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有歷年糧食價格的數據啊
年度 糧食產量(萬噸) 人口(萬人) 人均糧食(公斤/人)
1949 11318 54167 208.9464065
1950 13213 55196 239.3832886
1951 14369 56300 255.2220249
1952 16392 57482 285.1675307
1953 16683 58796 283.7437921
1954 16952 60266 281.2862974
1955 18394 61465 299.2597413
1956 19275 62828 306.7899663
1957 19505 64653 301.68747
1958 19765 65994 299.496924
1959 16968 67207 252.4737007
1960 14385 66207 217.273098
1961 13650 65859 207.2609666
1962 15441 67295 229.452411
1963 17000 69172 245.764182
1964 18750 70499 265.9612193
1965 19453 72538 268.1766798
1966 21400 74542 287.0864747
1967 21782 76368 285.2241777
1968 20906 78534 266.2031731
1969 21097 80671 261.5190093
1970 23996 82992 289.1363023
1971 25014 85229 293.4916519
1972 24048 87177 275.8525758
1973 26494 89211 296.981314
1974 27527 90859 302.9639331
1975 28452 92420 307.8554425
1976 28631 93717 305.504871
1977 28273 94974 297.6919999
1978 30477 96259 316.6145503
1979 33212 97542 340.4892252
1980 32056 98705 324.765716
1981 32502 100072 324.786154
1982 35450 101654 348.7319732
1983 38728 103008 375.9707984
1984 40731 104357 390.3044357
1985 37911 105851 358.1543868
1986 39151 107507 364.1716353
1987 40473 109300 370.2927722
1988 39404 111026 354.9078594
1989 40755 112704 361.6109455
1990 44624 114333 390.298514
1991 43529 115823 375.8234548
1992 44266 117171 377.7897261
1993 45649 118517 385.1683725
1994 44510 119850 371.3808928
1995 46662 121121 385.2511125
1996 50454 122389 412.2429303
1997 49417 123626 399.7298303
1998 51230 124761 410.6251152
1999 50839 125786 404.1705754
2000 46218 126743 364.6591922
2001 45262 127627 354.6428264
2002 45711 128453 355.8577846
2003 43067 129227 333.2662679
2004 46947 129988 361.1641075
2005 48401 130756 370.1627459
2006 49746 131448 378.4462297
2007 50150 132129 379.5533153
2008 52850 132802 397.9608741
B. 2015年糧食價格是多少錢一斤
一、最新
山東小麥價格行情
分析參考
2011年2月16日小麥價格最新行情
山東省德州市糧食局2010年本地產2級白小麥到廠價2100元/噸,特一粉平均出廠價2820元/噸。
臨沂國家糧油批發市場2級白小麥出庫價格210元/噸,3級白小麥出庫價格2080元/噸,特製一級小麥粉出廠價格2760元/噸。
濟南3等普通白小麥進廠價格2160元/噸。濟寧濟南17平均出庫價格2360元/噸。
二、近期小麥價格走勢分析:小麥期貨節後頻創新高
北方地區近日降水仍不能有效緩解旱情,小麥價格繼續發飆。昨日鄭麥期貨再度刷新歷史高點,強麥主力合約最高觸及3110元/噸。昨日收盤,強麥主力合約
1109報3081元/噸,漲幅2.39%。而強麥上周漲幅為5%、玉米期貨周
度漲幅為2.1%。「如果在小麥生長最重要的3月至5月仍然久旱不雨,則將與去年同期相比減產1000萬噸左右;若雨水正常,則減產200萬噸左右。」北
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表示。馬文峰認為,去年中國冬小麥產量為1.1億噸。夏糧對水的需求沒有秋糧要求高。冬小麥生長階段中,只有四次主要
的需水灌溉期,本身較為耐旱。2月下旬我國冬小麥將陸續進入返青期,小麥返青時期能否得到充足的水分補給,將是決定今年小麥能否獲得豐收的關鍵。
