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學實驗有哪些
經濟學的實驗的話還是比較多的,因為它那個本身也是一個理論
⑵ 經濟學案例
案例分析
[案例一]對賬單背後的秘密
2001年1月13日,某市政二公司五分公司出納鄧某因盜用公款被監察院批准逮捕。經審訊,他交代了5年來自己侵吞百萬余元公款的經過……
1994年底,公司因故取消原定發獎金的計劃,而使一張開好的支票作廢。按慣例,領導要求他在支票上寫上「作廢」,並劃掉金額、剪下支票號碼。鄧某並為把支票作廢,而是用這張支票到銀行私自提取了8000元的獎金。為了不露馬腳,鄧某私自偽造了銀行對賬單。在數次得手後,鄧某便一發不可收拾。起初他只是利用廢票作案,之後他又利用保管空白支票之便以及會計對支票印鑒保管的疏忽,盜用印鑒,私開現金支票。到最後,每次最多隻能領取20000元的現金支票已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又將犯罪的手伸向了轉賬支票。而其偽造對賬單的手法,也從最初的塗改復印發展到自行列印。到2000年案發為止,利用上述手段,他一共侵吞公款百萬余元。
背景材料:《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
案例思考題:
1. 鄧某在利用支票盜取公款後,為何要偽造銀行對賬單?
2. 在鄧某長達5年的作案過程中,該公司一直沒有發現,說明該公司貨幣資金的內部控制體系顯然存在許多漏洞。清提出改善企業內部控制以避免類似是想再次發生所需採取的至少3條建議措施。
[案例二]八億多銀行存款的本質
某上市公司公布的2003年度資產負債表中貨幣資金項目列示金額為800900600元,而其後的報表附註對該項目做出如下解釋:
項目 期末數
現金 200300.00
銀行存款 800700300.00
其他貨幣資金 —
合計 800900600.00
其中:
不可提前支取的銀行存款定期存單用於抵押借款的貨幣資金400700300元,系為其下屬公司某項目開發提供質押貸款(期限24個月)
背景材料:《企業會計制度》。
案例思考題:
1. 什麼是流動資產?劃分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的標準是什麼?
2. 該公司的報表中所列示的貨幣資金是否都屬於流動資產?
3. 若該公司在2003年底撤銷了抵押,然後公司向銀行申請單位信用卡,根據銀行要求交存備用金700000元,公司從其他銀行轉賬存入。請問此時公司在流動資產中列示的貨幣資金總額應為多少?
⑶ 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3個例子
為什麼尺碼不同的服裝有一樣的售價?尺碼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為什麼沒有在價格上體現出來?
解釋:原材料成本相對設計、加工、流通等其他費用比起來,只佔較小的部分,不同尺碼造成的成本差異不大;沒有正規的包裝袋,價格不同,不易於銷售、存儲時的管理。
背雙肩包時,我們都知道同時背兩邊要舒服,為什麼很多時候還是只背一邊。
解釋:兩邊輪流換著背,流換著休息。
電視上的大頭菜和白菜等菜農一分錢一斤都沒人要,而在市場上的零售價並不便宜,這是為什麼?
解釋:這個用經濟學解釋就是成本和收益問題,菜農生產出農產品,到消費者手裡要經過批發商和零售商等流通環節,中間的運輸成本,進店成本,市場管製成本,尤其是運輸成本,在中國物流運輸成本占商品成本很大一部分,這些都由消費者買單,成本上升市場供給減少,供給曲線上移,而農產品消費價格彈性小,價格上漲消費量變動小,需求曲線基本不變,所以造成價格上升,老百姓想用不到質優價廉的農產品。
⑷ 經濟學案例分析
第一個是股票漲跌.攝及到如下原理.
1、股票漲跌是二級市場的操作。
2、簡言之,買的人多就漲,賣的人多就跌。(舉例表述,因為我剛才的形容有偏差,例一隻股票當前10元價位,有人賣有人買則10元,如有人出11元買,卻無人賣,則為11元,依次類推,是為上漲,反之下跌)
3、個人感覺,公司業績好壞對股票漲跌影響不大,股票漲跌主要由題材及政策消息面主導。例如,奧運會前可買北京旅遊。熊市時絕大多數都跌,牛市時,絕大多數都漲。政府一個信號就能主導股市漲跌。
股票的漲跌有宏觀面及基本面的原因,主要的還是資金面或者受主力的關照程度。
第二個是經濟恢復理論.股票板塊輪動規律.
