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地球科學概論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地球科學概論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31 06:36:24

Ⅰ 幫我找一點關於地球科學概論的學習心得或學習啟示,反正什麼都可以,只要是關於地球科學概論的.

地球是人類從地球上開始出現在這一天也沒有停止探索地球和宇宙。認識地球和宇宙的每一步,從而使人類的頭腦是進一步遠離無知,這樣的一次偉大的文明和科學發展。今天,如果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在地球上和宇宙在我們身邊什麼都沒有,那麼他所受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他可能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但不一定是一個良好的科學素養。他不相信上帝,相信鬼神,但也有可能被偽科學所迷惑。

本課程的目的是讓大家了解我們的地球,了解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了解人類與地球的關系。在今天足以改變地球人的力量,想想我們應該做的,與地球保持和諧,使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地球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與大多數學科的聯系,幾乎所有的先進技術的使用,地球上的科學家有一個非常廣泛的知識。這當然是一個入門課程,地球科學,地球科學,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掌握整個地球系統科學的背景下,在今後的學習,以避免捨本逐末。

本課程需要學習專業知識,尤其是科學的質量和注意培養科學精神。

Ⅱ 求一篇關於地球科學概論論文

第一節 地球科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地球。如人們要靠山 川大地獲取生活資料以維持生命,要從地球中開采礦物資源製造生產和生活 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以便發展生產,要與地球上發生 的各種自然災害作斗爭。因而,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加深了對地球的認 識,並且逐漸形成了一門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地球科學
(geoscience)。 地球科學簡稱地學,是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六
大基礎自然科學之一。地球科學以地球為研究對象,包括環繞地球周圍的氣 體(大氣圈)、地球表面的水體(水圈)、地球表面形態和固體地球本身。 至於地球表面的生物體(生物圈),由於其研究內容廣、分支學科較多、且 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獨立成一門專門的基礎自然科學——生物學。 但生物的起源與演化、生物體與生存的地球環境之間的關系也屬於地球科學 的研究范疇。
地球科學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科學。它不僅承擔著揭示自然
界奧秘與規律的科學使命,同時也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如何利用、適應和 改造自然提供科學的方法論。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地球科學的研究 內容和領域也不斷地深入和擴展,逐漸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學科組成的綜 合性學科體系。地球科學目前主要包括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理學、氣象 學、水文學、海洋學、土壤學、環境地學等學科。其中,地質學(geology) 由於其研究領域廣博、分支學科較多,並且以研究地球的本質特徵為目的, 因而成為地球科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以至於人們有時把地質學和地球科學作 為同義語使用,其實兩者的含義是有差別的,它們具有包容關系。隨著科學 的發展,地球科學還會不斷地誕生新的學科和出現一些邊緣學科。
地理學(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種地形、地理環境及其結構、
分布和演變規律,並涉及到自然和社會兩個領域之間的相互關系。地理學一 般可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組成部分。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 形、地理環境的結構及發生、發展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學、 區域自然地理學、地誌學等。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和社會與自然地形、地理 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學、社會地理學、人口與聚落地 理學、經濟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等。
氣象學(meteorology)以地球周圍的大氣圈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大氣 的各種物理性質、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其研究內容也很廣泛,包括許多 分支學科和應用學科。主要的分支學科有大氣物理學、天氣學、氣候學、高 空氣象學、動力氣象學等,主要的應用學科有衛星氣象學、無線電氣象學、 航空氣象學、海洋氣象學、農業氣象學、林業氣象學等。其目的在於揭示大 氣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發生、發展本質,從而掌握並應用它為人 類生活和國家經濟建設服務。
水文學(hydrology)和海洋學(oceanography)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體 為研究對象。水文學主要研究地球上江河、湖沼、冰川、地下水以及海洋等 各種水體的數量、質量、運動變化與分布規律,以及它們與地理環境、生態