相關統計顯示,2月9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先後出現兩次降水過程。2月9日至10日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南部、蘇皖北部部分地區,
華北、黃淮大部地區降水量不足10毫米;2月12日至13日的降水主要集中在石家莊以北地區,尤其是河北北部、北京等冬小麥非主產區。北方大部地區降水量
不足5毫米,山東、河南大部分地區均無有效降水。
據農業部農情調度,截至2月13日12時,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陝西、甘肅8省冬小麥受旱面積達10824萬畝,其中嚴重受旱面積2390萬畝,冬小麥受旱面積佔8省播種面積的39.6%。
值得注意的是,小麥價格的上漲,引發市場各方對於關聯農產品價格上漲預期增強。相關統計顯示,自2010年12月份至今,黑龍江省儲大豆共舉行
了10次競價交易,累計計劃銷售179.5萬噸,實際成交22.6萬噸,成交率為12.6%。成交情況上,從全部流拍到成交率逐步上升,成交量持續放
大,2月11日黑龍江地儲大豆拍賣成交率上升至74.13%,這主要由於進口大豆港口分銷價格抬高至4250元/噸-4300元/噸。
業內人士指出,農產品價格在小麥的帶動下,將出現整體上揚。近幾年來,我國農村種糧成本持續上升,其上升幅度遠超同期最低收購價格的上升幅度。
這意味著,農村種糧收益可能在趨於下降。在2010年多種雜糧價格翻番,其在今年可能與小麥、水稻、玉米等主糧競爭種植面積和投入的情況下,加上氣候異
常,三大主糧繼續增產難度較大。
當前,美國農業部最新月度報告已連續下調全球農產品生產消費預估值。2010/2011年預計全球糧食總產量為21.78億噸,消費量為22.40億噸,庫存量為4.26億噸;數據相比上月繼續下調,生產量下調313萬噸,消費量下調18萬噸,庫存量下調544萬噸。
頻發的異常氣候和偏低的市場庫存成價格上漲有力推手,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出現連續普遍上漲。統計顯示,進入2011年以來,國際市場棉花價格漲27.87%、糙米價格漲幅達18.85%、玉米價格漲幅14.74%;國內小麥價格漲10.80%、白糖價格漲5.45%。
C. 求一篇1500字的關於全球經濟的參考文獻.
2008年的春天,世界經濟形勢沒有像人們期望的那樣呈現融融暖意,相反,次貸危機愁雲仍未消散,美國經濟仍在低谷徘徊,並將拖累歐洲和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基礎原材料,尤其是石油和農產品價格飆升不止,全球范圍通脹壓力顯著上升。糧食問題和通貨膨脹已對不少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構成不容忽視的威脅。從目前形勢看,世界經濟還需走過相當一段崎嶇不平的道路。
次貸危機:已接近尾聲?
次貸危機自從去年夏天大規模爆發以來,國際金融市場的信貸危機一直在擴散之中,其負面影響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由於美聯儲大手筆提供流動性,不斷為金融機構慷慨輸血,美國的一些大金融機構的危急形勢已有所緩解。近期的美國股市開始走穩向上,金融市場開始顯現些許活力。美國金融界的一些重量級人物表示,最糟糕的階段可能就要過去。甚至有市場分析人士樂觀地預計,次貸危機很快就要結束,美國經濟在下半年將重拾升勢,美元也將重新走強。
不過,不容樂觀的是,目前信貸市場的緊張局勢並沒有明顯緩解,美國中小金融機構的問題在未來幾個季度將要集中暴露。尤其是住房市場作為麻煩的源頭,還遠沒有見底的跡象。最新數據顯示,美國3月份單戶型住宅銷量下降8.5%,創1991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經濟仍處於衰退的邊緣,一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僅為0.6%(按年率),房價仍持續下跌,這些都可能使其他信用產品出現問題,甚至使大量優質按揭進入負資產狀態,從而對金融市場形成更猛烈的沖擊。
此外,在歐洲,由於經濟周期落後於美國的原因,次貸危機的影響現在可能才剛剛展現。有專家預計,在可預見的幾個月里,次貸危機對歐洲的沖擊可能比美國還要嚴重。美國房地產的寒流已明顯波及歐洲市場,英國、愛爾蘭、西班牙等國的房地產市場在多年飆漲之後正開始下挫。歐洲經濟已顯現疲態,歐盟委員會進行的一項月度調查顯示,歐元區4月份經濟景氣指數出人意料地大幅下挫,創2005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數據顯示,德國、法國的商業景氣指數4月份也創下200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美歐國家消費需求的下降,將影響日本和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尤其是美國超量提供流動性,美元不斷貶值,推動基礎商品價格上漲,新興國家通脹壓力陡然上升,經濟穩定增長明顯受到威脅。
因此,可以說,在作為次貸危機風暴中心的美國金融市場,一些大金融機構或許可以長舒一口氣,但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影響仍在發展之中,而且肯定要持續相當一段時期,只是影響有多嚴重還有待觀察。
油價和糧價:還要狂飆多久?
