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全部天文學公式
視星等m和絕對星等M換算的關系式:M=m+5-5lgR
R:距離(以秒差距為單位)
某星最亮時間(北京時間)=(某星赤經時間+某地觀測點與北京的時差+12時)-當天的太陽赤經時間。
z=90度-h
Z是天頂距,H是天體的地平高度
p=90度-赤緯
P是天體的極距,這是赤道坐標系中的一個常用公式
s=t+a
STA分別表示恆星時,,天體時角和赤經。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公式,是我們天文測時的一個關鍵式
北天極地平高度=當地緯度
在天文和地理測量中這是測量某 地緯度的一個公式
天體出沒中天的公式:
cost=-tanφtanδ
cosA=sinδ/cosφ
這是天體上升時時角t當地緯度φ和天體赤緯δ的關系,至於天體上升的時角T和方位角A"由下式求得:
T=-t
A"=360度-A
以地方恆星時S和S'分別表示上升和下落的地方恆星時時刻由
s=t+a得 S=t+a S"=T+a
天體中天的相關公式:
天體上中天時: A=180度
t=0時
z=φ-δ 或 z =δ-φ
天體下中天時: A"=0度
T=12時
z"=180度-φ-δ
天體上中天的高度公式還有另一種表達式:
在天頂之南上中天: h=90-φ+δ
在天頂之北上中天: h=90+φ-δ
開普勒第二定律:vrsinθ=常數(r:從太陽中心引向行星的矢徑長度;θ:行星速度與矢徑之間的夾角)行星與太陽的連線(矢徑)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
開普勒第三定律:T²/a³=4π²/GM(M:太陽質量;G:引力恆量) 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軌道長半軸的立方成正比。
萬有引力定律
表示式為F=GMm/R²(G:引力恆量,大小為6.67×10^-11牛•米²/千克²)
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
H=90°-|φ-δ|(φ:當地地理緯度,永遠取正值;δ:直射點的緯度,當地下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負值)
哈勃定律:河外星系退行速度公式
v=Hr,v是星系退行的速度,H是哈勃常數,當前的估算值為每百萬秒差距每秒70千米,r是距離;
向心力公式
F=mv²/R
第一宇宙速度
V1=√(gR)
第二宇宙速度
V2=√(2GM/r)
相對論中的公式:
靜質量改變m=m0/√[1-(v/c)²]
運動長度變化L=L0/√[1-(v/c)²]
運動時間變化t=t0/√[1-(v/c)²]
相對速度V=(v1+v2)/(1+v1v2/c²)
質能守恆E=mc^2
史瓦西半徑公式:R=2GM/c²
黑洞溫度公式:T=(hc³)/(8πkGM)
黑洞熵公式:S=Akc³/4hG
其中
A為黑洞事件視界面積
R為黑洞半徑
T為黑洞溫度
h為普朗克常數,值為6.626×10^-34焦·秒
c為光速,值為299792458m/s
k為玻爾茲曼常數,值為1.3806505(24) × 10^−23 J/K
G為牛頓引力常數,值為6.672 × 10^-11N
M為黑洞質量
從公式中我們可以得知,黑洞溫度與質量成反比。
暫時想到這些了,有想起來的再補充
⑵ 天文學的分科
天文學的科學分支 :
天文學是公認最古老的科學,但是近年來太空探測計劃及空間望遠鏡不斷有所進展,所以天文學也算是極為現代的一門科學。
按照傳統的科學分類觀念,應該根據它所研究對象的差異來區分。但天文學的分支卻比較特殊,它基本上是按歷史發展和研究方法進行分類的。當然,最終也涉及它們的研究對象──天體。在天文學悠久的歷史中,隨研究方法的改進及發展,先後創立了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和天體物理學。
1.天體測量學
這是天文學中最先發展起來的一個分支,主要任務是研究和測定天體的位置和運動,並建立基本參考坐標系和確定地面點的坐標。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又分為下列二級分支。
(1)球面天文學
為確定天體的位置及其變化,首先要研究天體投影在天球上的坐標表示方式,各坐標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修正,如地球運動和大氣折射所造成的位置誤差,這是球面天文學的研究任務。
(2)方位天文學
對天體在宇宙空間的位置和運動的測定,則屬於方位天文學的研究內容,它是天體測量學的基礎。依據觀測所用的技術方法和發展順序,又可分為
①基本天體測量(精確測定天體的位置和自行,編制各種星表);
②照相天體測量(運用照相技術測定天體的位置,其優點是可直接測定較暗的天體的位置,並在同一種底片上一次測定許多顆恆星);
③射電天體測量(地面接收天體的無線電波並測量射電天體位置);
④空間天體測量學(飛出地球大氣層以外進行測量)。
用上述方法把已經精確測定了位置的天體,作為天球上各個區域的標記,選定坐標軸的指向,在天球上確立一個基本的參考坐標系,用以研究天體在宇宙空間的位置和運動。
(3)實用天文學
以球面天文學為基礎,即以天體作為參考坐標,研究並測定地面點的坐標。其中包括測定原理的研究、測量儀器的構造和使用、觀測綱要的制定、測量結果的數據處理及其誤差改正等問題。根據不同需要,實用天文學又可分為①時間計量;②極移測量;③天文大地測量;④天文導航等。
(4)天文地球動力學
是從研究地球各種運動狀態和地殼運動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次級分支。具體說,它是天體測量學與地學有關分支(如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和氣象學等)之間的邊緣學科。它的研究課題有地球自轉、極移的規律、板塊運動、固體潮、地球結構等。
