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通信原理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通信原理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9 14:12:17

㈠ 關於單片機的參考文獻要具體頁碼, 要求至少出現2篇英文,期刊需要頁碼,有的發我郵箱,[email protected]

[1] 張毅剛.《新編MCS51單片機應用設計(第三版)》,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2] 何立民.《單片機應用技術選編》,北京:北京航空大學出版社,1998
[3] 李華.《MCS-51系列單片機使用介面技術》,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3
[4] 彭為.《單片機典型系統設計實例精講》,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5] 潘永雄.《新編單片機原理與應用》,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6] 童詩白,華成英,《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閻石主.《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 樊昌信,曹麗娜.《通信原理》,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9] 李瀚蓀.《電路分析基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畢 業 論 文(設 計)開 題 報 告
[10]G.Edward Suh, Charles W.O』Donnell, Srinivas Devadas, Aegis:a single-chip secure processor, IEEE Design and Test of Computers.2008,24(6)570-580.
[11] Mt. Prospect.MCS 51 Family of Microcontrollers Architectural Overview. September 1993

㈡ 數字通信原理的作品目錄

第1章概論
數字通信是用數字信號作為載體來傳輸消息,或用數字信號對載波進行數字調制後再傳輸的通信方式。它可傳輸電報、數字數據等數字信號,也可傳輸經過數字化處理的語聲和圖像等模擬信號。
1.1通信及通信系統
1.1.1通信的定義
1.1.2模擬通信
1.1.3數字通信
1.1.4模擬通信與數字通信的聯系
1.1.5計算機與通信
1.2資訊理論與通信
1.2.1消息與信息
1.2.2信息量度量
1.2.3信號
1.3信道與傳輸
1.3.1信道
1.3.2信道參數
1.3.3信道容量
1.3.4通信方式
1.3.5通信介質
1.4通信協議及其機構
1.4.1協議體系結構
1.4.2抽象體系結構OSI
1.4.3標准化組織
習題
第2章數字編碼
2.1編碼分類
2.1.1編碼的意義
2.1.2編碼分類
2.1.3編碼效率
2.2信源編碼與信道編碼
信源編碼是對輸入信息進行編碼,優化信息和壓縮信息並且打成符合標準的數據包。信道編碼是在數據中加入驗證碼,並且把加入驗證碼的數據進行調制。 2者的作用完全不一樣的。
2.2.1編碼與信源
2.2.2編碼與信道
2.2.3資訊理論中信道編碼與參數(誤碼率)
2.3字元編碼
2.3.1國際5號碼(ASCII碼)
2.3.2擴充的二?十進制碼
2.3.3國際2號碼
2.3.4國內通用代碼
2.3.5計算機中的漢字編碼
2.4碼型編碼
2.4.1各種碼型編碼的來源及意義
2.4.2常用碼型及其特點
2.5差錯控制編碼
2.5.1編碼分類及定義
2.5.2衡量指標
2.5.3奇偶校驗
2.5.4恆比碼
2.5.5矩陣校驗碼
2.5.6正反碼
2.5.7循環冗餘校驗碼
2.5.8卷積碼
習題
第3章數字信號的基帶傳輸
由計算機或終端產生的數字信號,頻譜都是從零開始的,這種未經調制的信號所佔用的頻率范圍叫基本頻帶(這個頻帶從直流起可高到數百千赫,甚至若干兆赫),簡稱基帶(base band)。這種數字信號就稱基帶信號。舉個簡單的例字拉:在有線信道中,直接用電傳打字機進行通信時傳輸的信號就是基帶信號。而傳送數據時,以原封不動的形式,把基帶信號送入線路,稱為基帶傳輸。基帶傳輸不需要數據機,設備化費小,適合短距離的數據輸,比如一個企業、工廠,就可以採用這種方式將大量終端連接到主計算機。另外就是傳輸介質,區域網中一般都採用基帶同軸電纜作傳輸介質,不過如果你打算用光纖,我也絕對沒有異議。
3.1基本概念
3.1.1基帶傳輸與頻帶傳輸
3.1.2信號通過系統
3.2數字基帶信號及其頻譜特性
3.2.1數字基帶信號的一般表達
3.2.2碼型與頻譜
3.3基帶脈沖傳輸與碼間串擾
3.3.1數字信號通過無失真系統
3.3.2奈奎斯特准則
習題
第4章數字信號的頻帶傳輸
4.1模擬調制與數字調制
4.1.1調制
4.1.2解調
4.1.3模擬調制
……
第5章模擬信號的數字化
第6章多路復用技術
第7章數據交換
第8章通信設備
第9章移動通信
第10章計算機網路通信
參考文獻

