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晚清文學家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晚清文學家

發布時間: 2021-03-18 02:53:30

A. 晚清的作者

晚清六大小說家

李伯元、吳趼人、劉鶚、曾樸、黃小配和陸士諤

李伯元著《庚子國變彈詞》、《官場現形記》。

吳趼人著《近十年之怪現狀》。

曾樸《孽海花》。

劉鶚《老殘游記》。

陸士諤約在1905年前後,到滬謀生。見世人愛好小說,遂動手試寫,竟得成功,乃以小說創作為正業,著作甚富。光緒宣統間,主要作品有《新三國》、《新水滸》、《新野叟曝言》、《新孽海花》、《新中國》、《新上誨》、《六路財神》、《最近上海秘密史》、《血淚黃花》等

黃小配撰寫了小說《大馬扁》歷史小說《洪秀全演義》,「近事小說」《宦海潮》、《宦海升沉錄》

在晚清的大小說家中,李伯元創辦《綉像小說》,吳趼人創辦《月月小說》,曾樸創辦《小說林》,都是職業的小說作家

B. 清朝著名文學家,作家是誰

清朝文學家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錢塘人。 其文別具特色,是描寫景物,敘事記人的散文高手。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龍眠愚者等,漢族,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畫家、哲學家、科學家。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翰林院檢討。為復社成員,有「明季四公子」之稱。明亡後,為僧,法名弘智,發憤著述致力於思想救世的同時,秘密組織反清復明活動。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粵難」被捕,十月,於押解途中逝於江西萬安惶恐灘。學術上,方以智家學淵源,博採眾長,主張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一生著述400餘萬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數十種,內容廣博,文、史、哲、地、醫葯、物理,無所不包。

曹雪芹(1724—1764年2月1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祖籍河北省豐潤縣。清初,入滿洲正白旗籍。中國清代著名作家,長篇名著《紅樓夢》的作者。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 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尚任自幼聰慧,熟讀經史,好詩文,通音律。父親的好友賈鳧西,對他從事戲劇創作影響頗深。雖高才博識,但屢試不中,便捐納了國子監生,三十五歲之前隱居石門山中。康熙二十一年 (682年),應衍聖公孔額所之請,出山為其夫人治喪。後主修《孔子世家譜》,訓練禮生、樂舞生,在把孔時做贊禮,還選聘工匠,監制禮樂器、舞器、祭器達數十種。他日夜忙碌一年有餘,因辦事認真,才能出眾,成績卓著,受到孔毓圻的贊常。

劉鶚,祖籍江蘇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於江蘇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於新疆迪化。劉鶚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得名師傳授學業。他學識博雜,精於考古,並在算學、醫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類拔萃的成就,被海內外學者譽為「小說家、詩人、哲學家、音樂家、醫生、企業家、數學家、藏書家、古董收藏家、水利專家、慈善家」,被稱為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通才」。他創作了《老殘游記》,被稱之為「文學家」,因為他拓印第一部甲骨文字的《鐵雲藏龜》,被稱為「古文字研究家」,又因為他引進外資,創辦實業,而被人稱為「實業家」。他所著《老殘游記》備受世人贊譽,是十大古典白話長篇小說之一,又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

李寶嘉,字伯元,別號南亭亭長,江蘇常州人,生於同治六年(1867),死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享年四十歲。李伯元是個多產的作家,他構思之敏,寫作之快,是極為少見的。他先後寫成《庚子國變彈詞》、《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中國現在記》、《活地獄》、《海天鴻雪記》,以及《李蓮英》、《海上繁華夢》、《南亭筆記》、《南亭四話》、《滑稽叢話》、《塵海妙品》、《奇書快睹》、《醒世緣彈詞》等書十多種。其中《官場現形記》更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

吳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卒於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歲。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於客中。

洪升:(1645-1704)清浙江錢塘人。康熙七年國子監生。二十八年,因在「國喪」期間演所著《長生殿》斥革。晚年醉酒登船,落水死。以詞曲著名,《長生殿》外,有《四嬋娟》等,另有《稗畦集》、《續集》。 高旭
高旭,近代詩人。字天梅,號劍公,別字慧雲、鈍劍。江蘇金山人。出身大地主家庭。南社創始人與「三巨頭」之一。就稟賦本性而言,高旭的文人氣質與名士脾氣都相當濃厚。作為著名的「南社四劍」之首,高旭日常「以劍自隨」,一生慣愛倚劍命名。他用過的與劍有關的名號包括江南快劍、鈍劍、帝劍等。1912年以後,高旭對政治頗多參與,被選為眾議院議員。1923年因捲入曹錕賄選事件大受世人譏責,廿年老友柳亞子都不承認。經此連番打擊之後,高旭悲不自遣,兩年後鬱郁而終。

