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經濟學統稱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經濟學統稱

發布時間: 2021-03-15 02:46:53

經濟學專業是一個統稱還是單獨的專業

在本科階段,經濟學本專業,就是單獨的專業。
但經濟學類專業,會包括很多。理論經濟學方面有經濟學本專業,應用經濟學方面有金融學、金融工程、國際經濟貿易、財政學、稅務、保險學、投資學、網路經濟學、海洋經濟學、信用管理等。

❷ 經濟生態統稱為哪兩個字

生態經濟簡稱ECO,
「ECO」取自「經濟的(economic)」和「生態的(ecological)」兩個英文單詞的詞頭,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❸ 為什麼把凱恩斯經濟學稱為需求經濟學

1、消費傾向
凱恩斯的消費傾向指的是收入和消費之間的函數關系。凱恩斯認為,消費傾向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函數。在通常情況下,總消費量主要取決於總收入量,而消費傾向本身的變化是次要的。凱恩斯把消費傾向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是總消費量對總收入量之比,邊際消費傾向是消費增量對收入增量之比。凱恩斯認為,影響消費傾向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社會習慣和社會制度。客觀因素有:貨幣工資的改變、收入、凈收入的改變、資本價值的意外收益的改變、利率的改變、財政政策的改變和預期的改變。

2、乘數
凱恩斯利用邊際消費傾向概念建立投資乘數理論。乘數概念是凱恩斯的學生卡恩在《國內投資與失業關系》一問中首先提出來的。按照卡恩的就業乘數,當凈投資增加時,總就業增量將是初始就業增量的一個倍數。凱恩斯接受了卡恩的乘數概論,提出了投資乘數。投資乘數是表示投資增量和收入之間的比例關系的系數。乘數是建立在消費傾向這一主觀心理因素的基礎上的。凱恩斯認為:乘數是公眾心理傾向的函數。

❹ 西方經濟學-稱為狹義貨幣的是

狹義貨幣(narrow money)「廣義貨幣」的對稱。流通中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構成狹義貨幣的現金,是法定通貨的存在形式;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存款人隨時可簽發支票進行轉讓或者流通,具有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兩種職能,是狹義貨幣中的存款通貨。
狹義貨幣一般用字母M1來表示:M1=M0(流通中貨幣)+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狹義貨幣的供應量是中央銀行制定及執行貨幣政策的主要觀測依據。

❺ 《西方經濟學》是不是就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統稱

我是經濟類財政專業研究生,可以肯定的告訴你,是。
外國直接就叫「經濟學」或是「經濟學原理」,中國引進後謹慎的起名為「西方經濟學」,並人為割裂為微觀和宏觀兩部分。現在中國無數版本中,大多還是分別出書,一少部分整合到一本書上講。
我們這個大學計算機專業考經濟的成功例子無限多,祝你成功!

❻ 為什麼不把經濟學稱為統籌學

你可以參考以下相關知識介紹,也許對你的困惑會有所幫助的

(一)辭典中對「經濟」一詞的解釋。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中對「經濟」一詞的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對經濟的定義。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四)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的解釋。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11.經濟是指財富;

12.經濟是人類和社會選擇使用自然界和前輩所提供的稀缺資源;

13.經濟是指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14.經濟是指人類生活事務;

15.經濟是指把稀缺資源配置到各種不同的和相互競爭的需要上,並使它們得到最大滿足;

16.經濟是指將稀缺的資源有效的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

17.經濟是指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性稀缺性資源的使用;

18.經濟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19.經濟是指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社會資源被利用;

20.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

21.經濟是指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市場將資本配置到其他經濟部門;

22.經濟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損害經濟運行的前提下對人給予幫助;

23.經濟是指政府支出、稅收、預算、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4.經濟是指經濟周期中失業與生產的波動,並改善經濟增長的政策;

25.經濟是指各國貿易模式貿易壁壘的影響;

26.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經濟是指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

28.經濟是指有限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運用;

29.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的全過程及決定影響資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❼ 經濟學專業屬於財經類嗎

屬於經濟學類。

經濟學專業是(包括經濟學方向和投資經濟方向)為了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而設立的一個理論兼應用型本科專業。

經濟學要求學生系統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熟悉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中外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了解經濟學的學術動態;

