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天文學鏡像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天文學鏡像

發布時間: 2021-03-16 12:55:25

❶ 有關天文學的知識

天文學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律等。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天文學就有重要的地位。

天文學研究的對象有極大的尺度,極長的時間,極端的物理特性,因而地面試驗室很難模擬。因此天文學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觀測。由於地球大氣對紫外輻射、X射線和γ射線不透明,因此許多太空探測方法和手段相繼出現,例如氣球、火箭、人造衛星和航天器等。



(1)天文學鏡像擴展閱讀:

天文學的研究意義

天文學在人類早期的文明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歐洲的巨石陣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遺址。哥白尼的日心說曾經使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康德和拉普拉斯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在十八世紀形而上學的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

牛頓力學的出現,核能的發現等對人類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聯系。當前,對高能天體物理、緻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極大地推動現代科學的發展。對太陽和太陽系天體包括地球和人造衛星的研究在航天、測地、通訊導航等部門中都有許多應用。

天文學循著觀測-理論-觀測的發展途徑,不斷把人的視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處。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天文學的研究對象從太陽系發展到整個宇宙。

❷ 如何學習天文學

呵呵,我也是今年初中畢業,跟你一樣是天文物理雙管齊下的。

我接觸天文是小學二年級,最開始只是去看一些天文學的電影(比如《宇宙與人》一類的)、球幕天象演示等等。然後看一些簡單的書籍(我那會兒還不認多少字),從最基本的星座、恆星種類、太陽系著手,不過樓主現在應該有一定基礎了,這部分可以簡單些。

然後建議樓主訂一套《天文愛好者》的雜志(月刊),具體信息樓主可以參考http://ke..com/view/748767.htm

天文觀測一樓已經說的很明白了,這里再參考一下天頂星這個回答:http://..com/question/46067989.html

天文物理是六年級我是六年級入手,最初看的是《時間簡史》和《宇宙的琴弦》,前者就不用介紹了,後者是美國的B·格林著,被公認為自《時間簡史》以來最成功的科普書籍。這之後,樓主想在這方面進一步深造,可以再看霍金的《果殼中的宇宙》。想進一步加深天文物理的聯系,可以看法國約翰-皮爾·盧米涅著的《黑洞》,以上書籍各地新華書店應該有售。

網站推薦

www.astronomy.com.cn 牧夫天文論壇(中國最大最早的天文論壇)

www.astron.sh.cn 天之文,和牧夫齊名的天文論壇

http://www.bjp.org.cn/misc/index.htm 北京天文館

最後,我們不能總把自己跟天才比,只會越比越自卑,愛因斯坦的智商可是162,霍金也有140,只要做到最好的自己就行了。

❸ 宇宙存在鏡像嗎 解釋一下...

