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吸收分析法
吸收論(Absorption Approach) 吸收論(Absorption Approach)又稱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 詹姆士· 愛得華·米德 和當時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工作的 西德尼·亞歷山大 ( Sidney Stuart Alexander)提出,在 凱恩斯 宏觀經濟學 的基礎上, 從國民收入和總需求的角度, 系統研究貨幣貶值政策效應的宏觀均衡分析。它從凱恩斯的 國民收入 方程式人手,著重考察總收入與總支出對 國際收支 的影響, 並在此基礎上,提出 國際收支 調節的相應政策主張。
2. 國際經濟學裡面的「吸收」是什麼意思
13. 試推導吸收法的公式並說明其政策含義
1、吸收法採用凱恩斯的宏觀分析,將國際收支與國民收入聯系起來考察,偏重於商品市場均衡,政策上傾向於需求管理。
2、公式推導。基本公式為Y=C+I+G+(X-M),其中:Y為國民收入,C為消費,I為投資,X為出口,G為政府開支,M為進口。變換後為X-M=Y-(C+I+G),設BOP=X-M,即設轉移支付為0,並不考慮資本流動,則有:BOP=Y-(C+I+G)。令A=C+I+G為吸收,則有BOP=Y-A。如果A大於Y,會導致國際收支惡化;反之則得到改善。
3、政策含義。調整國際收支從吸收法看有兩種方法,或者調整國民收入,或者調整吸收。前者需要資源的重新配置,以提高總體生產力,這要求有閑置的資源;後者是使消費、投資和政府開支得到調整,逆差時壓縮,順差時擴張。
4、評價。該方法與宏觀經濟結合較好,但涉及資源的實際利用水平,進口生產設備提高生產力與國際收支繼續惡化的矛盾,同時也存在時滯的問題,以及在理論上和政策上忽視貨幣在調整國際收支中的作用
3. 什麼是國際收支調節的吸收分析法
吸收論(Absorption Approach) 吸收論(Absorption Approach)又稱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 詹姆士· 愛得華·米德 和當時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工作的 西德尼·亞歷山大 ( Sidney Stuart Alexander)提出,在 凱恩斯 宏觀經濟學 的基礎上, 從國民
4. 經濟法學與法經濟學的區別
本質來講就是法學與經濟學的區別1、研究的方向不同經濟法學研究的是經濟法本身專-法學法經濟學屬研究的是法經濟學拓展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把法律制度等非市場領域的問題納入經濟研究視野(簡單來講,就是研究經濟規則中,法律或其他相關政策問題對其的影響)-經濟學2、目的不相同經濟法學是要用法律來約束經濟~追求公平公正法經濟學是要用經濟學則是優先考慮效益問題,即如何有效利用資源。3、一個研究的是法律在經濟中能公平與公正 一個研究的是法律對經濟規律的影響
5. 什麼是法律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是「將經濟學的理論和經驗主方法全面運用於法律制度分析」的學科內。具體容地說,法律經濟學採用經濟學的理論與分析方法,研究特定社會的法律制度、法律關系以及不同法律規則的效率;其研究的主要目的僅在於「使法律制度原則更清楚地顯現出來,而不是改變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