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當代文學史上有哪些山東籍作家
季羨林:山東省臨清人,著名東方學家、梵文學家,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
丁肇中:山東日照人,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臧克家:山東諸城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代表作《烙印》。
莫言:山東高密人,著名作家,代表作《紅高粱》。
李敖:原籍山東濰縣,著名作家,代表作《傳統下的獨白》。
梁曉聲:山東榮城人,著名作家,代表作《今夜有暴風雪》。
張煒:山東龍口人,著名作家,代表作《古船》。現任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
李貫通:山東魚台人。著名作家代表作《天缺一角》
張承志:山東濟南人,著名作家,代表作《黑駿馬》。
王興川:山東陽穀人,著名作家,代表作《第九隻兔子》兩部曲《東莞一夢》
Ⅱ 高佔全的文學作品
中秋節的秋雨
◎高佔全
秋雨打著我的臉,我站在佔全聽雨樓台上。
一堆堆深灰色的迷雲,低低地壓著大地。我知道這是深秋。村莊周圍,一望無際的樹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郁地站著。讓褐色掩住它身上的皺紋。
無情的秋雨剝下它們美麗的衣裳。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個個拎著月餅。
今天是中秋節。
記得辛卯年,月光灑滿我這小小園庭,在這里,綠茵和花草接受月光柔軟無聲的戲鬧,大自然的精神,月光的精神,豪邁的飲酒精神和諧的混合起來。
童年時候,在我的故鄉杞縣最南部,望著北斗拖著長長的尾巴,微紅的,豐潤的,帶笑的面容,在那上方浮動!母親給我們弟兄四個發月餅,一個月餅切成四半,每人一塊兒,又發了父親種的菜瓜,每人一個,小小的,細細的小瓜。大概那一斤重的菜瓜打算換錢,我們吃不到 ……。
那時候,天上的星星是亮晶晶的,多的象是被人用那些光明的顆粒向著漫無邊際的太空作了一次播種,頭頂著天,想摘下幾顆星星當月餅吃。父親讓我用哥哥自製的板胡拉了一曲《家鄉的喜訊》,學徒水平吱吱呀呀,沒有優美的旋律,但琴聲悠悠,傳遍整個鄉村。
秋雨,泉水似的盡是落著,勾起我的串串回憶。今夜沒有月光,也沒有殘月,只有秋雨……。我和可愛美麗的小女兒小歌一起聽雨,還有東京詩友醉吟秋詩!秋雨,是一首不老的詩篇,是一曲優美的歌曲!是一杯豐收美酒。
中秋節的細雨,沾濕了我的精神和衣服,並不是傾盆的大雨,它卻緩慢而頑固的下著,淅瀝的雨聲神秘的響著,遠處的雨聲已變成了一片大的聲音,象一把大刷子在乾地上擦著一樣。
如此秋雨令我有了多情的懷舊:
相去萬里遠,
披星歲已緩。
思鄉令人醉,
時光漸已晚。
亦是:語多情未了,回首村塘邊……。 秋思
◇高佔全
聽雨樓台生雨聲,
空葉落盡欲誰從?
秋風無夜好苦吟,
只愛風流不做夢。
秋憶
◇高佔全
秋風吹葉君心黃,
醉把石頭做新娘,
黃昏八字不可推,
早種笆蕉根不長。
秋 恨
◇高佔全
秋雨淅瀝自焚心,
一輪殘月半知君,
情中舊事三更夢,
最是黃昏恨故人。 中國龍
◎高佔全
Ⅰ.中國龍,中國龍,
中國龍系著長江長城。
爺爺把龍的故事講給你,
奶奶把龍的傳說講給我聽。
龍的威嚴,龍的神聖,
流進你的血脈,融入我的心中。
啊,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你我都是中國龍!
Ⅱ.中國龍,中國龍
炎黃子孫都是龍的種。
父親把龍的神話鑄成銅像,
母親把龍的傳奇搬到家中。
龍在騰飛,龍在吟詠,
流進你的血脈,融入我的心中。
啊,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你我都是中國龍。
Ⅲ 文學與藝術的回顧與思考
文化藝術的健康發展與否,從宏觀層面來看,決定著國家能否長治久安,民族能否振興發展。從微觀層面,更決定著我們的人生路徑和人生態度的健康與否。 藝術史文化史的無數事實、所有大師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用金錢培養藝術大師文化大師完全是無稽無聊的天方夜譚。單憑大把的金錢是堆不出好作品的,相反,還會異化我們的靈魂、人格和藝術。文化官員要保持對文化、藝術的敬畏之心,藝術家要保持對藝術的虔誠之心和全身心的投入。
當下創作四弊:動機浮躁、內容浮誇、形式浮華、思想膚淺。如果我們的文藝完全跟著時風,與狼共舞,絲毫無法為我們的內心提供我們急需的精神力量,提供我們抵禦外部世界誘惑的定力,我們為什麼還需要藝術呢?如果我們始終無法創造出令人沉醉其間的具有高度審美愉悅的藝術,我們為什麼還需要藝術呢?
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從文學界生發、擴大開來的文化尋根熱以後,在新世紀第一個10年臨近尾聲之際,中華大地再次出現空前廣泛的文化熱潮。如果說,前次文化熱主要是作家和民間力量推動的話,那麼,這次文化熱的主要推手是政府,動用的主要是行政資源。全國各地各級政府傾盡全力、摩拳擦掌爭相打造文化大省、文化強省。與此相呼應的是不擇手段地組織創作大作、力作,建造大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面對這股洶涌而來的文化熱潮,我們有必要作些冷靜的思考、冷靜的提示,多提幾個為什麼,以便這股文化的熱潮能在健康的河道里積極發展,真正成為中華文化新世紀復興的有力起點。
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化
在很多人眼裡,文化是一門能夠作為新興產業開發出來賺大錢的行業。文化賺錢論者經常舉的例子是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是好萊塢大片,是歐美的流行音樂。殊不知,音樂劇除了大名鼎鼎的《貓》《西貢小姐》《歌劇院魅影》《悲慘世界》等少數經久不衰的作品幾十年下來賺得滿坑滿谷,大多數音樂劇不僅沒有賺錢而且血本無歸。毫無疑問,文化有可能賺錢,也有可能為政治為政績服務。但文化本質上,既不是賺錢的搖錢樹,也不是記錄政績的功勞簿。文化有商品和政治的屬性,但文化最根本的屬性是它的精神性。這些年文化發展的最大誤區和盲目性,就在於我們始終在它的商品性和政治性之間搖擺不定,而忽略了它最根本的精神性。
今年7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一定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確實,就實際功能來說,文化既不能禦寒保暖也不能果腹充飢,為什麼我們逐漸擁有了相當的物質財富,還要建設文化發展藝術呢?就在於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性的品質。
文化藝術從客觀宏觀敘事的功能來看,它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源泉。作為世界上唯一經歷了幾千年嚴酷的自然災害、連綿不斷的戰爭而完整保留下來的文明古國,中國能傲視太平洋的萬頃碧波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其所依賴的正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積健為雄的中華文化。抗戰八年,正是《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放下你的鞭子》的街頭演出,抗戰戲劇、詩歌等,凝聚激勵起億萬中華同胞與不可一世的日本軍國主義血戰到底的堅強決心和視死如歸的鋼鐵意志。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在上世紀60年代「黑雲壓城城欲催」的艱難歲月里,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我為祖國獻石油》《我們走在大路上》《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歌劇《江姐》《洪湖赤衛隊》的旋律,一直像精衛鳥一樣盤旋飛翔在我們的心頭。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經濟奇跡,也濫觴於文化。當時誰也沒有想到話劇《於無聲處》《丹心譜》《報春花》、小說《傷痕》《班主任》、理論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為文藝正名》,以及那些承載著沉重民族記憶的謝晉電影,成為激勵中國人民解放思想、沖決思想牢籠的精神風暴。
