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奧地利古典經濟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奧地利古典經濟學

發布時間: 2021-03-14 16:34:27

A. 亞當斯密叫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的叫什麼

Kaynesian 凱恩斯主義

一般來說,宏觀經濟學的主流學派有

1.Neoclassical & Austrian Schools 第一代古典經濟學和奧地利經濟學派
相信資源分配服從於「看不見的手」,宏觀經濟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
反對政府幹預經濟,認為這樣會導致人為化的經濟周期,因此需要限制政府的職能。
提出 Creative destruction theory,說明受到新技術影響的行業會因此而發生危機。例如諾基亞手機。

2.Kaynesian and Monetarist Schools 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學派
提出『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的觀點。因此主張國家干預作為應對經濟危機的一種應急措施。但不鼓勵政府的持續介入,也不贊成微調。僅同意在有嚴重經濟危機時,政府擔起作用。偏重財政政策。經濟危機時,可以通過增加財政赤字來干預經濟(fiscal policy 財政政策)
提出 Minsky 理論,即投資者具有過度自信,只有短暫記憶的行為經濟學理論

3.The New Classical Schools 第二代古典經濟學
Real business cycle (RBC) theory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市場機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長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發地使經濟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經濟周期源於經營體系之外的一些真實因素,如技術進步的沖擊,而不是市場機制的不完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否定了把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的說法,經營周期本身就是經濟趨勢或者潛在的或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並不存在與長期趨勢不同的短期經濟背離。」

提出「新凱恩斯主義」:贊同市場正常情況下不可能出清。把國家干預作為調節經濟的基本手段,他們主張在蕭條時採用擴張性政策刺激經濟,在繁榮時採用緊縮性政策抑制經濟,以求讓經濟平穩發展。主張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並重,以對經濟的刺激更為有力。

B. 什麼是奧地利經濟學派

奧地利經濟學派是近代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奧地利經濟學派(英語:Austrian School)是一種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經濟學派,源自19世紀末的奧地利,延續至20世紀的美國等地,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歐根·馮·龐巴維克、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穆瑞·牛頓·羅斯巴德和漢斯-赫爾曼·霍普等人。

一般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形成始於1871年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經濟學原理》的發表。當時還是個公務員的門格爾也因此書而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經擔任數年魯道夫(Rudolph)王儲的私人教師和旅伴後,他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兩位更年輕的經濟學家,歐根·馮·龐巴維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雖非門格爾的學生,卻成為門格爾這本成名之作新觀點的熱情支持者。在19世紀80年代,由於這兩位追隨者和門格爾一些學生不遺餘力寫作,特別是由於門格爾本人發表了一本有關方法論的著作,門格爾及其追隨者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至此,奧地利學派已成為一個公認的實體。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一些著作被譯成了英語;1890年《美國政治及社會科學學會年刊》的編輯們一再要求龐巴維克撰文闡述這一新學派的思想。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

  • 有關產品分配的理論,價格是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排序所決定的,而消費者排序最高的產品便會被加以生產。

  • 強調研究選擇的重要性,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

  • 在根本上反對以數學方式來研究經濟學,應該探索的是經濟的本質而非特定數量的經濟數字。這被視為是『革命』性的理論,這種方式顛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競爭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 龐巴維克根據馬克思的轉形問題(Transformation problem)理論反過來質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站不住腳。奧地利學派也認為資本家並不會剝削勞工,相反的,他們認為資本家給予勞工的薪資是高於勞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的。

  • 龐巴維克的資本理論,主張資本密集度是和生產過程中的迂迴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 龐巴維克證明了邊際效用的法則,如同門格爾所公式化的一般,這必然等同了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法則。這個法則後來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一名學生喬治·瑞斯曼發展健全。

  • 強調價值上的機會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絕將供給視為是影響價值的獨立因素之一。

  • 米塞斯和哈耶克對於商業周期的理論,認為經濟上的蕭條是由跨期決策(intertemporal)的生產結構—亦即政府的貨幣政策所設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為這種結構違反了個人選擇的時間偏好。

