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需要一些淡泊名利的議論文素材,誰能提供
淡泊
(1)引言
淡泊
淡泊於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沒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沒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萬難做到的。
淡泊於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慾、名利橫流的當今,有志者更應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
(2)事實論據
關麟征辭官隱居
關麟征是黃博軍校一斯期生,曾在國民黨軍隊中歷任要職。他經過長期征戰和宦海沉浮,逐漸看透自己前半生爭名奪利的官場生活,於1949年秋辭去陸軍總司令職務、退出國民黨軍界,拒絕接受隨蔣介石飛往台灣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隱居下來。從此,他不參加任何政治性的集會和社會活動,不接見任何記者采訪,斷絕一切與黨政軍故舊的聯系,整日以讀書、寫字為樂。其間蔣介石、蔣經國你子曾數度邀請他去台灣任職,並許以高官厚祿,他都婉言謝絕。從44歲至85歲逝世,他一直過著淡泊的隱居生活。
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
當代大學者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甘於寂寞。他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采訪,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千方百計想沖破錢鍾書的防線,最後還是不無遺憾地對全國觀眾宣告:錢鍾書先生堅決不接受采訪,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
80年代,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鍾書去講學,每周只需錢鍾書講40分鍾課,一共只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鍾書卻拒絕了。
他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後,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而且在國外反響也很大。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希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探測切想見他。錢鍾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錢鍾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1991年報11月錢鍾書法家80華誕的前夕,家中電話不斷,親朋好友、學者名人、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中國社會科學院要為他開祝壽會、學術討論會,錢鍾書一概堅辭。
居里夫婦視名利如浮雲
居里夫婦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但他們生活儉朴,不求名利。各種勛章、獎章是榮譽的象徵,或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寶物,可居里夫婦視之如廢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蘭西共和國大學理學院的通知,說是將向部里提出申請,頒發給他榮譽勛章,以表彰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務請他不要拒絕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後,寫了一封覆信:「請代向部長先生,表示我的謝意。並請轉告,我對勛章沒有絲毫興趣,我只亟需一個實驗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應邀到她家做客,進屋後看見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弄英國皇家協會剛剛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質獎章,驚訝地說:「這枚體現極高榮譽的金質獎章,能得到它是極不容易的,怎麼能夠讓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卻說:「就是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榮譽這東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絕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遠守著它,就不會有出息。」
居里夫婦,重視事業,淡泊名利。
(3)理論論據
[理論論據]
不以譽喜,不以毀怒。
明.海瑞《令箴》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清.錢琦《錢公良測語.導儒》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
《漢書.揚雄傳》
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
《蔡鍔集.序及按語》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棵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諸葛這《誡子書》
