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家宗璞的簡介
宗璞
宗璞(1928—)女,原名馮鍾璞,筆名有任小哲、豐非等。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退休於中國社會科學業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國著名作家、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1928年7月生於北京,十歲時隨家庭南遷到昆明。上過南菁小學和西南聯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後轉人清華大學外文系,1951年畢業。曾在中國文聯、文藝報等單位工作。1960年調《世界文學》編輯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知音》等,《紅豆》曾受到不應有的批判。「文革」後,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中篇小說《三生石》,獲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說散文選》。後來又抱病奮力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其第一部《南渡記》已於1987年問世,獲得了好評。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成名作為1957年的短篇小說《紅豆》。新時期她開始大量發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三生石》(獲第 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童話《總鰭魚的故事》(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蝸居》、《我是誰》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南渡記》,1996年由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來又抱病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1994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鐵簫人語》
宗璞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她的小說,刻意求新,語言明麗而含蓄,流暢而有餘韻,頗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長,雋永如水
宗璞在病中苦耕,歷時7年,《南渡記》的第二部《東藏記》終於面世。計劃中尚有《兩征記》、《北歸記》,是總書名為《野葫蘆引》的多卷長篇系列。
宗璞以她細密從容的敘述方式,建立起優美溫婉的語言風格。眾多的人物命運和世相心態,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細節中緩緩展開,伏有大氣磅礴的布局。宗璞筆下的戰爭沒有刀光劍影,卻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創痕,並具有一種柔性的書卷氣息。那種浸入骨髓的文化質感,在閱讀中竟令人有如置身於《紅樓夢》的語境之中。讀《東藏記》這樣雋永而精緻的小說,真是受益又享受。還有《紫藤蘿瀑布》
㈡ 宗璞簡介
宗璞是當代作家.當他的第一篇小說《紅豆》發表時,他就以獨有的知識女性的才情和儒雅贏得人們的傾心,他的童話作品有《尋月集》。
宗璞,原名馮鍾璞,女,1928年出生,當代作家,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非、任小哲等,作品《東藏記》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幼承家學,就讀清華大學附屬成志小學校。抗戰爆發,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
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曾就職於中國文聯及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另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誰》、《鐵簫人語》。
(2)璞石文學社擴展閱讀:
宗璞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她的小說,刻意求新,語言明麗而含蓄,流暢而有餘韻,頗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長,雋永如水。
