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2000字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由於交往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關系,它主要表現人與人之間在交際過程中關系的深度、親密性、融洽性和協調性等心理方面聯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體中,在不同的職業、年齡、性別的人們之間,交往的特點不盡相同。 人際交往的特點 (一)交往對象的變化 少年期由於自我意識和獨立性的發展,交往對象的重點開始向同齡夥伴轉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漸偏向關系密切的朋友。因為與同齡夥伴交往的平等關系能提供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心理穩定感、認同感和發揮自身能動性的機會和場所,通過朋友之間分享共同的情感、矛盾、憂慮和困難,在相互幫助和尊重中滿足了自我發展的需要。初中是學生結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到了高中階段,青少年幾乎達到了一個結交同性朋友的猛增期。 (二)交往方式的變化 青少年由於自我意識的增強、身心方面的矛盾的出現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燥。他們需要一個能傾吐煩惱、交流思想、表露自我並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小學時團伙式的交往已滿足不了這種要求,因而他們交友的形式開始注重個人內在素質的特徵,交往內容也逐漸從活動的外在層面向內在認識和體驗方面發展。他們選擇朋友的標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2) 有共同的苦悶和煩惱,(3) 性格相近,(4)在許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這一階段朋友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所建立起的友誼相對穩定和持久。 (三)擇友特徵的階段性變化 青少年對朋友的選擇是以其對交友意義的新認識為基礎。少年期朋友的選擇主要以活動為中心,只要愉快相處就是朋友,朋友之間要絕對忠誠、坦白、保守秘密,遵守無形的夥伴關系准則,齊心斥責對朋友的叛變等。 高中時期的青少年友誼要比少年時穩定和深刻的多,他們在擇友時更注重內在的品質和情趣,即強調對方的氣質、性格、能力和興趣愛好等。由於此時青少年的判斷力、自我調節能力都得到了相對的提高,因而能夠做到求大同、存小異,朋友間的一些非原則問題不會影響友誼的繼續。由於青少年志趣愛好不斷的拓展,內心的豐富使高中生的交往領域比少年廣泛的多,他們更傾向於選擇不同的朋友來滿足自己不同的需要。 青少年的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 ……人際交往的特點 伴隨著性的成熟,身體發育的急劇變化,自我意識的形成,認知能力的發展,人際交往上也日益顯示出與童年完全不同的特點,並在人際關繫上建立了新的模式。
Ⅱ 關於人際關系的論文怎麼寫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卡耐基說過: 「 一個人事業的成功 ,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 ,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際關系和處世的技巧 」 。可見 , 人際關系的好壞是一個人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對於大學生來說 , 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活的需要 , 更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
人際交往是每個大學生不可缺少的 「必修課 」 , 大學生通過交往、溝通、交流感情 , 建立友誼 , 切磋學問 , 探討人生。大學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長發展 , 也影響著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 ,培養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首先,在我們學習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之前,就必須也要對人際關系有一個很好地認識。
我首先要說的就是人際需要,人際需要不單單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往。相反的,人際需要分為交往需要和獨處需要,同時交往和獨處也需要平衡。
人生活在這樣的紛雜的社會中,總會遇到各種問題。這種時候,當問題堆積的量超過了我們所能承受的極限時,我們就會產生心理上的疾病。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了溝通的重要性。第一,溝通可以獲取必要信息,保證身心正常發展。第二,正確的溝通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人際關系,豐富思想感情。第三,溝通可以讓我們可以充分認識自我,促進自我觀念形成。 由此可見,溝通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樞紐。