伴隨著次貸危機的發展,原油價格和糧食價格的持續攀升一再挑戰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糧食價格的上漲已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社會動盪,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有關油價和糧價持續上升的原因,解釋各種各樣,且爭議一直不斷。
關於油價上升的原因,西方比較流行的解釋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經濟增長強勁,對原油的需求增加;由於地緣政治、氣候異常、採油成本上升以及產油國增產不積極等因素,原油生產能力難以增加;此外,美元貶值、原油市場的投機活動也對油價上升有推動作用。而事實上,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原油的比例僅在1/5左右,且原油的對外依存度並不高,倒是各金融機構近年來紛紛進軍商品交易業務使得石油市場變得更加深不可測。有分析人士指出,油價上漲,的確有供需面的因素,但其他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背景下,許多投資者將資金轉投石油等大宗商品,推動價格上升,進而又進一步鼓勵了投機行為。
近年全球糧食產量一直溫和增長,並未出現嚴重的歉收,2007年達到創紀錄的21.3億噸。糧價上漲的原因有很多,如氣候變化引起某些地區出現減產,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的政策加劇了國際市場的供需矛盾,使糧價波動加大。甚至有人說糧價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提高,對肉類食品需求增加,需要消耗更多的糧食生產飼料。但原油價格上漲其實是更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油價上漲使化肥和柴油等價格上漲,提高了產糧成本;另一方面,油價上漲刺激了生物燃料的需求,要消耗更多玉米。有資料顯示,本世紀以來,美國玉米工業消費逐年猛增,截至2007-2008年度,玉米工業消費的增量已達2469萬噸水平,相當於整個東南亞玉米飼料消費總量(1540萬噸)的1.60倍、歐盟27國整個飼料消費量(4819萬噸)的51.33%。可以說,飼料消費的增減對玉米價格的影響可忽略不計。另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各類投機行為無疑也是推動糧價上漲的生力軍。
必須看到的是,最近數十年來,美國和歐洲政府對農產品實行的大額補貼,已讓許多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投資無利可圖,世界糧倉已從北非、東南亞等地轉移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糧價的上升,對發展中國家構成了實質性的沖擊。尤其是國際油價和糧價定價權主要在美國,而高油價和高糧價對美國的沖擊相對要小得多,只要美國的通脹壓力還可以忍受,資金鏈不出問題,就不能指望美國會積極採取行動遏制油價和糧價的上漲,投機資金製造價格泡沫的黑手就不會停歇。
中國經濟:逆風起飛才有新輝煌
美國為拯救次貸危機中的金融機構而採取的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美元泛濫和美元貶值,石油、農產品和貴金屬價格在全球性的連鎖反應中彼此借力不斷被推高,引發全球范圍的通貨膨脹壓力上升。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現有經濟結構下,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在維持較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之間找到平衡點有相當大的難度。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能把外界壓力轉化為動力,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好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中國經濟就能逆風起飛,迎來更為持久的新輝煌。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可能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從戰略的高度,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營造良好的環境,改善收入分配結構,從根本上擴大消費。在對外貿易方面,更加註重質量,不以犧牲勞動力福利、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換取出口。促進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使第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更加協調合理。在目前情況下,要有效增加就業,產業結構的改善可能比經濟增長速度更為重要。
再者,切實加強對熱錢的監管,結合我國國情穩妥有序地推進金融體系改革。根據有關數據,去年年底和今年以來,流入我國境內用於短期套利的熱錢數量驚人,熱錢一旦迴流,必然會對經濟正常運行產生巨大沖擊。因此,加強對熱錢的監管已是當務之急。此外,還要不斷完善金融體系,科學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增強抵禦外來沖擊的彈性。在執行從緊貨幣政策的同時,通過政策激勵,拓寬民間投資渠道,鼓勵和引導資金流入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緩解結構性流動性過剩。
此外,要把發展農業提到更高的戰略高度。近些年來,我國一直重視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目前不會出現糧食危機。盡管如此,當今世界出現的糧食危機還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鍾。農業產出占國家GDP的比例並不高,對解決就業問題作用似乎也不大,但其經濟戰略地位至關重要。要樹立糧食安全國家大戰略觀,摒棄「只要有錢就能買到糧食」的政治幼稚觀念;摒棄所謂「土地價值最大化」的戰略短視觀念。用新的思路、以更長遠的眼光統籌城鄉發展,在確保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的前提下,切實保護耕地,有序推進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
D. 哪裡能查到建國以來歷年的糧食價格數據、
憑你的有效證件到糧食局可以試試
E. 2015年糧食價格為什麼持續下跌
你好,
近期糧價暴跌的根本原因:為抵消憑空印錢帶來的食品通脹壓力,瘋狂的盡快糧食以壓低國內糧價。資料表明,今年中國糧食進口規模比去年幾乎增加一倍。與此同時,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在大規模印錢背景下不斷提高,導致農民棄耕拋荒嚴重。歷史上的歷次失業潮加上糧食危機會帶來什麼,請你充分展開您的想像!
