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學史是指什麼
文學史主要指文學發展的歷史進程,這跟各國歷史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歷史的發展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時代背景,而文學的發展也形象地記錄了歷史發展的真實面貌。
② 文學史怎麼學
可以看看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結合文學作品選,效果還不錯的!
③ 古代文學史學什麼
就是學古代文人的文學歷史 基本都是講的文化知識演變的過程
④ 古代文學史學哪些內容
文學批評與寫作(含文學理論、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中國語言文學(含古代文學史、現代文學史、語言學概論),有時候第二科有些學校稱作文學基礎知識。
⑤ 文學歷史都有什麼
文學歷史一般指歷史文學
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藝術性,亦指以歷史回題材寫成的文學作品答。前者屬於史學,後者屬於文學。此處所謂歷史文學,系指前者,即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審美要求。一是真實之美,這是通過史學家的文字表述所反映出來的歷史撰述的本質的美。二是質朴之美,指歷史撰述的文字表述在反映真實史實的基礎上,寫出事物的本色,說人如其人,論事如其事。三是簡潔之美,「文筆簡潔在任何時候都是優點,尤其是在內容豐富的場合;這個問題不僅是修辭的而且是本質的問題。四是動態之美,歷史是運動的,歷史人物是運動的,歷史事件也是在運動中發展的,歷史撰述表現出這些運動形式,是為動態之美,此亦梁啟超所謂應把歷史寫得「飛動」起來。五是含蓄之美,亦謂隱喻之美,或謂之「用晦」。「晦也者,省字約文,事溢於句外。六是力量之美,這首先在於歷史撰述的真實性及其給予人們的教育,如警誡,啟迪,智慧,鼓舞。同時,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生動、感人,亦是力量之美所不可或闕。
三大要素有歷史性,文學性,當代性
⑥ 什麼叫文學史
文學史
研究文學發展歷史的科學。與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同屬文藝學的范疇。它們都以文學為研究對象,但研究的著眼點和側重點有所不同,文學理論著重研究和探討文學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規律,文學批評著重研究和評價具體的文學現象(主要是同時代的作家作品),文學史則著重研究文學發展的過程,總結文學發展的規律,其中包括闡述各種文學內容、文學形式、文學思潮、文學流派產生、發展和演化的歷史。尋求它們前後相承相傳、沿革嬗變的規律,揭示文學的發展與各種時代因素、社會因素(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等)的關系以及本民族文學的發展與各民族文學相互交流、影響的關系,對各個時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學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作出評述等等。研究文學史需要以一定的文學理論觀點作為指導,也需要吸收歷代的文學批評成果;同時,文學史研究中所得出的規律性認識又可以豐富文學理論,並為文學批評提供借鑒,可見,文學史與文學理論、文學批評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它們是相互交叉關聯而又相對獨立的三門學科。
由於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學以及不同時代、不同類別的文學各自有著不同的發展歷史,所以文學史的研究和撰寫通常都有一定的范圍。根據這種范圍 ,大致可將文學史著作分為以下四類:①是按地域、國家、民族編寫的文學通史,如《歐洲文學史》、《中國文學史》、《漢文學史綱要》;②是在一國(或一個民族)文學史中又分歷史時期的斷代文學史,如《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③是在一國(或一個民族)文學史中又分不同類別的分類文學史,如《中國詩史》、《中國俗文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④是既斷代又分類的文學史,如《晚清小說史》。
中國的文學史著作,肇始於清代末年,最早的兩部是黃人(1857~1914)的《中國文學史》(國學扶輪社印行,無出版年月,當在1900年至1914年著者於蘇州東吳大學執教期間)和林傳甲(1877~1921)的《中國文學史》(武林謀新室出版,日本宏文堂印刷,1910年初版)。其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影響較大的文學史著作有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1915年初版,原名《宋元戲曲考》),謝無量的《中國大文學史》(1918年初版),劉師培的《中古文學史》(1920年初版,書名亦作《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1923年上卷初版,1924年下卷初版),胡適的《白話文學史》(1928年初版),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1932年初版),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1941年上卷初版,1949年下卷初版)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新編、至今仍較通行的文學史著作,有王瑤著的《中國新文學史稿》(1951年初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編寫的《中國文學史》(1962年初版)、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1964年初版)等。
⑦ 文學史學和文學史的區別
文學史學
===研究對象是文學史理論,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學史基礎理論,討論文專學屬史觀;二是文學史一般理論,討論文學史存在形態、演變方式等;三是文學史操作理論,討論文學史研究方法、治史模式等。
文學史
是文學作品的實現史,它不僅涉及過去,更涉及未來。文學史只有向史家的個體理解開放,才能真正成為審美意識史。我們不僅需要對以往的文學史研究經驗進行整體反思,更需要建構一種系統的文學史學說,確立一門新興學科——文學史學——的基本框架。
⑧ 什麼是文學史學
文學史就是各種文學的發源與發展。
比如說,我國散文是什麼時候開始繁榮的呢? 答: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散文應該就是繁榮的時候。
再者,律詩是的發源和發展是什麼時候呢? 答:律詩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
再比如:楚辭的發源時期和地點以及創始人是誰? 答:戰國時期,楚國,屈原。