具有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社會經濟調查、經濟分析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專門人才,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7)經濟學統稱擴展閱讀:

經濟類專業就業情況:

1、經濟預測、分析人員:此職位各個行業中都有,但一般只有跨國公司、大中型企業和政府經濟決策部門、公共研究機構才會設置。主要負責各種市場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該崗位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

2、薪酬水平:2000-5000元/月不等。

3、對外貿易人員:將「世界工廠」生產的產品,銷售給國外客戶;為國內客戶尋找國外貨源;組織國際貿易貨物物流等。有相當一部分外貿人員在經驗成熟後,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外貿公司。

❽ 財經專業大類,和「經濟學專業下細分」,這兩個有什麼區別

財經,系是指經濟和管理的統稱,和經濟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二者的聯系是,財經包括經濟學,經濟學屬於財經范疇,或者說屬於財經的一部分。
二者的區別是,財經的范疇更大,指向范圍更廣。財經,不僅僅只有經濟學,還包括管理學。從大學專業看,經濟學類專業僅包括經濟、金融、財政、稅務、保險、投資、國際貿易、國民經濟學、海洋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數量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網路經濟、傳媒經濟學等。而財經專業除了上述專業,還包括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農林經濟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價、管理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教育經濟管理、圖書館學、檔案學等專業。

❾ 經濟學包括哪些專業類

過來人談體會丨經濟學類包含哪些專業?畢業後職業方向是什麼?

近期作者君新收到留言:「想看經濟學類」,今天它來啦~

接下來就為大家講解經濟學類這個專業要學什麼,畢業以後的工作方向是什麼?

職業方向

【職業方向一】經濟預測、分析人員

對應專業:本學科所有專業。

職業內涵:在政府的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或企事業單位負責各種市場數據的收集和分析。

職業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要正確履行起職能充當好「裁判員」與「協調員」的角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做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以便規范市場主體行為,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制度的完善,政府經濟管理的職能越來越重要,市場調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將越來越明顯。這類崗位一般對學歷和個人能力的要求很高,而報考人數還逐年增長,競爭激烈。

【職業方向二】金融行業從業人員

對應專業:金融學、經濟學、保險學、金融工程、信用管理、投資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

職業內涵:在金融行業從事櫃台業務、銀行信貸、理財規劃、 證券承銷、證券咨詢、個人資產管理、公司理財、風險管理等相關工作。

職業發展:金融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國內金融機制的改革,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數量都在增加,僅銀行金融機構就包括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工、農、建、中、交)、全國性股份制中小型商業銀行(招商、 浦發、中信、民生、興業、平安、光大、華夏、廣發、浙商、渤海、恆豐),以及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外資銀行等。金融業在我國仍是一個欣欣向榮的行業,它更加青睞學歷高、專業對口的學生。

【職業方向三】注冊稅務師

對應專業:稅收學、財政學、金融數學、經濟學。

職業內涵:指依法取得注冊稅務師職業資格證書,從事稅務代理活動。

職業發展:我國的稅務師事務所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新型服務行業,主要從事涉稅服務和涉稅鑒證業務。從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來看,稅務師起著促進經濟主體規范運轉的作用。「十三五」期間,大眾創業的局面將成為未來五年「中國夢」最具活力的部分。伴隨私人經濟的繁榮,稅務師是每個企業必備的工作崗位。從企業角度來看,稅務師能全面梳理和運作與企業相關的稅務業務,理解和消化國家稅務政策,助力企業發展,所以注冊稅務師的需求也是很大的。

【職業方向四】注冊會計師

對應專業: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金融工程、投資學、稅收學、金融數學。

職業內涵:依法取得注冊會計證書,接受委託從事獨立審計和會計查詢、服務等工作。

職業發展:注冊會計師的身影閃現在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他們成為不可或缺的經濟角色。在經濟發達國家,注冊會計師被譽為「公眾利益的守護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給注冊會計師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例如,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的完善,掛牌交易的企業越來越多;隨著國家「一帶一路」 戰略的深入開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參與到跨國並購、重組、上市的資本逐鹿中去。這些為注冊會計師行業拓展新業務領域創造了廣闊的空間。