紀昀,清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二月,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紀昀學問淵博,長於考證訓詁。乾隆間輯修《四庫全書》,他任總纂官,並主持寫定《四庫全書總目》200卷,論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為代表清代目錄學成就的巨著。

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學家。字朝宗。商丘(今屬河南)人。少年時即有才名,參加復社,與東南名士交遊,時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陳貞慧為明季四公子。侯方域擅長散文,代表作有《李姬傳》。時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為清初三大家。他的作品有人物傳記,形象生動,情節曲折,均有唐代傳奇筆法,具有短篇小說特點。其論文書信,或痛斥權貴,或直抒懷抱,都能顯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暢恣肆的特色。也能詩。著作有《壯悔堂文集》10卷,《四憶堂詩集》6卷。
顧炎武,中國明末清初學者和地理學家。平生學風嚴謹,學識淵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學、歷史學、哲學、經學、音韻學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經世致用,凡社會風俗,民生利弊,必親歷體察;於地理考證,不完全依賴文字記載,而重視實地調查。

蒲松齡(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學家、短篇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人,蒙古族。蒲松齡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慧,學識淵博,19歲即考得全縣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後參加科舉考試,屢考不中,盡管其學識名聞鄉里,但追求功名卻始終沒能如願。直到71歲,才按例補為貢生。蒲松齡一生屢試不第,貧困潦倒,後人用8個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讀書、教、著書、科考。

王夫之(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衡陽(今屬湖南省)人。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曾積極組織抗清斗爭,失敗後到南明桂王的政權中任職,南明亡後,更名隱居,潛心著述。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方苞(1668——1749),字鳳九,一字靈皋,晚年號望溪,安徽桐城人(今屬桐城市區鳳儀里)。方苞生於江蘇六合之留稼村。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成桐城三祖。官至禮部右侍郎。苞生於江蘇六合之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曾任太僕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貢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備道,明末,因避亂寓居江寧(今南京)。祖父方幟,曾任蕪湖訓導,後調任興化縣教諭。父仲舒,國子監生,家境日落,後入贅江蘇六合縣留稼村吳勉家;生3子:長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著有《望溪先生文集》。

高鶚(約1738—約1815):清代文學家。字蘭墅,一字雲士。漢軍鑲黃旗內務府人。祖籍鐵嶺(今屬遼寧)。

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朏明,一字東樵,浙江德清人。為清朝沿革地理學開山之一,代表作《易圖明辨》。

呂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傑出的學者、思想家、詩人和時文評論家、出版家。字庄生、又名光綸,字用晦,號晚村,別號恥翁、南陽布衣、呂醫山人等,暮年削發為僧,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浙江崇德縣(今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人。順治十年應試為諸生,後隱居不出。康熙間拒應鴻博之徵,後剪發為僧。死後,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屍,子孫及門人等或戮屍,或斬首,或流徙為奴,罹難之酷烈,為清代文字獄之首。呂留良著述多毀,現存《呂晚村先生文集》、《東庄詩存》。

毛奇齡(1623~1716) 清代學者、文學家。曾名□,字大可,又字於一、齊於,號秋晴,又號初晴等等,以郡望西河,稱西河先生。蕭山(今屬浙江)人。明末廩生。他曾任清代翰林院檢討,是《明史》的纂修官。他的學識淵博,能治經、史和音韻學,擅長散文、詩詞,精通音律,並從事詩詞的理論批評。他在書法藝術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齡的書法,骨力駿健、筆勢挺拔,儒雅清奇、個性強烈,是文人書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毛奇齡於公元1716年去世,經年94歲,他的學生將他所著的文章編輯成集,分為《經集》和《文集》二部。《四庫全書》中收錄他的著作多達數十部。

納蘭性德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為詞壇一說而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他所生活的滿漢融合的時期;他貴族家庭興衰關聯王朝國事的典型性;以及侍從帝王,卻嚮往平淡的經歷,構成特殊的環境與背景。加之他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的創作呈現獨特的個性特徵和鮮明的藝術風格。在研究納蘭性德和他的作品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在近距離上涉及清代初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由此不難看到這份珍貴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意義。

錢謙益(1582-164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唐甄
唐甄(1630~1704),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論家。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唐甄塑像亭。四川省達州(今達縣)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清順治十四年 (1675)中舉人。曾在山西長子擔任過10個月的知縣,因與上司意見不合被革職。後曾經商,因賠本乃流寓江南,靠講學賣文維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潛書》。