再者:意識流小說,是什麼時期開創的? 答:20世紀20年代興起與西方。
等等……
這就是文學史該講的內容。
就是告訴你,各種文學的來源!和後來的發展。各種文學是怎麼來的,怎麼產生和怎麼發展的。
⑨ 中文系文學系和歷史系有區別嗎
一般考生習慣將專業稱為系。
中文系,正式叫法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專業名稱。
文學是學科名稱。歷史學既是學科名稱,也是專業名稱。
一個學科,會分若干個門類;每個門類又分若干個專業。
漢語言文學專業與歷史學專業的區別: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學方面的基本知識。歷史學專業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1、漢語言文學專業簡介
學科:文學
門類:中國語言文學類
專業名稱:漢語言文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受到有關理論、發展歷史、研究現狀等方面的系統教育和業務能力的基本訓練。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關於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
2.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以及新聞、歷史、哲學、藝術等學科的相關知識;
3.具有文學修養和鑒賞能力以及較強的寫作能力;
4.了解我國關於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本學科的前沿成就和發展前景;
6.能閱讀古典文獻,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中國語言文學
主要課程: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古典文獻學、外國文學史、漢語史、語言學史學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教學實習、論文寫作等,-般安排8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2、歷史學專業簡介
學科:歷史學
門類:歷史學類
專業名稱:歷史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和系統的專業基本知識,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史學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各類介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學、版本目錄學、音韻學、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5.了解國內外史學界景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導論、中國史、西方史學史、考古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⑩ 為什麼要學習文學史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我以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從歷史的功能來看,主要有兩點:1.以史為鑒,指導未來,2.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對於個人和企業的作用,一個是歷史對於國家的作用。
先說以史為鑒,指導未來。先揀最功利的來說,MBA教學應該當之無愧,MBA的學生學習為的就是將來掙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最務實的了,那麼他們學的是什麼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爾這些或遠或近的人物們的發家史,不就是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中的經典案例么?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煉,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人,那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善加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將受益無窮。當然,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歷史研究的人為性。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從個人使用歷史的層面來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主觀的東西更要注重分析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說曾國藩,你說是壞人,他說是好人,有什麼意義么?他又不是我的鄰居,既不會給我錢,也不會剃我的頭,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裡,壞在哪裡。為什麼說好,為什麼說壞?這其中有什麼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再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個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人與人其實是平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不代表我們這一代是中國人,我們就比別人更優越,更不代表我們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幹。學習我們的歷史,決不是讓我們拿去向別人炫耀的。但我們也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們的國家。從國家使用歷史作為工具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整體的凝聚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東西對於我們未來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麼指導意義,我們仍要保護和發掘它們的原因,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的根基。此外,站在整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鄰居,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