如果說「溝通就是講話」 不完全對。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聯系,是聯系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比如,嘴巴口頭語音、文字書面語言;表情動作身體語言;音樂圖畫藝術語言,都是溝通的方式。
溝通的六個步驟:傾聽,你的身體告訴對方:「我在聽您說」;核對,「您的意見是……」句式核對你的理解;接納,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頭腦想;拒絕,是用坦誠加禮貌的語音說「不」;表達,是用准確具體的語言表達你內心的意思;體態語音是用身體語音比有聲語音說得更有把握,傳達你的真實意思。
有效的溝通,既要著眼於發送者,又要著眼於接受者。對發送者來說,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溝通的目的、所使用符號的意義、傳遞路線及接受者可能作出的反應。
對接受者來說,則必須學會如何聽,不但能懂得信息的內容,而且能聽出發送者在信息傳遞中同時表達出來的感情和情緒。
人們常用孟子的那句話來強調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思想的重要內容。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崇尚「和為貴」,講究為政仁和、為人謙和、民風醇和、家庭和睦,強調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諧」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主要范疇,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和寶貴遺產。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積極作用。尤其是儒家倡導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准則,對於今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能提供豐富的啟迪和借鑒。在社會主義和諧中,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社會利益的實現是個人利益滿足的前提;同時,個人對於自身行為的選擇也必須以社會利益為前提,而絕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Ⅲ 人際關系與心理學論文3000字
一、人際交往活動收集:
活動目的①讓學生了解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包括交往心態和交往方式;促進學生發展正確的交往心態,學習成功交往的技術;②學習人際交往方面的基本知識,為正確交往提供理論支持;③學習人際交往方面的基本方式,形成新的體驗和感受;④幫助學生改變自我心像,形成新的交往意識和交往心態;⑤將學習到的交往知識、感受和經驗應用到日常交往實踐活動之中,獲得新的感受,積累新的交往經驗,不斷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⑥使學生學會關注和自助,學會尊重和理解,學會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
活動形式在輔導老師的統一組織下,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為具體單位,完成所有活動。
活動要求自願申請,自願參加,簽訂協約,服從規則,自我開放,積極參與,注重體驗,尊重他人,絕對保密。
活動內容與程序整個活動分6次進行,每次1個主題,圍繞主題安排具體活動內容:每次活動2個小時。
第一次活動:我的夢從今晚開始—初次交往中的基本禮儀訓練。
第一步:促進學員初識活動。在團體中自由結合,最好找一個不熟悉的學員,同他握手、問好、互相作自我介紹,進行兩兩交流;然後,自由結合,形成4人小組,彼此互相介紹相識;最後形成8人小組。通過1個記憶游戲—「名子串聯」,記住更多學員的名字,同更多的學員認識。
第二步:向全體學員介紹基本的交往禮儀知識。如;握手、自我介紹方法、目光注視、站姿、坐姿、走姿、服飾等。在輔導老師的介紹中,由學員作示範。
第三步:分小組進行練習,學員之間互相學習,互相糾正,反復演練,體會感受,隨時運用,保證每個學員都有機會得到學習和幫助。每個學員談自己的感受。
第四步:每小組推薦兩名學員到全體學員中表演。
第五步:每個學員寫下參加活動的收獲、體會、感受、評
價和希望。
第六步:結束活動。全體學員手拉手唱歌。
第二次活動:打開心靈之門—我是誰?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希望我成為什麼樣的人?
第一步:游戲活動。促進學員互相信任,如「危險體驗」、「打開千千結」等活動。游戲結束學員分別談自己在活動中的體會。
第二步:敞開心扉。分小組活動,在小組中每個學員寫出最能代表自己特徵的10個句子,然後,讀給大家聽;其他學員聽完後,發表對這個學生的看法。然後再由這個學員談自己聽了同學對自己評價後的體會和感受,以及自己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的願望。
