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治經濟學批判宣言 》的讀書心得
寫作背景和發表經過 1857年,爆發了席捲歐洲各國和美國的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這次危機,促使馬克思加快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寫作進程。馬克思利用過去積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間寫出了總標題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手稿,即《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導言》是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1859年出版《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時,馬克思沒有利用這篇《導言》,另寫了一篇《序言》。他在《序言》中說:「我把已經起草好的一篇總的導言壓下了,因為仔細想來,我覺得預先說出正要證明的結論總是有妨害的,讀者如果真想跟著我走,就要下定決心,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導言》在馬克思生前未發表,1903年3月,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時代》雜志上。
B. 馬克思基本原理讀書筆記(政治經濟學部分)主要內容:基本概念 基本關系 主要原理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其中產生的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理論成果,這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它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是人類思想智慧的結晶,具有絕對的先進性.加強了無產階級的力量,它是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使哲學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回答者:393217275 - 試用期 一級 3-30 22:09
因為馬克思主義只是一個普遍的理論,只有和中國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也就是中國化才具有實際的意義啊.
回答者:刺細胞 - 經理 四級 3-30 22:13
通過所黨委的動員大會和黨支部會議對「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宣傳,全支部黨員已經深刻認識到了先進性教育的重要性。「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更好地肩負起歷史使命」,是這次教育活動的目的,也是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所在。黨支部採取個人自學、集中研討等多種形式,認真學習《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讀本》,重點學習好黨章。學習時間不得少於40小時。黨支部每周集中活動一次,每位黨員至少要撰寫兩篇讀書筆記,每篇要求1500字以上。在認真學習的基礎上,黨支部總結新時期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具體要求:
第一,堅持以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在思想上保持先進性。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礎,思想上的先進是其他各方面先進的根基,保持思想先進的關鍵在於用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每一名共產黨員都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努力提高理論素養,提升思想境界,掌握先進文化,提高自身素質。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善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結合起來,自覺運用科學理論去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保持昂揚鬥志和進取精神。
第二,堅持推進社會發展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工作上保持先進性。履行崗位職責,做好本職工作,是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基本要求。共產黨員要保持工作上的先進性,一要積極投身到科技和經濟建設中,站在改革開放的第一線,身體力行,埋頭苦幹,特別要帶領人民群眾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 二要認真實踐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尊重群眾的創造,傾聽群眾的呼聲,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進一步提高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能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共產黨員來說不單是個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問題,更重要的是工作職責、工作內容,是檢驗工作成效的基本准則。
第三,堅持開拓創新、廉潔奉公和艱苦奮斗,在作風上保持先進性。作風是共產黨員黨性的體現,優良的作風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的有力保證。黨的優良作風要靠每一名黨員來保持和發揚。共產黨員要有好的思想作風,實事求是,光明磊落,不搞弄虛作假、陽奉陰違那一套,堅決反對官僚主義、教條主義;要有好的工作作風,扎扎實實,不懈進取,追求實效,去除花架子和形式主義;要有好的生活作風,求真務實,言行一致,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當老實人,廉潔自律,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做艱苦奮斗、反腐倡廉的表率。在作風上保持先進性,要求共產黨員務必正確對待名利、地位和權力,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夯實精神支柱,築牢思想防線,真正是心胸開闊,無私奉獻,避免政治上蛻化變質、經濟上貪得無厭、生活上腐化墮落。
作為一名黨員,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主要應該體現在做好本職工作,將黨員先進性融入於具體的崗位工作中,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讓人民滿意的業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對於每一個共產黨員來講,都是重要的問題。要樹立立志科學、忠貞報國的責任意識,不怕吃苦、奮發有為的拼搏精神,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不斷增強科教興國、創新為民、求索真理、攀登高峰的責任感和黨性意識,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和黨性修養,為科技創新、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應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辯證法等指導自己的科研工作。要成為堅持科學嚴謹學風的帶頭人。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擁有科學嚴謹的學風至關重要,正確的理論方法與嚴謹的學風是相輔相成的。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和作風,克服浮躁情緒,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樹立高尚的科學道德。科研工作要服務於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要自覺地將自然規律的探索與為國家的重大需求服務緊密地結合起來。要正確處理個人研究興趣和國家需要之間的關系,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在個人興趣和國家需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出現不一致的時候,黨員科研工作者要做到個人利益服從於國家利益。