天文學家又發現數千個被認為是正在以極快的速度通過我們太陽系的幾千顆彗星已不見蹤影。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一位物理學家羅伯特-富特博士認為,這些彗星可能仍然在那裡,只不過是我們看不見而以。它們中的一些可能甚至在與地球相碰撞的路途中。
羅伯特-富特博士是一個粒子和理論物理學家。他提出,許多失蹤的彗星可能是由稱之為「鏡像物質」的奇異物質構成的,該物質是一種新的不可見的物質。有一小部分物理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一些難以捉摸的「暗物質」。一般認為,暗物質是構成大部分宇宙的框架,但還沒有人證實這一觀點正確與否。但是富特認為,這是理論物理學家所應該做的,是將這種觀點理論化。富特在一本介紹這種證據的新書中概括出了他的理論和其他鏡像物質推崇者對鏡像物質的研究。富特也有一些鏡像物質存在的誘人證據。過去幾年間,對這種理論的幾乎每個天體物理和試驗性的預測,實際上都是通過觀察和實驗進行觀測的。如果「鏡像物質」確實存在,那麼,那裡也就應該存在鏡像恆星,鏡像行星,甚至其他鏡像生命。」
這一理論得到了一小部分鏡像物質推崇者的支持,包括一些世界著名的學者,例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頓-格拉肖( Sheldon Glashow)。富特說,鏡像物質的一些最令人激動的證據,就是我們的行星經常被小行星狀大小的由鏡物質構成的天體所破壞,造成一些撲朔迷離的事件。如1908年發生在西伯利亞的大爆炸,類似的較小的事件不久前還在約旦和西班牙發生過。
天文學家發現,大多數彗星在它們的第一次通過我們的太陽系之後便銷聲匿跡了。這種情況匯報可能是它們不是分解就是離開。它們已失去了形成自己發光頭尾的易揮發氣體和冰。實際上,它們成為了類似小行星的岩石塊。但是,美國科學家最近做了一些模型來確定失蹤的彗星的命運。他們得出確切結論,被發現的休眠的彗星或小行星的數量是太低太低,遠不能與預言的數字所相符。大約低了100倍。那它們去了哪裡了呢?
富特說,有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這些失蹤的彗星是用鏡像物質構成的。他指出了一些迄今人莫名其妙的事件做他的例子。例如,早在1908年西伯利亞的通古斯,當時的一次爆炸將大約2100平方公里的森林夷為平地,相當於1000枚原子彈的爆炸的當量。科學家們認為是一顆小行星,但是顯然他們沒發現隕石坑,隕星碎片和化學的沒有隕石坑或碎片的證據和理想的化學痕跡。2001年4月在約旦,在一個送葬的路上的100個證人目擊了低空越過天空看了輕條紋的一個火球,突然列成兩個,然後撞入了大約1公里外的一個山丘中。當地的天文學家既未發現一顆隕星的也沒發現隕石坑,只不過留下了一塊燒焦的土地和枯樹。這起事件用普通的物質做成的天體造成的來解釋的話,如果約旦的墜落天體由普通物質構成,那它就能把整個中東的大部分地區照亮。
如果通古斯和約旦的事件是鏡像天體物質產生的結果,那麼大量的鏡像物質就可能隱藏在這些地點的表面下面,等待人們去發現。至於失蹤的彗星,它們能簡單地成為嵌入普通物質的鏡像彗星。它們一旦通過太陽,其中的普通的易揮發部分進一步地消失,僅剩下一個不可見的鏡像物質核。這就能解釋為什麼那麼多的彗星很快消失的原因。富特並未停留觀測彗星上。他和他的同事沃爾卡斯和伊格那提耶夫提出,鏡像物質也可能是暗物質。暗物質是不可見的。它不能放出光,但它能通過它的引力與諸如星和星系的相互作用被檢測出來。暗物質必定是一些外來的粒子,但是物理學家還必須確切弄明白它究竟是什麼。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關於暗物質的特性提出了許多理論,例如給它們起名字如MACHOS,全稱MASSIVE COMPACT HALE OBJECTS「大質量天體物理密實暈體」,這個最讓富特和同事著迷。
天文學家建議,在星系中的那個暗物質分布於比可見的恆星盤大10倍的一個球形的光環中。MACHOS是通過他們對遠恆星光的引力作用被檢測到了。在澳大利亞堪培拉附近的斯特羅姆羅山天文台的澳大利亞和美國天文學家,已估計出MACHOS佔了銀河光環質量的20%。
但是留下問題是: MACHOS究竟是什麼?目前尚不得知。富特和同事沃爾卡斯和伊格那提耶夫提出,MACHOS是鏡像物質恆星。天文學家估計,一般來說,MACHOS的質量肯定約在太陽的一半。唯一壓縮的天體接近於白矮星,是恆星接近死亡的產物。要不是真的,白矮星應該有可檢測到的大量重的元素留下。但這些還沒被發現。

