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有關的參考文獻
1978年12月,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
⑵ 改革開放對農村的影響的論文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改革開放對農村的影響的論文我擅長 交給我你放心
⑶ 改革開放與經濟學理論創新參考文獻是哪些
1.新古典經濟學價值理論批判 劉漢全 華中農業大
2.改革開放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 程恩富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研究 周振海 東北師范大學
4.改革開放的實踐推動了理論經濟學的創新 楊瑞龍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5.改革開放後中國審計理論發展趨勢探析 黃哲日 江西財經大學
6.改革開放與經濟學理論創新——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 逄錦聚 經濟學家
7.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梯度開放戰略 肖長培 福建師范大學
8.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生產方式理論研究的主要進展 李靜 河南大學
⑷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我國帶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參考文獻
一、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特別是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國家。改革開放前,處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束縛、閉關自鎖的封閉狀態,特別是「文革」期間,生產力遭到了嚴重破壞,物資短缺,日用生活品嚴重匱乏,國民經濟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十一屆三中全會吹向改革開放的號角之後,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線先行,從農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進,從國有企業改革到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從所有制結構改革到分配製度改革,再到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前進的改革。逐步推進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與開放兩個輪子同時推進,相互促進,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
廣大農民群眾煥發出空前勞動積極性。僵化的經濟體制被沖破了,國有企業從主要依靠政府和政策,逐步轉向主要依靠市場和法律,現代企業制度陸續建立。這些大大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競爭力。而非公有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市場機制的引進,使經濟日趨活躍、市場逐步繁榮、人民群眾不斷受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結合了起來,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科技、教育體制的改革,使科技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從經濟特區的創建開始,到加入WTO,我國已經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格局。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和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從2165億美元增長到26269億美元,年均增長9.7%,遠遠高於同時期世界經濟平均3%左右的增長速度。我國連續2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的新奇跡,刷新了世界記錄。
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前不久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表明,在過去25年全球脫貧事業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歸功於中國。各類商品豐富多彩、應有盡有的時代取代了商品匱乏的短缺經濟時代。我國人民千百年來衣食無虞的夢想變成現實,實現了由貧困——溫飽——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大批外逃的現象早已銷聲匿跡,並出現迴流的現象。
過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大事,如三峽大壩、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神州飛船、嫦娥一號衛星等一大批重大科技項目,都頻頻傳來捷報。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幅度增強。
二、改革開放使中國民主政治建設更具優勢:
從政治上看,一方面,我國曾經是一個經歷了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治、民主傳統比較薄弱的國家,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的政治文化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嚴重的個人崇拜使得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蒙上了傳統專制主義的陰影,等級觀念、人治觀等封建政治文化的觀念大量沉積。加上黨政不分、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政府職能錯位缺位越位,等等,這些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不相適應。
另一方面,民主與法制基礎比較薄弱,政治文明發展起步較晚;長期形成的階級斗爭的定性思維,以及人們通常將「西方」與「中國」的政治理念和實踐模式看成「水火不相容」的,給我國政治文明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障礙,給政治改革帶來一定的阻力。再一方面,西方敵對勢力確實企圖「西化」、「分化」中國;國內極少數人企圖呼應西方敵對勢力的圖謀。這一切說明了實施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必要性和艱巨性,同時表明政治改革不能急於求成、盲目推進。
面對上述形勢和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關於民主的基本原理,立足本國國情,又吸收了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在改革中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設。
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把擴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結合起來。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人民民主的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創新、實踐不斷深化。同時,健全法律體系和法制制度,開展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實施依法治國。
同時,積極實施政府機構的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使政府的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逐步完善,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把促進政治權力有效運行與有效監督結合起來。形成了既能廣泛發揚民主,又能實現高度集中;既充滿生機活力,又富有效率;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又能夠保持國家政局穩定和社會安定和諧;既尊重大多數人的意願,又照顧少數人的意見的政治發展道路,民主政治建設呈現出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人治」時代正在被「法治」時代所取代,廣大公民的合法權益越來越得到保障,服務型政府正在形成,顯示出鮮明的特點和優勢。
