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經濟學邊緣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經濟學邊緣

發布時間: 2021-03-17 09:26:13

A. 誰知道經濟學里的『邊際變動』是個什麼東東來的或是舉點例子來說明一下,通俗一點的~

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邊際」指的是「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指的是圍繞你所做的事情的邊緣的調整。理性人通常通過比較邊際利益(marginal benefit)與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來做出決策。
「邊際」指的是「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指的是圍繞你所做的事情的邊緣的調整。理性人通常通過比較邊際利益(marginal benefit)與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來做出決策。
案例:
一企業考慮對某種新產品進行投資,預計新產品的售價是125元/件,單位變動成本為75元/件,年固定成本總額是60萬元,則作為決策者,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
(1)企業達到損益平衡時所需的銷售量是多少?
(2)為實現某一利潤目標所需的銷售量是多少?
(3)銷售量一定時,若成本不變化,保本的單位產品售價是多少?
(4)單位產品售價變動或者變動成本增加時,對盈虧平衡點的影響多大?
(5)當幾種因素同時變動時,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解決上述幾個問題的關鍵是,利用邊際變動的模型(銷售額=固定成本+變動成本+預期利潤)計算出各種情況下的盈虧平衡點。分析如下:
(1)保本銷售量:600000/(125-75)=12000(件)
(2)假定目標利潤180000元時保本銷售量:(600000+180000)/(125-75)=15600(件)
(3)成本不變,預測銷售水平為14000件時保本售價:(600000+75 * 14000)/14000=117.9元/件
(4)銷售預測為14000件,實現按投資額120萬元計算的20%回報率時,保本售價:
(600000+75*14000+1200000*20%)14000=135元/件
(5)原每年銷售量為15000件,售價為125元。提高售價提高至150元時的損益平衡點
600000/(l50-75)=8000件
(6)提高售價後,保本點的銷售量從12000件降至8000件。但預計銷量會從15000件降至13000件。此時企業的利潤情況分析:
目前利潤:邊際貢獻一固定成本=利潤
即15000*(125-75)-60萬元=15萬元
預計銷售價的利潤:13000*(150-75)-60萬元=37.5萬元
使用新售價後利潤情況:增加利潤為:37.5-15=22.5萬元
計算說明,增加的邊際貢獻(50增至75元),將足以抵消減少銷量2000件所損失的邊際貢獻
(7)假定售價仍為125元,變動成本每件仍為75元,但固定成本總額增至80萬元。計算保本點:800000/(125-75)=16000件
(8)單價為125元,固定成本總額為60萬元,變動成本增至90元時的保本點:600000/(125-90)=17143件
說明:變動成本增加巧元,保本銷售量就得從12000件增至17143件。
(9)若固定成本增至75萬元,變動成本增至90元,目標銷售利潤率為20%。預計銷售量為15000件,原售價為125元。為了抵補成本的增高並取得既定利潤率,確定新售價:
(750000+90*l5000)/(l5000-0.2*15000)=175元
該企業能否把售價從125元提高至175元,並能保持l5000件的銷售量。否則,則企業必須接受較低的回報率或者停止生產該產品的事實。
從計算分析可以看出,以上指標計算結果均是達到損益平衡的數值,是邊際變動的主要因素,這些因素的微小變動,就會討經營產生質的影響,而這是決策分析必須考慮的問題。

B. 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是什麼

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邊際的含義是增量,指自變數增加所引起的因變數的增加量。在邊際效用中,自變數是某物品的消費量,而因變數則是滿足程度或效用。消費量變動所引起的效用的變動即為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的大小與慾望的強弱成正比,與商品消費數量的多少成反比,邊際效用在實際中可以是0甚至負值,但在理論分析中邊際效用不會為0或負值。

(2)經濟學邊緣擴展閱讀:

邊際效用理論還可以解釋經濟學中著名的「價值悖論」。價值悖論又稱價值之謎,指有些東西效用很大,但價格很低,有些東西效用很小,但價格卻很高。這種現象與傳統的價格理論不一致。這個價值的悖論是亞當·斯密在200多年前提出的,直至邊際效用理論提出後才給予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解釋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區分總效用和邊際效用。

