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學對人的影響包括哪些方面
1、思想來:可以讓人品味到自形形色色的人生:辛酸、幸福、貧賤、富貴,透過文學的窗口,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人生百態,讓我們在紛擾的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困惑的時候更加得當的取捨,以豁達 的心胸去面對。
2、提高個人修養,可以改變人的氣質,提升人格魅力:正如古語所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㈡ 文學對玄學有什麼影響特別是建安文學對正始玄學的影響。大家都在談玄學對文學的影響啊。有沒有相關論著
您的想法很有意思,之前我也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手邊只有本徐公持的魏晉文學史,也只有正統的玄學對文學的影響。但是我覺得文學對思想的作用似乎不是那麼明顯,而且有點講不通,文學與思想在我看來,思想是先於文學出現的,文學作為思想的表達工具可以起到宣傳作用,但說起文學到影響一種思想的改變或形成,必然也是由於指導文學的思想發生了轉變的緣故,歸根到底是思想的影響和變化,文學只是作為一種形式和表達載體。而建安文學與正始玄學的關系,我也似乎只能看出玄學思想是對漢魏風骨的一種反.動,難以推出兩者的因果的關系。
㈢ 文學發展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文學藝術(包括詩)的發展,不外是兩個必要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客觀環境與作家本身。
客觀環境包括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的經濟環境三方面。
政治環境(主要指統治者的態度)之作用於文學的結果是巨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是不爭的事實。《詩經》憑什麼編定?因為統治者專門派人去各諸侯國采風,並命卿士獻詩。漢樂府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以下,政府設立的「樂府」衙門該記第一功。建安風骨源於曹操父子的提倡,格律駢賦之綺盛得力於南朝上層包括風流皇帝們的大力倡導,唐詩的繁榮更得益於統治者的政治扶持。兩宋的皇帝大都是才子,所以宋朝文化輝耀古今。蒙古皇帝愛看戲,元曲因此得以輝煌。明朝朱元璋本人就是制聯高手,對聯之最終貼到家家戶戶的門上也就不足為奇。清朝大興文字獄,一個不小心就會掉腦袋,一幫文化人於是視文學為畏途,便掉頭做起了學問,結果就是清代文學的鮮有可觀。而在我們尾大的人民民主專政的那個文革時代,如果能蹦出首好詩,倒要比白天見到鬼更讓人吃驚了。政治因素之作用於文學,在於他能夠給文學發展提供多大的支持和什麼樣的空間,給文學家多少自由思想自由寫作的權力。正面的政治激助是文學繁盛最直接最強大的動力。
文化環境指作家所身處的時代社會整體文化的豐厚程度,有沒有良好的文化氛圍。一個優秀的作家(包括詩人),不是象蒸包子,一陣大火就可以成籠成籠地出鍋。他需要一個漫長的文化積淀與潤培過程。在文化極度落後的非洲土著部落,你根本就別指望會出來個歌德或者莫泊桑。唐朝建立於618年,可是直到701年才生出來個李白,杜甫更晚,生於712年。去建國已經差不多整一個世紀了。而且若沒有當朝上下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對前代文化的完好傳承,沒有唐初四傑與陳子昂,沈宋輩的奠基鋪路,他們兩位會不會有今天我們看到的這樣偉大成就,還難說得很。納蘭性德的詞都說好,可是滿人入關了一二百年,才就培養出這么一位滿人自己的才子。反觀我們現在,白話文革命成功至今,連一百年都不到,49建政至今也才只有區區五十多年,中間還走了那麼遠一段彎路,遽然就強求他一定要出個蓋世詩豪來,也未免過於苛急。而且現在文學樣式繁多,詩只算其中之一,早失去了唐時一體獨重的榮寵。那時文人,一提到文學就是詩,一天到晚寫的是它,談的是它,碰頭碰臉的總是它,在那樣一個得天獨厚的文化環境里,它如果再不繁榮昌盛倒是沒有天理了。現在則不然,它早沒有了獨霸文壇的優勢,不再千萬寵愛於一身,其他的文學體裁對文學愛好者的吸引,對它來說,是個不可忽視的人才分流。在這樣的基礎上,就更不能強求它一夜之間重振雄風光芒萬丈。所以我並不認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所謂「好日子」是詩歌真正的繁榮。八十年代以前,人們不能說話與寫作,以後呢,人們又為了掙銀子顧不上說話或者瞧不上寫作,於是造成了那段時間的相對熱鬧。然而由於沒有深刻文化積蘊,註定它只是一把虛火。一燃便熄,固其宜也。
㈣ 文學對生活的影響有哪些
文學經典本是內涵和外延相對穩定的一個指稱,但在消費社會和後現代意識及外來理論的沖擊下,文學界對它的態度和理解已十分多樣。我們應通過對以往被認可的文學經典的最高構成要素進行總結,找到文學經典最內在的一致性。歷史性、審美性和超越性是文學經典的最高品格,缺乏歷史深度、精神審美和超越情懷,正是文學經典所不屑和拒絕的低劣形態。這對於當下的文學狀況具有豐富而深遠的啟示。
