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徵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3-15 12:31:09

1. 文學的審美特徵有哪幾點

(1)文學的獨創性。
(2)文學的形象性。
(3)文學的情感性。
文學的本質是審美創造,文學的功能是傳達人們的審美感受和體驗,表現人們的審美理想。一部作品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是否把握了時代脈搏,是否對生活和社會有獨特的觀察和一定的預示,是否能夠引起廣泛的共鳴,並給人某些方面的啟示。

所謂文學的目的就是審美體驗的傳達,而形象正是實現審美體驗傳達的支撐點。個性化的語言是最好的體現。
文學獨特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卻在於傳達人們的情感。文學活動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作家、人物和讀者三種主體的情感。

2. 舉例說明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徵

音樂美:押韻、語音的變異之類的
形式美:「寶塔詩」之類的,比如元稹的《茶版》
賦茶· 一字至七字茶令權

——元稹·唐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3. 舉例說明文學典型的特徵

文學典型的「特徵」具有兩種屬性:一,它的外在形象極其具體、生動、獨特;二,它通過外在形象所表現的內在本質又是極其深刻和豐富的。

例如:

魯迅通過人血饅頭治癆病這件事,揭示了中華民族深刻的歷史教訓和悲劇命運的根源。

阿Q的「精神勝利法」就是這種「總特徵」。他自己一貧如洗,他就想「我兒子會闊得多啦」,罵了別人,覺得自己勝利了。阿q的許多行為都與他的「精神勝利法」息息相關。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寶釵的「世故圓滑」,這些典型特徵使人物形象成為一個鮮·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

作家在創造典型時,只要能准確地捕捉到這個「凝聚點」,加以強化、擴大和生發,就可以成功地塑造出典型來。

(3)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徵擴展閱讀:

恩格斯的「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題,科學地揭示了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辯證關系。

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之間為相互依存的關系。沒有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因為典型人物的刻畫是離不開典型環境的。

典型環境是典型人物賴以生存的現實基礎,沒有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的言談、行動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據和針對性。

馬克思主義典型觀強調的是環境所應當具有的更為本質的聯系,而不在於像上述非馬克思主義者那樣僅關注環境的表面的東西。

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之間具有互動性。典型環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礎。

