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跋」一般是寫在書籍或文章的前面還是後面
跋,一種文體,寫在書後、文後,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跋與序雖然是一回事,但在語言上卻略有不同。因為跋或後序、題後之類實際是對序的補充,所以一般都更為簡勁峭拔,不像序那樣詳細豐富。
(1)跋文學體裁擴展閱讀
常見文學體裁有詩歌、小說、散文、劇本、劇小說、寓言、通訊等。
1、詩歌: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2、小說: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3、散文: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
4、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不多,但言簡意賅。
㈡ 文學常識 跋的分類
跋就是寫在書後、文後的序。 序這種體裁,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後代有的還很像是抒情散文。有的序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藉以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和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度;有的序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有的序抒情成分較多,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史記》中的書、表、傳的序,都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藉以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和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度。《〈戰國策〉序》則歷述從春秋至戰國的轉變,通過敘事表現作者的道德禮儀觀以及對縱橫游說之士作品的評價。後來的「史序」便都是繼承了漢代這類序文的傳統,例如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中的《一行傳序》、《伶官傳序》等即是。至於讀古代書籍文章而寫的序,例如曾鞏的《〈戰國策〉目錄序》、《〈新序〉目錄序》等,更是以議論為主。 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序不多見,典型的是韓愈的《張中丞傳後序》。它是作者讀了李翰所作的張巡傳後寫在該傳後面的,大半篇幅記載張巡的事跡,以補李翰傳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卻用了兩大段發表議論,以批評「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的時弊。因此這篇文章雖然以敘事為主,但這篇並不是傳記,還是序。 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等。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和歐陽修的《釋秘演詩集序》,雖然一個是為自己的《八愚詩》作序,一個是為某一人的詩作序,但也屬此類。這種序的抒情,也都離不開議論和敘事,如《春夜宴桃李園序》。 從唐代起,序又稱為「引」,劉禹錫所作的序,都寫作「引」,如《彭陽唱和集引》、《吳蜀集引》等。蘇洵也以引為序,如《族譜引》之類。這是作家的習慣問題。劉禹錫的父親叫劉緒,緒、序同音,蘇洵的父親叫蘇序,因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為引。這本來是特殊情況造成的作家個人的規矩,但由於劉、蘇的影響,後來也有人作起「引」來,那就與避諱無關了。 最初書、文只有序。自從序固定在書、文的前邊以後,作者如果還有要說的話,或者別人要把心得、意見、考證等內容寫上去,就寫在書、文之後,稱為後序(如韓愈的《張中丞傳後敘》)、題某某後(如柳宗元的《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等等,到了宋代,就把這種文章稱為跋。例如,歐陽修的文集中就有幾十篇跋。 跋與序雖然是一回事,但在語言上卻略有不同。因為跋或後序、題後之類實際是對序的補充,所以一般都更為簡勁峭拔,不像序那樣詳細豐富。
㈢ 古代文學體裁有哪幾種
古代文學載體15種,具體如下:
賦: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如《與朱元思書》。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辯:「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如《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論:一種論文文體,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奏議: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如《文章辨體序說》。
序: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如:《〈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雜記: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如《世說新語》、《夢溪筆談》。
游記: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如《岳陽樓記》。
傳奇: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浮生縈雲》《南柯太守傳》等。
民間故事: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常有神話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3)跋文學體裁擴展閱讀
形成:
文學體裁的形成,除了歸根到底為社會生活所決定之外,還與文學傳統的繼承、革新和歷代創作經驗的積累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文學體裁是表達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具體樣式。它是適應於反映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同時又受制於作家對文學傳統的繼承、革新,藝術經驗的積累和創造能力的發揮。
各種文學體裁只有適應於反映社會生活的需要和廣大群眾的要求,並和民族的優秀文學傳統結合起來,才能健康地發展,並逐步地趨於完美。
參考資料
網路-文學載體
㈣ 文學體裁有哪些
文學體裁一般分為四種:小說、詩歌、戲劇、散文。
詩歌,是語言精練、分行分節、講究韻律的。
戲劇由布景,角色介紹,人物台詞等組成,在形式上也是好區分的。
小說和散文比較容易弄混,可從以下兩方面區分:
1、小說是虛構的,散文選材一般是真實的。
2、小說重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刻畫,散文重線索和作者感情的抒發
㈤ 文學體裁的分類
文學體裁是指文學作品的類別。它分為散文、小說、詩歌、戲劇四大類。
一、散文
散文是泛指那些側重於直接表達作者對生活的感受,注重於主觀抒寫的不講究駢偶押韻的文體。按傳統的說法,散文是與韻文、駢文相區別的散體文章,也可以這樣說,除了詩、詞、曲、賦以外,一切無韻無律的文章,
諸如人物傳記、回憶錄、游記、寓言、神話及記事抒情一類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疇。這是廣義的散文。狹義的散文,專指用凝練、優美、生動的文學語言寫成的敘事、記人、狀物、寫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二、小說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徵,從而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根據篇幅的長短,小說分為長篇、短篇、中篇和微型小說(或稱「小小說」);按照內容的不同,小說可分為言情小說、歷史小說、科幻小說、武俠小說、譴責小說、心理小說等;