系統和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聯系。海洋學是以海洋作為一個獨立 體進行研究的,它實際上是從地球科學的其它幾個分支學科中獨立出來的, 這是由於海洋在現代地球科學、人類生存環境和未來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 越重要的緣故。海洋學是研究海洋中發生的各種現象和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 各門學科的總稱,根據研究內容不同可分為海洋物理學、海洋水文學、海洋 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氣象學和海洋地質學等。
土壤學(soil science)以地球表面發育的土壤層為研究對象。主要研 究土壤的物質組成、結構、類型、分布和形成發展過程。根據具體研究內容 和應用領域的不同,土壤學也有一些分支學科,如土壤生物學、土壤地理學、 土壤氣候學、土壤物理學、土壤化學、土壤地質學等。
地球物理學(geophysics)是應用物理學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門學科, 是近代發展起來的地球科學與物理學相結合的一門重要邊緣學科。廣義的地 球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固體地球及其表部的水體和周圍的大氣圈。但由於 水體和大氣圈的研究都已建立起相應的獨立學科,所以一般所稱的地球物理 學是狹義的,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固體地球,因而也可稱之為固體地球物理學。 地球物理學重點研究固體地球的各種物理性質、物理現象及其發生與發展過 程、地球的內部構造與組成、地球的起源與演化等。其主要分支學科有地震 學、地磁學、重力學、地熱學、地電學、大地測量學、大地構造物理學和應 用地球物理學等。其中,應用地球物理學主要是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 在地球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地球環境的監測與保護等方面的應用。
地質學(geology)研究的主體對象也是固體地球,當前主要是研究固體
地球的表層——地殼或岩石圈。地殼或岩石圈的厚度一般為幾十到二百公里 左右,與地球的半徑(6371km)相比只是一個很薄的表殼。這一薄殼之所以 成為地質學當前研究的主要對象,一方面是出於實際需要,因為這一層與人 類的生活、生產及生存都直接相關;另一方面是受現時人類能力的限制。人 們可以直接觀測和研究地球表層,但現階段人類尚無能力對地下深處進行直 接研究。鑽井取樣是目前人們獲取地球較深部物質進行直接研究的唯一途 徑,但由於受當前技術水平的限制,鑽井所能達到的深度是有限的。目前世 界上最深的鑽井(12.5km)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島,這一深度尚不足 該區大陸地殼厚度的二分之一。可以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地質學研 究的對象將不斷向地球的深部(如地幔、地核)擴展。
地質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固體地球(重點是地殼或岩石圈)的物質組
成、內部構造和形成演化歷史。按其研究內容和任務的不同,地質學的主要 分支學科可簡舉如下:
(1)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方面的學科,如結晶學、礦物學、岩石學等;
(2)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方面的學科,如構造地質學、構造物理學、區 域構造學、地球動力學等;
(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學科,如古生物學、地層學、地史學、 古地理學、地貌及第四紀地質學等;
(4)研究地質學的應用方面的學科,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 資源方面的分科,如礦床學、石油地質學、煤田地質學、水文地質學等;其 二是研究地質與人類生活環境及災害防護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質學、環境 地質學、地震地質學等。
此外,人們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地質學的各個方面,不斷地吸收和借鑒

其它一些學科的先進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以促進和深化地質學的各項研究, 於是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邊緣學科,如數學地質、地球化學、同位素地質學、 天文地質學、海洋地質學、遙感地質學及實驗地質學等,這些邊緣學科在現 代地質學各領域的研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近幾十年來,由於世界各國工業、農業、軍事、航天、交通等產業的飛 速發展,其結果給地球的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有些是直接 的(如污染問題)、有些是間接的(如氣候變化),它已經嚴重地影響到地 球的自然生態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而受到科學工作者和全人類的廣泛關 注。這一問題與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關系密切,於是在地球科學中逐漸形成 了一門與環境科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即環境地學。環境地學主要研究地球 自然環境的組成、結構、形成、演變以及環境的破壞、污染、防止、保護、 改良與評價等。根據地球科學中各學科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分為環境 地質學、環境地理學、環境氣象學、環境水文學、環境海洋學、環境土壤學 等。