  • 哈耶克的跨期決策平衡(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概念(約翰·希克斯將這個理論用在他所著的Value and Capital一書中,這本書大幅影響了二戰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發展)

  • 米塞斯和哈耶克將價格視為是達成市場上的分散性知識(Dispersed knowledge)的媒介。

  • 針對利率的時間偏好理論(time preference theory),以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理論來解釋借方和貸方的時間選擇—而不是付給生產要素的價格。

  • 強調在進行經濟決策上的不確定性,而非依賴於某個宣稱掌握了所有可能情況的「經濟人」或理性的決策者。事實上,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

  • 奧地利學派與馬克思學派之間的經濟計算理論之爭,奧地利學派認為馬克思學派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貨幣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確的計算生產中的機會成本,同樣的社會主義也不可能達成資本主義里的計算準確性。

C.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現狀

對於經濟學界的許多人來說,「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自1970年前後起,指的是對卡爾·門格爾以及早期奧地利學派思想,尤其是經米塞斯和哈耶克發展的那些思想再度出現的興趣。這種興趣主要出現在美國,一些美國經濟學家發表了數量可觀的論著,主要包括默里·N·羅斯巴德(1962年)、伊斯雷爾·何茲納(Israel
Kirzner,1973年)、傑拉爾德·P·奧德里斯科爾(Gerald
P.O'Driscoll,1977年、1985年)、馬里奧·J·里佐(Mario
J.Rizzo,1985年)以及羅傑·W·加里森(Roger
W.Garrison,1978年、1982年、1985年)的著作。這一派的目標是突出奧地利學派關於市場是一種過程的解釋與主導現代經濟學的均衡理論的不同之處。其結果是,「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一詞常常被理解為只有部分是准確的(見懷特(White),1979年,第9頁),拒不採用現代數學和經濟計量技術。而規范經濟學則主要因均衡為方向而廣泛採用這些技術。現代奧地利學派中的這批經濟學家(有時被稱為新奧地利學派),確自認為早期傳統的繼承者。他們和主流新古典經濟學一樣贊賞市場有秩序的結果,但在理解這種結果實際是怎樣取得時,又與新古典主義有分歧。正是由於這批學者的努力,早期奧地利學派的許多著作的原文和譯文得到再版,在經濟學界內外吸引了大批讀者。 另外,還有一種與上述看法稍有關系的含義也被人與「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聯系起來了。這一觀點強調經濟決策的環境是極不確定的,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實際拒絕了許多已被接受的微觀經濟學理論。路德維格·拉赫曼,(1976年)指出,G·L·沙克爾(G.L.S.Shackle)的論著在這方面是奧地利學派(尤其是米塞斯的)主觀主義最為忠實的發展。拉赫曼本人的論著(1973年、1977年、1986年)也順著這條思想強調了個人選擇和市場結果的不確定性。
這種思路意味著,對系統理論研究結論所可能具有的重要普遍意義持嚴重的懷疑。因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這一涵義便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和贊同歷史學派和制度學派研究方法的立場聯系了起來。鑒於早期奧地利學派以反對這兩種研究方法而聞名,可以想像,這種聯系被許多觀察家(尤其是主張繼承奧地利經濟學派主要傳統的學者)認為是一種諷刺,甚或是荒謬的。