萬斯同(1638~1702)清初著名史學家。字季野,號石園,門生私謚貞文先生,漢族,浙江鄞州人。康熙間薦博學鴻詞科,不就。精史學,以布衣參與編修《明史》,前後十九年,不署銜,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歷代史表》、《紀元匯考》、《儒林宗派》、《群書辯疑》、《石園詩文集》等。吳梅村
吳梅村又名吳偉業(1609—1672),明末清初詩人,字駿公,號梅村,又號梅村居士,梅村叟,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舊史氏等。太倉城廂鎮人,復社重要成員。

C. 清朝作家有誰以及他們的作品

洪升:清代劇作家,代表作為傳奇劇本《長生殿》。
孔尚任:清代劇作家,代表作為傳奇劇本《桃花扇》。
蒲松齡:清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為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吳敬梓:清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儒林外史》。該書由許多彼此獨立的故事勾聯而成。
曹雪芹、高鶚:清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紅樓夢》。該書共一百二十回,又叫《石頭記》、《金玉緣》。前八十回為清朝曹雪芹所作,後四十回多認為由高鶚續成。
紀昀:清代著名學者,即紀曉嵐,代表作為《閱微草堂筆記》。
李寶嘉:清末著名小說家,代表作為長篇諷刺小說《官場現形記》。該書共六十回。
吳沃堯:清末著名小說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該書共一百零八回。
劉鶚:清末著名小說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老殘游記》。該書共二十回。
曾樸:清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孽海花》。該書共三十回。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又號梨洲,浙江餘姚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愛國作家,曾領導「復社」反宦官權貴,招募義兵抗清。所著《明儒學案》是我國第一部學術史專著,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反對君主專制的觀點,體現了民主性的思想。
李漁(1611~約1680)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清代戲曲理論家、劇作家。《芙蕖》節選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種植部」。
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江蘇崑山亭林鎮人,別號亭林,稱亭林先生。清初思想家、學者、愛國作家。曾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和抗清起義。《復庵記》出自《亭林詩文集》。
魏禧(1624~1681)字冰叔,號裕齋,寧都(江西)人,清初散文家。《大鐵椎傳》選自《魏叔子文鈔》。
林嗣環,字起八,清初文人,官至海南副使,著有《鐵厓文集》。他的《口技》節選自《虞初新志·秋詩自序》。
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官至禮部右侍郎。論文提倡「義法」即言之有物有序,為桐城派創始人。散文多為經說、序跋、書信、碑傳等。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一字文木,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說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五十五回。
彭端淑(1699~1779)字儀一,清代中葉文學家,知識廣博,工詩能文。《為學》選自《白鶴堂集》,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
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學者稱謝山先生,浙江鄞縣(寧波)人,清代史學家、文學家,一生潛心於學術,在經學、史學、文章諸方面均有成就,尤以經史學為最,為後期浙東學派代表人物,著有《鮚埼亭集》。《梅花嶺記》選自《鮚埼亭集外編》。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曾任知縣,辭官後於江寧(南京)小倉山下修築隨園定居,自號倉山居士。《祭妹文》選自他的《小倉山房文集》,還著有《隨園詩話》。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繼方苞、劉大櫆之後「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須以「考據」、「辭章」為手段闡明儒家的「義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論。《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全集》,其中「雪中觀日」一段,尤為後世稱道。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陽湖(江蘇)人,清中葉經學家、文學家,在經史、地理、音韻、訓詁方面都有成就。論文《治平篇》選自《洪北江全集》,提出了人口繁衍與社會經濟力量存在矛盾的問題,這是我國歷史上人口論學說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創見。
龔自珍(1792~1841)一名鞏祚,浙江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深於經學、文學和史地學,為「今文學派」主要人物,近代改良運動先驅之一,已亥年(道光十九年)歸途中寫了三百一十五首絕句,總題為《已亥雜詩》,表達對國事的感慨與生平經歷的哀樂。著有《龔自珍全集》。
劉鶚(1857~1909)字鐵雲,筆名(別署)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鎮江)人,清末(近代)小說家,通數學、醫術、水利等。曾在上海行醫、官候補知府,棄官經商;八國聯軍入京後,向俄軍賤購太倉儲粟賑濟飢民,以私售倉粟罪徙戍新疆而死,他的《老殘游記》是我國近代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孫文(1866~1925)字逸仙,別號中山,廣東省中山縣人,我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著有《孫中山全集》,共十一卷,課文有《<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吳趼人(1866~1910)名沃堯,字小允,又字繭人,後改趼人,廣東南海(廣州)人,因居佛山鎮,又自署我佛山人,清末小說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近代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李寶嘉(1867~1906)字伯元,號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清末小說家,他的《官場現形記》為近代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制台見洋人》節選自該書第五十三回。
曾樸(1871~1934)字孟朴,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近代小說家,通法文。所作《孽海花》為近代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戊戌維新的領袖,政治家、文學家,《少年中國說》《譚嗣同》出自《飲冰室合集》。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福建閩候(福州)人,是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與妻書》選自《廣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