宗璞在病中苦耕,歷時7年,《南渡記》的第二部《東藏記》終於面世,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西征記》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曾在《收獲》上部分發表,計劃中尚有《北歸記》。這是總書名為《野葫蘆引》的多卷長篇系列。
宗璞以她細密從容的敘述方式,建立起優美溫婉的語言風格。眾多的人物命運和世相心態,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細節中緩緩展開,伏有大氣磅礴的布局。
宗璞筆下的戰爭沒有刀光劍影,卻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創痕,並具有一種柔性的書卷氣息。
那種浸入骨髓的文化質感,在閱讀中竟令人有如置身於《紅樓夢》的語境之中。讀《東藏記》和《紫藤蘿瀑布》這樣雋永而精緻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受。
宗璞對創作情有獨鍾,她說:「讀小說是件樂事,寫小說可是件苦事。不過苦樂也難截然分開。沒有人寫,讀什麼呢?下輩子選擇職業,我還是要干這一行」。
㈢ 宗璞簡介50字(簡歷)
宗璞,原名馮鍾璞,女,1928年出生,當代作家,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華、任小哲等。中共黨員,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
宗璞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全委會委員、主席團委員,第六、七屆名譽委員。 從事小說與散文創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誰》。2018年,其作品《北歸記》獲得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
(3)璞石文學社擴展閱讀:
宗璞以她細密從容的敘述方式,建立起優美溫婉的語言風格。眾多的人物命運和世相心態,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細節中緩緩展開,伏有大氣磅礴的布局。
宗璞筆下的戰爭沒有刀光劍影,卻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創痕,並具有一種柔性的書卷氣息。那種浸入骨髓的文化質感,在閱讀中竟令人有如置身於《紅樓夢》的語境之中。讀《東藏記》和《紫藤蘿瀑布》這樣雋永而精緻的小說、散文,真是受益又享受。
㈣ 求錢鍾書文:中國文學批評之假設
.在我的印象中,自《管錐編》問世以來,錢鍾書其人其作就成了個顯示博雅的話題。學文的湊在一起,不知不覺就會談起錢鍾書,談《管錐編》,談《談藝錄》(倒很少見人提《舊文四篇》,也許因為它只是"四篇"而已),高見紛陳,崇敬之情更是形於言表。一部專門性很強的學術能如此深入人心當然令人欣慰。然而聽到各層年紀的同志們放談錢鍾書和《談藝錄》,發表種種概括性極強的深刻見解時,我只有慚愧得緊,佩服得緊。記得我第一遍談舊版《談藝錄》時,基本上不懂,極少部分經仔細琢磨略得其理。第二遍讀新版時,我已讀過些唐詩,於是稍明白一部分唐詩的內容。幾年過去,現在我第三遍讀它,竟發現所得與讀第二遍相差無幾。解者自解,不解者依舊不解。惶惑之餘,我只能這樣自慰:一種專門學問,當人人都能談論它時,它早已不是原來的東西了,就好像前些年人人都評法批儒時,那早就不是思想史研究了一樣。
錢鍾書的學問,可以淵博精深四字概之。《管錐編》代表著淵博,而《談藝錄》則體現了精深。淵博在內容,精深在思致。錢鍾書的學問,在我看來,不只是一通知識,也不只是一番功夫,乃是一種境界。不是王國維的那些學問境界,而是近於天台慧雙修、頓漸並舉而至開悟的那種境界。所以它不能僅以淵博的學養和專靜的功夫來衡量,不必須加上超妙的靈悟。誠然,錢鍾書的淵博和專靜者都可以說舉世罕儔,但這藉現代的信息處理技術、有正常的學術環境,還是可以企及的,而那種悟性就難說了。西天路上僧多少,誰個取得真經回?所以說錢鍾書的學問是種境界,緣故也就在這里,不光要有看經打坐的禪定功夫,還在有慧根妙悟。不透徹這一點,讀不了《談藝錄》,也不能領略它的精深,更談不上給予適當的評價。譬如隔牆觀花,眼界與錢鍾書齊的,紅白當前,目不瑕接,哪有心思看錢鍾書?眼界不及錢鍾書的,只能從旁邊看著錢鍾書觀花;但也只能看看他的姿態而已,又焉能窺知錢鍾書之所見。更不幸的是,錢鍾書的姿態偏又平淡無奇,最為普通。依我看,也就是學者最樸素的本色罷了。如果要個性的話,那麼就是不免炫博(如第62則論詩與讀書,)時而寓諧於庄(如第16則臚列"古來薄韓者多姓王"),譏誚刻薄(如第61則謂《隨園詩話》"無助詩心,卻添詩膽";第34則謂劉過七古傖野粗狺"似京東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錢鍾書的卓絕處在於全面的具備了學者的素質--不只是淵博的知識,縝密的思理,還有獨立的學術品格。最後一點最為重要卻常被人們忽視。