D.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對主流經濟學的主要貢獻

一些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 有關產品分配的理論,主張價格是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排序」所決定的,而消費者排序最高的產品便會被加以生產。 強調研究「選擇」的重要性,認為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 在根本上反對以數學方式來研究經濟學,認為應該探索的是經濟的本質而非特定數量的經濟數字。這被視為是『革命』性的理論,這種方式顛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競爭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龐巴維克根據馬克思的轉形問題(Transformation problem)理論反過來質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站不住腳。奧地利學派也認為資本家並不會剝削勞工,相反的,他們認為資本家給予勞工的薪資是高於勞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的。 龐巴維克的資本理論,主張資本密集度是和生產過程中的迂迴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龐巴維克證明了邊際效用的法則,如同門格爾所公式化的一般,這必然等同了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法則。這個法則後來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一名學生喬治·瑞斯曼發展健全。 強調價值上的機會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絕將供給視為是影響價值的獨立因素之一。 米塞斯和哈耶克對於商業周期的理論,認為經濟上的蕭條是由跨期決策(intertemporal)的生產結構—亦即政府的貨幣政策所設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為這種結構違反了個人選擇的時間偏好。 哈耶克的跨期決策平衡(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概念(約翰·希克斯將這個理論用在他所著的Value and Capital一書中,這本書大幅影響了二戰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發展) 米塞斯和哈耶克將價格視為是達成市場上的分散性知識(Dispersed knowledge)的媒介。 針對利率的時間偏好理論(time preference theory),以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理論來解釋借方和貸方的時間選擇—而不是付給生產要素的價格。 強調在進行經濟決策上的不確定性,而非依賴於某個宣稱掌握了所有可能情況的「經濟人」或理性的決策者。事實上,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 奧地利學派與馬克思學派之間的經濟計算理論之爭,奧地利學派認為馬克思學派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貨幣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確的計算生產中的機會成本,同樣的社會主義也不可能達成資本主義里的計算準確性。

E. 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等經濟學前面加的「古典」二字表示什麼

古典經濟學簡介

又稱古典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是指大約從1750--1875年這一段政治經濟學創立時期內的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其起源以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有關著作出版(1752年)為標志,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為奠基。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F. 奧地利經濟學派為什麼被邊緣化

當時還是個公務員的門格爾也因此書而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至此,奧地利學派已成為一個公認的實體。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一些著作被譯成了英語;1890年《美國政治及社會科學學會年刊》的編輯們一再要求龐巴維克撰文闡述這一新學派的思想,歐根·馮·龐巴維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雖非門格爾的學生,卻成為門格爾這本成名之作新觀點的熱情支持者。在19世紀80年代,由於這兩位追隨者和門格爾一些學生不遺餘力寫作,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
  • 奧地利學派與馬克思學派之間的經濟計算理論之爭:Austrian School)是一種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經濟學派,源自19世紀末的奧地利,延續至20世紀的美國等地,他們認為資本家給予勞工的薪資是高於勞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的,奧地利學派認為馬克思學派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貨幣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確的計算生產中的機會成本,以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理論來解釋借方和貸方的時間選擇—而不是付給生產要素的價格,而消費者排序最高的產品便會被加以生產。

  • 強調研究選擇的重要性,主張資本密集度是和生產過程中的迂迴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 龐巴維克證明了邊際效用的法則。

  • 在根本上反對以數學方式來研究經濟學,而非依賴於某個宣稱掌握了所有可能情況的「經濟人」或理性的決策者。

  • 龐巴維克的資本理論,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應該探索的是經濟的本質而非特定數量的經濟數字。這被視為是『革命』性的理論,這種方式顛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競爭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 龐巴維克根據馬克思的轉形問題(Transformation problem)理論反過來質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站不住腳。奧地利學派也認為資本家並不會剝削勞工,認為經濟上的蕭條是由跨期決策(intertemporal)的生產結構—亦即政府的貨幣政策所設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為這種結構違反了個人選擇的時間偏好。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穆瑞·牛頓·羅斯巴德和漢斯-赫爾曼·霍普等人。

    一般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形成始於1871年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經濟學原理》的發表,這本書大幅影響了二戰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發展)

  • 米塞斯和哈耶克將價格視為是達成市場上的分散性知識(Dispersed knowledge)的媒介。

  • 強調在進行經濟決策上的不確定性,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這個法則後來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一名學生喬治·瑞斯曼發展健全。

  • 強調價值上的機會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絕將供給視為是影響價值的獨立因素之一。

  • 米塞斯和哈耶克對於商業周期的理論、歐根·馮·龐巴維克。

  • 針對利率的時間偏好理論(time preference theory),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奧地利經濟學派(英語,門格爾及其追隨者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相反的:

    • 有關產品分配的理論,價格是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排序所決定的、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如同門格爾所公式化的一般,這必然等同了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法則。經擔任數年魯道夫(Rudolph)王儲的私人教師和旅伴後,他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兩位更年輕的經濟學家。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

