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俄國文學意象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俄國文學意象

發布時間: 2021-03-17 10:18:20

Ⅰ 白話是俄國著名詩人什麼的什麼是詩歌以什麼為中心意象從不

《白樺》是俄國著名詩人葉賽寧的抒情詩。詩歌以白樺為中心意象,從不同角度描寫它的美。
第一段描寫整體,第二段描寫局部。詩中(滿身的雪花、雪綉的花邊、潔白的流蘇,在朝霞里晶瑩閃亮,披銀霜,綻花穗,亭亭玉立)景物描寫突出,贊美白樺純潔、朦朧以及寧靜的美,表現出一種高尚人格與高潔之美。
詩中的白樺樹,既具色彩的變化,又富動態的美感。白樺那麼高潔、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徵。讀這首詩,除了感受詩歌意境的美之外,還可以感受到詩人對家鄉和大自然的強烈的熱愛之情。
作者簡介:謝爾蓋·亞歷山徳羅維奇·葉賽寧(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1895年—1925年),俄羅斯田園派詩人。生於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由富農的外祖父養育。1912年畢業於師范學校,之後隻身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廠當校對員,同時參加蘇里科夫文學音樂小組,兼修沙尼亞夫斯基平民大學課程。

Ⅱ 大佬們有沒有俄國文學中常見的意象啊(知網也搜不到),謝謝

白夜、鬍子,等等。

Ⅲ 文學意象的概念是什麼

意象在古代最初是一個哲學概念,後來逐步用於對詩歌和其他文學藝術樣式的評論及美學研究中。美學和文學研究中的意象,指的是作者將自己的審美意象通過語言媒介外化和固定下來的藝術形象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學意象。
文學意象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意象,它指的是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中那些蘊含著獨特意念而讓讀者獲得言外之意的藝術形象。一般的意象,諸如美國詩人艾略特的「荒原」和俄國作家高爾基的「海燕」等意象,雖然也對意象進行具體描繪,但他們所包蘊的豐富內涵卻非生活物象所能具有。文學意象是作家的主觀意念與外界的客觀物象猝然撞擊的產物。