D. 清代文學家知多少

清朝文學家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錢塘人。 其文別具特色,是描寫景物,敘事記人的散文高手。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龍眠愚者等,漢族,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畫家、哲學家、科學家。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翰林院檢討。為復社成員,有「明季四公子」之稱。明亡後,為僧,法名弘智,發憤著述致力於思想救世的同時,秘密組織反清復明活動。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粵難」被捕,十月,於押解途中逝於江西萬安惶恐灘。學術上,方以智家學淵源,博採眾長,主張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一生著述400餘萬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數十種,內容廣博,文、史、哲、地、醫葯、物理,無所不包。

曹雪芹(1724—1764年2月1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祖籍河北省豐潤縣。清初,入滿洲正白旗籍。中國清代著名作家,長篇名著《紅樓夢》的作者。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 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尚任自幼聰慧,熟讀經史,好詩文,通音律。父親的好友賈鳧西,對他從事戲劇創作影響頗深。雖高才博識,但屢試不中,便捐納了國子監生,三十五歲之前隱居石門山中。康熙二十一年 (682年),應衍聖公孔額所之請,出山為其夫人治喪。後主修《孔子世家譜》,訓練禮生、樂舞生,在把孔時做贊禮,還選聘工匠,監制禮樂器、舞器、祭器達數十種。他日夜忙碌一年有餘,因辦事認真,才能出眾,成績卓著,受到孔毓圻的贊常。

劉鶚,祖籍江蘇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於江蘇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於新疆迪化。劉鶚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得名師傳授學業。他學識博雜,精於考古,並在算學、醫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類拔萃的成就,被海內外學者譽為「小說家、詩人、哲學家、音樂家、醫生、企業家、數學家、藏書家、古董收藏家、水利專家、慈善家」,被稱為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通才」。他創作了《老殘游記》,被稱之為「文學家」,因為他拓印第一部甲骨文字的《鐵雲藏龜》,被稱為「古文字研究家」,又因為他引進外資,創辦實業,而被人稱為「實業家」。他所著《老殘游記》備受世人贊譽,是十大古典白話長篇小說之一,又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

李寶嘉,字伯元,別號南亭亭長,江蘇常州人,生於同治六年(1867),死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享年四十歲。李伯元是個多產的作家,他構思之敏,寫作之快,是極為少見的。他先後寫成《庚子國變彈詞》、《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中國現在記》、《活地獄》、《海天鴻雪記》,以及《李蓮英》、《海上繁華夢》、《南亭筆記》、《南亭四話》、《滑稽叢話》、《塵海妙品》、《奇書快睹》、《醒世緣彈詞》等書十多種。其中《官場現形記》更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

吳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卒於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歲。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於客中。

洪升:(1645-1704)清浙江錢塘人。康熙七年國子監生。二十八年,因在「國喪」期間演所著《長生殿》斥革。晚年醉酒登船,落水死。以詞曲著名,《長生殿》外,有《四嬋娟》等,另有《稗畦集》、《續集》。 高旭
高旭,近代詩人。字天梅,號劍公,別字慧雲、鈍劍。江蘇金山人。出身大地主家庭。南社創始人與「三巨頭」之一。就稟賦本性而言,高旭的文人氣質與名士脾氣都相當濃厚。作為著名的「南社四劍」之首,高旭日常「以劍自隨」,一生慣愛倚劍命名。他用過的與劍有關的名號包括江南快劍、鈍劍、帝劍等。1912年以後,高旭對政治頗多參與,被選為眾議院議員。1923年因捲入曹錕賄選事件大受世人譏責,廿年老友柳亞子都不承認。經此連番打擊之後,高旭悲不自遣,兩年後鬱郁而終。

紀昀,清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二月,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紀昀學問淵博,長於考證訓詁。乾隆間輯修《四庫全書》,他任總纂官,並主持寫定《四庫全書總目》200卷,論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為代表清代目錄學成就的巨著。

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學家。字朝宗。商丘(今屬河南)人。少年時即有才名,參加復社,與東南名士交遊,時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陳貞慧為明季四公子。侯方域擅長散文,代表作有《李姬傳》。時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為清初三大家。他的作品有人物傳記,形象生動,情節曲折,均有唐代傳奇筆法,具有短篇小說特點。其論文書信,或痛斥權貴,或直抒懷抱,都能顯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暢恣肆的特色。也能詩。著作有《壯悔堂文集》10卷,《四憶堂詩集》6卷。
顧炎武,中國明末清初學者和地理學家。平生學風嚴謹,學識淵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學、歷史學、哲學、經學、音韻學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經世致用,凡社會風俗,民生利弊,必親歷體察;於地理考證,不完全依賴文字記載,而重視實地調查。