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蒼白悲哀的民族,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是沒有根基沒有力量沒有前途的國家。中國21世紀走向大國強國的征程,既有巨大復雜的內憂,也有連綿不斷的外患。克服戰勝這些困難,需要文化喚醒我們內心的力量,也只有文化能凝聚起我們共同的力量。
同時,文化是一個民族創造力的精神源泉。如果說,能源和資源是制約我們發展的瓶頸,那麼創新能力的不足就是限制我們發展的軟體「短板」。創新需要「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自由騰飛、翱翔的想像力,而人類最豐富最偉大的想像,都集中在那些流傳千古的最傑出的藝術作品中。試看屈原的長詩《天問》就像宇宙本身一樣浩瀚壯麗。2010年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先生去世,國人長歌當哭,深情凝望「三錢」最終在茫茫歷史中遠去的背影,回顧他們留下的博大豐厚的精神遺產,除了家園情懷、擔當意識、對祖國終生不變的赤子情懷以外,就是他們對文化藝術的高度熱愛。錢偉長自幼受叔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熏陶,奠定了作為大科學家的人文基礎。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其父親是中國五四白話新文學運動的主將錢玄同。受家庭影響,他終生摯愛音樂、美術。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年輕時就喜歡貝多芬,學習鋼琴、管弦樂。他說,自己搞火箭時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藝術家交談時產生的。
文化的「用」,主要不是直接生產物質、增加財富的功利之「用」。文化的「用」,用我們古人的話來講是「無用之用」。用文化人類學家的話來講,文化讓人在智力、精神和審美方面變得更有「教養」。文化解決的是心靈的問題、精神的問題、倫理的問題,是人賴以安身立命的內心的基本問題。文化藝術的健康發展與否,從宏觀層面來看,決定著國家能否長治久安,民族能否振興發展。從微觀層面,更決定著我們的人生路徑和人生態度的健康與否。
我們需要文化,是因為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文化,沒有文化的人是單調乏味的「單向度的人」,最終會成為「文明的野蠻人」。我們需要文化,是因為社會的全面進步需要文化。沒有文化的社會,是短腿的沒有發展後勁的社會。
我們的文藝創作少了些什麼
當下中國的文藝創作,從數量上看,已經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程度。據有關方面的不完全統計,每年中國新出版實體長篇小說3000部,新創作電影500部、電視連續劇15000集、舞台劇4000台。現在每年每個種類的文藝樣式,其創作總量都幾倍於新中國成立後17年的總和,而且均呈每年遞增態勢。以舞台劇而言,現在全國各地都在不惜重金,延請知名導演、編劇、舞美師、燈光師、音樂家和演員,挖掘本地文化素材,全力打造「史詩性」作品,催生精品力作。可是,坦率地說,舉目四顧,直到今天我們並沒有看到幾部真正具有史詩性質和時代紀念碑式的作品。那麼,問題的症結在哪裡呢?
德國詩人席勒在談到文藝創作時曾經指出,藝術家創作必須具備「三個沖動」。首先是感性沖動。現實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一切,以感性的形式使藝術家直覺地產生感性的愉悅,有一種強烈的不可遏制的表達感性內容的沖動。也就是說,他創作的第一個沖動是來自於現實的生活、現實的人物的感性沖動。第二是形式沖動。感性沖動並沒有作為藝術在舞台上固定下來,藝術家要為自己的感性沖動尋找、創造一個既適合感性生活素材,又接納自己創作個性的載體,一種獨創的完美的藝術形式。用這個形式使人們多少有些熟悉的生活,激發出一種「陌生化」的審美效果。這樣,不僅生活題材在藝術形式中發生了深刻的質的變化,而且,藝術形式本身的美也是最有想像力的,是讀者或觀眾所沒有或很少見過的。最後是游戲沖動,當感性沖動和形式沖動的結合完成後,藝術家就進入了一種超越功利束縛,像孩子游戲一般,讓想像力、創造力無拘無束馳騁的審美境界和沖動。這就是清人王國維贊美李後主詞所說的「赤子之心」。
現在舞台形式的創作中,完全出自審美的「三個沖動」的作品越來越少。相當多的劇作中我們看不到藝術家的個人沖動,卻可以一眼看出遵命之作、受命之作的明顯痕跡,看到賺錢撈錢的強烈慾望和非審美的功利慾望沖動,藝術創作的過程變成了按編劇技巧剪輯素材的技術加工。去年,我參加一次全國的劇本評審活動,其中不少劇本寫的是當地的好人好事、模範人物,基本上都是新聞報道的舞台再現,看不到藝術家的個人感動。
在我看來,當下舞台創作的弊病有「四浮(膚)」:
首先是創作動機的浮躁。創作中急於求成,急功近利,領導和創作者心中都充滿了焦慮感,每一次創作都沖著大作、力作、精品而去,沖著即將來到的各種大賽評比而去,沖著打造本地藝術名片而去,沖著各種重大慶典而去。從上到下充滿了「精品焦慮症」。與此同時,各地急切地要把本地的文化資源和歷史人物搬上舞台,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而絲毫不顧這些資源和人物是否具有戲劇性,是否具有藝術化的空間,力邀名編名導創排。不少舞台劇劇本尚未成熟,甚至有明顯硬傷,就忙開排,忙演出,可以看到藝術上的不虔誠、不嚴謹、不踏實的做派。既看不到生活沉重的真實,也看不到支撐生活和時代前進的心靈的崇高。毫無疑問,文藝的浮躁集中體現了時代的浮躁。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的文藝完全跟著時風,與狼共舞,絲毫無法為我們的內心提供我們急需的精神力量,提供我們抵禦外部世界誘惑的定力,我們為什麼還需要藝術呢?如果我們始終無法創造出令人沉醉其間的具有高度審美愉悅的藝術,我們為什麼還需要藝術呢?人類歷史上真正傳世的藝術精品,都是心靈沉靜的結晶。藝術作品有其自身發生學的規律。這種規律不是任何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所能替代的。
其次是內容上的浮誇,以電視劇特有的散漫、隨意來處理戲劇。戲劇結構鬆散、缺乏主線、多頭並進,很少再能看到集中濃縮令舞台上下演員和觀眾互動共鳴,令人靈魂為之震撼的劇場藝術。唱詞台詞通篇是味如嚼臘的水詞,很少有讓人沉浸其間反復吟詠久久回味的經典台詞。兩個多小時的一出戲看完,走出劇場,「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人物、情節、命運、性格,什麼也沒有留下來。有些戲,粗看什麼都有,細想什麼都沒有。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完全停留在我們耳熟能詳的生活表層,是生活表層眾所周知的現象的羅列鋪陳,缺少把藝術推向生活深處才能顯現出來的細膩的生活肌理和可觸摸的質感。因為靈感、才華和生活的枯竭,大量的作品反復改編經典,或乞靈於虛無縹緲的史前傳說。演員的表演也因為內容的浮誇而失去在舞台上的心理、性格和場景的依據,停留在情節的表層,隨便而做作,同樣顯得浮泛。內容和表演的浮誇已經使許多新創作的劇目失去了舞台劇現場感人的能力。
三是形式浮華。因為在浮躁心態下創作的劇本,總是內容空洞貧乏,於是不能不藉助浮華的舞台形式來加以包裝、掩飾。1997年的那次舞劇調演,當時雪燈剛發明並運用在舞台上。於是,六七部舞劇不約而同地用雪燈製造了大雪紛飛的舞台氣氛,以視覺效果取代藝術的情感和心理感受。時至今日,舞台劇的浮華愈演愈烈。我們看到了絕大部分演出都是穿金戴銀,滿台電腦燈光閃爍不停,音箱其響無比震耳欲聾。台上人頭攢動、人滿為患。不管藝術是否需要,都配上幾段不倫不類的群舞。燈光、LED、大場面、大隊形、變化復雜的推拉台升降台轉台,各種華而不實的舞台技術和手段堆滿了舞台的角角落落,不少大腕級導演除了玩耍這些浮光掠影的科技手段,除了調動人海戰術,已經完全失去在戲劇中精細刻畫人物性格的能力,失去了在戲中運用寫意手段簡約明快塑造人物的能力,失去了在舞劇中根據人物情感情節變化設計編排優秀動人的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的能力。這樣內容空洞的大製作如何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如何到各地去巡迴演出,如何有票房回收的可能?