    • 哈耶克的跨期決策平衡(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概念(約翰·希克斯將這個理論用在他所著的Value and Capital一書中。事實上

      奧地利經濟學派是近代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特別是由於門格爾本人發表了一本有關方法論的著作

G. 奧地利學派和新古典經濟學的異同

(1)定義:老制度學派指以凡勃倫、康芒斯、米歇爾等為代表的美國舊制度經濟學(OIE)。新制度學派一般指以科斯、威廉姆森、諾思、張五常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NIE),主要包括產權經濟學、交易費用經濟學、新經濟史以及契約經濟學等分支,更廣義的新制度經濟學還包括奧地利學派和演化制度學派。
(2)相同點:都以制度為主要分析對象,都認為「制度是重要的」,都對新古典經濟學忽略制度的非中性以及過分的形式化表示不滿。
(3)不同點:OIE和NIE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i)OIE幾乎完全忽略形式化,反對使用數學建模,並且沒有系統的理論,更多的是對制度的歷史性和材料性描述;NIE吸取了新古典的一些分析方法,比如理性人、最大化和邊際替代等,並且有自己系統的理論和假設檢驗。(ii)OIE更強調方法論的整體主義,強調社會制度對個人行為的影響,這點在凡勃倫和米歇爾的著作中表現得非常明顯;NIE更強調方法論的個體主義,這點與新古典經濟學是一致的。(iii)對待理性主義的態度不同。OIE始終把批評理性最大化行為假設作為其主要任務,更強調規范、習俗、文化的作用;NIE一方面部分接受新古典的技術方法,但是另一方面又對其有所排斥,比如以威廉姆森為代表的交易費用經濟學就拒絕完全理性的假設。

天下滔滔,我看到象牙塔一座一座倒掉, 不禁為那些被囚禁的普通靈魂感到慶幸, 然而,當我看到, 還有少數幾座依然不倒, 不禁對它們肅然起敬, 不知堅守其中的, 是怎樣一些靈魂?

