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文學雜志有哪些
南風,讀者,萌芽《讀者》——最精緻的小資男人。
《讀者》的品位決定了讀者的銷量,這本創刊於八十年代,植根於內陸的文摘雜志在近十年的時間,一直盤踞在中國雜志業的顛峰。有人說三代創造一個貴族,但是《讀者》卻用十幾年的時間創造了中國雜志的一個貴族並且是唯一貴族,讀者的選材區別於國內大多文摘類雜志,在整個刊物中盡情流露著思想的細膩和深度,人文的博大和文化的精緻,這是影響著中國數千萬小知識分子的一個紙雜志,其中大量出現著國外精品啟迪散文和台灣林清玄的佛性散文以及劉墉的哲理化短文,當然也收羅有大量反應中國社會和文化現實的理性評論文章,不張揚的,透著內蘊和時代精髓的《讀者》,吸取了甘肅的黃沙蒼涼的藝術品位和蘭州的內斂風格,在不經意之間,自然的成長為中國雜志的貴族,他的未來,我們仍可熱情期待……
《知音》——最惡俗的偽真誠。
《知音》走的是煽情路線,並且走得相當成功,巨大的銷量只是證明這種成功的一個方面,知音以所謂的純情故事取勝,在整個刊物中大量的充斥了凡人的所謂不平凡的感情和愛情故事,相濡以沫,白頭偕老,風雨人生,以痛苦見證堅貞,以堅貞見證偉大,以偉大見證幸福,矯情的故事一次一次上演,在大量的故事被粗糙的復制以後,所謂的職業寫手成為一個邊緣而新興的職業,他們大量的復制著感動和幸福,而知音的責任就是不厭其煩的傳播和鼓吹這種感動和幸福,相同的故事,相同的煽情方式和相同的矯情,讓我們輕信了這個世界無言的美麗和無所不在的真誠,而據可靠的內幕消息,寫手們所創造的感天動地的人間眷屬,多是浮誇和任意杜撰之後形成了海市蜃樓,這是中國當代做虛偽和最矯情的一本雜志,盤踞於以女性為主要讀者的對象當中,而帶給社會的唯一結果就是,讓更多無辜女性更加輕信愛情的力量,並且沉迷於這種力量當中不可自拔,所以,知音讓我們讀到喜劇的同時,卻即將去導演並且正在導演著更多的人間悲劇,這就是虛偽矯情帶給讀者和社會的代價……
《青年文摘》——最文學的青年夢。
文學青年一般最先接觸的雜志多是《青年文摘》,這是一本傾向於青春路線的文摘雜志,如果說《讀者》是實力派歌手,那麼《青年文摘》就一定是一個偶像派明星,這樣的價值取向使青年文摘在風格上形成了與《讀者》不同的內容。但是這樣做的代價也是顯然的,在一個流行深度和內蘊的時代,青年文摘就象浮在水面的蘆葦,美麗的開,美麗的謝,但是卻沒有厚實的思想土壤。從文學青年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本在文字上對文學愛好者具有啟蒙價值的通俗語言老師,其間的文字多半親切純情而又富有感染力,是模仿和吸取營養的好地方,只是真正的文學青年不應該拘泥於此,以為等待他們的應該有更美麗的夢……
《家庭》——最粗俗的菜市場。
《家庭》和《知音》一樣,是一本標榜情感和幸福的雜志。不同之處在於《知音》善於營造美麗的彩虹,並且為了這彩虹的存在無所不用其極。而家庭的故事則顯得粗放而帶有真實的意味,家庭一般選取的是知名人物作為平凡大眾的愛情偶像和家庭關系指南,比如著名作家藝術家政客等,另外家庭還有一個主打節目就是性知識普及教育,題目涉及中國人曾經避諱現在仍然禁忌的性領域,包括做愛,避孕,生育,色情,自慰等任何性話題,是中國幾代人的性教育啟蒙老師,在這一點上,家庭就象一個粗俗的菜市場,傳播著大眾口味,粗俗但是實用,矯情但是有真情。流連於此,沒有小資情懷,但是卻可以買一籃子好菜回去招待丈夫和孩子……