Ⅳ 俄羅斯象徵主義作家

代表人物:列夫托爾斯泰、阿托爾斯泰
象徵主義
一、什麼是象徵:
象徵(Symbol),在古希臘是指「拼湊」、「類比」。最早指一塊書板的兩個半塊,互相各取半塊,作為信物。逐漸用來指那些參加神秘活動的人藉以互相秘密認識的一種標志、秘語或儀式。
象徵就是指甲事物與乙事物有著重要的密切的關系,甲事物代表、暗示著乙事物。在象徵活動中,象徵是用小事物來暗示、代表一個遠遠超出其自身涵義的大事物,如十字架-基督,用具體的人的感覺可以感知的物象來暗指某種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類情感或觀念,如狼-貪婪。
神話世界就是象徵的世界,又因為神話是文學之母,所以文學與象徵不可分離。
作為一種創作美學,象徵主義古已有之,與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一道,是文學史上具有原型意義的三種基本創作美學。始於柏拉圖,他不統一的物質世界分為二元的現象世界和本體世界,現象世界是本體世界的模本。歐美現代主義文學中最早出現的一個流派。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法國,然後波及歐洲其他國家,至20世紀20年代,有了進一步發展,成為國際性文學流派。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復雜微妙的情緒、感受。
分期: 波德萊爾時期/魏爾倫、蘭波、馬拉美時期。
主張 :反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力圖重新把握文學的特徵,努力探求主客觀之間的契合點,因而,「通感」便成了象徵主義的理論基石。他們認為,在可感的客觀世界深處,隱藏著一個更為真實的、真正永恆的世界,人們只有憑本能的直覺才能領悟。而藝術地傳達出這種秘密便是詩人的最高任務。真正的詩人,有不同於常人的感知力,能夠深入把握光怪陸離的自然和人生,達到物我相通的境界,創造出神韻獨特的藝術。
3、 風格特色: 蒙朧美和神秘色彩。多象徵、暗示、隱喻,詩意飄忽,半明半暗,留下更多品味餘地。另外,對音樂的追求,使詩歌富於樂感,內在韻律的豐富,更增添了詩歌夢幻般的詩意和多義的魅力。
4、 傳播 : 19世紀90年代,象徵主義在法國衰落,其影響卻越過邊界傳向世界各地:
維爾哈倫和梅特林克把它引進比利時。
王爾德把它引進英國。
格奧爾格把它引進德國。
里爾克把它引進奧地利。
哈姆遜把它引進挪威。
勃蘭兌斯把它引進丹麥。
亞狄把它引進匈牙利。
巴爾蒙特把它引進俄羅斯。
達里奧把它引進西班牙。
20世紀20年代,象徵主義又出現了第二次高潮,通常稱為後期象徵主義。法國的瓦雷里繼續著馬拉美「純詩」的道路,在追求音樂性的同時,更增加了哲理的思考。美國的龐德舉起了意象主義的大旗,領導了英美的意象派大軍。俄國的勃洛克運用象徵派的藝術,謳歌蘇維埃的革命事業。美國的艾略特則兼容並蓄,又融進了宗教意識,開拓了西方現當代詩歌的先河。
1、 主要代表作家 :法國的瓦雷里,奧地利的里爾克,愛爾蘭的葉芝,美國的龐德,英國的艾略特,比利時的梅特林克。
2、 前後期象徵主義的共同點:
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
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
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復雜微妙的情緒。
前期象徵主義象徵內涵意義單一、單義、簡單,暗示和對應的關系相對明晰,而後期象徵主義則表現出多重、多義、復雜的特徵,其內涵意義更具暗示性、聯想性、含蓄性,象徵意象交錯重疊,復雜難辯。
前期象徵主義注重感情象徵,通過對應和暗示,可以窺見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而後期象徵主義更在於表現理智,表達抽象的思想觀念,著眼於對藝術、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
前期象徵主義追求迷離蒙朧的、夢幻般的詩歌意境,把直覺幻覺、暗示象徵、音樂夢幻等冶為一爐,而後期象徵主義則把詩歌引人到宗教神秘之中,建立起象徵主義的神話體系,將玄學、典故、宗教神話與象徵意象結為一體,表現出空靈虛無的特徵。