天體測量學的歷史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為了指示方向、確定時間和季節,古人先後創造出日晷和圭表。經過漫長歷史時期的進步,目前天體測量學的觀測手段,已從可見光發展到射電波段以及其它波段的觀測;在觀測方式上,已由測角擴展到測距;觀測所在地已由固定天文台發展為流動站、全球性組網觀測和空間觀測;觀測精度已接近0.″0001級(測角)和厘米級(測距);觀測的對象也在向暗星、星系、射電源和紅外源等方面擴展。現代天體測量學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觀測精度越來越高。目前正在探索建立更理想的參考坐標系,它必將進一步推動天體測量學,尤其是天文地球動力學的研究和發展。
2.天體力學
天體力學是研究天體運動和天體形狀的科學。它以萬有引力定律為基礎,研究天體在萬有引力和其它力綜合作用下的運動規律、天體自轉和其它引力因素綜合作用所具有的形狀。根據研究的對象、范圍和方法,天體力學又可分為下列二級學科:
(1)攝動理論
研究多個質點在萬有引力相互作用下的運動規律,是天體力學的基本理論之一,即所謂"多體問題"。其中最簡單的一種是 二體問題 ,目前討論最多、用途也最多的是 三體問題 。研究某天體的二體問題軌道在各種因素干擾下的規律,就叫做"攝動理論"。在太陽系內,有大行星運動理論、小行星運動理論、衛星運動理論等。
(2)天體力學定性理論
它並不具體求出天體運動軌道,而是從多體問題的運動方程出發,探討這些軌道的性質。
(3)天體力學數值方法
即天體力學中運動方程的數值解法,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和改進已有的各種計算方法。近年來,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數值方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計算機可以直接快捷地計算出天體在任何時刻的具體位置,使以往大量天體力學的實際問題得以解決。天體力學數值方法屬於定量研究方法。
(4)歷書天文學
根據天體運動理論,從天體的觀測數據確定天體軌道參數,編制各種天體位置表、天文年歷以及推算各種天象。
(5)天體的形狀和自轉理論
自轉運動同天體的形狀有密切關系,而天體的形狀對天體間的吸引力狀況又有影響。因此,自牛頓開創這一理論以來,它主要研究各種物態天體在自轉時的平衡狀態、穩定性以及自轉角速度和自轉軸的變化規律。近年來,利用空間探測技術得到了地球、月球和幾個大行星的形狀及引力場方面的大量數據,為進一步建立這些天體形狀和自轉理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6)天體動力學
人造天體的出現,給天體力學增添了新的重要研究對象,在經典天體力學基礎上,又建立了人造天體的運動理論。人造天體包括各種人造地球衛星、月球火箭和各種行星際探測器。它們在發射時都需設計和確定軌道,這已成為現代天體力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因此,天體動力學是天體力學和星際航行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3.天體物理學 天體物理學是運用物理學的技術、方法和理論,研究天體形態、結構、化學組成、物理狀態和演化規律的科學。它按照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又有下列分支學科:
(1)太陽物理學
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人們可以觀測它的表面細節。對太陽的研究,經歷了從研究它的內部結構、能量來源、化學組成和靜態表面結構,到使用多波段電磁輻射研究它的活動現象及其過程等階段。地球與太陽關系密切,對地球的研究,必須考慮日對地的影響。
(2)太陽系物理學
是研究太陽系內行星、衛星、彗星、流星等各種天體的物理狀況的科學。近年來,對彗星的研究以及對行星際物質的分布、密度、溫度和化學組成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由於行星際探測器的成功發射,人類關於太陽系其它行星的知識日新月異。
(3)恆星物理學
它的研究對象是恆星。銀河系有近2000億顆恆星,其物理狀態千差萬別,除普通恆星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特殊恆星。如亮度呈周期性或不規則變化的變星,亮度突然增強的新星和超新星,密度極大的白矮星和中子星等。它們為研究恆星的形成和演化規律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另外,一些特殊天體上的極端物理條件,是天體物理學家最感興趣而在地球上又無法建立"實驗室"。
(4)星系天文學
是研究星系的結構和演化規律的一個分支,包括對銀河系、河外星系以及星系團的研究。
(5)高能天體物理學
主要研究發生在宇宙天體上的高能現象和高能過程。宇宙中的高能現象和過程多種多樣,其研究對象有超新星、類星體、脈沖星、宇宙X射線、宇宙γ射線、星系核活動等。它是自20世紀60年代後逐漸發展並日益活躍起來的天體物理學中的一個新分支。
(6)恆星天文學
它主要研究銀河系內恆星的分布和運動,以及銀河系的結構等。
(7)天體演化學
研究各種天體以及天體系統的起源和演化,即它們在什麼時候,從什麼形態的物質,以什麼方式形成的;形成後它們又怎樣演變(發展和衰亡)的。其研究內容有太陽系、恆星和星系的起源和演化。
(8)射電天文學
它是通過觀測天體的無線電波來研究天文現象的一門學科。它以無線電接收技術為觀測手段,觀測對象遍及所有天體,從太陽系天體到銀河系,以及銀河系以外的各種觀測目標。
(9)空間天文學
是在高層大氣和大氣外層空間區域進行天文觀測的一門學科。其優越性顯而易見,主要是它突破地球大氣層屏障,擴展了天文觀測波段,取得觀測來自外層空間整個電磁波譜的可能性。此外,還可直接獲取觀測天體的樣品,如從月球採集月岩等,開創了直接探索和研
究天體的新時代。空間天文學研究始於20世紀40年代,從發射探空氣球和探空火箭,到現在的人造地球衛星、登月飛船、行星際探測器、空間實驗室和太空望遠鏡,給空間天文學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上述各天文學研究分支都不是絕對獨立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例如,射電天文學研究太陽的無線電輻射,太陽物理也研究太陽的無線電輻射;恆星物理同天體演化及高能天體物理的研究內容也有許多交叉之處。因此,天文學各分支之間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這里主要根據天文學發展史、研究方法來分類,其中也考慮到觀測手段和研究對象。目前,著名天文學家王綬琯院士對已有的天文學科分類重新做了分析和歸納,包括:理性工具分類、觀測工具分類和研究目標分類。見圖1.1。