朋友! 這些比較詳細缺點就是多點 呵呵不知道你用不用

Ⅲ 地球科學概論論文

我們居住的星球——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因此從有人類的那一天這個星球就令人敬畏,受人敬仰,無論被當時的人叫做什麼,人類對地球的感情從未改變過。但地球在宇宙中卻是一顆最普通不過的星球,甚至在太陽系都是如此。在地球存在的太陽系中,一共有九大行星,按體積計算地球排在第五位,按照距離太陽的距離地球排第三位,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5億km,在地球內側是水星和金星;地球的密度是5515千克每立方米,與太陽系其它行星相同的是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時候同時也在進行自轉。因為我們居住的地球是我們最熟悉的星球,因此我們稱其它八大星球為類地行星。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家園地球是顆在普通不過的星球,但為什麼太陽系中只有地球上有人類居住呢?
其實在這普普通通的特性中也蘊含著不普通,正是地球自身的一些特殊性造就了地球上豐富多彩的世界。從位置角度講,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溫度適宜,而且從太陽系誕生到地球上開始有原始的生命痕跡,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在這種穩定的光照條件下,地球上孕育生命成為了可能;另外一個方面,地球與其它行星互相之間的位置比較合理,繞日公轉方向一致及公轉軌道處於同一平面都決定了地球的演變不受其它行星的干擾;地球本身是一個特殊的物理化學系統,這一點也有別於太陽系其他行星,地球的體積和質量決定了地球物理化學形態的演變,同時液態水圈和氮-氧形成的大氣圈,還有固體地圈的板塊運動都讓地球漸漸變的不再普通。
基於以上這些地球特有的特徵,水在地球的地質作用力和原始大氣圈的影響下開始形成原始的海洋,而生命的起源就在這片藍色的世界中開始了

Ⅳ 地球科學概論這課我下學期給選了,請問裡面的內容

兩者的區別樓上的觀點我贊同,因此不贅述,由於這門課我學過,因此可以告訴你大概內容,其章節分布如下:
1.宇宙中的地球:闡述宇宙及地球基本知識
2.地球的外部圈層:生物圈,大氣圈及水圈的介紹
3.地球的內部圈層
4.地質年代與地質作用
5.風化作用與剝蝕作用
6.搬運作用與沉積作用
7.岩漿作用與變質作用
8.構造運動、
9.地球動力系統
10.地球的資源
11.地球的環境
12.地球的起源與演化

個人覺得地球科學概論是一門綜述性的學科,其將地質學,礦物學,沉積岩石學,古生物地史學等地址學科綜合在一起,進行概述,地質學主要是從構造,板塊活動來對地球部分地區的地形特徵形成進行解釋,而地理學則主要偏重氣候,生物,水文等,因此兩者有區別