【其他職業方向】會計、出納員、個人理財顧問、文職人員、期貨、報關員、證券交易員、保險經濟人等

學科概述

經濟學學科門類包含四個專業門類:經濟學類、財政學類、金融學類和經濟與貿易類,共17個專業。經濟學類包括經濟學、經濟統計學、國民經濟管理、資源環境與環境經濟學、商務經濟學、能源經濟學6個專業。財政學類包括財政學和稅收學2個專業。金融學類包括金融學、金融工程、保險學、投資學、金融數學、信息管理經濟與金融7個專業。經濟與貿易類包括國際經濟與貿易、貿易經濟2個專業。該門類職業方向較為相似,在下面分析中,將統稱為經濟學類進行解析。

經濟實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重要標准。現代經濟學經歷了200 多年的發展與完善,有著系統且全面的體系。經濟學既揭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現象背後的客觀規律,又研究一個社會如何解決有限資源與無限需求之間的矛盾。畢業生有比較多的合適崗位:從行業來看,有政府的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科研院所的政策研究部門、各類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等;從具體崗位來看,主要從事經濟分析、預測、市場營銷和經濟管理等工作。

作者提示

目前,經濟、金融仍是每年高考考生報考的大熱門,但是因其開設的院校多、就業門檻高,如果你不是畢業於名牌大學或被行業認可的院校,想進入銀行系統有一定的難度。

本類專業中分數最高的專業是金融學、金融工程, 分數要高出院校最低分的20分左右。根據這幾年五大國有銀行校園招聘的情況來看,經濟學、金融學、保險學、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投資學、信用管理、統計學、計算機等專業都是銀行招聘的主要專業

❿ 經濟學是什麼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是關於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從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奠基,現代經濟學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已經有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眾多專業方向,並應用於各垂直領域,指導人類財富積累與創造。

定義
一、經濟學的定義一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規律的科學;也就是說,經濟學是有系統地探索財富的轉化和傳遞規律的一門學科,財富的轉化和傳遞就是指財富的創造,財富的消費,財富的傳遞等過程;經濟學的核心就是經濟規律。新定義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

二、經濟學的定義二

經濟學是關於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對稱經濟學是政治經濟學的終結,科學經濟學的開始。政治經濟學是研究各個階級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經濟學。由於政治經濟學不可能以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對象(雖然有的政治經濟學也標榜自己以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對象),所以政治經濟學作為範式是前經濟學。對稱關系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對稱規律是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也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對稱經濟學,是用對稱的方法嘎嘎嘎,五度空間的方法,系統論的方法,對人類經濟活動中的各個因素與結構及其相互關系作邏輯的、歷史的、現實的分析,從中揭示人類經濟活動的一般規律的經濟學。只有以對稱哲學為哲學基礎、以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對稱關系為自己的對象、出發點和建構體系的基本原則的對稱經濟學才是科學的經濟學。

經濟學的最新發展
一、能力創造財富,財富體現能力

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需要各種形式的財富。例如:維持人們的生活需要衣服、食品、房屋、車輛等財富。衣服具有遮蔽身體、御防寒冷的能力;食品具有提供熱量,解除飢餓的能力;房屋在空間上能與外界有一定程度的隔離,具有提供居住休息,提供活動場所的能力;生產需要電燈、煤、電動機等財富,電燈、煤具有發光發熱的能力,煤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具有提供熔化鐵礦石的能力,電動機轉動具有使機器運動的能力。可見,凡是具有某種形式能力的物質,統統稱為財富。這是人們對財富地高級認識。新定義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物質的存滅是不取決於人的意識,但是能被人的意識所感知。財富是客觀存在的,能力則是變化式發展的。新時代、新視角、新觀念。幾乎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認為:「我能利用的就是財富。」因此,財富蘊藏著人們需要的某種能力,財富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慾望,人們千方百計想要獲得財富,其實就是想得到某種能力;能力就是形態各異、用途千差萬別的財富所共有的東西;能力是財富的本質,也是所有財富的共性。總之,財富的本質就是能力,或者說,能力是所有財富的共性。可見,具有能力的物質稱之為財富,這樣可以簡述為「能力就是財富」。能力和財富本身就是客觀實在的,本身就是物質,因此,不需要「什麼的物質是物質」。
綜上所述,能力創造財富,財富體現能力,是最明了、最簡潔不過了。這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深化,是認識領域一次重要、深刻地革命。「能力是所有財富的共性」這一觀點,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對財富與能力的關系也有深刻地剖析。