我們大概可以明白以下幾個件事:
第一、當前國內糧價的異常走低,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而是美元加息背景下全球通縮造成的。不僅全球糧價走低,大宗商品價格也都走低。中國通過關稅和補貼等政策,對國內農民、糧價有一定的保護。但鑒於WTO的條款,可以操作的空間不大。
第二、農民在豐年減收,顯然會影響他們的種糧積極性。但全球通縮同樣打擊了中國製造業,加上房地產出現拐點,農民外出打工的機會也在減少。在這樣的年份里,國家應該更加重視三農問題。否則,就不僅僅是降低農民消費意願,拉低GDP的問題。對策可以是,增加農村社保的保障力度等。
第三,中國糧價長期高於國際市場。如果中國加入美國、日本主導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實施零關稅,則中國農業面臨的沖擊將更為巨大。事實上,日本也面臨類似的問題。所以,中日兩國都面臨著農業轉型。
第四,中國糧價長期高於國際市場糧價,是因為我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糧食生產的「小農經濟」,成本太高。為什麼中國沒有實現農業現代化?因為我們的實體經濟不發達,工業化程度不夠,社保體系不健全,必須把耕地保留給農民充當他們的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為他們的生活「兜底」。在遭遇經濟危機的時候,農民工可能會大量失業,這樣可以給他們預留一個去處,一個飯碗。但這種制度設計,隨著新國際貿易體系的形成,已經很難維持下去。
第五,今年的糧價危局再次提醒我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中國農民之所以窮,尤其是最近10多年跑不贏通脹,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這個「印鈔票的時代」,農民很難分享城鎮化帶來的地價紅利、房價紅利(城中村和郊區的農民例外)。目前國家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預定的設計方案。但問題是,一方面推進遲緩,另一方面改革力度還有待加強。
第六,農村問題的解決,絕對不能只從農村、農業上想辦法。最關鍵問題,還是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和法治社會,管住權力,這樣全社會才能有活力、創造力,農村問題的困局才能自然而然解決。說白了,中國只有全面改革,才能實現真正的充分就業,農村的「小農經濟」才能結束其歷史使命。
個股方面,跟玉米、小麥、水稻有關的概念股主要有:大北農、豐樂種業、敦煌種業、隆平高科、登海種業、萬向德農、新研股份、西王食品、農發種業、順鑫農業、北大荒、新希望、金健米業、史丹利。投資者需要密切注意糧價下跌,對這些企業產生的影響。
F. 2015糧食收購價格是多少錢
這個可能每個地方有點差異的吧
G. 哪裡能查到建國以來歷年的糧食價格數據、
老哥,請問你找到詳細價格數據了嗎?我只在中華糧網上面查到了從1995年到2017年每月糧食價格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遠遠不夠啊,我想精確到日價格哪怕是周也行啊,你有沒有路子啊?
H. 參考文獻
安芷生等.1990.最近2萬年中國古環境變遷的初步研究,劉東生主編,黃土、第四紀地質全球變化.北京:科學出版社
白潤光.1986.泥炭形成水熱系數指數,地理學報,(2):168~176
畢慕瑩.1992.近40年來華北乾旱的特點及成因,葉篤正,黃榮輝主編,旱澇氣候研究進展.北京:氣象出版社,23~32
陳方吉.1979.北京地區全新世地層及自然環境變化.中國科學,(9):900~907
陳宗宇,張光輝等.1998.華北地下水古環境意義及古氣候變化對地下水形成的影響.地球學報,4:338~345
程汝楠.1988.應用天然水氫氧同位素示蹤水量轉換,劉昌明、任鴻遵主編,水量轉換.北京:科學出版社,33~50
初朋文.1992.滄州地區淺層淡水及鹹水氫氧穩定同位素研究.山東地質科技情報,22~27
馮炎.1993.中國江河防洪叢書(海河卷).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
關秉鈞等.1985.用環境同位素氚、碳-14、碳-13探討北京地區地下水運動規律.水文地質技術方法,第十二輯,1~6
郭永海等.1996.河北平原京津以南深層地下資源形成規律的研究.地質論評,5:410~415
黃榮輝等.1989.華北降水的年代和年際變化及其對經濟影響.北京:科學出版社,95~101
賈毅.1990.河北省城市形成發展因素分析.地理學與國土研究,(3)
孔昭宸等.1990.北京地區距今30000~10000年的植物群發展和氣候變遷.植物學報,20:330~338
孔昭寰.1992.植物群的古氣候變遷記錄.北京:海洋出版社,155~177
孔昭寰等.1982.北京地區10000年以來的植物群發展和氣候變化.植物學報,24(2):172~181
孔昭寰等.1990.中國某些地區全新世高溫期植被和氣候的初步認識.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0(1):99~102
李桂如等.1988.冀中坳陷岩溶水同位素組成及水動力條件.中國岩溶,4:307~311
李君亭.1991.地下水滲流數值模擬方法.北京:地質出版社
李克讓等.1990.華北平原旱澇氣候.北京:科學出版社,80~111,180~182
李世魁等.1988.中國北部半乾旱地區農牧氣候界限探討.北京:科學出版社,105~131
李文綺等.1985.河北東部全新世溫暖期植被與環境.植物學報,27(6):640~651
梁幼林等.1991.逐步判別分析在恢復氣候上的應用.科學通報,(22):1731~1734
劉春蓁等.1991.華北地區水文循環特徵.應用氣象學報,2(2):289~293
劉存富.1990.地下水14C年齡校正方法——以河北平原為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3:4~8
滿志敏等.1991.中國東部近4500年以來氣候冷暖分期.北京:海洋出版社,21~35
施雅風等.1989.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與環境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366~369
施雅風等.1995.氣候變化對西北華北水資源的影響.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16~220,308~310
施雅風等.1996.中國歷史氣候變化.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5~40
湯仲鑫等.1984.京津冀地區近500年旱澇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
童國榜.1988.華北平原第四紀孢粉的數學地質分析.植物學報,30(3)
王恆純.1991.同位素水文地質概論.北京:地質出版社,45~57
王會昌.1983.一萬年來白洋淀的擴張與收縮.地理研究,8~17
王開發等.1978.根據孢粉分析推斷上海地區近6000年以來氣候變遷.大氣科學,(2):139~144
王松海.1987.近5000年來我國中原地區氣候在年降水量方面的變遷.中國科學(B輯),(1):104~12