最後是思想的膚淺。這是創作動機浮躁、藝術內容浮誇、表現形式浮華造成的必然結果。許多舞台劇要麼停留在生活的表層堆積一些似是而非的生活現象,要麼廉價逗笑,要麼談性說愛,要麼胡編亂造連一個起碼的故事都編不圓。始終看不到思想的燭照,看不到思想像閃電劃破夜空般地穿透我們的心靈。這些年,我們在現實題材的戲劇中遇到的被歌頌的當代英雄,幾乎全是發家致富、賺錢有方的企業家,是萬眾矚目頭頂光環的精英人物,很少有在奉獻他人中得到內心快樂的讓我們感動的藝術典型。我們看到的從來是對金錢和強者的崇拜,卻很少看到對普通人的歌頌,對真正時代英雄的歌頌,和對弱者的發自內心的真切理解,更遑論是對金錢和拜金主義的批判了。其實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波瀾壯闊的歷史,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時代巨變,提供了無限廣闊的藝術素材。比如中國的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沉浮,又比如西南聯大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精神風采,又比如「兩彈一星」功臣的人格力量和愛國情懷。說來很悲哀,今年我看到的真的好戲,除了極少數是我們自己創作的,大都是翻譯過來的外國劇作,比如最近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演並引起轟動的《十二個人》《懷疑》。為什麼我們的藝術一接觸思想,一表達主流價值,就變得那麼寡淡無味,充滿說教,失去了對觀眾的親和力了呢?
就我本人十多年來因工作關系大量密集觀劇的體會,近年我國舞台藝術創作的最高水準,總體上落後於發達國家。這種落後集中體現在戲劇的文本創作上。受藝術觀念、文藝思想嚴重滯後的制約,我們的藝術視野狹窄,缺乏對外部世界的廣泛發掘和對內心世界的深度開掘。很多極其珍貴的生活素材被我們拒之門外。大家僅僅把文藝創作視做一件工作,等同於物質生產,沒有把自己生命的激情燃燒起來投入作品。觀眾在藝術作品中聽不到藝術家心的跳動、靈魂的吶喊。唯一還可聊以自慰的是,我們的舞台美術科技還不那麼落後,甚至在大製作方面我們的嫻熟程度還超過了歐美的同行。因為我們不考慮回收。只要影響大,我們不怕燒錢。可以說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戲劇創作,依然迫切需要一次思想和觀念的解放,來推動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以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
文藝創作和金錢是什麼關系
文化、藝術是一種精神、一種情懷、一種態度,一種對文化精神的執著堅守,一種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的再現。它本質上與金錢無涉。相反,處理不當,金錢的誘惑還會消磨、吞噬藝術家的才情和想像。
新時期以來,中國文藝舞台上真正還能傳得下去的藝術精品,大抵都是藝術家尚未成名時的厚積薄發之作,嘔心瀝血之作,精雕細刻反復打磨之作。大抵閃爍著藝術精神文化理想的光彩而不是金錢炫人心目的光芒。我親眼看到一些大腕大牌藝術家如何市儈氣地漫天要價,其身價已經遠遠超過歐美大編導的價格,卻最終創作出一個個自以為是而其實毫無生命力和藝術美感的作品;親眼看到一些才華橫溢的作家、藝術家,經不起市場經濟和金錢的誘惑,從行星到流星,藝術和人格迅速墜落的慘痛軌跡,令人扼腕嘆息。
藝術史文化史的無數事實、所有大師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用金錢培養藝術大師文化大師完全是無稽無聊的天方夜譚。單憑大把的金錢是堆不出好作品的,相反,還會異化我們的靈魂、人格和藝術。文化官員要保持對文化、藝術的敬畏之心,藝術家要保持對藝術的虔誠之心和全身心的投入。唯其如此,才可能產生我們期待中的真正的精品力作。
文藝事業應如何管理引導
這幾年各地方政府推動文藝發展、繁榮的熱情,空前高漲。大家急切地引進人才,尋找大師,身體力行出節目,組織創作,推出作品。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文化不同於經濟,軟體不同於硬體,精神不同於物質。後者往往只要財政投入就會有明顯產出,甚至可以通過人為的科技、經濟努力,有快速的增長。而文化不能靠大躍進來催生。據了解,現在全國各地僅在建的大劇院不下幾十座。不僅省級市在建,地級市縣級市也在建。而美國華盛頓也僅僅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造了第一座大劇院。一座大劇院投資往往數以十億元計。幾年前我曾經去考察過一座小城市的大劇院。那座圓形大劇院外牆坐落在一片環形的水道上。因為長久沒有合適的演出,劇院大牆下的水面發黑發臭冒著氣泡。對於各地政府來說,建造大劇院易,維持大劇院難。天長日久,創作、尋找維持大劇院正常演出的軟體劇目難度,遠遠超出劇院的硬體建設。又比如,全國爭建文化大省、強省,固然體現了對文化的重視,但都當大省、強省可能嗎?都是強省、大省,還有沒有文化弱省、小省呢?其實,文化本身並無強弱、大小之分,關鍵是建設富有個性特色的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文化。
文化建設要著眼於長遠,著眼於基礎,著眼於建設。沒有長遠基礎的建設就不可能有發展。這些年有些錯誤的觀點極大地影響了文藝的健康發展。比如簡單地提「養事業不養人」、「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須知事業是靠人來做的,沒有人何來事業。大家都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用的人是哪裡來的呢?大家都用而不養,培養人的地方和單位不是吃虧了嗎?正是這些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導致了各類文藝人才的嚴重匱乏、青黃不接,導致了各地對文藝人才的無序競爭和爭搶,導致了少數優秀導演的價格瘋漲。
如果大家都著眼於長遠,著眼於基礎,著眼於建設,努力學習、理解、掌握文藝規律,按照文藝發展的規律辦事,少做不做拔苗助長、竭澤而漁、飲鴆止渴那些急功近利的事情,我們就一定能迎來當代中國偉大的文藝復興,實現黨中央提出的「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這一偉大目標。
Ⅳ 誰有嚴陣的<長江在我窗前流過>的完整詩文,謝謝
http://www..com/s?wd=%B3%A4%BD%AD%D4%DA%CE%D2%B4%B0%C7%B0%C1%F7%B9%FD&cl=3
在這里哦.