理性工具分類為:①天體測量學,②天體力學,③理論天體物理學;觀測工具分類為:①光學天文實測手段②射電天文實測手段③空間天文實測手段④粒子天文實測手段⑤引力波天文實測手段;研究目標分類為:①地外文明②太陽系及行星系統③太陽④恆星⑤銀河系⑥河外天體⑦宇宙大尺度結構⑧宇宙學。
參考網址:
http://wenku..com/link?url=d5Jgrcw_ZVow7Ct2ELCsTF_-
⑶ 天文學主要要掌握哪些知識點
天文學知識
最常識的:
21厘米輻射:由星際空間中寒冷稀薄的氫雲發射的電磁輻射。
3α過程:在核聚變反應中,三個氦核聚合成一個炭核的過程。
3千秒差距旋臂:一團以53公里/秒的速度遠離銀河中心的中性氫雲。
埃:長度單位,1埃=1e-10米,通常用來度量光的波長。
矮新星:會產生周期性的類似新星爆發現象的天體,成因可能是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
氨基酸:組成蛋白質的有機分子。
暗物質:用來填補理論中質量缺陷的假想物質。
暗線光譜:見吸收光譜。
暗星雲:由塵埃和氣體等不發光物質組成的星雲。
奧爾特雲:位於太陽系外層的雲團,被認為是彗星的發源地。
巴爾莫線系:氫原子的一組光譜線,位於可見光和近紫外區。
白矮星:白矮星是內核塌縮後已經死亡的恆星,大小和地球類似。
百萬秒差距(Mpc):一百萬個秒差距。
半長軸:橢圓長軸的一半。
棒旋星系:一種漩渦星系,內部的旋臂呈明顯的棒狀。
暴脹宇宙:一種存在早期膨脹階段的大爆炸宇宙模型。
倍利珠:日全食時通過月球的起伏表面射出的太陽光。
本影,暗影:在影子中,光線被完全遮蔽那個區域。
變星:亮度周期變化的恆星。
標准時:等於時區中央經度上的地方平時。
表岩屑:一種由破碎的岩石屑構成的土壤。
波長:兩個相鄰的波峰或者波谷之間的距離,通常用λ表示。
波長最大值:完全輻射體發射的波譜中能量最大的譜的波長,僅僅與物體的溫度有關。
捕獲假說:一種關於月球起源的理論。
不規則星系:外表不規則的巨大氣體雲,包含大量的星族I和星族II恆星,但沒有旋臂。
長周期變星:光變周期在100到400天的變星。
超導體:對於某些物體,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電阻值將會降為零,處於這種狀
塵埃尾:由塵埃等不帶電物質構成的慧尾。
赤道式裝置:可以在赤經和赤緯方向運動的裝置。
赤緯:用於天球的一種坐標,類似地球上的緯度。
臭氧層:地球大氣層的一層,位於地表以上15-30km,具有吸收紫外線的作用。
春分,春分點:天球上太陽由南半球移向北半球在天赤道上經過的那一點。此時大約是3 月21日左右。
磁層:行星的磁場。
次大氣層:從行星內部逃逸出來的富含二氧化碳的氣體。
次極小:在食變雙星的光變曲線中,較淺的那一次交食。
次鏡:反射望遠鏡中將光線發射到一點以利於觀測的那面鏡子。
大潮:滿月或新月時出現的大幅度的海潮。
大碰撞假說:認為月球形成於一次小行星與地球的碰撞。
大氣窗口:電磁波譜中可以通過地球大氣層的部分,包括射電、紅外和光學波段。
大統一理論:將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統一為一種作用的理論。
帶紋:木星大氣層中的條狀雲帶。
大爆炸理論:一種認為宇宙起源於大爆炸的理論。
燈塔理論:認為脈沖星是自傳的中子星的一種理論。
光年:光在一年中走過的距離。
地方天球子午圈:過天頂和天低的南北方向大圓
地平式裝置:可以在水平和豎直方向移動的望遠鏡系統。
地震波:一種通常在地震時才出現的可以橫穿地球的機械波。
第二星族:含重元素較少的恆星,此類恆星比較老,多分布於銀核和銀韻中。
第一星族:含重元素較多的恆星,此類恆星比較年輕,多分布於銀盤上。
電波星系:一種發射強射電信號的星系。
電磁輻射:在空間中傳播的電磁場。如:光,無線電波
電荷耦合元件( CCD ):半導體光電成像設備。很適用於天文觀測。
電子:一種帶單位負電荷的小質量粒子。
電子伏特:能量單位,等於1單位電子電量乘以1伏特。
冬至,冬至點:天球上太陽距離地球最近的那一點。也就是大約每年12月22日。
動星系核:發出很強輻射的星系。
多普勒效應:由被測物體運動導致的譜線波長變化。
多普勒致寬:由氣體中原子的運動造成的譜線加寬。
發電機效應:一種理論,認為地球磁場是由熔融地核產生的。
發射譜線:由原子輻射出的光子在光譜中產生的亮線。
發射星雲:被恆星的紫外輻射激發而發光的氣體雲。
發射光譜:包含發射線的光譜。
反射望遠鏡:利用反射鏡將光匯聚到焦點上成像的望遠鏡系統。
反射星雲:通過反射星光而發光的星際塵埃雲。
范艾倫帶:由地球磁場俘獲的高能離子形成的輻射帶。
非宇宙學紅移:不是由宇宙膨脹效應所導致的紅移。
分光視差:分析恆星譜線以測定恆星距離的方法。
分光雙星:從子星始向速度的變化而判知的恆星。
分裂假說:一種關於月球起源的假說,認為月球是從地球中分離出去的。
分子雲:包含大量分子的濃密星際氣體雲。
封閉宇宙:一種認為有足夠的物質能夠使宇宙停止膨脹的宇宙模型。
輻射點:發生流星雨的時候,將流星的軌跡反向延長將會匯聚在一點上,這一點稱作輻射點。
輻射紋(月面):隕星撞擊月亮表面的時候,所產生的很多由撞擊彈坑向外輻射的白色條紋 。
輻射壓:當物體的表面吸收了光子以後,會受到一個壓力。
高斯:磁感應強度的單位。
各向同性:宇宙學假設,認為宇宙在各個方向上性質相同。
共同吸積假說:一種認為月球和地球共同形成的理論。
共振:兩個周期運動相互同步的現象。
光變曲線:亮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常用來分析變星和食雙星。
光度:星體在一秒鍾內輻射出的總能量。
光度計:用於測量天體輻射強度的儀器。
光譜型:恆星在哈勃系統中的類型。
光球:太陽的可見表面。
光學雙星:看上去很接近的兩顆恆星,但實際距離可能非常遙遠。
哈勃常數:宇宙學基本參數,用以度量宇宙的大小和年齡。
哈勃定律:星系的退星速度和其距離呈線性關系。v = H0×d 即退行速度v與距離d成正比。
氦閃:在巨星內發生的氦的聚合發應。
寒武紀時期:5-6億年前的地質時期,在這段時期地球上的生命開始大量出現。
核合成:發生在恆星內部和超新星爆發時的重元素合成過程。
