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爨鄉風味土豆片有加盟店嗎請告知
用料
五花肉 200克
土豆 200克
青椒 100克
紅椒 100克
郫縣豆瓣醬 15克
生抽 10克
姜絲 3克
風味土豆片的做法
准備食材:五花肉200克 土豆200克 青椒100克 紅椒100克 郫縣豆瓣醬15克 生抽10克 姜絲3克
小貼士
● 在選擇土豆的時候,個頭不要太大。小而略長是做這道菜的最佳選擇
● 五花肉也可以用臘肉代替
● 喜歡洋蔥的,可以自行添加,味道更好
⑵ 趙文濤的爨體書法
爨體是趙文濤的代表書體,這種書體恰能體現她修書與修佛的合一。她將修佛所得的領悟,融於「若古佛之容」的爨體書寫之中,使得她的爨體書法古拙渾厚而氣度高華;她將美的對立統一,即端朴古拙與體勢飛揚,剛健如鐵與姿媚如神通過爨體表達得恰到好處,亦將結字與章法中的曲致、方圓、斜正、剛柔、動靜推向一種新的審美高度,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趙文濤的爨體氣勢磅礴,渾而不僵,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馬行空,神秘莫測,令人產生美妙豐富的聯想。
⑶ 爨的拼音是什麼
爨
拼 音
cuàn
部 首火
筆 畫30
五 行金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1.燒火做飯:分居各~。
2.灶:「客傳蕭寒~不煙。」
3.中國宋雜劇、金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講百花~》。《文房四寶~》。
4.演戲:「夫優伶~演,實始有唐《目連救母》之起。」
5.姓。
〈動〉
爨cuàn
(1) 燒火做飯
爨,炊也。——《廣雅》
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說文系傳》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任數》
(2) 又如:爨人(爨夫。廚師);爨室(廚房);爨婦(執炊的女人)
(3) 燒;燒煮 [burn]
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水經注》
詞性變化
爨cuàn
〈名〉
(1) 爐灶。一種土、陶制的廚房爐子、灶
翻憐爨下勞薪。——張炎《風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煙(應該是炊煙吹煙)
爨cuàn
〈地名、姓氏〉
古烏蠻、白蠻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晉南北朝時由今雲南東部地區統治集團漢族爨氏大姓演變而成。晉宋至隋唐時爨氏分為東西兩部(均在雲南東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為界。東部以烏蠻為主,西部以白蠻為主。元代一般以烏蠻為黑爨以白蠻為白爨。明以後爨則專指「羅羅」。西爨地區的白蠻,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以滇僰、叟、爨為主體而不斷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遷入這個地區的漢族)人民而形成的一個接受漢族文化較多的民族集團。當時住在洱海地區的「河蠻」及其附近的「松外蠻」,雖都是「白蠻」的一部分還不在爨氏統治的范圍內。 東爨的烏蠻,主要居住著「昆明」人的許多部落。號稱「昆明十四姓」、「烏蠻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東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關、鎮雄)、「盧鹿」(今宣威及貴州水城西)、「磨彌劍(今宣威、曲靖)「暴蠻」(今貴州興義、普安)以及四川涼山地區的「勿鄧」。 到了唐宋時期,雲南腹地的白蠻和烏蠻,通過異源同流和同源異流的不同途徑,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語支的彝、納西、哈尼等族。
⑷ 爨這個字怎麼念 叫什麼字 求解
爨 [拼音]:cuàn [解釋1]:爨 cuàn (1) 燒火做飯 [cook] 爨,炊也。――《廣雅》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說文系傳》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2) 又如:爨人(爨夫。廚師);爨室(廚房);爨婦(執炊的女人) (3) 燒;燒煮 [burn] 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水經注》爨 cuàn (1) 爐灶。一種土、陶制的廚房爐子、灶 [an earthern kitchen stove] 翻憐爨下勞薪。――張炎《風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煙(吹煙) 爨 cuàn ㄘㄨㄢˋ (1) 燒火做飯:分居各~。 (2) 灶:「客傳蕭寒~不煙。」 (3) 中國宋雜劇、金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講百花~》。《文房四寶~》。 (4) 演戲:「夫優伶~演,實始有唐《目連救母》之起。」 (5) 姓。鄭碼:NBGU,U:7228,GBK:ECE0