Ⅳ 俄羅斯文學的古代文學

俄羅斯文學和烏克蘭、白俄羅斯文學同出一源,發軔於基輔羅斯988年定基督教為國教後的10世紀與11世紀之交。自此直到17世紀初,俄羅斯外患內亂不斷,影響了文學的發展,曾經出現過一些作品,多為融宗教、歷史於一體之作。只有12世紀末佚名作者的《伊戈爾遠征記》,以史詩般雄渾生動的文筆敘述1185年諾夫哥羅德-謝維爾斯基大公伊戈爾孤軍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敗被俘及最後回國的經歷,貫穿團結禦侮的思想,在內容和技巧上堪與法國的《羅蘭之歌》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媲美。
從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羅斯近兩個半世紀之久,使羅斯的經濟、文化遭到巨大破壞。這一時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較重要的有《拔都滅亡梁贊的故事》、《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行傳》(13世紀70年代),以及索封尼記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大敗蒙古軍事跡的《頓河彼岸之戰》(14世紀末)等。
1480年伊凡三世徹底戰勝蒙古侵略者之後,逐漸崛起一個以莫斯科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俄羅斯國。全國性的文學代替了分散的地區性文學,並具有鮮明的政論色彩,主要反映進步小貴族同反動領主之間的斗爭,代表作為伊·彼列斯維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1530~1584)同庫爾勃斯基公(1528~1583)的通信。 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俄羅斯文學漸漸豐富起來。司祭長阿瓦庫姆(1620或1621~1682)的《行傳》和宮廷詩人西密翁·波洛茨基(1628~1680)的創作,顯示了宗教文學的新發展。還出現了《戈列-茲洛恰斯基傳奇》、《薩瓦·格魯岑傳奇》和《弗羅爾·斯科別耶夫傳奇》,及《謝米亞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鱸的故事》等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民主傾向的世俗傳奇故事作品。
17世紀初葉由波蘭、瑞典的武裝干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亂局勢,阻礙了俄羅斯文學的發展。到20年代,有關「混亂時期」的政論著作一度興盛。17世紀下半葉,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文學開始突破中世紀的格局,題材和體裁都有所增加,出現了大量描述社會生活、帶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世俗故事,或反映對新生活的朦朧憧憬與對舊傳統的背叛,如《薩瓦·格魯德岑的故事》、《弗羅爾·斯科別耶夫的故事》;或揭露和諷刺社會弊端,如《謝米亞克法庭的故事》、《棘鱸的故事》。同時,宗教文學也有了新的特色。分裂派領袖、司祭長阿瓦庫姆(1620或1621~1682)的《行傳》(1672~1675)講述他同推行教會改革的尼康大教長之間的沖突,和受迫害、被流放西伯利亞的經過,書中充滿反強暴的精神和心理描寫,是俄羅斯古代文學中第一部以個人為中心而又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著作,文字樸素生動,受到後世作家的推崇。擁護尼康改革的宮廷詩人西梅翁·波洛茨基(1629~1680),為俄羅斯文學增添了新的體裁──音節體詩和詩劇。 彼得一世時期的文學仍然是新舊雜陳,具有過渡性質。沙費羅夫(1669~1739)和費奧方·普羅科波維奇(1681~1736)的政論反對守舊,宣傳開明君主專制,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矛盾和動向。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礎上興起的古典主義,是此後將近半個世紀中俄羅斯文學的基本流派,表現了啟蒙主義同中世紀思想原則之間的斗爭。康捷米爾(1708~1744)的諷刺詩著重批評20至30年代社會上的愚昧主義流毒和封建等級觀念,到50年代還在廣泛傳誦。羅蒙諾索夫(1711~1765)寫頌詩褒揚開明君主,贊美科學文化造福人類。他使文學體裁和語體規范化,並將音節體詩改為更適合俄語特性的音節和重音並重體詩,對統一的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詩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詩人和劇作家蘇馬羅科夫(1717~1777)也有過很大影響,同時代人認為他的悲劇和羅蒙諾索夫的頌詩標志著俄羅斯新文學的真正開端。古典主義代表作家還有特列佳科夫斯基(1703~1768) 、赫拉斯科夫(1733~1807)。在古典主義文學中,諷刺作品成長較快。50年代,嘲諷性的寓言詩和喜劇先後再現。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諷刺雜志盛行,其中最突出的是諾維科夫 (1744~1818)主編的《雄蜂》(1769~1770) 和《畫家》(1772~1773)。前者主要暴露象雄蜂一樣過寄生生活的地主,後者側重抨擊上流社會的崇洋媚外風氣。此外還有艾明(1735~1770)的《地獄郵報》(1769)和楚爾科夫(1744~1792)的《雜拌兒》(1769)。70年代末,傑爾查文(1743~1816)的頌詩開始問世。他把諷刺與歌頌、批判與肯定結合起來(《費麗察頌》,1782;《權貴》,1798),又把「鄙俗」的日常生活引進詩中(《茲萬卡的生活》,1807),從而多少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模式。馮維辛(約1744~1792)在其優秀喜劇《紈袴少年》(1782)中雖然還遵守「三一律」,卻深刻揭露了農奴主的殘暴和寄生性,點出農奴制是俄國的萬惡之源,向現實主義邁進了一步。