第三個是宏觀調控規律,分解如下.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經濟運行無論是市場唱主角還是政府唱主角,都帶有混合經濟的色彩。純粹的市場經濟或純粹的計劃經濟都是不現實的。大多數國家都是以市場經濟為主,在市場失靈時,政府對經濟進行一定的干預,使經濟運行回到原來的均衡區域。房地產無論是作為消費品還是投資品,都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各國政府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干預程度則依市場發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像美國這樣自由市場經濟運行得較好的國家,政府對市場干預較少。而像新加坡這些新興市場國家,在市場剛起步階段,政府做了大量建設性的工作,待市場較為成熟後政府逐漸淡出,將大部分任務交給市場完成。
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是在政府決定進行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化分房,實施住房的商品化、貨幣化、社會化後才開始起步。房地產業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產業,但它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支柱產業。但由於起步晚,加之發展不完善,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起伏性波動和其他一些較為典型的初級市場特徵,如投機氣氛較重,市場運行機制不規范,有關法律不健全。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通常會採取一些經濟、法律、行政的措施對經濟進行干預,以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政府在推出一項政策前,首先應該明確,基於我國當前房地產市場的實際情況,我國政府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目標應是為了保持市場的均衡發展,為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而不是一些媒體所宣傳的提高住房需求,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經濟學上對政府政策進行評價,很重要的一點是看該項政策能否有效地提高經濟效率和經濟運行質量。本文擬對我國政府當前若干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從經濟效率的角度來進行經濟學分析,來權衡其利弊得失,並在此基礎上給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 房地產產業政策分析
產業政策是指示產業發展方向、規劃產業發展目標、調節各個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結構產業化的措施和手段的總和,是整個經濟政策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有: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促進和限制政策等。產業政策對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具有特定的導向功能,在現代經濟增長過程中起著市場機制難以替代的制衡和穩定作用。政府在實施產業政策時,其取向是產業發展目標的體現。而各產業發展的基本目標是在一系列約束條件下生成的。現階段,我國房地產市場所表現出來的初級市場特徵決定了房地產產業政策目標在於完善房地產市場,充分發揮房地產業的支柱產業功能。這需要政府採取恰當的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組織政策包括產業競爭和反壟斷政策、產業聯合和集團政策等。在生產要素投入量既定的條件下,合理有效地組織這些生產要素,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徑。同樣,房地產的發展,不僅要制定合理的總量政策和結構政策,也需要有合理的組織政策。
由於房地產具有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以及隨之而產生的投資風險巨大等特點,使得房地產業的發展要求走規模經濟的道路。作為資金密集型產業,房地產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較其它行業更為明顯。規模小,開發商的單位成本居高不下,在廣告策劃、營銷推廣、環境改造,配套設施、物業管理等方面規模較大的公司也佔有明顯優勢。另外,規模大,尤其是具有較強現金實力的開發商在選擇項目最佳開發時間上也具有主動權。這在客觀上要求造就一些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房地產企業,這要通過房地產業內部適度的資本集中來實現。房地產業內部適度的資本集中,能有效地節約房地產開發和經營成本,資本的適度集中還有利於節約房地產市場的交易費用,這是通過企業間的合並、兼並等經濟機制來實現的。由此可見,通過房地產企業的資本集中,可以優化房地產市場組織,提高市場運行效率,並優化房地產企業的規模結構。
