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大學的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第一、專業介紹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是以中國上古至近代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研究內容包括中國古代各個時期各種文體的嬗變、發展;作家、作品、作家群體和文學流派;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等。
第二、培養方案
各研究生招生單位的培養方案、研究方向和考試科目不同,在此以復旦大學為例:
1、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寬廣的古代文學及文化知識、系統的專業理論、獨立的科研能力、較高的外語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質、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的,能夠從事古代文學及相近學科的教學、科研,以及文化、宣傳、新聞、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層次人才。
(註:各個院校的研究方向、考試科目有所不同,以下以北京大學為例)
2、研究方向
(01)先秦兩漢文學
(02)魏晉隋唐文學
(03)宋元文學
(04)明清近代文學
3、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或(240)法語或(241)德語 ③(617)中國古代文學
④(852)古代文學專業基礎
第三、推薦院校
全國高校中實力較強招生院校:
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中山大學、揚州大學、南開大學、暨南大學、山東大學、陝西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河北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
第四、就業前景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五千年文明中最值得炫耀的瑰寶,它也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將其發揚光大,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神聖職責。從現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文學的應用范圍不是很廣泛,但在提升素質,升華思想,增加內涵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該專業的畢業生知識廣闊,適應能力強,尤其在文化界大有用武之地。相較於文學類的其他專業而言,中國古代文學的就業率比其他專業要高,中國古代文學在不少高校還是熱門的專業,報考的人比較多,有一定的就業壓力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
第五、就業方向
在全國各級機關、新聞出版單位、大專院校及有關研究機構從事教學、科研、新聞、出版、行政管理等工作。
第六、相近專業
相同一級學科下的其他專業有: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分語族)、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第七、課程設置(以長春師范學院為例)
公共學位課:
外語、馬克思主義理論(2門);
學位基礎課:
美學、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古代文獻學、中國語言學史;
學位專業課:
《文選》與文選學研究、明清小說及近代文學研究;
專業選修課:
《詩經》研究、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唐宋詞研究、明清近代小說理論研究、中國古代詩歌史、中國古代小說史、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宗教與中國文學;
公共選修課:
信息技術(非計算機專業)、根據學生需要設定的課程、學生跨學科選擇的課程。
⑵ 怎樣學習古代文學
多讀讀就差不多了
⑶ 學習中國古代文學意義和體會
祝你學業輝煌!第一部分我們祖國的歷史是悠久的。在漫長的歲月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偉大的和優秀的作家和詩人,他們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產。我們今天想了解和鑒賞古代文學,就必然要和這些遺產接觸,打打交道。一般說來,文學遺產主要是古人寫的作品,包括詩文集子,小說劇本,和一些記錄作家的生平事跡的書。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趙縣的道覺鄉明應王廟內,正殿四壁繪有的彩色壁畫即是。在那上面繪有元代演戲的情況,有演員忠都秀的扮相,還有吹笛打鼓的樂工。據今人研究說畫的是元人雜劇《須賈大夫誶范叔》的第四折。而從橫題帳額上「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還可以知道當時有一種流動性的劇團。 