蒲松齡(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學家、短篇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人,蒙古族。蒲松齡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慧,學識淵博,19歲即考得全縣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後參加科舉考試,屢考不中,盡管其學識名聞鄉里,但追求功名卻始終沒能如願。直到71歲,才按例補為貢生。蒲松齡一生屢試不第,貧困潦倒,後人用8個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讀書、教、著書、科考。

王夫之(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衡陽(今屬湖南省)人。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曾積極組織抗清斗爭,失敗後到南明桂王的政權中任職,南明亡後,更名隱居,潛心著述。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方苞(1668——1749),字鳳九,一字靈皋,晚年號望溪,安徽桐城人(今屬桐城市區鳳儀里)。方苞生於江蘇六合之留稼村。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成桐城三祖。官至禮部右侍郎。苞生於江蘇六合之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曾任太僕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貢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備道,明末,因避亂寓居江寧(今南京)。祖父方幟,曾任蕪湖訓導,後調任興化縣教諭。父仲舒,國子監生,家境日落,後入贅江蘇六合縣留稼村吳勉家;生3子:長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著有《望溪先生文集》。

高鶚(約1738—約1815):清代文學家。字蘭墅,一字雲士。漢軍鑲黃旗內務府人。祖籍鐵嶺(今屬遼寧)。

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朏明,一字東樵,浙江德清人。為清朝沿革地理學開山之一,代表作《易圖明辨》。

呂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傑出的學者、思想家、詩人和時文評論家、出版家。字庄生、又名光綸,字用晦,號晚村,別號恥翁、南陽布衣、呂醫山人等,暮年削發為僧,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浙江崇德縣(今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人。順治十年應試為諸生,後隱居不出。康熙間拒應鴻博之徵,後剪發為僧。死後,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屍,子孫及門人等或戮屍,或斬首,或流徙為奴,罹難之酷烈,為清代文字獄之首。呂留良著述多毀,現存《呂晚村先生文集》、《東庄詩存》。

毛奇齡(1623~1716) 清代學者、文學家。曾名□,字大可,又字於一、齊於,號秋晴,又號初晴等等,以郡望西河,稱西河先生。蕭山(今屬浙江)人。明末廩生。他曾任清代翰林院檢討,是《明史》的纂修官。他的學識淵博,能治經、史和音韻學,擅長散文、詩詞,精通音律,並從事詩詞的理論批評。他在書法藝術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齡的書法,骨力駿健、筆勢挺拔,儒雅清奇、個性強烈,是文人書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毛奇齡於公元1716年去世,經年94歲,他的學生將他所著的文章編輯成集,分為《經集》和《文集》二部。《四庫全書》中收錄他的著作多達數十部。

納蘭性德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為詞壇一說而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他所生活的滿漢融合的時期;他貴族家庭興衰關聯王朝國事的典型性;以及侍從帝王,卻嚮往平淡的經歷,構成特殊的環境與背景。加之他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的創作呈現獨特的個性特徵和鮮明的藝術風格。在研究納蘭性德和他的作品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在近距離上涉及清代初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由此不難看到這份珍貴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意義。

錢謙益(1582-164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唐甄
唐甄(1630~1704),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論家。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唐甄塑像亭。四川省達州(今達縣)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清順治十四年 (1675)中舉人。曾在山西長子擔任過10個月的知縣,因與上司意見不合被革職。後曾經商,因賠本乃流寓江南,靠講學賣文維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潛書》。

萬斯同(1638~1702)清初著名史學家。字季野,號石園,門生私謚貞文先生,漢族,浙江鄞州人。康熙間薦博學鴻詞科,不就。精史學,以布衣參與編修《明史》,前後十九年,不署銜,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歷代史表》、《紀元匯考》、《儒林宗派》、《群書辯疑》、《石園詩文集》等。吳梅村
吳梅村又名吳偉業(1609—1672),明末清初詩人,字駿公,號梅村,又號梅村居士,梅村叟,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舊史氏等。太倉城廂鎮人,復社重要成員。

E. 清末四大文學家的名字

有晚清六大小說家一說。
他們是李伯元、吳趼人、劉鶚、曾樸、黃小配和陸士諤。
李伯元著《庚子國變彈詞》、《官場現形記》。

吳趼人著《近十年之怪現狀》。

曾樸《孽海花》。

劉鶚《老殘游記》。

陸士諤約在1905年前後,到滬謀生。見世人愛好小說,遂動手試寫,竟得成功,乃以小說創作為正業,著作甚富。光緒宣統間,主要作品有《新三國》、《新水滸》、《新野叟曝言》、《新孽海花》、《新中國》、《新上誨》、《六路財神》、《最近上海秘密史》、《血淚黃花》等

