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徵有哪些
1、典型的特徵性
所謂「特徵」,是指「組成本質的那些個別標志」,是「藝術形象中個別細節把所要表現的內容突出地表現出來的那種妥帖性」。黑格爾把「特徵性」當作藝術創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從外延看,「特徵」可以是一句話、一個細節、一個場景、一個事物、一個人物、一種人物關系等。
就內涵而言,「特徵」具有兩種屬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極其具體、生動、獨特;其二,它通過外在形象所表現的內在本質又是極其深刻和豐富的。
「特徵」是生活的一個凝聚點,現象和本質在這里相連,個別與一般在這里重合,形與神在這里統一,意與象在這里聚首,情與理在這里交融。
作家在創造典型時准確地捕捉到這個「凝聚點」,加以強化、擴大和生發,成功地塑造出典型來。我們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徵性的東西,加以藝術強化、生發的過程,叫做「特徵化」。
2、歷史意蘊
人類之所以創造典型這種藝術至境形態,用黑格爾的話來說,是想「從他本身召喚出來的東西」中,「認出他自己」,是為了「觀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人類希望能從典型中「欣賞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現實」,典型應當為人類「自己而存在」。
世界公認的典型,通過豐富多彩的性格刻畫,顯示了「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葆有豐厚的歷史意蘊。
3、典型的藝術魅力
典型的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典型獨特的審美效果。這種審美效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文學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現出無窮魅力。
美國現代美學家蘇珊·朗格(susannek.langer)認為,藝術是一種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發人們的美感」。典型按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創造的藝術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滿足人類在最充分的意義上「直觀自身」的審美價值。
這種藝術魅力在於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現的生命的斑斕色彩。
4、合乎理想
黑格爾說: 「藝術可以表現神聖的理想。」他把典型直接稱為「理想」 ,認為它高於自然中的原型。典型是「從心靈生發的」,「在心靈土壤中長著的,受過心靈洗禮的」,「符合心靈(願望)的創造品」,這「比起任何未經心靈滲透的自然產品要高一層」。
這里所說的「理想」,實際上就是人類的審美理想,典型是人類根據審美理想的范型模式創造的藝術至境形態,它不是自然形態的東西,合乎人類心靈願望的審美的升華物。
5、新穎性
新穎性就是典型塑造的獨創性。在文學典型的畫廊里,絕不允許重復。別林斯基認為,在真正的藝術里, 「一切形象都是新鮮的,具有獨創性的,其中沒有哪一個形象重復著另一個形象,每一個形象都憑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
所以,文學典型總是古今唯一的,以鮮活的生命形式呈現的十分獨特的「這一個」(黑格爾語),別林斯基又稱它為「熟悉的陌生人」。新穎的東西,總是富有魅力的。文學典型的新穎性符合文學鑒賞的客觀要求。
㈡ 文學語言藝術的特徵
文學用語言塑造文學形象
以藝術形象來傳達審美信息是一切藝術共有的特點,並非為文學所獨具。僅憑這一點只能區分藝術和非藝術,卻不能把文學和其他藝術門類區別開來。其實,當我們在前面把藝術形象作為文學的一個特徵來講時,已經暗含著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那就是把語言視為塑造藝術形象的媒介和材料。現在我們就從這個方面入手,進一步探討一下文學的特徵。
根據塑造藝術形象所用的材料、媒介和手段的不同,可以把藝術分成造型藝術、表演藝 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學區別於其它藝術種類的一個顯著特徵,就在於它是用語言這種材料來完成對藝術形象的創造。所以高爾基說:「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語言把我們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來,它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就是用語言來表達的造型藝術。」文學的創作實踐表明,語言是作家物化審美意識的唯一材料。他對生活的理解、認識和評價,要藉助於語言;他進行藝術思維,孕育藝術形象,也不能完全離開語言;最後,當他要把內心的審美感受與體驗表現出來,給它以物質的外殼,使其物化為可供他人欣賞的藝術形象時,就只能依賴語言了。所以人們常常把優秀的作家稱為語言大師,把優秀的文學作品稱為語言藝術的珍品。
在這些尊稱中,除了表示對作家的敬意之外,背後是不是還有某種驚異的成分存在呢?似乎有的。錢谷融先生特別喜愛曹禺劇本中的語言,每一次讀曹禺先生的劇本,「總有一種既親切而又新鮮的感覺,他那色彩明麗而又精煉生動的語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帶進一個藝術的世界,給予我無限的喜悅」,錢谷融「常常想:在人類所有的創造物中,語言恐怕要算是最神奇的一種了。它捉不住,摸不著,什麼也不是,然而卻能幻化為一切。正像俄羅斯民族的一句諺語所說,語言『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切東西』」。類似的驚奇感,我們每一個人恐怕也都不同程度不同地經驗過,當錢先生讀著曹禺作品時,就不能不為他的語言的魔力所魅惑住。
