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被稱為「張學祖師爺」的學者是( )
夏志清。
夏志清,原籍江蘇吳縣(今蘇州),1921年生於上海浦東。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獎學金赴美深造,1952年獲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1962年應聘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文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為教授,1991年榮休後為該校中國文學名譽教授。2006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2013年12月29日(當地時間),在美國紐約去世,享年92歲。
(1)文學的前途擴展閱讀
夏志清著述甚豐,英文著作還有《中國古典小說》(1968年),《夏志清論中國文學》(2004年),此外港台出版的中文論文集有《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0)、《文學的前途》(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4)、《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印象的組合》(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1983)《夏志清文學評論集》(台北:聯合文學雜志社,1987)、《新文學的傳統》等。
《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繁體字本於1979年和1991年分別在香港(友聯出版社)和台灣出版,2001年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又出版了中譯繁體字增訂本,中譯簡體字增刪本則於2005年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在大陸出版。
⑵ 學文學什麼專業好
有這樣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只不過是對文學的一個偏見,但是不可否認,現實就是這樣子的,既然你學的是文學專業,我想你對它的興趣就不用別人說了,這樣的話,我想你就沒有必要問學文學的前途了,雖說文學方面找工作是難一些,但只要你喜歡,你就會很用心的去做的,不是嗎?建議你以後在文字方面發展,比如說慢慢做到編輯就OK了,不知道我說的有沒有冒犯到你,但請相信一個事實,我也是一個熱愛文字的人,相信文字能夠改變任何事!!!
⑶ 能發揮文學特長,工作還比較穩定的職業有什麼
文學特長的話,編輯和自由撰搞人比較適合。前提是要真特長不是半桶水的「愛好」
記者要看你在哪類媒體
總的來說
各類網路/傳統編輯
文檔管理崗
作家
老師
文秘
很多都可以,不考慮能否應聘的問題總的來說編輯和老師是最好的,地位和職業前途都比較光明。
⑷ 玄幻文學的前途
在我的認為中,《紫川》是目前最經典的玄幻小說了。
玄幻小說現在逐漸步入低潮,我相信過不了多久,玄幻小說還是會上歷史的最高舞台的。而網游小說只是暫時流行罷了,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價值。玄幻小說中對人性的深刻描寫,對現實的抨擊,對人自由,強大,博學的嚮往總會被大多數世人認可,堅持就是勝利,時間檢驗真理。
支持玄幻,用優秀作品引領潮流。。。。
⑸ 卡爾維諾是一本書還是一個人的名字
人名。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義大利新聞工作者,短篇小說家,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滿想像的寓言作品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義大利小說家之一。 他有句名言:「我對文學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著只有文學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給予我們的感受。」
《通向蜘蛛巢的小路》、《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和《分成兩半的子爵》、《宇宙奇趣》、《時間零》、《看不見的城市》、《觀察者》......
⑹ 古漢語文學的前途究竟在何方
學中文(漢語言文學)專業,不是要你畢業後到各行各業去普及漢語言文學專知識,特別是不需要屬你到要計算機等級證書和英語等級證書的單位去就業。
那麼,學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去干什麼?
一是繼續深造,掌握更深的知識,到漢語言文學研究部門去工作。
二是學精弄通,當一個大學的漢語言文學教授也不錯啊。
三是中小學的語文教材有那麼多的古代語言、古典文學的知識需要講授,我們都是從小學、中學念出來的,難道教我們的老師能百歲不老嗎?他們的事業由誰來繼續?
