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苦難是文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苦難是文學

發布時間: 2021-03-17 22:32:17

Ⅰ 為什麼把一個動盪、苦難時期的文學稱為中國「現代」 文學

1,首先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窮則思變的結果
①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大門從此被打開→軍事革命,實業革命(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失敗,1906中日甲午戰爭致遠艦長鄧世昌戰死北洋水師總督丁汝昌自殺)→政治革命(戊戌政變失敗,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辛亥革命大權被迫移交袁世凱)→文化革命(深感國民素質的低劣,教育救國;深感國民思想意識上的麻木,落後,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文學首先是為救亡圖存服務的.
2,其次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
①古典文學已近尾聲.歷史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思想情感,心理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固有的古典文學模式已再也不能滿足人們思想情感表達的需要. a,語言障礙,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30年代,魯迅還指出,要普及文化,非廢除漢字不可(《門外文談》). b,體式陳舊,詩詞文,嚴格的規范使現代人望而卻步. c,文風不健康,師古,擬古.形式主義.脫離實際人生,成了無病呻吟的玩意兒. ②近代文學實則先聲.近代以來,與政治思想革命相適應,文學界也相應掀起革命浪潮. a,"小說界革命".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為代表.戊戌政變失敗以後,梁啟超轉重於思想文化啟蒙工作.以西方為借鑒,特別注重小說的宣傳啟蒙作用.貢獻:一是藉此抬高了小說的地位,二是開了近現代啟蒙文學的源頭. b,"詩界革命".最先提出還是梁啟超,但最有代表性是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黃遵憲長期做國外大使,思想很開化.他看到中國古典詩歌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於是提倡詩界革命.著名觀點是:"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斑斕."(《雜感》)認為"詩無古今",而不必模仿古人,只要能將"身之所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筆之於詩",我詩自有存在的價值.而且不必避俗字俗語,要求言意合一,明白暢曉,通俗易懂.還是與啟蒙有關.代表作《人境廬詩草》,1911年刊行於日本,"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之一. 對胡適的影響. c,"文界革命".以梁啟超為代表.反對"傳世之文",提倡"覺世之文".還是與啟蒙有關.日本流亡期間,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創建一種筆端常帶感情,不拘一格,汪洋恣肆的新政論文體,梁自稱"新文體". d,戲劇界革命.柳亞子等創辦近代第一個戲劇性刊物《二十世紀大舞台》.李叔同,曾孝谷等人的春柳社及其文明新戲.《巴黎茶花女遺事》和《黑奴籲天錄》(林紓翻譯)先在日本演出,後回國內如上海,天津等地演出.促使國內風氣的轉變.舊劇改編.對五四的影響. e,白話運動.1898年裘廷梁《蘇報》發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揭開序幕.從救國救民的高度認識文字革新的意義.1911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集讀音統一會,議定注音字母39個.1916年教育部設立注音字母傳習所,同年8月,北京成立中國國語研究會.1918年教育部正式審布注音字母,同時設立國語統一籌備會.明年,重新頒布注音字母次序.接著,國音字母出版.白話國語運動無形中推動了白話文學運動.

Ⅱ 為什麼說苦難出詩人呢

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中非常重要的體裁,詩歌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詩人兢兢業業地創作。從詩人的創作經歷來看,古代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選拔人才的方式讓文人有了入仕的可能性,他們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獲得好的政治地位,這種心裡路程是一種苦難;從中國詩歌的發展源頭《詩經》來看,它最早提出“興觀群怨”的詩教學說,其中“怨”就包含著“怨懟之意、憤恨之情”,也就是說,詩人在遭受政治打擊時,會創作出好的詩文,這種政治打擊是一種苦難;從人生經歷來看,偉大詩人的一生必將經受苦難,在苦難中成長,在苦難中發憤著書,流芳百世。所以,本文將從詩人的創作經歷、入仕經歷、人生經歷三個方面談一談苦難出詩人的原因。