嚴陣,男,1931年生於山東萊陽。
從青年時代起,嚴陣就有山東才子的美稱。
他不僅是當年老詩人臧克家向毛澤東主席推薦的幾個最有希望的青年詩人之一,而且,通過《江南曲》、《琴泉》、《竹矛》以及《長江在我窗前流過》等詩集的出版,充分展露了自己的才華,成為新中國開國以來,最為引人注目的5大青年詩人之一。
嚴陣出生的小村名字很特別,叫「沐浴」。雖然直到現在人們也無法論證這個村莊名字的由來和它的歷史淵源,但這個小村確實是很美麗的。它背後緊挨的小山,叫九頂梅花山,山上雖無梅花,卻有松木蔥蘢。那裡夏夜的松濤就象海濤一樣,曾撫慰過嚴陣童年的夢境……。登上那座小山,向西向東特別是向北看去,是一片聳立的山地,而向南看去,則是一馬平川的原野。有山必有水,這個小村的村東頭,就有一條大河,名叫峴河,是在地圖上能夠看得到的五龍河的支流。峴河從北邊的群山之間涌流而來,越過上游不遠處的十八盤的險峻,到了沐浴村的村東,就在兩岸綠柳的掩映中變得明澈寬闊而又平靜無波了。
嚴陣自1946年離開這個小村參加革命之後,就很少回家過。他的父親閻子儒,是鄉村小學教師,也是當地有名的中醫。50歲後不教書了,他便在村上開了一家葯店,靠行醫維持家裡的生活。父親熟讀唐詩,行醫之餘,常常在深夜對月吟詠。嚴陣小時候接觸的第一首唐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就是父親在大雪深深的冬夜的炕頭上教給他的。不知為什麼,在後來嚴陣的文章中,一直很少提到他的父親,也許是因為父親給他留下的總是那幅嚴厲的面容吧。嚴陣的母親孫氏是一個特別善良特別溫順特別能夠同情和體諒別人的女人,她任何時候對待任何人,都沒有大聲說過話,包括村上的鄰里和自己家裡的人,她都沒有爭過吵過什麼。她也有不高興的時候,但她從來不發脾氣,她不高興時候唯一的動作,就是面對牆角,一個人默默地流淚。我們曾在嚴陣的記述文和他的抒情詩里,不只一次地讀到有關他的母親的一些段落,真的,他的母親的那種純粹的東方女性的美德,留下的印象是非常令人懷念的。
嚴陣13歲時,父親去逝,當時他正在數里外的鶴山後小學讀書,等他聞訊父親病重趕回家時,父親已咽氣了。嚴陣非常愛自己的母親,他知道母親的艱難,所以他參加革命之後,只要發幾元錢的津貼,他都積起來,託人帶回家去。後來戰爭打起來了,他便和家鄉失去了聯系,在輾轉奔波的戰爭時代,嚴陣一直掛念著的,就是留在村上的母親。1949年戰爭結束了,嚴陣隨第一批部隊進入青島。他進城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遠在老家的母親發出了一封平安家信。可是令他想不到的是,過了幾日,叔叔便回信告訴他,在戰爭結束前最後的那些歲月里,母親去世了。
嚴陣後來雖然很少回自己的村子,但他對那裡的山,那裡的水卻是念念不忘的。畢竟那片土地上留下了他難忘的童年。他曾在那裡的河邊吹過柳笛,他曾在那裡採摘過山地的野菊,他曾在那裡用黃土堆塑過自己的城堡,他曾在那裡用草木灰繪制豐收的圖畫。正是這片北方的土地哺育了我們今天的詩人。
隨著全國的解放,嚴陣便離開山東南下了,他當時的全部財產是一個臉盆和一個背包。此後,他在安徽工作了多年,在那裡擔任過省委宣傳部的幹事,省文聯的編輯,刊物的主編,省里的文藝創作研究室主任以及專業作家。
迄今為止,嚴陣已出版過30餘種個人文學專著,他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分上、下兩冊出版的敘事長詩《山盟》以及散文《牡丹園記》,長篇小說《荒漠奇蹤》、《亂世美人》、,中篇小說選集《一見鍾情》、報告文學選集《今天誰最美麗》和《嚴陣》抒情詩選》,都在國內外享有廣泛的影響。
雖然隨著歲月的流逝年歲日增,但作為詩人的嚴陣卻並未衰老,他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萬行抒情長詩《含苞的太陽》,以它獨特的總體建構和嶄新的意象獨具的魅力,震撼了詩壇。
被譽為山東才子的嚴陣,名不虛傳的另一原因,是他除了能夠熟練的掌握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所有文學形式並取得突出的成就之外,他還是一位頗具時代特色的書法家和畫家。他的畫如詩如夢,在美國、澳大利亞和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時,征服了大批觀眾。因此,嚴陣不僅是一位著名詩人,也是一位有突出的個人藝術特色的畫家和書法家。
一個15歲就參加革命只讀完小學的人,竟有如此驚人的藝術造就,是不是山東那片神奇的土地所具有的特殊的魔力呢?
嚴陣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會員、安徽省作協主席、文學創作一級職稱。(西 虹)
Ⅳ 有關李白一生的介紹 詳細點 謝謝
生平概述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漢族,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也寫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彰明人 。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被後人尊稱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他的詩風格雄奇豪放,想像瑰麗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韻和諧多變。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秦安縣北) ,李白是其父從中原遷居中亞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托克馬克市) ,4歲在遷回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另一野史說法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 。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 ,但他的一生 ,絕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 ,游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隻身出川 ,開始了廣泛漫遊 ,南到洞庭湘江 ,東至吳、越 ,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他到處游歷 ,希望結交朋友 ,拜謁社會名流 ,從而得到引薦 ,一舉登上高位 ,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 。可是 ,十年漫遊 ,卻一事無成 。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西安),東到齊、魯各地 ,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 ,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 ,詩名滿天下。李白不願應試做官 ,但詩名遠播 ,詩歌在其年輕時已經唱響天下 ,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 ,可歷史上沒有韓荊州對於李白的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 ,被召至長安 ,供奉翰林 ,文章風采 ,名震天下 ,杜甫《飲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的奇句 。在當時封建王朝復雜歷史的背景下 ,李白又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 ,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 ,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 ,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 ,他感憤時艱 ,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 ,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 ,兵敗之後 ,李白受牽累 ,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 ,依當塗縣令李陽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 ,一說喝醉了酒 ,在水中撈月亮而溺水身亡 。
李白的詩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屈原而後,他是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中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獨特風貌的,是屈原以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我國古典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對其詩歌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低於裴旻的。與李商隱、李賀三人並稱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干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集詩人、神仙家、驢友、縱橫家、游俠、劍客為一身的偉大天才。民間流傳,高力士曾為他脫靴,楊貴妃曾為他捧硯,楊國忠曾為他磨墨,唐玄宗曾御手調羹喂李白醒酒湯。
杜甫贊曰:「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Ⅵ 研究李白,李頎 ,歐陽修 ,文同 ,李調元,的意義50分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涼武昭王暠九世孫。或曰山東人,或曰蜀人。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初隱岷山,益州長史蘇頲見而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關於李白出生地,眾說紛紜,大致有兩種說法。其一,李白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李白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這兩種說法,至少有一種是錯誤的。並且,都有資料和歷史考證,讓人相信哪種,真是左右為難。
天寶初,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於明皇,召見金鑾殿,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酒徒飲於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永王璘都督江陵,辟為僚佐。璘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會赦得還。族人陽冰為當塗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雲。集三十卷。今編詩二十五卷。
20年,歷史一瞬間。巡遊星河,俯瞰地球,世界面貌目新月異,人類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爭斗、迅跑,積貧積弱的中國揚起改革開放的風帆,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世界大家庭,巍然屹立於東方;20年,國門洞開,思想解放,觀念嬗變,思維更新,文化變革,社會主義文學趕上了迅猛發展的歷史機遇期,駛上了按照自身規律發展的快車道;20年——綿陽市文聯,綿陽市作協、《劍南文學》雜志社走過的風雨歷程,播種希望,澆灌嘉禾,幸有東風催花繁,喜看碩果滿枝頭!