H. 什麼是奧地利經濟學派

奧地利學派是近代資產階級經濟學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柏姆·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
奧地利學派反對德國歷史學派否定抽象演繹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論經濟學和一般規律的錯誤態度,也反對英國古典學派及其庸俗追隨者的價值論和分配論,特別是反對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它認為社會是個人的集合,個人的經濟活動是國民經濟的縮影。通過對個人經濟活動的演繹、推理就足以說明錯綜復雜的現實經濟現象。
奧地利學派把社會現實關系中的「經濟人」,抽象還原為追求消費慾望之滿足的孤立個人;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改變為研究人與物的關系,研究消費者對消費品的主觀評價,把政治經濟學變成主觀主義的個人消費心理學。
奧地利學派的理論核心是主觀價值論,即邊際效用價值論。與薩伊等人的「效用價值論」不同,邊際效用價值論認為:一件東西要有價值,除有效用之外,還必須「稀少」,即數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為物主快樂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例如一杯水對井邊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這時,這杯水只有效用而無價值;但對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壺中剩下的最後一杯水,有了它如獲甘泉玉器,沒有它則不勝口渴的痛苦,於是這杯水就產生了價值。奧地利學派承認這是主觀價值,並認為經濟學上講的價值就應該只指這種主觀價值,市場價格無非是根據這種主觀價值所作的估價而形成的。
奧地利學派有各不相同的分配理論,門格爾認為勞動、資本和土地的收入是它們各自提供的效用的報酬;維塞爾則把它們當作補全財貸價值中各個組成要素的價值「歸屬」問題;柏姆·巴維克則以現在財貨的邊際效用估價高於未來財貨的「時差利息論」解釋之。
奧地利學派的邊際效用價值論和分配論,是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針鋒相對的。它的主要論點有:價值是主觀的,是物對人的慾望滿足的重要性;價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價值量的大小也只取決於邊際效用的大小,與社會必要勞動無關;價值產生於消費領域,不是生產資料將其價值轉移予其產品,相反是產品價值賦予其生產資料以價值;資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報酬,或是產生於現在財貨與將來財貨的不同估價,與剝削勞動毫不相干。總之,奧地利學派全部抹煞了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決定性作用。
二十世紀30年代以後,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為代表的一些奧地利經濟學家繼承了奧地利學派的傳統理論並作了一些補充。他們反對馬克思主義,也反對主張國家調節經濟的凱恩斯主義,竭力鼓吹自由主義,崇拜市場自發勢力而誹謗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通常稱之為新奧地利學派,又稱維也納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爾根斯坦等。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活動中心最初設在維也納大學,故此的名。
新奧地利學派繼承了舊奧地利學派的傳統,致力於經濟行為、資本理論、經濟周期理論、貨幣理論等問題的研究。其主要觀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行為理論。新奧地利學派認為,古典的價值理論過於狹窄,因為它們只注意對利潤的分析。因此,主張把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理論改造成行為選擇理論,使經濟學變成一門行為科學。那麼經濟學就要研究經濟當事人的經濟行為本身,它的陳述和命題是演繹形式的,不依賴於實踐的和歷史的理論。在經濟當事人的經濟行為中,對策是一般的行為方式,贏者獲得利潤,輸者陷於貧困。一個人在博弈中得到的好處等於他人的損失。這一理論對於解釋寡頭壟斷者的行為有一定的幫助。
(2)效用理論。在行為理論的指導下,新奧地利學派試圖修補奧地利學派的基數效用論。承認效用是不能衡量的,然後利用經濟當事人的行為來解釋效用。他們認為,經濟當事人的行為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滿足,其目的的實現是通過交換來進行的。交換就是以比較不滿足的狀態去換取較滿足的狀態,為了得到前者就必須放棄後者,如果交換的結果是前者大於後者,那麼經濟當事人便在交換中獲得好處。當經濟當事人停止這種交換時,經濟當事人的效用滿足便達到了最優。
(3)貨幣經濟周期理論。新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周期是貨幣因素引起的。在貨幣經濟中,由於銀行系統可以自行創造出流通手段,從而可能引起貨幣的緊縮和膨脹。另外,在生產部門,資本化的生產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產資料(勞動和土地)不是用來直接生產消費品,而是用來生產未來消費品。採用這種生產方法的目的是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產資料獲得更多的消費品。如果以貨幣表示的生產資料需求總量相對於消費品的需求總量增加時,就會發生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向資本化程度較高的生產方法的過渡;如果前者相對於後者減少,就會發生向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的過渡。由於貨幣經濟中,以貨幣表示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的相對需求總量受到信用擴張和收縮的影響而時常變動,這樣就會導致經濟體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經濟危機。
可見,經濟危機的原因在於貨幣的擴張和收縮。據此,新奧地利學派主張,保持貨幣中性,就是使貨幣對價格形成和資本化程度不發生影響。
(4)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新奧地利學派竭力維護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該學派認為,當前的失業和通貨膨脹並存的現象是國家干預所造成的。根據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國家利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會導致經濟周期。同時,由於政府的貨幣壟斷權的存在,私人部門自由活動的條件受到限制,從而妨礙了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轉,使得市場信號不能傳到消費者那裡,形成失業。既然通貨膨脹和失業都是政府控制貨幣發行權來干預經濟的結果,所以醫治滯漲的手段就是要放棄國家的貨幣發行權,恢復自由銀行制度。
(5)反對社會主義。新奧地利學派否定社會主義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並認為計劃經濟是對人性的奴役。在他們看來,合理的資源配置必須建立在合理的經濟行為之上,而合理的經濟行為又以合理的價格和成本的計算為依據。然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要素由國家所控制,沒有要素市場,也就沒有價格。沒有價格的機制不可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另外,由於社會主義的企業沒有利潤的動機,有的只是官僚控制,結果必然是資源的浪費。因此,社會主義被合理經濟制度所拋棄。
新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在新自由主義陣營中屬極端。
資產階級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分支。產生於19世紀80年代,因其主要代表人物門格爾、維塞爾和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而得名。他們都採取心理分析方法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所以又稱「心理學派」。19世紀後半期德奧經濟迅速發展,為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奧地利學派用主觀唯心主義的方法把人類社會經濟生活歸結為慾望的滿足,把整個社會看作個人活動機械的綜合。該學派創始人門格爾提出經濟學應研究人類為滿足其慾望而展開預籌活動的條件,應特別注意「關於生產物和其生產要素」的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的研究。」他從人們對財富滿足慾望的強度來主觀評價價值,提出「慾望滿足遞減率」。繼他之後,維塞爾提出「邊際效用」一詞。強調財富價值的本質和尺度是主觀的。從而反對生產所耗費的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隨後龐巴維克提出「時差利息論」,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剝削收入歸結為人們在現在和未來兩個不同時間對物品效用的主觀評價的差額。奧地利學派宣揚的「邊際效用」、「時差利息」、「心理分析」等觀點,為後來各種資產階級經濟學派所接受,成為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世紀30年代,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為代表的奧地利經濟學家,繼承了奧地利學派的傳統理論,他們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自由主義,攻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通常被稱為新奧地利學派。