優秀的文學作品讓它的人物在環繞著他們的特殊環境中形成。

4. 文學典型有什麼特點,我看到有些說是典型環境、典型人物,有些又看到美學、藝術魅力

(一)典型的特徵性所謂「特徵」,是指「組成本質的那些個別標志」,是「藝術形象中個別細節把所要表現的內容突出地表現出來的那種妥帖性」。在希爾特的啟發下,黑格爾把「特徵性」當作藝術創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從外延看,「特徵」可以是一句話、一個細節、一個場景、一個事物、一個人物、一種人物關系等。典型的創造是通過特徵化實現的,「特徵化」在藝術表現中顯示了巨大的能量。如陸游的《示兒》,把臨終的遺言變成千古名篇;契訶夫把「打噴嚏」一個細節,生發成一篇名揚四海的小說;杜甫的《兵車行》,是通過一個場景,給我們留下大唐帝國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歷史畫卷;魯迅通過人血饅頭治癆病這件事,揭示了中華民族深刻的歷史教訓和悲劇命運的根源;尤涅斯庫在《禿頭歌女》中,通過「夫妻對面不相識」的人際關系,讓你產生透心的悲涼。也就是說,上述諸因素無論哪一種被「特徵化」了,都可以產生不朽之作。 所以巴爾扎克說:「特徵」的特點在於「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而文學典型的特徵化原則,是要求調動這一切方面特徵化的表現力為形成文學典型的「特徵性」服務。這樣,對文學典型的「特徵性」,就要分兩個層次來理解了。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寶釵的「世故圓滑」,像王熙鳳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這些典型的「總特徵」,使人物成為獨特的「這一個」,成為一個鮮·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二)典型的豐厚歷史意蘊 人類之所以創造典型這種藝術至境形態,用黑格爾的話來說,是想「從他本身召喚出來的東西」中,「認出他自己」,是為了「觀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因而人類希望能從典型中「欣賞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現實」,典型應當為人類「自己而存在」。說到底,人類創造典型,是為了人類「直觀自身」的審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應該具有的審美認識價值,看一看人是怎樣在歷史和現實中生活的,以及歷史和現實的本來面貌如何。這樣,凡是世界公認的典型,總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性格刻畫,同時顯示了「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從而葆有豐厚的歷史意蘊。魯迅筆下的阿Q這個典型, 同樣表現了巨大的思想深度和豐厚的歷史意蘊。在阿Q的悲劇命運里,就有道不盡的「思想」。僅就大的方面講有: (1)對中國國民性的痼疾的認識; (2)對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和歷史教訓的總結;(3)對辛亥革命時期歷史面貌的認識和中國農村各階層狀況的分析;(4)對農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動性的准確揭示;(5)對「阿Q相」和「精神勝利」的批判;(6)以及由以上方面所顯示的作家思想的睿智、人道的情懷和愛國的赤誠等等。沈雁冰(茅盾)甚至認為,他還有全人類的意義。總之,他是一個說不完道不盡的阿Q。不讀阿Q,何以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不讀阿Q,怎能知道中國人曾經有過怎樣屈辱的歷史和苦難的人生!這便是典型提供的豐厚的歷史意蘊。(三)典型的藝術魅力典型的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典型獨特的審美效果。這種審美效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文學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現出無窮魅力。美國現代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一種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發人們的美感」。而典型卻是按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創造的藝術形象,因而分外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特別具有滿足人類在最充分的意義上「直觀自身」的審美價值。這種藝術魅力首先在於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現的生命的斑斕色彩。文學典型給人提供的精神世界是如此豐富,往往令讀者嘆為觀止。例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她的一顆心顯得那樣晶瑩、那樣高潔、那樣美麗可愛。那是聰慧過人的、詩意充盈的、柔情萬種的、富於幻想的、嚮往著美好愛情的少女之心;又是敏感多思的、眼光超越的、痛苦憂傷的、纏綿悱惻的、嚮往著自由和舒展個性的詩人之心;還是一顆飽讀詩書的、超凡脫俗的、峻逸高潔的、孤獨自傲的、寧折不彎的富於東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第二,典型的藝術魅力還來自它的真實性。這是藝術創造的原則,更是馬克思主義典型觀的核心命題,它為藝術典型規定了嚴格的歷史尺度。要求典型具有的真實性,應含有更豐富深刻的歷史意蘊。他們提倡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希望通過卓越的個性刻畫能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會的真理,體現出歷史的必然趨勢。

5. 文學意境的審美特徵

文學意境的特徵,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情景交融。這是意境創造的表現特徵。比如毛澤東的詞《沁園春 長沙》,就是運用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創造意境的典範。詞的上闋記今游重在寫景,景中有情;下闋記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見景。

2、虛實相生。這是意境創造的結構特徵。如《陌上桑》,詩人通過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失常反應(實)的描寫來烘托羅敷的美貌無比(虛)。

又如《琵琶行》,詩人三次寫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寫月亮的目的卻是為了烘託人物的感情。景是實,而通過景物烘托出來的情則是虛。這與中國繪畫中的渲染烘托有異曲同工之妙。

3、韻味無窮。這是意境的審美特徵。如李商隱的《錦瑟》一詩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譯文: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並不知珍惜。

境外有境,雖有而又飄渺難尋的。這樣的意境如霧里看花,更能讓人回味,引發人的無限審美想像空間。

(5)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徵擴展閱讀

結構特徵

意境的結構特徵是虛實相生。意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較實的因素,稱為 「實境 」。

一部分是 「見於言外 」的較虛的部分,稱為 「虛境」。虛境是實境的升華,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制約著實境的創造和描寫,處於意境結構中的靈魂、統帥地位。