綿陽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大地,處於中原文化與巴蜀文化交匯地帶,山川壯麗,物產豐饒,人民勤勞,是一塊孕育文學家、吸引文人騷客的文學息壤。本土誕生了已著之竹帛的文學家、詩人李白、李頎、蘇易簡、歐陽修、蘇舜欽、文同、李調元、孫桐生、沙汀,流寓綿陽或為宦綿陽的如揚雄、司馬相如、杜甫、王勃、李商隱、元稹、陸游等文學大家亦不在少數。古之綿州,文學星空一片燦爛。建國後,地委、行署重視文藝創作,關愛作家,在那個文學作為意識形態的精神奢侈品,作家被視為上層建築領域階級斗爭戰士的年代,仍然培育了蜚聲四川文壇的「三劉一母」文學創作群體,賴松延、商欣、秦傳鼎、鄒開歧、陳峻也初涉文壇,嶄露頭角。其間,克非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扎實的生活基礎,執著的文學追求,斐然的創作業績遙遙領先,為本土眾多的文學尋夢者樹立了可資效法的標桿,激發了有志於文學的文學閱讀寫作者的創作熱情。新時期始元,思想解放運動潮湧浪嘯,積壓了二十多年的文學潛能如岩漿迸發、油田井噴。數以千計的文學愛好者拿起了筆,原綿陽地區一次文學創作會議,出席者列席者達三百之眾,縣縣辦刊物,層層開創作會,劍南文藝編輯部日均收稿量不下一百件,來編輯部送稿談稿者門庭若市。熙熙攘攘,轟轟烈烈,文學被全社會關注,興一時之盛。在這波全民追捧文學的浪潮中,文學走出聖殿,走向大眾,有著深厚文學傳統的綿陽,一批中青年作者站立潮頭,把文學確立為人生目標或職業追求,頻頻在報刊展示自己的文學才華。
這是一場文學准備並不充分、藉助行政組織之力掀起的群眾寫作運動。封閉於川西北一隅的綿陽寫作者「傷痕文學」沒趕上趟,「反思文學」沒搭上車,「尋根文學」沒回過神,「改革文學」失了語,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寫作傻了眼;一波一波的文學浪潮退去之後,喧鬧一時的綿陽文壇便顯得有些寂寞冷清了。
突破緣於郁小萍的短篇小說《纖纖素手》和江蘭的短篇小說《侏羅紀荒煤》,這兩篇綿陽本土作家的標志性文本其示範意義迄今不能低估,大浪淘沙後寫作堅持者和新冒出的文學尋夢者不得不深刻反思:我為什麼寫作?我寫什麼?我怎樣寫?……狹窄的文學小道再也沒有那麼多的擁擠者了。
千古文脈要傳承要弘揚要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學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軍。綿陽撤地建市,拉開了大建設大發展的序幕,繁榮文藝列入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重視文藝工作、愛惜文藝人才、加大文化投入,為文藝事業的健康發展營建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部運行機制。建市翌年,百業待舉的綿陽文聯應時而生,作協相繼成立,《劍南文學》接著復刊,文學創作組織工作由文化部門行政管理走向文藝團體、文學刊物社會化聯絡、協調、服務的新機制,有了文學組織、文學編輯的專門機構和專業隊伍,由此探索出了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的文學組織輔導工作新路子。
文學較之其他藝術門類有政府文化、廣電部門實施人才建設、作品生產的有序管理,組織工作存在很大的鬆散性和不確定性。綿陽市文聯成立伊始,就十分注意整合市作協、劍南文學雜志社的文學組織、文學編輯的優勢資源,把文學作為業務工作的重頭,不間斷地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學活動,激活作者的創作潛力,提高作者的文學素養,增強文學隊伍的凝聚力,將分散在全市各地方各行業的「散兵游勇」們團結起來,實現文學創作隊伍的整體推進,繁榮創作的目的。
繁榮社會主義文學,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石」方針,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發揮文學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唱響時代主旋律。市文聯、市作協、《劍南文學》通過舉辦一系列大規模、高檔次,具有全國性意義的大型文藝理論研討會,舉辦骨幹作者讀書班、理論培訓班,召開中心學習組學習會,傳達中央、省、市有關會議和文件精神,召開區市縣、工礦、鄉鎮、學校創作會議,舉行文學講座,發送文藝報刊、書籍,舉辦文學徵文評獎,組織會員參加公益性文學活動等多種活動,幫助會員作家和廣大文學工作者提高反映生活本質、謳歌時代精神的自覺性,端正文學的發展方向。
一度時期,綿陽作者視野狹窄,眼界不寬,歷史題材創作、懷舊式寫作、私人性寫作頗為盛行。少有大氣之作、藝術底蘊深厚之作、社會影響廣泛之作,被譏為綿陽作品「上出不了劍門關,下走不出白馬關」。究其根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疏離生活,即使生活在基層的作者也不善於發現和認識自己經歷的生活的本質。為改變這一現狀,組織作家投身於綿陽改革開放、建設發展的生活激流中,去感應時代的脈搏,體驗人民群在歷史性創造活動中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市文聯、市作協、劍南文學雜志組織了上百次會員深入到生產第一線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集中組織作家、詩人先後深入綿陽市重點建設工程「武引」一期、武都水庫、綿江快速景觀大道,以及市屬骨幹企業、科研院所、天然林保護工程、抗洪救災前線、民族地區、紅軍長征路、重點旅遊風景區采訪,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綿陽改革開放、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的文學作品,出版了數部報告文學集,促進了科技城建設。
舉辦創作會、筆會、改稿會、作品研討會、文藝理論研討會、文學講座、文學作品徵文評獎、對外文學交流活動,是文學組織工作的日常課題。20年來,綿陽市文聯、作協、劍南文學雜志社、沙汀文學藝術院舉辦的大、中、小型文學活動,以每年20次計,當在400次以上。文學活動涵蓋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雜文、兒童文學、影視文學、文學評論諸文體,活動遍及全市城鄉各系統各行業,有的活動還辦到了北京、成都和外市。在全國全省產生影響的文學活動有新時期文藝理論研討會,改革文學座談會,沙汀、克非、吳因易、郁小萍、母碧芳、周玉清、王慧清、馮小涓、陳霽作品研討會,百名作家跨世紀湖山筆會,中央電視台簽約作家綿陽筆會,首屆中華校園詩歌節等大型文學活動。先後有500多人次全國知名作家、詩人、評論家、學者、編輯家和數十家報刊社、文藝出版社負責人蒞臨綿陽,參加文學活動,進行文學交流。擴大了綿陽作者的思想、藝術視野,促進了文學人才的成長,推出了綿陽作家、作品。相繼編選、出版了《綿陽市文學作品選》、《天地回聲——綿陽市建國五十周年文學作品選》,展示綿陽作家的陣容和創作業績,編輯出版了《劍南文叢》、《劍南文匯》、《劍南書系》三套計36冊文學作品集,解決了部份作者出書難的問題。
文學活動的頻繁舉辦,激活了文學寫作者的熱情,散布在全市各地區各行業各年齡層次的會員作家,在經濟大潮波涌浪翻之中,堅持文學的操守,抵擋各種誘惑,在學習和創作實踐中,探索和把握文學的本質特徵,在時代激流中,發現和認識生活的本質,謳歌綿陽人民建設科技城、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風采,反映人民的心聲,記錄時代風雲。讓陷於困境中的文學、日益邊沿化的文學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讓李白、沙汀的故鄉後繼者眾,新軍奔涌。
十年樹木。綿陽文學歷經20年休養生息,勵精圖治,整體推進,在川內已成一方重鎮。現擁有一支門類齊全、思想活躍、功底扎實的文學創作、研究、翻譯、編輯、教學、組織工作隊伍,20年來,全市中國作協會員從無到有,發展到11人,省作協會員由16人發展到139人,市作協會員465人,縣區作協、文協會員近300人,創作骨幹包括了老、中、青、少四個年齡層次。遊仙、江油、安縣成立了縣級作協,一些廠礦、事業單位建有文學社團,上百所大中小學的文學社團活動頻繁,碩果累累。據不完全統計,20年全市出版文學專著207部,發表文學作品3萬多件。4件作品獲國家級獎勵,11件作品獲四川文學獎,4件作品獲四川文藝評論獎,600多件作品獲全國性、全省性及省級系統、行業獎,71件作品獲綿陽市優秀作品獎。11人次獲四川省文學組織工作獎,市、縣兩級獲四川省文學組織工作、文學先進獎15項(次),市作協連續四年被市文聯評為年度工作一等獎。《劍南文學》由雙月刊改為半月刊,在探索文學期刊市場化營運中保留了綿陽作家作品版本,江油市作協的《太白文學》,安縣作協的《安州作家》,遊仙作協《芙蓉溪》,三台縣文聯的《琴泉》,市作協的《綿陽作家》,以及眾多文學社團的社刊,為作品發表、文學批評,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為數眾多的會員作家和文學愛好者通過互聯網這個新型媒體,發表作品,評點文學。
幸有東風催花繁。綿陽文學乘改革開放之勢,穩步健康發展,新人輩出,新作迭涌,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年辛苦耕耘,為綿陽文學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和作品數量儲備,一大批思想敏捷、才氣橫溢的文學新銳步入文壇蓄勢待發,正是綿陽文學質的飛躍的希望之所在。
文壇困厄,綿州大地卻生機勃勃,風景獨好。因為綿陽是一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活熱土,是一片孕育創造與激情的文學沃土。
李白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五歲時隨家人定居於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
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自漢末以來,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
因此,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
後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眠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