Ⅳ 求一篇地球科學概論的 野外實習論文

路線一 下韋甸-三家店-大覺寺

一、目的及任務 1.加強感性認識,提高學習熱情,更好地理解課堂上所學的基本概念及內容。 2.觀察地面流水地質作用的過程及產物。 3.觀察常見的沉積岩、熔岩和深成侵入岩。 4.認識構造上升運動及岩石變形的產物。 5.參觀大覺寺古跡。
二、要求 1.學生已學完《地球科學概論》中表層地質作用、水圈、成岩作用等內容。 2.在野外注意聽講,勤於觀察、思考和記錄,把課本知識與野外實踐相結合。 3.帶野外實慣用品,包括地質錘、羅盤、放大鏡、小刀、鉛筆和野外記錄本等。 4.自帶午飯。
No.1
點位:下韋甸西2km公路南側的間歇性河道中。
目的: 1.觀察片流、洪流的剝蝕與沉積作用。 2.觀察間歇性河流的凹岸侵蝕作用、凸岸沉積作用及沖積物特徵。
內容:
1.公路北側山坡下發育片流的沉積物--坡積物。要觀察坡積物的分布位置、構成的地形、物質成分、結構等特徵。坡積物:分布於坡麓,常構成坡積裙;成分單一,與山坡上的基岩一致;顆粒較細,通常以砂、粉砂、粉砂質粘土為主,偶夾有細小的岩屑礫石,磨圓度與分選性差;略具與坡向一致的層理。
2.在間歇性河道兩側山坡上,分布著多條沖溝;在沖溝出口處,即接近河道的部位,多發育有洪積扇。沖溝:由洪流的沖蝕作用形成,分布於山坡低窪處或山谷中,在平面上呈線狀分布。點處的沖溝呈典型的"V"字形,兩側溝壁陡峻;縱剖面很陡,約45°;在沖溝中幾乎沒有沉積物,大量的碎屑物質在沖溝出口處堆積,構成洪積扇。 洪積扇:洪流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物稱為洪積物,絕大部分洪積物在沖溝出口處沉積,在地貌上呈扇狀地形,故稱為洪積扇。點處的洪積扇規模不大,從沖溝口向靠近河道的較平坦的地域散開,它是由於洪水流出沖溝口時,水動能驟然減弱,被攜帶的碎屑物質發生沉積而形成的。通常洪積扇有以下特點:①在接近扇頂的部位地形坡度大,洪積物厚度較大,主要由粗大的礫石組成,礫石的磨圓度與分選性都很差;②從洪積扇的上部到邊緣,地形變緩,洪積物厚度變小,顆粒變細,由砂過渡為粉砂和粘土,並出現層理;③洪積物的成分較簡單,與山坡及沖溝中的基岩一致。
3.觀察河流凹岸受侵蝕、凸岸發生堆積的現象及沖積物特徵,分析河曲的形成過程。 ①在河水單向環流作用下,主流線偏向並沖擊凹岸,河灣最大彎曲點往下游遷移。 ②在單向環流作用下,凹岸不斷地被侵蝕、掏空,並發生重力崩塌而後退;凸岸則不斷地發生堆積並向前推進,從而形成河曲。這里可見凹岸大多有基岩出露,坡度很陡;而凸岸有大量的沉積物,坡度很緩。 ③觀察河床沖積物的特徵,包括礫石的成分、粒徑、磨圓度、分選性、排列方式等,並與洪積物及坡積物進行對比。 ④觀察河漫灘沖積物的特徵,注意是否有下粗上細的變化,並與河床沖積物進行比較。 ⑤分析地面流水地質作用所形成的不同類型的沉積物之間產生差異的原因

No.2
點位:丁家灘東小山丘。
目的:觀察河流階地,分析構造上升運動過程。
內容:
1.點處比現代河床高40餘米,顯然不會被洪水所淹沒。在小路邊近山頂和山頂處,可見一層厚度約2~3m的礫石層,礫石成分為從異地搬運來的、抗風化能力強的岩石碎屑,磨圓度和分選性均較好,粒徑多為2~5cm,含較多的紅色粘土,故礫石表面呈磚紅色。根據礫石特徵推斷,該礫石層為沖積物,也就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時代可能為中更新世。由此可知,該礫石層構成了永定河較高處的階地,屬於Ⅲ級階地。按照階地面與現代河床之間的高差,可以判斷Ⅲ級階地形成之後,永定河至少下切了40多米。
2.古河谷:點處以西有一個大致東西向延伸的、橫斷面近似於"V"字形的谷地(有電線桿的地方)。該谷地底部的高度與點處的基本相同,或前者略高一點。實際上,這個谷地與點處相連的部位是中更新世時期的一條古河谷。
3.多級階地(圖22):永定河邊發育著河漫灘(T0);丁家灘村建在Ⅰ級階地(T1)上;丁家灘村以西和上述谷地之間有一塊略向河床傾斜的、較平坦的地面,屬於Ⅱ級階地(T2);點處屬於Ⅲ級階地(T3)。這表明自中更新世以來,該地區發生過三次相對短暫的、快速的上升運動,從而形成了這三級階地。
4.深切河曲:在點處及路線沿途可以看到,永定河已是極度彎曲,但是河床一側或兩側的谷坡卻很陡,即類似於深切河曲。這說明從中更新世開始,該地區快速上升時期是短暫的;而長期則處於較穩定的時期,側蝕作用廣泛進行,形成河曲,並曾發生河流改道,後來地殼上升,侵蝕基準面下降,下蝕作用加強,從而形成了深切河曲。 另外,由公路至點處,沿途可以看到層理很清楚的沉積岩。