但是,虛境不能憑空產生,它必須以實境為載體,落實到實境的具體描繪上。總之,虛境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在虛境的統攝下來加工,這就虛實相生 「的意境的結構原理。

意境的本質特徵是 「生命律動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們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中,是把宇宙境界與藝術意境視為渾然一體的同構關系。由於宇宙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形式,詩人對宇宙境界的體驗就是一種生命律動的體驗,而意境恰恰就是這種生命律動的表現。

人心雖小,但可以裝得下整個宇宙。詩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創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詩心、宇宙的靈氣。因此我們說,藝術意境本質上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人類心靈的生命律動。文學意境作為一種人類心靈的生命律動,有三個特點:

(1)表真摯之情;

(2)狀飛動之趣;

(3)傳萬物之靈趣。

6. 結合作品論述文學典型的美學特徵

1.提到典型,這是現實主義的范疇
2.美學特徵,素材與題材關系(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精當),形式與內容關系(文學形式是否很好地表達了內容),閱讀效果.

7. 文學形象的審美特徵

藝術形象是文學藝術區別於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的最顯著的特徵。各類藝術形象既有共同的回審美特徵,又有各答自的審美特質。文學形象是以語言為媒介塑造的藝術形象,同其它藝術形象相比。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因此,只認識藝術形象的基本特徵並不等於認清了文學形象的審美特徵

8. 文學典型的美學特徵

(一)典型的特徵性所謂「特徵」,是指「組成本質的那些個別標志」,是「藝術形象中個別細節把所要表現的內容突出地表現出來的那種妥帖性」。在希爾特的啟發下,黑格爾把「特徵性」當作藝術創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從外延看,「特徵」可以是一句話、一個細節、一個場景、一個事物、一個人物、一種人物關系等。典型的創造是通過特徵化實現的,「特徵化」在藝術表現中顯示了巨大的能量。如陸游的《示兒》,把臨終的遺言變成千古名篇;契訶夫把「打噴嚏」一個細節,生發成一篇名揚四海的小說;杜甫的《兵車行》,是通過一個場景,給我們留下大唐帝國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歷史畫卷;魯迅通過人血饅頭治癆病這件事,揭示了中華民族深刻的歷史教訓和悲劇命運的根源;尤涅斯庫在《禿頭歌女》中,通過「夫妻對面不相識」的人際關系,讓你產生透心的悲涼。也就是說,上述諸因素無論哪一種被「特徵化」了,都可以產生不朽之作。 所以巴爾扎克說:「特徵」的特點在於「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而文學典型的特徵化原則,是要求調動這一切方面特徵化的表現力為形成文學典型的「特徵性」服務。這樣,對文學典型的「特徵性」,就要分兩個層次來理解了。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寶釵的「世故圓滑」,像王熙鳳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這些典型的「總特徵」,使人物成為獨特的「這一個」,成為一個鮮·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二)典型的豐厚歷史意蘊 人類之所以創造典型這種藝術至境形態,用黑格爾的話來說,是想「從他本身召喚出來的東西」中,「認出他自己」,是為了「觀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因而人類希望能從典型中「欣賞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現實」,典型應當為人類「自己而存在」。說到底,人類創造典型,是為了人類「直觀自身」的審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應該具有的審美認識價值,看一看人是怎樣在歷史和現實中生活的,以及歷史和現實的本來面貌如何。這樣,凡是世界公認的典型,總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性格刻畫,同時顯示了「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從而葆有豐厚的歷史意蘊。魯迅筆下的阿Q這個典型, 同樣表現了巨大的思想深度和豐厚的歷史意蘊。在阿Q的悲劇命運里,就有道不盡的「思想」。僅就大的方面講有: (1)對中國國民性的痼疾的認識; (2)對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和歷史教訓的總結;(3)對辛亥革命時期歷史面貌的認識和中國農村各階層狀況的分析;(4)對農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動性的准確揭示;(5)對「阿Q相」和「精神勝利」的批判;(6)以及由以上方面所顯示的作家思想的睿智、人道的情懷和愛國的赤誠等等。沈雁冰(茅盾)甚至認為,他還有全人類的意義。總之,他是一個說不完道不盡的阿Q。不讀阿Q,何以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不讀阿Q,怎能知道中國人曾經有過怎樣屈辱的歷史和苦難的人生!這便是典型提供的豐厚的歷史意蘊。(三)典型的藝術魅力典型的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典型獨特的審美效果。這種審美效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文學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現出無窮魅力。美國現代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一種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發人們的美感」。而典型卻是按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創造的藝術形象,因而分外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特別具有滿足人類在最充分的意義上「直觀自身」的審美價值。這種藝術魅力首先在於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現的生命的斑斕色彩。文學典型給人提供的精神世界是如此豐富,往往令讀者嘆為觀止。例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她的一顆心顯得那樣晶瑩、那樣高潔、那樣美麗可愛。那是聰慧過人的、詩意充盈的、柔情萬種的、富於幻想的、嚮往著美好愛情的少女之心;又是敏感多思的、眼光超越的、痛苦憂傷的、纏綿悱惻的、嚮往著自由和舒展個性的詩人之心;還是一顆飽讀詩書的、超凡脫俗的、峻逸高潔的、孤獨自傲的、寧折不彎的富於東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第二,典型的藝術魅力還來自它的真實性。這是藝術創造的原則,更是馬克思主義典型觀的核心命題,它為藝術典型規定了嚴格的歷史尺度。要求典型具有的真實性,應含有更豐富深刻的歷史意蘊。他們提倡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希望通過卓越的個性刻畫能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會的真理,體現出歷史的必然趨勢。

