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現代金融學早期理論與學派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現代金融學早期理論與學派

發布時間: 2021-03-18 08:53:11

① 現代貨幣金融學說合理預期學派認為人們可以產生合理預期的依據有哪些

答:(1)在當代信息社會中,人們可以而且能夠做出合理預期。
(2)公眾根據合理預期指 導自己的行為,能使市場機制發揮最充分的作用。
(3)公眾的預期比政府更合理、更靈敏、 更准確。
(4)公眾的預期行為和預防措施可以抵消政府的政策效果。

請採納~

② 關於金融理論與金融政策方面的知名學者有哪些,其代表作有哪些

樓下那位我已經無語了,郎咸平就忽悠大眾厲害,什麼都是陰謀論,只能說他抓住了大版眾心理,宋鴻權兵就不說了,沒有什麼厲害的背景,不知道哪裡弄出來的野史寫了本貨幣戰爭,寫小說的行家。
真的要講金融研究的話,初級的可以從《西方經濟學》看起,作者曼昆,就看宏觀那本就行了,現在應該都第六版了吧。金融學國內比較好的是黃達寫的《金融學》,國外的有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這是基礎的幾本,如果夠閑的話《資本論》可以看一下,這個真心寫得好。
在進一步可以看看計量經濟學,古扎拉蒂的;投資學也可以。宏觀的話印象中很出名的高端洋氣的著作真不多,或許是我孤陋寡聞吧,以前學的時候也是偏微觀和量化的,不過現在金融研究重微觀輕宏觀確實是現狀,因為微觀可以直接帶來收益,比如研究一種投資模式,但是宏觀就大多是學術上的。如果你真想研究宏觀可以去查最近的論文,國內的中國知網就可以了,學生的話你們學校應該有公共賬號。英文夠好可以直接去國外的比如劍橋論文資料庫之類的。

③ 現代金融學的三大理論基石是什麼

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保險(Insurance),本意是穩妥可靠保障;後延伸成一種保障機制,是用來規劃人生財務的一種工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的支柱。

證券是多種經濟權益憑證的統稱,也指專門的種類產品,是用來證明券票持有人享有的某種特定權益的法律憑證。主要包括資本證券、貨幣證券和商品證券等。

(3)現代金融學早期理論與學派擴展閱讀:

金融體系包括金融調控體系、金融企業體系(組織體系)、金融監管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環境體系五個方面。

(1)金融調控體系既是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保持幣值穩定和總量平衡、健全傳導機制、做好統計監測工作,提高調控水平等;也是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包括利率市場化、利率形成機制、匯率形成機制、資本項目可兌換、支付清算系統、金融市場的有機結合等。

(2)金融企業體系,既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現代金融企業,也包括中央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政策性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革、發展各種所有制金融企業、農村信用社等。

④ 現代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關系

我的淺見是行為金融學是現代金融學的重要構成部分,古典的金融學,基礎是理性人假設,而行為金融學融合了人的要素在裡面,應用了博弈論,混沌經濟等很多方向,應該說更復雜,更接近於現實

⑤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三個學派是什麼 由誰提出 及各個學派的理論分別是什麼

對應於早期的,俗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對應於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俗稱:新古典派經濟學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對20世紀8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流派即: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
以及20世紀末開始的第四次「整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GE MING」、「凱恩斯GE MING」和「預期GE MING」等所謂三次大的GE MING,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GE MING」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 「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GE MING。

「凱恩斯GE MING」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

「預期GE MING」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新古典經濟學是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GE MING」開始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它在繼承古典經濟學經濟自由主義的同時,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需求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經濟學以供給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形成之後,代替了古典經濟學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學派主要包括奧地利學派、洛桑學派、劍橋學派。認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一個根本基礎,利用這一規律可以解釋買主面對一批不同價格時所採取的購買行為、市場參與者對價格的反應、各種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最佳配置等各種經濟問題。

第二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新古典派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對以往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進行細化,而於1970年代形成的學派。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和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該學派有時也因為其對理性預期的注重為特徵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學派稱呼。

新興古典經濟學
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第四次「整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代表人物
正當古典經濟學的危機即將來臨之際,有人猛然醒悟:以前的經濟理論只強調了生產和成本,卻忽視了效用和需求。因此,經濟學的大樹分出了枝幹:一個枝幹是以馬克思為傑出代表,繼續沿著勞動價值論這條線索,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洞察力,赤裸裸地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剝削性質,並成為號召廣大無產階級投身GE MING,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強大動力,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GE MING綱領,對於這些理論,大家要比較熟悉一些,這里就不多費篇幅。