衛克勤,林瑞芬.1994.祁連山敦德冰心氧同位素剖面的新解釋.地球化學,3(2)
吳忱.1992.華北平原四萬年來自然環境演變.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吳忱等.1989.古運糧河的形成與石家莊地區地理環境演變.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5(1)
吳忱等.1991.華北平原古河道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吳錫浩等.1994.中國全新世氣候適宜期東亞季風時空變遷.第四紀研究,1:24~37
吳祥定等.1994.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環境變遷與水沙變化.北京:氣象出版社
徐純性.1992.河北城市發展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許青海等.1988.白洋淀地區全新世以來植被演替和氣候變化初步探討.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叢刊,5(3):193~202
許青海等.1992.海河流域全新世氣候演變的初步認識.北京:海洋出版社,18~19
嚴富華等.1981.從花粉分析試論北京地區兩泥炭礦的時代和形成環境.地震地質,3(1):51~65
燕子傑等.1991.山東旱澇氣候變遷的五個階段.大氣科學,15(4):123~128
楊懷仁.1996.古季風、古海面與中國全新世大洪水,楊懷仁主編,環境變遷研究.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366~374
姚漢源.1987.中國水利史綱要.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
姚建文等.1996.氣候變化對華北平原區地下水資源影響的初步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姚足金.1995.華北地熱水3萬年以來的古氣候記錄.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4:383~388
葉篤正等.1996.黃河長江流域旱澇規律和成因研究.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於鳳蘭等.1994.海灤河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德二.1983.我國近500年各區域旱澇變化及其與冬季冷暖的關系.北京:氣象出版社
張德二.1983.重建近500年氣候系列的方法及其可靠性.北京:氣象出版社
張光輝.1998.長江「暴怒」、黃河「絕食」這是氣候人類疊加之結果———長江洪災帶來的思考(特約)·中國改革報,9月16日
張光輝.1999.跨世紀的中國水與環境問題及其對策探討(特約).地質科技管理,第一期
張光輝等.1999.區域水循環過程與水資源演化規律.地球學報(增刊)
張光輝等.2000.華北平原地下水形成與區域水循環演化的關系.水科學進展,第4期
張光輝等.2000.全新世以來太行山前傾斜平原地下水演化規律.地球學報,第2期
張光輝等.2000.水文循環演化中熵理念及其應用.勘察科學技術,第1期
張光輝等.2004.海河平原地下水演化與對策.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蘭生.1980.我國晚更新世最後冰期氣候復原.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101~118
張子斌等.1981.北京地區13000年來自然環境的演變.地質科學,(3):259~268
張宗祜等.1997.論華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統之演化.中國科學,2:168~173
章新平,姚檀棟.1995.青藏高原降水中δ18O與溫度和降水量的關系.地理學報,15(1)
鄭克琰等.1989.北京地熱田極其外圍地區天然水氫氧同位素組成特徵,地熱專輯,第二輯.北京:地質出版社,163~170
周昆叔等.1982.初論我國黃土的氣候.北京:科學出版社
周煉,劉存富,王佩儀.1998.河北平原第四系鹹水同位素組成.水文地質工程地質,3:4~8
周煉,劉存富.1996.河北滄州地區天然水的氯同位素組成.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5
朱宣清等.1992.白洋淀環境演變及預測.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82~118
左大康等.1985.華北平原水量平衡與南水北調研究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68~182
Barnett TP et al..1989.The effect of Eurasian snow cover on regional and globa1 climate variations,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46(5),661~685
Barry RG.1984.Possib1e Co,inced warming effects on the cryosphere climatic changes on a yearly tomi11ennia1 basis(N A Mourner and W Kar1en eds.), 571~604
Brad1ey,R S and Jones P D.1992.When was the「Little Ice Ag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Little Ice Age Climate( ed.T'miami) Tokyo,1~4
Carrara P A and Andrews J T.1978.Problems and applications of Lichenometry to geomorphic studies,San Juanmountains,Colorado,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5(4),373~384
Chang A T C,Foster J L and Ha1l D K.1987.Nimbus-7 SMMR derived global snow cover parameters,Annals of G1aciology,9:39~44
Chen J and Ohmura A.1990.Estimation of A1pine glacier water resources and their change since 1870s,IAHS,Pub.(193),127~135
Clime K.1980.Geomorphologica1 evidence of Holocene climatic change in Northernmongo1ia,geographic Policing,(43),101~110