二、生產力是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

生產力是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生產力屬於經濟學、或者社會學范疇的概念,新定義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新定義的出爐是我們認識生產力的里程碑。
第一里程碑: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產力。出自《資本論》,作者:馬克思
第二里程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出自《鄧小平文選》,作者:鄧小平
第三里程碑:生產力是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資本是第一生產力。出自《財富論》,作者:劉德

三、資本是第一生產力

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人們都把勞動力當作第一生產力,人為的擴大了主觀意識,從而導致浮誇風盛行一時。後來,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將科學技術列為生產力,這也可以計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平同志不僅把「科學技術」列為生產力,而且列為第一生產力。於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滋潤著大江南北,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並且取得舉世矚目的實效。可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的提出是客觀認識生產力的里程碑。隨著我們的研究不斷的深化,需要再進一步認識生產力,才能解決現實問題。
(一)資本處於主動,勞動力處於被動。
在一個企業中,資本家對應資本;雇傭工人對應勞動力。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雇傭工人雖有人身自由,卻被剝奪了生產資料。只有當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並被資本家購買以後,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才能結合起來,才能進行生產。在企業生產的整個過程,都是資本家一手敲定,處於主動地位;一個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等,都是由資本家支配;雇傭工人在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
(二)資本可以改變和提高了勞動力水平。
1.勞動力就是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存在於活的健康的人體中,是社會生產的永恆條件。一個普通的勞動力叫做普通工人,或者叫普工,一個掌握高技能水平的勞動力叫做高級雇員,或者叫做工程師。可見,工程師=勞動力+科學技術+勞動技能。雇傭工人可以自我「投資」,改變自己的勞動技能,從而由普通工人變成高級工程師。這種自我「投資」所付出的貨幣不是資本,而是腦力工人的生活資料。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里所講的資本是廣義上的資本;而資本家建造工廠付出的貨幣,這些資本就是狹義上的資本。
2.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在現代化的企業中,對勞動力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一些企業單位投入大量的資本用來培訓員工。目的就是:適應企業成功轉行,適應操作先進的機器設備等。可見,企業提供資本培訓員工,就是為了提高勞動技能。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出台新政策,招商引資,其目的就是在於提高本地區的生產力水平。
(三)資本包括科學技術,包括勞動技能和先進的機器設備。
科學技術(主要是指自然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是指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而言的。科學技術是要通過運用於生產實踐,從而推動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二戰以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的加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隨著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隨著改革開放地深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第一次確切地指出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和重要地位。科學技術就是由勞動技能和先進的機器設備加上腦力勞動者的發明創造組成,而這些勞動技能和先進的機器設備就是由資本直接和間接轉化而成,但是起決定意義的發明創造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四) 剩餘價值和超額剩餘價值的產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
1.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資本不僅處於主動,而且是整個企業生產的首要條件,是一切的一切。也就是說,資本是剩餘價值產生的首要條件,沒有資本就沒有一切。在社會化大生產勞動中,資本家握著大量的貨幣資本,以便建造工廠,購買生產工具、原材料和勞動力等,這是生產的首要條件,也是剩餘價值產生的必要條件。只有具備這個先決條件,雇傭工人才有發揮才能的地盤,才能生產出產品,才能產生剩餘價值。
2.超額剩餘價值的產生需要足夠的資本。超額剩餘價值產生的條件是自己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要達到這個效果,企業就必須不斷改進生產技術,購買先進設備,提高員工的技能等。超額剩餘價值實質上也是相對剩餘價值,都是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基礎,靠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和剩餘勞動時間的相應延長而生產出來的。可見,只有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必要勞動時間縮短了,剩餘勞動時間相應延長了,這時才能出現超額剩餘價值。因此,只有不斷地投入資本,購買先進設備,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這樣才能產生超額剩餘價值。生產力是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

四、資本財富論

「資本是生產力」和 「資本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的提出,發展了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是我們正確認識生產力的里程碑。資本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創造了財富,因此,資本創造了財富。從而形成了「資本財富論」。