第三步:小組學員全部進行完後,每個學員寫下自己的收獲、體會、感受、評價和願望。在小組中輪流讀自己的感受。
第四步:每小組推薦兩名學員面向全體學員讀自己的收獲、體會、感受、評價和願望。
第五步:結束活動。全體學員手拉手唱歌。
第三次活動:我好,你也好—人際交往中的心態訓練。通過本次活動,使學員了解影響人際交往的基本知識;發現自己的問題;調整交往心態,學會自助和互助。
第一步:輔導員講影響人際交往的基本知識。如交往心態,導致交往失敗的人際態度;自卑、自閉、懷疑、敵意、自負、任性、自我中心、功利交往、求全責備等等。
第二步:分小組活動。問題探索—尋找自己交往失敗的原因。每個學員輪流講一個在人際交往中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例和當時的感受,與小組學員分享,小組學員幫助找出影響他與人正常交往的問題所在,並想出解決問題的合理辦法。
第三步:游戲活動。「戴高帽子」。用心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並及時表達出來。真誠欣賞和贊美別人。然後,大聲贊美別人的人和被贊美的人分別談自己的感受。
第四步:小組學員全部進行完後,每個學員寫下自己的收獲、體會、感受、評價和願望。
第五步:結束活動。全體學員手拉手唱歌並面對大家每人說一句最想說的話。
第四次活動:鞏固成果—體驗「新我」。鞏固在團體活動中獲得的經驗,進一步練習提高自己的交往技能、心態和表達能力。
第一步:回顧自己在團體中學到的知識、經驗、禮儀、自己的問題與感受,在小組中學員之間互相幫助,分享成就與快樂。
第二步:角色扮演游戲:「編故事,學說話」。小組中每人扮演一個角色,合起來共同講一個故事,即興表演。要求:故事完整,能說明問題,語言美,有表情,幽默有趣。
第三步,分小組輪流表演。
第四步:以不同的名義評選出優秀故事小組。如、最佳故事組、最佳表演組、最具幽默組等。
第五步:結束活動。每個學員用一句話表達自己今晚的感受。
二、如何有效地進行人際溝通、我和人際交往。
1.人際溝通的概念
人際溝通是指一種有意義的互動歷程,即人與人之間的信
息交流。人與人雙方在溝通歷程中表現的是一種互動,對在溝
通的過程當時以及溝通之後所產生的意義都負有責任。現代意義的溝通學起源於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但直至70年代,溝通學大多局限於大眾傳播研究,即廣播、電視、報紙的效果和影響的研究。因此,許多溝通學研究所都設在新聞學院、系內,所研究的內容大多是新聞理論和業務方面的課題。
2.開展人際溝通能力培訓的重要性
溝通教育主要是強調提高溝通技能,包括聽、說、寫的能
力,團隊合作能力,邏輯推理、解決問題以及組織、活動、領導能力。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和全球經濟競爭的激烈化,人們越來
越認識到,除了過硬的專業知識外,人際關系的溝通技能越來
越重要。美國許多新聞院、系紛紛改名為溝通院、系。人際溝通
正逐漸取代大眾傳播的主導地位。在我國除了少數醫護專業開設有關人際溝通課程外,普通院校的溝通教育還未見有關報道。
3.我的一些分析
①高校學生中很多人存在人際溝通障礙。據高校學生人際溝通調查顯示,87%的學生有加強人際溝通的願望,認為自己在人際溝通方面有困難的學生佔85%,但在自願報名參加人際溝通訓練時,積極報名的學生僅佔45% ,此現象不僅說明人際溝通障礙普遍存在,而且一部分學生比較嚴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與中、小學期間學生基本上沒有接受過人際溝通訓練有關,與家庭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有關。青少年學生人際溝通教育應受到足夠重視。
②恰當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受過人際溝通訓練的學生,平均結交了4個新朋友,鞏固了與4個同學的友誼,73%的學生能主動與他人溝通,68%的學生比以前更有自信心,63%的學生與家長溝通增多。訓練最初2周尚需要教師對溝通記錄進行督促和指導,交友方法也比較單一,到後2周學生的溝通技巧、溝通主動性大大提高,交友方式也多種多樣,充分展示了自信、自尊。有些家長對學生的變化也有明顯的感觸,對訓練給予了充分肯定。調查還顯示,74%的學生將該訓練方法告訴他人,說明進行人際溝通訓練不僅對學生有益,而且具有輻射作用。
③訓練中要有適當的督促機制。因受學生人際溝通困難的影響,加之部分學生受從眾心理的影響較大,所以,訓練時一定要有適當的督促強化機制。筆者採用各小組間互查溝通記錄、每周教師集中授課總結、抽查學生溝通記錄的方法,及時給予督促和指導。用加強溝通後的效果來激勵學生,用各小組競爭的方法鼓勵學生堅持下去,督促機制是訓練成功的保障。
④良好的人際溝通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人際溝通能力的提高使92%的學生在同伴中更受尊重,67%的學生能力有較大提高,89%的學生感到比以前快樂。學生通過與家長、教師的溝通,獲得更多的教益,通過對他人優點的贊賞,潛移默化地改變、提高自身的素質。有不少學生經過訓練變得樂觀、進取,學習積極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的精神面貌和綜合素質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我費了很大的勁找來的,一定要採納哦!