褐矮星:是構成類似恆星,但質量不夠大,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的氣態天體。其質量在恆星與行星之間。
赫羅圖:將大量恆星以其光度和表面溫度為橫縱坐標畫成的統計圖 。
黑洞:由大質量恆星塌縮成的特殊天體,具有極強的引力場。
黑體輻射:假設的理想輻射體,其輻射譜僅與溫度有關。
黑矮星:冷卻後的白矮星。
恆星密度函數:用來描述空間中不同類型恆星豐度的函數。
恆星模型:描述恆星內部各層狀態的的一組參數。
恆星年:太陽在天球上連續兩次通過某一顆恆星所用的時間。
恆星日:通過恆星位置確定的地球自轉周期。
恆星視差:判斷恆心距離的方法。
橫向速度:恆星速度在垂直視線方向上的分量。
紅外輻射:波長位於可見光和無線電波之間的電磁波。
紅外輻射:波長位於可見光和無線電波之間的電磁波。
紅移:當源相對於觀測者後退的時候,由它發出的光波的波長會變長。
蝴蝶圖:用來標記太陽黑子分布的圖,形狀類似蝴蝶。
化學演變:在原始地球上復雜分子形成的化學過程。
黃道:太陽在天空走過的軌跡。
黃道帶:天球上以黃道為中心,環繞天球的一個區域。
解像力:望遠鏡分辨觀測對象細節的能力,由物鏡的直徑決定。
金牛座T型星:一種周圍包裹了很多氣體和塵埃的年輕恆星。
金屬:在天文學中,比氦重的元素都叫金屬。
近日點:運行軌道上距離太陽最近的點。
巨大分子雲:質量非常巨大的氣體雲,通常是恆星誕生的場所。
巨星:表面溫度較低的高光度星體,非常巨大(10-100倍太陽直徑)。
距離模數:視星等和絕對星等之差,用來度量天體的距離。
聚光率:衡量望遠鏡聚光能力的量。
絕對零度:溫度的最低值(零下273.15攝氏度)。任何粒子在這個溫度的動能均為零。
絕對熱星等:星體各個波段輻射能量之和所對應的絕對星等。
絕對視星等(MV):將天體置於10個秒差距的距離上所得到的視星等。
均質性:宇宙學的一種假設,認為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勻的。
開爾文溫標:從絕對零度起算的溫標。
開普勒運動:遵從開普勒定律的運動。
考古天文學:主要研究古代天文學和古代文化的學科。
科爾黑洞: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的一個解,用於描述旋轉黑洞。
濾光片:對光波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器件。
脈沖星:短周期射電源,可能是自轉的中子星。
米勒實驗:模擬原始地球環境來合成氨基酸和其它有機物的試驗。
米粒組織:在太陽表面的冷熱氣體對流現象。
明暗界線,晝夜界線:月亮或行星上將晝夜區分開來的大圓。
明線光譜:包含發射線的光譜。(參見:發射線)
木星條紋:木星上與赤道平行的黃白色的環帶。
目視雙星:一種在望遠鏡中可以將兩顆子星分辨開來的雙星系統。
秒差距:以1AU為基線,天體的視差為1弧秒的距離。
牛頓:力的單位。
偶發流星:單個出現的,不屬於任何流星群的流星。
帕申線系:位於紅外波段的一組氫原子光譜。
碰撞致寬:由粒子碰撞導致的光譜線加寬現象。
色指數:恆星顏色的數字度量方法。
平方反比定律:作用強度按距離平方衰減的規律,如:引力。
平太陽日:太陽兩次經過子午線的平均時間間隔。
平坦宇宙:一種基於平直時空的宇宙模型。
譜線輪廓:光強隨波長變化的曲線。
千秒差距(KPC):一千個秒差距,3260光年。
錢德拉賽卡極限:1.4倍太陽質量,白矮星的質量極限。
氫離子區:存在於一顆高溫恆星周圍的電離氫區域。
秋分點:太陽自北向南穿越天赤道的點。
球粒:隕石中的球狀玻璃質物體,由硅酸鹽溶解形成。
球粒隕石:包含球粒和可揮發物的隕石。
球面像差:與物高無關而與入射光瞳口徑三次方成正比的像差。
球狀星團:在幾十光年的球型範圍內包含幾萬到幾十萬顆恆星。
全食:日全食--從地球上看,月亮將太陽明亮的表面完全擋住而失去光芒。
日環食:太陽光球層以環狀出現在月球周圍的日食現象。
日冕:較暗的太陽外層大氣。由稀薄的高溫離子氣體構成。
日冕洞:在x射線波段觀察到的太陽表面的黑暗區域。
儒略歷:公元前46年編制的歷法。
賽曼效應:當原子處在磁場中的時候,它的譜線將會分裂成很復雜的成分。
叄軸橢球:三個軸都不相等的幾何固體球。
沙羅周期:古巴比倫人發現日月食具有223個朔望月的周期,這223個朔望月正好等於18年 。
閃焰耀斑:一種太陽表面的劇烈爆發現象。
甚長基線干涉儀(VLBI):一種為了將射電源的細節看得更清楚而將射電望遠鏡之間的距離 。
生光:發生食的時候,當太陽的邊緣從月亮後面剛剛露出來的時刻。
石隕鐵:主要成分為鐵和石頭的隕石。
石質隕石:主要成分為石頭的隕石。
食雙星:雙星系統的兩顆成員星可以相互遮掩。
史瓦西半徑:黑洞周圍視界的半徑。
事件視界:黑洞的邊界,在邊界內發生的事件不能被邊界外的觀測者所看到。
視差:由於觀測者位置的變化而導致觀測目標位置發什的變化。
視目視星等(mv):人眼看到的天體的亮度。
視相,大氣寧靜度:它是大氣寧靜度的一種量度,同大氣湍流分布和變化密切相關。
視向速度,徑向速度:運動天體靠近或遠離地球的速度。
受激原子:核外電子躍遷到高能態的原子。
疏散星團:由10 到10000顆星組成的比較鬆散的集合體。
束縛能:使電子從原子脫離所需要的能量。
雙生子佯謬:當一對孿生兄弟的其中一個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之後會比另外一個年輕。
雙星:兩顆比較接近、繞著共同質量中心旋轉的恆星。
水洞:在射電觀測中,波長介於21厘米氫線和18厘米羥基線之間的電磁波譜。
速度:衡量物體運動快慢和方向改變的量。
速度彌散度方法:一種通過測量星系內的速度分布來確定星系質量的方法。
歲差:地球自轉方向的緩慢變化。
太陽常數:從大氣外測量得到的太陽總輻射量。
太陽風:從日冕逃逸出來吹遍整個太陽系的高能粒子流。
太陽星雲理論:一種認為太陽系內的行星同太陽都是在同一個星雲中形成的理論。
碳氮氧循環:恆星中發生的一種核反應。
碳引爆:在巨星內部發什的炭聚合反應,可能是部分超新星爆發的原因。
特洛伊小行星:位於木星軌道上超前或者落後木星60度的拉格朗日點上的小行星。
天底:天球上和天頂相對的點。
毫微米:10e-9米。
星雲:宇宙中的塵埃氣體雲。
天頂:天球上位於觀測者頭頂正上方的那一點--方向同地心引力方向相反(參見 天底 )
天頂角:天頂方向和所測量物體方向所夾的球面角。
天球:假想中的一個半徑很大的球,所有天體都位於球上。用於標定天體位置。
天球赤道:想像中的一條線,是地球赤道向外延伸和天球的交線。