如何運用語言材料塑造形象,將那些「不可言說」的審美感受「說」出來,就成了文學創作的一個關鍵。在這里,矛盾的實質是,如何運用大家所共有的、意義固定的詞語,去表現個人感受所獨具的情調、色彩、意境、韻味和心境,亦即如何把社會性的語言轉變成個體性的言語,這可說是文學運用語言的一個奧秘和原則。
按照傳統的看法,文學用語言塑造藝術形象的主要手段是描摹,即運用種種修辭手法,盡可能准確、生動、具體地描繪對象的形態和神態,努力達到繪聲繪色、維妙維肖、形神兼備的程度。不過,事實上文學傳達審美感受的方式並非僅此一種。文學還常常發揮語言的非描摹功能,不僅靠詞語,而且還很重視用語感、語境和特殊的句式結構來塑造藝術形象,尤其是那些以心象形態為主的藝術形象,從而達到把潛藏於內心深處的審美意蘊比較完美地表達出來的目的。語感、語境和特殊的句式結構的運用,可以促成社會性的語言向個體性的言語的轉換,使語言常用常新。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有無個體性言語,是文學語言和非文學語言一個根本區別。
文學還可以藉助種種藝術手段,多層次、多角度地直接展示人物的內心活動。這也是文學所以能夠表現復雜、微妙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原因。張潔在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第十章里,有一段描寫鄭園園第一次見到莫征時的情景,充分顯示了這個特點:「每天晚上7點半我到你這里來。」鄭園園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會對這第一次見面的人發號施令。她有些意識到自己是在任性、撒嬌。天哪,為什麼?她從來不對任何男孩子任性和撒嬌。這件事有一點特別,是不是?這等於她給了莫征一種權力,一種與眾不同的權力。憑了什麼?他那男性的自尊和矜持么?她的腰肢上仍然感到剛才跌下去的時候,那隻托住她的大手的力量。糟糕,糟糕透了。她是不是太輕浮了?她立刻板起面孔,嗓音也變得冷冰冰的,轉過身子不再看著莫征,對葉之秋說:「葉阿姨,我走了。」由於這段描寫既有作者從客觀角度的敘述,表現了人物的外部特徵:語言、動作、表情、聲調,間接地剖析了鄭園園的心理狀態;又通過人物自己的主觀意識活動,甚至某些潛意識活動,直接顯示了她的內心世界,這就把一個少女在初次見面的青年男子面前所產生的復雜而微妙的心理,生動細膩地表現了出來。
文學的上述特徵給文學賦予了很強的表現力,使文學成了傳達審美意識的最重要的一種形式,在整個藝術領域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因而人們常常把文學同其它藝術並稱為「文學藝術」。當然,各種藝術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這是其它藝術所不能取代的。以上的闡述為了強調文學的特點,我們才拿它的長處去比另一些藝術種類力所不及的地方,而絕不是認為文學無所不能,可以凌駕於其它藝術之上。其實,正是因為在審美的世界中各種藝術都有自己的特殊領域,這個領域又是別的藝術形式無法涉足的,人類才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藝術門類。人們只有在各種藝術的互補之中,才能領略一個完整的審美世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給文學這樣一個定義:文學是作家藉助語言塑造藝術形象,以表現他對人生的審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種審美意識形式。
㈢ 舉例說明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徵
音樂美:押韻、語音的變異之類的
形式美:「寶塔詩」之類的,比如元稹的《茶》
賦茶· 一字至七字茶令
——元稹·唐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㈣ 文學寫作的審美特徵是什麼
應用文的起源先於文學藝術。人類創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圖是記事,使用的就是應用文。到目前為止,記事的作用給後人留下了重要的歷史見證,是今天人們了解歷史的主要根據。通過文字,把人類的經驗積累起來,得以從書面上了解自己未能經歷的事、未曾有過的知識和經驗。而傳達這些內容的書面文字,基本都是應用類文章。像實用器皿先於藝術品一樣,最早的文字記載,無論是一般的記事、占卜,還是規矩、銘文,都屬於應用文范疇。
具體的應用文概念,許多研究論著多有詮釋:「應用文是指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處理公共事務或私人事務所使用的具有某種慣用格式和直接應用價值的文章,包括機關應用文和私人應用文兩類,或可稱之為公務文書與私務文書。」 [1]這就是我們對起源早、使用廣泛的應用文在今天的理解。應用文在今天,廣泛地被使用於國家政務和一切公私事務中。雖然被看作是「藝文之末品」,可又確實是「政事之先務」、「經國之大業」。應用文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有人以清康熙年間的吳喬在《答萬季野詩問》中的一段話說詩與文之區別:「又問:『詩與文之辨?』答曰:『二者意豈有異?唯是體制辭語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飯不變米形,酒形質盡變。啖飯則飽,可以養生,可以盡年,為人事之正道;飲酒則醉,憂者以樂,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喻「意為米,文為飯,詩為酒」說詩與文的作用,確實是既形象又有道理。意為米,「文」乃米而為炊、炊而為飯,可果腹、養生、盡年,「為人事之正道」,足見其地位的重要。
