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凱恩斯貨幣經濟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凱恩斯貨幣經濟學

發布時間: 2021-03-18 13:51:43

① 凱恩斯的經濟學

約翰·梅納德·復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制6月5日—1946年4月21日),英國經濟學家,現代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並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學金融的人都知道凱恩斯理論。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理論

凱恩斯主義指出,通過利率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和藉助於工資的變化來調節勞動供求的自發市場機制,並不能自動地創造出充分就業所需要的那種有效需求水平;在競爭性私人體制中,三大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使有效需求往往低於社會的總供給水平,從而導致就業水平總是處於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因此,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拋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政府必須運用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確保足夠水平的有效需求。凱恩斯最根本的理論創新就在於從經濟學理論上證明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合理性,這是凱恩斯主義出現以前任何經濟學都根本做不到的。

② 什麼是凱恩斯經濟學理論

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版的自動權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③ 凱恩斯的主要經濟學觀點

消費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凱恩斯經濟學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有關消費經濟的論述,最早開始於西方。早期出現的馬歇爾的需求理論以及以凡勃侖為代表的消費理論曾涉及到消費關系的問題。資產階級經濟學者在對社會生產過程進行考察時,對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個人消費與社會消費的作用,消費行為與消費者主權,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和發展趨勢,消費政策等問題,都曾提出過各自的見解和論述。但消費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那時出現了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定」,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安東·莫里格安尼和布魯貝格的「生命周期假定」等理論。當時,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增長,生產技術和市場銷售方式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數量的增加,向企業家和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個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即怎樣才能使生產更適應市場需求,以減少商品滯銷增加企業的盈利。同時,在政府面前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即怎樣避免30年代大危機的重演,怎樣按照J.M.凱恩斯的主張調節和穩定資本主義國民經濟。在這種形勢下,他們為了加強對消費和投資變動前景的預測與研究,資產階級消費經濟學開始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發展起來。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的核心是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凱恩斯所說的擴大政府職能,主要是指擴大政府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的職能。調節消費傾向,目的在於刺激消費。調節投資引誘,目的在於刺激投資。有效需求是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組成的,刺激消費和投資,就是刺激有效需求。凱恩斯還認為,政府最聰明的法是雙管齊下,一方面,由社會控制投資率,增加投資;另一方面,提高消費傾向,增加消費。不過,凱恩斯強調說,不能太著重於增加消費,而應著重於投資。刺激消費和投資,可以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凱恩斯認為,僅僅依靠貨幣政策很難奏效,主要應當依靠財政政策。關於財政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家預算平衡的觀點,而是認為赤字財政有益。關於貨幣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內價格水平穩定的觀點,而是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無害。

④ 凱恩斯經濟學的貨幣工資

以馬歇爾和庇古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學指出,貨幣工資有伸縮性,存在失業時,貨幣工資會自動下降,失業將隨之減少,直至恢復充分就業。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的上述觀點。在假定貨幣工資和價格不變時,凱恩斯指出,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而不是取決於貨幣工資。關於貨幣工資降低是否增加就業量的問題,凱恩斯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第一種情況是,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效率三者不變時,貨幣工資降低是否直接趨向於增加就業量。對此,凱恩斯的回答是否定的。第二種情況是,消費傾向、資本家邊際效率或利率受到貨幣工資降低的影響時是否存在增加就業量變的直接趨勢。對此,凱恩斯的回答是肯定的。另外,凱恩斯還不贊成傳統經濟學關於通過降低貨幣工資以增加就業的政策主張。

⑤ 凱恩斯對經濟學的貢獻

凱恩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等美稱。凱恩斯出生於薩伊法則被奉為神靈的時代,認同藉助於市場供求力量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就能維持經濟的觀點,因此他一直致力於研究貨幣理論。

他的發表於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這部作品對人們對經濟學和政權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凱恩斯發展了關於生產和就業水平的一般理論。

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論主要是:關於存在非自願失業條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處於一定水平上的時候,失業是可能的。與古典經濟學派相反,他認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無法解決失業問題。

引入不穩定和預期性,建立了流動性偏好傾向基礎上的貨幣理論:投資邊際效應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薩伊定律和存款與投資之間的因果關系。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是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中心,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觀點是:社會的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

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社會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資本家就會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資本家或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或讓一部分商品滯銷,因無法實現其最低利潤而裁減雇員,收縮生產。

因此,就業量取決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由於在短期內,生產成本和正常利潤波動不大,因而資本家願意供給的產量不會有很大變動,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這樣,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這個與總供給相均衡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5)凱恩斯貨幣經濟學擴展閱讀:

一、人物生平

1883年6月5日生於英格蘭的劍橋,14歲以獎學金入伊頓公學(Eton College)主修數學,曾獲托姆林獎金(Tomline Prize)。

畢業後,以數學及古典文學獎學金入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905年畢業,獲劍橋文學碩士學位。之後又滯留劍橋一年,師從馬歇爾和庇古攻讀經濟學,以准備英國文官考試。