Ⅳ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論文參考文獻
很簡單,將心比心再加上小小的成就就行 參考文獻:提問是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Ⅳ 找人際關系的論文3000字,
人際關系指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在社會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種關系發生作用的結果,人正是通過和別人發生作用而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人際交往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的許多需要都是在人際交往中得到滿足的。
如果人際關系不順利,就意味著心理需要被剝奪,或滿足需要的願望受挫折,因而會產生孤立無援或被社會拋棄的感覺;反之則會因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人際交往問題是大學生最感困惑的問題之一。人際關系的好壞也往往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影響到大學生對自我的正確認知,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思想活躍、精力充沛,興趣廣泛,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但其社會閱歷有限,客觀環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對某些問題缺乏較為深刻的認識容易產生偏激心理,加之心理上也不甚成熟,因而人際交往中常常帶有理想的模型,然後據此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知己,一旦理想與現實不符,則交往出現障礙,心理產生創傷。有的大學生則以自我為中心,在交往中忽視平等、尊重、互助、互諒的基本交往原則,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在人際交往中屢屢失敗,從而感到失落、冷漠、孤獨;有的則過於自卑,凡事期望值過高,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他人,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畏首畏尾,恐懼交往。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美好的人際關繫世界,都希望能擁有多一些朋友,並與他們保持真摯的友誼。盡管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交往動機,對朋友的要求與期望也不盡相同,但是,心理學家仍然從研究中得出了幫助人們贏得朋友,保持友誼,避免人際關系破裂的一般原則。這些原則都是維持人際關系穩定的最基本要求,檢討一下自己,你做到了嗎?1.真誠真誠是人際交往的最基本的要求,所有的人際交往的手段、技巧都應該是建立在真誠交往的基礎之上的。爾虞我詐的欺騙和虛偽的敷衍都是對人際關系的褻瀆。真誠不是寫在臉上的,而是發自內心的,偽裝出來的真誠比真正的欺騙更令人討厭。2.人際相互作用我們都希望別人能夠承認自己的價值,希望別人能夠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出於這個目的,我們在社會交往中往往更注意自己的自我表現,注意吸引別人的注意力,處處期待別人首先接納自己。這種從自我單方面出發考慮問題本無可非議,可是它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交往。社會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我們、喜歡我們。別人喜歡我們往往是建立在我們喜歡他們、承認他們的價值的前提下的。
人際交往中的喜歡與厭惡、接近與疏遠都是相互的。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互動的原則。我們在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維護中,必須首先注意人際互動的原則,首先去接納別人、喜歡別人。記住一句話:"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3.讓別人覺得與你交往值得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長期以來,人們最忌諱將人際交往和交換聯系起來,認為一談交換,就很庸俗,或者褻瀆了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這種想法大可不必有。其實,我們在交往中總是在交換著某些東西,或者是物質,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它。人們都希望交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換過程中得大於失或至少等於失。不值得的交換是沒有理由的,對於對自己不值得的,或者失大於得的人際關系,人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中止這種關系。 正是交往的這種社會交換本質,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注意,讓別人覺得與我們的交往值得。無論怎樣親密的關系,都應該注意從物質、感情等各方面"投資",否則,原來親密的關系也會轉化為疏遠的關系,使我們面臨人際交往困難。4.維護別人的自尊心人有臉,樹有皮。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別人的言行不傷及自己的自尊心。自尊心的高低是以自我價值感來衡量的。自我價值感強烈,則自尊心水平較高;自我價值感不強,則自尊心較低。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證明,任何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都有明顯的對自我價值感的維護的傾向。人的自我價值感主要來自於人際交往過程中,來自於他人對自己的反饋。因此,他人在人們的自我價值感確立方面具有特殊的意義。
別人的肯定會增加人們的自我價值感,而別人的否定會直接威脅到人們的自我價值感。因此,人們對來自人際關繫世界的否定性的信息特別敏感,別人的否定會激起強烈的自我價值保護的傾向。根據上述原理,心理學家強調,我們在同別人交往時,必須對他人的自我價值感起積極的支持作用,維護別人的自尊心。如果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威脅了別人的自我價值感,那麼會激起對方強烈的自我價值保護動機,引起人們對我們的強烈拒絕和排斥情緒。此時,我們是無法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已經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也可能遭到破壞需要指出的是,強調維護別人的自尊心,並不意味著在人際交往中處處逢迎別人。在不危及他人的自尊心的情況下,陳述與對方不同的意見,或者委婉地指出對方的不足是不會影響人際交往的。