另一個枝幹就是通過對需求和效用的認識,建立在「邊際效用論」和「均衡價格論」基礎上的新古典主義理論(因為新古典主義拋棄了勞動價值理論,所以被馬克思稱為庸俗經濟學,現在有很多教科書仍把這部分理論叫做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1.薩伊(1767—1832年),法國人,他與英國的李嘉圖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對斯密學說的態度截然不同,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包含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二是商品的價值又是這個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得和支配的勞動決定的,在此基礎上,斯密進一步說,這種購買到的能支配勞動的生產物,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除工人應得的工資外,還要給資本家以利潤,給地主以地租,因此得出價值由三種收入構成。李嘉圖繼承了前者,提出了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成為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基石。而薩伊則繼承了後者,重點從交換價值即價格的角度來分析,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價值的基礎」。「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它的效用」,並提出商品的效用是由勞動、資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創造的。以生產三要素理論為基礎,薩伊進一步創立了「三個統一體」的分配理論(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和「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的市場理論(即在西方經濟學中影響巨大的「薩伊定律」)。這一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影響十分巨大,長達一百多年時間,作為自由放任經濟的理論基礎,直到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GE MING」才被取代,其大致意思是:商品供給恆等於生產者的貨幣收入;生產者的貨幣收入恆等於他們的貨幣支出,貨幣支出必然引出商品需求。因此,商品供給等於商品需求,國民經濟會自動實現均衡。

2.馬爾薩斯(1766——1834年),英國人,牧師,後因結婚而失去神職,成為教授。人們都知道馬爾薩斯是著名的人口理論學家,但其實他後來主要由人口理論轉到研究經濟學。這里分別簡單介紹一下他的人口理論和經濟學理論。

關於人口理論。可以用龜兔賽跑的寓言來理解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他說,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食物的增長只有按算術級數,而且因為收益遞減規律,土地上的食物產量增長會起來越慢,就象一隻慢慢爬行的烏龜;而人口的增長是成幾何級數(1, 2,4,8,……),就象一隻狂奔不止的兔子,因此,人類社會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因人口過剩而導致的失業和貧困,馬爾薩斯提出的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殘忍的。他說:「一個出生在已被佔有了的世界上的人,如果他不能從他父母那裡獲得衣食,社會又不需要他的勞動,那麼他就沒有權利要求最小量的食物,在大自然這個盛大的筵席上,是沒有他的座位的,大自然要叫他離開」。這就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在人類的體現。因此,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一問世就受到不少人的指責和抨擊。中國在正需要控制人口的時候把馬爾薩斯劃入了「敵人」的陣營,自然不能接受他的理論,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便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關於經濟學理論。對於馬爾薩斯在經濟學界的成名,流傳有一段故事。馬爾薩斯和李嘉圖是同時代的英國人,當時,李嘉圖是經濟學界的泰斗,但到晚年,他突然發現了自己理論中間存在著矛盾(即我前面已提到過的「價值規律和利潤的矛盾」及「價值規律與平均利潤矛盾」),又不便於推翻自己的理論,成天憂心忡忡,後來他想到馬爾薩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誰知馬爾薩斯很快就用化名把這個矛盾揭穿,李嘉圖一氣之下死了。這時候,馬爾薩斯又站出來承認那篇文章是他寫的,一夜之間,馬爾薩斯成名了,可後來李嘉圖的學生在整理他的資料時,發現了李嘉圖的日記正好記了他找到馬爾薩斯的事情,又引來一些人對馬爾薩斯人品的攻擊。馬克思批評馬爾薩斯是個「小人」。馬爾薩斯的理論主要是針對李嘉圖理論上的矛盾,從而否定了勞動價值規律,並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這一理論成為後來凱恩斯理論基礎)。

3.約翰.穆勒(1806—1873年),英國人,他是西方經濟學從古典主義向新古典主義過渡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學說是綜合性的折衷主義體系,其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是自資產階級經濟學出現以來的第一本流行的教科書,其流行時間為1848年—1890年,大致相當於馬克思定居倫敦的時期。因此,可以說他是一位既沒有傑出經濟學觀點而又不得不令人關注的人物。

1870年前後,新古典學派正式與古典經濟學決裂,響亮地提出了「邊際效用理論」和「均衡價格理論」,為西方經濟學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下面兩位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4.龐巴維克(1851—1914年),奧地利人,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該學派是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故又被稱為邊際效用學派。這里,我們有必要了解 「邊際」這個詞,人們一般都理解為「增加的」或「額外的」的意思,比如你吃第二塊麵包時會得到一個與吃第一塊不同的效用,這個增加的效用就稱作「邊際效用」。龐巴維克的經濟學說主要包括邊際效用論和時差利息論。

關於邊際效用論。這一理論有三個要點:第一,一種物品是否有價值,取決於人們對物品的主觀評價。第二,人們對物品的價值的主觀評價是以物品的稀少性為條件的。第三,物品的最終價值是由它的邊際效用量來決定的,他認為人們最不重要的需要的效用即邊際效用。根據上述三個條件,他得到結論是「物品的數量和物品的價值成反比,市場上同類商品數量越多,則價值越小,反之亦然。」

關於時差利息論。他這里的利息包括了資本的利息,土地地租以及利潤等,他把物品區分為「現在物品」和「將來物品」,並提出現在物品與未來物品由於所處時間不同,它們的價值便有差別,並且「現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種和同一數量的未來物品更有價值」。這一理論就是現在理財學中「貨幣的時間價值」的理論基礎。