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不是抽象概念、空洞說教,而應貫穿在黨員的工作和生活實踐中,不僅通過日常工作體現出來,也要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顯現出來。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崗位,對黨員的具體要求會有區別,但有一點應當是共同的:那就是共產黨員應成為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模範,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的模範。在社會生活中,也要注重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一旦個人與集體利益發生了沖突,不應斤斤計較小我的利益,而應服從全局的利益,把群眾利益擺在前面。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
每一名共產黨員都要為保持自身的先進性、保持黨的先進性而盡職盡責、不懈努力。要把保持先進性視為一種責任、一種義務,把這種責任和義務轉化為一種壓力、一種動力,時刻提醒自己、激勵自己。要緊密聯系改革發展穩定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大局,進一步明確保持先進性的目標和方向;要緊密聯系黨員隊伍狀況特別是要著力解決好的種種問題,進一步明確保持先進性的關鍵和重點;要緊密聯系自身工作情況和思想實際,進一步明確保持先進性的措施和方法。只要真正重視,認真對待,付諸行動,持之以恆,我們黨和每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就能夠保持好、發揮好、發展好,我們黨和每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就能夠長期保持、有效發揮、不斷發展。
總之,作為一名黨員,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我們要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論上、學術上、學風上和行動上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樹立堅定正確的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堅定不移地帶頭執行黨和國家在現階段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把自己的科研工作與黨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緊密地結合起來,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努力實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應該多學習一些政治理論,應該把學習和實踐聯系起來,應該帶頭去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團結人民群眾,搞好科研和各方面工作。
C. 政治經濟學原理穆勒的讀後感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5.20.—.5.8)
英國經濟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
約翰·穆勒是李嘉圖學說體系的追隨者,而他接受李嘉圖學說竟然始自年少之時,這完全得自他的父親詹姆斯·穆勒的教誨。這位父親本人就是李嘉圖的密友和經濟學上的學生,並對李嘉圖學說的傳播和最終的解體起過很大作用。他對兒子約翰·穆勒的教育尤其嚴格,兒子的聰明好學也著實令父親對他深為器重。在父親的教育下,小穆勒3歲開始學希臘文,8歲開始學拉丁文,並開始接觸幾何與代數,9歲開始閱讀古希臘文學與歷史作品,10歲讀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德摩斯提尼的原著,12歲開始學習邏輯,熟讀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著作;尤其有重要意義的是,13歲時,在父親的指導下,他開始閱讀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接著又閱讀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自學過程中,經常同父親在散步時就政治經濟學的各種問題進行交談,他將這些學習和談話的內容寫成筆記,據他說,他父親的《政治經濟學原 理》(1825年)即是以他的筆記和其他資料整理而成的。父親的教育成為小穆勒接受當時最先進的經濟學的最初的來源。
他還有幸受到李嘉圖的直接教誨,這當然也是由於其父親和李嘉圖有著不尋常的交往,在李嘉圖時常來家作客、談論經濟學和哲學問題時,小穆勒不免也要插上幾 句,父輩的這種親密關系和理論觀點無疑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穆勒14-15歲(1820年5月一1821年7月)時曾同英國大哲學家邊沁之弟同游法國,其 間除學習法文外,還聽了有關化學、植物學和高等數學等方面的課程;他還有機會在薩伊家中住過一段時間。法國日益高漲的民主自由氣氛,薩伊的自由主義經濟 學,對年輕穆勒的經濟思想的形成無疑都會有一定影響。
D.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讀後感
假 如 馬 克 思活 到 今 天 ···
——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有感
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觀點,這些光輝的思想有如煜煜晨星,穿越百餘年的歷史雲煙,至今仍在指導著我們的前進方向。然而,我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卻被以下這段話所感動:
「自從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以後,我同他不斷通訊交換意見,他從另一條道路(參看他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得出同我一樣的結果,當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魯塞爾時,我們決定共同鑽研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思想體系的見解之間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這個心願是以批判黑格爾以後的哲學的形式來實現的。八開本兩厚冊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亞的出版所,後來我們才接到通知說,由於情況改變,不能付印。既然我們已經達到了我們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問題,我們就情願讓原稿留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了。」
人一生的思想就像一條蜿蜒流淌的河流,它總是隨著地形、降雨量等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變的話,那就是它永遠向前奔流的內在特性了。只有變,才是永恆不變,偉大如馬克思者,在其一生中,也免不了要時時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在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探索真理;而一旦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中又向前邁出一步,他就更加堅定地向前走去,無暇顧盼身後的足印,不論這些足印多麼輝煌,多麼深刻,多麼令人嘆服。因為他知道,河流一旦停止了它匆匆向前的腳步,就不會再翻滾出晶瑩的浪花,也不會再發出恢宏的濤聲,即使這條河流再浩瀚,再寬廣,它也不能夠再被稱作河流,而不過是一潭死水而已。