《三聯生活周刊》——最花哨的新新人類。
《三聯》是中國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周刊,也是一個成長迅速的周刊,就好象當今流行於世的新經濟。三聯的排版可能是中國雜志目前最花哨的,同樣三聯的選題也可能是最前衛的,他依附於時事,明星,新科技和新話題,一切前衛的詞彙匯聚於此,象海上漸進的西風,吹拂著中國報刊雜志業,三聯不僅花哨而且小資,其讀者定位就是今天中國所謂的新白領和新新人類,是處於消費和文化的前衛邊緣,《三聯〉存在的意義,象徵多於實際,由於價值和輿論取向,三聯註定缺乏中國傳統文化作為雜志的精髓和價值核心,流行的文化,思想以及藝術都無法構建三聯的王者風范,從這個層面來講,實現三聯做中國第一周刊,做中國的時代周刊的宏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女報〉——最浪漫的小資女人。
女報更多的時候,讓人看不明白,她似乎傳承著太多的內容,她好象集中了時裝,影視,文化,當然好有美容和美食,總之女人迷信的東西,在〈女報〉上都可以找到,其中渲染的是無限的女性情懷,小資情愫和浪漫空間,她製造著女人的美麗神話,當然也為大多數化妝品和時裝廠家所重視。〈女報〉的內容涉獵范圍之廣,頁碼之多都是中國雜志比較罕見的,而零售價格也一度高高在上,但是在零售報刊廳里,這無疑是一本搶手的雜志,印刷精美的封面,醒目的標題當然還有讓男人側目的美女圖,這是男人和女人逛公園以及結婚旅行度假都很不可少的一本雜志,對於女人來說,〈女報〉意味著時尚和潮流,而對於男人來說,與女人一起看〈女報〉不失為趁機握著她白皙小手或者擁住她瘦小肩頭的一個絕佳機會……
〈演講與口才〉——學術界最大的騙子。
我一直認為這應該是一本學術刊物,或者至少應該在演講這一準學術領域應該有所建樹,但是這樣一本雜志,在其虛幻的外表之下掩藏的是無力甚至虛弱的內容空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演講與口才〉不如叫貧嘴實驗更確切,在這本刊物上,我們除了看到那些老掉牙的案例以及案例分析之外,充斥於其中的便是某些所謂的演講大家的理論文章。我曾經硬了頭皮使勁看了幾期,但是蒼白的內容和堆砌的辭藻以及充數的篇幅讓我大失所望,這本刊物是目前中國最空殼主義的一本刊物,我相信現今之國人,通過看〈演講與口才〉提高口才水平的,應該是絕無僅有,奇怪的是這樣一本虛弱缺血的刊物仍在暢銷,這是因為國情所限,中國人的性格里沉默和木納的成分太多了,並且將自己人生的失敗完全歸於這種沉默和木納的人也太多了,因此,一本刊物折射了一個民族的日常性格,只是無論我們看多少次〈演講與口才〉,口若懸河對讀者來說,仍然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
『貳』 海派文學的特點、代表人物有哪些
海派發展三階段:
1.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
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鵑