學習古代文學,主要是學習作家作品。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當代的。當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麼容易。沒有記載,沒有材料,這是經常碰到的。當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經散失了,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我們有些沒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經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傳說是景差作的,還靠不住。西漢有個嚴助,他的作品也沒流傳下來,所以他們都成了沒有作品的作家。有些作家,作品雖然傳下來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南宋四大詩人,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的作品傳下來的就很少,和「大詩人」的名號很不相稱。所以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同當代文學比較起來,就材料說困難是較多一些。 自然,不僅材料困難,還有語言文字上的困難。文學作品就其內容說是社會生活通過作家的認識反映出來,或者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達情感的工具是語言文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經常變化的。語言文字變化雖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還是十分顯著的。韓愈說:「周誥湯盤,佶屈聱牙。」就是因為語言變了,很不好讀。甲骨文許多人都不認識了,也是由於文字起了變化。不單字形字音有變化,字義也有變化。如同「煩」字,《說文》解釋是「熱頭痛也」,是生病的現象,我們現在說「煩」,已經沒有病的意思了。這種由於語言文字古今改變而帶來的困難,就是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極少的,一般都是傳抄的,宋代以後有刻印,但仍舊有人抄寫。抄錯了,刻錯了,總是難免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中有一句「聞之,欣然規往。」蘇軾抄本和後來的一些刻本都作「親往」,只有一個宋刻本作「規往」。的確,親往比規往好懂,但下面接著說:「未果,尋病終。」既然「親往」就是去了,怎麼又說「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嗎?看來「親」是錯字,應該作「規」。「規往」就是打算去。古人作品中這樣的錯字是不少的。我上大學時,有位老師講《莊子》,他說《莊子》中有一句「而今乎婦女」,有本哲學史就這一句話,大談莊子對於婦女的看法,如何如何。其實這句話里有錯字,應是「而今安歸」,「女」字屬下句讀,根本就沒有「婦女」這兩個字,抄錯了,刻錯了,坑害了人。看來,對待古人作品中的錯字處理不好,妨礙對於作品思想內容的正確理解。有時錯字還破壞了我們對作品的藝術美的享受。如《九歌·湘君》中有一句「美要眇兮宜脩」,聞一多先生在《楚辭校補》中說:「宜脩是宜笑之誤,脩笑聲近而訛。」宜笑即笑時稍微露出雪白的牙齒,和《山鬼》中「既含睇兮又宜笑」,意思差不多。描寫的是一種人的姿態美,非常形象化。若依王逸注釋說「脩」作「飾」解,宜脩就是宜飾,很抽象,那就索然寡味了。 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對待古人作品中的錯字呢?明朝人刻書,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任意校改,很多人都不滿意這種做法。我們當然不能採用這個辦法。不能隨心所欲,想改就改。即使是錯字,改時也要說明改動的原因。事實上古人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錯字問題有時是很復雜的,不僅只是通順不通順,易懂不易懂,而且有一個美好問題。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閣序》中有一句「舸艦迷津」,這個迷字,有的本子作連字,有的本子作彌字。作連字和彌字都好懂,只有作迷字不好懂。但從文學欣賞角度看,恰恰是這個不太好懂的字,反而叫人覺得美。究竟作者手稿上是個什麼字,實在很難判斷。 中國字實際包括形聲義三個方面,這里連字和迷字形體相近,彌和迷,聲音相同,究竟原稿是什麼字,如何錯法,不易弄清楚。但也可能本來是一個連字。溫飛卿《送陳嘏之保侯官兼簡李常侍》詩說:「春服照塵連草色,夜船聞雨滴蘆花。」連一作迷,可見連迷二字形體近似,容易弄錯。錯成迷字後,有些費解,因之有人以聲讀相同又改為彌。自然,這只是一種推測,一種可能而已。 我們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除開可能遇到一些抄錯刻錯的字外,最主要還是字義的解釋。古今字義發生了變化,文言脫離口語,就不好懂。宋朝有一個文人把」夜夢不祥,書門大吉。」寫成「宵寐匪貞,札闥宏庥。」就是利用古今字義變化才那樣寫的。一翻開《詩經》就會看到「窈窕淑女」四個字。什麼叫「窈窕淑女」呢?很不好理解,如果換成「苗條的穩重的少女」就十分明白了。