Ⅵ 人際關系論文(全部家當懸賞)
關鍵詞: 大學生 人際關系 心理問題 因素 中國論文 職稱論文
摘要: 大學生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與發展都依賴於人際交往。通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和研究 , 針對性地提出處理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相關原則來調適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 , 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戴爾 1卡耐基說過: 「 一個人事業的成功 ,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 ,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際關系和處世的技巧 」 。可見 , 人際關系的好壞是一個人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對於大學生來說 , 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活的需要 , 更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人際交往是每個大學生不可缺少的 「必修課 」 , 大學生通過交往、溝通、交流感情 , 建立友誼 , 切磋學問 , 探討人生。大學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長發展 , 也影響著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 ,培養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 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類型和特點
1 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類型教師與學生 , 是大學校園里的兩大基本群體。師生關系 , 同學關系是和大學生聯系最緊密的。教師是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對象 , 師生關系是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內容。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生在學校的健康的學習成長。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 , 是大學生人格模仿的對象。與教師交往也是大學生知識需求的一個重要途徑 ,教師與學生的平等交往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前提; 同時師生關系也是一種業緣關系 , 師生之間心理距離小 , 心理相容度高 , 教師對學生充滿愛護與關愛 , 學生對老師充滿尊敬與敬仰 , 師生關系是一種純潔而無私的人際關系。同學是大學生交往的基本關系 , 也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對象。大學校園里的同學關系總的說是和諧、友好的。大學生之間的交往是最普遍 , 也是最微妙和復雜的。一方面 , 大學生年齡相仿經歷相同 , 興趣愛好相近 , 共同生活在一個集體 , 學習相同的專業 , 溝通與交往容易; 另一方面 , 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個性氣質差異 , 再加上大學生空間距離小 , 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間狹小 , 而對人際交往的期望較高 , 一旦得不到滿足 , 容易採取消極退避的態度。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以及和學校之間等錯綜復雜的社會交往 , 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路系統。大學生處於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 , 良好的人際關系 , 是他們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 , 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1 ]。
2 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特點大學生交往呈多元與開放交往。大學生渴望友誼 , 渴望結交更多的朋友 , 交流更多的信息 , 接受更多的新思想。大學生人際交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式交往趨勢 , 表現出以下特點:(1) 交往范圍擴大。交往對象由以前的親緣、朋友交往轉向更廣泛的社會交往群體。同學交往不局限於同班同學 , 而逐漸發展到同級、同院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認識的同學; 不僅包括同性交往 , 異性交往也是交往的重要方式。(2) 交往頻率提高和交往手段多元化。大學生交往由偶爾的相聚發展到經常的聊天、社團活動、體育活動、娛樂以及其他一些集體活動。網路和電子產品的發展為大學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廣闊的交往空間 , 交往手段的發展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變得更方便、更快捷。(3) 從交往方式看 , 以寢室為中心 , 社會工作和網路社交佔主導。大學生由於時間、精力、生活環境、經濟條件等方面的限制 , 交往的主要場所在校園 , 中心是學生的寢室和教室 , 新型的社交方式 BBS和 QQ等發揮著重要作用。(4) 交往目的的多樣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 , 大學生在選擇什麼樣的人交朋友 , 並不純粹是由於情感和志同道合 , 交往動機變得很復雜 , 越來越注重與自身社會利益相關的務實性 , 呈現出情感型交往與功利型交往並重的趨勢[ 2 ]。
二 大學生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
1 猜疑心理 , 缺少知心朋友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觀推測而產生的對他人不信任的復雜情感體驗。這類大學生對別人總是持不信任的態度 ,不肯講真話 , 戴著假面具與人交往。一些人由懷疑他人到懷疑自己 , 失去信心 , 變得自卑、怯懦、消極和被動 , 人際交往陷入困境。因為找不到交心的知己 , 所以 , 他們不免感到孤獨和無奈。