我國當前房地產市場的實際情況與規模經濟的要求相去甚遠。以上海市為例,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僅有9家(上海本地8家),入選上證30指數的房地產股僅陸家嘴一家。這8家房地產公司在整個上海房地產業中的規模,市場佔有率,業績等多項指標大多平平,在1999年上海房地產企業銷售面積,金額100強中也難見上市公司的蹤影。而香港聯交所房地產上市公司達100多家,恆生股指33個樣本股中,地產或以地產為主業的公司近一半。這十幾家大地產商的開發量、市場佔有率等主要指標要佔到整個香港地產市場的九成,其中長江實業、新鴻基、恆基兆業、新世界四大超級地產商更成為財富的象徵。滬港兩地房地產上市公司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相距甚遠,其原因自然與兩地市場發育程度、微觀主體的競爭實力有關,但兩地政府對房地產業產業政策的不同取向也是造成上述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國大陸各種媒體上,乃至政府正式文件上,經常有報導宣稱政府決定把住宅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在具體實施政策時,有關方面採取了凍結房地產公司上市的做法。當初之所以採取凍結上市的做法,管理層是出於對房地產泡沫的擔憂。的確,到1992的年,房地產開發數量、開發投資額、開工面積等均創歷史最高水平,這遠遠超過發當時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承受力,造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許多地方的炒樓、炒土地風較為嚴重,致使市場運行出現混亂無序的局面。鑒於此,政府果斷地採取了緊縮供給的宏觀調控政策,控制住了房地產市場嚴重失衡的局面。而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許多專家學者都或多或少地把金融危機的原因歸於房地產泡沫的破裂。這使得中國政府在解開房地產企業上市禁令上更為謹慎。然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深刻誘因是經濟結構的老化與調整的滯後,是知識儲備的貧乏,是全要素增長率的落後。房地產泡沫只是這種危機的表象之一。因此,管理層大可不必因為擔心房地產泡沫而阻止房地產企業上市。況且,股市除了籌集資金的作用外,還具有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在較為健全的股市上,資金會從業績差的企業流向業績好的企業,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股市本身的進入與退出制度也在客觀上對股市的安全直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管理層目前應做的是放棄保護政策,不再ST 、PT下去了,讓中國股市真正成為企業的試金石。如美國股市最近的振盪,有人指出這是股市正在擠除泡沫,使高科技股票定價更符合其實際價值的表現。
我國房地產企業除了擴大規模,向規模經濟要效益外,提高資產素質,向管理要效益也是從微觀上培養一個健全的市場所必需的。政府在宏觀層面上的制度創新,尤其是金融制度創新在這方面是大有作為的。當前,房地產證券化是一個可取的方向。房地產證券化可以促使房地產經營專業化,導致資源的合理配置。房地產經營管理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發育的初級階段,更需專家經營。證券化的優點之一,在於它促使了房地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開,這就為其專業化經營提供前提條件。我國的房地產主體行為很不規范,真正具有實力、精於管理的房地產公司並不多,"房地產熱"引致的市場虛假繁榮誘使大批不具備條件的企業紛紛涉足房地產,其結果勢必導致資源特別是管理資源的巨大浪費,而藉助證券化,房地產交專家經營,業主借證券化工具獲得應有的收益,投資者亦可分享房地產資源的優化組合,使房地產市場主體行為從混沌走向有序。
二、 房地產稅費分析
根據中房指數的統計,目前在我國城鎮商品房價格構成中,土地費用及稅費佔39%,建安成本佔51%,其他費用佔10%。在房地產利潤率已普遍降至10%左右的情況下,稅費負擔過重就成了房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稅費不僅關繫到房價的高低,其本質上是一種價格,有些稅收,如所得稅等直接稅也就成為市場經濟均衡運行的潤滑劑。
<一> 房地產稅費總量分析
稅,是政府憑借其行政權力強制獲得的收入。而各種各樣的費用更是名目繁多。這些費用的徵收部門有三個層次。一是擁有立法、執法、司法權,執行廣泛的社會管理職能的政府,包括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各委辦部機關、公檢法等;第二層:一些負責提供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事業單位,如環保、衛生、教育等。它們的收入由政府撥付,同時政府又賦予它們在本部門負責的事業范圍內執法監督的權力,如衛生檢查等;第三層,一些享有自然壟斷或行政壟斷地位,擁有一定強制力的國企,如電力、自來水、煤氣公司、政府辦的有行政壟斷權中介機構。這些名目繁多的稅費給房價下降造成了很大的剛性。清理稅費,理順房價的呼聲日見高漲。但有人擔憂清理稅費會減少政府部門收入。
從稅的角度來看,短期里,降低稅率會減少政府部門的收入。但從中期來看,如果減少房地產稅收負擔能使房價下降足夠的幅度,使居民的有效需求大幅度上升,此時部分因房價過高難以銷售的空置商品房實現銷售,政府就可以收到本來稅基被各種規費侵蝕的營業稅、土地增值稅、城建稅、企業所得稅、契稅等,完全可以抵消各種雜費的減少。將稅收與稅率的關系用坐標圖表示出來, 從圖上可以看出,稅率並不是越高越好,稅率只有達到一定最優點,才能使稅收達到最大。從長期來看,據世界銀行測算,房地產投資對相關產業的系數效應為2倍。當住房消費啟動後,每億元住房投資會帶來相關產業的GDP增長2億元,經濟發展,稅基擴大,政府的收入呈現出良性的增長循環。