四是世界性的漢語熱潮正在興起,外國的中小學和大學有的都開設了漢語課,如果條件具備,不妨到外國去教學。
五是國家公務員都必須具備較為深厚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起草文件、處理公務,有沒有語言文學知識差別遠了去了,完全可以大有作為。
六是國內大中型企業的文秘、人事管理人員,只有具備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和書面),才能擔當起崗位的重任。
路子這么多,有的家長和同學卻在那裡發愁,實在是一種世俗的短見在作怪。建議你發展自己的愛好,在古代語言文學的學習和研究上取得驕人的成績。
⑺ 請問當代的女性文學是怎樣的
記得朋友們調侃起來,時常一起對文學青年做不恭的非議,進而表決心「杜絕找文學女青年做戀人」。固然有玩笑成分,細想,的確不是對她們的不敬,卻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因為總覺得文學女青年都太優秀了,太敏銳了……
文學本是普世的東西,為何單要有個「女性文學」的概念呢?既然不是專給女性看的,而僅僅指作者性別特徵,那就說明女性文學有獨樹一幟的必要。女性文學自然要少於非女性文學,重點提示出來才彰顯對女性的尊重;更何況,女性文學的優點是男性作者所不及的。歷史上咱們也不乏才女,盡管過去給予女性的空間過於狹小,但想來,幾乎沒有什麼其他的東西比文學更能把女性的美麗流傳得這樣堅韌和優雅。
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女性文學發端於新文化運動及「五四」,也雖然已有的解釋優點俗套,但畢竟脫不過社會環境、思想風潮對文學題材形式的變革而給予的自由的催生。就象打開的窗戶、就象設下了舞台,被壓抑許久的女性對於文學的稟賦順其自然地薄發。陳衡哲、冰心、廬隱、馮沅君乃至丁玲好象還有石評梅,都是應時而生的風氣先者,隨後的更多如蘇雪林、白薇、凌叔華等顯現在那時如星斗燦爛的文壇。不得不說,時局的動盪、家國的飄零培養著也戕害著女性文學的發展。救亡壓倒啟蒙的同時,也把本來蓬勃的女性文學群落搞地支離破碎。為生存生計、為救亡圖存、為命運所褰,或易弦向學、或芳華早逝、或筆斷紅塵。以後人的眼光看原本的惋惜,固然不免乖僻;以今人最苛刻的文學批評,也會給現代女性文學以誠懇的贊美;因為那是曾經輝煌的存在。
也許從作者角度來說,現當代的分野是不必要的。耐人尋味的是,就文學發展環境不得不依仗的現實來說,當代女性文學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命運一樣艱難。我除了教科書上零星,幾乎沒有什麼印象了。到新的時期,象輪回的蟄伏與蘇醒,很多至今仍在活躍著的許多女作家為我們奉獻了不少值得注意的作品。張潔、諶容、王安憶、殘雪、池莉、陳染、畢淑敏……名單可以開老長;港台的作家如張曉風、三毛、席慕容等也進入大陸讀者的閱讀視野,(包括張愛玲熱的回潮)一時間竟給人陰盛陽衰的局促和欣喜。我的偏見認為女性寫小說和散文要比其他體裁更好,就連一度風行過的都市女性隨筆我都看得很有味道(素素、黃愛東西、南妮等)。至於「新生代」的九丹、衛慧、棉棉,甚至「80年代後的代表」、少女作家等,還欠缺些底蘊和歷練。我的感覺,當代和今後,女性文學的前途不會很樂觀。
早期的作品,大多是以反封建、個性獨立和解放為主要題材的。這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女性抒寫的原點。沒有自我的覺醒和需求,在傳統和現代糾纏的過程當然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女性文學的新生。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筆調婉約典雅、風格澄澈靈活、文字秀麗流暢、個性突出情感鮮明等等,這些特徵不是溢美確是女性文學的實感。也就是說,作為特徵是有必要區別於男性文學的。「纖指破新橙」是美感要求的自然規律。從我個人閱讀感受來說,可以這么說,女性文學作品一般都可讀性強,易進入情景氛圍。其實,就現在而言,在某種程度上面對的有變化,比如市場經濟和日漸開放的心理狀態;也有不變,比如男權—社會問題。在選擇材料和藝術處理上的女性優勢和特色,也避免不了閨秀題材的狹隘視角和閉鎖自守的思維偏向,至於直白宣洩的感傷和溫情似乎仍有五四新文學的遺風。總體來說,為人生而藝術還是主流。
