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蒲江文學城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蒲江文學城

發布時間: 2021-03-17 01:45:50

㈠ 想了解成都!

成都是一個生活就業都比較安逸的城市,也是一個外地人來了不想再走的城市.現在成都的發展可以說很快,去年被評為」國家級旅遊城市」以後來成都發展的公司就更多了.當然多數還是旅遊公司,就我知道的,以前我的朋友都在外地做旅遊的現在都在成都開了自己的旅行公司.
INTEL等大公司都在成都,電腦城也有3個大的。
平均工資1500,普通生活費600,電腦銷售員底薪400,不加保險、福利,按10-25%提成. 搞銷售的,情況好月收入上萬,情況不好飯都吃不起

㈡ 成都在哪裡

成都市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東緣,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南面與眉山市相連,西南與雅安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2°54′—104°53′、北緯30°05′—31°26′之間。

地形地貌:

成都市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屬於四川盆地邊緣地區,以深丘和山地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間,最高處位於大邑縣西嶺鎮大雪塘(苗基嶺),海拔高度為5364米。

東部屬於四川盆地盆底平原,為岷江、湔江等江河沖積而成,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主要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處在簡陽市沱江出境處河岸,海拔高度為359米。

成都市由於巨大的垂直高差,在市域內形成了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的獨特地貌類型;由於氣候的顯著分異,形成明顯的不同熱量差異的垂直氣候帶,因而在區域范圍內生物資源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分布又相對集中,為發展農業和旅遊業帶來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蒲江文學城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會,也是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成都市的行政轄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幾經調整逐步擴大。

1976年將溫江地區的雙流縣、金堂縣劃入成都市管轄;1983年,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撤銷溫江地區,將其10個縣並入成都市;1990年,調整成都市行政區劃,將原來的5個區劃分為7個區;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又將原新都縣、溫江縣撤縣設區。

2013年3月,成立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管委會);2014年10月2日,經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四川天府新區,標志著天府新區正式晉升為國家級新區;2015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原雙流縣撤縣設區。

201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資陽市代管的縣級簡陽市改由成都市代管;201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原郫縣撤縣設區。成都市轄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雙流、郫都11個區,簡陽、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5個縣級市,金堂、大邑、蒲江、新津4個縣。

成都市有國家級新區——成都天府新區直管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

㈢ 急求投稿!