COHMAP Members,1988.Climatic changes of the last 18000 Years:observations andmodel simulations,Science,241,1043~1052
David N C I.1987.C1imatic f1uctuations and runoff from glcierised alpine basin IAHS,168,77~89
Denton G H and Karolin W.1978.Holocene c1imatie variations-their pattern all Possible eases,Quaternary Research,3(2),155~205
Dickinson R E.1989.Water and Energy Exchange,NOARmS.601,88~02
F1ohn H.1973.Actual paleoclimatic problems from a Climato1ogist viewpoint,Paleoclimatic Research and Models( A Ghazi ed.), 17~33
Fisher D A.1979.Comparison of 100000 years of oxygen isotope and in solub1l Impurity profile from the Devon Island all Camp Century Ice Core, Quaternary Research,18 (3),299~305
Frenzel B.1991.Climates about 7000 to 6500a,B P,Explanatory Note of Atlas Paleoclimates and Paleoenvironments of the North Hemisphere,Georgia.Inst.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 Budapest,128~130
Gleick P H.1987.The deve1opment and testing of a water balance model for climate impacts assessment:modeling the Sacramento Basin,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3 (6),1049~1 061
Gleick P H.1986.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regional hydro1ogic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ic changes,Journal of Hydrology,88,99~116
Gleick P H.1989.Climate Clang'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Review of Geophysics,27 (3),329~344
Grove J m.1987.Glacier fluctuation and hazards,Geographical Jouma1,153,351~369
Houghton J T,Jenkins G J.1990.Climate Change: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IPCC.1992.Climate change:The IPCC 1990and 1992 Assessments,WMO/UNEP
Iwasaki T.1991.Year-to-year variation of snow cover area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Journal of Meteorology Society of Japan,69 (2),209~217
Jones P D,WigIey TM L and Wright P B.1986.Globa1 temperature variations between 1861and 1984,Nature,322 (6078), 430~434
Jones P D.1988.Hemispheric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recent trends and an unapt to 1987, Journal of C1imate,(1):654~660
Karl T R and Ribosome W.1989.The impact of decade fluctuations inmean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runoff:a sensitivity study over the United States,C1imatic Change,15(3),423~447
Kazimierz Rozanski et al..1992.Relation between long-term trends of Oxygen-18 isotope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climate.Science,258(6),981~984
Kruss P D and Smith I N.1982.Numerical modelling of the Vernagtferner and its fluctuations,Z.Glets.Glazial.,18(1),93~106
Kruss P D.1983.Climate change in East A Erica,A numerical simulation from the 100 years of terminus record at Lewis Glacier,mount Kenya,Z.Glets, Glazi,19(2),43~60
Kuo C.1990.Conference established betwee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nd Global temperature,Nature,343,709~713
Kutzbach JE and Gutter P J.1986.The influence of changing orbital parameters and 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s on climate simulations for the past18000 years,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43(16),1726~1759
Kutzbach JE.1981.Monsoon climate of the early Holocene,climatic experiment With the earth's orbital Parameters for 9000 years ago,Science,214 (4516),59~61