古今字義的變化,還有典章制度,事物名稱的改變,固然可以找工具書,查字典,但有時字典也不靈。舉例說吧,《紅樓夢》中烏進孝的那份交租單上「龍豬二十個」,什麼叫「龍豬」,字典上是查不出來的,到現在紅學家也大都搞不清楚,這真是讀書不易。讀書遇到難字,不認識;難詞,不了解,這是常有的事。就是認識、解釋起來也不那麼簡單。《詩經·伐檀》中有一句「不素餐兮」,沒有難字吧!可是「素餐」如何解釋?解放前有位大學教授把「素餐」講作「吃素」「吃白飯」,結果給解聘了。因為「素餐」歷來就解釋為「白吃飯」,所謂「仕有功乃肯受祿」。龔自珍寫詩也說:「我有素餐責,誠愧伐檀人。」其實,「吃白飯」也好,「白吃飯」也好,都是錯的。毛傳說:「素,空也。」空可以解作空乏,《論語·先進》孔子講到顏回說「其庶乎屢空」的那個「空」字就作「空乏」解,「不素餐兮」就是「不愁沒有飯吃」。「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就是說:「那些老爺呀,不愁沒有飯吃!」言談之下,自然是說伐木者都是愁衣愁食的。 總之,讀書,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首先得把古人寫的詩文翻譯成和今天當代人寫的一樣,能夠很容易看懂,這就得學一學校勘和訓詁。校勘主要是解決衍文錯字脫誤等問題,我上大學時,曾經從許維遹先生學過。有一次劉文典先生對我說:「聽許先生說,你跟他學校勘,這很好。校勘嘛,從前人只校經史,後來有人校子書,至於集部就不好辦,因為校勘充其量只能解決文字通不通,不能解決好不好。有一種人搞校勘,說什麼擇善而從,那是最要不得的。」當然,劉先生的意見可能有點偏,但什麼叫「擇善」?隨便改字罷了。對於校勘學來說是不足為訓的。至於訓詁,清代有一個學者說:「宋儒不明訓詁之學,朱子稍知之而不甚精。」要求很高。我上大學時,聽過羅常培先生講訓詁,沒有學好,至今還是一個門外漢。聞一多先生當年教我們讀書,讀古人詩文,要讀白文,不要一開始就看注釋。這就是說,要用校勘訓詁的知識直接去讀白文,不要依靠注釋,矮子觀場,隨人喜怒。當然,注釋對於一個初學的人,還不失為一塊敲門磚,不過要解放思想,不要迷信權威。 上面講的只是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第一步,克服語言文字的難關。但闖過這一關後,問題還多著呢,比如說,這個作品的作者是誰?他生平做了些什麼事?他的作品是不是反映了時代的面貌?當時人喜歡他的作品嗎?他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都是真實的嗎?他和我們生不同時,為什麼他寫的作品今天還能給我們一種美感的享受?諸如此類,只要你肯想,問題多起來,理解就會更深入。讀書不能光靠眼睛看,而是要用頭腦思索,學而不思是不能對文學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從其中吸收有益的養份,讓精神生活豐富而高尚起來的。 所以闖過語言文字關以後,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還要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所閱讀的作品進行分析批判和評價。由於我們閱讀的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而這些作品大都是產生在階級社會中的。魯迅說:「文學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文學家雖自以為『自由』,自以為超了階級,而無意識底地,也終受本階級的階級意識所支配,那些創作,並非別階級的文化罷了。」魯迅這里只是簡明扼要的講講文學創作和階級的關系,事實上文學作品的階級分析是很復雜的。有那麼一股風,懷疑文學在階級社會里有階級性,他們以山水詩為例,極力否定文學的階級特點。又提出人有共性,即人性。人嗎,一是生存,二是生活。各個階級雖有不同的生活,但求生存是共同的。所謂「食色性也」,愛與死是文學中永久和普遍的主題。這裡面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只是把梁實秋等人的老調重彈而已。當然,馬克思主義者也並不認為一個人吃飯睡覺,一舉一動,一開口,每句話里都塞滿了階級性。但在階級社會中,人是有階級性的。作者對他所描寫的生活現象總要流露出肯定或否定,愛或憎,也就是說表現作者的傾向性,這傾向性就體現著作品的階級性。階級性總要通過作者對作品中所描寫的人或事的某種態度,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流露出來。所以,我們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必須注意作家贊揚什麼,譴責什麼。我們切勿去趕「人性論」的時髦,以超階級的觀點去看待文學遺產,那樣是不可能真正認識它們的價值的。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還要把文學現象作為客觀存在於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於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聯系之中。這樣,就得注意文學和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科學藝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如果不弄清楚八世紀中國唐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和宗教藝術,就很難認識杜甫詩歌描畫現實的深刻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是空話,而是生活真實。