水給我們帶來的總效用是巨大的,沒有水,我們無法生存。但我們對某種物品消費越多,其最後一個單位的邊際效用也就愈小。我們用的水是很多的,因此最後一單位水所帶來的邊際效用就微不足道了。相反,相對於水而言,鑽石的總效用並不大,但由於我們購買的鑽石極少,所以,它的邊際效用就大了。

根據邊際效用理論,消費者分配收入的方式是使一切物品的每元支出的邊際效用相等。人們也是根據這一原則來把收入分配於水和鑽石上的:鑽石的邊際效用高,水的邊際效用低,只有用鑽石的高價格除以其高邊際效用,用水的低價格除以其低邊際效用,用於鑽石和水的每元支出的邊際效用才能相等。

所以,鑽石價格高,水的價格低是合理的。或者說,人們願為邊際效用高的鑽石支付高價格,為邊際效用低的水支付低價格是一種理性的行為。「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正在於「稀」的物品邊際效用高。

C. 如何理解經濟法的邊緣性

論經濟法的邊緣(一)

所謂經濟法的邊緣,是指經濟法學的研究范圍,其核心是廓清經濟法與民法、經濟法與行政法的界限。這是經濟法學理論研究的老問題,本文擬從新的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索,以確定經濟法學的研究領域。
一、問題的提出過去經濟法學理論研究,關於經濟法的研究范圍都是與研究者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界定緊密聯系的。在此筆者將其稱之為"調整對象說"。這一學說有多種觀點①,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優秀的觀點是以劃分經濟法與民法、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為前提,將它們之間的關系表述為既有密切聯系又有區別的不同法律部門,然後確立經濟法的獨立地位②。這一理論,看似對經濟法與民法、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作了劃分,但深入考察便不難發現:它並沒有真正闡明經濟法與民法、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也不可能劃清它們的界限。這里明顯的問題是: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至今仍無統一認識。以一個不確定的概念來作為劃分法律部門的標准,就不同學者所認識的不同的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而言,經濟法與民法、經濟法與行政法的界限或經濟法的范圍絕非毫釐之差。本文無意於批判或非難某種理論,且筆者也是調整對象說的贊成者。但是,這種研究方法作為一種既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研究的深入,阻礙了縱深思維。因此,有必要跳出既定模式的簡單框架。
筆者認為,現存的調整對象說在闡述經濟法的獨立性時,至少存在如下難題:
1、作為區分民法與經濟法、行政法與經濟法的的調整對象究竟是什麼?是經濟關系還是社會關系?這些關系的特點是什麼?2、經濟關系能否分割?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在調整經濟關系時是共同調整還是分別調整?如果是共同調整,不同的法律部門劃分以什麼為標准?如果是分別調整,不同的法律部門又以什麼為劃分標准?
3、法律部門的分類與學科分類是否同一概念?以調整對象為標准所劃分的法律部門是學理概念還是法律形式概念?
這些問題,都是十分艱難卻又表現解決的經濟法學基礎理論問題。
二、調整對象與法律部門的劃分
經濟法具體的調整對象是什麼,筆者將另文討論,這里僅研究調整對象對於確立經濟法部門即經濟法學研究范圍的意義。調整對象說的基本觀點是將經濟法有無獨立的調整對象作為經濟法能否取得獨立的法律部門的基本標志。綜觀經濟法學理論研究的諸流派及觀點,關於經濟法的獨立地位可分為兩大派,即肯定派與否定派,但兩大派的基本論據是一致的。否定派認為:"經濟法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是一個十分必要的法律學科。"因為"經濟法沒有統一的調整對象和方法,所以,無論是單個的經濟法規或是這些經濟法規的總合,都不能構成獨立的法律部門"。"誰要想建立一個經濟法部門,就必須指出這些經濟法規在調整對象上的同類型,或者指出我國現階段已產生了一種新的經濟關系,並應找到在這種經濟關系中起作用的特殊規律,找出不同於其他部門法的調整原則和方法。如果只是簡單地把已經受到其他法律部門調整的諸種經濟關系都歸由經濟法調整,並以此建立經濟法部門,這不僅違背了唯物主義法學關於以社會關系本質屬性作為劃分部門法的基本理論,而且必然是以否定或者貶低其他部門法為代價的。"③肯定派則是以肯定經濟法有獨立的調整對象為國為依據,認為經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肯定派關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又有多種觀點。但均認為經濟法是調整一定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這里可以看到:無論哪個流派、哪種觀點關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都反復使用了兩個概念,即"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這兩個概念是否可以等使用?它們的內涵與外延是否一致?