結語

所謂“苦難出詩人”,多是因為詩人出身貧寒,在古代選官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發展中,“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日益深化,詩人們在科舉制中努力刻苦的讀書,只是為了一朝為官,擺脫苦難,而這段苦難的經歷成為他們寫詞著說的寶貴財富;詩人在入仕之後,並未忘卻入仕的初心,所以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百姓父母官”,兢兢業業的品質讓他們在險惡的官場難以有立足之地,所以常會遭到佞臣的陷害,貶謫之罪、牢獄之災時而發生,敏感的詩人在這種苦難中敢於抒發內心情感,渴望得到理解;此外,在詩人的一生中,也多會遇到重大的事情,或喪夫、或喪妻、或喪命,這種苦難更是會郁結於心,憂心忡忡之際才大膽的表達內心的真實,寫出名垂千古的詩詞歌賦,讓後人每每讀之都為之慨嘆。所以,苦難出詩人的原因與他們的出身、入仕、人生經歷息息相關,也正是由於這些苦難的出現,才讓詩人的地位愈發崇高。

Ⅲ 有哪些表現苦難生活的文學作品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Ⅳ 感覺幾乎優秀文學作品都描寫苦難,某種意義說,人類是不是渴望苦難的呢

的確,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在描寫苦難。因為每個人的人生本來就少不了苦難。苦難使生活更具真實性。文學作品來自生活,就是把人生百態搬到桌面上來。不是人類渴望苦難,而是人人希望把自己的苦難釋放出來,求得精神上的解脫。大凡描寫苦難的優秀作品,都有一個苦盡甘來的結果,能增進人類戰勝困難的勇氣,激勵人們積極向上,努力奮斗,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傳遞正能量的寫作技巧和方式。

困難里包含著勝利,失敗里孕育著成功。

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知識,並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為群眾治病達一萬人次以上,被譽為“當代保爾柯察金”。並獲得“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等殊榮。

不見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苦難的經歷是不完整的人生。

Ⅳ 為什麼文學作品多以反映苦難為主

呵呵~
1、我猜測是這樣,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苦難往往是比較有個性的
2、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苦難的描述感染力強,更能夠引發一些心理上的觸動。
更重要的是~
3、真正的悲劇不是停留在苦難情緒的本身,而是能夠上升為美的觀照的,也正因如此文學作品中的苦難才能被稱為藝術——在這些苦難中一定隱含著一些人的掙扎,透出一種人性的美,所以說它也不完全是苦的

Ⅵ 以「苦難」為話題寫一篇1000字的文學作品

西方有位名人說過:在肥沃的土地上盛開著美麗的花朵,而那些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卻生長在岩石縫中。

人生也是如此,在歷史上做出過貢獻的許多傑出人物,他們都經歷了許多的不幸和苦難。〈伊索寓言〉這本留傳於今,依然深受全世界的人們喜愛的名著,作者就是個古雅典最低層的奴隸;「我學的時間最長、收益最大的學校是苦難。」這句話是法國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的天才——哲學家和作家盧梭說的。出身低微貧窮,又是僕人的盧梭,經受了無數的苦難、不幸和挫折,但他笑對苦難與不幸,堅韌不拔,勤奮學習,追求上進,他為苦難所付出的學費是很值得很有益的。就是這樣一個低微貧窮的僕人,與他的才華、智慧和傑出的成就震驚歐洲和全世界。

苦難、不幸、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既然無法迴避,就不要迴避。當你遇到不幸苦難時,不要被它嚇倒,在苦難面前彎下了腰,低下了頭;而是要抬起頭,敢於面對,認真對待,自己鼓勵自己的信心和鬥志: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你不能打敗我,相反我卻能戰勝你。

苦難是所好學校。苦難不但會教導我們如何堅持不懈,如何樂觀向上,如何頑強拼搏;還會磨礪我們的意志、品格和昂揚鬥志,發揮我們的潛能,增長我們的知識、智慧、才能,為人的准則,做事的本領。

不是每一種苦難不幸都是災難。古人說得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矣,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泛其身。苦難有時不僅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培養教育,教會我們如何突破逆境,戰勝困難。