5.馬歇爾(1842—1924年),英國人。馬歇爾可以稱得上新古典學派的標志性代表人物,他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第二本教科書。他在這本書中,將古典經濟學、馬爾薩斯和薩伊的學說、約翰.穆勒的學說以及龐巴維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傑文斯為代表的數理學派、瓦爾拉為代表的洛桑學派等的理論兼收並蓄,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華,在融合了供求理論、生產費用理論、邊際效用理論、邊際生產力理論等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從而建立了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完整體系,至今仍占據主要地位,後面介紹的微觀經濟學的基本體系和理論都源於此。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和分配理論。

關於均衡價格論。他運用邊際效用理論說明了需求價格和需求規律,即「需求數量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隨著價格上漲而減少」,又運用邊際生產費用理論說明了供給價格和供給規律,即「供給與需求相反,價格高則供給多,價格低供給少」,最後,他把需求規律和供給規律結合起來形成均衡價格規律,即「當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相一致時,需求量和供給量也相一致,就會形成均衡價格」,他還分別用曲線圖予以說明。

關於分配理論。馬歇爾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確立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取決於各自的均衡價格,這些生產要素歸勞動、土地、資本、企業組織的所有者。

⑥ 現代貨幣金融學說 貨幣學派的貨幣分析一般理論模型有何特點

貨幣分析一般理論模型特點:
(1)真實貨幣需求對真實收入的彈性為1;
(2)名義利率內等容於預期真實利率與預期價格變動率之和,市場利率是由投機者的預期來維持的;
(3)預期真實利率與長期真實增長率之差是由外在力量決定的;
(4)名義貨幣需求可對貨幣供給的變動作及時的、充分的調整。

⑦ 現代金融學基礎課後答案百度文庫

儲存卡有問題啦

⑧ 金融學歷史中的著名學者及其定理

20世紀50年代,馮·紐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在公理化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對理性人(rational actor)選擇進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數理論。阿羅和德布魯(Arrow and Debreu) 後來發展並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論,成為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從而建立了現代經濟學統一的分析範式。這個範式也成為現代金融學分析理性人決策的基礎。1952年馬克威茨(Markowitz)發表了著名的論文「portfolio selection」,建立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標志著現代金融學的誕生。此後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建立了MM定理,開創了公司金融學,成為現代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20世紀60年代夏普和林特納等(Sharp and Lintner)建立並擴展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20世紀70年代羅斯(Ross) 基於無套利原理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套利定價理論(APT)。20世紀70年代法馬(Fama)對有效市場假說(EMH) 進行了正式表述,布萊克、斯科爾斯和莫頓(Black-Scholes-Merton) 建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M) ,至此,現代金融學已經成為一門邏輯嚴密的具有統一分析框架的學科。
但是,20世紀80年代對金融市場的大量實證研究發現了許多現代金融學無法解釋的異象 (anomalies) ,為了解釋這些異象,一些金融學家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對投資者的行為分析,至90年代這個領域涌現了大量高質量的理論和實證文獻,形成最具活力的行為金融學派。2001年克拉克獎得主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 和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 man) 和弗農·史密斯(Vernon·Smith) ,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為這個領域的基礎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將這些獎項授予這個領域的專家也說明了主流經濟學對這個蓬勃發展的領域的肯定,更促進了這個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國外將這一領域稱之為behavioral finance ,國內大多數的文獻和專著將其稱為「行為金融學」。

⑨ 行為金融學與現代金融學的差異

一、兩者的培養目標不同:

1、現代金融學的培養目標:金融學專業培養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

2、行為金融學的培養目標:投資學要求學生有扎實的投資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寬的專業知識面,掌握財經、法律、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及外國語言閱讀交流的基本能力。


二、兩者的主幹課程不同:

1、現代金融學的主幹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業務管理、中央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2、行為金融學的主幹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投資學、國際投資、跨國公司經營與案例分析、公共投資學、創業投資、投資項目評估;

證券投資學、投資基金管理、投資銀行學、公司投資與案例分析、項目融資、投資估算、投資項目管理、房地產金融、家庭投資理財、投資管理信息系統,以及實訓課程模擬投資運作等。

三、就業方向不同:

現代金融學就業方向是金融領域(銀行、證券公司等)、貿易部門、經濟學者、保險公司等

行為金融學就業方向是財務工作(會計、出納等等)、審計工作、稅務工作等。

⑩ 當今金融學有哪些主流學派

金融學派都是從屬於經濟學派的,沒有單獨金融學派劃分。

【經濟學學派列表】

重農學派

李嘉圖學派

馬歇爾學派 - 新古典學派 - 新劍橋學派 - 凱恩斯學派 - 新凱恩思學派

德國歷史學派

奧地利學派 - 新奧地利學派 - 貨幣學派

供給學派 - 供給面學派

一般均衡學派

哈佛學派

芝加哥學派

公共選擇學派

美國制度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