天文單位:日地之間的平均距離。大約是1.5e8 km。
同位素:具有相同質子數不同種子數的原子。
脫離速度:物體要脫離某一星體表面所需的最小速度。
橢圓星系:沒有懸臂,外形成橢圓狀的星系。
韋得曼花紋:鐵隕星中由於鎳鐵合金的存在而形成的一種區域性花紋。
未壓縮密度:再沒有重力壓縮下的行星質量。
溫度:一種衡量物質內部分子或原子的隨即運動速率的物理量。
穩態學說:一種認為宇宙不再進化發展的理論。
無球粒隕石:不包含球粒隕石或可揮發物的石質隕石。
西佛星系:一種非正常星系,它們通常具有很高的亮度和一個很小的亮度波動的星系核。
吸積:固體顆粒聚集成較大的顆粒。
吸積盤:在緻密天體周圍形成的氣體盤。
吸收光譜:有吸收線的光譜。
吸收譜線:由於光子被原子或分子吸收而產生的光譜中的暗線。
夏至,夏至點:天球上太陽距離地球最遠的那一點。也就是大約每年6月22日。
相對論性噴流模型:一種解釋類星體超光速噴流現象的模型。
相對年齡:通過其它特徵判斷的地理年齡。
像加強器:在望遠鏡上使用的一種用來提高星像亮度的電子儀器。
消光:由介質造成的光線減弱現象。
消色差透鏡:由多個透鏡組成的光學器件,可以消除色差。
小行星:一種小天體,大量存在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
蠍虎BL天體:類似類星體的一種奇怪天體。
斜長石:在月球高地上常見的一種礦石,由幾種硅酸鹽組成。
新星:一種星體光度突然增大現象,成因可能是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爆發。
星等:標記天體亮度的標准,星等越大則星越暗。
星際紅化:由於藍光被星際介質散射所造成的星像紅化現象。
星際介質:在星際空間存在的氣體和塵埃。
星際吸收線:在恆星光譜中由於星際氣體吸收而產生的暗線。
星際吸收線:在恆星光譜中由於星際氣體吸收而產生的暗線。
星群:和星座類似的用來標記一群恆星的符號。
星協:沒有聚集成星團但有相同運動趨勢的恆星群體。
星座:用以標記一組恆星的名稱。通常使用神話人物。
行星狀星雲:受中心高溫天體的輻射所激發而發光的氣體殼層,看上去類似行星。
玄武岩:一種由岩漿形成的火山岩。
旋臂:漩渦星系中由亮星、亮星雲、氣體、塵埃所構成的,由星系中心延伸到星系邊緣。
壓力致寬:由於恆星大氣中的壓力而導致的譜線加寬現象。
掩星:一顆天體將另一顆天體遮蓋的現象。
液態金屬氫:氫在高壓下的一種狀態,具有良好的導電性。
一般性原則:一種認為可以將地球上的物理定律應用到宇宙任何角落的假設。
音叉圖:一種星系分類方法--將星系分成橢圓星系、漩渦星系、不規則星系。
銀冕:低密度的銀暈外層。
引力波:由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引力能傳播方式。
引力紅位移:由於光子脫離重力場所造成的波長增加現象。
隱帶:銀河周圍的那些由於河內塵埃阻擋而看不到其它星系的區域。
宇宙射線:闖入地球大氣層的高速粒子。
宇宙學:研究宇宙的規律、起源和演化的科學。
原恆星:正在塌縮形成恆星的氣體雲。
原始大氣層:地球最早的大氣,由原是太陽星雲的物質構成。
原始黑洞:在大爆炸初期形成的小質量黑洞。
日珥:太陽表面的一種劇烈爆發現象。
遠日點:在運動軌道上距太陽距離最遠的點。
月海:月球表面的低地。
質光關系:對於一般恆星存在的質量越大光度越大的關系。
月食:當月球進入地球陰影時所產生的現象。
躍遷:電子由一個能級躍向另一個能級的運動。
隕石:在大氣層中沒有被燒盡而落到地面上的流星。
暈:漩渦星系外層的球狀區域。
再發新星:每隔幾年就要爆發一次的恆星。
臟雪球理論: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彗星結構理論。
造父變星:一種光變周期在1-60天之間的變星,其光變周期和光度有確定關系。
折射望遠鏡:通過透鏡折射光線成像的望遠鏡系統。
哲倫雲:距離銀河系較近的不規則星系,在南天可見。
針狀體:位於太陽色球層上,像針一樣纖細的發射物。
振盪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會在大爆炸和大擠壓之間來回震盪的宇宙模型。
震波儀:一種紀錄地震波的儀器。
轉離點:赫羅圖上恆星由主序轉向紅巨星的轉折點。
質子:氫原子核,帶有一個單位正電荷的核子。
緻密星體:由塌縮形成的天體,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中子:質量接近質子,不帶電的核子。
中子星:一種幾乎全部由中子構成的高密度天體。
重力加速度:由重力引起的加速度,通常用來描述星體表面重力的大小。
周光圖:標明造父變星周光關系的圖表。
主動光學:由計算機控制的光學系統,可以通過隨時調整系統參數達到最佳成像效果。
主星序:赫羅圖上從左上到右下的一條帶狀區域,90%的恆星都集中在這里。
轉移鍾:一種可以使望遠鏡固定指向某一顆恆星的裝置。
紫外輻射:一種波長比可見光略短,比X射線略長的電磁波。
自持續恆星形成:一種可以用來解釋旋臂存在的機制。
自適應光學:可以部分消除大氣擾動的望遠鏡成像系統。
自行:天體位置在天球上的變化。
⑷ aristarchus天文學啥意思
這其實是一個人名。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生於公元前315年,死於公元前230年,薩摩斯人(愛琴海薩摩斯島)。他是古希臘第一個著名的天文學家。 阿利斯塔克曾就學於雅典學園。他曾經提出了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的最有獨創性的科學假說。他是歷史上最早提出日心說的人,也是最早測定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距離的近似比值的人。阿利斯塔克認為,地球每天在自己的軸上自轉,每年沿圓周軌道繞日一周,太陽和恆星都是不動的,而行星則以太陽為中心沿圓周運轉。這是古代最早的樸素日心說思想。
他開創了太陽、月亮與地球距離之比以及太陽、月亮、地球三者大小之比的測量,在留存至今的著作《論日月的大小和距離》中,求得日地距離為月地距離的18-20倍,太陽直徑為月球直徑的18-20倍以及為地球直徑的6-7倍。盡管這些結果與實際值相差甚遠,但他是第一個認識到太陽遠比地球大得多的人。他很可能因此邏輯地推論大的東西不能繞小的東西轉動,從而提出了古代的日心說:恆星和太陽靜止不動,地球和行星在以太陽為中心的不同圓軌道上繞太陽轉動,地球還每天繞軸自轉一周。因此,恩格斯稱他為「古代的哥白尼」。這種方法應用了一千多年。他還提出過一種方法,測定月食時月球視直徑和地影直徑的比例,以確定月地距離。這個方法後為喜帕恰斯所採用。此外,他還開創了三角計算,導出了不等式。