《盤江源》[email protected](雲南嵩明縣文聯主辦)
《盤龍河》[email protected](雲南文山縣文聯主辦)
《普者黑》[email protected](雲南丘北縣文聯主辦)
《蒲陽花》文學季刊 [email protected]
《蒲江文學》 [email protected]
《浦北文學》[email protected]
《普州文學》[email protected]
《屏風詩刊》[email protected]
《盤江文藝》[email protected]
《平陽文藝》[email protected](臨汾市文聯主辦)
《葡萄園詩刊》主編:台客[email protected](台灣)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㈣ 浦江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浦江縣地處浙江中部,總面積900平方公里,人口37萬。浙贛鐵路、兩條省道(杭金公路、蔣義線)和即將動工的滬昆高速公路過境,義烏民航機場設在浦義交界處,縣內公路四通八達,供電、通信設施齊全,具有發展經濟的廣闊前景。 浦江自東漢興平二年建縣,已有1800年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歷代名人輩出,素有「文化之邦」、「書畫之鄉」之稱。宋元明清四代,方鳳、柳貫、吳萊、宋濂、戴良、倪仁吉(女)、蔣興儔(心越大師)、戴殿泗等皆以詩文書法弛名文史。元初,「月泉吟社」征詩活動面及東南六省。宋濂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其書龍盤鳳舞,尊為「草聖」;次子宋 小篆,列明代第一。蔣興儔,康熙年間東渡,被日本奉為「篆刻之父」。本世紀二十年代以來,曹聚仁、張世祿、石西民、洪汛濤等在文學、語言、新聞等領域自成一家;張書、吳之、張振鐸、張岳健、方增先、吳山明、等書畫名家相繼崛起,成就卓著。張書 ,三十年代與徐悲鴻、柳子谷並稱「金陵三傑」,其《百鴿圖》於1941年以國禮賀羅期福連任美國總統而進「白宮」;吳 之畫印俱佳,為「浙江畫派」承前啟後重要人物;張振鐸稱「南天一柱」,有「北李(苦禪)南張」之譽。為了弘揚書畫文化,近年來在浦陽城先後建成了吳 這紀念館、方增先書畫藝術碑刻院、山明美術院,張書 、張振鐸、張世簡畫院即將落成;同時,興建了書畫小學,新建了書畫一條街,開設了書畫市場。 浦江民間文化藝術名震中外。起於清代的竹根雕,與東陽木雕、青田石雕並稱「浙江三雕」;麥稈剪貼畫,形象逼真,色彩艷麗,中外人士稱為「迷人的藝術」剪紙,風格秀麗,質朴大方,,令人嘆為觀止;起於明代的「迎會」,以會桌製作奇巧,童趣天真,堪稱華夏一絕;「燈會」,融書、畫、工藝於一體,人物燈、竹絲燈、板龍燈、走馬燈、燈種繁多,各呈民彩,深受中外人士贊譽;「浦江亂彈」,曲調激越高亢,優美流暢,為婺劇主要聲腔,流行於浙、贛、皖數省。1993年,文化部命名浦江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浦江山川秀麗,古稱「天地間秀絕之區」。縣城北郊省級仙華山風景名勝區,其岩峰景觀,兼具「奇、險、曠、幽」物色,為浙中所罕風。飛來峰下的寶掌洞,清幽絕俗,唐代中印度高僧寶掌禪師掛錫於此,與一山之隔的夏泉左溪寺--唐代天台宗傳代祖師玄朗大師修身地,並稱為佛門聖地。縣東部鄭義門--玄鹿風景名勝區,即「江南第一家」,自南宋至明代中葉,同居15世。鄭氏《家規》、《家儀》,歷史學家稱之為「中國古代家族文化」、儒學治家「的典範,明代典章出於宋濂之手而脫胎於《鄭氏家規》。此外、縣西北部的馬嶺、縣東南部的營岩山和縣城西部通濟湖風景,縣城東隅龍德填充塔(此塔建於北宋)公園,均為游覽勝地。 風土人情 浦江迎會,俗稱「抬閣」。它以中國民間傳說人物造型為主體,進行精心的藝術設計,具有驚、險、奇、怪、妙等特徵,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相傳浦江迎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已有千年的歷史,祖上傳說是為了紀念胡公大帝。浦江農歷八月十三日大搞迎會是因為這天是胡公大帝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浦江黃宅等鄉村都會匯集一堂,拿出各自看家本領,一展風采。 浦江的迎會有「人會」、「紙會」、「人紙合會」之分。 「紙會」是用竹篾縛成人形,用紙裱糊後再繪畫,裝飾成各種戲劇人物。表演時由一人隱於桌下,用細線牽拉人物各關節部隊。紙會造型獨特,工藝精細,非花上百工難成其巧妙。 「人會」是由孩童扮演活靈活現的戲劇故事或神話傳說。在特製的會桌上按照造型需要設置鐵架,鐵架被扮演者的衣物飾器所遮掩,孩子們在上面凌空而立悠然自得並不斷變幻造型。會桌由多名強健漢子抬著行走,行進時顫顫悠悠,驚險異常,看得人心跳不已,被中外友人稱為「中國一絕」。 黃宅的人會至今有20餘桌,如「姜太公釣魚」、「三打白骨精」、「趙雲破曹」、「三請梨花」、「鐵弓緣」等,童趣天真,十幾桌一起出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場面十分壯觀、熱鬧。

㈤ 宋濂是浦江縣哪裡人士

宋濂後裔祖籍考

宋濂始祖為宋憲,唐時自京兆遷吳興,繼遷婺州烏傷(義烏),而金華,而浦陽。始遷祖慍,明洪武間自浦陽避居蘭溪,家於城南15里橫山鄉聚鳳岩。明名臣宋濂出於是祖。卷一凡例、家規等,錄有明方孝儒撰《潛溪先生祭文》,卷二像贊,余卷載世系、世譜等。該宗譜現藏於上海圖書館。從宋濂後裔故鄉蘭溪宋宅傳來消息,他們將聯合所有的宋濂後裔和有關部門修葺「宋氏家廟」,籌建宋濂紀念館,相信這一部宋濂孫宋慍後裔宗譜《京兆宋氏宗譜》的發現,對此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最近出版的《浙江家譜總目》共收五部宋濂後裔的家譜。