9. 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徵是什麼典型人物典型環境的關系是怎樣的

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徵: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徵;豐富的環境關聯;獨特的藝術魅力。典型人物是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是藝術上最完美、最成功的藝術形象。在典型人物身上應該既有鮮明的獨特個性,又能反映一定歷史條件下的階級、階層或某些社會關系的本質。典型環境是指文學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能夠體現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本質的特定環境,它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關系是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關系,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復存在。一方面,典型人物必須生活在典型環境中,典型環境對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典型環境也只有通過典型人物的活動才能呈現出來,同時,人對他所處的環境又具有某種能動的反作用。 都是書上的老話。你想下一直爭論的「時世造英雄」,英雄跟時世的關系就是典型人物跟典型環境的關系。

10. 文學寫作的審美特徵是什麼

應用文的起源先於文學藝術。人類創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圖是記事,使用的就是應用文。到目前為止,記事的作用給後人留下了重要的歷史見證,是今天人們了解歷史的主要根據。通過文字,把人類的經驗積累起來,得以從書面上了解自己未能經歷的事、未曾有過的知識和經驗。而傳達這些內容的書面文字,基本都是應用類文章。像實用器皿先於藝術品一樣,最早的文字記載,無論是一般的記事、占卜,還是規矩、銘文,都屬於應用文范疇。
具體的應用文概念,許多研究論著多有詮釋:「應用文是指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處理公共事務或私人事務所使用的具有某種慣用格式和直接應用價值的文章,包括機關應用文和私人應用文兩類,或可稱之為公務文書與私務文書。」 [1]這就是我們對起源早、使用廣泛的應用文在今天的理解。應用文在今天,廣泛地被使用於國家政務和一切公私事務中。雖然被看作是「藝文之末品」,可又確實是「政事之先務」、「經國之大業」。應用文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有人以清康熙年間的吳喬在《答萬季野詩問》中的一段話說詩與文之區別:「又問:『詩與文之辨?』答曰:『二者意豈有異?唯是體制辭語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飯不變米形,酒形質盡變。啖飯則飽,可以養生,可以盡年,為人事之正道;飲酒則醉,憂者以樂,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喻「意為米,文為飯,詩為酒」說詩與文的作用,確實是既形象又有道理。意為米,「文」乃米而為炊、炊而為飯,可果腹、養生、盡年,「為人事之正道」,足見其地位的重要。