[解釋2]:爨 cuàn 【動】 燒火做飯〖cook〗 爨,炊也。——《廣雅》 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說文系傳》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又如:爨人(爨夫。廚師);爨室(廚房);爨婦(執炊的女人) 燒;燒煮〖burn〗 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水經注》 爨 cuàn 【名】 爐灶。一種土、陶制的廚房爐子、灶〖anearthernkitchenstove〗 翻憐爨下勞薪。——張炎《風人松》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煙(吹煙)
[解釋3]:爨
古烏蠻、白蠻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晉南北朝時由今雲南東部地區統治集團爨氏大姓演變而成。晉宋至隋唐時爨氏分為東西兩部(均在雲南東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為界。東部以烏蠻為主,西部以白蠻為主。元代一般以烏蠻為黑爨以白蠻為白爨。明以後爨則專指「羅羅」。西爨地區的白蠻,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以滇僰、叟、爨為主體而不斷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遷入這個地區的漢族)人民而形成的一個接受漢族文化較多的民族集團。當時住在洱海地區的「河蠻」及其附近的「松外蠻」,雖都是「白蠻」的一部分還不在爨氏統治的范圍內。
東爨的烏蠻,主要居住著「昆明」人的許多部落。號稱「昆明十四姓」、「烏蠻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東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關、鎮雄)、「盧鹿」(今宣威及貴州水城西)、「磨彌劍(今宣威、曲靖)「暴蠻」(今貴州興義、普安)以及四川涼山地區的「勿鄧」。
到了唐宋時期,雲南腹地的白蠻和烏蠻,通過異源同流和同源異流的不同途徑,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語支的彝、納西、哈尼等族。
⑸ 爨文化的爨字是什麼意思
爨文化就是中國歷史自東晉(公元317年)經南北朝至唐天寶七年(公元749年)這四百多年間爨氏統治雲南(包括今貴州,四川的部分縣市)時所造就的歷史文明,其中除了散存於殘篇斷簡中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習俗、典禮、醫葯、建築和流傳在民間的詩歌、曲藝外,最具特色、又看得見、聽得到的恐怕就是二爨碑和爨鄉古樂了。
● 爨
cuàn
1. 燒火做飯:分居各~。
2. 灶:「客傳蕭寒~不煙。」
3. 中國宋雜劇、金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講百花~》。《文房四寶~》。
4. 演戲:「夫優伶~演,實始有唐《目連救母》之起。」
5. 姓。
爨文化中的爨的意思
【姓氏】
⑹ 爨是什麼字
爨
「爨」字的由來作了如下解釋:其一,是根據姓氏而來。其二,是源於軍事。說文解字
《說文.爨部》:「爨,齊謂之炊爨。臼,象持甑;冂,象炊門口;廾,推林納火。」
本意為燒火做飯。
爨
拼音:cuàn 注音:ㄘㄨㄢˋ
簡體部首:火,部外筆畫:26,總筆畫:30。
繁體部首:火,部外筆畫:25,總筆畫:29。
五筆86:WFMO
五筆98:EMGO
五行:金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 7228
四角號碼:77809
倉頡:HBDDF
鄭碼:NBGU
GBK編碼:ECE0
規范漢字編號:6499
書寫筆畫順序:丿丨一一丨乛一丨乛一乛一一丶乛一丨丿丶一丨丿丶一丿乀丶丿丿丶
英語: cook; an earthen cooking stove;
基本字義
● 爨
cuàn ㄘㄨㄢˋ
◎ 本意為燒火做飯:分~ |分居異爨。
◎ 灶:「客傳蕭寒爨不煙。」
◎ 中國宋雜劇、金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講百花爨》。《文房四寶爨》。
◎ 演戲:「夫優伶爨演,實始有唐《目連救母》之起。」
◎ 姓。
詳細字義