事實上,正是由於人們對應用文認識越來越深入,所以對應用文及應用文寫作也給予了越來越充分的重視。這不但體現在應用文寫作規律的研究上,也體現在應用文寫作的教學上。
但至今人們對應用文寫作審美規律探討的重視還是很不夠的。出於「美是普遍存在的」這一認識,人們一般都接受「應用文寫作具有審美特徵」這個觀點。但仔細考慮,應用文寫作到底美在哪裡,認識則大不一樣。多數人認為應用文寫作中的美,只不過是表現在文本上的一些形式美而已。包括一些對應用文寫作進行審美研究的人,也多在應用文的形式美上下功夫。有的人則認為,應用文寫作中美的現象是存在的,但和文學藝術相比,對應用文寫作的美學研究不值得「小題大做」。甚至有人對應用文寫作中所謂「審美」研究不屑一顧:應用文美學沒有什麼學問可言。研究應用文審美特徵究竟有什麼意義、價值,這方面的研究是否值得、是否必要,應用文寫作過程究竟體現了怎樣的審美特徵?這些問題都是需要進一步澄清和明確的。
人們需要應用文,就像飢餓時需要吃飯一樣,並不在乎飯的外表性狀。吃的時間長了,就要開始品一品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人們不再停留於以米為炊,簡單的炊而為飯,人們開始講究「美食」,把通常的飲食做成各種精美的工藝品,成為「色、香、味、型」俱佳的美食。在應用文起到它的實際作用的情況下,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飽,而有更進一步的要求。這就像人們在不改變飲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進一步考慮它的「色、香、味、型」,使之成為既可用又可品味、鑒賞的藝術品。也正如普通的水杯加工成精美的藝術品的杯子一樣。看看我們使用的杯子,當然還是既實用又精美的更受歡迎。早期人類使用土陶器盛裝食物,泥碗、泥盆也可以盛裝食物,但後來人們不滿足於這種器物的粗製濫造,於是按照美的規律改變這些器物形狀,以後又出現了陶瓷、彩陶、鎦金、景泰藍等等,這就是人們對實用器物的不斷的審美追求。物質產品尚且這樣注重審美追求,何況作為精神產品的應用文呢!人們對應用文也應該甚至是必須有這種審美的追求:在好用、實用的同時,要提高應用文的品位,把應用文打造成精美的工藝品。
關於「美的規律」馬克思曾經有過精闢的論述。這段論述,包含這樣幾個觀點:第一,美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規律。馬克思在這里並非專門論述美的規律,而是在談到勞動異化時涉及到的。關於勞動異化,馬克思認為有這樣四個方面:一是產品的異化,二是勞動過程的異化,三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四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馬克思是在談到人的本質的異化、論述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時,談到了「美的規律」問題。他認為,有意識的勞動實踐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勞動實踐是人的本質特徵。人在勞動實踐中要遵照一系列的客觀規律,如自然的規律、主體的規律,還有就是「美的規律」。「美的規律」是勞動實踐中所要遵照的規律之一。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里用了一個「也」字,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可以說明,在馬克思看來,美的規律就是勞動實踐的規律之一,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規律。第二,美的規律就是通過勞動實踐,主體的目的、意志、理性與客體的感性特徵達到自由的統一。既然美的規律是人類勞動實踐的規律之一,那麼,什麼是美的規律呢?馬克思提出了這樣的解釋:「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第三,這種美的規律也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的規律之一。就在上述談到勞動實踐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勞動中也按照美的規律生產之後,緊接著馬克思著重從主體的角度、從人的能動性的角度,談到勞動實踐實際上也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這里所說「勞動中也按照美的規律生產」,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勞動,也包括改造社會的勞動;既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通過腦力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應用文寫作也不能例外。
把應用文寫作作為審美對象,還應該仔細做一個界定。「應用文」對於應用文寫作來說,只是應用寫作的成果,是物化了的文本;而「應用文寫作」強調的是應用文的寫作過程,或說是應用文寫作實踐的過程。所以應用文寫作的審美特徵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應用文寫作過程中的審美特徵,主要表現在命題、聚材、構思等方面;二是成品的應用文,即應用文文本的審美特徵,主要表現在文面、形式、語言等方面。
「我們說,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事實上是在說,美是人按照美的規律所創造的形象。」[2]在應用文寫作過程中,包括確定題旨、確定文種、搜集素材、搜集數據、研究思路、研究結構等等,也都是寫作者按照美的規律在創造。