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那時李白才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冶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幹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十九。並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丑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系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
Ⅶ 給諾獎評委送禮的山東文化幹部是誰
網路搜的現代作家
、季羨林,1911年生於山東清平(今臨清)縣。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1934年畢業,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建國後,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負責人,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東文語言文學系教授、主任,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會委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亞非學會會長,語言學會會長。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93年3月當選為澳門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季羨林對印度中進語言形態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的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貢獻。在印度中世語言形態學方面,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小乘佛教大眾部說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特徵,著《〈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方面,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語言是中世印度東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語。主要譯著有《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印度簡史》、《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羅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等,翻譯《沙恭達羅》、《優哩婆濕》、《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五卷書》等,散文集有《賦得永久的悔》。主編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2、莫言,男,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生於山東高密東北鄉,童年時在家鄉小學讀書,後輟學,在農村勞動多年。1976年參軍,任戰士、政治教員、宣傳幹事。曾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和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學習。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莫言文集》五卷,長篇小說《紅高梁家族》、《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酒國》、《紅樹林》、《檀香刑》、《生死疲勞》,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紅高梁》、《牛》,短篇《拇指銬》等。1997年轉業到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日報》報社工作,並為報社的影視部撰寫連續劇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作家協會全委,主席團委員。
3、 尤鳳偉,山東牟平人, 1943年生。現任青島市作協主席。著有小說《色》、《中國一九五七》、《泥鰍》、《石門絕唱》、《生命通道》等,出版有《尤鳳偉文集》、《金龜》、《蛇會不會毒死自己》等多部小說選集,多種作品被譯介到國外。其中《中國1957》出版於 2001年,曾被中國小說學會評為年度最佳長篇,在知識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評論家張遠山在《齊人物論》中認為,《中國1957》是「建國50年來最好的長篇小說」.
4張煒,男,1955年11月生,山東龍口人,原籍棲霞。中國作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協第三屆、第四屆副主席,第五屆主席。系萬松蒲書院院長,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兼職教授、駐校作家和研究員。1980年開始創作,迄今發表850萬字的作品,在海內外出版了123部單行本,獲獎40餘次,作品被譯成英、德、日、法等多種文字,為新時期以來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作家之一。先後出版了《張煒文庫》(1—10卷),長篇小說《外省書》、《能不憶蜀葵》、《西郊》、《醜行與浪漫》,文論散文集《我跋涉的莽野》、《世界與你的角落》等作品單行本30餘部;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版單行本20餘部。1999年《古船》被評為「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亞洲周刊)和「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圖書大廈),並被法國教育部和法國科學中心確定為法國高等考試材料;作者與《九月寓言》分別被評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力十作家十作品」(位列五)。《古船》與《九月寓言》雙雙入選北京大學的《百年中國文學經典》(建國後長篇小說入選總數為五部);2000年被《中國文化報》評為「中國最受讀者歡迎作家」(位列五)。《九月寓言》修訂版及新作《外省節》和《能不憶蜀葵》、《魚的故事》等作品分別獲「八五期間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齊魯文學獎」、「當代獎」、「中國環境文學獎」、台灣「好書獎」等十餘次。近作《外省書》和《能不憶蜀葵》、《醜行和浪漫》在文壇反響強烈。文論《精神的背景》推動了全國精神文明大討論,在國內外引起重大反響。
5曲波(1923-2002),山東蓬萊人。15歲高小畢業後參加八路軍。1943年進入膠東抗大學習,畢業後在膠東軍區任報社記者。1945年,擔任牡丹江軍區二團副政委,1946年冬,親自帶領一支小分隊,深入林海雪原,與國民黨在牡丹江一帶的殘匪周旋。經過近半年的艱苦鬥爭,終於殲滅了這些頑匪。這是作家後來創作《林海雪原》的重要生活基礎。1950年曲波因重傷轉業到地方工作,1952年他以頑強的毅力寫作長篇小說《林海雪原》,1956年8月完成了40萬字的書稿。繼《林海雪原》之後,曲波又創作了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山呼海嘯》和《橋隆飆》。
6、王統照(1897—1957),字劍三。1897年2月9日出生於山東省諸城市相州鎮。1918年考入北京中國大學英國文學系。l919年參加「五四」運動,發表小說《雪後》、《沉思》。l921年與沈雁冰、鄭振鐸、葉聖陶等12人在北京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1922年開始同魯迅交往。1927年遷居青島,不久東游日本。1931年去東北進行社會調查,寫成近6萬字的報告文學《北國之春》,揭露日軍的侵略罪行。1933年出版著名小說《山雨》,在文壇上引起較大反響。不久遭國民黨當局查禁。1934年自費赴歐洲考察古代文學和藝術。1935年回到上海,任《文學》月刊主編,並參加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1938年在上海美專講學,後任暨南大學教授。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山東大學文學系教授,聞一多被刺後憤而辭職。1949年7月,赴北平參加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l951年當選為山東省第一屆文聯主席。1952年任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化事業管理局首任局長。1956年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曾當選為民盟濟南市第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民盟第二屆中央委員,山東省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文聯委員。著有《王統照短篇小說選》、《王統照詩選》、《王統照選集》、《王統照文集》等。
7、王潤滋(1946—2002),男,1946年生於山東文登市。中共黨員,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曾任煙台市文聯主席兼威海市文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副廳級調研員,山東省拔尖人才。1966年開始文學創作。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黨小組長》,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接連發表中、短篇小說《賣蟹》、《魯班的子孫》、《內當家》等十幾篇。此外他與人合作了十場戲曲《海盜的女兒》並改編成同名戲劇電影,《賣蟹》與《內當家》也改編成了電視劇和電影,《賣蟹》與《內當家》分別獲得全國短篇小說獎.