爨cuàn
〈動〉
(1) 燒火做飯
爨,炊也。——《廣雅》
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說文系傳》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任數》
(2) 又如:爨人(爨夫。廚師);爨室(廚房);爨婦(執炊的女人)
(3) 燒;燒煮 [burn]
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水經注》
詞性變化
爨cuàn
〈名〉
(1) 爐灶。一種土、陶制的廚房爐子、灶
翻憐爨下勞薪。——張炎《風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煙(吹煙)
爨cuàn
〈地名、姓氏〉
古烏蠻、白蠻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晉南北朝時由今雲南東部地區統治集團爨氏大姓演變而成。晉宋至隋唐時爨氏分為東西兩部(均在雲南東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為界。東部以烏蠻為主,西部以白蠻為主。元代一般以烏蠻為黑爨以白蠻為白爨。明以後爨則專指「羅羅」。西爨地區的白蠻,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以滇僰、叟、爨為主體而不斷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遷入這個地區的漢族)人民而形成的一個接受漢族文化較多的民族集團。當時住在洱海地區的「河蠻」及其附近的「松外蠻」,雖都是「白蠻」的一部分還不在爨氏統治的范圍內。 東爨的烏蠻,主要居住著「昆明」人的許多部落。號稱「昆明十四姓」、「烏蠻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東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關、鎮雄)、「盧鹿」(今宣威及貴州水城西)、「磨彌劍(今宣威、曲靖)「暴蠻」(今貴州興義、普安)以及四川涼山地區的「勿鄧」。 到了唐宋時期,雲南腹地的白蠻和烏蠻,通過異源同流和同源異流的不同途徑,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語支的彝、納西、哈尼等族。
⑺ 【開心學國學】「爨」(cuàn)字,屬於造字法中的()字。
C.會意字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爨 cuàn
〈動〉
(1) 燒火做飯 [cook]
爨,炊也。——《廣雅》
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說文系傳》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2) 又如:爨人(爨夫。廚師);爨室(廚房);爨婦(執炊的女人)
(3) 燒;燒煮
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水經注》
詞性變化
◎ 爨 cuàn
〈名〉
(1) 爐灶。一種土、陶制的廚房爐子、灶 [an earthern kitchen stove]
翻憐爨下勞薪。——張炎《風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煙(吹煙)
【巳集中】【火字部】爨 ·康熙筆畫:29 ·部外筆畫:25
〔古文〕𤑖【廣韻】七亂切【集韻】【韻會】【正韻】取亂切,𠀤音𥨥。【說文】齊謂之炊爨。𦥑象持甑,冂為灶口,廾推林內火。【玉篇】灶也。【詩·小雅】執爨踖踖。【傳】爨,饔爨,稟爨也。【疏】饔爨以煑肉,廩爨以炊米。【周禮·天官·亨人】職外內饔之爨亨煑。【注】爨,今之灶。主於其灶煑物。【儀禮·士昏禮】大羹湆在爨。【注】爨,火上。 又姓。【華陽國志】昌寧大姓有爨習。【蜀志】建寧大姓。蜀錄有交州刺史爨深。 又【集韻】或作熶。詳熶字注。 又取絹切,音縓。炊也。 又七丸切,音攛。義同。【周禮·夏官·挈壷氏】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注】以火炊水。◎按周禮,詩傳,釋文,爨俱音七弦切,釋經傳爨字之義,大約動音為平聲,靜音為去聲。然左傳宣十五年傳:析骸以爨。註:爨,炊也。及孟子,以𨥏甑爨。似皆宜讀平聲。乃孟子無釋文。左傳,釋文,亦音七亂反。則平去又未嘗拘也。
⑻ "爨灧龖" 怎麼念
爨、灧、龖這三個字讀作: cuàn、yàn、dá
一、爨
注音:ㄘㄨㄢˋ,簡體部首:火部,部外筆畫:26畫,總筆畫:30畫,繁體部首:火部
部外筆畫:25畫,總筆畫:29畫,五筆86:WFMO,五筆98:EMGO,倉頡:HBDDF
二、灧
注音:一ㄢˋ,簡體部首:氵部,部外筆畫:24畫,總筆畫:27畫,繁體部首:水部
五筆86:IDHC,五筆98:IMDC,倉頡:EUTU,鄭碼:VCRY,四角:37117,結構:左右
三、龖