一般來說,寫作動機應該是主體「內在尺度」與自然形式的統一,主體需要、目的與自然規律的統一。但應用文寫作基本上是受命而作,寫作者的寫作動機,與一般的寫作動機是截然不同的。受命與個人需要、個人願望是矛盾的。通常寫文章,總是作者的一種願望或要求,作者的動機和動力是明確的。但應用文寫作,特別是公務應用文寫作,卻總是別人來命題多於自己來命題。別人命題,又要成為自己的一種願望甚至是需求。在受命寫作的情況下,實現上述所說的兩個統一,從美學的角度講,即達到所謂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即真與善的統一。這正是應用文寫作過程中的審美追求,也是受命寫作中解決被動性的關鍵所在。
第一,注重自我修養,增強撰文的主動性。因為「『美的規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指人類按自己內在的要求和理想對審美對象變形和加工的規律。」 [3]所以,美的創造者首先自身要美,要強化內在的美。在確定動機的階段,要求寫作者充分理解自己的工作職責,清楚地意識到隨時接受領導布置的寫作任務,這是自己的天職,是應該應分的工作,也是鍛煉和提高自己的機會。真正把「讓我寫」轉化為「我要寫」,增強寫作慾望,增強主動性,這樣,撰寫中的自覺意識就可以更好地發揮,撰寫高質量的應用文就有了可*的前提。
第二,做好各方面准備,勝任並愉快地接受寫作任務。首先要在精神上做好隨時接受寫作任務的准備;其次,要針對性地在如何撰寫好應用文上下功夫,在能力、技巧上做好准備;再次,還要注意做好寫作資料的准備,必要的情況,必要的數據,要隨時隨地盡量去搜集。確有需要才能勝任愉快,駕輕就熟,優質高效。
第三,樹立寫作目標,打造應用文精品。有一個高遠的目標,才會有更高的進取慾望。應用文撰寫者對每一篇應用文寫作,都要認真、仔細、下足功夫。就是寫一個通知,也要寫得合體、合意、簡潔、曉暢。這樣才能在撰寫時,時時有一個追求,把寫作慾望提得高高的,才能更好地增強自我意識,才能真正調動自己,打造出應用文精品。
應用文寫作過程中的材料工作,也要達到「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即真與善的統一。對於應用文的材料來說,主要是求真、求全、求精。
第一,求真。所有的材料都應該是真實的,既是客觀存在的,又是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另外,真實也要求數據的真實,主要是數據來源有據可查,數字准確無誤。
第二,求全。應用文的材料也要求豐富、全面。除有關各方面材料的搜集,還要注意相關政策法規的准備。
第三,求精。材料的使用,要精挑細選,把真正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材料寫入文章中,使之更生動、更有說服力。
應用文寫作過程中構思的審美追求。應用文審美心理過程……
注釋:
[1]裴顯生、王殿松主編《應用寫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第2頁。
[2]蔣孔陽《美學新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頁。
[3]曾繁仁主編《文藝美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第44頁。
[4]馮貴波《剖析立意與構思的審美活動過程》,《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5]楊恩寰、樊莘森主編《美學教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 參見《應用文閱讀與文學閱讀的本質區別》。
㈤ 文學語言組織的審美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哪些方面
圖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㈥ 怎樣理解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徵
音樂美:押韻、語音的變異之類的
形式美:「寶塔詩」之類的,比如元稹的《茶》
賦茶· 一字至七字茶令
——元稹·唐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㈦ 文學語言審美特點
1 哲理性,它是文學象徵意象的本質特徵。即表達某種哲理和觀念。在文學上,是內使用形象來表達文學藝術容作品。
2 象徵性,它是文學象徵意象的基本表現手段。並不以它的表面現象來審視,應以它所暗示出來的另一面來分析。
3 典型性,它是文學象徵意象的形象特徵。是指形象、形態上的典型性和生活情理上的典型性。
4 求解性,它是文學象徵意象的審美特徵。讀者通過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夠了解對作品意象所附載的意義和哲理。
㈧ 文學的審美特徵有哪幾點
(1)文學的獨創性。
(2)文學的形象性。
(3)文學的情感性。
文學的本質是審美創造,文學的功能是傳達人們的審美感受和體驗,表現人們的審美理想。一部作品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是否把握了時代脈搏,是否對生活和社會有獨特的觀察和一定的預示,是否能夠引起廣泛的共鳴,並給人某些方面的啟示。
所謂文學的目的就是審美體驗的傳達,而形象正是實現審美體驗傳達的支撐點。個性化的語言是最好的體現。
文學獨特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卻在於傳達人們的情感。文學活動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作家、人物和讀者三種主體的情感。
㈨ 論詩歌語言的審美特徵