18世紀末葉,在英、德、法等國文學的催化下,感傷主義在俄國勃興,反映了1773至1775年普加喬夫起義後貴族的憂傷情緒。其倡導人卡拉姆津(1766~1826)打破古典主義的禁忌,將卑賤者的形象引入文學,在《苦命的麗莎》(1792)中寫一個農家姑娘和貴族青年相愛,最後見棄自殺。小說著力渲染人物的內心感受,格調新穎,語言清雅流暢,發表後風行一時。感傷主義詩人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以寓言、歌謠見長。偉大貴族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1790)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強烈反對農奴制的力作。他真實地寫出了農民的困苦和抗議,並用書中《自由頌》一詩大膽歌頌17世紀英國革命,而抒發作者感受的章節仍保持感傷主義的特點。這部作品沒有對當時的文學產生直接影響,其效果到十二月黨人革命時才顯示出來。 受1812年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引發民族意識高漲和社會動盪的影響,19世紀初的俄羅斯文學變化較快,帶有新舊交接的性質。克雷洛夫的寓言和格里鮑耶陀夫(1795~1829)的喜劇,雖然遵循古典主義的詩藝規范,但所展示的俄羅斯社會沖突、情節、形象和生動語言,已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感傷主義迅速為浪漫主義所取代;茹科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的詩歌脫胎於卡拉姆津,追求內心自由和諧,流露出悲觀遁世情調;雷列耶夫(1795~1826)和馬爾林斯基(1797~1837)等十二月黨人的詩歌和小說更多繼承拉季舍夫的傳統,洋溢著反對暴政和爭取自由的革命思想。
大約自19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1825年貴族革命的失敗和專制農奴制統治的強化,俄羅斯文學中的浪漫主義又很快讓位給以強調冷靜客觀地觀察和描寫生活、要求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為主要特徵的現實主義。原來和十二月黨人一起同屬於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普希金,從這時起先後創作大量現實主義的戲劇、小說和詩歌,他因此被尊為俄羅斯近代文學之父。稍後的萊蒙托夫首先是個浪漫主義詩人,果戈理也起步於浪漫主義並始終保持著浪漫氣質,但前者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及後者的劇作和小說都是嚴峻的現實主義之作;他們分別從心理分析和幽默諷刺兩個不同的方面進一步豐富和鞏固了普希金的現實主義藝術。批評家別林斯基主要通過對這三位作家創作的分析評論,為現實主義(當時叫自然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之從此成了半個多世紀里俄羅斯文學的主潮。此後涌現的赫爾岑、岡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小說、詩歌、戲劇巨匠。當時屬於或接近這個主要流派的,還有杜勃留羅波夫和皮薩列夫的評論著作,丘特切夫、柯里佐夫和尼基金的詩歌,以及皮謝姆斯基、格里戈羅維奇、列斯科夫、格·烏斯賓斯基等的小說、特寫。
19世紀中後期
俄羅斯文學中,較著名的還有托爾斯泰的浪漫主義詩歌和小說,費特(1820~1892)和德魯日寧(1824~1864)的唯美派詩歌和小說等,但其成就和影響都遠不能與現實主義相比。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俄羅斯文學出現了新的轉折。與社會從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等客觀現實情況相適應,俄羅斯文學形成多個流派同時並存的局面。庫普林(1870~1938)和蒲寧(1870~1953)等人的小說創作基本上沿著19世紀現實主義的道路前進,同時流露出較多的感傷情調。柯羅連科、綏拉菲莫維奇和高爾基等人的創作試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以反映新的現實;其中後者的小說《母親》和劇作《仇敵》因為較好地做到了這種結合,開了後來被定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先河。此外還出現了不少以否定傳統、大膽創新為特點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梅列日科夫斯基(1866~1941)、勃洛克和安德列·別雷(1880~1934)等為代表的象徵派詩歌和小說,有迦爾洵(1855~1888)和安德列耶夫等脫胎於現實主義而更接近表現主義的小說和戲劇,以古米廖夫(1886~1921)和阿赫瑪托娃為代表的脫胎於象徵派的阿克梅派詩歌,以葉賽寧為代表的意象派和以馬雅可夫斯基為代表的未來派詩歌等。