黃小配撰寫了小說《大馬扁》歷史小說《洪秀全演義》,「近事小說」《宦海潮》、《宦海升沉錄》

在晚清的大小說家中,李伯元創辦《綉像小說》,吳趼人創辦《月月小說》,曾樸創辦《小說林》,都是職業的小說作家

F. 清朝文學家有哪些

三十六家清儒名著簡介
陳 確(1604-1677)

生平及著述:陳確,字乾初,初名道永,字非玄,浙江海寧人。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甲辰,卒於清康熙十六年丁巳七月二十四日,得年七十四歲。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始受學於劉宗周,平生不喜理學言論,多才多藝,研治《禮》,能變通古禮,論學反駁宋儒,嚴儒釋之辨,晚年廢病在家,不出門者十五年,所著有《大學辨》、《葬書》、《女訓》、《蕺山先生語錄》、《乾初道人詩集》、《辰夏雜言》。同鄉吳騫訪得陳確著作殘本三冊,陳確六世孫陳鍎t藏有七冊,族玄孫陳敬璋集合二本,以及另外所得數冊,於嘉慶三年(1798)編成《陳乾初先生遺集》四十九卷,上距陳確之卒凡一百二十二年。北京中華書局於1979年出版《陳確集》上下冊。

黃宗羲(1610-1695)

生平及著述: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晚年自稱梨洲老人,浙江餘姚人,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卒於清康熙三十四年,得年八十六歲。幼年從父親黃尊素讀書,尊素下廠獄,遺命宗羲師事劉宗周,於是隨宗周在浙東講學,論儒釋之辨,後以政治世家參與對抗馬士英、阮大鋮的斗爭,南明覆亡後,參與抗清邉印L煜麓蠖ㄡ幔瑲w返浙東,潛心學術,一方面繼續闡發乃師劉宗周的找饃鰵氈畲W,一方面探研經史,於康熙五年(1666)恢復證人講會,引起了浙東一帶講論經學史學的風氣。晚年用力於《明儒學案》及《宋儒學案》、《元儒學案》。後二書未成而宗羲辭世。所著有《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南雷集》(包括《文案》、《文定》、《文約》三書)、《明夷待訪錄》、《汰存錄》等著作。

附:錢謙益(1582-1664)

生平及著述: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後自稱牧翁,又自稱蒙叟、絳雲老人、敬他老人,東澗遺老,江蘇常熟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十年壬午,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南明福王時期官禮部尚書。入清後官禮部右侍郎管秘書院事,充修《明史》副總裁,任職僅六月,以病告歸。卒於清康熙三年甲辰,得年八十三歲。著有《初學集》、《有學集》。

顧炎武(1613-1682)

生平及著述: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復以避仇自署蔣山佣,學者尊稱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癸丑,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得年七十歲。三十三歲時(1645),清兵渡江南下,崑山城破,母王氏殉節,遺命炎武「無仕異代」。後炎武受到一家僕與仇家的迫害,輾轉流徙,順治十一年,將家僕溺殺,以殺人罪下獄,賴友人救助減刑免死。其後仍受到仇家追殺,於順治十二年赴北游歷,來往於山東、河北、山西、陝西一帶,先後六謁明陵。康熙十六年,受薦博學鴻詞科,以死力辭。晚歲居陝西省華陰縣,全祖望為撰〈神道表〉稱:「凡先生之游,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可見其認真嚴謹。著有《亭林文集》、《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等,於乾嘉考證學有典範性之意義。

附:閻若璩(1636-1704)

生平及著述:閻若璩,字百詩,號潛丘,祖籍山西太原,後南遷山陽。生於明崇禎九年十月十四日,卒於清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八日,得年六十九歲。若璩口吃,「天質奇鈍」,但堅卓讀書,努力不懈。十六歲入府學,二十歲前後,將十三經次第讀完,康熙元年冬初至京,受龔鼎孳推重,聲譽漸著。此後十餘年間屢試屢敗,但他藉著居京師的方便,廣交名士,見聞大進,博極群書,每每令旁人驚駭不已。十七年(1678)受薦至京應博學鴻儒科,以恃才傲物,譏彈時人,於翌年落第。二十一年(1682)赴福建,二十二年受徐乾學延聘,再赴京師。在京期間,與當時學者交往,推擴治學領域,旁及於地理、歷算之學,尤其與毛奇齡為《古文尚書》真偽問題有過極激烈的爭辯。畢生著述凡九種,著名者《古文尚書疏證》、《四書釋地》,又有《潛丘札記》刊行於世。