No.3
點位:三家店北水泥廠附近公路東側。
目的:觀察沉積岩及剪節理。
內容: 點處岩性為中侏羅統龍門組礫岩夾砂岩。礫岩中的礫石成分復雜,主要為岩石碎屑,多呈圓狀至次圓狀,分選好,粒徑大部分為5~8cm,具有定向排列,礫石之間的填隙物主要是粗砂。砂岩主要由粗、中砂構成,含少量細礫;砂粒成分大多為石英,其次是長石,磨圓度及分選性較好;砂岩層呈透鏡體狀,發育交錯層理。 岩層中發育兩個方向為主的剪節理,它們都切過了多層礫岩和砂岩,節理面與岩層面大角度相交。節理面非常平整地切割了礫岩中的礫石、粗砂和膠結物,如刀切一般。

No.4
點位:軍庄南約1km鐵路邊。
目的:觀察沉積岩、玄武岩及斷裂構造。
內容:
1.下二疊統厚層粗砂岩夾細砂岩、粉砂岩,岩性分層及層理都很明顯。受構造運動影響,地層已發生傾斜,產狀為135°∠30°。在厚層粗砂岩中發育規模較大的斜層理,它與上、下岩層面相交的角度大小不同,並且能看到有些岩層中由下往上砂的粒度有明顯的變化,由此可以判斷沉積時水的流動方向及岩層的頂底面。
2.上述地層中發育一系列的構造節理,把岩石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塊體。點處發育一條小斷層,岩層被錯斷,兩盤發生了相對位移,斷層面較平緩,上盤相對下降,為正斷層。
3.沿鐵路向南至隧道口處,觀察下侏羅統九龍山組玄武岩。岩石呈淺紫紅色,隱晶質結構,杏仁構造或氣孔構造,杏仁體成分主要為方解石或石英。岩石中裂隙較發育,且多被方解石所充填。這套玄武岩層平行不整合覆蓋在下二疊統砂岩之上,兩者之間缺失了上二疊統和三疊系

No.5
點位:大覺寺後山。
目的:觀察深成侵入岩、球形風化、根劈作用。
內容:
1.侏羅紀深成岩,呈岩株狀產出。岩石總體呈灰白色,中、粗粒等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次要礦物有黑雲母、角閃石。根據這些特徵,可判斷岩性為花崗岩。
2.球形風化:花崗岩中發育三組節理,產狀分別為75°∠72°、340°∠80°、230°∠17°,它們相互之間近於垂直或大角度相交,把岩石切割成長方體、菱面體或不規則狀塊體。這些岩塊的角、棱最容易遭受風化破壞,並且在節理面上也產生由表及裡的風化作用(可見層狀剝落現象),最終岩塊被改造成大小不等的球體或橢球體。
3.根劈作用:生長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隨著植物長大,根系也變粗,從而使裂隙加寬、加深,導致岩石崩解。這里多處可見根劈現象。

No.6
點位:大覺寺。
目的:參觀大覺寺古跡。
內容:
1.觀察大覺寺內兩處下侏羅統九龍山組礫岩的露頭,包括岩石的顏色、結構,礫石的物質成分、大小、磨圓度、分選性及膠結物等特徵。
2.自由參觀大覺寺,了解大覺寺所處位置的地質概況(總體建在花崗岩岩株的邊部),建寺歷史(始建於遼代咸雍四年,即1068年),寺內有樹上樹(寄生樹)、獨木成林、千年銀杏、玉蘭、松柏抱塔及人文建築等獨特景觀。