沃爾卡斯說「鏡像星是一個自然的候選者」。沃爾卡斯還在去年與富特和伊格那提耶夫合作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最近發現了無目的地在整個太空漂浮的類似木星的行星,實際上可能正在沿著幽冥的鏡像星附近的軌道運行。「如果鏡像物質存在且太陽系由大多數人正常物質構成,那麼我們應該期望相反的結果:星系和太陽系主要由鏡像物質組成。沃爾卡斯希望天文學家有責任去更近地去觀測這種孤立的行星一--如果這種孤立的行星不是「四處流浪」而是沿一個軌道模式運行。富特承認,可以想像所有的這些天體的異例都有更常規的解釋,那末鏡像物質就不存在。但是他堅信,如果鏡像物質確實存在,它將在5年以內被發現。它存在的證明就會是「了解宇宙奧秘方面的一個巨大進步」。

❹ 作為一個天文初學者,天文望遠鏡該如何選購

方法/步驟
1、勿盲目求大。大口徑的望遠鏡是沒一個同好的夢想,可是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大望遠鏡的解析度比小口徑的望遠鏡高,然而在熱平衡的速度、便攜性等方面則大大不如小口徑的望遠鏡。而且如果你所在的地方大氣非常的不穩定,即使買了大望遠鏡也猶如雞肋,最終反而你會發現大望遠鏡不如你手裡的小鏡子。因為大氣的晃動使得高倍下的望遠鏡中的圖像像在水中一般,根本無法看到細節。城市燈光污染嚴重,而且各種空氣污染也日趨嚴重。使得你不得不帶著你的望遠鏡到郊外觀測。由於大口徑望遠鏡不具備小望遠鏡的便攜性,如果你沒有汽車的話,攜帶將非常不便。
2、關注望遠鏡的支架。很多同好把大量的錢花在望遠鏡的主鏡上,忽視了三角架、赤道儀、經緯儀、地平支架等支架的重要性。等使用望遠鏡時才發現支架是如此的搖晃,簡直無法觀測。其實望遠鏡的支架雖然是附屬於望遠鏡的物品,但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望遠鏡在高倍觀測的狀態下,很輕微的晃動就使得視場偏離觀測目標。
3、不要好高婺遠。購買望遠鏡一定要量力而行。同時,在買到望遠鏡以後就要經常的使用,把手頭的器材用熟,「燒透」,充分發揮手中器材的極限,鍛煉自己的觀測本領。筆者和校內一些喜歡天文的同好接觸過,發現一些同好對於天文說起來頭頭是道,有時讓筆者也自嘆服如。然而到了要觀測的時候,卻連最基本的調焦都弄不好。(這位同學告訴我她媽媽砸了她5台望遠鏡,看來是個對於觀測很熟練的同好了)小望遠鏡不如大望遠鏡,但對於各種操作卻相對簡單一些,各位同好一定要充分訓練好關於對極軸,調焦,尋星等基本的本領,發揮小望遠鏡的效能。
4、初學觀測,對天體攝影近而遠之。天體攝影是一個難度比較高的項目。尤其是膠片攝影,要求攝影者有相當熟練的望遠鏡操作能力。尤其是長時間暴光,對於對極軸的精度要求相當的高,初學觀測,不適宜進行天體攝影,天文攝影不僅難度大,對於望遠鏡尤其是赤道儀的精度要求很高。當然,普通的天文攝影還是可以參與的,像日月全食,星跡,流星雨等難度不高的天文攝影。
5、理性對待價錢。凡事量力而行,太低的低價是不可能有好東西的。偶爾在一些論壇上看到這樣的帖子「欲進行天文攝影,請推薦一款望遠鏡,價格500圓左右」很遺憾,進行天文攝影,500圓只能買一隻中檔的目鏡。由此可見,望遠鏡的價格是很高的。而且引用過馬路同好的一句話「望遠鏡是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望遠鏡的口徑越大,價錢越高,而且成幾何倍數上升。如果手上沒錢,最好還是購買相對便宜而且口徑大一些的國產貨吧。同時,不要相信超低價,太低的低價意味這幾何倍數的低品質。
6、給「學生兵」的建議。目前,中國的愛好者中,大多數是學生兵。學生兵有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喜歡跟潮流,做事不冷靜。星座都沒認全,就開始籌劃著買望遠鏡。對於大口徑特別的喜歡。結果因為沒有錢,買了一些口徑大,但是支架、鏡片精度都和差,反而不值得。像是市場上常見的76700的「利達牌」,望遠鏡有明顯的球差和成像圈,可以說,望遠鏡不值這個超低價。如果你沒有錢,那就勤勤懇懇做做普通觀測,向孟奐學習,說不定肉眼發現個彗星什麼的,還有多看一點書,科普的看煩了,來點稍微專業的,沒事參加天文奧賽,說不定哈佛看中你了,以後就不愁沒錢買望遠鏡了.
參考網路:http://jingyan..com/article/e4511cf3157ba02b855eaf69.html