Ⅵ 有喜歡俄羅斯文學的嗎

我這個90後的少女
和我那50後的爸爸
都熱愛俄羅斯文學 藝術
那是一個憂郁的民族
哀傷是他生存的氣息

冰雪籠罩的俄羅斯,有自己的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氣質:對苦難的堅忍承受,對精神生活的關注以及對凈化靈魂的嚮往……這一切也造就了俄羅斯文學特有的憂郁和高貴的品質。

遲子健 和 朴樹 受其影響巨大
狂熱的愛著普希金

其他的網路上圖書館隨處可見
如果真的喜歡
用你的雙手
尋找你的熱愛!

Ⅶ 如何分析文學類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在古代最初是一個哲學概念,後來逐步用於對詩歌和其他文學藝術樣式的評論及美學研究中。美學和文學研究中的意象,指的是作者將自己的審美意象通過語言媒介外化和固定下來的藝術形象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學意象。
文學意象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意象,它指的是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中那些蘊含著獨特意念而讓讀者獲得言外之意的藝術形象。一般的意象,諸如美國詩人艾略特的逗荒原地和俄國作家高爾基的逗海燕地等意象,雖然也對意象進行具體描繪,但他們所包蘊的豐富內涵卻非生活物象所能具有。文學意象是作家的主觀意念與外界的客觀物象猝然撞擊的產物。

Ⅷ 誰了解俄羅斯文學或俄羅斯國情呀,幫幫忙呀!!!

Tracom拖拉機製造廠是獨聯體內唯一一家生產T-70II型履帶式拖拉機的企業。
西伯利亞地區是當今世界僅有的一個尚未充分開發的自然資源寶庫,其自然資源不僅品種繁多,而且儲量極其豐富,潛力巨大。
現實主義(當時叫自然派)
浪漫主義
社會主義
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特點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以反映新的現實,後來多為社會主義,不過社會主義一直流行著。

只知道這些了

Ⅸ 什麼是文學意象

意象在古代最初是一個哲學概念,後來逐步用於對詩歌和其他文學藝術樣式的評論及美學研究中。美學和文學研究中的意象,指的是作者將自己的審美意象通過語言媒介外化和固定下來的藝術形象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學意象。

文學意象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意象,它指的是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中那些蘊含著獨特意念而讓讀者獲得言外之意的藝術形象。一般的意象,諸如美國詩人艾略特的「荒原」和俄國作家高爾基的「海燕」等意象,雖然也對意象進行具體描繪,但他們所包蘊的豐富內涵卻非生活物象所能具有。

文學意象是作家的主觀意念與外界的客觀物象猝然撞擊的產物。龐德說:「一個意象是在一剎那時間里呈現理智於感情的復合物的東西。」意象的生成過程有意生象、象生意、意象共生三種常見形式。舉個例子,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樂游原》就是由意生象,「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寫出了抒情主人公的不快。「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不愉快的心情找到了客觀對應物,而夕陽、古原就都成為了意象。而杜甫的《春望》由「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景象觸發了「感時」「恨別」的情思,而由這種情思生成了「花濺淚」「鳥驚心」的意象,最終出現了詩人「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一意與象並生的意象。

意象是「意」與「象」的結合,思想情感與具體物象的結合。

在文藝學、美學中,意象有兩個涵義:審美心象與審美物象。

審美心象:「定墨」(物化)前作家頭腦中已經形成的形象。

審美物象:詩歌中藝術形象的構成要素、富有審美意蘊的物象。

文學意象的基本特徵

文學意象是審美的認識、審美的情感和審美的物象的統一。

作為審美心象的意象具有模糊性。

作為審美物象的意象具有寓意象徵性。

形象與意象的區別與聯系

作為審美心象的意象,是文學形象的模型和依據,文學形象則是審美意象的物態化、外化。

文學形象並不完全等同於審美物象(文學意象)。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中的意象,往往是文學形象的組成部分,文學形象則是審美物象的組合。