Top

路線二 坨里-李各庄-周口店

一、目的及任務 1.加強感性認識,理解構造運動、變質作用的基本原理、過程及其產物。 2.觀察節理、斷層、褶皺的基本特徵,並判斷其性質;了解較大規模斷層的地形、地質表現。 3.觀察變質岩及其所構成的褶皺類型。 4.了解周口店猿人洞的地形、地質背景、挖掘歷史等,參觀北京猿人陳列館。

二、要求 1.學生已學完《地球科學概論》中變質作用、構造運動及岩石變形等內容。 2.在野外注意聽講,勤於觀察、思考和記錄,把課本知識與野外實踐相結合。 3.帶野外實慣用品,包括地質錘、羅盤、放大鏡、小刀、鉛筆和野外記錄本等 4.自帶午飯。

No.7
點位:坨里北600m小山丘下的鐵路邊。
目的:觀察節理和斷層構造。
內容:
點處岩性為紫紅色砂礫岩夾泥頁岩,時代為早白堊世(坨里組),俗稱"坨里礫岩",屬山區河流湖泊相沉積物。
1.觀察剪節理:點處可見多組剪節理,其基本特徵是:①節理面平直、光滑,產狀較穩定,延伸較遠,不同組節理互相切割,構成共軛剪節理;②節理平直地切過礫石,將礫石一分為二,這是剪節理的顯著特徵(張節理通常繞過礫石);③節理內一般無充填物,兩壁緊閉,節理縫很小。
根據共軛剪節理造成的剪切位移關系,可以判斷形成節理的主應力方向。此外,可以把上述剪節理的特徵與張節理的進行對比。
2.觀察正斷層:坨里組互層狀砂礫岩層被錯斷(圖23),並發育斷層牽引構造,斷層面產狀大約為140°∠35°。根據岩層的相對位移及牽引構造特徵,可以判斷兩盤的相對運動方向,從而確定斷層的性質。 沿鐵路繼續觀察,能夠發現類似的斷層,它們的性質和產狀均與上述正斷層相近,都屬於北京西山的山前斷裂--辛開口斷裂帶。該斷裂帶是一條向東傾的高角度正斷層,是控制華北平原中新生代沉降區的一條邊界斷裂。

No.8
點位:辛開口公路北側鐵路邊坡上。
目的:觀察斷層、褶皺與波痕。
內容:
1.在鐵路隧道口,中元古界長城系變質砂岩中發育一條斷層(圖24),兩盤地層明顯相對位移,根據標志層判斷為正斷層,斷層面產狀大約為110°∠53°,斷層帶寬幾至十幾厘米。該斷層是辛開口斷裂帶的主斷層之一。 辛開口斷裂向北與西側另一條斷裂--南大寨斷裂匯合,然後向北東延伸至八寶山,構成南大寨-八寶山斷裂帶。該斷裂帶是北京西山與東部平原的分界線,具有非常醒目的地貌景觀;再向北東隱伏地下,斜穿北京城,是市政工程建設中應該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
2.沿鐵路向西約30m,可見北側邊坡上長城系變質長石石英砂岩中發育褶皺構造,從西向東由一個背斜、一個向斜和半個肩膀式背斜構成(圖24)。褶皺兩翼岩層傾向相反,傾角不等,軸面向西傾斜,為斜歪褶皺。 觀察描述褶皺應包括構成褶皺的岩層、兩翼產狀、軸面形態和產狀、樞紐、轉折端等特徵,進而確定褶皺類型。 上述正斷層切斷了半個肩膀式背斜,這表明褶皺形成時代早,斷層形成(或活動)時代晚。再者,褶皺主要形成於近東西向擠壓條件下,而正斷層主要形成於近東西向拉張條件下,兩者形成的力學機制完全不同,這也說明它們形成於不同的時代。
3.沿鐵路再向西約200m,觀察長城系變質海相砂岩中的波痕。點處可見到對稱波痕、不對稱波痕和平頂波痕。要觀察波痕的形態、波峰和波谷的延伸方向及連續性,測量波長、波高等。
研究波痕特徵,有助於分析古海岸線方位,確定沉積環境等;根據不對稱波痕,可以判斷水流方向;依據平頂波痕,能夠確定岩層的頂底面。