確定它們的涵義直接關繫到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界定,對於確定經濟法的概念具有直接影響。首先,我們考察一下"社會關系"。法理學認為:"劃分法律部門的標准,主要是法律所調整的不同的社會關系,即調整對象。社會關系即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同的社會關系實際上是指社會的不同領域,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宗教、家庭、民族等各個領域。""社會關系涉及到各個領域,就是在某一個領域中,其范圍也是十分廣泛的。例如:經濟領域就存在各種社會關系,絕非一個法律部門所能囊括的,除民法外,還有經濟法、勞動法等。④"據此,社會關系的不同屬性是劃分法律部門的標准。那麼,作為法律調整對象的社會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呢?是"法所調整的一定的能夠體現為意志關系的具體的社會關系。"其特點為:"一是一定范圍的社會關系,是統治階級認為最重要的,體現和反映國家、組織和個人重要利益的社會關系,而不是全部社會關系。二是可以體現為意志關系和意志行為的社會關系,是人們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而自覺努力的心理狀態支配下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和行為,而無意志的行為不能成為法律調整的對象。三是現實中具體存在的,具有明確的主體、客體和具體權利義務的社會關系,而抽象的、觀念的社會關系是不能成為法律的調整對象的。⑤"至此可以認為,作為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社會關系也應具備上述特徵。其次,我們再來考察一下"經濟關系"。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經濟關系是人們在以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為基本內容的經濟活動中結成的社會關系。馬克思將經濟關系或生產關系的產生論述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同自然界發生關系,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⑥"斯大林則對經濟關系的內容作了如下說明:"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這里包括:(1)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2)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或如馬克思所說的'互相交換其活動';(3)完全以它們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⑦"顯然,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經濟關系就是指社會關系。但在現代西方經濟學中,經濟關系卻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學概念,它所反映的是經濟運行規律或諸經濟因素間的相關性以及資源配置的客觀要求⑧。這時的經濟關系絕不是社會關系。根據以上考察可以認為,"社會關系"與"經濟關系"在法學中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及西方經濟學中都是有明確涵義的,似乎可以肯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某些概念與法學中的概念是不應該也不能混同的。正如所有制與所有權在經濟學與法學上的涵義一樣,它們分屬不同的范疇,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中的經濟關系均不是法學上的社會關系。然而,在諸多經濟法理論研究中卻出現了這些概念混同的現象,使人們難以理解某一概念的真正涵義和范疇,如有的學者對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作了如下表述:"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一定的經濟關系。""而經濟關系包括生產關系和具體的社會關系兩種,""由於生產關系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所以經濟法對於它無從調整,作為經濟法調整對象的一定經濟關系,是存在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受生產關系制約的一定范圍的具體的經濟關系。⑨"這里的"經濟關系"顯然是指社會關系,但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關系就是生產關系。那麼,根據以上觀點,具體的經濟關系如何產生?它又如何與生產關系相區別?既然經濟法不調整生產關系,那麼它調整的又是什麼關系呢?以上種種均反應出概念使用方面沒有劃清范疇或學科的問題。

D. 經濟學中的邊際margin是什麼概念

邊際(margin),就是指邊緣、額外、追加之意。它被人們用來揭示兩個具有因果或相關關系的經濟變數之間的動態函數關系。當某一經濟函數中的自變數發生一個微小單位的數量變化時,因變數因此而發生的相應的數量變化值,被稱為該因變數的邊際值。