事實上,正是由於人們對應用文認識越來越深入,所以對應用文及應用文寫作也給予了越來越充分的重視。這不但體現在應用文寫作規律的研究上,也體現在應用文寫作的教學上。

但至今人們對應用文寫作審美規律探討的重視還是很不夠的。出於「美是普遍存在的」這一認識,人們一般都接受「應用文寫作具有審美特徵」這個觀點。但仔細考慮,應用文寫作到底美在哪裡,認識則大不一樣。多數人認為應用文寫作中的美,只不過是表現在文本上的一些形式美而已。包括一些對應用文寫作進行審美研究的人,也多在應用文的形式美上下功夫。有的人則認為,應用文寫作中美的現象是存在的,但和文學藝術相比,對應用文寫作的美學研究不值得「小題大做」。甚至有人對應用文寫作中所謂「審美」研究不屑一顧:應用文美學沒有什麼學問可言。研究應用文審美特徵究竟有什麼意義、價值,這方面的研究是否值得、是否必要,應用文寫作過程究竟體現了怎樣的審美特徵?這些問題都是需要進一步澄清和明確的。

人們需要應用文,就像飢餓時需要吃飯一樣,並不在乎飯的外表性狀。吃的時間長了,就要開始品一品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人們不再停留於以米為炊,簡單的炊而為飯,人們開始講究「美食」,把通常的飲食做成各種精美的工藝品,成為「色、香、味、型」俱佳的美食。在應用文起到它的實際作用的情況下,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飽,而有更進一步的要求。這就像人們在不改變飲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進一步考慮它的「色、香、味、型」,使之成為既可用又可品味、鑒賞的藝術品。也正如普通的水杯加工成精美的藝術品的杯子一樣。看看我們使用的杯子,當然還是既實用又精美的更受歡迎。早期人類使用土陶器盛裝食物,泥碗、泥盆也可以盛裝食物,但後來人們不滿足於這種器物的粗製濫造,於是按照美的規律改變這些器物形狀,以後又出現了陶瓷、彩陶、鎦金、景泰藍等等,這就是人們對實用器物的不斷的審美追求。物質產品尚且這樣注重審美追求,何況作為精神產品的應用文呢!人們對應用文也應該甚至是必須有這種審美的追求:在好用、實用的同時,要提高應用文的品位,把應用文打造成精美的工藝品。

關於「美的規律」馬克思曾經有過精闢的論述。這段論述,包含這樣幾個觀點:第一,美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規律。馬克思在這里並非專門論述美的規律,而是在談到勞動異化時涉及到的。關於勞動異化,馬克思認為有這樣四個方面:一是產品的異化,二是勞動過程的異化,三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四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馬克思是在談到人的本質的異化、論述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時,談到了「美的規律」問題。他認為,有意識的勞動實踐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勞動實踐是人的本質特徵。人在勞動實踐中要遵照一系列的客觀規律,如自然的規律、主體的規律,還有就是「美的規律」。「美的規律」是勞動實踐中所要遵照的規律之一。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里用了一個「也」字,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可以說明,在馬克思看來,美的規律就是勞動實踐的規律之一,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規律。第二,美的規律就是通過勞動實踐,主體的目的、意志、理性與客體的感性特徵達到自由的統一。既然美的規律是人類勞動實踐的規律之一,那麼,什麼是美的規律呢?馬克思提出了這樣的解釋:「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第三,這種美的規律也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的規律之一。就在上述談到勞動實踐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勞動中也按照美的規律生產之後,緊接著馬克思著重從主體的角度、從人的能動性的角度,談到勞動實踐實際上也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這里所說「勞動中也按照美的規律生產」,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勞動,也包括改造社會的勞動;既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通過腦力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應用文寫作也不能例外。