㈤ 網路文學正面影響的案例
悟空傳,影響了一代人
㈥ 傳統歌曲對中國文學的正面影響
讓同學們不重視中國文學,反而聽那些沒有深意內涵的歌曲。
㈦ 文學對人的影響
文學對人的影響重要的是關於精神,它是人內在的一種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與感性諸多心理因素的有機統一,是人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因而,精神的價值不同於物質的價值,精神價值是內在的、本體的、不斷超越自身的。
文學除了擁有外在的、實用的、功利的價值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擁有內在的、看似無用的、超越功利的價值,即精神價值。
(7)文學正影響擴展閱讀:
1、文學藝術的創造活動是文學藝術家的精神活動,文學作品屬於人類的精神產品,文學藝術的接受鑒賞也屬於人們的精神領域的活動,所以,文學藝術的精神性價值應當是其自身最為內在的、基本的價值所在。
2、藝術,在履行自己的種種「服務」職責時,反而已經忘記了什麼是它自己,而我們在擁有過多「藝術作品」時卻失落了「藝術的精神」。
3、藝術,並不僅僅是工具,甚至也並不總是「作品」。藝術在本質上是一種生存方式,生活態度,生活的內涵,是生命賴以支撐的信仰。
㈧ 文學對人的影響
文學似天邊的復飄雲,讓我們心境坦然制;如果我們對於文學淡然,我們很難真正的體味人生的安詳平和,只有在文學的時間,我們的內心才得到寧靜,才能靜靜品味身邊的歡樂和沉悶,笑對人生,多看點有厚度的文章,逐漸積淀,變得坦然。
㈨ 文學革命論對後世影響
五四文學革命,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一次及其偉大的變革,其影響深遠,具體如下:
1、主張:「五四」的「文學革命」運動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順應了歷史潮流。以胡適的「文學改良」為經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局限性的地方。比如同樣出自胡適的「八不主義」還是側重於文學形式的「改良」。
2、起源:五四文學革命真正的發起人應該是陳獨秀先生。在1917年2月《新青年》發表的《文學革命論》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義,把文學的形式與內容聯系起來,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國民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雖然仍然不夠全面,但是也反映了「五四」文學革命運動民主啟蒙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
3、發展: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各種文化思潮在中國大地颳起風暴。李大釗在《什麼是新文學》中提出應為「社會寫實的文學」,「要具有宏深的思想,學理,堅信的主義,優美的文藝,博愛的精神」。魯迅先生指出,「所以我的意見,以為灌輸正當的學術文藝,改良思想,是第一事。」
4、影響:具體的影響也需要分而談之:
(1)理性精神的張揚:清醒的現實主義理性批判意識,對社會人生的探索與思考。
(2)感傷的時代標志:所謂「彷徨」,所謂一覺醒來,無路可走。所以五四文學時期的作家們往往在作品中表達出自己苦悶、彷徨、感傷的情懷。
(3)突出的個性追求:這個時代可以算得上是「個人」表現得最突出的時期,以散文小品成就最顯著。
(4)多樣的創作形式:現實主義、浪漫主、象徵主義;戲劇,雜文、新月詩派等。
總之,五四運動對反對舊文學,確立新文學,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動作用。此後白話文學作品以各種形式,以其勢不可擋的聲勢開拓了現代文學的新紀元。
5、意義:喚起人民的覺悟。從「五四」的文學革命到今天,盡管時代已經不同,文學的審美追求也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中國現代文學繼承和發展確實從「五四」以來所提倡的優秀傳統。魯迅先生曾經預言:「人國既建,乃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於天下。」當代文學只有時刻不忘「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的使命,才是對「五四」精神最好的繼承。
㈩ 文學對大學生人生的影響
文學在於個人對其欣賞的程度不同而不一樣,所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內雷特》。文學對大學生容的影響也各不相同,經常看武俠小說的,或許在生活中比較活躍。經常看言情的,或許在生活中更加多情善感。不同人看不同書,多多少少在生活中帶有書中的感情色彩。
上述純屬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