從費的角度來看,清理各種規費能減少對經濟的扭曲作用,使各種規費給經濟帶來的間接成本減少到最小,提高經濟效率,促進公平,這將有利於經濟良好穩定的發展。各種費用給企業事業的間接成本遠大於本身。名目多、部門多、環節多的規費,意味著企業至少要跑遍20幾個部門、收集40幾個公章才能獲得或維持其合法地位。盡管有些規費本身數額並不大,但企業為遵循這些規定卻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房地產業屬於資金密集型產業,並且國內大多數開發商的資金是通過銀行貸款間接融資而來,資金的時間成本十分可觀。除此之外,在房產市場日益成熟的今天,房產市場上開始不斷推出各種流行房型設計。這使得市場先機對開發商來至關重要,資金的時間價值在此有了更深一層的含義。各種規費的存在降低了經濟運行的效率,提高經濟運行成本。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各種規費則成為各政府部門自己的收入,並進而有可能成為腐敗的重要原因。因此清理規費對提高經濟運行效率而言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二> 部分規費分析
從公共品的理論來看,政府部門提供公共品時,靠稅收來籌集資金;提供私人品時,應按市場規律收取價款,而提供混合產品時,則應考慮依靠稅收或收費補償成本,哪一個效率高。在目前的房地產業中,有些看似應由政府部門提供的產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應交給市場來運作效率更高。
如政府代行市場職能收取的建築工程質量檢驗費,雖然說由政府出面監督工程質量可以保護消費者利益,但其中卻有一個極大的弊端:當質監站通過了一項工程,意味著政府對工程質量的認可,如果以後工程出了毛病,政府是否替房產商承擔賠償的責任呢?如果政府承擔責任,則政府容易混淆作為經濟運行的管理者和市場主體中的一方的角色;如果政府不承擔賠償責任,政府官員就完全沒有了把好質量關的約束機制。如果這項服務交給市場的中介機構來做。中介機構、房產商、購房者之間是平等關系,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中介機構會因擔心招致賠償而嚴格控制房產質量,這無疑是一種效率的改進。
工程質量檢驗費是政府行為應轉為市場行為的例子。而對水、煤、電增客費這三類傳統的自然壟斷產業來說,這些收費在經濟學上也不符合效率的原則。自然壟斷產業固定成本所佔的比重很大,變動成本的比重小,平均成本曲線向下傾斜。如果不對自然壟斷企業進行政府管制,它們就會進行壟斷生產,導致低效率;如果把這類企業分割成幾個小企業,又會導致成本上升,規模不經濟。這是政府經營不以盈利為目的自然壟斷產業的理論基礎。政府可以採取邊際成本定價,也可以採取平均成本定價。無論採用哪種定價,公用事業部門,都可以從價格和補貼中完全彌補成本。現在房產商交納了增容費,最後由消費者承擔,建設了管道、纜線輸送網,但卻是公用事業部門從水電費、煤氣費和補貼收回了成本,這等於消費者支付了雙重費用,公用事業部門獲得了超額利潤。這背離了誰得益誰投資的市場法則。從提高社會效率的角度出發,這些增容費應由公用事業部門而非房產商來承擔。如果公用事業部門資金困難,可由房產商負責建造水電、煤氣的輸送網的成本,建築成本不能分攤到房價中,待以後公用事業部門收到水電、煤氣費了,再向房產公司支付輸送網的使用費。
三 、經濟適用房的經濟學分析
經濟適用房作為現階段的國家住房建設政策,旨在通過某種傾斜,如用地劃撥、稅費減免等優惠措施,來達到擴大住房供給,調節房地產投資結構和啟動市場有效需求的目的。它是基於我國目前特殊的房地產市場和住房發展市場發展階段的一種政策選擇。但是,對於經濟適用房制度的運行機制,與當前地產市場的關系、現行政策規定可能產生的市場反應、經濟適用房政策的適用范圍以及經濟適用房制度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尚有待從理論上進行再探索。
經濟適用房政策作為一項政策,本意是通過政府補貼來提高中低收入購房者的住房有效需求。但付諸實施後卻暴露出諸多問題:第一,補貼利益的流失與對完全商品房供給的"擠出效應"。目前,有些經濟適用房把銷售目標定位在中等收入家庭中偏高的那一部分人,甚至以吸引開私家車的一族來爭相購買為榮。如果在地段、質量、功能、環境或者舒適性等一方面標准上,這類住房在各方面均能滿足中等偏高收入家庭的需要,高收入階層也會想方設法擠入經濟適用房的消費群,從而使所流失的財政補貼效益最終轉化為生產者剩餘和少數中等偏高和高收入階層的消費者剩餘。而那些真正應該享受到補貼的,居住困難的中等偏低收入階層反而被排斥在受益范圍之外。經濟適用房提高標准後,其消費群與完全商品房的消費群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第二,助長了市場不公平競爭和違規操作。作為具有政策傾斜性的經濟適用房,實際上享受了特定階段的政策性資源。如果經濟適用房的操作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從而形成"黑箱運行",一些地方和部門為了獲得經濟適用房的有關政策優惠,受利益驅動,有可能會打著經濟適用房的旗號爭項目、爭計劃、爭土地、貸款,這就容易誘發政企間交易和尋租行為的發生。第三,提高政策的調控成本,降低政府調節市場的效率。為了使政策優惠能按預期的設想轉移到中低收入階層身上,就需要控制經濟適用房的受益面,避免不該享受財政補貼的階層也從中"沾光"。這就需要將政策調控的重點引向鑒別居民家庭收入層次,監督經濟適用房的流通和分配這些繁瑣而又無效的工作上,偏離了其主要職能。
用經濟學上的博奕論來分析,經濟適用房作為一項政策,涉及的利益方有政府部門、開發企業、消費者三方。在這三者中,有關政府部門擁有用地劃撥、稅費減免等權力。目前,政策優惠對眾多開發商來說是稀缺資源,是眾多開發商爭奪的對象。而在開發商以各種方式掙得政府政策優惠後,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有可能進行違規操作。由於政府對經濟適用房價格進行管制,按照建房《1998》154號文,經濟適用房住房價格除成本、稅金外,其開發利潤不得超過3%。而理性的開發商是不會願意從事這種回報率低於同期市場利率的投資項目。而在現實生活中,開發商卻對此趨之若鶩。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開發商虛列成本以降低利潤,使其符合規定標准,而作為主管行政部門對此卻無能為力,甚至可能與開發商合謀使虛列的成本合法化,人為拉高經濟適用房利潤與售價,使價格管制名存實亡。政府部門為了達到經濟適用房的政策意圖,需要付出一定的監督費用,以對合格的開發商做出鑒別。而對購房者來說,雖然經濟適用房面向的對象是中低收入者,但具體操作過程中並沒有制定有效的收入調查措施。一部分高收入者也加入了購買經濟適用房的行列,甚至有些人將經濟適用房上市套利後再次購買經濟適用房進行投機。有關利益三方的相互博奕使得經濟適用房政策在操作過程中背離了原來的政策意圖。