1906年以第二名成績通過文官考試,入選印度事務部。任職期間,為其第一部經濟著作《印度通貨與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13)作了大量研究准備工作。

1908年辭去印度事務部職務,回劍橋任經濟學講師至1915年。

其間1909年以一篇概率論論文入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士,另以一篇關於指數的論文獲亞當斯密獎。概率論論文後稍經補充,於1921年以《概率論》(ATreatise on Probability)為書名出版。

二、主導理論

凱恩斯以前的主導經濟理論是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經濟學說,又稱傳統經濟學。這種學說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

認為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經濟都能通過價格機制自動達到均衡;商品的價格波動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資本的價格——利率的變動能使儲蓄與投資趨於均衡;勞動力的價格——工資的漲跌能使勞工市場供求平衡,實現充分就業。

因此,一切人為的干預,特別是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什麼也不管的政府是最會管理的政府,應該信守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只會破壞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反而引起經濟的動盪或失衡。

⑥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的貨幣政策與貨幣主義的貨幣政策的聯系區別

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為實現其預定的宏觀經濟目標,對貨幣供給、銀行信用及市場利率實施調節和控制的具體措施。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是對整個經濟運行實施宏觀調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貨幣政策:
(1)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或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時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2)選擇性的貨幣政策工具,是指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採用的工具,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資產運用也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側重於對銀行業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常見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證券市場信用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消費者信用控制。
(3)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②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他的貨幣金融理論基礎上。
1.貨幣的本質

⑦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與新古典經濟學的貨幣需求理論有什麼不同

凱恩斯與古典及新古典經濟學的貨幣意識在凱恩斯和古典及新古典經濟學關於政策的相互爭議中,對貨幣政策的使用是持以截然相反的態度的,這種強烈的反差首先就體現在二者的代表性觀點中。

一、觀點及目標的闡述

(一)凱恩斯凱恩斯認為經濟的變動來自於需求的變動,從而提出改善經濟狀況應該提高有效需求的觀點,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充分就業。凱恩斯認為,投資——有效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不穩定是導致國民收入不穩定的根源,其不穩定性主要來自於利息率和資本邊際效率。因此,當政府採用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減少利率時,也就間接地增加私人部門的投資,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其表達式為:m/p=l(y,r)。盡管貨幣政策有這一功效,但其在凱恩斯主義中所發揮的作用仍然是很小的,由於增加的貨幣很可能被同時增大的流動偏好所吸收,從而對利率的影響無效,對投資不起作用。因此,政府的財政政策才是控制國民收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以此為基石,凱恩斯主義認為,由利率變化導致的貨幣需求的不穩定使得貨幣供給不論在長期還是短期都會影響到產出,即貨幣非中性。這種反二分法與動態分析的方法與古典及新古典經濟學的二分法和靜態及比較靜態法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古典及新古典經濟學古典主義認為經濟的變動來自於實體經濟的變化,比如實際的沖擊——技術、新產品開發、氣候變化、原材料和能源價格變動等,因此其強調二分法,即貨幣中性。也就是,貨幣數量變動的後果是價格水平的變動而非國民收入的變動。其著名的表達為古典貨幣數量論:mv=py,及費雪方程式:m/p=ky。針對於自由市場機制的古典經濟學反對政府的財政政策,從而支持貨幣政策的效果。這也沿用到新古典經濟學中。但新古典經濟學並不完全排除貨幣數量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雖然在長期中與古典經濟學觀點一致,但在短期中,它承認貨幣的數量變動會對國民收入造成影響,此時弗里德曼引入其新貨幣數量論的表達式:m=f(p,rb,re,1/p?dp/dt,w,y,u),即貨幣數量主要取決於總財富、非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所佔的比率、各種非人力財富的預期收益率、其他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根據新古典經濟學採用的多目標分析法,其使用貨幣政策的最終目的是穩定幣值、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

二、基本假定

與凱恩斯用財政政策控制國民收入不同,古典及新古典經濟學認為應該用貨幣政策穩定國民收入。二者在貨幣政策的使用上的差異主要來自於他們各自的基本假定條件的不同。

(一)凱恩斯凱恩斯認為由於工資和價格的黏性以及交錯工資論產生了向上傾斜的供給曲線。且在工資和價格相對緩慢的調整過程中,使經濟回到實際產量等於正常產量的狀態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從而市場出現非均衡。反映在is-lm模型中就是,由一個相對陡的is曲線和一個相對平坦的lm曲線所組成。即貨幣政策導致的lm曲線的移動對產出y的影響很小,而財政政策導致的is曲線的移動對產出y的影響很大,進一步說明貨幣政策的無效性和國家干預的有效性。

(二)古典及新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的假設為理性預期、市場出清和自然率。這可以很好地解釋貨幣中性。