然而,有多少馬克思主義的所謂忠實信徒,卻不能理解這樣一個最樸素、最簡單的道理。他們畢恭畢敬從這條思想的大河中舀出水來,當作聖水,奉為圭臬,小心翼翼供奉於神壇之上。他們不知道,脫離了歷史的地形、時代的氣候,脫離了瞬息萬變的水文而舀出的河水,對這個現實的世界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僵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正如截斷的河流不再是河流。
回顧中國的現代歷史,有多少事件在今天可以當作笑話來看。如在我的家鄉蕪湖,就曾出過一個「年廣九事件」。當時中國正處在轉軌時期,要將人們的思想從禁錮當中解放出來十分艱難。為了發展經濟,人們從馬克思原著中找出一句話:僱工在6人以下不算剝削,便以6人作為個體戶僱工的上限。年廣九卻因為雇了二十來個人替自己炒瓜子,被定為走資本主義道路而琅璫入獄,最終還是小平同志出來說了話,解了圍。我不知道如果馬克思聽說了這件事,是該啞然失笑,還是啞口無言。不幸的是,類似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國還在不停地上演,人們在提出新的理論之前,也還總是習慣於翻箱倒櫃地找尋「理論依據」,看看若干年前馬克思如何說,列寧怎樣講,找到只言片語便如獲至寶,奉為尚方寶劍,找不到也要挖空心思湊上前去。比如前些年每當我們提及「兩個先鋒隊」理論時,都要在後面加上毛主席的原話來為自己「正名」,好象沒有了「依據」撐腰壯膽,說話便覺底氣不足,這種小心翼翼的心態,不知究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恭敬、忠誠,還是背叛。
人的生命總是有限,而探索真理的道路卻是無窮。馬克思他老人家探索真理的腳步,終究在無法違背的自然規律面前終止了。但假如馬克思活到了今天,他是否還會繼續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是否還會毫不吝惜地將自己那些被一代代學者拿著放大鏡研讀,並且一個字眼也改動不得的經典著作,交付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呢?答案幾乎是不言自明的。有勇氣又有能力時時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在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探索真理,這才是馬克思的偉大之處。而每一個自稱的馬克思主義者,也都應該不時地問一問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勇氣及能力吧。
參考:http://blog.sina.com.cn/zy99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學習後的感悟
馬克思的《資本論》,全面的闡述了資本主義的出現、發展、衰落和必然走向滅亡的整個過程,而《導言》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即從抽象到具體的科學方法第一次做了說明 。闡述了在認識過程中,歷史考察和邏輯分析相互關系的重要方法論問題。
馬克思說「:「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當代最主要的兩種價值觀,也是當代最基本的兩種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且對人類社會形態作出了科學劃分。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由此發現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沒有給出相應的位置。那麼,它們應該屬於哪一組對應關系呢?這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關於五種社會形態的劃分是具體的,是實際社會制度的歷史反映和理論推斷。
從總體上看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狀況,所有國家都已經超越了「人的依賴性」階段,都遠未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階段,各國同屬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這一階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隸的、封建的人對人的依附關系,勞動者獨立了。但這種獨立性由於物的不豐富而必須以物的依賴性為前提。人的社會權利基本表現為以物的形式佔有。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19世紀的中葉。在此之前,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人類批判資本主義、幻想代替資本主義的一個美好理想。在此之後,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斗爭。但直到他們去世之前,還沒有形成任何現實的、真正意義上的、由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以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為共產主義准備了相對發達的生產力和豐富的物質條件。這樣一來,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任務,就歷史地落在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肩上。
人類社會目前處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中國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關於社會狀態的劃分,中國社會現階段的發展狀態應該對應於資本主義社會。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事實是,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並沒有真正形成資本主義制度。中國社會的發展演進,的確出現了特殊形式。封建社會沒落之後,中國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奪取了國家政權,開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中,具體社會制度演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在本質上不同於經典的資本主義,完全有理由承擔起為人類社會向第三個階段——共產主義邁進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務。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諸如市場經濟體制、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現代企業制度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理應吸收和繼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具有明確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生弊端的覺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揚棄。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徵:一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生產方式中脫胎出來的。它相對於不發達的物質生產,不可能完全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是在人類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深刻認識、理性把握的基礎上產生的。它通過自己的發展、壯大而揚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把發展生產力和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弊端當作己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同一性表現為合作、借鑒、發展,斗爭性表現為對抗、摩擦、代替。