由於經濟適用房是向住房供給者提供補貼,補貼的結果是在同等投資支出的前提下增加市場供給量,從而導致均衡價格的下降和住房需求的相應增加。為了使補貼的效益盡可能傳遞給政策所指向的收入階層。只有在消費者犧牲其他消費品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如果政府直接補貼給消費者,則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綜合消費偏好。所謂消費者的綜合消費偏好,是指消費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偏好做出的消費選擇。用無差異曲線說明如圖:
用發補貼的方法會給消費者帶來更高的效用,而發補貼給供給者,則可能供給者供給的住房不是消費者所需要的或最重要的,這時消費者就難以得到最大的滿足了。在圖中,MN線代表其他消費品(x)和住房(y)的價格一定時,發了一筆現金所形成的預算線,如發補貼給者,該消費者可得到y1的其他消費品和y1的住房,所獲效用為u1,如發現金讓消費者根據偏好自由選購,消費者會買x2的其他消費品和y2的住房,所獲效用為u2, u2>u1。
⑸ 生活中經濟學例子十個,不用太詳細
物價上復漲,通貨膨脹,房價制高,收入低,賦稅高,次貸危機造成企業崩潰,就業率猛降,大學食堂飯菜漲價,於是國家補貼巨款,又造成缺乏建設資金。計劃生育造成未來幾十年勞動力不足,各種生產力下滑,可能再次引發危機。
⑹ 經濟學 案例分析
1。職業道德是指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責任等的總稱,屬於自律范圍,它通過公約、守則等對職業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規范。職業道德既是本行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規范,又是行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會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具體表現在:調節職業交往中從業人員內部以及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間的關系。 有助於維護和提高本行業的信譽。 促進本行業的發展。 有助於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 任何社會的職業道德總要受到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一般社會道德的影響和制約,它們之間在一定意義上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資本主義社會的職業道德,尤其是資產階級直接操縱和參與的那些職業的道德,受資產階級利己主義道德原則的影響和制約最直接、最嚴重,它們是資產階級一般道德原則的體現和具體補充。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則受共產主義道德原則的指導,同時又是共產主義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各行各業的具體體現和補充。
2。2010-08-01 03:41:17 [已注銷] 對某一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果選擇醫生,沒有學歷的應該不會要吧?學歷只代表對這一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超過普通人,它其實很難反應一個人的能力的。如果有成績單的話,那麼可以說,成績高的學生在這門知識上的學習、應用能力要相對要高(慣性思維就是,他的學習能力強,並且專業知識扎實)。所以學歷和職稱也反映了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3。 逆向選擇本意上是指由於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價格下降產生的劣質品驅逐優質品,進而出現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的現象,主要是指受眾(如消費者、顧客等)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行為選擇。在勞動力市場領域也存在逆向選擇問題。從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方(即資方)來說有企業逆向選擇,是指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機驅使下,利用其在勞動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而採取的一系列逃避責任、迴避管制行為,並且這些行為與政府意志、勞工利益相違背。
作為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建設中的又一新里程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已於 2008年 1月 1日正式施行。《勞動合同法》從起草、頒布、實施再到實施之後的一系列過程,引發了全國性的大討論,其中最具爭議最受關注的是《勞動合同法》中關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新規定。《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在滿足「已在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或者「連續兩次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等條件後,用人單位就應與之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針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許多企業包括一些知名企業在該法生效前夕採取了大規模裁員、重新訂立勞動合同等行為,本質上就屬於與大眾意志,尤其是《勞動合同法》制定者所代表的官方意志相違背的逆向選擇行為。