注音:ㄉㄚˊ,部首:龍部,部外筆畫:16畫,總筆畫:32畫,五筆:UEGD,倉頡:YBYPP
鄭碼:SISI,四角:01211,結構:左右,疊字:二疊字,拆字:兩個龍,統一碼:9F96
(8)爨風文學社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東爨[dōng cuàn]
古代爨族的一支。居地相當於今雲南東部。
2、晚爨[wǎn cuàn]
晚炊,做晚飯。
3、爨具[cuàn jù]
炊具。
4、樵爨[qiáo cuàn]
打柴做飯。
5、煙爨[yān cuàn]
煙爨。燒火煮飯。
6、爨蠟[cuàn là]
富貴奢華。
7、爨室[cuàn shì]
廚房。
⑼ 爨寶體的書法代表者及其爨寶體書法作品急求!!!!坐等ing
爨寶體的書法代表是《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有很多的人都喜歡書寫爨寶體書法,我知道的一位爨寶體大師是魏開學,他的爨寶體作品在他的網站上:http://www.weikaixue.com/382/,你可以去找一下,去看他的爨寶體作品。
⑽ 爨.是什麼字
爨
[題名]:爨
[拼音]:cuàn
[筆畫]:30
[部首]:火
[解釋1]:
爨 cuàn (1) 燒火做飯 [cook] 爨,炊也。――《廣雅》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說文系傳》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2) 又如:爨人(爨夫。廚師);爨室(廚房);爨婦(執炊的女人) (3) 燒;燒煮 [burn] 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水經注》爨 cuàn (1) 爐灶。一種土、陶制的廚房爐子、灶 [an earthern kitchen stove] 翻憐爨下勞薪。――張炎《風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煙(吹) 爨 cuàn ㄘㄨㄢˋ (1) 燒火做飯:分居各~。 (2) 灶:「客傳蕭寒~不煙。」 (3) 中國宋雜劇、金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講百花~》。《文房四寶~》。 (4) 演戲:「夫優伶~演,實始有唐《目連救母》之起。」 (5) 姓。鄭碼:NBGU,U:7228,GBK:ECE0
[解釋2]:
爨 cuàn 【動】 燒火做飯〖cook〗 爨,炊也。——《廣雅》 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說文系傳》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又如:爨人(爨夫。廚師);爨室(廚房);爨婦(執炊的女人) 燒;燒煮〖burn〗 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水經注》 爨 cuàn 【名】 爐灶。一種土、陶制的廚房爐子、灶〖anearthernkitchenstove〗 翻憐爨下勞薪。——張炎《風人松》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煙(吹煙)
[解釋3]:爨
古烏蠻、白蠻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晉南北朝時由今雲南東部地區統治集團爨氏大姓演變而成。晉宋至隋唐時爨氏分為東西兩部(均在雲南東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為界。東部以烏蠻為主,西部以白蠻為主。元代一般以烏蠻為黑爨以白蠻為白爨。明以後爨則專指「羅羅」。西爨地區的白蠻,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以滇僰、叟、爨為主體而不斷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遷入這個地區的漢族)人民而形成的一個接受漢族文化較多的民族集團。當時住在洱海地區的「河蠻」及其附近的「松外蠻」,雖都是「白蠻」的一部分還不在爨氏統治的范圍內。
東爨的烏蠻,主要居住著「昆明」人的許多部落。號稱「昆明十四姓」、「烏蠻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東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關、鎮雄)、「盧鹿」(今宣威及貴州水城西)、「磨彌劍(今宣威、曲靖)「暴蠻」(今貴州興義、普安)以及四川涼山地區的「勿鄧」。
到了唐宋時期,雲南腹地的白蠻和烏蠻,通過異源同流和同源異流的不同途徑,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語支的彝、納西、哈尼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