阿利斯塔克所著《論日月大小和距離》一書流傳至今。在這一著作中,他應用幾何學知識在科學史上第一次試圖測量日、月和地球之間的距離。他設想在上、下弦,即月半圓時,日、月和地球應當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通過測量日、月和地球距離的角距,就可以測算太陽和月亮的相對距離。他根據測得的角度87°,算出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是月亮與地球距離的19倍。他又根據日食情況,推得太陽直徑是月球直徑的19倍。他在月食時又計算了地球影子的寬度,得出地球直徑是月球直徑的3部。阿利斯塔克認為,如果假設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都圍繞太陽旋轉,而恆星因為看上去不動而無限遙遠,那麼天體運動就非常容易理解。
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說經阿基米德的介紹,當時曾有一定的影響,但遭到了宗教勢力的反對。日心說思想在當時沒有為人們所接受。但是對於太陽和月亮的大小以及它們與地球間距離的測量工作,卻始終有人進行著。 為了進行上述的測量,首先要測量地球的大小。這項工作最早是由昔蘭尼人埃拉托斯特尼進行的。尼西亞人希帕克也繼承了阿利斯塔克的測量工作,他所測得的結果要精確得多,和現代計算結果已很相近。
⑸ 中心軸是什麼
「中心軸」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版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
中心軸:般是指把平面或立體分成對稱部分的直線;是指一個物體或一個三維圖形繞著旋轉或者可以設想著旋轉的一根直線,也叫軸線。
⑹ 半長軸的天文學
值得注意的是,在軌道上的天體和主要的天體環繞著質心運動的路徑都是橢圓形。在天文學上的半長徑總是主、伴兩星之間的距離,因此行星的軌道參數都是以太陽為中心的項目。在主體為中心和絕對軌道之間的差別通過對地月系統的認是說明可以有更清楚的認識。質量的比是81.30059,地心的月球軌道半長軸是384,400公里;另一方面,質心的月球軌道半長軸是379,700公里,兩著的差別是4,700公里。月球相對於質心的平均軌道速度是1.010公里/秒,地球是0.012公里/秒,兩者之和是1.022公里/秒;同樣的,以地心的半長軸得到的月球軌道速度也是1.022公里/秒。
⑺ 解釋一下這幾個天文學專業術語
寒武紀生物大爆炸:
大約6億年前,在地質學上稱做寒武紀的開始,絕大多數無脊椎動物門在幾百萬年的很短時間內出現了。這種幾乎是「同時」地、「突然」地出現在寒武紀地層中門類眾多的無脊椎動物化石(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和環節動物等),而在寒武紀之前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卻找不到動物化石的現象,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達爾文在其《物種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這一事實,並大感迷惑。他認為這一事實會被用做反對其進化論的有力證據。但他同時解釋到,寒武紀的動物一定是來自前寒武紀動物的祖先,是經過很長時間的進化過程產生的;寒武紀動物化石出現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紀動物化石的缺乏,是由於地質記錄的不完全或是由於老地層淹沒在海洋中的緣故。
中子星,
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恆星在核心的氫於核聚變反應中耗盡,完全轉變成鐵時便無法從核聚變中獲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可能導致外殼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產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據局恆星質量的不同,整個恆星被壓縮成白矮星、中子星以至黑洞。白矮星被壓縮成中子星的過程中恆星遭受劇烈的壓縮使其組成物質中的電子並入質子轉化成中子,直徑大約只有十餘公里,但上頭一立方厘米的物質便可重達十億噸,且旋轉速度極快,而由於其磁軸和自轉軸並不重合,磁場旋轉時所產生的無線電波可能會以一明一滅的方式傳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故又譯作波霎。
中子星的密度為10的11次方千克/立方厘米, 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質量竟為一億噸之巨。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同黑洞一樣,也是20世紀60年代最重大的發現之一。 乒乓球大小的中子星相當於地球上一座山的重量。這是20世紀激動人心的重大發現,為人類探索自然開辟了新的領域,而且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
超新星爆炸
有時在某一星區突然看到一顆原來沒有的亮恆星,經過幾天到幾個月,它又慢慢看不見了。因此,古人就把這類星叫新星。其實,它不是「新產生」的恆星,而是原來就有一顆可能是暗弱的恆星。由於它突然爆發,向外拋射大量物質,光度大增,在一兩天內光度增加十幾個星等,也就是亮度增長幾萬倍,使人們誤認為「新產生」了恆星。超新星。在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晚期,內部不能產生新的能量,巨大的引力將整個星體迅速向中心坍縮,將中心物質都壓成中子狀態,形成中子星,而外層下坍的物質遇到這堅硬的「中子核」反彈引起爆炸。這就成為超新星爆發,質量更大時,中心更可形成黑洞。
⑻ 天文學的基礎知識