方以智(1611-1671)

生平及著述:方以智,字密之,又號浮山愚者,又有鹿起、行遠、五老、墨歷、木立、極丸、浮廬等別號,安徽桐城人。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十九年,卒於清康熙十年,得年六十一歲。曾祖方學漸,曾受學於泰州學者耿定理,著《易蠡》、《心學宗》、《性善繹》。祖父方大鎮,曾任江西道監察御史,著《易意》、《性論》。父親方孔炤,曾任湖廣巡撫,著《周易時論》(入《四庫》存目)。以智少年好詩文,與錢秉鐙(字澄之,著《田間詩學》、《田間詩集》等)、周歧等人立「澤社」。後受業於王宣(字化卿,號虛舟),王氏著《物理所》,啟發以智日後著《物理小識》。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翌年著《通雅》;崇禎十六年著《物理小識》。明亡後南赴廣東。桂王於肇慶稱帝,方以智任詹事府左中允,充經筵講官,後因太監王坤專權而辭職,浪遊桂林。清兵入廣東後,方氏遭通緝被捕,許於梧州出家為僧,易名弘智,字無可,號葯地。後又返桐城浮山。平生著作有《物理小識》、《通雅》、《葯地炮庄》、《浮山文集》等。

呂留良(1629-1683)

生平及著述:呂留良,字庄生,又名光輪,字用晦,晚村,浙江石門縣人。生於明思宗崇禎二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二年,得年五十五歲。早年與同里陸文霦(字雯若)結文詩,選八股文。二十五歲為縣諸生,每試得冠軍。年齒漸長,與遺民交往,翻然悔悟,作詩文,多流連往復於宋末明末遺民事跡。康熙五年(1666)終於棄去生員名籍,並抗拒博學鴻詞科的徵召。康熙十七年(1678)浙江省又推薦他,賴兒子多方奔走得免;二年後浙省又以隱逸薦舉,於是留良剪發著僧服以明志。留良與黃宗羲、宗炎交遊,曾與宗羲至常熟訪錢謙益。後二人因爭購曠園藏書一事絕。又留良宗朱學,宗羲宗陽明;留良重八股文,宗羲極討厭科舉習氣。二人性情志向亦絕異。

附一、魏象樞(1617-1687)

生平及著述:魏象樞,字環極,號庸齋,山西蔚州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卒於清康熙二十六年,得年七十一歲。象樞為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入清後為順治三年進士選庶吉士,四年授給事中。十六年因陳名夏案牽連,乞養回籍。康熙十一年起用,累官至左都御史加刑部尚書銜,二十三年以老病致仕。聖祖親題「寒松堂」三字匾額贈之。象樞於順治朝仕宦普通,至康熙朝則恩遇頗隆。清高宗曾敕諭「言官奏事,如魏象樞奏疏」,可見他具有真實才學。象樞卒後,其子編其遺集,即以「寒松堂」為題,康熙四十七年(1708)熊賜履為此書作序。該書收入1913年刊印的《畿輔叢書》中,但畿輔本是較簡略的版本,缺漏較多,今北京圖書館古籍分館藏有康熙四十七年刻本,最早。象樞基本上盡忠於滿清皇帝,但作為漢族大臣,曾用宛轉的理由提出有利於漢族平民百姓的諫議。從民族大義的角度看,象樞固不屬氣節之士,但滿洲無統治大帝國經驗,施政舉措往往荒謬自私,若朝中無象樞一類漢族士大夫,恐怕百姓受創更深。審其人品,亦在中上之間。

附二、陸隴其(1630-1692)

生平及著述:陸隴其,原名龍其,後入京師補官職,因避諱易名隴。字稼書,浙江平湖人,學者多稱之「當湖」或「當湖先生」。生於明崇禎三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得年六十三歲。隴其自幼博學苦讀,以聖人之學自期,自稱「不為科舉奪志」,康熙九年(1670)會試中式,十四年赴吏部謁選,補江南嘉定知縣。一年後中蜚語罷官,淡然而退。二十二年得旨補直隸靈壽知縣。後經疏薦晉為太常少卿,屢上疏陳斥吏治,遭排擠,二十九年告假歸里。隴其畢生尊朱子,貶陽明,治性理之學,推擴而主格物工夫,於治理政事、研析物理,於水道漕摺⑻煳臅閹悖

G. 清朝有哪幾個著名的文學家

1、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祖籍遼寧鐵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 。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康熙寵信。

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

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酒常賒」。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

2、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

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一說342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多,盡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歷,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並不算開闊,但是由於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極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之地。縱觀納蘭性德的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後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此外,他的詞也受《花間集》和晏幾道的影響。

