人民大眾向文學要求什麼?》,提出了「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革命文藝隊伍內部由此開始了一場關於「兩個口號」的論爭。這一時期發表大量文藝理論批評文章,結集出版了《文藝筆談》和《密雲期風習小記》,還出版了詩集《野花與箭》與一些譯作。抗日戰爭爆發後,胡風主編《七月》雜志,編輯出版了《七月詩叢》和《七月文叢》,並悉心扶植文學新人,對現代文學史上重要創作流派「七月」派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委、研究股主任,輾轉於漢口、重慶、香港、桂林等地從事抗戰文藝活動。1945年初主編文學雜志《希望》。這一時期著有詩集《為祖國而歌》,雜文集《棘原草》,文藝批評論文集《劍•文藝•人民》、《論民族形式問題》、《在混亂裡面》、《逆流的日子》、《為了明天》、《論現實主義的路》,散文集《人環二記》,譯文集《人與文學》等。
1949年起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其間寫有抒情長詩《時間開始了》,特寫集《和新人物在一起》,雜文短記《從源頭到洪流》等。
胡風的理論批評文字涉及多種文體及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學運動中出現的理論問題等,但中心是圍繞著現實主義的原則、實踐及其發展而展開的。對胡風的一些理論主張,長時期內一直存在著不同意見,展開過批評,發生過論爭,胡風堅持自己的觀點,進行了反批評。1954年向中共中央寫了《關於幾年來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即「三十萬言書」),被毛主席親自定為「胡風反革命集團」之首,被捕入獄,並開展全國范圍的批判、斗爭。1979年獲釋。1980年平反。後出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和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顧問等職。他的文學理論著述輯為3卷本《胡風評論集》出版。
三、「雙百」方針的提出與反右斗爭擴大化
1、「雙百」方針的提出
1956年5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其內容的核心是:主張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確定「雙百」方針是發展科學和文化事業的重要方針。隨後中央發表了關於開展整風運動的指示,動員各階層人士「大鳴大放」,幫助黨整風。整風運動的動員和開展使人們暢所欲言,作家們批判官僚主義、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給新中國文藝事業帶來的危害,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2、文藝界的反右派斗爭
1957年6月,經毛澤東知識和親自部署的反擊「右派分子」的斗爭迅速在全國展開。「雙百」方針的提出所帶來的令人欣喜的活躍局面很快發生了逆轉,創作自由和學術自由被打成資產階級的反動口號,許多文學作品和爭鳴文章被打成「大毒草」、「修正主義的文藝觀點」,連同馮雪峰、丁玲等在內的一大批評家、作家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2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周揚的《文藝戰線上的一場大辯論》,對文藝界反右派斗爭作了總結,並對這場斗爭的意義作了高度的評價。
文藝界開展的反右派斗爭全然否定了貫徹「雙百」方針、批判教條主義的積極成果,使「左」的思潮進一步蔓延,給新中國的文藝事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四、黨的文藝政策的調整與「左」傾思潮的泛濫
1、黨對文藝政策的調整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於政治和經濟工作中的「左」的作物,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等客觀原因,我國進入了連續三年的國民經濟嚴重困難時期。1960年冬,中央決定對各方面的工作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與此同時,文藝政策相應調整,周揚、夏衍、邵荃麟等文藝工作負責人在周恩來、陳毅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支持下,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糾正「左」的偏向,給文藝工作帶來了生機。1961年第三期《文藝報》發表了《題材問題》的專論,提倡題材的多樣化,破除題材問題上的清規戒律。同年6月,召開了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新僑會議),會上,周恩來做了重要講話。希望發揚民主,改變文藝界的作風。
1962年3月,全國話劇、歌劇、兒童劇創作座談會在廣州舉行,周恩來到會作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著重闡述了如何正確評價與對待知識分子、如何改善黨和知識分子的關系問題。陳毅也到會講了話,高度評價了中國知識分子在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貢獻。
同年5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的社論,社論指出文藝的服務對象,應由為工農兵服務,擴展到「為以工農兵為主體的全體人民服務」。
同年8月,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在大連舉行。著重研討文藝創作如何反映人民內部矛盾,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問題,邵荃麟提出「現實主義深化」、「寫中間人物」的主張。
這幾次會議和社論都在不同程度上總結汲取了前一階段文學工作的經驗教訓,澄清了一些理論是非。文藝創作方面有的一些新的變化,出現了一些表現普通人生活的較優秀的作品。
2、「左」傾思潮的泛濫
黨對文藝政策的調整所帶來的某些新局面,很快又被「左」傾思潮的升級淹沒。由於毛澤東同志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致使他在1962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向全黨全民發出了「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號召。
從1962年到1965年,林彪、康生、江青一夥相互勾結,利用毛澤東對文藝形勢的錯誤判斷,策劃了一系列全國性的大批判,其中影響最為惡劣、規模最大的是1965年11月開始的對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批判。

Ⅶ 大陸文學頭27年有哪些左的文藝思潮,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影響又是什麼

27年的小說,具有曲折的發展軌跡。 成績不小,問題不少。 存在的主版要問題: 由於權「左傾」思潮的影響,題材比較 窄人物形象流於類型化,概念化,公式化, 體裁也不夠豐富,形式單一,作家風格的 形成也受到限制

Ⅷ 1928至1937年文學運動與思潮的基本線索怎樣

很想問下你說的是外國文學,還是中國文學

從1928――1937年7月,是現代文學發展的第二期(左聯十年,左聯時期)
這是現代文學的重要轉折期,作為轉折期的主要標志是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的廣泛傳播,其影響壓倒了其他的一切文藝思潮。與此相應,1928年一月出現了無產階級文學倡導運動。當時叫普羅文學(普羅列塔利亞文學)!現代文學從「文學革命」發展到「革命文學」。以創造無產階級文藝為奮斗目標的左翼文藝運動、成為本時期的中心內容。
為什麼會出現無產階級文學的倡導運動呢?這是因為(1)在前一個時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由普通的一員逐漸戰敗了所有的對手,突出地顯落了出來,到這時期成為最受注意的文藝觀。在這個選擇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魯迅,他由進化論而最後自覺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
(2)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許多年輕的革命者、共產黨員都回到了文學戰線,他們在文學上向敵人展開了進攻,掀起了「左翼」文藝運動。
這一時期百花齊放的局面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蔣介石表面上統一了中國,搞專制、獨裁、要消滅共產主義思想,開始了瘋狂的文化「圍剿」,所以這時期的特點是文學戰線上的階級斗爭非常尖銳。九•一八以後民族矛盾逐漸上升。
這時期是創作上的破獲期,產生了《子夜》、《家》、《駱駝祥子》等傑出長篇小說。和標志著話劇藝術成熟的《雷雨》、《日出》等多幕劇。

Ⅸ 1949—1966年文學思潮有哪些

工農兵文藝思潮、極左文藝思潮、「干預生活」文藝思潮、人道主義思潮、虛假浪漫主義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