㈥ 成都在哪裡

四川省會。在省境中部、成都平原中心,是四川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國務院規劃確定的「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2007年6月9日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後第三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渝、寶成、成昆等鐵路交點。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發現的金沙遺址和夏朝遺跡,將成都的建城歷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三國蜀漢、五代前後蜀及北宋李順、明末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先後在此建都。前蜀皇帝在此廣植芙蓉,故成都簡稱「蓉」,別稱「芙蓉城」。又因成都古代織錦著名,又稱「錦城」。1928年設市。人口307.8萬(1995年)。
郵政編碼: 610000,電話區號: 028,車牌編號:川A。

成都歷史
遠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著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他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墾殖,創造了燦爛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當於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源頭。西周時期,一些游牧部落開始從成都平原周邊高阜丘陵逐漸向平原水窪地區遷移。周末,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橋的「干欄」式房屋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和金沙遺址,證明古蜀人活動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滅巴蜀,改蜀國為蜀郡,設成都縣(縣治在赤里街),作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張儀的建議,命令蜀守張若按咸陽格局興築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區范圍不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區域,政治中心;西為少城,縣治,是商業及市民居住區,商業繁盛,是經濟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稱。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稱為「層城」或「重城」。這一格局或顯或晦地承續了兩千多年,成為中國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種類型。此後兩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沒有遷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間「移秦民萬家實之」,傳入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冶鐵技術,秦孝文王時,李冰為蜀守,修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華陽國志》描述說:「灌溉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成都屬蜀郡,轄十二縣。

漢承秦制,成都仍為蜀郡的治所。漢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時,以巴蜀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成都成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後的兩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這一地位從未改變過。漢武帝時改築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礎上築南小城,與之相對的蜀王城則稱為北小城,加上錦官城,三城連接成大城,稱為「新城」。西漢時期,成都絲織業盛況空前,設置錦官,其辦公處所日後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錦城之始。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興學,開我國地方公辦學校之先河。此後出現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文學家和學者,司馬相如、揚雄和王褒代表了漢賦的最高成就,嚴遵的《老子指歸》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落下閎天文學成就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西漢後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萬戶,成為僅次於長安的中國第二大城市。

到王莽時,益州改稱庸部,蜀郡改為導江郡。公孫述據蜀稱帝,以成都為國都(公元25-36年),轄十五縣。三國鼎立時,劉備統一巴蜀,建都於成都,劉備即位於武擔山之南。在以今青龍街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范圍,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這個位置輪廓一直延續到解放前。三國時成都為益州郡制,轄七縣。

西晉(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國分為十九個州,成都仍屬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難的秦、雍流民首領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權,轄六縣。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消滅「大成」政權,下令拆去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間,隋蜀王楊秀沿著舊城,擴大西南面,重築成都城,周圍四十里。這次築城取土中,成摩訶池(今人民南路展覽館一帶。後為五代前後蜀的宮苑)。隋時成都為益州蜀郡治,轄十三縣。

進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後置成都為州、郡、府。其間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東部曾被劃為蜀縣。唐明皇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蜀縣改稱華陽縣,成都也改稱「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難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當時有「揚一益二」之說,即天下城市,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贊嘆:「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綉,秦川能及此間無。」公元879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為加強防衛,又築「羅城」。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磚石建造。城內有大街坊一百二十個。

其後,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後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據於成都,前後長達六十年之久,後被北宋所滅。其間公元927年,後蜀孟知祥在羅城之外,「發民丁十二萬修成都城」,增築羊馬城,城周達四十二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樹,一到秋天,四十里花開如錦,絢麗動人,稱之為芙蓉城,即今成都簡稱「蓉城」的來由。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四川地區被劃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還是叫成都府,管轄成都、華陽兩縣。後李順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失敗後,成都府被降為益州。