要讀《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不了解當時藝壇狀況,大概只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階段。同樣,不熟悉中唐歷史社會,對韓愈的《原道》《師說》的理解就不能透徹。魯迅在寫給徐懋庸的一封信上說:「文學與社會之關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寫社會,倘有力,便又一轉而影響社會,使有變革。這正如芝麻油原從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樣。」文學作品不僅是客觀的反映社會生活,如果作品揭露了社會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引起人們對現實不滿,從而起來要求改變不合理的社會,使之合理,改造社會生活。文學作品在這種情況下,成了「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過去有些農民起義的領袖讀《三國志演義》,從其中學習到許多斗爭的策略,用以戰勝敵人。《水滸傳》被封建地主統治階級禁止閱讀,他們認為這本小說「誨盜」,怕人讀後,起來造他們的反。《西廂記》也被他們認為「誨淫」的書,怕人讀後爭取「有情人都成眷屬」,破壞了他們提倡的禮教。我們中國人讀書,向來主張學以致用。學習和閱讀古代文學作品,也應從其中吸收一些有益的東西,做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文學作品是精神食糧,學習古代文學也同樣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精神高尚而純粹的人。當然,古代文學作品中有不少是糟粕,需要批判的。 對於古代作家,我們經常說有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由於古代作家大都出身地主階級,即使在思想和政治方面是進步的,也只是要求消除社會的弊病,以便保障他所屬的那個階級社會的生存。他同情農民的貧困,而不贊成農民造反。元朝末年就有一批文人寫詩同情民生疾苦,而一提起農民造反就破口大罵。《水滸傳》的作者或者編者,一面同情人民反抗貪官惡霸的壓迫,一面又贊揚封建政權對農民起義的鎮壓,還頌揚一批「改邪歸正」的人為封建統治者效犬馬之勞。這就突出的表明了這些作者身上的階級局限性,雖然古今時代不同,「情」有可原,但是對其中在今天社會上產生不好的影響的地方,還是要批判。批判不等於對一個作家或作品的全盤否定,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第二部分一、過好古文閱讀關要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必須首先過好古文閱讀關,即能夠讀懂文言文。如果我們對文言文讀不懂,或者理解不確切,那麼,我們所做的對作品的分析評論,好像建築在沙灘房屋,是很容易倒塌的。 要讀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讀多看。多讀作品,選擇一部分好作品反復熟讀。通過多讀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豐富詞彙和文法規律。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看一些介紹古漢語規律的書籍,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 現在有不少喜歡古代文學的青年同志,常常是從愛好唐詩、宋詞開始的。唐詩、宋詞中的許多優秀篇章,的確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精華,應該誦讀和研究。但是,為了培養古文閱讀能力,必須多讀些散文;因為,散文的文法結構比詩詞更正規,不像詩詞那樣多倒裝、省略等現象,從打基礎講,多讀些散文效果更好。閱讀散文,可以先讀一些比較淺近的作品,像《唐宋傳奇》、《聊齋志異》等,再進一步,就可以看《古文觀止》、《史記》、《漢書》、《春秋左傳》等書,古文閱讀能力可以說是基本解決了。 要培養好古文閱讀能力,如同學習外語一樣,一定要下苦功,要花幾年的時間多讀多看,現在七八十歲的老先生,他們年輕時古書讀得多,所以根底好;現在的青年同志們,由於條件不同,一般古書念得較少,甚至很少,因此根底淺薄。如果你今後准備研究中國古代文學,那就得下定決心,安排時間,集中精力,多讀一些作品和有關文獻資料,過好古文閱讀關。 二、注意幾個關系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學,需要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是點和面的關系。中國古代文學是一個大范圍的面,它可以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個歷史時期,每個歷史時期又有詩歌、散文、小說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對這個大范圍的面,我們可以找一兩部中國文學史和歷代作品選讀翻閱,對各時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是應當具有的古典文學常識。