2 自我中心 , 不能深入溝通這類大學生雖然能與其他人交往 , 但是關系非常一般 ,溝通質量不高 , 與多數人的關系僅是 「點頭之交 」 , 沒有知心朋友 , 既沒有人值得他牽掛也沒有人會想念他 , 他們希望周圍的人以他為中心 , 服從於他。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 , 卻不懂得尊重別人。只從自己的經驗角度去認識人和事 , 而不能意識到別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觀點 ,對人和事的看法帶有強烈的主觀性。
3 自卑心理 , 交往困難自卑是一種過低的自我評價 , 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體驗。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大多較為敏感 , 缺乏自信 , 他們處事過分謹慎 , 為減少挫折 ,盡力避開人群 , 因而喪失許多發展機會。還有一部分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表現為凡事對自己要求很高 , 在交往中總是力求完美 , 以免於遭到他人的恥笑。
常以一種盛氣凌人的架勢來掩飾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 , 這使他們將自己的社交圈子限製得非常狹小。
4 恐懼心理 , 社交恐懼症有些大學生與人交往時 , 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 , 以至於手足無措 , 語無倫次 , 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 ,導致社交恐懼症。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日益增大 , 尤其是網路時代的來臨 , 使得大學生容易沉溺於網路上虛擬的社交活動以對抗日益增大的精神緊張情緒 ,而忽略了真實的人際社會中人與人的直接交流的社會技巧。
5 孤僻心理 , 不想交往孤僻心理的大學生總是不願和他人交談 , 不願參加集體活動 , 時間長了以後 , 他們就會出現寡言少語、感情冷淡、不善交際等表現。他們認為人際關系不重要 , 甚至瞧不起所有的人 , 自我封閉、孤芳自賞 , 性情內向 , 少言寡語 , 有些人可能還存在某些怪癖 [ 3 ]。
三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
1 認知因素對自己、他人和人際交往過程本身的認知偏差 , 是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 , 造成交往障礙的關鍵原因。比如: 過高評價自己會引起自負 , 導致交往中的盛氣凌人並不屑交往; 而過低評價自己會引起自卑 , 羞於與他人平等交往 ,導致交往中的恐懼感。大學生由於社會閱歷有限 , 心理上也不成熟 , 人際交往中常常帶有理想的模型 , 然後據此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知己 , 一旦理想與現實不符就會產生交往障礙[ 4 ]。
2 個性因素個性因素是影響大學生能否成功地進行交往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障礙來源於其不良的個性品質 ,如不尊重人、缺乏責任感、情緒無常、放縱自己、過分苛求他人、行為怪異、虛偽、冷淡、自私等。部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 , 語言表達欠妥當 , 有的人說話夾槍帶棒 , 或出語尖酸刻薄、言外有意等 , 常會引起人們的反感 , 影響人際交往的效果。
3 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有些大學生不能與人成功交往 , 往往與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關系。這些同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所謂的 「讀死書 , 死讀書 」的人 , 他們一貫作風是只顧埋頭讀書 , 很少注意與他人溝通和交往。但是大學生活的多樣化又迫使他們不得不和他人交往 , 他們也意識到了加強人際交往的重要性 , 其內心渴望交往 , 但又因為以前沒有類似的經歷不知從何做起 , 缺乏正確的交往技能導致他們在交往中屢次碰壁。
4 社會環境的影響價值多元化對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學生帶來了巨大沖擊 , 許多大學生在交往中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其中 , 拜金主義和價值主義讓大學生之間的交往不再單純 ,不少大學生為了當選班幹部而請客吃飯等; 游戲主義讓一些大學生追求過程 , 不在乎結果 , 這在異性交往中尤為突出; 互聯網的普及讓一些大學生沉迷於網路 , 並在網路上尋找人際安慰 , 完全忽略了或者不重視現實環境中的人際交往。社會上的這些負面因素正在侵蝕著大學生的正常交往。
5 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的好壞也是影響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些經濟狀況好的大學生不太願意和經濟狀況差的學生交往。經濟狀況差一些的大學生對於生活和前途關注較多而對人際關系關注不多。特別對於一些貧困大學生而言 , 他們認為自己的條件不如別人 , 從而很容易帶著自卑的情緒與人交往 , 這些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也比較敏感[ 5 ]。
四 大學生人際交往遵循的原則
1 平等與尊重的原則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本前提和條件。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 , 無論你的學業成績多好 , 相貌多英俊 , 父母的地位多高 , 家庭多富有 , 只有與他人平等相處 , 尊重對方 , 才能與別人進行正常的來往 ,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如果自以為在某些方面有優勢 , 就居高臨下 ,看不起別人 , 就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 遭到大家的反對而被孤立。
2 真誠原則真誠待人是人際交往中最有價值、最重要的原則。以誠相待是人際交往得以延續和深化的保證。在人際關系交往中, 只有抱著真誠的動機和態度, 雙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納和信任, 思想和感情上才能產生共鳴, 交往關系才能得到發展和深化。如果一方虛情假意, 言行不一, 甚至欺騙對方,就不可能得到對方的信任, 交往也就無法順利進行。