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最終會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成為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關系而言,我們既要清醒地認識到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對抗的客觀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它們之間暫時的、有條件的同一性。它們之間存在著平等競爭、互相借鑒、長期共存的歷史機遇。一個社會形態能夠長期穩定並不斷發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起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發展。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麼樣性質的社會。我國現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生產方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佔有為基礎的。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社會既區別於資本主義社會,又不同於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演進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國家由資本主義制度完成的歷史任務。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但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這段話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說的。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只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但這種代替必須體現在社會制度上,而社會制度的變革又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 當人類進入20世紀以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終於獲得了自己的制度載體——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用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脫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而中國共產黨的國家,就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能夠獲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規律的如下感悟:
第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幾乎同時產生,又同時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它反對剝削,但繼承人類一切美好的價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權、平等。
第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社會生產力相對發達的條件下,資本主義表現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會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的條件下,社會主義也表現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價值。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會共存於人類社會。它們之間既對抗又傳承。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雖然錯綜復雜,但兩者的共存占現實主導地位。它們的存在都是現實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都還遠遠沒有達到人們期望的那種高度發達的程度,貧富差別是目前所有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完全戰勝資本主義還不可能上升到現實主導地位。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只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但是,馬克思的科學論斷也一再的被歷史的實踐所證明「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 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人類社會一定會實現共產主義,但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幾代、十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奮斗,甚至是流血犧牲。
參考:http://www.unjs.com/ahistory/ls/ahistory_30040.html
摘錄摘錄,再改改吧
希望可以幫到你哦(*^__^*)
E. 讀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有感
在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中,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治經濟學」 理解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經濟的學科,「政治經濟學」也可簡稱為 「經濟學」。馬歇爾的經濟學說集是19世紀上半葉至19世紀末經濟學之大成,並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方法,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馬歇爾是劍橋大學教授,也是英國正統經濟學界無可爭辯的領袖。他於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被看作是與斯密《國富論》、李嘉圖《賦稅原理》齊名的劃時代的著作,在盎格魯——撒克遜世界(英語國家)替換了古典經濟學體系其供給與需求的概念,以及對個人效用觀念的強調,構成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
(5)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擴展閱讀:
馬歇爾的方法論主要可概括為:
1、既主張採用推導理論模型的抽象法,又贊成歷史主義的描述法。他對歷史學派和奧地利學派就經濟學研究是採取歷史歸納法還是採用抽象法的爭論的態度是:每一種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種方法應適當配合,而不應該相互排斥。
2、吸收了進化論的觀點,提出的「只有漸進,沒有突變」的連續原理,用以分析各種商品現象。
3、數量關系分析法更明確地演化為邊際增量分析法,不僅用它分析價值問題,而且把它推廣到其他經濟問題的分析上,如國民收入的分配、生產、要素的組合替代原則,生產過程中各類資源的配置原則等。
4、把力學中的均衡引入到經濟分析當中,創立了靜態的局部均衡分析法,運用這種方法求來分析相反經濟力量的關系,如均衡價格的形成。這分析方法奠定了現代微觀經濟學分析法的基礎。
5、運用數學公式、幾何圖形以及圖表來解釋各種經濟現象,例如供給表和需求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彈性公式等。
F.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第四版的讀書筆記 字數2000左右