No.9
點位:李各庄大石河北岸。
目的:觀察變質岩、褶皺構造。
內容:
1.點處岩性為青白口系景兒峪組條帶狀大理岩,是一種常見的、典型的變質岩。其原岩為灰岩或白雲岩等碳酸鹽岩,原岩形成後經歷了長期復雜的變質與變形作用的改造。岩石普遍發生絹雲母化和綠泥石化,劈理很發育,可開采出薄板狀的石材。岩石中還能夠見到較多的晶形完好的黃鐵礦晶體,粒徑為幾至十幾毫米。
2.在陡壁東側觀察小型平卧褶皺。褶皺兩翼總體近水平且近於平行,樞紐、軸面近水平,轉折端地層明顯增厚,向兩翼迅速變薄,轉折端與兩翼地層厚度之比可達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3.觀察陡壁中部一個大型的平卧褶皺。由於劈理很發育,幾乎替代了層理,因此,在小范圍內看不清層面及褶皺現象。必須站在稍遠處,遠觀剖面,根據宏觀上岩層顏色的變化,確定層面位置及岩層延伸情況,才能看清大型平卧褶皺。此外,在大型平卧褶皺內部,還發育了一系列的次級或更次一級的小褶皺。
4.在陡壁西側可見兩翼很寬緩、轉折端呈圓弧狀、軸面近水平的小褶皺。另外,還能看到幾個小溶洞以及鍾乳石現象。

No.10
點位:周口店猿人洞。
目的:觀察岩溶地貌及洞穴堆積物,參觀北京猿人陳列館。
內容:
1.觀察猿人洞(第一地點):①猿人洞的發掘歷史;②猿人洞分布的位置(含海拔標高、相對高度、地貌形態等);③岩溶洞穴的形態特徵及其與地質構造的關系;④猿人洞堆積物分層及其岩性特徵(在陳列館內有詳細分層資料);⑤古生物化石、古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跡;⑥研究猿人洞堆積物在生物、古人類發展演化、地層學及古地理環境等方面的重大科學意義。
2.觀察山頂洞:①山頂洞的位置;②洞穴形態特徵;③洞穴堆積物的岩性特徵與地質年代;④"山頂洞人"及其文化遺跡、古生物化石。
3.參觀北京猿人陳列館,包括從猿人洞和山頂洞中發掘出來的實物標本、模型、各類分析鑒定資料等。要求學生抄錄一些資料,如第一地點岩性剖面、北京猿人遺址年代測定表等。