特色:上承《紅樓夢》、《花月痕》的傳統,外受《茶花女》的哀怨與世紀末的感傷的影響,展現出一種落魄者的孤獨感。
2.三十年代現代主義流派
代表人物:張資平、章衣萍;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上海現代派)。
特色:直接取法外國現代主義思潮,如日本新感覺派、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說等,剖析洋場社會人的行為方式和深層意識結構。描寫『大都會的破體』,呈現出夢魘似的壓迫感。
3.四十年代承言情傳統和現代主義探索的新海派
代表人物:徐訏、無名氏、蘇青、張愛玲
特徵
繁華與靡爛
「海派」文學的最大特色——繁華與靡爛的同體文化模式:強勢文化以充滿陽剛的侵犯性侵入柔軟靡爛的弱勢文化,在毀滅中迸發出新的生命的再生殖,燦爛與罪惡交織成不解的孽緣。當海派文學的淵源時,似乎很難擺脫這樣兩種文化的同體現象,也可以說是「惡之花」的現象。但上海與波德萊爾筆下的巴黎不一樣,巴黎從來就是世界文明的發射地,它的罪惡與燦爛之花產生在自己體腔內部,具有資本主義文化與生俱來的強勢特性,它既主動又單一,構成對他者侵犯的發射性行為,而在上海這塊東方的土地上,它的「惡之花」是發酵於本土與外來異質文化摻雜在一起的文化場上,接受與迎合、屈辱與歡悅、燦爛與靡爛同時發生在同體的文化模式中。本土文化突然沖破傳統的壓抑爆發出追求生命享受的慾望,外來文化也同樣在異質環境的強刺激下爆發了放縱自我的慾望,所謂的海派都市文學就是在這樣兩種慾望的結合下創造了獨特的文化個性。
雅俗善惡二元混雜
海派的雅俗善惡二元混雜,來源於上海這個商業都市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新生的、有活力的現代都市;另一方面,因為有舊文化的多層包圍,因為現代性質的文化消費並不能排除消極面,現代文明也能媚俗,它就呈現出善惡兼備的形態。又由於讀書市場的商業趨利作為重要動因,海派如想無限地求新求奇,就要發展自己的先鋒性;如從眾、從俗、從下,就會追求趣味,反對崇高,擴大自己的通俗特徵。海派的雅俗,還同上海這個都市的讀者分流有關。雅是為了呼應這個城市的雅讀者群,包括洋行、海關、銀行、公司的寫字間讀者,也包括鐵路、郵政雇員的一部分及大中學校師生的一部分(即有的是海派的讀者,有的則構成激進的左翼讀者群)。俗是為了迎合通俗讀物的讀者群體,如低級職員階層、廣大的店員階層和其他居住在石庫門房子里的市民階層。這樣,海派在上海的先鋒文學市場和通俗文學市場兩邊都占據了位置:表現都市新的觀念、新的生活方式的海派文學,由先鋒而高雅;俗的支流則表現艷情、恐怖、騙局,收集城市奇聞,製造軟性文字,由通俗而低俗而媚俗。
『叄』 中國海洋文學
「縱覽中國古典文學,有山水文學,有田園文學,有邊塞文學,有戰爭文學,有愛情文學,有月亮文學,有江河文學——但卻缺少大海文學!大海,尚未大規模進入中國古典文學史中!
李白詠過黃河、長江,也到過浙江沿海一帶,但未直接寫過大海!
蘇軾詠過長江,也被貶過海南島,但卻留下一個千古之謎:在渡越瓊州海峽至儋州時,這位大藝術家為何沒有留下詠海之作?
曹操的詩作中,曾點到過大海,但他的主要詩作並不在此。
為何大海未進入中國古典精英文學中?到了近現代,孫中山、冰心、劉再復等人雖然有所彌補,但為什麼依然不能成為主流?這對於中華民族海洋意識的形成造成了何種影響?