首先,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崇尚金錢的思想日益加重,誠信危機,是非難辯,傳統道德底線被無情的突破,貪污腐化案件時有發生。黨中央、國務院的政策好,群眾評價高;但是個別地區基層組織渙散,公信度低,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當然,黨員隊伍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主流還是好的,我們必須予以肯定。其次,作為一名黨員,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更是黨組織中的普通一員,要在思想觀念上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要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提倡「社會主義八榮八恥」榮辱觀、正確的政績觀,真心真意為人民服務。第三,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拼搏不息的奮斗精神,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未來。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要堅定信念,相信自己,相信黨和國家的政策,用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以實際行動去改造世界。第五,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不要盲目崇尚拜金主義,要明確自己人生的意義在於為國家、為人民更多的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過分追求榮華富貴,迷失自己的本心。第五,要有責任意識。不管是在家庭、在單位、還是在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要擔負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家庭中,孝敬父母,贍養妻兒;工作中,安分守己,盡職盡責,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G. 求政治經濟學讀後感3000字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學習後的感悟 馬克思的《資本論》,全面的闡述了資本主義的出現、發展、衰落和必然走向滅亡的整個過程,而《導言》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即從抽象到具體的科學方法第一次做了說明 。闡述了在認識過程中,歷史考察和邏輯分析相互關系的重要方法論問題。 馬克思說「:「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當代最主要的兩種價值觀,也是當代最基本的兩種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且對人類社會形態作出了科學劃分。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由此發現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沒有給出相應的位置。那麼,它們應該屬於哪一組對應關系呢?這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關於五種社會形態的劃分是具體的,是實際社會制度的歷史反映和理論推斷。 從總體上看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狀況,所有國家都已經超越了「人的依賴性」階段,都遠未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階段,各國同屬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這一階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隸的、封建的人對人的依附關系,勞動者獨立了。但這種獨立性由於物的不豐富而必須以物的依賴性為前提。人的社會權利基本表現為以物的形式佔有。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19世紀的中葉。在此之前,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人類批判資本主義、幻想代替資本主義的一個美好理想。在此之後,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斗爭。但直到他們去世之前,還沒有形成任何現實的、真正意義上的、由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以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為共產主義准備了相對發達的生產力和豐富的物質條件。這樣一來,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任務,就歷史地落在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肩上。 人類社會目前處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中國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關於社會狀態的劃分,中國社會現階段的發展狀態應該對應於資本主義社會。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事實是,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並沒有真正形成資本主義制度。中國社會的發展演進,的確出現了特殊形式。封建社會沒落之後,中國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奪取了國家政權,開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中,具體社會制度演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在本質上不同於經典的資本主義,完全有理由承擔起為人類社會向第三個階段——共產主義邁進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務。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諸如市場經濟體制、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現代企業制度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理應吸收和繼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具有明確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生弊端的覺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揚棄。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徵:一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生產方式中脫胎出來的。它相對於不發達的物質生產,不可能完全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是在人類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深刻認識、理性把握的基礎上產生的。它通過自己的發展、壯大而揚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把發展生產力和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弊端當作己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同一性表現為合作、借鑒、發展,斗爭性表現為對抗、摩擦、代替。