3、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漢族客家人 [1] ,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清朝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黃遵憲出生於廣東嘉應州,1876年中舉人,歷充師日參贊、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參贊、新加坡總領事,戊戌變法期間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

工詩,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黃遵憲的作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等。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黃遵憲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詩界革命的最早倡導者。由客家商民而上升到官宦的家庭帶有的平民氣息和現實精神影響著黃遵憲,他從中年以後又親身經歷了戊戌前後一系列的政治風浪,這在他心中掀起了軒然巨波。

所有這些,為他提供了創作新意境、新風格、表現新事物的「新派詩」的很好的生活基礎和思想感情基礎。

他忠實地表現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愛國熱忱、痛苦矛盾、理想追求,忠實記錄了中國在那個歷史新階段的許多震撼人心的事件,構成他的詩作的新內容的兩個重要因素是題材新穎、主題新穎。

表現了新時代的生活,新時代的要求,新時代的文化風貌、政治風雲,反映了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滲透著現實主義精神,貫穿著反帝愛國圖新的精神。

黃遵憲的詩歌基於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同時也帶有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詩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礎。他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為追求目標,努力要使我國古典詩歌的舊傳統、舊風格與新時代、新內容所要求的新意境、新風格能夠和諧地統一起來。

運用現實主義方法,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變,特別是反映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而有「詩史」之稱。他的詩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封建專制主義、封建學術文化和舊禮教的批判精神。

還利用詩歌直接為改良主義運動服務,宣傳改良主義思想,宣傳外國的科學文明。他的創作基本上實踐了他的理論,取得了成功,以其富有獨創性的藝術在近代詩壇大放異彩

4、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2]

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譚嗣同代表著有:《仁學》、《寥天一閣文》、《莽蒼蒼齋詩》、《遠遺堂集外文》等,後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5、夏曾佑(1863~1924)字遂卿,作穗卿,號別士、碎佛,筆名別士。杭縣(浙江杭州)人。進士,授禮部主事。近代詩人、歷史學家、學者。他對今文經學、佛學有精深的研究,對乾嘉考據學和詩文有相當的素養。此外他還注意學習外國史地知識和自然知識。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天津與嚴復等創辦《國聞報》,宣傳新學,鼓吹變法。後致力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用章節體編著《最新中國學》《中國歷史教科書》,重版時改名《中國古代史》,是近代中國嘗試用進化論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部著作。

民國時,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長。後調任京師圖書館館長。

他用進化論觀點研究中國古代史,所著的《中國歷史教科書》頗有影響。胡適讀過該書之後,「深佩夏先生之功力見地」(胡適日記1930年8月14日)。魯迅評價說:「我們不必看他另外的論文,只要看他所編的兩本《中國歷史教科書》,就知道他看中國人有怎樣地清楚」。

H. 清末民初的著名的文人有哪些

①清末明初的著名文人:
康有為、章炳麟(章太炎)、魯迅、郭沫若、胡適、巴金、老舍、 鄒容、 秋瑾、 張元濟 、辜鴻銘 、梁啟超;

②文人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餘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後自認「民國遺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 、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鄒容:(1885年—1905年),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紹陶,留學日本時改名鄒容。四川巴縣人(今重慶市),出生在一個商業資本家家庭。 應巴縣童子試,因憤於考題生僻而罷考,從此厭惡科舉八股。從父命入重慶經書書院,因蔑視舊學而被開除。後逐漸嚮往維新變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赴成都投考留日官費生,因思想傾向維新,臨行時被取消資格,遂決計自費赴日留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秋,到達東京,入同文書院。始撰《革命軍》初稿。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為推翻滿清政權和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 ,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張元濟:(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出生於名門望族,書香世家。清末中進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後在總理事務衙門任章京。1902年,張元濟進入商務印書館歷任編譯所所長、經理、監理、董事長等職。解放後,擔任上海文史館館長,繼任商務印書館董事長。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
辜鴻銘:(1857.7.18-1928.4.30),字湯生,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縣, 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I. 晚清作家(小說家)有哪些

李寶嘉、吳沃堯、劉鄂和曾樸被稱為「晚清四大小說家

梁紀佩(約1879-1920)小說家.原名祖修,又改名頌虞,晚號醉眠山人,廣東南海人,監生.清末從南洋歸來,在廣州報館任主筆,以時事小說為主,如<<劉華友故事>>,<<葉名琛失城記>>,<<外交淚>>等.晚著<<粵東新聊齋>>.這個人小說名氣不是很大,但在書畫界倒是有一定的影響...論文想另闢奚徑的話,可以從小說家的書法和畫作上入手,從另一個側面闡述作者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