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分為貨幣經濟周期學派和實際經濟周期學派。在貨幣經濟周期學派中,由於人們對一般價格水平和相對價格變化的混淆,即市場分割帶來的貨幣傳導機制的信息障礙,使得人們的預期與貨幣當局的執行政策不同,造成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如果在理性預期下人們的信息完全,即人們與貨幣當局擁有相同信息,那麼貨幣當局制定的任何貨幣政策都是無效的,即隨機貨幣中性定理。當理性預期中的信息障礙——這與古典主義的傳導機制暢通無阻不同——發生時,產出和就業就要進行暫時調整,也就是短期的不均衡。但在長期,新古典經濟學仍然認為自由市場是出清的。

古典及新古典經濟學反對政府幹預的另一個原因即是自然率,他們更相信市場自我調節的有效性,因為政府幹預有滯後性,且面對通貨膨脹還會產生犧牲率,這都是不良後果。這一學派的經濟學反映在is-lm模型上,即由一個相對平坦的is曲線和一個相對陡的lm曲線所組成。即貨幣政策導致的lm曲線的移動對產出y的影響很大,而財政政策導致的is曲線的移動對產出y的影響很小,進一步說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國家干預的無效性。

供參考。

⑧ 凱恩斯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在凱恩斯看來,一社會的總產量、國民收入和就業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價的概念。凱恩斯協作本書的最終理由是想提高國民收入,使它達到充分就業狀態,以便解決資本主義的失業問題和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經濟學的二分法
凱恩斯經濟學
傳統經濟學把經濟理論分為兩個部分:經濟學原理和貨幣學原理。凱恩斯不同意這種二分法,在批評的同時,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二分法。他說:把經濟學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另一方面是貨幣理論。我認為是一種錯誤的分法。我想,正確的二分法應當是。一方面是單個行業或廠商理論以及既定數量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之間的分配和報酬理論,另外一方面是從整體來看的產量和就業理論。凱恩斯的二分法實際上是主張把經濟學分為兩個部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種二分法對後來的經濟學的影響是深遠的。

有效需求原理
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是就業理論,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在凱恩斯以前,劍橋的經濟學家,例如庇古,把失業分為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兩個范疇,認為包含了全部失業。凱恩斯接受了傳統經濟學的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兩個范疇,不同的是,他提出了第三個失業范疇:非自願失業。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的定義是:總需求函數和總供給函數交點上的總需求數值被稱為有效需求。

就業通論概要
凱恩斯經濟學的詮釋者迪拉德對就業通論一定理形式作業提要,並繪制了圖表。
傳統經濟學的價格理論認為,貨幣數量的增加量是價格水平的決定因素,貨幣數量的增加會直接影響價格水平。而凱恩斯的價格理論認為,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對價格水平並沒有直接的影響,而是直接影響利率水平。按照凱恩斯的說法,貨幣數量增加和價格水平之間存在以下幾種不同的情況:(a)當貨幣數量增加時,只要存在失業價格就不會受任何影響。(b)當貨幣數量增加後,一些商品和勞務的供給彈性變小,另一些商品和勞務的供給彈性仍然很大,這時增加產量就會遇到一系列「瓶頸」現象。(c)當充分就業這一最後臨界點已經達到時,增加貨幣供給就會直接影響貨幣工資和價格。在長期內貨幣數量的改變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凱恩斯認為,這不是純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歷史結論問題。

⑨ 西方經濟學中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內容是什麼

以馬歇抄爾和庇古為代表的傳統襲經濟學指出,貨幣工資有伸縮性,存在失業時,貨幣工資會自動下降,失業將隨之減少,直至恢復充分就業。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的上述觀點。在假定貨幣工資和價格不變時,凱恩斯指出,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而不是取決於貨幣工資。關於貨幣工資降低是否增加就業量的問題,凱恩斯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第一種情況是,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效率三者不變時,貨幣工資降低是否直接趨向於增加就業量。對此,凱恩斯的回答是否定的。第二種情況是,消費傾向、資本家邊際效率或利率受到貨幣工資降低的影響時是否存在增加就業量變的直接趨勢。對此,凱恩斯的回答是肯定的。另外,凱恩斯還不贊成傳統經濟學關於通過降低貨幣工資以增加就業的政策主張。

⑩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理論及相關政策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凱恩斯的理論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

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
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是從充分就業開始的:
(1)以往假設的充分就業均衡建立在薩伊定律基礎之上,其前提是錯誤的,因為總供給與總需求函數的分析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其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因為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就業量就取決於總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心理上的靈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對資本未來收益之預期」;
(4)政府不加干預就等於聽任有效需求不足繼續存在,聽任失業與危機繼續存在;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非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彌補私人市場之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之所以從宏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宏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之後,使經濟學的發展開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從而翻開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嶄新一頁,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論對腐朽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缺陷給予解釋和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