經濟學家把所研究的各種變數分為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是最初變動的量,因變數是由於自變數變動而引起變動的量。邊際分析就是分析自變數變動與因變數變動的關系。自變數變動所引起的因變數變動量稱為邊際量。在考慮一個決策時,重要的是考慮邊際量,因此,要運用邊際分析法。

邊際產量(Marginal proct)

是指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產量,邊際成本是指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總成本。假設商品x的生產要素有兩種:A和B ,當B保持不變,增加一單位的生產要素A,可以帶來產量增加1,(比如A是勞力,B是機器設備)此時的邊際成本是市場上一單位生產要素A的價格。

假如增加A帶來的是產量是增加2,則相應的邊際成本是1/2生產要素A的價格。

(4)經濟學邊緣擴展閱讀:

邊際產量當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入(單位產量售價)高於邊際成本時,是合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個單位產量的收入不能低於邊際成本,否則必然會出現虧損;只要增加一個產量的收入能高於邊際成本,即使低於總的平均單位成本,也會增加利潤或減少虧損。

因此計算邊際成本對制訂產品決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當產量增至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時,為企業獲得其最大利潤的產量。

E. 如何理解經濟學上的邊緣效應

你說的不是邊際效應 是邊緣效應吧?邊緣效應這個詞的意思 本來是倆個不同的介質,版互相接觸,在接觸處會產生變化(物理或者化學),經濟學中的邊緣效應是權指倆個不同的區域 或者農村與城市 或者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他們接觸的地方,會產生特殊的一種形態優勢 利用這種優勢可以為倆方都獲得收益 ----Elliott

F. 在經濟學中邊際量是什麼概念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 經濟學認為,經濟事物總是在各種影響因素下不斷變動的變數,因此,邊際量就是理性人在做正確決策時的重要參考。這就是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這個術語來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記住「邊際」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調整。理性人通常通過比較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來做決策。 邊際量是每增加一單位投入所增加的產量。 用拔河來做比喻,一方共有10個人,總拉力為300公斤。現在增加一個人張三,張三的到來使得這一方的拉力增加了25公斤,這個25公斤就是邊際量。又增加一個李四,李四的到來又增加20公斤拉力,這個也是邊際量。 總的說來,邊際量的增加往往是遞減的,還用拔河做例子。 假設每一個人的力量都是一樣的25公斤,當人數少的時候,大家配合的比較好,每一個人都能發揮25公斤的力量。 後來增加了一個人,大家一起使勁的時間就有點錯位,新增加的人實際只能讓總拉力增加24公斤的力量。 繼續增加人的話,大家使勁的時間就有更多的錯位,他只能讓總拉力增加23公斤的力量。 隨著人數的增加,每個人帶來的增量(就是邊際量)都在減少,總拉力(就是總量)增加的速度越來越慢,直到最後再來一個人也不能增加為止,如果再增加人數的,就有可能帶來負的邊際量了。

G. 經濟學中邊際的概念

邊際在經濟學中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商品帶來的效用,這就是生產或消費的邊際。
比如,邊際成本指每一單位新生產商品的成本。通常邊際成本要低於平均成本,因為平均成本包括了固定成本。邊際收益指從每一單位新增商品中得到的新增效用。
簡單說邊際效用是消費者從每一單位新增商品或服務中得到的新增的效用(滿意度或者收益)。一般假設邊際效用隨著消費量增加而減少,所以某人某天里的第10個炸麵包圈得到的滿足要少於第一第二個。
其他的邊際概念:
1、邊際稅收率
2、邊際儲蓄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
3、邊際替代率
相關的一個概念是彈性,指的是某一應變數變化百分比與其影響因素變數變化百分比的比值。

H. 在經濟學中,邊緣經濟學的定義和具體應用

不如去網路一下~

I. 經濟學、博弈:一本關於邊緣策略的書

書 名:《傳媒博弈論》
作 者:孫光海 陳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