與接受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原蘇聯和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以及非洲一些國家政權垮台和社會動亂、社會秩序癱瘓、經濟危機不斷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不斷發展,實現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從而使我國實現社會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三、改革開放使中國思想文化建設煥發了生機活力:
改革開放前,中國文化建設底子薄,又遭到「文革」的嚴重摧殘,人們思想觀念上存在著簡單地以「政治」畫線,排斥外來文化、鄙視傳統文化的觀念,知識和文化處於貶值狀態。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許多舊觀念被沖破,偉大的革新創造精神、開拓進取、實干興邦精神被激發,人類創造的先進思想文化、思維方式被我們所接受。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為凝聚人心的強大思想武器,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尊重知識、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推崇優秀文化蔚然成風。
從教育、科技體制改革開始,我國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教育質量全面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取得巨大進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繁榮,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加強,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正在被激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在中華大地興起,有力地推動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局面的到來。
總之,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防、外交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巨大的發展進步。鴉片戰爭以來,飽受西方列強欺凌、頻遭西方列強侵略的中華民族,已經走向振興。神州大地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巨大變化。
⑸ 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試論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與完善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9-11-03
15:50:00
]
作者:李勝利
編輯:studa20
摘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和國內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內企業必然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嚴峻形勢,分析企業管理中存在的部分管理理念,提出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應樹立經營戰略、打造核心競爭力、優化企業文化等經營理念。
關鍵詞: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經營戰略;核心競爭力
1引言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和國內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內企業必然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嚴峻形勢。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勢態下,國內企業應該在強化自身管理上下功夫,發現自身管理理念上的部分不足,樹立現代管理理念並以此指導和貫穿於企業管理活動之中。
2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現狀及相應措施
2.1經營戰略殘缺
誰擁有戰略,誰就擁有未來的市場。在日本企業界的調查中,90%以上的日本企業家認為:「最占時間、最為重要、最為困難的事,就是制定戰略規劃。」
經營戰略又稱「經營單位戰略」。經營戰略是企業面對激烈變化、嚴峻挑戰的環境,為求得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而進行的總體性謀劃。它是企業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企業經營范圍的科學規定,同時又是制定規劃的基礎。更具體地說,經營戰略是在符合和保證實現企業使命的條件下,在充分利用環境中存在的各種機會和創造新機會的基礎上,確定企業同環境的關系,規定企業從事的事業范圍、成長方向和競爭對策,合理地調整企業結構和分配企業的全部資源。從其制定要求看,經營戰略就是用機會和威脅評價現在與未來的環境,用優勢和劣勢評價企業現狀,進而選擇和確定企業的總體、長遠目標,制定和抉擇實現目標的行動方案。
企業經營戰略的主要作用是:(1)通過制定經營戰略,對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調查分析,明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所處的地位,對於企業增強自身經營實力有了明確的方向;(2)企業有了經營戰略,就有了經營發展的總綱,發揮企業的整體效益,有利於調動職工群眾的積極性;(3)便於國家和有關部門對企業進行指導,有利於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發展;(4)有利於全面推進企業管理現代化。
事實上,任何一個企業戰略目標的確立與實現,都不能離開企業所處的環境背景以及其所承擔的使命。企業戰略目標的確立和實現需要把握兩個關鍵和一個明確:一個關鍵是對環境信息的充分掌握,另一個關鍵是用正確的方法和思路來整合有關信息並得出相應的論斷、決策和行動方法,以利於企業戰略目標的達成;一個明確則是企業戰略目標一定要能很好地回答企業的願景、使命和價值觀等問題,並且明確地指出實現這些目標的途徑,特別是對於正處於轉型階段的中國企業,提出符合企業自身狀況的願景、使命和價值觀是企業統一思想、提高企業凝聚力的有力手段,更是制定中長期戰略規劃的當務之急。
一個科學的戰略規劃必須能夠反應「戰略四步曲」,即我在哪裡、我將往何方、我如何去、如何走好。而目前我國不少企業所制訂的「戰略思路」在這方面常常是內容不足過程殘缺,由於實務的需要他們聚焦精力於「如何去」的問題,對其他方面都不甚清楚,這種偏重於行動的思考而不是偏重於過程的思考不僅使得戰略毫無亮點,而且定向思維會導致其他可能存在的優秀戰略得不到採納。
基於此,我國的現代企業應對企業經營戰略有一個深入的認識,並從以下幾方面樹立並做好企業經營戰略:(1)建立專門機構,進行市場調研和行業分析,確立本企業在國內外市場、在國內外同行業領域內所處的經濟地位,現有的主要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對企業現有經營項目和主要產品所面臨的挑戰及發展趨勢做出分析與評價,對企業現實的經營環境及可能的選擇做出分析和判斷。(2)通過對多種不同方案的分析與評價,提出企業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主導產品和戰略產品,提出經濟發展的基本政策、戰略方針,提出可供選擇的主要投資項目、發展目標和重大經濟指標。(3)提出實現企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應採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體制、人才戰略、分配方式、科技政策等。(4)提出和制訂基本的經濟發展目標和重大經濟指標,包括成長性目標、收益性目標、有效性目標和社會性目標。並將這些目標和指標分解到各所屬企業和集團的各職能部門。
2.2對「核心競爭力」認識模糊
「核心競爭力」這一術語首次出現是在1990年,著名管理專家C.