簡述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徵 語言藝術是指文學這一藝術樣式。文學藝術具有藝術的特殊性,它是「惟一的僅僅運用語言符號來創造藝術意象體系、形成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學概論》第196頁)①語言作為表意符號,是一種聲音與意義結合的系統,理解語言藝術,必須大量讀解具體文學作品。 語言藝術的特徵很多:形象創造與形象感受的想像性;敘事與抒情的兼長性;語言結構與話語情景的多樣性等。 一般地說,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徵有:間接性與廣闊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結構性與語言美。 由於文學藝術以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使得語言藝術形成了許多自身獨具的審美特徵,集中體現在間接性與廣闊性、情感性與思想性、結構性與語言美等幾個方面。 具體地說,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徵可以理解為以下內容。 (1)間接性與廣闊性。文學運用語言來塑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情感。由於文學語言必須通過讀者的想像才能感受到藝術形象,因此,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這種間接性既是語言藝術的局限,也是語言藝術的特長和優勢,因為它使得文學形象具有其他藝術無法相比的廣闊性。 文學形象的間接性,可以說是文學區別於其他一切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無論是建築、實用工藝藝術,還是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以及音樂、舞蹈等表情藝術和戲劇等綜合藝術,都通過塑造藝術形象來直接作用於人們的感官,這些藝術形象不僅可以看到或聽到,甚至有些還可以觸摸到。唯有文學這門語言藝術所描繪的形象例外。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通過積極活躍的聯想和想像,在自己的頭腦中呈現出活生生的形象畫面來,這就構成了語言藝術形象的間接性,因而人們把文學又稱「想像的藝術」。文學形象雖然不能通過讀者的感受器官來直接把握,但它通過語言的中介,激發讀者的想像,同樣可以使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產生如臨其境的審美效果,使文學形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地呈現於讀者的心靈。 文學天地的廣闊性,同樣來自語言媒介的特性。用語言來表現現實生活,具有廣泛而深入的表現能力,幾乎很少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著最大的自由,具有極大的容量,真可以說是「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陸機 《文賦》 ),能夠突破客觀時間,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生活。 其次,文學的廣闊性更表現在它不僅能描繪外部世界,而且能夠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種人物復雜的、豐富的精神世界。向人的內心世界的深處發展,無疑使文學的天地變得更加廣闊,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藝術種類難以達到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通過描繪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飾風度、言行舉止等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且可能通過直接抒情或敘述的方法深入展示人物細膩復雜的感情。 (2)情感性和思想性。「任何文學作品都包含著作家的主觀情感。文學的情感性越濃烈,越能感染讀者,就越富有藝術魅力。」( 《藝術學概論》第九章 語言藝術) 抒情詩、抒情散文等情感類文學自然離不開情感性,小說、報告文學、敘事詩等敘事類文學同樣離不開情感性。作為敘事類文學的小說和報告文學等,同樣蘊藏著作家熾熱的感情,只不過在這類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來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將作者的主觀情感深深蘊藏的文學形象之中,通過形象描繪來傳達情感。文學由於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在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正是由於文學作品能夠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復雜、最豐富、最隱秘的情感,使得語言藝術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更加深刻。 語言藝術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廣度上也遠遠超過了其它藝術形式。雖然所有文藝作品總會在不同程度上表現作家、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和對生活的認識,從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類藝術中,還是語言藝術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想性。