五、生產力損耗的量化利潤分配製

生產力是組成企業最基本的單位,也就是說,無數個細小的生產力結合,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企業。
如果我們把勞動力、科學技術、資本等都看作是生產力,那麼一個企業實質就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生產力為單位形成的組合,企業生產的過程就是所有微小的生產力耗費的過程。既然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都是生產力,都是生產必不可少的因素,那麼利潤的分配就是由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工程師就是由普通工人(勞動力)和科學技術組成。那麼,工程師所代表的生產力單位數量就要多於普通工人;同理,同樣工作一個月,工程師比普通工人耗費的生產力單位數量要多。因此,工程師的工資(或者說是利潤)要比普通工人高。所有的企業生產都是為了追求利潤,工人獲得了工資,工程師也獲得了工資,那麼,企業也應該獲得相應的利潤。可見,這種由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各自的利潤的原則就是生產力損耗的量化利潤分配製。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是由企業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的,而並非像馬克思所說的「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是雇傭工人創造出來的剩餘價值」。因此,「資本是第一生產力」論斷的提出,鈍化了馬克思所謂的政治經濟學的銳度。
六、財富規律是當今世界最前沿的科學理論

財富規律屬於經濟學、或者社會學范疇的客觀規律,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財富規律是繼馬克思的價值規律、剩餘價值規律之後的人類社會思想史的第三大規律。財富規律是21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里程碑。
財富規律的基本內容: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是存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就必然起作用。

經濟學最有爭議的領域

生產力是一個很玄的東西,在某些問題上,總是公說公有里,婆說婆有里。這樣一來,生產力顯得撲朔迷離。 在劉德著作的《財富論》中就提出了一些問題,特別供給致力於對生產力有興趣的「學者」探討。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個所謂的經典理論其實是漏洞百出的謬論。更可笑的是,這個謬論一直被一些學疏才淺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視為經典法寶,其荒謬程度不言而喻。幾乎在所有馬克思主義著作中都有「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幾乎在所有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再也找不到下文。
於是,阿德不由自主地想問:(一).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是什麼樣?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是什麼樣?(二). 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究竟誰的生產力更為發展?(三).如果說「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那麼這句話中的「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四).從什麼樣程度發展到什麼樣程度,或者說從什麼樣的台階發展到什麼樣的台階,就是生產力發展了?從而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五). 從什麼樣程度倒退到什麼樣程度,或者說從什麼樣的台階倒退到什麼樣的台階,就是生產力落後了?從而使資本主義代替社會主義。(六).既然「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那麼,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就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要發展。這就出現了一個天大的問題:在當今世界中,社會主義國家普遍落後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並且相當落後?為什麼社會主義中國要向資本主義國家招商引資,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先進的生產力?對於以上六個問題,所有的馬克思主義者都回答不上,在所有的馬克思主義著作中都找不到答案。從而說明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是漏洞百出的謬論。前蘇聯的解體,是對「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極大諷刺。
經濟學規律之間的內在聯系

經濟學的核心就是經濟規律,價值規律,剩餘價值規律,財富規律都是經濟學的客觀規律,它們有哪些密切的內在聯系呢?

一、財富規律是價值規律的發展

在價值規律中蘊藏著財富規律,價值規律的發展——財富規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過程,實質就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的過程,能力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商品傳遞給另一個商品。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必然起作用。
1 、根據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生產一輛汽車要比一輛自行車耗費的勞動量多,那麼作為商品,汽車的價值量要比自行車大。飼養一頭大象要比一隻母雞耗費的勞動量多,那麼作為商品,大象的價值量要比母雞大。因此,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多,耗費的人類勞動多,那麼這種商品的價值量就大;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少,耗費的人類勞動少,那麼這種商品的價值量就小。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2 、根據價值規律的要求: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如果一把斧子交換15千克大米是等價交換,那麼10把斧子就可以交換150千克大米。如果一擔米交換十尺布是等價交換,那麼10擔米就可以交換100尺布。因此,商品的價值量大,那麼交換的價值量就大;商品的價值量小,那麼交換的價值量就小。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3 、根據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貨幣是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尺度。一件衣服標價50元,一張桌子標價100元,一公斤蔬菜標價3元,那麼,十件同樣的衣服就標價500元,十張同樣的桌子就標價1000元,十公斤同類蔬菜就標價30元。因此,商品本身的價值大,那麼價格就高;商品本身的價值小,那麼價格就低。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4 、同理,如果50元能購買到一件衣服,100元能購買到一張桌子,3元能購買到一公斤蔬菜,那麼,500元就能購買到十件同樣的衣服,1000元就能購買到十張同樣的桌子,30元就能購買到十公斤同類蔬菜。因此,貨幣量大,購買的能力就大;貨幣量小,購買的能力就小。這就是價值不均衡規律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客觀規律,在價值規律中,馬克思對價值的質、量、表現形式的轉換和傳遞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闡述,為財富規律的創立提供了堅實依據。
5 、財富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必然起作用。