K.
Prahalad
和Gary
Hamel在他們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一書中指出:「核心競爭力是在一組織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於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他們認為,隨著世界的發展變化,競爭加劇,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強,企業的成功不再歸功於短暫的或偶然的產品開發和靈機一動的市場戰略,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外在表現。按照他們給出的定義,核心競爭力是能使公司為客戶帶來特殊利益的一種獨有技能或技術。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會自動轉化成競爭優勢。如果沒有相應的機制和條件加以支持,核心競爭力將一無是處,毫無價值。也正是基於這一點,如今人們又把核心競爭力的外延拓展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包括各個職能系統,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主要局限在研究開發和產品生產上。
核心競爭力首先能很好地實現顧客所看重的價值,如能顯著地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服務效率,增加顧客的效用,從而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迷你化」,它給顧客的核心利益是好攜帶;聯邦快遞的核心能力是極高水準的後勤管理,它給顧客的核心利益是即時運送。
其次,核心競爭力還必須是企業所特有的,並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也就是說它不像材料、機器設備那樣能在市場上購買到,而是難以轉移或復制。這種難以模仿的能力能為企業帶來超過平均水平的利潤。
最後,核心競爭力還具有延展性,能夠同時應用於多個不同的任務,使企業能在較大范圍內滿足顧客的需要。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光學鏡片成像技術和微處理技術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成功地進入了復印機、激光列印機、照相機、掃描儀以及傳真機等二十多個產品領域;本田公司的核心專長是引擎設計和製造,這支撐了小汽車、摩托車、割草機和方程式賽車的製造。
核心競爭力不僅可以表現在技術上,還可以表現在生產經營、營銷和財務上。如蘋果電腦的產品設計創新能力,它首開使用滑鼠操作電腦的先河,它的麥金托電腦可看可感的設計,極大地促進了個人和家庭電腦市場的發展;寶潔、百事可樂優秀的品牌管理及促銷能力;豐田的精益生產能力等。正是由於具有這種獨特的能力,使公司取得了成功。
遺憾的是,我國部分企業在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方面表現得非常盲目並在核心競爭力的認識上仍有很多模糊的觀念:(1)競爭力等於核心競爭力。任何企業,相對來講都有競爭力,但絕不是所有企業都有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必須有獨特性,是在企業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積累形成,深深地印上了企業特殊組成、特殊經歷的烙印,其他競爭對手很難復制。核心競爭力的鍛造對一個試圖做大做強的企業來講,好比它的生命。沒有競爭力的鍛造,沒有核心競爭力的鍛造,一個企業不可能有生命力,不可能有將來,不可能有客觀的市場表現,不可能有豐厚的市場利潤。(2)認為擁有核心業務就有核心競爭力。擁有核心業務並不等於自然有了核心競爭力。公司集中資源從事某一領域的專業化經營,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術、產品、銷售和服務等多方面與同行的差異。在發展這些差異時,企業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可提高消費者特殊效用的技術、方式和方法。這些「異質性(差異性)」決定了企業之間的效率差異,只是有可能構成今後公司核心競爭力的要素之一。(3)沒有核心技術,就認為沒有核心競爭力。戴爾(Dell)公司沒有個人電腦的核心技術,但並不妨礙它成為行業翹楚,因為戴爾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高效的供應鏈管理。
針對以上情況,我國的現代企業應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概念上要有一個准確的把握,要想真正營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唯一的辦法就是綜合分析、正確判斷企業的各方條件,尋找自己的長處,從生產管理、質量、規模、銷售模式、渠道、售後服務、品牌認知、價格、人才等各方面入手,以優勢領域為突破點,對傳統的優勢產業進行改造升級,聘用優秀的管理者和員工,堅持技術創新,走信息化之路,加強營銷知識積累,營造企業文化等等,只有做好其中一項或多項工作,並揚優成勢,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3
企業文化沒有個性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說。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講,文化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與制度。而企業文化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並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願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體現的總和。它與文教、科研、軍事等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我們現在主要是從狹義的層面強調文化。