8、馮德英,男,1935年12月出生於乳山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9年初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4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苦菜花》,經兩年多刻苦寫作,出版後被譯成日、俄、英等文本。曾任空軍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員,後任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泉城》主編等職。還出版了長篇小說《迎春花》、《山菊花》(獲解放軍文藝出版社首屆優秀長篇小說獎),長篇三部曲《大地與鮮花》第一部《染血的土地》等,另有一些短篇小說、散文和電影劇本。馮德英的「三花」長篇系列集中反映了膠東半島人民艱苦卓絕、英勇頑強的革命斗爭,情節起伏跌宕,語言清新流暢,性格描寫細膩生動,具有抒情鄉土的特徵。
9、劉玉民,1951年生於山東榮成市。1970年參軍,1971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起從事專業文學創作。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已出版長篇小說3部,報告文學2部,影視劇本4部,散文等中短作品250餘萬字。其中《騷動之秋》1998年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1999年被山東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山東省第六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現為濟南市文聯副主席。
10、桂苓,1972年生於山東菏澤,先後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當代文學創作與批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作家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青島出版社等先後出版其小說、散文集《吹滅讀書燈》、《站在黃沙梁邊上》、《布衣暖暖*菜根香香》、《繞不過去的村莊》、《簡單日子》、〈綠色女孩〉、《花不多有兩朵》等十幾部。主編《二十世紀的記憶》十二卷本、《大師書齋》三十五卷本、《中國先鋒散文檔案》六十卷本、《城市文化檔案》十卷本、《思想者說》兩卷本、《思想者說。感動》《思想者說。往事》<思想者說。命運》三卷本、《百年學者散文》兩卷本、《感動過一代人的文字》兩卷本、《這么早就回憶了---------六十年代精神》、《女性的張愛玲》《大學的精神》等約兩千多萬字。作品入選一百餘種選集,獲冰心文學獎、山東文學獎等,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日、德語。
11、 、李存葆 1946年生,山東五蓮縣人。1964年入黨。1986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少將軍銜。新時期以來,發表了二百餘萬字的文學作品,多次獲全國、全軍文學獎。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山中,那十九座墳塋》分獲全國第二屆、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長篇報告文學《大王魂》、《沂蒙九章》(與王光明合著)分別獲「中國潮」和全國報告文學獎。參加了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的改編,在全國第五屆電影「金雞獎」中獲最佳編劇獎。1993年創作的電影劇本《百年老屋》獲全國優秀電影劇本獎。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會副會長。
12、張海迪,女,山東濟南人,1955年9月生,自幼患病,靠自學讀書。1993年獲吉林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文學創作一級,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張海迪是中國文壇上獨特的女作家,長期以來,她以頑強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文學創作,現已出版長篇小說、散文集、文學和哲學翻譯著作近200萬字,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之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達爾文的蚯蚓》等。
13、張宏森,男,1964年8月出生於山東淄博,曾任淄博市文聯主席、山東省影視中心主任,現任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國家電影局副局長。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勞動模範,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創作出版長篇小說《陽光與蛇》、《狂島》、《車間主任》、《大法官》等5部著作;創作電視劇文學劇本《西部警察》等百餘部集。其長篇小說《車間主任》曾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其電視劇作品曾8次獲得全國「飛天獎」、「金鷹獎」,還獲得第十五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編劇獎、第十七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編劇獎等數十項獎勵。
14、劉玉堂,1948年生於山東沂源,1966年高中畢業,1968年參軍,歷任文書、報道員、新聞幹事等職。1982年轉業至家鄉沂蒙山,任縣廣播局編輯部主任。1988年調《山東文學》社,歷任編輯部主任、副主編;1991年底調山東作協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至今,是中國作協會員、山東作協理事、文學創作一級。劉玉堂自1971年開始文學創作,至今已發表作品300多萬字。出版有小說集《釣魚台紀事》、《溫柔之鄉》、《人走形勢》、《你無法真實》、《福地》、《自家人》、《劉玉堂幽默小說精選》及隨筆集《玉堂閑話》等十幾種。曾獲山東泰山文學獎、上海優秀長中篇小說獎、山東新時期農村題材中篇小說一等獎,山東優秀圖書獎及《中國作家》、《上海文學》等三十多次省以上刊物優秀作品獎。、
15、楊振聲(1890—1956),字今甫,也作金甫,山東蓬萊人,現代文學家和教育家。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五四期間是「新潮」社的骨幹之一,曾因火燒趙家樓、怒打章宗祥而被捕入獄。出獄後,與馮友蘭、何思源等人一同負笈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心理學,後得文學博士學位,又攻讀教育心理學。(
16、李廣田(1906~1968),散文家。號洗岑,筆名黎地、曦晨等。山東鄒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外語系,次年開始發表詩文。1935年大學畢業,回濟南教中學。曾與北大學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詩集《漢園集》。這時期的散文輯為《畫廊集》、《銀狐集》和《雀蓑記》,大多抒寫內心感懷和鄉土人生,追求恬淡靜美的文風和濃厚的泥土氣息。抗日戰爭爆發後,流亡於西南內地,先後在一些中學和西南聯大任教,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隨著生活的變遷和思想進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聲》和《日邊隨筆》,視野較前期開闊,靜美的氛圍漸為感奮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筆更為練達簡潔。同時著有長篇小說《引力》、短篇小說集《金壇子》和評論集《文學枝葉》等。50年代以後,主要從事教育工作,任清華大學副教務長、雲南大學校長。著有詩集《普城集》和散文《花潮》、《山色》等。還致力於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長篇敘事詩《阿詩瑪》和傣族長篇敘事詩《線秀》等。一生著述大多收入《李廣田文集》。
17、衣向東,1964年出生於山東棲霞,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協簽約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一路兵歌》、《在陽光下晾曬》,小說集《我是一個兵》、《老營盤》、《吹滿風的山谷》等。其中中篇小說《吹滿風的山谷》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第二屆北京市政府獎,中篇小說《初三初四看月亮》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中篇小說《過渡的陽光》獲第十屆《小說月報》百花獎,短篇小說《列兵的回憶》獲第九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中篇小說《老營盤》獲第四屆全軍文藝新作品一等獎。