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
明.薛宣《讀書錄》
修身以寡慾為要,行已以恭儉為先。
《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
欲淡則心虛,心虛則氣清,氣清則理明。
明.薛宣《讀書錄》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
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宋.范促淹《岳陽樓記》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古今楹聯類篡》
欲寡則心自誠。
宋.程顥、程牙刷《二程全書.元豐已未》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淡泊明志,夙夜在公。
蔡鍔《南寧寓廬聯》
志不行,顧祿位如錙銖;道不同,視富貴如土芥。
《宋史.隱逸列傳》
凡是一無所求的,什麼都會有。
英國諺語如果你的欲求無究盡,那麼你的心事和擔憂也會無究盡。
[美] 富勒《至理名言》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
《荀子.非十二子》
貪欲之人,無有厭足。
弘一大師《修行法語》
貪材,權欲和虛榮心,弄得人痛苦不堪,這是大眾意識的三根台柱,無論何時何地,它們都支撐著毫不動搖的庸人世界。
[前蘇聯] 艾特到托夫《斷頭台》
B. 關於淡泊名利的事例,三個,每個一百字
淡泊名利的事例:
一、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卻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
於是驚訝地說「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二、萊特兄弟
1903年萊特兄弟成功地完成首次飛行試驗後,兄弟兩人名揚全球。雖然成為世界知名人物,然而他們卻完全沒把聲名放在心上,只是默默地工作,不寫自傳,不參加無意義的宴會,也從不接待新聞記者。
有一次,一位記者要求哥哥維爾伯發表講話,維爾伯回答說:「先生,你知道嗎,鸚鵡喜歡叫得呱呱響,但是它卻怎麼也飛不高。」
三、錢鍾書
有人用錢策動錢鍾書接受采訪,他卻說:「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難道還迷信錢嗎?」一著名洋記者慕名想見他,他回話說:「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還不錯,又何必要去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錢鍾書認為作家的使命就是要抵制任何誘惑,要有一支善於表達自己思想的筆,要有鐵肩膀,概括起來說就是:頭腦、筆和骨氣。
四、王扶
王扶年少時重視節操品行的培養,客居在琅琊郡不其縣(今山東省青島市),所到之處,百姓都為他的德行所感化。琅琊相張宗親自登門拜見王扶,邀請他出來做官,王扶沒有答應,張宗想強行徵召他,於是王扶就歸隱鄉里。張宗接連邀請,王扶堅持說自己病了,卧床不起。
太傅鄧禹聽說王扶賢能,徵召他做官,王扶也沒有前往。明帝永平(57年—75年)初年,尚書僕射鍾離意上書推薦王扶,說:「王扶七十歲了,性情恬然淡泊,所住的地方,鄉里的人被他所感化,他修身養性正義之事,應該在朝廷有位置。」
於是,明帝下詔徵召王扶,特地賜給他置辦行裝的費用,到達朝廷後又授予王扶議郎的官職。上朝參見明帝時,王扶小心謹慎,好像不能說話,然而性情沉著正直,不可用不合道義的事情來冒犯他。永平中,臨邑侯劉復寫《漢德頌》盛贊王扶為「名臣」。
五、許由
相傳在堯帝時期有一個賢者,名叫許由,品德高尚,才智過人,很受族人崇敬。堯帝曾多次向他請教,後來想把君位傳給他。而他認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嚴詞拒絕了堯帝,並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
後來,他在登封的箕山隱居起來,再也不願意與世俗社會交往。他把自己淡泊名利之志寄託於琴,作了琴曲《遁世操》。
C. 淡泊名利為素材的作文,800字以上
陶淵明
山腳下,斜倚著五柳先生殘破的小屋,在世人皆沉湎於金錢權勢時,陶淵明選擇了恬淡處之,吟誦著「少無
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詩句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生活。正是這種恬淡的生活使他成
為了田園派的創始人。如果陶淵明沒有回歸這種恬淡的生活,想必他也不會專注於感受美好的田園生活,更
不會從這平靜的生活中感悟人生,他也就不會成為田園詩的創始人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正是這份恬淡實現
了陶淵明的理想。因此,恬淡處世幫助我們成就自身的價值。
秋陽杲杲。南山,小路,蜿蜒;東籬,陽光、灑滿。一個身影,白須、白袍,白色的衣角隨風輕輕地擺動,
折下一盞金菊,
抬頭仰望遠處的夕陽,
拭去額頭的汗珠,
揮罷衣袖,
他輕聲吟道:
「
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
」
他選擇了掩埋記憶,忘掉所謂的功名利祿,忘掉所謂的封官拜爵,他醉心於田園之間,卻得到了「悠然見南
山」的寧靜和「復得返自然」的恬淡。掩埋了記憶,他得到了內心的寧靜。
陶淵明大約生於東
晉
哀帝興寧三年(
365
——
427
)字元亮,一說名潛,號
「
五柳先生
」
,死謚
「
靖節
」
,潯陽柴桑
(
今
江西九江
西南
)
人
,
出身於破落
仕宦
家庭。曾祖父
陶侃
,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
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曾任
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後棄官歸隱。後世稱靖節先生。有《
陶淵明集
》。
陶淵明