目前在我國,企業文化漫天喊,但絕大部分企業沒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中國的企業界,真正優良、有其個性色彩的企業文化非常少。往往表現在:(1)沒有將文化建設提升到戰略的高度,領導重視不夠;(2)將企業文化工作混同於思想政治工作,認為企業文化工作就是協助所在單位黨組織做好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3)將企業文化建設混同於精神文明建設,認為企業文化建設就是搞活動、樹典型、唱贊歌;(4)將企業文化混同於員工娛樂文化,認為企業文化就是組織員工開展業余文化生活;(5)企業文化建設中大多沒有科學具體的短期目標和中期目標;(6)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往往只注重表層硬文化建設,一味在視覺識別上做文章,而對流程再造、制度建設、育人和領導力水平的提高等高層次文化重視較少;(7)企業文化建設往往是大同小異,缺少企業特色、缺乏自身個性,缺乏本單位、本地區的創意,陷入低水平重復怪圈。
所以,中國企業應當逐步樹立企業文化建設理念,但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米不夠水來湊」,而應該以非常嚴肅的態度來建設自家的企業文化。從共同價值觀念的培育、企業精神的構塑、經營哲學的確立和企業形象設計等多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位構建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代中國企業應立足我國現實國情,放眼全球市場,靜心思考在企業管理理念方面的不足之處,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管理理念,使企業具有活力和競爭力,長盛不衰。
⑹ 西部對外開放的文獻綜述的思路
試試Oa圖書館吧。
輸入相應的關鍵詞即可。
應該有這方面的文獻。
⑺ 求一篇對外開放戰略論文和參考文獻
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調整 內容提要:科學發展觀是新一屆領導集體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不僅是中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根本方針,也是中國處理對外經貿關系,引領對外開放戰略調整的基本指導思想。在進入全面對外開放的歷史新階段之後,中國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傳統開放戰略和開放模式進行反思,破解開放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難題,並通過對開放戰略和開放體制的優化和調整,探索新的開放目標和開放理念,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努力提高中國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效益,以實現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對外開放戰略調整 一、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中國傳統開放戰略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不斷向縱深推進,目前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但是,中國的開放型經濟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相當突出的問題。特別是在步人全面對外開放的新階段之後,中國傳統的開放模式和開放政策開始呈現出不可持續的發展困境。 1.傳統的激勵型引資政策激化國內發展模式的矛盾。通過優惠政策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執行的基本外資政策。但是,長期的激勵型引資政策也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副作用。首先,中國長期給予外商投資企業超國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內外資企業的不平等競爭,抑制了本國企業的投資熱情,不利於國民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其次,在傳統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各級政府紛紛將引資規模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績指標,在對外資政策優惠方面相互攀比,一再超出國家政策規定的界限,從整體上損害了國家利益。第三,在外資激勵政策掩蓋下,中國利用外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態破壞、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在錯誤政績觀的指導下,不顧本地資源、產業結構的實際情況,盲目引進外資,把外國淘汰的、污染環境的工廠搬到國內來生產,致使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受到毀滅性的破壞。 2.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引發頻繁的國際經濟摩擦。與優惠型外資政策相聯系的是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迅速崛起為世人矚目的國際貿易大國。