Lai Zuming.1982.A study on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annual runoff of the rivers in northwest China,Hydrological Aspects of A1pine and Highmountain Areas,IAHS Pub1,(138),285~294
Liu Chunzhen,Tian Yuying.1990.The Impact of climatic change o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for basins in three different c1imate regions of China Proc.Symp.IAHS,pub.,369~376
Liu Chunzhen.1991.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o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in North China.IAHS press,(201),149~151
Liu Chunzhen.1992.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logical cycle in China,IGBP Bu1letin,55~63
Liu Chunzhen.1993.A climatic method for estimating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water and heat balance,IAHS,(212),97~102
Liu Cunfu and Wang Peiyi.1992.The environment significance of isotope composition in groundwater of Hebei Plain.Th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oundwater and environment,Beijing,382~386
Liu Xinren.1989.A Conceptual mode1 simulating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n a drainage basin in a plain area,Proc.of Baltimore Symp.,IAHS,Pub1.,(181),195~202
Porter SC.1986.Pattern and forcing of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er variations During the test Millennium,Quaternary Research,26(1),27~48
Probst JL and Tarody Y.1987.Long ranges streamflow and wor1d continental runoff fluctuation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Journal of Hydrology,94(4),289~311
Robinson DA,Dewey K F.1990.Recent secu1ar variations in the extent of Northern Hemisphere snow cover,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7(10),L557~1560
Robinson DA.1991.Recent variations in Northern Hemisphere snow cover,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nnual Climate Dishonesties Workshop.NOAA.219~224
Rothlisberger F and Geyh M A.1985.Glacier variations in the Hlinalaya and Karakoram,Z.Glets.Glazgial,21 (1),237~249
Scheck JC,Liu CZ.1989.Deve1opment and app1ication of simple water balance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water resources in new directions for surface watermodeling,Proc.Baltimore Symp.,IAHS,Pub.,(183),343~352
Schlesinger M E.1986.Co,-inced changes in seasonal snow cover simulated by OUS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model.In:Snow Watch 85',Glaciological Data Report,GD-l8,249~270
Shiklomanov L H and Stakhiv L.1990.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The IPCC impacts assessment 4-1~4-42,WMO/UNEP,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Canberra
Siegel D I.1991.Evidence for dilution of deep,confined ground water by vertical recharge of isotopically heavy Pleistocene water,Geology,19,433~436
Stone W J et al..1992.Paleohydr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some deep soil water chlorid profiles,murray basin,South Australia,J.Hydrol.132,201~223
Stroeven.A.1989.Historic front variations of the Rhone Glacier:simulation with an ice flowmodel,Glacier fluctuations and climatic change (J Edemas e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391~405
T Gundertrup,N.,Wu,X.,Klein,L., Xie,Z.,1989.Holocenelate Pleistocene c1imatic ice core records from QinhaiTibetan plateau,Science,246 (4929),474~477
Thwaitq C W and Matber J R.1991.Instructions and tables for computing potentia1 evapotranspiration and the water balance,In:Publications in C1imatology,10 (3),311