H. 誰有《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 讀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有感 近日,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由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所著的《經濟學原理》一書。 這本經濟學經典之作令我感悟頗深, 不僅豐富了我的專業課知識, 而且讓我對經濟學這門學 科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近代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劍橋大學經濟 學教授,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英國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人物。其所著《經濟學原理》在西方 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它闡述的經 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 而《經濟學原理》正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 力量均衡,猶如剪刀的兩翼,是同時起作用的。 由於初次閱讀經濟著作和自身專業知識水平有限, 我對書中的觀點理解的並不透徹。 但 還是能大概的了解《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 它以均衡價格為核心,分為消費論、 生產論、 交換論和分配論四大部分,包括緒論在內又可分為七篇,讀完每一篇我都會有所感悟。 序言。在我閱讀的這一版序言中,他闡述了本書的研究對象、范圍和方法,論述了邊際 分析的重要性和局部均衡理論的正確性。 導言篇。在該篇中,馬歇爾進一步論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即「經濟學既是一門研究財富 的學問,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強調心理因素對經濟生活的作用。 基本概念篇。這篇主要對財富、生產、消費、勞動等後面各篇所涉及的一些經濟學基本 概念進行了探討。 論需求及其滿足篇。 本篇馬歇爾主要闡述了其的消費理論, 在本篇第一章他就論述了本 書的主脈絡,即消費—生產—交換—分配。他的消費理論以研究慾望作為出發點,指出需求 是慾望的滿足,而這種滿足時可以用效用來衡量的。他還闡述了效用遞減率、邊際效用、市 場需求率、 需求彈性和消費者剩餘等微觀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和定律, 構建了微觀經濟學消費 論的基礎。 生產要素篇。馬歇爾在這篇里闡述了他的生產理論。他把生產要素分為土地、勞動、資 本和組織四類,並詳細論述了它們的供給變動規律。在對土地這一生產要素的論述中,他提 出了報酬遞減傾向規律。 通過對當時教育體制的分析, 他認為 「國家將教育當做是一種投資, 使大多數人擁有比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機會,也會很有利。……能提高英國的生產力。」 他主要通過心理因素來分析財富,認為「儲蓄的動機是家庭情感」利息是延緩滿足的報酬。 同時也分析了利率與財富增長的關系。 在對工業組織的分析中, 馬歇爾提出了外部經濟和內 部經濟的概念,認為有效的組織能提高效率。在本篇的結尾,他還討論了報酬遞增傾向與報 酬遞減傾向的相互關系。 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篇。在本篇中馬歇爾闡述了其的交換理論,也即價值論— 均衡價格論。本篇是這本書的核心部分,也是馬歇爾理論的精髓。他把傳統經濟學的供給決 定論和邊際學派的需求決定論進行了有機結合,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 決定需求一方的力量是某一商品的邊際效用, 決定供給一方的力量是生產某一商品的邊際生 產費用。供求均衡形成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並且這種均衡是穩定的。他進而引進了時間因 素,區分了暫時、短期、長期三種情況,認為時間長短不同,需求和供給方面對決定均衡價 格的影響是不同的。最後還研究了壟斷理論。 國民收入篇。這篇主要論述的是分配理論。馬歇爾以其在第四篇中論述的土地、勞動、 資本、組織(企業家才能)這四類生產要素為基礎,運用均衡價格理論來依次研究各個生產 要素,把分配問題轉為生產要素的各自的均衡價格問題。他將工資看作是勞動的均衡價格, 利息是利用資本的均衡價格, 利潤是企業家組織能力的均衡價格, 地租是利用土地的均衡價 格。在本篇的最後,他還探討了進步對價值總的影響及和生活標準的關系。 由此可見,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的學術名著, 《經濟學原理》雖然博大精深, 但卻有非常完整的理論架構,分析層次分明。在序言中,馬歇爾就認為「本書仍然是一本經 濟學的入門書; 雖然不是在所有方面, 但也在某些方面類似於研究類似於研究經濟學的基礎 著作。 」 讀完這本書,我除了被它的清晰結構感染之外,還被它的內容所吸,從中受益匪淺。 《經濟學原理》無愧於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雖然出版於 100 多年前,但書中的 均衡價格理論以及關於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分析, 至今仍然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微觀經濟分 析的理論基礎和主要內容。 該書對後來的經濟學家影響也很大, 之後流行在英美等國的現代 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等的基本觀點,都是師承馬歇爾的經濟理論的,即便是 發動了一場經濟學革命的凱恩斯理論,也仍然接受了它的不少東西。 《經濟學原理》的一大重要特點就是折衷主義。在這本書里,馬歇爾用折衷主義的方法 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和邊際生產力論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研究對象上, 他主張經濟學同社會學合流, 經濟學研究對象不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也有人與人之間的關 系,這顯然是一次折衷。在方法論中,他既採用推導模型的抽象法,又採納歷史主張的描敘 法,他認為各種方法應適當配合,而不應互相排斥,因此也是折衷的方法。該書的核心「均 衡價格理論」 其實也是傳統經濟學如生產費用論強調供給因素和邊際學派的效用價值論側重 需求的一種折衷。 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所運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對各經濟學派的綜合。 第一, 以心裡分析為基礎。 馬歇爾和主觀學派一樣, 認為經濟學主要研究人類行為的動 機。他認為人的心理動機會有力的影響人的選擇行為,從而支配人的經濟活動。 第二, 強調「邊際增量」分析。這是受到數理經濟學派的啟發而產生的。馬歇爾認 為,「精神和物質世界中,我們對自然的觀察,與總數量的關系沒有與增加量的關系那樣 大」。因此,在《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他廣泛運用了邊際增量的分析方法。 第三, 強調「局部均衡」分析。 馬歇爾把物理學中作用和反作用的均衡觀念來說明經濟 力量的均衡。馬歇爾強調的均衡不是一般的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馬歇爾研 究的是單個生產者或消費者,而不考慮各廠商、消費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第四,強調「靜態」分析。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總是將自己研究的現象置於經 濟關系和相關因素不變的環境中。認為靜態下,生產和消費、分配、交換的條件一般多是不 變的。 通過閱讀,我們也不難發現:受階級和時代的限制,其理論具有局限性。 馬歇爾作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始終沒能擺脫其的歷史局限性。首先在經濟學研究對象 上,他沒能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引入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因為他認為,揭露資本家 對工人的剝削不利於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其次,其的核心「均衡價格理論」雖然使用價值 這個概念,但他所說的價值實際上是價格,從而掩飾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第三,在分 配論中的工資里,他認為工資是勞動這個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掩蓋了工資的本質。在利潤 中,他極力宣揚資本家在生產中的作用,掩蓋了利潤是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本質。