語言藝術之所以具有這種優勢和特長,同樣是與它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分不開的,因為只有語言才能直接表達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認識、評價判斷方面具有最強的藝術表現力。 在文學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關系極為密切。從一定意義上講,文學作品的思想性總是被情感所包裹並通過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的,只有將情感滲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靈的藝術魅力,使讀者在激動不已的同時去深入領會作品蘊藏的思想內涵。②另一方面,文學作品的情感性也離不開思想性,因為這種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導下成為具有特定愛憎情感的傾向性。所謂傾向性,其實就是作家的愛憎褒貶體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思想藝術屬性。顯然,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融會,成為一切文學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3)結構性與語言美。文學作品的結構與語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們不僅是構成文學作品的重要藝術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審美價值。文學作品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必須需要利用結構這個重要手段來完成。對於文學作品來講,結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關繫到整個作品的成敗得失。 依據語言藝術的含義,其代表性種類主要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四種樣式。 1.詩歌。按照性質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按照詩歌的歷史發展和語言有無格律,又可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詩歌藝術具有自己鮮明的審美特點。首先,詩歌在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方面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概括性。其次,詩歌往往包含著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再次,詩歌語言洗練,韻律和諧,節奏鮮明,具有音樂美,甚至具有建築的結構形式美。 2.散文。散文的種類豐富多樣,一般將其分為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三大類。散文的重要特徵是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說,散文的審美特徵就在於:主題、題材豐富多樣,表現手法豐富多彩,篇章結構靈活自由。散文是以自由靈活的形式,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審美特色。 3.小說。小說是一種以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的文學體裁,特點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礎上用虛構的方式來再現生活。人物、情節和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文學即人學。 小說由於運用語言作為媒介,較之其他藝術種類有著更大的自由,它可以吸收各種藝術的表現手法來全方位地刻畫人物。小說可以詳細描繪人物的外貌、舉止,也可以表現人物的對話、行動,還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角,從其它人物的眼中來觀察和表現這個人物,並且可以把筆觸伸入人的內心世界,通過深層心理描寫來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細膩深刻的心理描繪,是小說獨具的藝術特色,也是其他藝術門類難以企及的境界。特別是小說還可以把人物放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來描寫,從而塑造出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復雜豐滿的圓形人物或典型人物。創造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歷來是小說的首要任務。 小說藝術的審美特徵主要表現在:突出的虛構性;多方面多視角地刻畫人物;表現較完整復雜的故事情節;細致入微的描寫,人物性格與環境的完整呈現等。 總之,文學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從而與其他藝術在性質上產生了重大的區別。由於文學以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使得語言藝術形成了許多自身獨具的審美特徵,集中體現在情感性與思想性、間接性與廣闊性、結構性與語言美等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