2.學者們為人類思想的主體,作為文化的承傳者與建設者,作為價值的裁決者,其意義首先在於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自己的思想。他的使命要求他在進行事實認識和價值判斷時保持獨立的思考。既不拾古人牙慧,也不仰今人鼻息。通觀錢鍾書的著述。他是無愧於學者稱號的。讀完《談藝錄》,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雖廣征博引,備舉前賢舊說,卻從不人雲亦雲,隨聲附和。這我們從翻開目錄就開始感覺到。自嚴滄浪以來,言詩秘稱盛唐。無論是亦步亦趨的明七子還是反撥明人的清代諸家,尊唐崇宋已成為詩學主流,詩與代降幾成定論。胡應麟說"東京後無詩矣"(《詩藪》內編卷一),魯迅則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魯迅全集》卷十二書信集《致楊霽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612頁)。以至於談詩者概不言明清,陸侃如、馮沅君的《中國詩史》可以堂而皇之地結束於元化,而宣稱"此詩史從詩經、楚辭敘起,一直到近代的散曲(按指元散貢),而詞盛行以後的詩,及散曲盛行以後的詞,則概在劣作之則刪去"(《導論》)。我們很難說這是不是承襲傳統觀念而生的成見,但這種觀念顯然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蓋吟體百變,而吟情一貫。人之才力,各有攸宜,不能詩者,故試其技於詞曲,寧有是理。錢鍾書正是以這種尊重歷史的態度來看中國詩歌的,因此在《談藝錄》中我們看到與上述成見相反的情形:書中除少數幾條論唐詩處,大多是論宋以後詩的內容,主要是清詩。這本身就體現了迥異流欲的獨立精神。而具體到作家的創作與理論,更是毫不依傍前人,惟我聽見是陳,大膽而卓絕的議論隨處可見。這里我首先想舉出他對《滄浪詩話》的評論。自古以來沒有哪部詩論像《滄浪詩話》這樣遭到過那麼多譏誚訾毀。可是《談藝錄》通篇獨給了它極高評價。第88則中通過比較嚴氏詩論與法國印象派詩論的相通之處,肯定了它"放諸四海,俟諸百世"的理論意義。後來作者在"訂訃"中回顧道:"餘四十年前……撰《談藝錄》時,上癢師宿,囿於馮鈍吟等知解,視滄浪蔑如也。《談藝錄》問世後,物論稍移,《滄浪詩話》頗遭拂拭,學人於自詡'單刀直入'之嚴儀卿,不復如李光照之自詡'一拳打蹶'矣。"(第596頁)今天嚴羽詩論的價值漸為人重視,但在當時錢鍾書的議論不啻是石破天驚,非有目空北群的過人膽識不牟能道。頗有意思的是,錢鍾書如此推崇滄浪,但對滄浪詩論一脈相承的司空圖《詩品》卻不以為然:"司空表聖《詩品》,理不勝辭;藻采洵應接不暇,意旨多梗塞難通,只宜視為佳詩,不求甚解而吟賞之。"(第371頁)這樣的主人放在今天,研究批評史的人必勃然而起爭之。但我覺得"佳詩"說是有道理的,《詩品》的意義只在以"佳詩"擴大了中唐以來的詩境說的影響,在理論上並沒多少貢獻。而具象式批評的模糊性帶來的消極影響更是過大於功,這種具象式的理論思維最終阻礙了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走向規范化和科學性。又如明末奸臣阮大鋮,人品為世所不齒,而詩有可諷,前人偶或賞之,今人的文學史斥之莫稱。錢鍾書則認為"固不宜因人而斥其文,亦只可因文而惜其人,何須固執有言者必有德乎"(第161頁)因此他在論述竟派衰時特地把他作為一種現象提出來討論:"阮大鋮絕口不道鍾譚;《戊寅詩·與楊郎秋夕論詩》大言:'勝國至本期,一望茅葦積,滔滔三百年,鴻
㈤ 囚綠記賞析
"囚綠「體現了作者對」綠「的喜愛程度,寄託了作者對生命,對愛和幸福的珍視,而無法囚住綠,正說明「綠」的頑強與倔強,作者借「綠」言志,贊美了這種頑強不屈的性格。
表達了作者對處境艱難中的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贊美之情。同時,這綠色的常春藤也象徵作者本人嚮往光明、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個正直愛國者的情感和願望。
《囚綠記》是現代作家陸蠡於1938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5)璞石文學社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囚綠記》寫於1938年,也即這一時間段,作者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看著「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由此他懷念起一年前,也即邀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暫住北京之時,作者生活在陰暗潮濕的房間里,窗外的一樹常春藤。作者當時懷著「過於抑鬱的心情」,對富有生命力,充滿生機的綠色常春藤無比眷戀。