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舉例說,初唐詩、盛唐詩等等是局部縮小的面。至於李白、杜甫、王維等,那就是一個個點了。要深入理解點,理解某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必須放在他所處時代的文學環境中去考察,還要放在文學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去考察;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一個個的點,必須把點和面結合起來。 二是左右前後的關系。所謂左右關系,就是指一個作家同時代的與之比較密切的人物,他們在創作上常常互相啟發,互相影響,應當把他們聯系起來研究。例如白居易,他與元稹、張籍、劉禹錫等詩人友誼很深,具有某些共同的創作傾向,就應當聯系起來研究創作上關系密切的作家,經常形成一個流派,我們要把研究單個作家和他所屬的那個流派放在一起來考察。所謂前後關系,是指某個作家對前代文學的繼承和對文學的影響。比較說來,了解與前代文學的關系尤為重要;因為我們評價作家的一個重要標准,就是看他比過去時代的文學家多提供了什麼新的東西,如果對過去的文學家不了解,我們就不能在這方面作出判斷。我在研究李白詩歌以前,曾經有一個時期研究漢魏六朝文學,仔細閱讀了《昭明文選》和《樂府詩集》,因此對李白詩歌如何繼承了漢魏六朝文人詩作和樂府民歌的優秀傳統並有所發展,就理解得比較清楚。 三是博覽和精讀的關系。閱讀古代作品和有關文獻資料,必須區別博覽和精讀,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要的書籍要多下功夫仔細讀、反復讀,一般的可以採取瀏覽的方法略觀大概。研究時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些重點書上。我研究樂府詩時,仔細讀了《樂府詩集》,因而對樂府詩的分類、體制、源流等獲得比較清楚的認識,彷彿抓到了綱,許多問題就容易識別和掌握了。《樂府詩集》許多小序、題解,內容翔實,引證豐富,我反復讀了多遍,並根據它們提供的線索再去查閱有關資料,對樂府詩的理解就逐步得以深入。博覽也很重要。許多同研究的點有關的面上知識必須了解。瀏覽的面要廣些,但可以讀得快一些、粗一些,中國遇有同研究對象關系密切的問題就要仔細推敲。 三、擴大文化知識領域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閱讀的面應該廣一些。 首先要多讀些歷史書。中國歷來文史二者的關系一直非常密切。文學作品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其內容反映了各種各樣的歷史社會現象;要能比較深入地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必須熟悉歷史。像杜甫、白居易、陸游、辛棄疾那些偉大詩人的許多作品,與當時國家大事緊密相關,閱讀時尤非熟悉歷史不可。我在大學學習時,初讀《昭明文選》,感到很難懂;畢業工作以後,系統地讀了《漢書》、《後漢書》、《晉書》、《南史》,對漢魏六朝的歷史有了較為具體的認識,回過頭來再讀《昭明文選》,在理解方面就有了很大的進展。應當系統地讀幾部史書,對一個時期的歷史現象有比較完整的認識;這樣,閱讀文學作品時,對它們產生的歷史背景,在腦中就浮現出具體的印象。多讀歷史,特別像《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不但可以豐富歷史知識,而且對培養古文閱讀能力也有很大幫助。《史記》、《漢書》等不但文章寫得好,語言比較規范化,有助於我們掌握古漢語規律,而且包含了大量為後世經常使用的典故,熟悉這些典故,對掃除古文閱讀障礙也是一個重要條件。 四、找好向導,掌握武器我國古代集部書數量非常豐富,在這浩瀚的典籍面前,我們必須讀一點目錄書,好比找到一位向導,便於找到需要閱讀的資料。在目錄書方面,《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是根本,必須精讀。今人編寫的讀書指導一類讀物,像《要籍解題及其讀法》(梁啟超)、《群經概論》(周予同)、《經子解題》(呂思勉)、《中國古代史籍舉要》(張舜徽)等,都是較好的入書,有助於我們認識和學習原著。此外,可以找一兩本今人編寫的工具書使用法一類書看看,作為向導。 我們分析評價古代作家作品,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要認真讀一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特別是關於歷史唯物論和文藝理論的著作。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歷史唯物的信、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普列漢諾夫的《沒有地址的信》等著作,對我們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文化提出了重要的原則和範例,應當認真學習。毛澤東同志的《新民主主義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著作中提出的對待古代文化和文藝的原則和態度,也非常重要,應當好好領會。 總的說來,要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必須做到:要找得到材料,能讀得懂材料,能分析批判材料。懂得目錄學,熟悉古代文獻的門類和淵源,是為了能夠順利地找到材料。多讀些古文,多讀些古代歷史和其它有關文獻,主要是為了懂得這些材料,把研究對象放在具體歷史條件中來理解。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掌握思想武器,是為了能夠對古代文學進行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⑷ 古代文學專業要學哪些課程