他把 地租看成是受土地的需求影響而由其的邊際生產率決定的和利息是資本的需求和供給相均 衡的價格也都掩蓋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 這不禁使我想到了中國。最近 20 年來,中國經歷了劇烈的社會和經濟變革,而且可以預 期這種變革將繼續沿著更加開放、更加有序的市場經濟道路前進。然而,這種變革需要適當 的經濟理論來提供某種指導, 中國發展需要經濟理論的創新。 在創新過程中無疑要借鑒西方 經濟學,而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就是不錯的選擇。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曼昆十大經濟學原理 Mankiw's Ten principle of economics --------關於人們如何作出決策-------- 1.原理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2.原理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原理三: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原理四: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關於人們如何相互交易-------- 5.原理五: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原理六: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原理七: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關於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8.原理八: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9.原理九: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原理十:society face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結論-------- 關於個人作出決策的基本結論是: 人們面臨不同目標之間的交替關系(原理一), 任何一種行動的成本可以用所放棄 的機會 來衡量(原理二),理性人通過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作出決策(原理三),以及 人們根 據他們所面臨的激勵改變自己的行為(原理四)。 關於人們之間相互交易的基本結論是:貿易可以是互利的(原理五),市場通常是 協調人 們之間貿易的一種好方法(原理六),如果存在某種市場失靈,或者如果市場結果 不平 等,那麼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場結果(原理七)。 關於整體經濟的基本結論是: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終的源泉(原理八),貨幣增 長是通 貨膨脹的最終的根源(原理九),而且,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 替關系 (原理十)。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經濟學原理》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1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經濟學本源問題的回答劉倩 國民經濟學 2006020234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職班主任的事情,書,確實讀少了不少,但是在與小師弟小師妹的 交往中,我又對「經濟學」這個詞彙有了新的認識。 今年華師經管院的招生是大類招生,我帶的班級是經濟學類 1 班。經濟學類,別說對於 他們,就是對於我這個理論上已經讀了 6 年大學的人來說,都覺得十分不解。於是,他們帶 著很多疑問,很多困惑,很多迷茫邁入了大學校門,開始了大學的生活……作為兼班師姐, 自然會面對很多來自他們的問題,比如說經濟學究竟是什麼,要學哪些科目,學經濟學以後 有什麼用。後面兩個問題都還挺好回答的,但第一個問題,一個本源的問題真的把我給問倒 了。於是,新生進入軍訓後,趁著一些空閑,我端起了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 ,希望能在 這本經濟學的里程碑和經濟學入門教程中找到答案。 馬歇爾是英國近代最著名的經濟學家, 新古典學派和劍橋學派的創 始人,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是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經濟學界最重要 的人物。他生於英格蘭,1865 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畢業後她在劍橋任 教九年,然後又到了牛津大學,1885 年,他又回到了母校執教,直到 1905 年退休。這樣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他進入大學後開始學習數學、 哲學和政治經濟學,而且他最有興趣的哲學,但他最後還是選定經濟學 為專業。做出這個決定的重要原因是馬歇爾曾走訪英國的貧民區,無法 忘卻他所見到的貧窮和飢餓。 有人說,每一本經濟學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義,其主要原因在於其符合其 特殊的社會背景和經濟狀態,符合各自歷史條件的要求。亞當?斯密在他的經濟學巨著《國 富論》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稱為「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強調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馬歇爾繼承 了斯密的「看不見的理論」 ,反對國家政府幹預經濟,他在 1890 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中 闡述了供求論、節欲論、生產費用論,特別是邊際效用論,形成了「折衷的理論體系」 。他 在這本書里建立了靜態經濟學, 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續和發 展。他的這一著作被看作是與斯密《國富論》 、李嘉圖《賦稅原理》齊名的劃時代著作,成 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專著,成為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多年來一直被奉為英國經濟學的聖經。 這本經濟學著作,在馬歇爾在生之年就出版了 8 次之多。 馬歇爾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有相當嚴密的體系, 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體系, 一個研 究經濟學的基本框架。這本書分成了 6 篇。第一篇序論。把經濟學定義為研究財富及人類需 求關系的一門應用科學,認為其目的在於解救貧困和增進福利。第二篇,說明財富、價值、 土地、所得、工資、地租、利息、利潤、准租、生產、消費、勞動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 需求及其滿足,論述消費理論。第四篇,生產要素,論述生產理論,在這一部分,講述了土 地、勞動、資本和組織之間的關系。第五篇,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第六篇,國民 所得的分配,論述分配理論。 馬歇爾是局部均衡分析, 即微觀經濟學的創始者, 他研究單個市場的行為而不考慮市場 與市場之間的影響。 他運用上升的供給曲線和下降的需求曲線分析收入、 成本的變化對價格 的影響。從而得出了均衡價格理論,這也是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 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時起作用的。而《經濟學原理》這本著作正是對均衡價格論 的論證和引申。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2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馬歇爾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建立了彈性的概念和計算彈性的公式。 