由於某些審美物象的反復運用,就形成了某一民族詩歌或文學的穩定的意象系統。

Ⅹ 俄國文學流派和代表人物

總述
俄羅斯文學和烏克蘭、白俄羅斯文學同出一源,發軔於基輔羅斯988年定基督教為國教後的10世紀與11世紀之交。自此直到17世紀初,俄羅斯外患內亂不斷,影響了文學的發展,曾經出現過一些作品,多為融宗教、歷史於一體之作。只有12世紀末佚名作者的《伊戈爾遠征記》,以史詩般雄渾生動的文筆敘述1185年諾夫哥羅德-謝維爾斯基大公伊戈爾孤軍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敗被俘及最後回國的經歷,貫穿團結禦侮的思想,在內容和技巧上堪與法國的《羅蘭之歌》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媲美。
17世紀中葉
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俄羅斯文學漸漸豐富起來。司祭長阿瓦庫姆(1620或1621~1682)的《行傳》和宮廷詩人西密翁·波洛
茨基(1628~1680)的創作,顯示了宗教文學的新發展。還出現了《戈列-茲洛恰斯基傳奇》、《薩瓦·格魯岑傳奇》和《弗羅爾·斯科別耶夫傳奇》,及《謝米亞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鱸的故事》等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民主傾向的世俗傳奇故事作品。
18世紀
18世紀的俄羅斯文學,以沙皇彼得一世的社會改革為契機,反對守舊和愚昧、宣傳開明君主和啟蒙思想的古典主義佔了主導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科學家兼詩人羅蒙諾索夫(1711~1765)、悲劇作家蘇馬羅科夫(1717~1777)、諷刺雜志的編輯出版家諾維科夫(1744~1818)、在頌詩中包含諷喻的宮廷詩人傑爾查文(1763~1816)以及著名諷刺劇《紈礌少年》的作者馮維辛(1744~1792)等。
18世紀末
受英、德、法等國文學影響,貴族作家卡拉姆津(1766~1826)和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 )打破古典主義美學禁忌,將卑賤者的形象引入文學。前者的小說描寫普通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後者以自己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記」表現農民的苦難和憤慨。他們的格調大不相同,卻均以渲染主人公哀婉的內心感受為特點,標志著俄國感傷主義文學的興起;當時屬於這個流派的,還有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及其詩歌創作。
19世紀
受1812年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引發民族意識高漲和社會動盪的影響,19世紀初的俄羅斯文學變化較快,帶有新舊交接的性質。克雷洛夫的寓言和格里鮑耶陀夫(1795~1829)的喜劇,雖然遵循古典主義的詩藝規范,但所展示的俄羅斯社會沖突、情節、形象和生動語言,已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感傷主義迅速為浪漫主義所取代;茹科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的詩歌脫胎於卡拉姆津,追求內心自由和諧,流露出悲觀遁世情調;雷列耶夫(1795~1826)和馬爾林斯基(1797~1837)等十二月黨人的詩歌和小說更多繼承拉季舍夫的傳統,洋溢著反對暴政和爭取自由的革命思想。 大約自19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1825年貴族革命的失敗和專制農奴制統治的強化,俄羅斯文學中的浪漫主義又很快讓位給以強調冷靜客觀地觀察和描寫生活、要求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為主要特徵的現實主義。原來和十二月黨人一起同屬於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普希金,從這時起先後創作大量現實主義的戲劇、小說和詩歌,他因此被尊為俄羅斯近代文學之父。稍後的萊蒙托夫首先是個浪漫主義詩人,果戈理也起步於浪漫主義並始終保持著浪漫氣質,但前者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及後者的劇作和小說都是嚴峻的現實主義之作;他們分別從心理分析和幽默諷刺兩個不同的方面進一步豐富和鞏固了普希金的現實主義藝術。批評家別林斯基主要通過對這三位作家創作的分析評論,為現實主義(當時叫自然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之從此成了半個多世紀里俄羅斯文學的主潮。此後涌現的赫爾岑、岡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小說、詩歌、戲劇巨匠。當時屬於或接近這個主要流派的,還有杜勃留羅波夫和皮薩列夫的評論著作,丘特切夫、柯里佐夫和尼基金的詩歌,以及皮謝姆斯基、格里戈羅維奇、列斯科夫、格·烏斯賓斯基等的小說、特寫。