3 理解原則互相理解是人際溝通、促進交往的條件。理解不等於知道和了解。就大學生人際交往而言 , 大學生不僅要細心了解他人的處境、心情、特性、需求 , 還要根據彼此的情況 , 主動調整或約束自己的行為 , 盡量給他人以關心、幫助和方便 , 多為他人著想。在交往中 , 善解人意 , 處處理解和關心他人[ 6 ]。4 寬容與謙遜的原則社會是多元的 , 每個人由於出身、經歷、文化、觀念、習慣和性格的不同 , 會有很大的個性差異。差異的存在容易造成人際交往中的誤解和矛盾 , 影響人際關系的順利發展。大學生在交往中應遵循寬容和謙遜的原則 , 正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 能夠設身處地 , 換位思考 , 求同存異 ,寬容待人 , 以博大的胸懷去感化對方 , 從而消除矛盾和誤會。同時 , 大學生應虛懷若谷 , 謙遜謹慎 , 戒驕戒躁 , 虛心向別人學習 , 謙虛待人 , 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7 ]。
六 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對策
1 正確的看待自己正確的看待自己 , 就是要客觀地認識自己 , 有積極健康的自我體驗 , 悅納自己。具體來說就是要客觀地認識自己 , 評價自己 , 同時要接受自己 , 喜歡自己 , 滿意自己 ,有自豪感、成功感、順心感和愉快感; 能確定適度的奮斗目標 , 有積極的自我體驗 , 開朗、樂觀 , 對生活充滿憧憬;能夠冷靜地、積極地對待自己的得與失滿信心地認定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 既不 「夜郎自大 」 , 也不盲目自卑 ,在人際交往中 , 確定自己的角色 , 擺正自己的位置。
2 發展為動力 , 不斷加強大學生自身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大學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中。如何搞好人際關系 , 如何加強人際交往 , 是每一位大學生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人際交往也是一種復雜的社會互動 , 有著獨特的交往原則和技能技巧。只要有可能 , 就要努力提高自己 , 改進自己。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 ,大學生要注意學習別人的優點 , 在與其他同學的交往中 ,不論是水平比自己高的 , 還是水平比自己低的 , 我們都能夠從他們身上吸取一些有益的東西。通過不斷地學習 , 提高自身的品質[ 8 ]。
3 客觀地了解別人大學生在與別人接觸時 , 對別人的印象不完全是直接獲得的 , 而往往是間接推斷的結果 , 間接推斷往往會帶有不少客觀因素 , 需要我們加以注意。首先要盡量避免人際交往中認識偏差的影響 , 充分認識它們的規律; 其次積極對待他人的情緒 , 用心去傾聽他人的心聲 , 感同身受 , 將心比心; 最後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別人 , 避免自己對他人產生絕對化要求 , 不要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來要求別人。
4 積極的自我暗示在交往中 , 如果發現自己出現不良交往情緒時 , 可以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比如: 我不過是這么多同學當中普普通通的一員 , 誰也不會對我特別留意; 或者告訴自己 「 天生我才必有用 」 。用這種自我暗示 , 不斷提醒自己 , 逐步擺脫過於關注他人評價的思維方式[ 9 ]。
5 加強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管理工作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學校要採取多種形式 , 積極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間。豐富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內容 , 增加交流機會 , 擴大交往的范圍 , 讓學生有廣泛地與人交往的機會 , 既在交往的實踐中鍛煉自己 ,又在互相幫助、互相尊重的群體氛圍中協調人際關系。建立和完善心理輔導機構 , 解決學生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 , 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開設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 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表現形式 , 掌握增進心理健康的方法 ,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心理咨詢的作用 , 對有人際交往障礙的學生通過專門的心理輔導或咨詢 , 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 , 找到問題症結 , 增強調適人際關系的能力[ 10 ]。
七 結束語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個性和品質形成和發展極為重要的階段 , 在校園里與教師、同學、朋友、家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每位大學生正確認識人際關系問題 , 掌握人際交往技巧 , 遵守人際交往原則 , 懂得人際交往藝術 , 及時進行心理調適。當然 , 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在心理層面上的一個體現 , 人際關系的建立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 , 所以 ,大學生要根據不同的個體不同的環境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 , 建立和諧人際關系。
Ⅶ 人際關系論文