而在西方古典、近現代精英文學中,從《荷馬史詩》一直到《老人與海》,大海則是一個連綿不斷的主題!這種對比,值得深長思之,值得深入研究 ,而非「大陸文明」、「海洋文明」兩個簡單抽象概念所能解釋。」
我以為,作為一名文科出身的中國學子,雖不敢妄稱文人,但窺己之心境,文思。也能對中國歷來文人士大夫的潛在意識有所洞悉。
不才大學念的是新聞傳播,卻不務正業,偷師了半年文獻史料。誠然,中華文學史上,罕有歌詠海洋的文字。除開故人所舉之名篇。涉及海洋主題的大抵還有《山海經》、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班彪的《覽海賦》、西晉木華的《海賦》、潘岳的《滄海賦》、南齊張融的《海賦》,唐朝韓愈的《南海神廟碑》、宋代燕肅的《海潮論》、以及李汝珍的《鏡花緣》等,都算是極為難得的作品。
這些文章單就是數量而言,較之於華夏典藏,無異於秋毫之末之於輿薪。就是如此有限的所謂「海洋文獻」,論到內容對海洋也僅僅停留在博大,浩瀚或者幻想的層面。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中華文士對海洋缺少基本的人文關照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華民族是個感性且感恩的民族。對於養育自己的皇天後土它們頂禮膜拜。中國人也思考過自己的本源,但他們從來不認為兩岸的猿聲是在暗示自己的出處。他們把這個製造自己的光榮使命莫名其妙的交給了一個喚作女媧的人面蛇身者。而且還給她編造一個補天的傳奇。中國人對水是有感情的。無論游牧者還是農耕人。所以他們詠天詠地詠山詠水,但對於海除了險惡,浩淼實在沒有其他任何的情感維系。不詠海此其一。
其次,以農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華夏文明源於江河,文明在自給自足的山川內陸得到無限弘揚,絕大多數文人士大夫都出身內地,對海洋一無所知。即便到過大海,我想除了一片茫然無知。試問還能有什麼情愫可以流入自己的筆端?換個角度,即便是生長在海邊的士子,為數不多尚且不論,他們除了博取功名,買田置地,衣錦還鄉之外,想到來也不會寄情海邊,眷戀那種出沒風波里的險惡生活。
其三,西方不同於中國,西學是求理的科學,而中國自古以來恰恰輕理重文。弄清事物的分子結構不是古老國人的思維模式,沒有人會相信人類其實誕生於海洋的浮游生物。中國人對海的印象向來都是宏觀而籠統的。做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清楚地知道有兩種狀態最難下筆,一是一無所知,再就是知之太多。前者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後者,則是唯恐取捨弗當,有失偏頗。對於中國的文士恐怕在詠海這個問題上遭遇最多的還是前者。星海、雲海、人海、宦海、學海、書海、腦海、慾海昭示著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裡,海除了大而無當可能也就是大而無邊了吧。
西方人大規模的航海雖比中國稍晚,但他的目的在於尋找財富,探索世界。海本身是否附著於球面至少是他們的一個興趣點。而中國人航海卻是沿著大陸架蝸行摸索,炫耀財富。海本身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他們關心的是海外異邦對自己驚為天人的榮耀。
國人罕有詠海文學,我想以上種種,當可作一面之觀。
『肆』 海派文學的意識
海派文學主要有以下三個的意識:
一、都市文化意識
1.書寫與都市對話中的焦慮的情緒體驗、憂郁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對於傳統生活方式來說,是座精神孤島;同時都市機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拋入急駛的軌道,隨時要倒下來的感覺。
2.漂泊感
切斷了舊有聯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沒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於是成了無根的不安寧的遊魂,漂盪在十里洋場。『海派小品里傳達的漂泊情緒反應出他們與革命主潮、傳統文明脫節,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夾縫中艱難求生的境況』。
二、市民文化意識
1.題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
2.價值取向:享樂式個人主義價值觀與市民意識相契合。
3.思維方式上強調實用理性。
三、文人文化意識
1.兩個主要特點為非純粹性、差異性大。
2.差異性可分為三種:閑適型、批判型、哲理型。
結語:海派文人在大時代的變革中發現自己是小人物並且認同這一身分,同時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點,重獲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們在商業社會面前呈現話語失落。
『伍』 海派文學的簡介
30年代中國沿海商業文化、消費文化的產物。上海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風氣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與中國封建餘毒交雜,社會矛盾尖銳,階級對立嚴重的地方。清末才子佳人小說、「五四」後的新才子佳人小說、上海灘的腐朽社會風氣、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對海派小說的形成都有影響。魯迅曾說,海派文學為「商」「幫忙」,從中不難看出它的格調。這是一種商業味很濃的文學。海派沒有成立過正式的組織,也未發表過宣言,之所以人們將其視作一派,是由於海派作家在思想傾向、藝術趣味和創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點。對都市文明既有幻滅,又有欣賞的挖掘。