按照體例格式,則可分為書信體小說、日記小說、章回體小說、系列小說等。情節、人物和環境是小說的三個要素。
三、詩歌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按形式分為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按來源分為民歌和文人作品。
四、戲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舞台藝術,是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築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 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指話劇。
按結構及容量劃分,有多幕劇、獨幕劇、連續劇等; 按題材分,有現代劇、歷史劇、神話劇等:按表演形式分,有戲曲、話劇、歌劇、舞劇、啞劇等; 按反映的沖突性質和感染作用分,有悲劇、喜劇、正劇等。
(5)跋文學體裁擴展閱讀:
古代文學體裁的分類:
一、 賦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離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
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成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了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成為"文賦"。
二、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於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的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就漸漸衰退。
三、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多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文為論說文。如《少年中國說》《馬說》《黃生借書說》《師說》《捕蛇者說》。
四、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五、疏
是分條陳述的意思。
六、表
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七、對策
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八、序跋
序也作"敘""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寫在後面的),寫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記」。
這類文章,按照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吶喊〉自序》、《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
九、贈序
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作序的,稱為贈序。內容多推崇、贊許或勉勵之辭。《送東陽馬生序》
十、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留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十一、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十二、雜記
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類文體。
十三、游記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一種散文形式。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十四、傳奇
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稱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
㈥ 文學上的序與跋有什麼區別
序和跋有什麼區別
龍山園丁提供
跋就是寫在書後、文後的序。
序這種體裁,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後代有的還很像是抒情散文。有的序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藉以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和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度;有的序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有的序抒情成分較多,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史記》中的書、表、傳的序,都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藉以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和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度。《〈戰國策〉序》則歷述從春秋至戰國的轉變,通過敘事表現作者的道德禮儀觀以及對縱橫游說之士作品的評價。後來的「史序」便都是繼承了漢代這類序文的傳統,例如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中的《一行傳序》、《伶官傳序》等即是。至於讀古代書籍文章而寫的序,例如曾鞏的《〈戰國策〉目錄序》、《〈新序〉目錄序》等,更是以議論為主。
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序不多見,典型的是韓愈的《張中丞傳後序》。它是作者讀了李翰所作的張巡傳後寫在該傳後面的,大半篇幅記載張巡的事跡,以補李翰傳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卻用了兩大段發表議論,以批評「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的時弊。因此這篇文章雖然以敘事為主,但這篇並不是傳記,還是序。
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等。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和歐陽修的《釋秘演詩集序》,雖然一個是為自己的《八愚詩》作序,一個是為某一人的詩作序,但也屬此類。這種序的抒情,也都離不開議論和敘事,如《春夜宴桃李園序》。
從唐代起,序又稱為「引」,劉禹錫所作的序,都寫作「引」,如《彭陽唱和集引》、《吳蜀集引》等。蘇洵也以引為序,如《族譜引》之類。這是作家的習慣問題。劉禹錫的父親叫劉緒,緒、序同音,蘇洵的父親叫蘇序,因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為引。這本來是特殊情況造成的作家個人的規矩,但由於劉、蘇的影響,後來也有人作起「引」來,那就與避諱無關了。
最初書、文只有序。自從序固定在書、文的前邊以後,作者如果還有要說的話,或者別人要把心得、意見、考證等內容寫上去,就寫在書、文之後,稱為後序(如韓愈的《張中丞傳後敘》)、題某某後(如柳宗元的《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等等,到了宋代,就把這種文章稱為跋。例如,歐陽修的文集中就有幾十篇跋。
跋與序雖然是一回事,但在語言上卻略有不同。因為跋或後序、題後之類實際是對序的補充,所以一般都更為簡勁峭拔,不像序那樣詳細豐富。
龍山園丁提供
㈦ 題跋是文學體裁嗎
這個可以算是一種,文學體裁,這種文章統稱為序跋文,簡單講就是,寫在正文前面和寫在正文後面的,這兩個都是相當於序言一類型的,所以這類文章統稱為,序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