他分析了需求的價格 彈性和供給的價格彈性, 發現在短時期內需求的上升會帶動價格產量的小幅度增加, 但更多 的會導致價格的上升。在長時期內,產量較容易擴張或收縮,企業可以進入或退出,這使得 長期的供給曲線顯得比較平坦。因此,馬歇爾得出結論,在短期里,需求是影響價格的決定 性因素;而在長期里,供給或生產成本是影響價格的決定因素。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尋找著那個本源問題。書中是這么講的: 「經濟學是研 究人的行為學問, 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要研究影響人類行為的動機, 即人為什麼會進行這樣那 樣的選擇和活動」 ,馬歇爾得到的結論是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最堅定的動機還是獲得工 資和貨幣。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拿工資及貨幣來衡量的,比如說情感因素,經 濟學並不能直接衡量,但是經濟學卻可以用來衡量情感所帶愛的苦樂得失。因此,我們可以 說經濟學主要研究各種人類活動的動力或阻力。 這是經濟學的起點。 也是關於經濟學本源問 題的回答。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這本書的英文名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者:N. Gregory Mankiw。依我看 來,這是一本每個人都應當讀一讀的好書,若你對經濟學知之甚少,則尤其如此。我看的這 個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譯,分上下兩冊。現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經是第五版 了。我現在只讀完了它的上冊,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暫停一段時間,看看其他的書,然後 再繼續學習它的下冊。 我這個人是比較缺乏經濟頭腦的:不會賺錢、不會投資、也不會花錢。從小,周圍 就沒有真正懂經濟學的人,所以沒有受到過這方面的熏陶。因而對我來說,就不是單純看看 投資一類的書就可以學會賺錢的了, 需要從頭開始, 首先培養自己最基礎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讀完這本書,果然收獲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現象,現在都有了一些新 的理解:大到國家的經濟,比如,中美之間的貿易對誰有利,對誰有弊;英國當年為啥要搞 圈地運動;小到個人經濟,比如我的工資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後我會慢慢把這些想法都 整理記錄下來。 這本經濟學原理的開篇就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其後的章節都是圍繞著這十大 原理對各種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的分析論述。 在這里, 我就以重新復習一遍這十個原理的方式 來作為自己的讀後感吧。 這十大原理中的頭兩條不單適用於經濟學領域, 而是對我們所做的 任何決定都適用,所以我在這里對這兩條做了評論。其它條目領會得還不夠深,要過些時候 單獨寫評論。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這一條作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為每個人即便從未學過經濟也會對它有最深刻的體 會。 經濟學中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這個權衡取捨引出來的; 而經濟學研究的意義也正 是在於幫助人們在權衡取捨中選擇最優的方案。 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3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過和我同樣的體會:慾望很多,能得到滿足的卻很少。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這是一個最熟為人知的權衡取捨。而我自己也 是每天面對各種權衡取捨: 早飯吃包子還是油條; 多花點時間工作還是多花點時間鍛煉身體; 平時多學計算機還多學習經濟;是買房還是投資;是愁眉苦臉地計劃將來的每一步路,還是 乾脆啥也不想又傻又開心的過日子。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 他所放棄的東西。 假設我現在開始考慮是應該出去做搬運工還是去上大學,去當搬運工可以每月有 1000 元的收入,而上大學沒有收入還要交學費。這樣看來,還是當搬運工比較合算,但這 是在沒有計算成本之前。 做搬運工是有成本的, 它的成本就是因為沒有去上大學而失去的一 切,其中之一就是畢業後的工資收入。假設你這輩子工作 30 年然後退休,則做搬運工的成 本是大學畢業後一輩子的收入,至少 3 百萬元;而做搬運工的收益頂多隻有它的 1/3,收益 減掉成本其實是虧損了 2 百萬元的。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有機會上大學就千萬別 去做小工。 上大學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單是學費,還包括因為上學而失去的工作機會。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 出去工作能賺到的錢數大不不同, 因而人與人之間上大學的成本也有著 天壤之別。比如說我,假如不上大學,也許就只能當搬運工,這個成本是非常低的,那當然 是上大學比較合算。但比爾蓋茨沒有上完大學,就去開了一家軟體公司並且佔領 PC 機操作 系統市場,收益相當於大約 1000 億美元。這個成本實在是太大了,對於他來說顯然讀完大 學是不合算的了。 基於同樣的原因, 沒有選擇上大學的還有 Apple 的總裁, Oracle 的總裁, 眾多的體育明星等等。 在金錢方面,人與人之間是非常不平等的,貧富之間差距巨大。但有些東西人與人 之間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時間,大多數現代人都擁有 60~80 年。 在時間與金錢之間做權衡取捨又是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時間這東西在不同的情形 下,所對應的金錢是大不相同的。對於窮人來說,時間並不值錢,對於富人則正好相反;對 於同一個人,時間剩得越少,越劇的它值錢。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做實習生,一個月有 500 塊錢就可以樂得屁顛屁顛的; 而當他即將去見上帝的時候, 哪怕花 5 萬塊錢延長一天的 生命,也覺得值得。 我要去城裡的另一邊,可以打的,也可與坐公交。也就是說,除了舒適之外,更要 在 50 塊錢和多花費在路上的一個小時的時間之間權衡取捨。 對於我來說, 塊錢還不是一 50 個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數字,不過我經常這樣說服自己:算了,就花 50 塊錢吧。到我快死的 時候,這 50 塊錢也許連 1 分鍾都買不來;而現在能買來 1 個小時,已經很合算了。 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4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有些權衡取捨非常容易做決定,因為成本比較低。比如是取魚還是取熊掌。我決不 會在飯桌上為這個問題多費腦筋,無論選什麼,成本都不高。有些決定就難做了,比如當生 和義不可得兼,取生還是取義?無論取什麼,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更好。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市場通常是組織 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 場結果。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 幣時,物價上升。 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社會 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5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