㈢ 我想找一些關於通信的參考文獻

1.C程序設計。第三版。譚浩強 著。清華出版社 2.C程序設計題解與上機指導。譚浩強 著。清華出版社 3.C程序設計試題匯編。譚浩強 著。清華出版社 4.數據結構(C語音版)。吳偉民 等著 。清華出版社 5.C程序設計題解與上機指導。譚浩強 著。清華出版社 6.C程序設計。譚浩強 著。清華出版社 7.電腦報。 9.精通HTML 。洪錦魁 著。11.高等數學 15.工程數學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16.數字信號處理教材 第二版 程佩青 著 17.信號與系統 18.工程電磁場基礎 19.現代通信原理 第二版 沈保鎖 著 20.數字電路與FPGA 21.現代通信原理 22.計算機軟體基礎 23.移動通信原理、系統及技術 24.電子線路

㈣ 移動通信原理與系統的目錄

第1章 概述
1.1 移動通信發展簡述
1.2 移動通信的特點
1.3 移動通信工作頻段
1.3.1 我國移動通信的工作頻段
1.3.2 第三代移動通信的工作頻段
1.4 移動通信的工作方式
1.5 移動通信的分類及應用系統
1.6 移動通信網的發展趨勢
1.7 本書的內容安排
習題與思考題
第2章 移動通信電波傳播與傳播預測模型
2.1 概述
2.1.1 電波傳播的基本特性
2.1.2 電波傳播特性的研究
2.2 自由空間的電波傳播
2.3 種基本電波傳播機制
2.3.1 反射與多徑信號
2.3.2 繞射
2.3.3 散射
2.4 陰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2.5 移動無線信道及特性參數
2.5.1 多徑衰落的基本特性
2.5.2 多普勒頻移
2.5.3 多徑信道的信道模型
2.5.4 描述多徑信道的主要參數
2.5.5 多徑信道的統計分析
2.5.6 多徑衰落信道的分類
2.5.7 衰落特性的特徵量
2.5.8 衰落信道的建模與模擬簡介
2.6 電波傳播損耗預測模型
2.6.1 室外傳播模型
2.6.2 室內傳播模型
2.6.3 傳播模型校正
習題與思考題
第3章 調制技術
3.1 概述
3.2 最小移頻鍵控
3.2.1 相位連續的FSK
3.2.2 MSK信號的相位路徑、頻率及功率譜
3.3 高斯最小移頻鍵控
3.3.1 高斯濾波器的傳輸特性
3.3.2 GMSK信號的波形和相位路徑
3.3.3 GMSK信號的調制與解調
3.3.4 GMSK功率譜
3.4 QPSK調制
3.4.1 二相調制BPSK
3.4.2 四相調制QPSK
3.4.3 偏移QPSK
3.4.4 π/4?QPSK
3.5 正交頻分復用
3.5.1 概述
3.5.2 正交頻分復用的原理
3.5.3 正交頻分復用的DFT實現
3.5.4 OFDM的應用
習題與思考題
第4章 抗衰落技術
4.1 概述
4.2 分集技術
4.2.1 宏觀分集
4.2.2 微觀分集
4.2.3 分集的合並方式及性能
4.2.4 性能比較
4.2.5 分集對數字移動通信誤碼的影響
4.3 信道編碼
4.3.1 概述
4.3.2 分組碼
4.3.3 卷積碼
4.3.4 Turbo碼
4.4 均衡技術
4.4.1 基本原理
4.4.2 非線性均衡器
4.4.3 自適應均衡器
4.5 擴頻通信
4.5.1 偽雜訊序列
4.5.2 擴頻通信原理
4.5.3 抗多徑干擾和RAKE接收機
4.5.4 跳頻擴頻通信系統
習題與思考題
第5章 蜂窩組網技術
5.1 移動通信網的基本概念
5.2 頻率復用和蜂窩小區
5.3 多址接入技術
5.4 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容量分析
5.5 話務量和呼損簡介
5.6 移動通信網發展簡介
5.7 移動通信網的信令系統
習題與思考題
第6章 GSM和GPRS通信系統
6.1 GSM系統的業務及其特徵
6.2 GSM系統的結構
6.3 GSM的信道
6.3.1 物理信道與邏輯信道
6.3.2 物理信道與邏輯信道的配置
6.3.3 突發脈沖
6.3.4 幀偏離、定時提前量與半速率信道