一個住在馬廄里,在街上以賣報紙為生的人,他的命運坎坷,生活困難,地位低下,可他憑著堅強的毅力和對科學的強烈興趣,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不停息地刻苦學習,不間斷地做著各種實驗,終於創造了科學界的奇跡,創造了一個人間奇跡。這個命運不佳,苦難重重的人,這個創造科學和人間奇跡的人,就叫法拉弟。這個苦難這所學校教育出來的人類奇才,不僅做出了輝煌的成就,而且樹立了榜樣。

記得在一篇文章上讀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天,同學們走進教室,發現老師桌子上有一隻裝有牛奶的瓶和一塊很重的石頭,宣布上課後,只見老師將重石猛砸向牛奶瓶。老師讓同學們看了摔破的瓶子殘骸然後說:這堂課就叫覆水難收,徒悔無益。在我們的一生中,苦難和不幸就是那隻摔碎的牛奶瓶,明知無法挽救卻偏要去挽救,明知機會已去,卻偏要追悔痛苦。這樣做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不起絲毫的作用,只會徒勞無功,再增煩憂苦痛。

在許多情況下,我們無法預知和控制苦難和不幸之事的發生,而且也無法預知和控制苦難和不幸之事降臨在我們頭上。但我們是可以化解苦難和不幸的廣度與深度。人在塵世,不可能不發生被欺騙,被委屈之事,但你不能因為有欺騙,受委屈就一蹶不振,苛求抱怨不已。而是要以平常心,以積極的態度來應付苦難和不幸,這樣你不僅能醫治創傷,調正人生的方向,還會增識見廣,得到有益的啟迪和收到好的效果。

苦難是所好學校,只有經過苦難的教育和培養,我們才會不懼怕不幸、痛苦以及悲傷,才會冷靜面對和處理苦難與不幸;才會不僅不被不幸、痛苦以及悲傷壓倒,而能深刻認識和知曉了苦難與不幸的來源與深度,讓苦難和不幸擴展我們生活的范圍與時空,讓苦難和不幸增長我們的才幹與昂揚鬥志,更加百折不回,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在人生道路上努力奮斗,不斷開拓創新,積極進取。

Ⅶ 什麼是文學的苦難意識

在文學范疇內,悲劇意識應從悲劇兩個方面特性去理解
1>沖突的性質專.悲劇沖突表現的是人物的逆境和不幸屬,但並非所有的逆境和不幸都能構成悲劇的沖突.只有當正面主人公在出於自己意志的行動中,遇到不可避免的不幸或犯了無可挽回的錯誤時才成為悲劇的沖突.如果不是正面人物而是一個徹底的惡人,那麼他的不幸使人覺得罪有應得而成為道德勸劇.主人公的不幸如果不是同自主的行動相聯系而意外的或註定的,也不會構成悲劇的沖突.由此可知,悲劇沖突本質上是對歷史與人性的內在矛盾的揭示,表現出對現存事物合理性的懷疑.
2>在於悲劇所產生的情感效果.悲劇有不同的類型,如英雄悲劇,恐怖悲劇,家庭悲劇等,悲劇效果可以偏重於憐憫,同情或憤慨,恐懼等,不盡相同.總的來說,悲劇產生的是嚴肅,沉鬱的情感並傾向於崇高之美,使人超越日常的生活態度和道德水平,激發正義感或產生對人生的更為嚴肅,深沉的感受,從而使心靈或多或少地受到凈化.缺少這種崇高感,悲劇就變成了較低形態的情節劇或感傷劇.
樓主,我累死了打這么多,要是分多一點就好了.

Ⅷ 文學是苦難的象徵

不是!
因為苦難的人喜歡用文學來表達罷了!
並不是象徵!
只是一種表達!

Ⅸ 文學的苦難表現及其教育意義

永遠不要相信苦難是值得的,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追求,也切莫刻意施加,磨練意志是因為困難無法躲開。

Ⅹ 文學類經歷了苦難的名人

司馬遷承受了對男人最為殘酷恥辱的宮刑,依然堅持寫出了《史記》。
杜甫一生內顛沛流離,容飢寒交迫,仍然留下了不朽的詩篇。
高士其全身癱瘓,卻能重新振作起來,創作出大量深受青少年喜歡的科普作品。
高爾基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裝卸工、麵包房工人,卻仍然留下了《童年》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