海派作家應該是指活躍在上海周圍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張資平、葉靈鳳、穆時英、曾虛白等。他們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種種愛情糾葛。有人統計1928年前張資平70多萬字的小說中,寫戀愛的就有55萬字。體現都市文化和商業色彩的各路作家。 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現代派」詩歌,「新感覺派」小說,以及無法歸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張愛玲,蘇青,林徽因
廣義上指所有活躍在上海的作家派別,包括左翼文學、新感覺派文學、鴛鴦蝴蝶派;狹義的話,就只指鴛鴦蝴蝶派海派小說主要是以描寫都市生活為題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葉靈鳳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覺派的劉吶鷗的《都市風景線》和茅盾的《子夜》、張愛玲《金瑣記》《傾城之戀》。
海派文學大體一致的特點:
1、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商業化。小說注重可讀性,迎合大眾口味,是一種「輕文學」;
2、過渡性地描寫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態:夜總會、賭場、酒吧、投機家、交際花等,著重病態生活的描寫;
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這一海派常寫的新的主題,造成一種「新式的肉慾小說」;
4、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
5、對都市文明既有幻滅,又有欣賞。
『陸』 選擇中國海洋大學文學方向考研怎麼樣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類專業不是該校的優勢專業,生物類專業是其特色和優勢專業。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類專業考研初試及復試考試科目如下:
1.050103漢語言文字學:
初試考試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或246朝鮮語③古代漢語基礎④ 現代漢語與語言學概論
復試考試科目:古代漢語基礎
2.中國古代文學: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或246朝鮮語③627中國古代文學④890古代漢語
復試考試科目為:中國古代文學
3.中國現當代文學: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③628中國現當代文學④891文學概論或892兒童文學理論
復試考試科目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或兒童文學理論
『柒』 思鄉文學作品
http://blog.sina.com.cn/s/print_4504c2df010004oa.html
很好的分析和詩詞,希望對你有用
『捌』 海洋文學的意義
由於長期以來學術界受所謂中國沒有海洋文明的謬論所束縛,沿海廣大地區的海洋文化遺產沒有被作為一個系統完整的文化體系來研究,長期以來也沒有對歷史海洋文化進行統一的調查和開發。這些海洋文化遺址、文物的開發、保護和修復,可以展現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風采,大力促進沿海地區的文化旅遊和文化建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反過來,沿海文化旅遊事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將促進傳統海洋文化的系統整理和研究,使海洋文化遺址的修復得到可靠的物質保證。
在沿海十分富庶的河流三角洲,風暴潮災能量集中,危害十分嚴重。為了保衛富庶的三角洲和廣大的海岸平原的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古代建設起宏偉的濱海長城――海塘,在世界減災史上樹起了一座座豐碑。自東漢以來歷代努力建立起來的雄偉的江浙海塘如今已與長城、大運河齊名,被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當今盡管海塘建設和其他海洋減災活動已有加強,但對海洋災害的危害性還是要十分警惕。人類在改造開發不利的自然條件的同時,也往往存在尚未認識的導致災害增長的新因素。當前,要確保沿海地區經濟騰飛,減災防災必須得到高度重視
『玖』 現代海外遊子思鄉的文學作品
鄉愁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一枝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里的揮手別離
別離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敖紅亮的《鄉愁》】
思念家鄉的淚珠
滴落在雨天的屋檐下
碗里
飯里
咽進肚裡
讓思鄉者傾醉
醉在夢里
夢在鄉里
是一隻蘆葦笛
鳴在鄉思者的心窩里
鄉愁
北石
我的鄉愁
是牽著風箏的線
離鄉越遠
思念越長
我的鄉愁
是心中珍藏的酒
離鄉越久
味道越醇厚
我的鄉愁
是隱藏在天宇的星斗
夜深人靜時
便一顆一顆閃亮起來……
我的鄉愁
是一遍一遍的月圓;
我的鄉愁
是一列一列的帆船;
我的鄉愁
是隔不斷的海水;
我的鄉愁
是遠方的岸.
故鄉是磁石
故鄉是胎盤
我的鄉愁
是孩子對乳汁的期盼
是無以回報的忐忑
是堅定不移的歸心和眷戀!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默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不知道這些算不算 希望你能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