一、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下企業逆向選擇的行為表現
1.裁員
在 2007年,《勞動合同法》即將正式實施之際,一連串的大型企業突擊裁員事件被媒體曝光:深圳華為耗資 10億元打掃門戶;韓國 LG電子 7月裁掉 11%的中國員工;8月,中央電視台解聘了 1800名編外人員,佔全台總人數20%;10月,沃爾瑪在上海的全球采購中心裁員 110人。
福布斯雜志在《大裁員?在繁榮的中國?》指出,這輪裁員指向相同的人群,即臨時工和長工齡的員工,而他們正是新法想要保護的人群。
2.提高新就業的門檻
自《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企業在新僱用員工時越來越謹慎,除了員工學歷、素質、工作經驗、忠誠度等常規的就業門檻被企業變本加厲地運用外,單就勞動合同期限問題又設置了重重障礙,或簽訂短期合同 1~2年,或簽訂 7~8年,使員工擇業產生顧慮。
3.與員工重新簽訂勞動合同
包括總裁任正非在內的所有工作滿八年的華為員工,在 2008年元旦之前,都要辦理主動辭職手續(即先「主動辭職」,再「競業上崗」),再與公司簽訂 1~3年的勞動合同;廢除現行的工號制度,所有工號重新排序。調整涉及 1萬多人。業內人士不難看出,華為此舉意在規避《勞動合同法》中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新規定。華為以超強的經濟實力對這次調整所涉及的員工進行了方案為「N+1」模式的補償,經濟補償稅前總額=(N+1)×員工月補償工資標准,但月補償工資標准不僅僅是員工的月標准工資,還包括員工上年度獎金月均攤值。N為員工在華為連續工作的工作年限,此外還額外支付一個月工資。華為員工大都對方案表示理解,同時薪金的確有所增加。但是華為此舉在社會上仍引起很大震動。
二、企業逆向選擇帶來的經濟影響
1.導致更多失業,惡化就業環境
從企業逆向選擇的行為表現來看,裁員直接導致了大量員工失業;與員工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則增加了企業的補償性勞動成本。補償性勞動成本的大量支出,會對現在已就業的人員給予了更多的財富分配,但卻為後來者的進入人為地製造了障礙。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適用范圍擴大,也許保護了一些已經有業就的勞動者,但大大提高了新就業的門檻,反而會嚴重傷害到那些尚未就業和流動就業的勞動者,增加了他們就業的難度,尤其是使失業者的再就業增加了難度。從長期來看,會有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因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成為就業門檻,而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如意,使得就業環境進一步惡化。
2.扭曲競爭機制,破壞勞動力市場
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置法律於不顧,規避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通過各種手段降低企業的勞動成本、交易成本。違法企業成本降低,對守法企業來說就是不公平的,而且守法企業的競爭性會因此而減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只有在公平正義的競爭機制下才能實現良性發展。但是,隨著違法企業逆向選擇行為的發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競爭機制因此而被破壞,競爭的不公平性會造成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這樣必然會影響企業長期的就業政策與用工政策,從長遠看削弱企業的競爭能力、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性。中國尚處於人口紅利的增長階段,勞動力仍處於增長與上升的階段,必然會產生不利於就業與員工保護的生存環境,破壞勞動力市場原本相對穩定的狀態。
3.抑制企業創新機制,不利於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
企業逆向選擇會扭曲競爭機制。在不良競爭環境下,眾多企業把重點只放在了如何降低用工成本上,而忽視了合法合理地通過創新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這樣歪曲的心理機制驅使下,支持企業創新的人力物力投入不夠,企業創新則沒了根本,創新能力因此而降低。
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健康合理的創新機制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企業只有加大對科技創新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才可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佔有一席之地。倘若企業創新能力受損,對經濟形勢的要求會有很多不適應,不但融不進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還會被經濟全球化的洪流所淹沒。
4.阻礙和諧勞工關系的構建
裁員、提高就業門檻、與員工重新簽訂勞動合同等,對勞工關系的穩定產生了極大的危害。企業以這些措施來降低自己的勞動成本與用工成本,這對勞動者卻是極不公正的對待,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因此受損。這樣就打破了勞工關系的平衡,對勞工關系的保護產生了很壞的影響,嚴重阻礙了和諧勞資關系的構建。