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散文家、現代作家、革命家、翻譯家,而且是寧死不屈的抗日烈士。他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曾翻譯俄屠格涅夫《羅亭》,英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法拉芳登的《寓言詩》和拉馬丁的《希臘神話》。
㈥ 弟子規全文
總敘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出則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謹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 人借物 有勿慳後有急 借不難
信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泛 愛 眾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餘力學文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㈦ 看一部長篇小說後的感想800
《亂人佳人》讀後感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亂世佳人》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在描述美國內戰的作品中獨樹一幟,備受讀者青睞.但女作家始終是以細膩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畫見長,一個個色彩斑斕的文學人物在作者流暢的文字作用下,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橫看全書,是一部老南方種植園文明的沒落史,一代人的成長史和奮斗史;而縱觀全書,則似一部令人悲慟的心理劇,以戲劇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在與內心的沖突中走向成熟的過程。所以看《亂世佳人》,就猶如走進原始森林,越深越美。
思嘉的堅毅一直是本書的一大亮點。思嘉絕對稱不上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但她的魅力卻超出了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她堅強,自信,對生活充滿激情,卻又吝嗇,迷信,欺侮弱小,還無意地把幾個人送上西天。但就是這種褒貶不一的性格使她更為迷人。現實中人無完人,文學中也應如此。在那個風雲突變的亂世中,能夠在倍受創傷和打擊之後,不留戀以前豪華高雅的生活,堅強的站起來,下地摘棉花,不惜讓自己嬌貴的雙手長滿老繭,而目的只是為了讓住在塔拉的人不在挨餓。她在塔拉紅色的土地上得到了黑色的堅毅,如她父親郝嘉樂所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土地與日月同在。這股強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愛爾蘭血統潛在的反叛思想,使她我行我素,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想,不在乎道德的束縛,公開在亞特蘭大和摧毀他們家園的北方佬做生意,而毫不在意作為丈夫的弗蘭克會無地自容。所以思嘉是自私的,但她的自私不僅僅建立在為己的基礎之上,她為了很多人,為了塔拉十幾張要吃飯的嘴,為了她愛的人和他的妻兒,為了白蝶姑媽,遠房的姨媽們,甚至還包括塔拉以前的黑人,思嘉的自私眷顧了很多人在挫折襲來之時,她也曾無數次的失望過,但從未絕望。就像方丹老太太所說的,她們是薺麥,風一吹,低頭,彎腰,吹過之後,又挺起腰板,繼續更好的接受陽光。始終有勇氣站起來,高昂著頭,接受風雨的洗禮。
對於思嘉來說,其生命存在的真實意義在於有欲可求,她從不懂得知足,也不能知足。她不停地追求,獵取下一個目標,最早是愛情,守望希禮;然後是溫飽,守望金錢;接著又是希禮,最後是瑞德,她剛剛意識到的自己的真愛。所以思嘉註定不能提前知道自己的真愛是瑞德,而一定要在愛女夭折之後,媚蘭去世之後,瑞德因為徹底失望而要離開之後,才能明白。生活彷彿與她開了一個無以倫比的玩笑,卻又是真實的存在,她需要為自己的執拗和任性付出最慘痛的代價,在一切都隨風飄過之後,思嘉成熟了。《亂世佳人》是思嘉的一部成長史。
我喜歡這樣的結局,不是大團圓的,帶著點淡淡的悲哀,但算不上是悲劇,因為有希望存在,在思嘉心裡,也在我們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