❺ 如果想系統學習天文學要買什麼書和器材,如何進行

入門的書籍可以看看《天文愛好者手冊》,這本書對一個剛入門的人來說幫助很大,其它的我推薦《星座與希臘神話》、《中國大網路全書.天文卷》、雜志《天文愛好者》。都非常不錯。
望遠鏡方面,一般的天文望遠鏡都可以看深空天體。不過即使看到了,也只是一個小小的,模糊的白斑。但應付太陽系內天體問題不大。但也僅限於太陽黑子、月球環形山、金星盈虧、木星的四顆伽利略衛星、土星光環這幾項。火星甚至都很難看出視圓面。一般怎麼也要1000-2000才能買到一台說的過去的望遠鏡。此外,天文望遠鏡對使用的環境要求很苛刻。需要在無燈光、無月光、天氣晴朗、無風的情況下,人的眼睛在黑暗中適應1小時以上才能把望遠鏡的功能發揮到極至。否則的話,一般只能看到類似月球環型山這樣最基本的天象。不要被望遠鏡設計的極限星等蒙住了,一般很難把望遠鏡的功能發揮到極限星等。我個人感覺反射式的要好於折射式,但價格要貴一些。反射式相對折射式最大的優點是沒有色差。因為可見光是由不同波長的光組成的,所以不同顏色的光在折射後會因折射率不同而匯聚在不同的位置上,這就是色差,但反射式就沒有這個缺點,因為所有的光都遵從相同的反射定律。但是反射式存在彗差和球差,鏡像的邊緣會出現變形。另外,天文望遠鏡還有一些附屬設施,例如赤道儀、尋星鏡、濾光片、攝影介面、增倍鏡等等。
國產的鏡子中,博冠、大觀、天狼的口碑都不錯。

❻ 我們現在看到的天體,都是多少光年以前的映像呢

光速是有限的,我們看到的夜空中的許多星體都離我們很遠,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它們過去的樣子。假如我們看到一顆距離地球100億光年的恆星,我們看到的光就是100億年前發出的。目前人類能觀測到的最遠星體距離地球137億光年,所以人們看到的就是此星體137億年前的景象。因此我們看到的夜空中的星體的光都是過去不同時間發出的,甚至一個星系的不同區域也是不同時間的樣子。

❼ 為什麼天文望遠鏡的像進入眼睛時是正立的像

對天文望遠鏡不是特別熟悉,單憑我的感覺,是偶數次鏡面折射的緣故,奇數次折射,產生的像是鏡像,顛倒,偶數次就是正立的了。

❽ 有關天文學的論文,不需要太深的,要至少2000字,要80%為原創呦。

宇宙是有限的?鏡像是無限的?

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有沒有中心?有沒有邊/有沒有生老病死?有沒有年齡?這些恐怕是自從有人類活動以來一直被關心的問題。宇宙學——它是從整體角度探討宇宙結構與演化的天文學分支學科,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已有的物理定律,或利用一些局部成立的定律,合情理地對宇宙作出推論。

早在20世紀以前就有有關宇宙的記載。西方有關宇宙的研究可以分為四各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啟蒙時期,主要是遠古時代有關宇宙的神話傳說。第二個時期是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以至到中世紀(15世紀)為止,那時地心學主宰宇宙學。第三個時期是從16~世紀到17世紀,16世紀哥白尼的日心學說,開始把宇宙學從神話中解放出來,到17世紀,牛頓開辟了了以力學方法研究宇宙學的新經驗,形成了經典宇宙學。第四時期,18世紀到19世紀,把研究擴大到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為現代宇宙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在天文學方面有著燦爛的歷史在天象記載、天文儀器製作和宇宙理論方面都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記錄。