I. 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派 古典經濟學派 新古典經濟學派 奧地利經濟學派)

奧地利經濟學派是近代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版,流行於19世紀權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

J. 什麼是國產奧地利經濟學派

奧地利學派是近代資產階級經濟學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柏姆·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奧地利學派反對德國歷史學派否定抽象演繹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論經濟學和一般規律的錯誤態度,也反對英國古典學派及其庸俗追隨者的價值論和分配論,特別是反對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它認為社會是個人的集合,個人的經濟活動是國民經濟的縮影。通過對個人經濟活動的演繹、推理就足以說明錯綜復雜的現實經濟現象。奧地利學派把社會現實關系中的「經濟人」,抽象還原為追求消費慾望之滿足的孤立個人;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改變為研究人與物的關系,研究消費者對消費品的主觀評價,把政治經濟學變成主觀主義的個人消費心理學。奧地利學派的理論核心是主觀價值論,即邊際效用價值論。與薩伊等人的「效用價值論」不同,邊際效用價值論認為:一件東西要有價值,除有效用之外,還必須「稀少」,即數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為物主快樂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條件。例如一杯水對井邊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這時,這杯水只有效用而無價值;但對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壺中剩下的最後一杯水,有了它如獲甘泉玉器,沒有它則不勝口渴的痛苦,於是這杯水就產生了價值。奧地利學派承認這是主觀價值,並認為經濟學上講的價值就應該只指這種主觀價值,市場價格無非是根據這種主觀價值所作的估價而形成的。奧地利學派有各不相同的分配理論,門格爾認為勞動、資本和土地的收入是它們各自提供的效用的報酬;維塞爾則把它們當作補全財貸價值中各個組成要素的價值「歸屬」問題;柏姆·巴維克則以現在財貨的邊際效用估價高於未來財貨的「時差利息論」解釋之。奧地利學派的邊際效用價值論和分配論,是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針鋒相對的。它的主要論點有:價值是主觀的,是物對人的慾望滿足的重要性;價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價值量的大小也只取決於邊際效用的大小,與社會必要勞動無關;價值產生於消費領域,不是生產資料將其價值轉移予其產品,相反是產品價值賦予其生產資料以價值;資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報酬,或是產生於現在財貨與將來財貨的不同估價,與剝削勞動毫不相干。總之,奧地利學派全部抹煞了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決定性作用。二十世紀30年代以後,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為代表的一些奧地利經濟學家繼承了奧地利學派的傳統理論並作了一些補充。他們反對馬克思主義,也反對主張國家調節經濟的凱恩斯主義,竭力鼓吹自由主義,崇拜市場自發勢力而誹謗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通常稱之為新奧地利學派,又稱維也納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爾根斯坦等。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活動中心最初設在維也納大學,故此的名。新奧地利學派繼承了舊奧地利學派的傳統,致力於經濟行為、資本理論、經濟周期理論、貨幣理論等問題的研究。其主要觀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行為理論。新奧地利學派認為,古典的價值理論過於狹窄,因為它們只注意對利潤的分析。因此,主張把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理論改造成行為選擇理論,使經濟學變成一門行為科學。那麼經濟學就要研究經濟當事人的經濟行為本身,它的陳述和命題是演繹形式的,不依賴於實踐的和歷史的理論。在經濟當事人的經濟行為中,對策是一般的行為方式,贏者獲得利潤,輸者陷於貧困。一個人在博弈中得到的好處等於他人的損失。這一理論對於解釋寡頭壟斷者的行為有一定的幫助。(2)效用理論。在行為理論的指導下,新奧地利學派試圖修補奧地利學派的基數效用論。承認效用是不能衡量的,然後利用經濟當事人的行為來解釋效用。他們認為,經濟當事人的行為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滿足,其目的的實現是通過交換來進行的。交換就是以比較不滿足的狀態去換取較滿足的狀態,為了得到前者就必須放棄後者,如果交換的結果是前者大於後者,那麼經濟當事人便在交換中獲得好處。當經濟當事人停止這種交換時,經濟當事人的效用滿足便達到了最優。