19世紀中後期
俄羅斯文學中,較著名的還有托爾斯泰的浪漫主義詩歌和小說,費特(1820~1892)和德魯日寧(1824~1864)的唯美派詩歌和小說等,但其成就和影響都遠不能與現實主義相比。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俄羅斯文學出現了新的轉折。與社會從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等客觀現實情況相適應,俄羅斯文學形成多個流派同時並存的局面 俄羅斯文學
。庫普林(1870~1938)和蒲寧(1870~1953)等人的小說創作基本上沿著19世紀現實主義的道路前進,同時流露出較多的感傷情調。柯羅連科、綏拉菲莫維奇和高爾基等人的創作試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以反映新的現實;其中後者的小說《母親》和劇作《仇敵》因為較好地做到了這種結合,開了後來被定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先河。此外還出現了不少以否定傳統、大膽創新為特點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梅列日科夫斯基(1866~1941)、勃洛克和安德列·別雷(1880~1934)等為代表的象徵派詩歌和小說,有迦爾洵(1855~1888)和安德列耶夫等脫胎於現實主義而更接近表現主義的小說和戲劇,以古米廖夫(1886~1921)和阿赫瑪托娃為代表的脫胎於象徵派的阿克梅派詩歌,以葉賽寧為代表的意象派和以馬雅可夫斯基為代表的未來派詩歌等。
編輯本段現代文學
1917年十月革命後直到80年代末,俄國實行社會主義的蘇維埃制度,因此其文學又通稱蘇維埃俄羅斯文學;因為俄國是當時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這個階段俄羅斯文學又是整個蘇聯文學的一部分。 蘇維埃俄國初期,文學界存在許多作家團體,派別之爭激烈,創作不多。代表當局主管文藝的盧納察爾斯基為團結作家隊伍做了大量工作。不久,執政的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加強了對文藝事業的領導,提倡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基本創作方法。因此,除高爾基和綏拉菲莫維奇等老作家 俄羅斯文學
及富爾曼諾夫(1891~1926)、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等文壇新秀外,馬雅可夫斯基、阿·托爾斯泰(1882~1945)、愛倫堡、費定(1892~1977)和列昂諾夫等原起步於各現代主義流派的作家,都很快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其詩歌、小說、戲劇,盛極一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活躍於文壇的詩人特瓦爾多夫斯基(1910~1971)、詩人兼戲劇、小說作家西蒙諾夫(1915~1980)以及小說家柯切托夫(1912~1973)、邦達列夫和拉斯普京等的創作,增強了對蘇維埃現實中缺點錯誤的暴露批判,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具有了新的特色。蘇維埃俄羅斯文學中不按照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進行創作而產生廣泛影響的,有反烏托邦小說作家扎米亞金(1884~1937)、象徵派詩人和小說家帕斯捷爾納克、劇作家和諷刺小說家布爾加科夫、幽默諷刺作家左琴科(1895~1958)、帶意識流特色的鄉土小說家普拉東諾夫(1899~1951)、古風派小說家索爾仁尼琴以及現實批判派作家特里豐諾夫(1925~198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