二、財富規律是剩餘價值規律的發展

在剩餘價值規律中蘊藏著財富規律,剩餘價值規律的發展——財富規律。剩餘價值生產的過程,實質就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的過程,能力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次競爭傳遞給另一次競爭。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就必然起作用。
1 、資本家把一定數量的貨幣當作資本,用其中的一部分購買廠房、機器、原材料等生產資料,用另一部分購買勞動力。可見,資本家投入了大量的資本,投資大。其次,資本家為工人准備好了一切生產條件後,雇傭工人不需要攜帶任何機器、工具或原材料,獨身一人投入廠房進行勞動。可見,雇傭工人投資小。最後,資本家得到的利潤是所有雇傭工人產生的剩餘價值的總和,是相對巨大的;雇傭工人得到的收入只是個人微薄的工資,是相對微小的。這就是所有僱傭勞動制不可更改的關系和規律,是剩餘價值不均衡的客觀要求。總之,在任何僱傭勞動生產制中,資本家投資大,收入就大;雇傭工人投資小,收入就小。可見,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2 、 僱傭勞動生產的動機和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剩餘價值。資本家對剩餘價值貪得無厭的追求,促使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銳。在僱傭勞動生產制的生產關系中,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對立和斗爭一刻都未停過。資產階級作為強勢群體,力量大,因此在斗爭中處於主動,想盡一切辦法盡可能的壓榨剝削工人階級。工人階級作為弱勢群體,力量小,因此在斗爭中處於被動,總是處於被宰割、被傷害、被剝削的位置。這就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在僱傭生產關系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關系和規律。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3 、 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都是在資本家高額投資下產生的。資本家實力強,投資多,購買先進的生產機器,提高生產技術,那麼就能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相反,資本家實力弱,投資小,使用陳舊的設備,生產技術水平不高,那麼資本家榨取的剩餘價值就少,有時甚至無利可圖。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4 、縱觀企業、工廠有不計其數,他們是不是都有等額的利潤呢?當然不是,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生產規模、不同的技術含量,利潤是不同的。如果僱傭一名紡織工人一天能榨取剩餘價值30元,那麼,甲資本家實力雄厚,投資大,可僱傭1000名工人同時生產,從而一天能夠榨取的剩餘價值是30000元;乙資本家實力相對薄弱,投資小,只能僱傭100名工人同時生產,從而一天能夠榨取的剩餘價值是3000元。可見,企業的投資跟收效總是聯系在一起的。一般來說,投資大,利潤就大;投資小,利潤就小。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5 、在市場競爭中,企業之間存在著激烈地優勝劣汰,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一方面,不但使小商品生產者貧困或破產,而且小資本家的資本也不斷為大資本家所排擠和吞並;另一方面,一些資本家的資本越來越雄厚,終於發展成為壟斷資本。因此,在激烈地市場競爭中,實力雄厚的企業,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並且發展壯大;實力薄弱的企業,經受不起殘酷的競爭,就會導致失敗,甚至被淘汰。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6 、財富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必然起作用。這就是敏銳的洞察力,這就是力量,這就是智慧,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

財富規律在經濟學中的運用

經濟學理論五花八門,但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就是經典理論,就是先進理論。在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涌現出無數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們留下許多不朽的經典之作。這些經典,可能是一本著作,一部電影,一幅繪畫,一首樂曲,也可能只是一個公式,甚至是幾個字元,它們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歷史的進程,從而形成了一座座色彩絢麗、永垂不朽的里程碑。財富規律就是眾多里程碑中耀眼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