隱逸文化總的風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遠
李白
青蓮居士,在夢中的天姥山的石階上,腳著謝公屐,看海日,聞天雞,醒來便仰天長嘯出門去,不肯摧眉折
腰事權貴,他選擇了騎鹿游名山,失去了權勢,卻得到了開心顏。
他選擇了掩埋記憶,忘掉官場的爾虞我詐,忘掉當朝的浮雲蔽日,他縱情於山水之中,卻得到了「李白斗酒
詩百篇」
「詩仙美名千古傳」的美譽。掩埋了記憶,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
「
謫仙人
」
,中國
唐代
偉大的
浪漫主義
詩人,被後人尊稱為
「
詩仙
」
,其詩大多
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
杜甫
並稱為
「
大
李杜
」
,且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
「
小李
杜
」
。
李白祖籍隴西
成紀
(現
甘肅
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公元
701
年
2
月
28
日(武後長安元年夏歷正月十六)
生於
四川
省江油市
青蓮鄉
。
另一種
說法
是其父從
中原
被貶中亞西域的
碎葉城
(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
所生,
4
歲再遷回四川
綿州
昌隆縣(今四川省
江油市
)。其父
李客
,生平事跡不詳。
李白出生於
盛唐
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游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
湘江
,東至吳、越,寓居在
安陸
(今湖北省安陸市)、
應山
(今湖北省
廣水市
)。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
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理想。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
太原
、
長安
(今陝西省
西安
市),
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
山東
任城(今山東省
濟寧
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
詩篇
。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
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
與韓荊州書
》,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
天寶
元年(
742
年),因道士
吳筠
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
翰林
,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
白初因才氣為
玄宗
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
生活。
安史之亂
發生的第二年(
756
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
李璘
的
幕府
。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
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
夜郎
(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族
叔
當塗
縣令
李陽冰
,不久即病卒。
蘇軾
赤壁下,飄盪著蘇子的扁舟。被貶後的蘇子並未藉手中的筆無盡的訴說著不被認可的苦悶,恬淡的他只是借
了幾分酒力信口吟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名句,也由此得出「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
臾」的人生哲理。若是他沒能恬淡處世,而是一味的排遣狹隘不能自拔之情,縱然文麗詞美也無法吟詠間成
為絕唱,更不會在嘆息間得出人生真諦。正是恬淡面對圍攻他誣陷他的政敵,使蘇子於駭浪波濤間得出人生
真諦。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來到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瀾不驚。我聽見遠去的吶喊穿越時空,激盪迴旋這
黃色的渾流。當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獵獵東風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點燃了兩
岸的蘆葦,濃黑的煙霧彌漫了整個天際,於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那是歷史的心跳與呼吸。
而今夜,我又來了,帶著朋友,駕著扁舟,抱著美酒。還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著細草微風的原野;還是千
年前的江水,流淌著亘古不變的憂愁。只是千年前那場著名的戰役,已找不到它的一絲一縷的痕跡。而我的
心,亦迷惘而空靈。
蘇軾(
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
「
東坡居士
」
,世稱
「
蘇東坡
」
。漢族,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
蘇軾
是
蘇洵
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
1057
年(
嘉祐
二年),與弟
蘇轍