18、嚴陣,男,1931年生於山東萊陽。青年時代有山東才子的美稱。他不僅是當年老詩人臧克家向毛澤東主席推薦的幾個最有希望的青年詩人之一,而且,通過《江南曲》、《琴泉》、《竹矛》以及《長江在我窗前流過》等詩集的出版,充分展露了自己的才華,成為新中國開國以來,最為引人注目的5大青年詩人之一。嚴陣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會員、安徽省作協主席、文學創作一級職稱。迄今為止,嚴陣已出版過30餘種個人文學專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分上、下兩冊出版的敘事長詩《山盟》以及散文《牡丹園記》,長篇小說《荒漠奇蹤》、《亂世美人》,中篇小說選集《一見鍾情》、報告文學選集《今天誰最美麗》和《嚴陣抒情詩選》,都在國內外產生廣泛的影響。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萬行抒情長詩《含苞的太陽》,以它獨特的總體建構和嶄新的意象獨具的魅力,震撼了詩壇。
19、趙德發,1955年生,山東莒南縣人。曾當過教師、機關幹部,1988-1990年在山東大學作家班學習,現任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兼日照市文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自1980年開始創作,至今已發表、出版各類文學作品400萬字。主要作品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農民三部曲」《繾綣與決絕》、《天理暨人慾》(原名《君子夢》)、《青煙或白霧》,三卷本《趙德發自選集》,《中國當代作家選集·趙德發卷》等,曾獲第三屆人民文學獎、第四、第八屆《小說月報》百花獎、首屆齊魯文學獎、《中國作家》獎等。
20、苗得雨,著名詩人、一級作家,1932年出生於山東沂南縣苗家莊。1944年起任兒童團長並開始文學寫作,曾被《大眾日報》、《解放日報》譽為解放區的「孩子詩人」。1949年7月起任《魯中大眾》、《農村大眾》報通聯、編輯、記者。苗得雨曾先後擔任過省作協負責人、省文聯副主席。從事文學創作60年來,苗得雨共發表詩歌約4000首,文學作品300餘萬字,各種結集36種,代表作有《旱苗得雨》、《沂蒙春》、《苗得雨詩選》等。詩《旱苗得雨》曾被收入《抗戰名作百篇》,詩《燕》、《豆油燈的思念》、《波登村窘情》被收入《當代文學教材讀本》。
21、苗長水,男,1953年3月出生於山東沂南,大專學歷,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濟南軍區創作室主任,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主要作品有《凈土》、《冬天與夏天的區別》、《染坊之子》、《犁越芳冢》、《御花園》、《我心中的紅蜘蛛》等。此外,寫作長篇小說《我們稍息立正》,散文評論集《心靈的種子》、《等待》,2002年《中國作家》與作家出版社同時發表、出版他與陳傑合作采寫的長篇報告文學《往來香港的軍車》,全國十餘家報刊轉載。曾獲1987—198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92年度中國作協「莊重文文學獎」,第三屆「馮牧文學獎」,《十月》文學獎,《青年》青年獎,山東省首屆「齊魯文學獎」等,多次獲《解放軍文藝》、《山東文學》、《時代文學》等優秀作品獎。
22、周蓬樺,青年作家。1964年3月出生於山東聊城。已出版散文詩集《紅罌粟》、《月光下的馬》,散文集《乾草垛》、《告別壞心情》、《風吹樹響》,中篇小說《雪下草紅》、《燈黃》,長篇小說《野草莓》、《木紐扣》、中短篇小說集《遙遠》等。在各地報刊發表各類文字300餘萬字。被《小說選刊》、《散文選刊》、《山東青年作家論》等評介和轉載。作品被收入《2004年中國散文年選》(人民文學版)、《我最喜愛的中國散文100篇》(中國文聯版)、2003、2004年《散文精選》(百花版)等海內外40餘種選本。近年獲得山東省「首屆十佳青年詩人」稱號,以及榕樹下第三屆網路文學獎、第三屆美國新語絲文學獎,第七屆山東省精品工程獎。
23、鍾海誠,男,筆名海誠,1956年10月出生於山東滕州。大專學歷。文學創作一級。1981年開始發表小說。曾任電廠工人、文化館員。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8年調入省作協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海誠的主要成就在於長篇小說。陸續在山東文藝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及港台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小樓昨夜》、《心動》、《學車記》等7部,內容廣泛,涉及到古代、近代、現當代生活。代表作長篇小說《新西遊記》榮獲第三屆(1995—2000)「人民文學獎」。
24、賀敬之,男,著名詩人、劇作家。1924年11月5日生於嶧縣(今棗庄)一個貧民家庭。1938年流亡到湖南、四川。193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40年到達延安,入魯迅藝術文學學院學習、工作。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收入後來出版的《並沒有冬天》、《鄉村的夜》等詩集中。1943年後寫了《南泥灣》、《翻身道情》、《七支花》等歌詞和《栽樹》、《周子山》(與人合作)等秧歌劇。1945年與丁毅等集體創作了歌劇《白毛女》。抗日戰爭勝利後,在華北解放區工作。先後出版了《笑》、《朝陽花開》等詩集及秧歌劇《秦洛正》等。賀敬之1978年起任文化部副部長。1979年當選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1980年起任中宣部副部長。是中共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會。1987年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1989年任文化部黨組書記、代部長,1992年任全國政協常委,是魯迅文學研究院院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長。
25、峻青,男,原名孫儒傑,字俊卿。1923年3月出生於山東省海陽縣西樓子村。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文學報》主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榮譽委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海嘯》;短篇小說集《黎明的河邊》、《膠東記事》、《最後的報告》等;散文集《秋色賦》、《雄關賦》、《滄海賦》、《三峽賦》、《梅魂》等;此外還有理論著作《峻青談創作》、若干舊體詩詞,結集為《峻青文集》,凡6卷,400萬字。
26、黎汝清,男,1928年1月出生於山東省博興縣黎家寨村。1966年,出版《海島女民兵》,文筆清閑流暢、親切自然,深受文藝界的重視和廣大讀者的歡迎。北京電影製片廠將小說改編為電影《海霞》,1977年10月在第十九屆巴賽羅那國際電影周和第三十屆洛迦諾言電影節上放映,受到好評,產生了國際影響。此後陸
27、臧克家(1905—2004),男,筆名少全、何嘉,1905年10月8日出生於山東諸城。中國現當代傑出詩人,著名作家、編輯家。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之後曾任中學語文教師,第五戰區戰時文化工作團團長,三一出版社副社長,
28、梁曉聲,男,山東榮城人,1949年出生於哈爾濱。當過知青,197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集《天若有情
29、張笑天,筆名紀延華、紀華、嚴東華。祖籍山東昌邑,1939年11月13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延壽縣黑龍宮鎮。13歲時,在《中國少年報》發表第一篇小說《新衣》。
30、畢淑敏,女,漢族,祖籍山東文登,1952年出生於新疆伊寧,長在北京。17歲赴西藏阿里地區當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
31、孫甘露,男,1959年7月10日出生於上海,祖籍山東榮城,父親是軍人,母親是教師。1976年高中畢業等等。作品有英、法、日等多種譯文,被收入海內外多種文學選集。
32、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
33、阿成,男,原名王阿成,1949年生於黑龍江,祖籍山東博平。曾當過司機、工廠幹部、編輯。著有長篇小說《馬屍的冬雨》、《扭捏》、《咀嚼罪惡》等,中短篇小說集《年關六賦》、《胡天胡地胡騷》等,隨筆集《哈爾濱人》、《春風自在揚花》、《胡地風流》等,英文版小說
34、鄧友梅,男,筆名右枚、方文等。原籍山東平原縣,1931年生於天津。1942年參加八 35、張辛欣,祖籍山東,1953年生於南京,不久隨家遷居北京。1969年初中畢業到黑龍江路也,女,1969年12月生於濟南。現為濟南大學文學院教師。著有詩集《風生來就沒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