唐宋時期,成都的造紙業、印刷業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紙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錢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商業不斷發展,宋代成都產生了自由的集市。唐宋時期也是成都文學藝術發展的頂峰。李白、杜甫、陸游,以及高適、岑參、白居易、元稹、薛濤、劉禹錫、張籍、杜牧、李商隱、韋庄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傳後世的名篇佳作。音樂、歌舞、戲劇、繪畫已非常繁盛,有「蜀戲冠天下」之稱。成都大慈寺的壁畫被稱頌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治所先在重慶,不久移到成都。從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軍政長官治所。當時四川共轄九路,成都居路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為四道,成都劃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當時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設四川布政司,下轄八個府,成都是首府,管轄兩州十三縣。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後兩次命大將李文忠和藍玉以土築成都城,後來都指揮使趙清用磚石重修成都大部城牆。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部隊進入成都,改國號為「大西」,成都也改稱「西京」,蜀王府的宮殿一度成為張獻忠的皇宮。隨後清軍攻入四川,與張獻忠的大西軍在成都激戰。清順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毀於戰火之中,一座繁華似錦的名都會五六年間竟斷絕人煙,成為麋鹿縱橫、虎豹出沒之地。

從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進入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經濟開始回升,成都也隨之逐漸恢復生氣。經過康熙、乾隆年間的兩次重建和擴建,一座宏偉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兩江環抱的舊城址之上。但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重慶的門戶開放和川江航運的開辟,成都在四川和西南的地位逐漸被重慶所取代。1911年源起成都的四川保路運動和武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先導,為武昌起義的成功立下大功。民國初年,裁廢道制,後廢府,成都仍為四川省治所在地。成都市的正式建置是在1928年。當時建立成都市政府,把成都、華陽兩縣的城區部分合並為成都市,成、華兩縣只轄鄉區。這一大變革,改變了1000多年來兩縣分治一城的格局,是成都城向近代化邁進的開始。

抗戰爆發後,四川成為抗日的大後方,成都人民為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整個戰爭期間,全川出征和補充兵員總數達三百四十萬人,陣亡、負傷、失蹤者達六十四萬餘人,約佔全國總傷亡官兵數的20%,這些為國捐軀的烈士,許多都是成都人民的子弟。解放戰爭中,成都人民一方面掀起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民主運動,一方面開展農村武裝斗爭,有力地配合了人民革命戰爭。

建國後,1950年成都為川西行署駐地,1952年起成為四川省省會,並列為中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1983年5月,國務院決定,溫江地區(除廣漢、什邡兩縣外)並入成都市,實行市轄縣的體制。1990年以後先後實行了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市、建區。成都市現面積12390.6平方公里,2007年初全市戶籍人口1103萬人。現轄9區(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4市(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6縣(金堂、雙流、郫縣、大邑、蒲江、新津)。

歷史事件
【開明王遷都成都】 公元前4世紀,古蜀國開明五世(一說九世)廢帝號稱王,遷都赤里(今成都上南大街一帶),建立廟宇,成都首次成為都城。

㈦ 在哪裡可以投稿最好是近期徵稿的。

《盤江源》[email protected](雲南嵩明縣文聯主辦)
《盤龍河》[email protected](雲南文山縣文聯主辦)
《普者黑》[email protected](雲南丘北縣文聯主辦)
《蒲陽花》文學季刊 [email protected]
《蒲江文學》 [email protected]
《浦北文學》[email protected]
《普州文學》[email protected]
《屏風詩刊》[email protected]
《盤江文藝》[email protected]
《平陽文藝》[email protected](臨汾市文聯主辦)
《葡萄園詩刊》主編:台客[email protected](台灣)

㈧ 浦江哪裡最好玩


浦江有好幾個旅遊的地方!