同登進士。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
「
三
蘇
」
,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
韓愈
,
柳宗元
,
歐陽修
,
王安石
,蘇軾,蘇洵,蘇轍,
曾鞏
)。史書記載蘇軾
「
身
長八尺三寸有餘,為人寬大如海
」
。蘇軾中
進士
時二十一歲,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
地任職。
1080
年(元豐三年)因
「
烏台詩案
」
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
種田,故自號
「
東坡居士
」
,人稱
「
蘇東坡
」
。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
州、潁州、揚州、
定州
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謚文忠
公。
D. 關於淡泊的名人事例
1、萊特兄弟
1903年他們成功地完成首次飛行試驗後,兄弟兩人名揚全球。 雖然成為世界知名人物,然而他們卻完全沒把聲名放在心上,只是默默地工作,不寫自傳,不參加無意義的宴會,也從不接待新聞記者。
有一次,一位記者要求哥哥維爾伯發表講話,維爾伯回答說:「先生,你知道嗎,鸚鵡喜歡叫得呱呱響,但是它卻怎麼也飛不高。」
2、關麟征
關麟征是黃博軍校一斯期生,曾在國民黨軍隊中歷任要職。他經過長期征戰和宦海沉浮,逐漸看透自己前半生爭名奪利的官場生活,於1949年秋辭去陸軍總司令職務、退出國民黨軍界,拒絕接受隨蔣介石飛往台灣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隱居下來。
從此,他不參加任何政治性的集會和社會活動,不接見任何記者采訪,斷絕一切與黨政軍故舊的聯系,整日以讀書、寫字為樂。其間蔣介石、蔣經國你子曾數度邀請他去台灣任職,並許以高官厚祿,他都婉言謝絕。從44歲至85歲逝世,他一直過著淡泊的隱居生活。
3、本生
本生是世界著名化學家,本生燈。本生光疲計和本生電池都是他發明的,他還在一種礦泉中發硯了錐和鈾兩種稀有元素,因此,他不止一次地受到科學界的嘉獎。
但有—次,當大會主席把光耀守目的獎章佩在他胸前時,本生卻把它摘下采,並說:「過去老母親在世時,每當我把獎草帶回家。她總是笑得合不攏嘴兒,孤獨老人的快慰對兒子來說是多麼幸福啊!可現在她離開人世,這些色彩絢麗的玩意兒對我還有什麼用呢?」
這位譽滿全球的科學家就是這樣對待榮譽的。
4、錢鍾書
文學大師錢鍾書先生,是個「甘於寂寞」的人。他最怕被宣傳,更不願在報刊上霞面。 他的圍城了,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許多人對這位作家比較陌生,想見—見他,都被謝絕了。
一天,一位英國女士打來電話,她很喜歡圍想見見錢先生。錢先生婉言謝絕沒有效果,使有的幽默語言對她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何必要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
有一次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曾開價16 萬美元,邀講學半年,食宿全包,可攢夫人前往。而且,該大學只要求他授課一次,每次40分鍾,半年只講12次即可,如此優厚待遇,幾乎令人咋舌。可錢鍾書卻不為所動。
5、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應邀到她家做客,進屋後看見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弄英國皇家協會剛剛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質獎章,驚訝地說:「這枚體現極高榮譽的金質獎章,能得到它是極不容易的,怎麼能夠讓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卻說:「就是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榮譽這東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絕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遠守著它,就不會有出息。」居里夫婦,重視事業,淡泊名利。
E. 關於淡泊名利,拒絕浮躁的名人素材
諸葛亮、李白、陶淵明、劉禹錫等古代文人志士,他們都是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F. 淡泊名利的名人事例30字左右
1、莊子
莊子是楚莊王後裔,後因戰亂遷至宋國。 他生活困頓,卻鄙棄權勢名利,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莊子和惠子是多年的好朋友。那一年,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對惠子說:「莊子這次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啊!」
惠子信以為,派人在國中搜尋了三天三夜,欲阻止莊子前來。有一天,莊子突然來到惠子的官邸拜見惠子。 惠子開門見山地詢問莊子這次來訪的目的。莊子知道惠子的疑慮,於是給惠子講了一個故事。
莊子說:「南方有隻鳳凰。這鳳凰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竹子的果子不食,非甜美的泉水不飲。有一次,一隻貓頭鷹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巧鳳凰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憤怒地大喝一聲:『嚇!你也想來吃鼠肉嗎?』鳳凰鄙視著貓頭鷹,哈哈大笑,揚長而去。老朋友,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莊子的這個故事一講完,惠子頓時羞愧無語。在莊子看來,無論權勢有多大,對於他而言都只是「腐爛的老鼠「!