現代宇宙學是從愛恩思坦1917年發表的論文《對廣意相對論的宇宙學的考察》開始的,1922~1927年,原蘇聯數學家佛里得曼(A.Fredmann)、比利時科學家勒梅特(A.G.lemaitre)提出和發展了宇宙膨脹模型。1948年,邦迪(Bondi,H)、哥爾德(Gold,T)、霍伊爾(Huyle,F.)提出完善的宇宙學原理與穩恆的宇宙學原理模型。還有一些宇宙論研究者,把總星系的膨脹同萬有引力常數G聯系起來,1975年美國范佛蘭登認為G正以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減少。有人提出了引力常數G的減少是總星系膨脹的原因。

哈勃膨脹、微波輻射、輕元素的合成以及宇宙的測量被認為是現代宇宙學的四大基石。今天的宇宙學研究更依賴於觀測技術以及科學水平的提高。這些觀測事實都支持了目前流行的大爆炸宇宙學的理論觀點

現代宇宙學認為宇宙沒有中心。現代宇宙模型中主要有五種模型:牛頓無限、靜止宇宙模型、愛恩思坦靜態模型、佛里得曼宇宙模型、穩恆態宇宙模型和大爆炸宇宙模型。

美國數學家傑弗里·威克斯的最新宇宙模型令科學界震驚:一個大小有限、形狀如同足球的鏡子迷宮;宇宙之所以令人產生無邊無界的「錯覺」, 是因為這個有限空間通過「返轉」效應無限重復映現自身。

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一個爭論不休的古老問題。今天,根據天文觀察資料和理論分析,多數天文學家都認定宇宙是無限的。

日前,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01年發射升空的WMAP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探測器獲得的資料,美國數學家傑弗里·威克斯推斷,宇宙其實是有限的,相對說來其實並不大,大約只有70億光年寬度,形狀為五邊形組成的12面體,有如足球。人們之所以感覺宇宙是無限的,是因為宇宙就像一個鏡子迷宮,光線傳過來又傳過去,讓人們發生錯覺,誤以為宇宙在無限伸展

❾ 我們身邊真有一個鏡像宇宙嗎

我們身邊可能是有的。

在某個不為人所知的區域,有一個與我們宇宙完全鏡像的平行宇宙存在?為了驗證這個看上去瘋狂的假說,實驗物理學家已經開始了行動。如能證實鏡像宇宙的存在,暗物質謎題也可能迎刃而解。









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有誘人的線索提示著這樣一個世界的存在。現在,終於有實驗准備驗證這一理論了。如果鏡像宇宙存在,它不僅能夠改變我們對現實的認知,更將解答在過去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對於宇宙的疑惑。「這背後的意義會非常令人震驚。」布魯薩爾說。

❿ 請推薦一款天文望遠鏡

一般怎麼也要1000-2000才能買到一台說的過去的望遠鏡。此外,天文望遠鏡對使用的環境要求很苛刻。需要在無燈光、無月光、天氣晴朗、無風的情況下,人的眼睛在黑暗中適應1小時以上才能把望遠鏡的功能發揮到極至。否則的話,一般只能看到類似月球環型山這樣最基本的天象。不要被望遠鏡設計的極限星等蒙住了,一般很難把望遠鏡的功能發揮到極限星等。我個人感覺反射式的要好於折射式,但價格要貴一些。反射式相對折射式最大的優點是沒有色差。因為可見光是由不同波長的光組成的,所以不同顏色的光在折射後會因折射率不同而匯聚在不同的位置上,這就是色差,但反射式就沒有這個缺點,因為所有的光都遵從相同的反射定律。但是反射式存在彗差和球差,鏡像的邊緣會出現變形。另外,天文望遠鏡還有一些附屬設施,例如赤道儀、尋星鏡、濾光片、攝影介面、增倍鏡等等。
國產的鏡子中,博冠、大觀、天狼的口碑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