仙華山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浦江仙華山風景名勝區是以山水文化和儒家文化及宗教文化為內涵,以山頂峰林為特色,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以觀光攬勝、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的風景旅遊區。

仙華山又名仙姑山,位於浦江縣城北9公里處,仙華山崛起於1.5億年前的中生代,由於燕山運動強烈的斷裂擠壓和火山活動而形成。屬低山丘陵地貌區,山頂緩坡地發育良好。最高峰少女峰,海拔720.8米,歷來有江南「第一仙峰」之稱,相傳軒轅黃帝少女元修於此修煉得道升天。歷代多有儒、道、釋三家名流共處仙峰,結廬修真,堪稱中華文化之奇勝。

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步,光溫互補,四季分明, 氣溫適中,景區氣溫比縣城低5℃左右。山地植被覆蓋率約90%。


白石灣景區

坐落於浙江中部,位於浦江與義烏之間,距義烏機場、火車站僅20公里,距浦江縣城5公里,交通極為便利。景區

神麗峽風景區美景

總面積約18平方公里,由東西二條30餘公里長的峽谷組成。景區內群山連綿,林木蒼翠,溪瀑壯觀,空氣清新,怪石林立,洞窟神秘,一路潭、瀑跌水,終年流水不斷。自然風光極為原始古樸,恰似一個夢想中的人間天堂。

南山峽谷被流水長年累月沖刷的鵝卵石露出了水面,這些灰褐色的石頭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下,變得像雪一樣潔白,於是,這處峽谷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白石灣」。


浦江上山遺址

代表了一種新發現的、更為原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這種新穎的地域文化可以命名為「上山文化」。山遺址位於錢塘江支流浦陽江上游的浦江縣黃宅鎮境內,面積2萬多平方米,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約80件陶器,大多數器型為大口盆。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盤等。

㈨ 浦江的歷史

浦江於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古稱豐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以境內浦陽江得名。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 浦江於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古稱豐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以境內浦陽江得名。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 1960年1月撤銷浦江縣建制並入義烏縣。 1966年12月恢復浦江縣。