2、諸葛亮
諸葛亮曾六齣祁山,做了一番大業,但他生活簡朴。他傾全力去做事,未曾經營家業,更不圖個人享受。死後他內無遺帛,外無贏財。他在《誡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表現出追求理想的君子之風。(三國時期諸葛亮所著《誡子書》。譯文: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
3、陶淵明
公元405年的秋天,陶淵明為了家中的生計,前往距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縣當縣令。就在這年的冬天,陶淵明在彭澤縣上任八十一天時,恰逢潯陽郡的督郵前來彭澤縣巡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是個名叫劉雲的人,他兇殘狠厲的為人以及貪婪的個性在附近非常有名,每年兩次都以巡視為借口向各縣索要賄賂,如果不給賄賂的話,他就會栽贓陷害那個人,因此,他每次巡視完畢後都是滿載而歸的。
這次前來彭澤巡視的督郵是個非常傲慢又庸俗的人,他一到達彭澤的旅館,就命縣吏叫縣令去見他。陶淵明雖然相當瞧不起那些貪圖富貴、狐假虎威的人,但是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就立馬動身去了。
沒想到的是卻被縣吏阻攔,而且還被告知參見督郵需要身穿官服,並且要束上大帶,不然是失禮的表現,會被督郵趁機大做文章的。這下子,陶淵明再也不能忍受了,長嘆一聲後說自己怎麼能為了五斗米的俸祿而低聲下氣地向那些小人獻殷勤呢。說完之後,陶淵明就取出自己的官印,並且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彭澤,而彭澤縣令這個官職陶淵明只做了短短八十多天。
4、華盛頓
華盛頓帶領美國人民打贏了南北戰爭,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11月2日,華盛頓向追隨他征戰多年的將士們發表了告別演說,他公開表達了自己即將退役、過平民生活的熱切願望,「分離的簾幕不久就要拉下,他將永遠退出歷史舞台了。」
兩天後,華盛頓乘船離開紐約港。12月23日,華盛頓向大陸會議辭去一切公職,親手交回了大陸軍總司令的委任狀,正式解甲歸田,然後,回到他日夜思念的故鄉弗農山莊。華盛頓的這一決定令人大感意外,這也體現了他的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風,令後人稱頌敬仰。
5、彌爾頓
17世紀英國傑出詩人彌爾頓,晚年雙目失明,但他仍以驚人的毅力寫出了著名史詩《失樂園》,這部詩長達1萬行,共計12卷,可是手稿給出版商後,只得了5磅錢。然而彌爾頓並不在意,他所表現出來的君子本色令人佩服。正如馬克思所說,彌爾頓是「出於春蠶吐絲一樣的必要而創作「,並非為了金錢。
G. 關於淡泊名利的素材匯總 歷史上淡泊名利的名人有哪些
1、陶淵明
2、方誌敏
H. 有關淡泊的議論文素材
淡泊(1)引言淡泊
淡泊於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沒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沒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萬難做到的。
淡泊於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慾、名利橫流的當今,有志者更應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2)事實論據關麟征辭官隱居
關麟征是黃博軍校一斯期生,曾在國民黨軍隊中歷任要職。他經過長期征戰和宦海沉浮,逐漸看透自己前半生爭名奪利的官場生活,於1949年秋辭去陸軍總司令職務、退出國民黨軍界,拒絕接受隨蔣介石飛往台灣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隱居下來。從此,他不參加任何政治性的集會和社會活動,不接見任何記者采訪,斷絕一切與黨政軍故舊的聯系,整日以讀書、寫字為樂。其間蔣介石、蔣經國你子曾數度邀請他去台灣任職,並許以高官厚祿,他都婉言謝絕。從44歲至85歲逝世,他一直過著淡泊的隱居生活。
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
當代大學者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甘於寂寞。他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采訪,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千方百計想沖破錢鍾書的防線,最後還是不無遺憾地對全國觀眾宣告:錢鍾書先生堅決不接受采訪,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
80年代,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鍾書去講學,每周只需錢鍾書講40分鍾課,一共只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鍾書卻拒絕了。
他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後,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而且在國外反響也很大。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希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探測切想見他。錢鍾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錢鍾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1991年報11月錢鍾書法家80華誕的前夕,家中電話不斷,親朋好友、學者名人、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中國社會科學院要為他開祝壽會、學術討論會,錢鍾書一概堅辭。
居里夫婦視名利如浮雲