三、解決企業逆向選擇問題的對策建議
政府總是希望公眾按照其政策意圖的指向選擇自己的行為,從而實現既定的政策目標。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公眾的理解和反應常常會偏離政策意圖,甚至選擇與之截然相反的行為。出現這種「逆向選擇」的情況,是任何政策設計者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如何限制、避免企業逆向選擇行為,就成為當前和今後政策制定者加以重視和考量的重要問題之一。
1.完善法律博弈機制,健全法律法規
博弈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存在利害關系的主體,在處理相互之間的利害關系時,一方的決策受他方制約同時又對他方產生制約,一方的支付受他方影響同時又對他方產生影響的活動。《勞動合同法》實施前後,企業針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逆向選擇行為日益加劇。法律保護效力的損耗、企業經濟利益追逐的狂熱、勞動力無限供給壓力的加大,共同導致了「三方」博弈及合約選擇行為中「均衡陷阱」的形成。今後,培育壯大勞工階層、降低法律利用成本、轉變企業管理理念,將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勞資博弈跳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的三大策略選擇。立法的價值應該包括立法的內在價值,即確立和保障公正,以及立法的外在價值,即確認和保護利益。《勞動合同法》應在「平等保護」與「向勞動者傾斜」之間重新作出選擇,在廣泛聽取社會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充分的博弈論證,制定出適合社會需要的勞動法律制度。
2.加大監督執法力度,提高企業逆向選擇成本
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法律法規執行度差,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企業針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進行逆向選擇造成勞資關系不穩定的現狀,決定了有必要加大對《勞動合同法》的監督執法力度。用強有力的法制執行力來體現對勞動者基本權利的保護,不能將法律僅僅停留在原則性表述的層面上。另外,對違法企業的監督應通過多角度、多方位的途徑實現,除政府要負起領導性的責任外,工會在監督勞動合同法律執行的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另外員工個人對於自己的合法勞動權益應有清醒的認識,當自己的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及時拿起法律武器予以維護。企業違反勞動合同法律的規定,採取不正當措施規避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企圖降低自己的勞動成本,在法律和道義上都應受到嚴懲。勞動執法部門在處理企業違法案件中,應加大對違法企業的處罰力度,殺一儆百,讓試圖違法的企業面對更高額的違法成本重新做出選擇,以起到維護勞資關系穩定的作用。
3.降低守法企業成本,鼓勵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主體,不僅有經濟屬性,還有社會屬性,其社會屬性就是要求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對企業自身發展和社會長期和諧發展都是必須的,是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更為重要的是,社會各界應對守法企業給予極大的尊重,在法律上對守法企業給予最大限度的保護,為守法企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環境。在稅收政策的制定上,對守法企業給予更多的稅收優惠,降低守法企業成本,增強承擔社會責任的熱情和信心。
4.倡導誠信交易,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誠信交易起源於商業道德規范,後被法律確認和吸收,其除具有鮮明的倫理價值和秩序追求外,還有內在的經濟價值和利益激勵機制。在勞動關系領域,倡導企業與員工之間誠信交易,員工如實提供自己的勞動質量信息,企業按勞動者質量支付足值報酬。誠信交易在短期交易和長期交易中都應堅決貫徹執行,才能為企業與員工雙方帶來長期的均衡利益,維護勞資關系的穩定。在和諧勞資關系的構建中,應建立健全權益保障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管理機制與整合機制、矛盾疏導機制與預警機制,加強對社會利益關系發展變化的調查研究,以利於完善法律制度,更好地統籌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和利益要求,建立和諧穩定的勞資關系。企業應尊重勞動者的價值,貫徹「為己利他」原則,從根本上建立起長期穩定、和諧雙贏的勞資關系,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4。這個很難說,要看個人素質和環境對其影響,以及企業給員工帶來的福利
是否滿足了其心理需求。
⑺ 求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3個例子 並對例子分析
生活中的宏觀經濟學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業經濟學解釋的分析
作為大學的一分子,學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總有些學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這是為什麼呢?