第一、專業介紹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是以中國上古至近代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研究內容包括中國古代各個時期各種文體的嬗變、發展;作家、作品、作家群體和文學流派;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等。
第二、培養方案
各研究生招生單位的培養方案、研究方向和考試科目不同,在此以復旦大學為例:
1、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寬廣的古代文學及文化知識、系統的專業理論、獨立的科研能力、較高的外語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質、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的,能夠從事古代文學及相近學科的教學、科研,以及文化、宣傳、新聞、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層次人才。
(註:各個院校的研究方向、考試科目有所不同,以下以北京大學為例)
2、研究方向
(01)先秦兩漢文學
(02)魏晉隋唐文學
(03)宋元文學
(04)明清近代文學
3、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或(240)法語或(241)德語 ③(617)中國古代文學
④(852)古代文學專業基礎
第三、推薦院校
全國高校中實力較強招生院校:
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中山大學、揚州大學、南開大學、暨南大學、山東大學、陝西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河北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
第四、就業前景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五千年文明中最值得炫耀的瑰寶,它也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將其發揚光大,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神聖職責。從現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文學的應用范圍不是很廣泛,但在提升素質,升華思想,增加內涵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該專業的畢業生知識廣闊,適應能力強,尤其在文化界大有用武之地。相較於文學類的其他專業而言,中國古代文學的就業率比其他專業要高,中國古代文學在不少高校還是熱門的專業,報考的人比較多,有一定的就業壓力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
第五、就業方向
在全國各級機關、新聞出版單位、大專院校及有關研究機構從事教學、科研、新聞、出版、行政管理等工作。
⑸ 怎樣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史
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方法如下:
1、把相關內容進行同時代或跨時代的比較,重視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古典小說是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2、要注意從繁雜的、 孤立的個體中找出它們彼此之間的聯系,先秦的神話小說是古典小說產生的起源,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說是古典小說發展的雛形,唐傳奇是文言小說成熟的標志,宋元話本小說是白話小說的開端。
3、歸納與演繹相結合,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這門課時,作品的藝術特色是考生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內容。
4、考生在准備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進行概括歸納,分析的作品多了就可以總結出作品的藝術,特色無非是從作品的結構特點、 人物形象分析、 語言特色三個大的方面進行論述。
(5)學古代文學擴展閱讀
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
漢語言文字對中國文學的形成和建設起著巨大的作用 :
①容易引起具體意象。由於漢字具有表意性特徵,其自身排列有時就會引起某種具體的意象。例如賦和駢文,就大量運用同形旁的字。中國文字的象徵表意特徵造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