居里夫婦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但他們生活儉朴,不求名利。各種勛章、獎章是榮譽的象徵,或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寶物,可居里夫婦視之如廢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蘭西共和國大學理學院的通知,說是將向部里提出申請,頒發給他榮譽勛章,以表彰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務請他不要拒絕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後,寫了一封覆信:「請代向部長先生,表示我的謝意。並請轉告,我對勛章沒有絲毫興趣,我只亟需一個實驗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應邀到她家做客,進屋後看見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弄英國皇家協會剛剛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質獎章,驚訝地說:「這枚體現極高榮譽的金質獎章,能得到它是極不容易的,怎麼能夠讓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卻說:「就是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榮譽這東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絕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遠守著它,就不會有出息。」
居里夫婦,重視事業,淡泊名利。(3)理論論據[理論論據]
不以譽喜,不以毀怒。
明.海瑞《令箴》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清.錢琦《錢公良測語.導儒》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
《漢書.揚雄傳》
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
《蔡鍔集.序及按語》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棵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諸葛這《誡子書》
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
明.薛宣《讀書錄》
修身以寡慾為要,行已以恭儉為先。
《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
欲淡則心虛,心虛則氣清,氣清則理明。
明.薛宣《讀書錄》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
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宋.范促淹《岳陽樓記》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古今楹聯類篡》
欲寡則心自誠。
宋.程顥、程牙刷《二程全書.元豐已未》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淡泊明志,夙夜在公。
蔡鍔《南寧寓廬聯》
志不行,顧祿位如錙銖;道不同,視富貴如土芥。
《宋史.隱逸列傳》
凡是一無所求的,什麼都會有。
英國諺語如果你的欲求無究盡,那麼你的心事和擔憂也會無究盡。
[美] 富勒《至理名言》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
《荀子.非十二子》
貪欲之人,無有厭足。
弘一大師《修行法語》
貪材,權欲和虛榮心,弄得人痛苦不堪,這是大眾意識的三根台柱,無論何時何地,它們都支撐著毫不動搖的庸人世界。
[前蘇聯] 艾特到托夫《斷頭台》
I. 急求淡泊名利的作文素材 議論點評,共兩百字。五篇
諸葛亮曾經在給他後代的《戒子書》中說: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要求他的後代這么作,想必這也是他畢生的願望和追求把!
陶淵明 不為七斗米而折腰
周恩來
J. 陶淵明淡泊名利的事例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里派督郵來了解情況。
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
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業勞動。
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10)淡泊名利素材擴展閱讀:
陶淵明生平: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又叫做陶潛,他的字是元亮,他為自己取的號是「五柳先生」。陶淵明的早年生活比較貧苦,雖然父親還算有錢,但是在父親死後便家道中落。
之後一直在為了生計奔波。陶淵明在二十歲的時候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但是在他的官宦生涯中,陶淵明一直走走停停,經常辭職回家一段時間,再復出。
這可能和他性格中的儒道兩家的思想有關。陶淵明自幼喜愛讀書,儒學經典與道家珍藏他都喜歡看,因此他的思想中也有著揮之不去的儒道兩家的痕跡。
既想為官一方,又想回家隱居,因此他的仕途也一直是走走停停的。直到在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了彭澤令的官職之後,終於將對官場的失望轉換到實際行動之中。
僅僅接過官職八十多天,陶淵明便辭職不幹了,之後也再沒有擔任過任何官職。所有末代的朝廷都是十分黑暗的,陶淵明便是看穿了這種黑暗,明白體制內的人們早已腐朽得不可救葯。
他不願也像這些人一樣隨波逐流,他不願為了五斗米而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在陶淵明的隱居期間,有許多人勸他出世做官,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
這個時候的陶淵明已經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於是做下的決定便再也不隨意更改。後人談起陶淵明,多是以高潔、隱逸之詞形容,這也是他自身所追求的境界。
陶淵明去世後,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下《陶徵士誄》,給了他一個「靖節」的謚號。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一生的品格和氣節,但對他的文學成就,卻沒有充分肯定。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幾十年裡,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蕭統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
《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意義十分重大。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贊「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