把應用文寫作作為審美對象,還應該仔細做一個界定。「應用文」對於應用文寫作來說,只是應用寫作的成果,是物化了的文本;而「應用文寫作」強調的是應用文的寫作過程,或說是應用文寫作實踐的過程。所以應用文寫作的審美特徵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應用文寫作過程中的審美特徵,主要表現在命題、聚材、構思等方面;二是成品的應用文,即應用文文本的審美特徵,主要表現在文面、形式、語言等方面。

「我們說,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事實上是在說,美是人按照美的規律所創造的形象。」[2]在應用文寫作過程中,包括確定題旨、確定文種、搜集素材、搜集數據、研究思路、研究結構等等,也都是寫作者按照美的規律在創造。

一般來說,寫作動機應該是主體「內在尺度」與自然形式的統一,主體需要、目的與自然規律的統一。但應用文寫作基本上是受命而作,寫作者的寫作動機,與一般的寫作動機是截然不同的。受命與個人需要、個人願望是矛盾的。通常寫文章,總是作者的一種願望或要求,作者的動機和動力是明確的。但應用文寫作,特別是公務應用文寫作,卻總是別人來命題多於自己來命題。別人命題,又要成為自己的一種願望甚至是需求。在受命寫作的情況下,實現上述所說的兩個統一,從美學的角度講,即達到所謂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即真與善的統一。這正是應用文寫作過程中的審美追求,也是受命寫作中解決被動性的關鍵所在。

第一,注重自我修養,增強撰文的主動性。因為「『美的規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指人類按自己內在的要求和理想對審美對象變形和加工的規律。」 [3]所以,美的創造者首先自身要美,要強化內在的美。在確定動機的階段,要求寫作者充分理解自己的工作職責,清楚地意識到隨時接受領導布置的寫作任務,這是自己的天職,是應該應分的工作,也是鍛煉和提高自己的機會。真正把「讓我寫」轉化為「我要寫」,增強寫作慾望,增強主動性,這樣,撰寫中的自覺意識就可以更好地發揮,撰寫高質量的應用文就有了可*的前提。

第二,做好各方面准備,勝任並愉快地接受寫作任務。首先要在精神上做好隨時接受寫作任務的准備;其次,要針對性地在如何撰寫好應用文上下功夫,在能力、技巧上做好准備;再次,還要注意做好寫作資料的准備,必要的情況,必要的數據,要隨時隨地盡量去搜集。確有需要才能勝任愉快,駕輕就熟,優質高效。

第三,樹立寫作目標,打造應用文精品。有一個高遠的目標,才會有更高的進取慾望。應用文撰寫者對每一篇應用文寫作,都要認真、仔細、下足功夫。就是寫一個通知,也要寫得合體、合意、簡潔、曉暢。這樣才能在撰寫時,時時有一個追求,把寫作慾望提得高高的,才能更好地增強自我意識,才能真正調動自己,打造出應用文精品。

應用文寫作過程中的材料工作,也要達到「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即真與善的統一。對於應用文的材料來說,主要是求真、求全、求精。

第一,求真。所有的材料都應該是真實的,既是客觀存在的,又是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另外,真實也要求數據的真實,主要是數據來源有據可查,數字准確無誤。

第二,求全。應用文的材料也要求豐富、全面。除有關各方面材料的搜集,還要注意相關政策法規的准備。

第三,求精。材料的使用,要精挑細選,把真正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材料寫入文章中,使之更生動、更有說服力。

應用文寫作過程中構思的審美追求。應用文審美心理過程……

注釋:
[1]裴顯生、王殿松主編《應用寫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第2頁。
[2]蔣孔陽《美學新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頁。
[3]曾繁仁主編《文藝美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第44頁。
[4]馮貴波《剖析立意與構思的審美活動過程》,《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5]楊恩寰、樊莘森主編《美學教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 參見《應用文閱讀與文學閱讀的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