②漢字一般為單文獨義、一字一音,這就使中國詩歌的音節變化有了一整套獨特的謹嚴的格律,並且在外觀上構成整齊對稱的形式美。
③漢語有四聲,詩人們利用漢語言的這種特性,寫詩時注意字聲安排,於是近體詩(五言律詩、絕句,七言律詩、絕句)、詞、散曲等詩歌體應運而生,並統領詩壇達千年之久。詩歌充分利用四聲變化,造成了節奏鮮明、抑揚頓挫的藝術效果。
④文言文作為特殊的書面語言,可與日常用語長期分離而保持官方語言的地位,這就發生了文學在文言和白話兩個不同的軌道上運行、內容與形式皆有巨大的差異的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文學史
⑹ 如何自學中國古代文學
可以多練抄習對於原文的閱讀,不論是詩詞還是古文,都是讀得越多越好,多讀原文的確可以培養語感,也可以培養對繁體字的辨識能力。
古代文學還是以書本為載體的,對於書本之外的知識,最有用的就是觀察生活,文學本身也來源於生活,古代文學里表達的情感,描寫的景色,都是生活中依然存在的東西,對於這些東西感受得越好,對於古代文學的理解也就會越好。
⑺ 學中國古代文學哪些必背
學中國古代文學,個人認為像一些經典的唐詩、宋詞都是需要我們背的,如李白、杜甫、蘇東坡等大家的作品。
⑻ 我想學習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可以說不是學的,而是滲透。
不是看什麼書可以入門,而是哪些書才是經典中的經典。
看書的時候最重要的是領會內涵,看不懂可以再看,我看《資治通鑒》的時候就是,一遍基本就是囫圇吞棗,然後看第二遍,做好讀書筆記,基本上別的都不需要。
⑼ 如何學習古代文學史
首先,要建立起大的框架~比如
分為散文
戲曲
小說
詩歌
四大塊,上古,中古,近古
分期你得知道。先秦,兩漢順序前後你得知道,
第二,要知道每個階段的代表性的文體,也就是那個時代最突出的成就的文體是什麼。先秦諸子百家散文,漢賦,魏晉南北朝詩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第三,你得知道這些文體的代表作家。莊子,司馬相如,陶淵明,李杜,柳永蘇軾周邦彥,白馬關鄭,四大名著。
第三,你得知道這些文體的僅次一級的作家。戰國策、國語、春秋,枚乘、揚雄,鮑照、左思、建安文學、劉琨、郭璞、南北朝民歌,王孟、高氏、韓孟、元白、張王、小李杜,晏殊、張先、李清照、辛棄疾,紀君祥、宮天挺,吳敬梓、蒲松齡
第四,你得知道那個時代,僅次一級的文學問題。比如南北朝志怪小說,唐傳奇,唐詞,宋詩,唐代宋代散文,清朝戲劇。
最後就是理解流派,文學思潮。
不要單個去記,比如你非要把桃花扇,長生殿拿出來,當做重點去記。要放到大的文學史裡面去記。
考試也一樣,沒人會避開一個重點,考一個很小的東西。假如一個時代只能出一題,那明代肯定是小說,不會考你明代詩歌。
⑽ 古代文學學習方法
古代文學的學習方法:
1、文化儲備:
讀者步入欣賞領域之前,對欣賞對象——文本,有著充分的選擇自由。這種選擇,既決定於接受主體的世界觀和人生修養,也取決於接受主體的審美情趣、文化積淀和審美能力。
審美情趣表現為審美偏愛、審美標准和審美理想,還有審美態度。文化積淀主要指讀者知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識儲量。審美能力可以理解為讀者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
2、期待視野:
「期待視野」由接受理論家姚斯提出,是指欣賞之前,讀者心理上對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表現為文體期待、意向期待和意蘊期待3個層次。它決定著閱讀的選著、重點和效果。
問題期待即讀者對文學體裁樣式的期待指向。意向期待即讀者對文學形象的期待指向。意蘊期待即讀者對作品較為深沉的情感、意義的期待指向。
3、發生階段:
文學欣賞的發生階段主要是指讀者通過語言媒介,形成欣賞注意,進而感知文學形象的階段,即「言」、「象」階段。
4、欣賞注意:
把欣賞活動作為一個動力過程,其發動伊始就要注重「欣賞注意」的形成。
5、感知形象:
文學創作是一個創造形象的過程,而文學欣賞則是一個在現形象的過程。
6、發展階段:
文學欣賞的高級階段是對意蘊的深入把握,其間伴隨著兩種心理現象——聯想、想像的展開和情感反應的持續。
7、聯想與想像:
聯想是把兩種事物聯系在一起的想像。廣義的想像包括初級形態的聯想和高級形態的聯想。狹義的想像是指大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又可分為再現性想像和創造性想像。
8、情感反應:
共鳴和凈化是兩種常見的情感反應,是文學欣賞高潮來臨的重要標志。
共鳴是一種心靈感應現象。通常有兩種類型:一是欣賞文學作品時,讀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溝通,交流融會,並同憂同喜。二是欣賞同一部作品時,不同的讀者產生的心理趨同。
凈化是共鳴的進一步發展,是指讀者通過欣賞活動,實現去除雜念、提升人格、趨向崇高的自我教育過程。
9、延留階段:
延留是讀者對文學作品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為主的飛躍,是欣賞活動的最高境界。延留的表現之一是回味;另一種表現是溶入。
(10)學古代文學擴展閱讀:
古代文學一般包括歐洲古代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歐洲古代文學又包括古希臘文學和羅馬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按時間分類,包括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