但是,由於長期維持粗放式的外貿增長方式,中國對外貿易數額雖然巨大,但外貿對國民財富增長的貢獻比較有限。首先,從貿易結構上來看,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雖然大幅增長,但貿易結構和創利能力不盡合理,國民從對外貿易中獲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其次,近年來中國對外出口產品中,雖然工業製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術產品所佔比重依然很低。第三,中國傳統貿易戰略是以「出口創匯」 為基本指導原則的。中國政府為了鼓勵出口,採取了一系列促進出口的優惠政策,長期維持出口大於進口的「順差」狀態。隨著貿易規模的不斷增大,中國這種帶有濃重的「重商主義」色彩的外貿增長方式出現了難以為繼的局面。第四,大規模的商品出口容易引發不必要的國際貿易摩擦,不利於中國外貿的長期持續發展。由於勞動力價格便宜,中國的出口廠商在國際市場上一味壓低價格,造成中國出口產品長期處於增量不增價的局面。同時,中國商品大量充斥國際市場,也容易造成傾銷的感覺,引發不必要的國際貿易爭端。 3.「中國製造」停留在國際價值鏈低端,並且危及中國的資源、能源安全。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製造業一枝獨秀,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增長最快的國家。應該說中國製造業的崛起是中國抓住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自身努力的結果, 是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客觀事實。中國製造業的規模雖然巨大,而且增長迅速,但從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分析,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目前中國製造業的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增加值率都比較低。由於缺乏獨立的品牌和核心技術,中國製造業在很大程度上還僅是國際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生產製造產品的「生產車間」,停留在國際價值鏈分工的低端。其次,中國製造業得以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而廉價勞動力對於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中國製造業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形成的國際比較優勢,在國際上迅速取得一定的市場地位;另一方面,勞動力的低成本造成中製造業的國際低價格,致使中國從製造業發展中的獲益非常有限。第三,中國製造業高速發展,對中國的能源、資源安全也帶來嚴峻的挑戰。 4.過高的對外依存度增大了國家宏觀經濟運行風險。對外開放戰略的全面提速,必然會進一步密切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可以說,對外依存度的上升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結果,也是中國對外開放成就的體現。但是,如果對外依存度過高,並無法對外部依存因素進行自主控制,一旦外部經濟環境發生變動,中國經濟發展將面臨巨大的潛在風險。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過高的對外依存度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目前中國對外依存度增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外資,並且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國家經濟安全。從技術層面看,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牢牢地掌握著產業技術的控制權,並通過專利戰略、技術標准戰略,阻止中國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進展。其次,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逐年提高,也對中國外向型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潛在風險。2004年中國外貿進出口大幅度增加, 目前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已達70% 。第三,中國在重要資源和能源方面對外依存度較高,容易引發能源資源的安全保障問題。隨著中國經濟規模迅速擴大,粗放型增長導致對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偏高,中國對能源和重要資源進口的依賴程度日趨嚴重。如何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中國戰略資源和能源的對外依存度,是中國需要關注的重要戰略課題之一。
⑻ 有段文字引用了《大學生論文聯合對比庫》,這個要怎麼寫參考文獻什麼格式
這個寫不了參考文獻,因為這個大學生論文聯合對比庫比較特殊,這個庫內不對外公開的,你容是怎麼參考這篇文章的呢。沒有地方參考啊,你怎麼參考。。寫不寫引用不影響總結果,因為總結果是包括抄襲率和引用率。大學生論文聯合對比庫是不對外開放的,在知網資料庫找不到原文。只能知網查重過才能看到相似內容來源。知網你可以到圖書館查重,也可以到一些知網自助查重網站:PaperEasy,學術不端網,螞蟻查重網等。全程自己操作,也安全快速!
⑼ 改革開放論文參考文獻
成本
⑽ 急需關於改革開放的政治小論文!!