6.4 GSM的無線數字傳輸
6.4.1 GSM系統無線信道的衰落特性
6.4.2 GSM系統中的抗衰落技術
6.4.3 GSM系統中的話音編碼技術
6.4.4 GSM系統中話音處理的一般過程
6.5 GSM的信令協議
6.5.1 GSM的無線信令介面協議
6.5.2 GSM的地面信令介面協議
6.6 接續和移動性管理
6.6.1 概述
6.6.2 位置更新
6.6.3 呼叫建立過程
6.6.4 越區切換與漫遊
6.6.5 安全措施
6.6.6 計費
6.7 通用分組無線業務
6.7.1 概述
6.7.2 GPRS的業務
6.7.3 GPRS的網路結構及其功能描述
6.7.4 GPRS的移動性管理和會話管理
6.7.5 GPRS的空中介面
習題與思考題
第7章 碼分多址技術基礎
7.1 擴頻通信基礎
7.1.1 概述
7.1.2 理論基礎
7.1.3 擴頻方法
7.1.4 直擴系統
7.1.5 跳頻系統
7.2 地址碼技術
7.2.1 m序列
7.2.2 Gold碼
7.2.3 Walsh碼
7.3 擴頻碼的同步
7.3.1 粗同步
7.3.2 細同步
習題與思考題
第8章 IS95系統
8.1I S95標准概述
8.1.1 IS95標准發展歷程
8.1.2 IS?95系統頻段
8.1.3 IS?95系統時間
8.2 IS95前向鏈路
8.2.1 前向鏈路信道結構
8.2.2 前向鏈路基本操作
8.2.3 導頻信道
8.2.4 同步信道
8.2.5 尋呼信道
8.2.6 前向業務信道
8.2.7 功率控制子信道
8.2.8 隨路信道
8.3 IS95反向鏈路
8.3.1 反向鏈路信道結構
8.3.2 反向鏈路基本操作
8.3.3 反向接入信道
8.3.4 反向業務信道
8.4 IS95中的功率控制技術
8.4.1 功率控制概述
8.4.2 功率控制分類
8.4.3 反向鏈路功率控制
8.4.4 前向鏈路功率控制
8.5 IS95中的軟切換技術
8.5.1 切換概述
8.5.2 導頻集合
8.5.3 導頻的搜索與測量
8.5.4 切換參數與消息
8.5.5 IS-95系統中的軟切換流程
8.5.6 IS-95B系統中的軟切換
8.5.7 導頻集的維護
8.6 IS-95中的登記與漫遊管理
8.6.1 登記注冊
8.6.2 漫遊管理
8.7 基於IS-95標準的系統概述
8.7.1 網路結構及系統介面
8.7.2 協議結構
習題與思考題
第9章 3G技術概述
9.1I MT-2000的主要目標和要求
9.2 IMT-2000的發展歷程
9.3 3G系統承載的業務
9.4 3G系統的基本特徵
9.4.1 系統頻段
9.4.2 系統結構
9.5 3G系統中支持的新技術
9.5.1 高效的信道編碼技術
9.5.2 智能天線技術
9.5.3 軟體無線電技術
9.5.4 多用戶檢測與干擾消除
9.5.5 全IP的核心網
9.6 3G標准化進程及其演進策略
9.6.1 標准化組織
9.6.2 標准化現狀
9.6.3 3G系統演進策略
9.7 3G主要技術標准概述
9.7.1 WCDMA技術標准
9.7.2 cdma2000技術標准
9.7.3 TD-SCDMA技術標准
習題與思考題
第10章 cdma2000 1x系統
10.1 概述
10.2 cdma2000體系結構
10.2.1 總體結構
10.2.2 移動台
10.2.3 空中介面
10.2.4 無線接入網
10.2.5 A介面
10.2.6 電路域核心網
10.2.7 分組域核心網
10.3 cdma2000空中介面概述
10.3.1 cdma2000空中介面協議結構
10.3.2 系統頻段與系統時間
10.3.3 空中介面相關的幾個基本概念
10.4 cdma2000 1x空中介面物理層
10.4.1 cdma2000 1x物理層的主要特性
10.4.2 cdma2000 1x前向鏈路信道組成
10.4.3 cdma2000 1x前向鏈路的差錯控制技術
10.4.4 cdma2000 1x前向鏈路中的擴頻碼
10.4.5 cdma2000 1x前向鏈路發射分集
10.4.6 cdma2000 1x前向鏈路信道結構
10.4.7 cdma2000 1x前向鏈路擴頻調制