不到食堂就餐現象從表面上看是學生對食堂提供的服務不滿所造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問題,我們使用失業的經濟學解釋來加以分析。見圖(參考資料)。
圖中,橫軸為學生期望指數(對食堂的要求),縱軸為食堂指數(包括飯菜質量、價格和服務質量,並假設現時的食堂指數為1)。曲線D為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曲線,曲線S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數曲線。
從圖中可見,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的均衡點在E點,均衡時,食堂指數為1.2,學生期望指數為3,可見現時學校食堂就餐人數還有一點的上升空間,但只是一點點而已。a區域所標示的是學生期望指數低於3時的情況。此時食堂指數很低,但是學生的期望指數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數多於食堂所期望的人數。通常這一類學生是零花錢較少或者對飲食要求較低,安於接受現狀的人。b區域中,隨著食堂指數的升高,就餐人數卻進一步下降,這是因為學生的期望指數遠大於食堂指數。通常這類學生比較有錢,或者說品位高,不喜歡食堂的環境,或者比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氣因素:天氣冷或者下雨時,叫外賣人數大幅上升,影響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學生比較懶,或者不喜歡出現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賣
運動因素:運動之後吃不下飯,叫外賣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爾請女朋友吃飯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氣因素作為不可避免因素,佔了主要份額,其餘因素所佔比例相對較少
⑻ 300高分懸賞計量經濟學實驗案例報告
計量經濟學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作為方法論學科,是進行經濟學實證研究的基本工具,強調經濟理論、應用實踐和統計計量軟體實現三者的結合,因此,為了更好的搞好計量經濟學教學工作,實際教學中加大實驗和案例教學是極為必要的。
對於計量經濟學教學,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兩者的合理銜接至關重要。在教學時間安排上,兩者應統籌規劃,根據教學內容的進度來合理安排實驗教學時間,每章的理論教學完成之後,緊接一次實驗教學,由教師結合例題講授和演示理論方法的軟體實現,安排學生完成布置的作業,由教師進行即時的現場講解和點評,同時能夠及時的發現學生未掌握的內容或薄弱的環節,從而利於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案例討論的教學容易使學生明晰對課程的性質的定位。空洞乏味枯燥的理論教學,本科生往往顯得不易接受,認為計量經濟學就是統計課、數學課,繼而產生畏難情緒,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習失去興趣,更嚴重的是,學完後照樣不會對實際的社會經濟問題進行恰當的分析。因而,案例教學已成為世界潮流,成為培養適應能力強的實用人才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經濟現象中相關案例,演示模型建立過程及其結果分析,應用典型案例與學生進行互動式的討論與分析,跨越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鴻溝,讓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產生親近感,從而輕松學會和掌握基本的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方法。
為了更好地落實實驗教學和案例教學,配套的案例庫和有關的資料庫建設及相關的統計計量軟體購買是必不可少的。案例庫和資料庫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個別學校的單個或幾個教師難以完成,可能需要國家或省市級教委出面加以組織聯系協調,調動多個學校的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影響力的計量經濟學教師組成建設小組,配以時間、設備和經費等方面的條件,集體完成案例庫的建設。建設小組成員應分工協作,分別承擔案例選擇、數據整理和分析、案例編寫、根據教學反饋和經濟發展及時更新等各方面的工作。同時通過建立完善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鼓勵教師主動創造和學習新型的案例教學方式,提高教師進行案例教學的積極性。
一個適應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案例庫,需要滿足幾方面的要求。一是案例來源廣泛,盡量利用針對性強的經濟實證分析材料,素材可以取自國內外,尤其是那些對中國經濟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的論文或著作,也可以來源於教師承擔的相關科學研究項目,以增加對不同興趣和需求的學生的吸引力。二是案例數據來源的方便性,能夠保持案例的動態更新,在案例分析中體現出對經濟熱點主題的反映和解釋,改變教材中實例一成不變的形象,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達到與時俱進的效果。三是案例要能夠盡量濃縮計量經濟學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資料,必須盡可能多地蘊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從而使得學生在探究案例的過程中加深和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四是案例應包含有復雜、模糊或亟待解決的問題,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因為案例教學法主要不是傳遞信息,而是讓學生在問題的發現和解決過程中建構知識。
另外,對於實驗教學中所需的軟體,目前各個學校多採用Eviews,隨著我國對實驗教學的重視,正版軟體購買的費用支出也在進一步增加,因此我們可以考慮軟體方面的自主開發,以使我們國家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水平邁入更高的層次。
⑼ 經濟學在生活中經典例子
例子有送茶葉的故事、坐飛機現象、名牌效應、奪取先機、保齡球效應。
1、送茶葉的故事
張三一直就喜歡20塊錢的茶葉,新開茶店裡張三每次去買茶葉,老闆都會送他半兩好茶葉。張三把好茶就攢著待客,一天,閑來無事,張三就泡了壺好茶,此後,張三就不願再喝20元的茶了。不管張三去買多貴的茶葉,老闆都會送他半兩更好的,半年下來,張三花的錢是原來的十倍。
2、坐飛機現象
去觀察30-40這個年紀的旅客,頭等艙的他們大多是看書,公務艙的他們多半是看雜志和用筆記本辦公,經濟艙的則大多是看報紙電影打游戲和聊天等。在機場,貴賓廳里的人大多在閱讀,而普通候機區全部在玩手機。那麼到底是人的地位影響了行為,還是行為影響了地位呢。
5、保齡球效應
保齡球投擲對象是10個瓶子,如果你每次打倒9個,最終得分90分,而如果你每次打倒10個,最終得分240分,社會積分規則就是這樣,只要你比別人多優秀一點,再堅持一會,就贏得更多的機會,這種疊加就是人生效應的逐漸放大,最終造成人與人的巨大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