人際關系是影響個體人格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所謂人際關系是「是群體成員在共同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各種不同方式的交往發生的關系。是受個體人格特點調節的並與滿意和不滿意狀態相伴隨的心理關系」。 人際關系的好壞是一個人社會適應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綜合體現。健康的人格總是與健康的人際關系相伴隨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奧爾波特、羅傑斯都把建立適宜、良好的人際關系作為人格健康者應具備的能力。新精神分析學理論也認為,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系失調而來的。因此,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人格水平的反映,同時又影響和制約著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積極地與他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人格有障礙和缺陷者,往往缺乏穩定的、良好的人際關系。 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後,面臨著新的環境、新的群體,人際交往日益頻繁和復雜,需要整合各種關系,處理好與交往對象的關系成為他們新的生活內容。但是,由於他們來自不同地域、不同的家庭,以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與同學們朝夕相處,造成人際沖突經常發生並成為發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李全彩通過心理咨詢和書面調查的方式,對大學生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進行了探討,發現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在其所受困擾因素中處於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大學生校園生活的第一大問題。趙冰潔、陳幼貞的研究也證明,大學生在咨詢的各種心理問題中,人際關系問題排在前列。河北大學就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對12所高校1200 多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面臨的最苦惱、最難適應的問題之一,主要表現是人際失調、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懼等。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我們也發現,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問題與缺乏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關。那些生活在沒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際關系中的大學生,表現出壓抑、敏感、自我防衛、難以合作等特點。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大學生人格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大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徑。補充: 一、人際關系對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影響的具體表現1.影響大學生的人格特質 不同的人際關系會使大學生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質。一般來說,具有良好人際關系的大學生能迅速適應大學的生活,精神愉快,充滿信心。與人相處時,以誠懇、公平、謙虛、寬容的態度待人,保持開朗的性格、積極的人生態度,具有善良、助人、同情心、社會責任感、正義感等良好的人格特質。人際關系不良的大學生則表現出多疑、敏感、心胸狹隘、目光短淺、自我中心、清高自傲等不良的人格特質。給自己造成心理上、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嚴重的還會導致病態心理。 2.影響大學生的正確自我評價 人際關系狀態影響大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體現了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水平,是人格健全的心理基礎。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通過相互學習和相互幫助、相互影響逐步發展和成熟起來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正確評價是在與同學的相互交往中、在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中發展起來並實現調整和糾正自己的。具有良好人際關系的大學生能恰如其分地評價自己,時時感受到自己為他人所喜歡、所接受、所承認,滿足了自己的歸屬和安全的心理需要,有良好的自尊感,相信自己的價值,悅納自己,促進了人格的健康發展。缺乏良好人際關系的大學生或表現出自卑和自我委瑣,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價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處處低人一等,壓抑自己能量的釋放,自我沖突、自我矛盾,甚至產生厭惡自己的自卑情結;或表現出孤傲、自命不凡、居高臨下、目中無人,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對人格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3.影響大學生的情緒健康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孟昭蘭認為,「情緒在心理變態中起著核心的作用。情緒異常往往是精神疾病的先兆」。人與人之間良好的情緒與情感不僅是社會交往的「黏合劑」、人際互動的「潤滑油」,而且是影響人格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大學生情緒情感豐富,情感交流的需要強烈,希望能向他人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因此不同的人際關系導致他們不同的心理感受和體驗。具有良好人際關系的大學生,情緒的滿意度高,心境平和,寧靜、愉快,對他補充: 人和集體有親密感和依戀之情,遇事比較冷靜,能適度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對不良情緒有良好的控制和宣洩,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強,能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人際關系不良的大學生不能適當地表達和調控自己的情緒,極易產生焦慮、緊張、恐懼、憤怒等不良情緒,對他人和集體有敵對、不滿情緒,經常處於各種不良情緒的體驗中。 4.影響大學生的學習適應 人際關系影響大學生入校以後的學習適應。馮廷勇的研究認為,影響大學生學習適應的主要因素有學習能力、環境因素、教學模式、社交活動等。其中,在大學生的學習中,社交因素對大學生學習適應的作用明顯加大。
Ⅷ 大學生人際交往論文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我寫論文自己沒時間寫,後來去七星論文網找他們給我寫的,一次就通過了,省了不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