改革開放30年論文 試論經濟全球化下改革開放三十年 摘要:20世紀中葉以來的全球化趨勢和社會主義國家所發生的程度不同的挫折,客觀上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深刻的教訓。它要求我們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要求我們對內改革、對外打開國門,大膽吸收和利用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理論,就是在這樣一種世界大勢和時代要求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積極投身於世界經濟的大潮中, 以改革實現開放,以開放促進改革,3O年來, 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盛世」 之說為時尚早。許多挑戰正擺在我們的面前,有些還是相當嚴重的, 因此憂患意識必不可少。憂患意識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進一步促進改革開放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全球化;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改革實現開放,以開放促進改革,改革與開放形成了發展中的「雙輪驅動」,成為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這一發展路徑的成功在於體現了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本質要求,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時,人們在重重迷霧困厄之中頓見一片社會主義「好山色」,即終於見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圖景。這是中國發展的經驗,同時也啟示了未來發展的道路。何謂「經濟全球化」?就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我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經濟全球化的最本質、最一般的含義,是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建立,整個世界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導致世界各國和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相互往來和相互依賴。 自20世紀中葉以來,生產和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普遍建立,極大地加強了世界的聯系和交往,特別是9o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 鄧小平堅持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一向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他認為,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我們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認識不科學,對人類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創造的文明成果採取一種排斥和拒絕的態度,關起門來搞建設,結果,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的發展。鄧小平指出:「建國以後,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在開放的世界潮流中,中國只有打開國門,主動參與全球化過程,積極擴大同世界的交往,才能得到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再加上我們自己的努力,才能加速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從歷史趨勢的角度看,如果說開放的過程是全球化,那麼改革的過程就是多元化。鄧小平同志從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指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而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必須破除各種束縛生產力的障礙,首先就是要通過改革打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並不是要改變社會主義制度,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不同於以往那種以推翻某種社會制度或某個政權為目的的革命。但改革是要通過打破舊體制、建立新體制,以實現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其深刻程度和深遠影響,又相當於一次革命。 事實證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成功參與經濟全球化是中國崛起的關鍵。這一成功,可以歸結為以努力推動國內體制的改革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以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拉動國內改革。從生產要素國際流動的意義上看,開放為要素的流入打通了道路,而改革既釋放了國內長期閑置的低級和低流動性生產要素,又為高級和高流動性要素的流入形成了發揮作用的機制和條件,進而增強了開放對要素流入的吸引力。因此,改革與開放平行推進這種「雙輪驅動」構成了中國在全球化中崛起。 二、在中國日益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改革開放的內涵要深化 以改革而論,應立足於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重新思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政府幹預經濟的方式。中國在這30年取得巨大的成就,一個基本原因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變通性的體制和政策,解開了命令經濟中行政命令的束縛,擴大了居民擇業和創業的自由權利,使得原來被壓抑的潛能得以發揮出來。不過,這種變通性的體制和政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政府主導,或者說重商主義的特點。在市場制度發展起來以後,就必須對這類過渡性的制度作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否則就會帶來種種消極的經濟和社會後果。在中國,許多人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為重商主義那樣的以國家強力干預,追求國家財富積累的經濟,或者像戰後日本那樣實行「新重商主義」的出口導向政策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特別在中國這樣一個長期採用蘇聯式體制的東方國家,人們往往對國家行政權力懷有敬畏崇拜的感情,而掌握這種權力的人則把它當成可以用以利用不受約束的權力尋租取利的「通靈寶玉」,不肯輕易放棄。於是,當改革進到中途,特別是進入2000年以後,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不願意繼續朝現代市場經濟的方向前進,就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來阻止進一步市場化。這種阻力使一些重要的改革遇到了障礙,有些改革放慢了步伐。在有些領域,甚至出現了倒退。比如國企改革, 「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全會對於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股份化改製做出決定以後,國有經濟的改革有了很大進展,但是到了最大的一些國有企業,改革似乎就停頓不前了。有些地方更以「國有企業是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等等為借口,搞「國進民退」的「二次國有化」或者「再國有化」。這種行政壟斷的做法是跟十五大、十五屆四中全會以及十六大指出的方向正相反對的。胡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三、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和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取得了利用全球化發展自己的顯著成果。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世界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矛盾和困境也會在中國程度不同地表現出來,有些方面甚至還更為突出。一是繼續保持經濟長期較快增長的目標與經濟規模已很龐大,人口、環境、資源以及技術瓶頸等制約趨緊之間的矛盾;二是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提高同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 以及區域、階層之間分化加大之間的矛盾;三是堅持黨的一元化領導與人民群眾政治表達意識不斷增強、政治參與要求不斷提高之間的矛盾;四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與社會思想意識日趨多樣化,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不斷滋長之間的矛盾;五是在西強東弱長期存在,必須與資本主義共處並存、利用資本主義來發展自己與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之間的矛盾;六是中國實力的穩步增強和其他大國力圖維護有利於它們的世界格局之間的矛盾;七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逐步富裕和在社會轉型、體制轉軌過程中產生的信仰危機、道德失范之間的矛盾,等等。進一步改革開放的任務還很重,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建立起來,但還不完善,影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無論是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還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都要求深化改革開放。目前,改革處在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我們必須按照十七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排除干擾,堅持和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創新,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6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