Velichko A A, K1imanov V A and Borzenkoya I I.1991.Climates between 6000and 5500aBP,Explanatory Note of Atlas of Palicoc1imates and Paleoclimat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eds.by A A Velichko,B Frenze1,M Pecsi),131~132,published by Geography Institute of Hungarian Accede.Sciences, Budapest
Vinnikov K.1990.The empirical data on modern global climate changes(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Journal of C1imate,3,662~677
Wa1ton WC.1989.Analytical Groundwater Modeling,Eloisa Publishers
Waggoner P E.1990.Climate change and U-S.Water Resources,John wiley,New York, 477
Wang Shaowu.1991.Reconstruction of temperature series of North China from 1380s to 1980s,Science in China,34 (6),751~759
Wing Suming,Wang Yunfei.1991.Qinghai Lake fluctu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Chinese Journal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9 (2),170~183
I. 張國維的參考文獻三
張國維: 一個兵部尚書的塵封往事
說起東陽張國維,讀者恐怕相當陌生,然而《明史》卻給他專門列傳,字數多達1500多字。張國維,東陽托塘人,曾任明末江南十府巡撫,後任兵部尚書。他曾經主持《農政全書》的編撰,並使奇書《心史》付梓。最後,清兵入關,張國維以死報國。
7月19日,明末兵部尚書東陽張國維故居舉行了門廳修復典禮,至此由一批熱心人自1994年開始的故居修繕工程,終於完成了近一半規劃。在這些熱心人的奔走下,東陽市政府於1993年8月專門劃出保護區。
昨日,記者來到張國維故居的九如堂,聽老人們說起兵部尚書的塵封往事。
為官一任 造福一方
明天啟二年(1622),28歲的張國維考中進士。由於不善逢迎,兩年後被選授廣東番禺(今廣州)知縣。
他一到廣州,就碰上了粵東大飢荒。鄰省福建米販子紛至,並控制了糧價,使糧價飛漲。廣東巡撫陳保泰系福建人,包庇而不禁。數萬粵人聚集請願,險些激起民變。張國維上任後,當眾宣布《籌荒十二策》,終於降下糧價,平息事變。不久,他了解到廣州有數萬畝沙漲田,系明初勵志恢復和發展農業時,由許多貧民開墾出來,後被土豪劣紳巧取豪奪,使百姓無以為生。張國維派人翻檢舊籍,尋出原始根據,不畏壓力,將田全部收回並分還貧農耕種。當地百姓稱張國維為「神明父母」。
1628年,由於治理有方,張國維被調入京城任職,後任應天(今南京)、安慶等江南十府巡撫,常駐蘇州。
蘇州本是魚米之鄉,張國維赴任時卻只見到處鬧水災,民不聊生。張國維在做了詳細調查後決定,大抓水利建設。
據《明史》記載,短短數年,「築太湖、繁昌二城,建蘇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內外塘……」范圍之廣,工程之大,為明代僅有。令人感動的是,張國維常常冒寒暑,廢寢食,早出晚歸,深入工地,年四十而須發竟無一莖黑者。
張國維治水有方,百姓感激不盡。蘇州百姓自發在虎丘大堤為他建生祠祭祀(今存)。至今蘇州名勝滄浪亭內還有他的石刻像,上有像贊:撫綏十郡,大度淵涵,疏通水利,澤被東南。
《明史》還記載了張國維救賑山東災民一事。1640年,張國維任工部右侍郎,總督河道。這年山東大飢,一石米售價8兩,而蘇州才3兩。張國維便派人將米運到山東販賣,將所賺取的收入設立免費粥廠10多個,分處遠近,救活災民以百萬計。
1642年,張國維由於功績彪炳,被擢升為兵部尚書。
1643年,張國維在北京帶兵作戰失利,又遭毀謗,被免職歸里,逾數月,崇禎帝又下令逮解回京。途經蘇州,成千上萬群眾自發聚集,攔道朝拜,殺牛宰羊,痛哭生祭。後來,蘇州士紳還推派代表赴京請願,山東士民聞訊,也派代表赴京申救。
出版《農政全書》
奇書《心史》付梓
張國維任江南十府巡撫期間,除了大興水利,還著手撰寫了《吳中水利全書》,把調查結果與治水經驗全部記錄下來。
《吳中水利全書》系張國維自費出版,共28卷,約70萬字,為我國歷史上篇幅最大的水利學巨著。此書後來收入清《四庫全書》。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共60卷,70多萬字,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農業網路全書。它系統總結了我國歷代農業的各種學說和技術方案,並注意吸收剛剛傳入中國的西方農業科學。張國維看到此書樣稿時,欣喜若狂,立即指示松江知府設法刊印出版,並親自為其作序。
1638年,蘇州一帶大旱,承天寺浚井,從井底掏出一密封鐵函,函內有石灰,灰內有一錫匣,匣內有蠟漆封固,中有折褶成卷的《心史》手稿。手稿沉井356年之久,而墨跡如新。觀者無不稱奇,一時奔走相告。書的內容乃宋愛國詩人鄭思肖強烈反抗元蒙侵略南宋的詩文。後來梁啟超讀到此書,也大為稱奇,說「嗚呼,啟超讀古人詩文辭多矣,未嘗有振盪余心若此書之甚者!」「嗚呼,此書一日在天壤,則先生之精神與中國永無盡也」。
此書發現後,蘇州愛國人士紛紛傳抄,籌劃刊刻,但缺少資金,一籌莫展。此事後為張國維所知,讀罷書稿,立即捐出自己的俸金,出版此書,並在井旁立碑紀念。還為《心史》寫了序文。
事過四年,清兵入侵中原,《心史》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許多民眾將士的愛國之心。參與此書付梓工作的官員文人後來全部以死報國。
精忠報國從容就義
清兵入侵後,張國維以文官帶兵,抵抗清軍,不幸失利,後被逮下獄。各方營救無效,最後,有人特向崇禎帝建議:義烏東陽一帶民眾忠勇敢戰,若讓張國維回鄉募兵訓練,督理軍餉,可抒國難。這才打動了崇禎帝。張國維恢復官職後,立馬趕赴江南,剛到蘇州卻聽到崇禎帝上吊身亡消息。張國維於是參加了以福王為旗號的抗清斗爭。後擁迎魯王於台州。張國維親自督兵錢塘江,浴血奮戰。
清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十八張國維退守東陽。廿五,清兵破義烏,抵東陽七里寺。張國維召來二子問生死態度。長子世鳳即表示決不偷生,次子世鵬應答稍緩,國維即怒以石硯擲擊,不中。世鵬泣對「從容盡節,慷慨捐軀,兒等甘之如飴,唯祖母年邁八旬……」廿六午夜,國維穿戴衣冠,向母訣別,從容賦《絕命詞》三章———《負國》、《念母》、《誡兒》,又寫遺書「忠孝不能兩全,身為大臣,誼在必死。汝二人或盡忠,或盡孝,各行其志,毋貽大母憂,使吾抱恨泉下!」擲筆於地,付遺書於次子,投園池死,時年5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