(3)貨幣經濟周期理論。新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周期是貨幣因素引起的。在貨幣經濟中,由於銀行系統可以自行創造出流通手段,從而可能引起貨幣的緊縮和膨脹。另外,在生產部門,資本化的生產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產資料(勞動和土地)不是用來直接生產消費品,而是用來生產未來消費品。採用這種生產方法的目的是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產資料獲得的消費品。如果以貨幣表示的生產資料需求總量相對於消費品的需求總量增加時,就會發生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向資本化程度較高的生產方法的過渡;如果前者相對於後者減少,就會發生向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的過渡。由於貨幣經濟中,以貨幣表示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的相對需求總量受到信用擴張和收縮的影響而時常變動,這樣就會導致經濟體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經濟危機。可見,經濟危機的原因在於貨幣的擴張和收縮。據此,新奧地利學派主張,保持貨幣中性,就是使貨幣對價格形成和資本化程度不發生影響。(4)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新奧地利學派竭力維護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該學派認為,當前的失業和通貨膨脹並存的現象是國家干預所造成的。根據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國家利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會導致經濟周期。同時,由於政府的貨幣壟斷權的存在,私人部門自由活動的條件受到限制,從而妨礙了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轉,使得市場信號不能傳到消費者那裡,形成失業。既然通貨膨脹和失業都是政府控制貨幣發行權來干預經濟的結果,所以醫治滯漲的手段就是要放棄國家的貨幣發行權,恢復自由銀行制度。(5)反對社會主義。新奧地利學派否定社會主義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並認為計劃經濟是對人性的奴役。在他們看來,合理的資源配置必須建立在合理的經濟行為之上,而合理的經濟行為又以合理的價格和成本的計算為依據。然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要素由國家所控制,沒有要素市場,也就沒有價格。沒有價格的機制不可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另外,由於社會主義的企業沒有利潤的動機,有的只是官僚控制,結果必然是資源的浪費。因此,社會主義被合理經濟制度所拋棄。新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在新自由主義陣營中屬極端。資產階級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分支。產生於19世紀80年代,因其主要代表人物門格爾、維塞爾和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而得名。他們都採取心理分析方法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所以又稱「心理學派」。19世紀後半期德奧經濟迅速發展,為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奧地利學派用主觀唯心主義的方法把人類社會經濟生活歸結為慾望的滿足,把整個社會看作個人活動機械的綜合。該學派創始人門格爾提出經濟學應研究人類為滿足其慾望而預籌活動的條件,應特別注意「關於生產物和其生產要素」的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的研究。」他從人們對財富滿足慾望的強度來主觀評價價值,提出「慾望滿足遞減率」。繼他之後,維塞爾提出「邊際效用」一詞。強調財富價值的本質和尺度是主觀的。從而反對生產所耗費的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隨後龐巴維克提出「時差利息論」,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剝削收入歸結為人們在現在和未來兩個不同時間對物品效用的主觀評價的差額。奧地利學派宣揚的「邊際效用」、「時差利息」、「心理分析」等觀點,為後來各種資產階級經濟學派所接受,成為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世紀30年代,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為代表的奧地利經濟學家,繼承了奧地利學派的傳統理論,他們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自由主義,攻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通常被稱為新奧地利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