文化名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浙江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柳貫〗 (1270~1342) 元代文學家。字道傳。婺州浦江(今屬金華浦江)人。曾任江山教諭。至正二年(1342)起為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在官七月而卒。柳貫跟方風、吳恩齊、謝翱等學作古文、詩歌與方回、仇遠、戴錶元、龔開交遊。 〖方鳳〗(1241年—1322年)字韶卿,一字景山,自號岩南老人。浦江後鄭村人。生於宋理宗淳佑元年,卒於元英宗至治二年,年八十二歲。試太學舉禮部均不第,後以特恩授容州文學。宋亡,遁歸隱於仙華山同里義烏合吳渭,僻家塾敬事之疾革命。其子樗題其旌曰:容州以志不忘故國。鳳嘗為吳渭主月泉吟社,所刊月泉吟社持二卷,郎為鳳所主選,所著有物異考、野服考及存雅堂遺棄五卷(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 〖吳渭〗 字清翁,號潛齋,浦江人。南宋時曾任義烏縣令。宋亡後隱居不仕,退居無溪,發起成立「月泉吟社」,與文友飲酒賦詩相往來。著有《月泉吟社》一卷,詳細記載了吟社成立的情況以及列出了所寫的較為出色的詩。他的詩大都和平溫厚,沒有警拔超俗的語句。 〖吳萊〗(1297—1340)元代學者。字立夫,本名來鳳,元朝集賢殿大學士吳直方長子。生於元成宗大德元年,卒於惠宗至元六年,年四十四歲,門人私謚「淵穎先生」。浦陽(今浙江浦江)人。延佑間舉進士不第,隱居松山,深研經史,宋濂曾從其學。所作散文,於當時的社會危機有所觸及,要求「德化」與「刑辟」並舉,以維護元王朝統治。能詩,所著有《淵穎吳先生集》。 〖倪仁吉〗(1607—1685),女,明末清初人,字心蕙,自號凝香子,浙江浦江通化龍池上金生村(今蘭溪倪大村)人。葵明(尚忠)女,從小聰慧貞靜,博通經史詩文,兼工書畫刺綉。17歲嫁義烏吳之藝為妻,20歲守寡。此後,一直在奉養婆婆、養育侄兒以及吟詩作畫中消磨歲月。善書,工詩、畫,凡景之足以娛人意者,無不入諸繪染,即無不形諸嘯歌。詩多五言、七言絕句,風神意境,並自不凡。 〖洪汛濤〗(1928.4.9—2001.9.22)浙江浦江人。曾用筆名田野、田多野、了的、呂榆等。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理論家,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神筆馬良」之父洪汛濤「神筆馬良」之父。是與葉聖陶等齊名的中國「童話十家」,畢生致力於兒童文學的創作與研究,為兒童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鍾道隆〗復讀機創始人,在經歷了近70年的風風雨雨後,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驕人的成績。將軍、教授、教育家、科學家這些令人尊敬的稱謂和他近乎傳奇的一生緊密聯系著。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鍾道隆先生不僅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堅定毅力,更有「干一行鑽一行」的敬業精神。「何以解憂,唯有學習」是鍾道隆先生信奉一生的座右銘,而他堅持學習、努力進取、發憤圖強的傳奇一生也是不斷激勵我們學習、進取和圖強的優秀榜樣。 〖吳山明〗 男,著名國畫家,民進成員,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博導,為民進浙江省副主委,中國美協理事,浙江省九屆、十屆人大常委,浙江省美協副主席,杭州美協主席,西泠畫院院長,浙江省人大常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參事,浙江省中國人物畫研究會會長。 〖曹聚仁〗(1900—1972) 字挺岫,號聽濤,筆名袁大郎、陳思、彭觀清、丁舟等 ,1900年7月7日出生於浙江浦江蔣畈村(今蘭溪市梅江鎮蔣畈村),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記者和傑出的愛國人士。 〖吳茀之〗(1900-1977)中國花鳥畫大師,現代浙派首領人。初名士綏,改名溪(溪),以字行,號吳溪子,別署廣明畸士,又稱逸道人。浙江省浦江縣前吳村人。1900年4月26日出生。幼承家學,酷愛美術,讀書之暇,常臨蔣南沙、揮南田工筆範本。1915年考取嚴州省立第九中學,名列第一。1919年拜陳友年為師,補習詩詞、文史典籍。1922年進上海美專高科班,受吳昌碩大寫意派的啟發,改攻寫意,深得奶廬神髓。畢業後,赴蘇州第一師范和淮安中學執教美術, 1928年出版《弗之畫稿》,劉海粟題,「超逸高妙」。1929年回上海美專任教授兼滬江大學及附屬中學美術導師。 〖張書旗〗(1900—1957)原名世忠,字書旗,號南京曉庄、七爐居。浙江浦江禮張村人。其花鳥,取法於任伯年,作花鳥喜用白粉調和色墨,畫面典雅明麗,頗具現代感。又得高劍父與呂鳳子親授,形成色、粉與筆墨兼施的清新流麗畫風而獨標一格。作品有日本畫的面貌;喜用高麗紙作畫,力求色彩與水墨的融合。學院派傑出代表,素有「任伯年第二」的美譽,善於用粉,能「粉分五色」,有「白粉主義畫家」之稱。常對客揮毫,一氣呵成數幀。呂風子贊他「畫花似聞香,畫鳥若欲語,技法卓絕,當代無與抗衡者。」徐悲鴻稱其:「自得家法,其氣雄健,其筆超脫,谷與古人爭一席地,而蔚為當代代表作家之一」。當時,與徐悲鴻、柳子谷有「金陵三傑」(金陵三畫家)之稱。 〖蔣興儔〗 (1639—1695),字心越,初名兆隱,別號東皋、鷲峰野樵、越道人、心越子、越杜多等,浦江人。8歲時在蘇州報恩寺出家為僧,十三歲起雲游東南諸省,尋師訪道。清康熙十年(1671)入杭州壽昌、皋亭諸寺參究禪法。當時與另一中國高僧獨立性易齊名,被奉為「日本篆刻之父」。《日本琴史》也稱「中國琴學盛於日本,實師之功」。 〖方增先〗 現代畫家,1931年生。浦江西塘下村(今屬蘭溪)人。擅國畫。浙江美術學院。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留校後為研究生。現為上海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美術師、上海大學講席教授。作品有《粒粒皆辛苦》、《說紅書》、《孔乙己》等。《母親》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和齊白石藝術基金獎。出版有《方增先人物畫集》、《方增先畫集》。專著有《怎樣畫水墨人物畫》、《結構素描》、《人物畫的造型問題》、《人物水墨寫生教學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