天文學(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律等。主要通過觀測天體發射到地球的輻射,發現並測量它們的位置、探索它們的運動規律、研究它們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內部結構、能量來源及其演化規律。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天文學就有重要的地位。
天文學是人類運用所掌握的最新的物理學、化學、數學等知識以及最尖端的科學技術手段,對宇宙中的恆星、行星、星系以及其它像黑洞等天文現象進行專業研究的一門科學。它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集人類智慧之大成的綜合系統。(七大基礎學科依次為數學、邏輯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
天文學是以觀察及解釋天體的物質狀況及事件為主的學科,通過觀測來收集天體的各種信息。因而對觀測方法和觀測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學家努力研究的一個方向。天文學主要研究天體的分布、運動、位置、狀態、結構、組成、性質及起源和演化。 天文學的一個重大課題是各類天體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學和其他學科一樣,都隨時同許多鄰近科學互相借鑒,互相滲透。天文觀測手段的每一次發展,又都給應用科學帶來了有益的東西。
天文學的研究對於人類的生活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對於人類的自然觀有很大的影響。古代的天文學家通過觀測太陽、月球和其他一些天體及天象,確定了時間、方向和歷法。這也是天體測量學的開端。如果從人類觀測天體,記錄天象算起,天文學的歷史至少已經有5、6千年了。天文學在人類早期的文明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歐洲的巨石陣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遺址。哥白尼的日心說曾經使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康德和拉普拉斯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在十八世紀形而上學的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 牛頓力學的出現,核能的發現等對人類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聯系。當前,對高能天體物理、緻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極大地推動現代科學的發展。對太陽和太陽系天體包括地球和人造衛星的研究在航天、測地、通訊導航等部門中都有許多應用。
天文學循著觀測-理論-觀測的發展途徑,不斷把人的視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處。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天文學的研究對象從太陽系發展到整個宇宙。現在天文學按研究方法分類已形成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和天體物理學三大分支學科。按觀測手段分類已形成光學天文學、射電天文學和空間天文學幾個分支學科。
⑼ 天文學都包括哪些門類
天文學的科學分支 :
天文學是公認最古老的科學,但是近年來太空探測計劃及空間望遠鏡不斷有所進展,所以天文學也算是極為現代的一門科學。
按照傳統的科學分類觀念,應該根據它所研究對象的差異來區分。但天文學的分支卻比較特殊,它基本上是按歷史發展和研究方法進行分類的。當然,最終也涉及它們的研究對象──天體。在天文學悠久的歷史中,隨研究方法的改進及發展,先後創立了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和天體物理學。
1.天體測量學
這是天文學中最先發展起來的一個分支,主要任務是研究和測定天體的位置和運動,並建立基本參考坐標系和確定地面點的坐標。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又分為下列二級分支。
(1)球面天文學
為確定天體的位置及其變化,首先要研究天體投影在天球上的坐標表示方式,各坐標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修正,如地球運動和大氣折射所造成的位置誤差,這是球面天文學的研究任務。
(2)方位天文學
對天體在宇宙空間的位置和運動的測定,則屬於方位天文學的研究內容,它是天體測量學的基礎。依據觀測所用的技術方法和發展順序,又可分為
①基本天體測量(精確測定天體的位置和自行,編制各種星表);
②照相天體測量(運用照相技術測定天體的位置,其優點是可直接測定較暗的天體的位置,並在同一種底片上一次測定許多顆恆星);
③射電天體測量(地面接收天體的無線電波並測量射電天體位置);
④空間天體測量學(飛出地球大氣層以外進行測量)。
用上述方法把已經精確測定了位置的天體,作為天球上各個區域的標記,選定坐標軸的指向,在天球上確立一個基本的參考坐標系,用以研究天體在宇宙空間的位置和運動。
(3)實用天文學
以球面天文學為基礎,即以天體作為參考坐標,研究並測定地面點的坐標。其中包括測定原理的研究、測量儀器的構造和使用、觀測綱要的制定、測量結果的數據處理及其誤差改正等問題。根據不同需要,實用天文學又可分為①時間計量;②極移測量;③天文大地測量;④天文導航等。
(4)天文地球動力學
是從研究地球各種運動狀態和地殼運動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次級分支。具體說,它是天體測量學與地學有關分支(如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和氣象學等)之間的邊緣學科。它的研究課題有地球自轉、極移的規律、板塊運動、固體潮、地球結構等。