我是CUGB的!好的話樓主把分給我吧

Ⅵ 求一篇地球科學概論論文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從誕生之日起,已歷億年。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三顆,位於水星和金星之後;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在英語里,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及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英語的地球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大地母親)。由化學組成成分及地震震測特性來看,地球本體可以分成一些層圈,以下就標示出它們的名稱與范圍(深度,單位為公里):
0~40地殼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內地核
固態的地殼厚度變化頗大,海洋地區的地殼較薄,平均約7公里厚;而大陸地殼就厚得多,平均約40公里厚; 地幔也是固態,不過在它上部有一層極小部分熔融的區域,稱為軟流圈 ,其上的地幔最頂部及整個地殼則稱為岩石圈 ;至於外地核是液態而內地核是固態。 這些不同的層圈都是以不連續面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殼與地函之間的莫氏不連續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幔佔有地球的主要質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於我們生存的空間則只是整個地球極小的一部分而已 (質量,單位為10的24次方千克: 大氣層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內地核 = 0.09675,)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鐵 (或鐵鎳質),不過也可能有一些較輕的物質存在,地心的溫度約有7,500K,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下部地幔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鎂、氧,再加上一些鐵、鈣及鋁;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則是橄欖石及輝石 (鐵鎂矽酸鹽岩石),也有鈣和鋁。 以上這些了解都是來自於地震震測資料,雖然上部地幔的物質有時會因著火山噴出熔岩而被帶到地表來,但是我們仍無法到達固體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鑽探行動連地殼都尚未挖穿。 地殼的成分則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及硅酸鹽類如長石。 整體估算,地球化學組成的重量百分比為: 鐵34.6% ,氧29.5% ,硅15.2% ,鎂12.7% ,鎳2.4% ,硫1.9% ,0.05% 鈦 。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體。
其它類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類似的結構與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異: 月球核所佔比例最小; 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對較厚;月球和水星沒有化學組成明顯不同的函與殼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內外核的。不過請留意,我們對行星內部的認識主要是來自於理論推導,就算是對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別於其它類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層 (包含地殼及上部地幔的頂端)被切分為數塊,「飄浮」於其下的熾熱地幔之上,這就是著名的板塊構造運動學說 。 這個學說主要描述兩種運動:拉張與隱沒,前者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遠離,其下的岩漿湧出而生成新地殼之處;後者則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潛入另一方之下,終至消滅於地函中之處。 此外,也有一些板塊邊界是橫向錯開式的相對運動或兩個大陸板塊硬碰硬地撞在一起。
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很年輕 ,只有5億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來看確實很短。但也有很少的地方露出了當年地球地殼形成時的基底——花崗岩,如中國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就有裸露,由於形成花崗岩時的冷卻時間長,所以花崗岩內的結晶體都非常發育,邊長在1-2厘米,故把其命名為綏中花崗岩。由於侵蝕作用及構造地質運動不斷地破壞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地表早期的地質記錄不容易找到,例如撞擊坑 ,所以早期地球歷史大部分都已不見蹤跡。 地球約有45至46億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約40億年前(地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是一個由熔化的岩漿形成的火球),而且老於30億年的岩石非常罕見。 最老的生物化石不早於39億年前,有關生命起源的關鍵時期則亳無記錄。
地球表面積71%為水所覆蓋,地球是太陽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擁有液態水的行星 (土衛六的表面有液態乙烷或甲烷,而藏於木衛二的表面之下則可能有液態水,不過地球表面有液態水仍是獨一無二的)。 液態水是我們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緣於水具有的大比熱性質,海洋的熱容積成為保持地球溫度恆定的一大功臣;液態水還是陸地上侵蝕與風化作用的主要營力,這是太陽系中唯一有此作用 的地方 (也許火星早期也曾有過這些作用,但現在已無)。
地球大氣組成中,77%是氮氣而21%是氧氣,再來就是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及水氣。 地球初形成時的大氣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過它們大多已被碳酸鹽類岩石給結合,其餘的則是溶入海洋及被綠色植物耗盡;如今板塊構造運動及生物作用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消長的持續主控者。 大氣中存在的水氣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是維持地表溫度極重要的作用,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了大約35℃,否則地表的平均溫度將是酷寒的-21℃! 若沒有水氣及二氧化碳,海水會凍結,而我們已知的生命型式將無從開展。 此外,水氣更是地球水循環及天氣變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學組成的一大特徵,因為氧是活性很強的氣體,照理說應該很容易就和大氣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氣完全是由生物作用產生及維持,若沒有生命就不會有自由氧。
地球擁有適度的磁場,推測磁場是起因於液態外地核中的電流。 由於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及外層大氣的交互作用, 極光於焉產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極會在地表移動,目前磁北極位於加拿大北境。由於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及外層大氣的交互作用, 極光於焉產生;
地球磁場及其與太陽風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倫輻射帶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環繞著地球的成對環狀帶,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氣體離子 (電漿) 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內圈則介於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