女性文學立足於自身蘇醒的覺悟,以特有的敏感和細膩體察社會,這樣的關懷是不可缺少的——就如同人類精神需求的多樣多姿。但不可否認,特點的突出的另一面也就是缺憾的開始。女性文學無法避免類似的通病:自我中心的意識過強,缺乏深度的思想;廣闊圖景的全局意識淡漠;技巧的泛濫、直抒胸臆的淺白以至於缺乏藝術的自覺。從歷史的角度來審視,不得不說,女性文學由於女性本身的弱勢一直在苦於掙扎,尚未形成健康而成熟的發展期;另一方面,由於女性特有的敏感,對一切外在的變化往往做出缺少謹慎的思考就急於表白。也許應了那句老話:江山不幸詩人幸。女性在嬗變期的內心和文字上的沖動也許比實際行動中更為強烈,看看,很少有女性作家的婚姻和人生軌跡幸運得讓人羨慕。我也許不敢用同情這個詞,但明明能夠讓那些鍾靈毓秀的女子可抓住和依靠的心理上的依託是如此的少,而承擔背負的東西又如此沉重,以至於不妨先抓住一棵稻草再說。在看茅盾先生評蕭紅的一篇文章時,不僅其作品還有人遭遇是那樣的冷寂和沉重,使人絕望而悲憫。她們所揭露真實的觸目驚心和所希冀的理想化的蒼白是彼此觀照的。或許真的不應該,也無法要求讓她們繼續寫下去「娜拉走後怎麼辦?」
張愛玲,固然由於潮流的熱度現在的人不乏了解,她的文學天賦和地位以及生活經歷不必再贅述。她的人生道路的局限以及帶來的以前內地讀者的隔膜是不難想見的,我也以為當前的「熱」有心理反彈的成分在內。她是極其驕傲和聰慧的,這是才女的資本。在建國初,她也參加了第一界文代會,盡管我們可以預見她如果留下將有什麼樣的結局,但假設也僅僅是假設。
張的文字極其冷俏,透著一股超然而幽邃的氣息,甚至有時在提示一種不忍揭露的悲涼的真相;觸筆細微處可抵毛孔,描畫傳神處可如工筆;拿傅雷先生的話說就是「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畫」。她的才力包括其深厚古典文學素養,已是極難得了,因此我估計她根本不願意費什麼神去考究什麼藝術手法;她的性情如她自己說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她更不消去考慮什麼社會功用;她只需率性而寫,為自己而生活。文如其人大概是最適用於她的批語。看一下她寫蘇青的話「即使在她的寫作里,她也沒有過人的理性。她的理性不過是常識——雖然常識也正是難得的東西。」,又焉知不是在說自己呢?讀張愛玲,從來就不缺新奇,她是有著錦心綉口的;但她不諱言自己的俗,我就時常覺得那樣精緻和典雅中總也有些絮叨的煩瑣。同時,「保持距離,是保護自己的感情,免得受痛苦」,這樣的清醒在今人卻往往遭到曲解,我的理解是她根本沒有警世的念頭,「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然而這「懂得」不過是「個人所能得到的眼淚」罷了。女性個性化的敘述方式時常表現在題材(如家庭、兩性)的局限上,也有「嫁與東風春不管」式的清高與哀矜。張愛玲是個奇才,和她身世一樣傳奇;如果說是一個高峰當然未嘗不可。內在思想有傳承的因循,也有個體的局限,脫離歷史情境來牽強附會文學史和人物,既無趣也顯得沒出息。峰巒是林立的,也是等待被超越的,否則女性文學就是僵硬枯燥的物事,對才女而言更有唐突佳人的嫌疑了。
陳染曾經強調過女性作家中的「超性別意識」,但男性作家就肯定不會。作為女性和女性文學,在她們成為自身前,用功利的迫切去度量去前瞻什麼苛求,自然顯得刻板。伍爾芙說,女人更需要屬於自己的一間屋子;當然,她還說過「一個人,如果是個純粹的男人或是女人,那將是天大的不幸。無論任何人,都應該是個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具有男人味的女人。」文學屬於人,女性文學當然不例外;懂得,是需要明曉我們所在的女性文學能夠給予世界什麼。慈悲,不妨深思社會應該給她們什麼樣的外在助益,以及可以寄予遙遠希望的未來。
⑻ 卡爾維諾的作品
卡爾維諾的作品有:《通向蜘蛛巢的小路》、《樹上的男爵》、《不內存在的騎士》容和《分成兩半的子爵》、《宇宙奇趣》、《時間零》、《看不見的城市》、《觀察者》、《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命運交叉的城堡》、《馬可瓦多》、《困難的愛》 、《文學的作用》 、《義大利民間故事》 、《帕洛馬爾》 、《在美洲豹太陽下》 、《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 、《通向聖吉瓦尼之》、《黑暗中的數字》 、《幻想故事》。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義大利新聞工作者,短篇小說家,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滿想像的寓言作品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義大利小說家之一。 他有句名言:「我對於文學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著只有文學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給予我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