10.4.8 cdma2000 1x反向鏈路信道組成
10.4.9 cdma2000 1x反向鏈路中的差錯控制
10.4.10 cdma2000 1x反向鏈路中的擴頻碼
10.4.11 cdma2000 1x反向鏈路信道結構
10.4.12 cdma2000 1x反向鏈路擴頻調制
10.5 cdma2000 1x空中介面第二層概述
10.5.1 MAC子層
10.5.2 LAC子層
10.6 cdma2000 1x空中介面第三層概述
10.6.1 信令結構及層間介面
10.6.2 三層信令消息流程
10.7 cdma2000 1x中的功率控制與系統切換
10.7.1 cdma2000 1x中的功率控制技術
10.7.2 cdma2000 1x中的系統切換
10.8 cdma2000 1x網路技術概述
10.8.1 cdma2000 1x系統網路結構
10.8.2 cdma2000 1x系統分組域網路技術
習題與思考題
第11章 WCDMA和TDD/CDMA系統介紹
11.1 概述
11.2 WCDMA的標准體系
11.3 WCDMA的信道結構
11.3.1 專用傳輸信道
11.3.2 公共傳輸信道
11.3.3 傳輸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11.3.4 物理信道
11.4 WCDMA的鏈路
11.4.1 信道化碼
11.4.2 擾碼
11.4.3 上行鏈路擴頻
11.4.4 下行鏈路擴頻
11.4.5 調制
11.5 WCDMA中的信道編碼、功率控制和切換
11.5.1 WCDMA的信道編碼
11.5.2 功率控制
11.5.3 切換
11.6 WCDMA的網路結構
11.6.1 網路結構
11.6.2 系統介面
11.7 TDD/CDMA介紹
11.7.1 TDD系統的概念
11.7.2 TDD模式的優點
11.7.3 TDD模式的缺點
習題與思考題
第12章 未來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
12.1 B3G系統的展望
12.2 B3G系統中的正交頻分復用技術
12.2.1 OFDM系統結構
12.2.2 串並變換
12.2.3 子載波調制
12.2.4 OFDM系統關鍵技術
12.3 B3G系統中的MIMO技術
12.3.1 空間復用技術
12.3.2 空間分集技術
12.4 未來無線通信系統的研究項目簡介
12.4.1 VSF?OFCDM系統
12.4.2 IEEE 802.16
12.4.3 IEEE 802.20
12.4.4 MATRICE
12.5 小結
習題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㈤ 樊昌信的《通信原理(精簡版)》精簡了哪些內容

本書是在《通信原理(第6版)》的基礎上,為適應少學時院校的教學需要精簡而成,其中刪掉了第12章和第14章,對第2章,第5章,第6章和其他章節做了一些刪減。
本書著眼於加強基本概念的講解,在增強數學分析嚴謹性的同時適量簡化數學推導,盡可能多地介紹能用軟體實現的方法,以取代硬體實現電路,減少過時的通信技術並增加新型通信技術原理的介紹。此外,對於專業名詞和通信技術術語均給出對應的英文譯名,以幫助提高閱讀英文參考文獻的能力。
本書內容可以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第5章)闡述通信基礎知識和模擬通信原理。第二部分(第6章—第10章)主要論述數字通信、模擬信號的數字傳輸和數字信號的最佳接收原理。由於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數字調制和數字帶通傳輸的內容非常豐富,將其放在一章內講述會使篇幅過長,故分為兩章(第7章和第8章)講述,並且第8章的內容可以視需要,選用其中一部分學習,或者跳過不學,不會影響後面章節的理解。第三部分(第11章-第12章)討論數字通信中的編碼和同步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