天體測量學的歷史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為了指示方向、確定時間和季節,古人先後創造出日晷和圭表。經過漫長歷史時期的進步,目前天體測量學的觀測手段,已從可見光發展到射電波段以及其它波段的觀測;在觀測方式上,已由測角擴展到測距;觀測所在地已由固定天文台發展為流動站、全球性組網觀測和空間觀測;觀測精度已接近0.″0001級(測角)和厘米級(測距);觀測的對象也在向暗星、星系、射電源和紅外源等方面擴展。現代天體測量學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觀測精度越來越高。目前正在探索建立更理想的參考坐標系,它必將進一步推動天體測量學,尤其是天文地球動力學的研究和發展。
2.天體力學
天體力學是研究天體運動和天體形狀的科學。它以萬有引力定律為基礎,研究天體在萬有引力和其它力綜合作用下的運動規律、天體自轉和其它引力因素綜合作用所具有的形狀。根據研究的對象、范圍和方法,天體力學又可分為下列二級學科:
(1)攝動理論
研究多個質點在萬有引力相互作用下的運動規律,是天體力學的基本理論之一,即所謂"多體問題"。其中最簡單的一種是 二體問題 ,目前討論最多、用途也最多的是 三體問題 。研究某天體的二體問題軌道在各種因素干擾下的規律,就叫做"攝動理論"。在太陽系內,有大行星運動理論、小行星運動理論、衛星運動理論等。
(2)天體力學定性理論
它並不具體求出天體運動軌道,而是從多體問題的運動方程出發,探討這些軌道的性質。
(3)天體力學數值方法
即天體力學中運動方程的數值解法,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和改進已有的各種計算方法。近年來,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數值方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計算機可以直接快捷地計算出天體在任何時刻的具體位置,使以往大量天體力學的實際問題得以解決。天體力學數值方法屬於定量研究方法。
(4)歷書天文學
根據天體運動理論,從天體的觀測數據確定天體軌道參數,編制各種天體位置表、天文年歷以及推算各種天象。
(5)天體的形狀和自轉理論
自轉運動同天體的形狀有密切關系,而天體的形狀對天體間的吸引力狀況又有影響。因此,自牛頓開創這一理論以來,它主要研究各種物態天體在自轉時的平衡狀態、穩定性以及自轉角速度和自轉軸的變化規律。近年來,利用空間探測技術得到了地球、月球和幾個大行星的形狀及引力場方面的大量數據,為進一步建立這些天體形狀和自轉理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6)天體動力學
人造天體的出現,給天體力學增添了新的重要研究對象,在經典天體力學基礎上,又建立了人造天體的運動理論。人造天體包括各種人造地球衛星、月球火箭和各種行星際探測器。它們在發射時都需設計和確定軌道,這已成為現代天體力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因此,天體動力學是天體力學和星際航行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3.天體物理學 天體物理學是運用物理學的技術、方法和理論,研究天體形態、結構、化學組成、物理狀態和演化規律的科學。它按照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又有下列分支學科:
(1)太陽物理學
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人們可以觀測它的表面細節。對太陽的研究,經歷了從研究它的內部結構、能量來源、化學組成和靜態表面結構,到使用多波段電磁輻射研究它的活動現象及其過程等階段。地球與太陽關系密切,對地球的研究,必須考慮日對地的影響。
(2)太陽系物理學
是研究太陽系內行星、衛星、彗星、流星等各種天體的物理狀況的科學。近年來,對彗星的研究以及對行星際物質的分布、密度、溫度和化學組成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由於行星際探測器的成功發射,人類關於太陽系其它行星的知識日新月異。
(3)恆星物理學
它的研究對象是恆星。銀河系有近2000億顆恆星,其物理狀態千差萬別,除普通恆星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特殊恆星。如亮度呈周期性或不規則變化的變星,亮度突然增強的新星和超新星,密度極大的白矮星和中子星等。它們為研究恆星的形成和演化規律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另外,一些特殊天體上的極端物理條件,是天體物理學家最感興趣而在地球上又無法建立"實驗室"。
(4)星系天文學
是研究星系的結構和演化規律的一個分支,包括對銀河系、河外星系以及星系團的研究。
(5)高能天體物理學
主要研究發生在宇宙天體上的高能現象和高能過程。宇宙中的高能現象和過程多種多樣,其研究對象有超新星、類星體、脈沖星、宇宙X射線、宇宙γ射線、星系核活動等。它是自20世紀60年代後逐漸發展並日益活躍起來的天體物理學中的一個新分支。
(6)恆星天文學
它主要研究銀河系內恆星的分布和運動,以及銀河系的結構等。
(7)天體演化學
研究各種天體以及天體系統的起源和演化,即它們在什麼時候,從什麼形態的物質,以什麼方式形成的;形成後它們又怎樣演變(發展和衰亡)的。其研究內容有太陽系、恆星和星系的起源和演化。
(8)射電天文學
它是通過觀測天體的無線電波來研究天文現象的一門學科。它以無線電接收技術為觀測手段,觀測對象遍及所有天體,從太陽系天體到銀河系,以及銀河系以外的各種觀測目標。
(9)空間天文學
是在高層大氣和大氣外層空間區域進行天文觀測的一門學科。其優越性顯而易見,主要是它突破地球大氣層屏障,擴展了天文觀測波段,取得觀測來自外層空間整個電磁波譜的可能性。此外,還可直接獲取觀測天體的樣品,如從月球採集月岩等,開創了直接探索和研
究天體的新時代。空間天文學研究始於20世紀40年代,從發射探空氣球和探空火箭,到現在的人造地球衛星、登月飛船、行星際探測器、空間實驗室和太空望遠鏡,給空間天文學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