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襄汾民歌的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襄汾民歌的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8 22:11:12

❶ 山西左權民歌在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向,進展情況,存在問題等,

你是要寫開題報告

研究現狀一般來說

就是用資料,只不多有一個比較固定的格式。
主要是,關於你的論文主題,國內外學者提出多點看法和主張。某某學者在某某文章中,就你的論文主題,提出看法認為如何如何
都是這樣的語句,寫出來就ok了。需要大概七八篇文章的論述,最好是高級的人物寫的文章,發表在高級期刊上的。

知網搜索文章,搜出來的文章,看看摘要就能寫進綜述里了,不用下載,中國知網,搜索

合適採納啊
不懂可以追問
給你一個
供參考

❷ 民間文學參考文獻

【書 名】中國民歌研究

❸ 誰能幫我寫論文,給我介紹些參考文獻也好~~謝謝了

6000-8000好多哦,兩篇相關文獻,希望有幫助~~

第一.導游講解對旅遊景區的影響

現代導游既是一種服務,也是一門專業和藝術。導游員是旅遊業的靈魂,活躍在交通、賓館、景點之間,將旅遊各要素巧妙運用起來。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充滿生機。導游員帶團過程中會遇到各個階層形形色色的人,需要導游員能熟練地用語言技巧,化解矛盾、溝通感情,與各種人融洽相處,順利完成導游工作。導游員的工作直接關繫到旅遊質量的好壞。遇到一位好導游,就意味著一次成功、愉快的旅行。
導游服務伴隨消遣性旅遊活動產生,它通過一定的非生產勞務活動,來滿足遊客游覽審美的願望和安全、舒適的要求。由於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范圍的旅遊活動還將繼續發展。在未來的社會,人們的文化修養更高,對知識的更新更加重視,文化旅遊、專業旅遊的發展,對導游服務提出更高的知識要求。導遊人員必須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掌握淵博的知識,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掌握參與各種旅遊活動時的方式方法,高質量、藝術地將導游服務做得不同凡響。本文將進行導游與文化、導游的自身形象、導游的方法三方面藝術的探討。

導游文化——藝術的滲透力
導游們溝通和傳播著精神文明、為人類創造精神財富,直接間接地起著傳播一個地區和其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作用。導游服務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渠道。導遊人員的導游講解,與遊客的日常交談,甚至一言一行都影響著遊客,都在擴大著一個地區和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影響。導遊人員通過引導和生動、精彩的講解給遊客以知識、樂趣和美的享受,同時還吸收著各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並有意無意地傳播著異國文化。

導遊人員通過自己學習、積累儲藏於腦海里的多種文化知識,經過篩選與過濾,運用自己高超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藝術而又深刻地把景區的文化內涵傳播給旅遊者,這便成為導遊人員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更形成一種文化現象,即導游文化。導游員把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轉化後融匯在自己的講解中。在導游中摻進了當地的民俗文化,講民俗、唱民歌、演繹民間故事,表演地方戲曲小段。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及表達方式,把旅遊點的深層次文化底蘊傳播給旅遊者,努力讓旅遊者在參觀中有所收獲,並使之成為一種藝術享受。

導游的形象——藝術的感染力

作為遊客,初到一個旅遊景區,總希望有導游以滿足其對這個旅遊景區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望;通過導游的一言一行,通過情景交融的體驗,漸漸去領略這個旅遊景區的內涵和品位。於是,這個旅遊景區的形象就在其腦海里形成了。這些無形與有形的東西,即使回到住地仍將回味無窮……可見,導游對旅遊景區形象的確立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導游們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意識往往影響著人們對一個景區形象的認知與評價。有遊客贊賞廬山一位訓練有素的導游員。說她帶旅遊團參觀「蘆林1號」、「美廬」、「望江亭」等景點的整個游覽活動中,繪聲繪色,聲情並茂,對廬山的歷史沿革、景點的歷史背景、特色、價值、名人評說做了有始有終地講解。對遊客的各種相關的詢問,也都娓娓道來。期間,她還扶老攜幼,與遊客結成了一種親密和諧的關系。團里有位長者耳朵背,聽不清講解,她知道後,便一直讓老人靠近她,一邊扶著老人,一邊講解,老人深受感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導游過程中,她始終以高昂的愛國激情,將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現實緊緊相連,不僅讓遊客領略了廬山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更使遊客從中受到了一次高尚情感和燦爛文化的熏陶。游覽活動結束時,一些遊客紛紛和她合影留念,送名片,歡迎她到自己的家鄉旅遊、做客。可以肯定地說,這位導游員的工作是成功的,因為她不僅向遊客展示了廬山的秀美和深刻的內涵,也向遊客展示了作為廬山人的自身形象。正是由於她的個人形象,使廬山達到了外表與內涵、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
但是,在旅遊活動中,導游員是主人,但卻處於服務地位;旅遊者是客人,但卻是旅遊活動的主體,一切活動的安排都必須以他們為中心。因此,導游員端正自己的服務意識,是做好導游工作的關鍵。導游員的服務意識在於你能從為客人服務中得到樂趣。一個導游員講得精彩,做得漂亮,能嫻熟地處理旅遊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自如地回答遊客各方面的提問,客人滿意,自己滿意。這樣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導游實踐——藝術的表現力

旅遊景區的內涵是靠一代又一代人不斷認識、挖掘、創造和積累。作為遊客,僅從外表難以了解其內涵,有的即便有文字說明,也不一定來得及看或能看明白。通過導游講解,「靜景」就成為「活景」了,遊客的想像力也得到了調動,對旅遊景區的認識因而更加深刻、全面。導游員通過對旅遊景區的深入調查研究學習、挖掘掌握大量資料的基礎上,以一種口頭文學的形式,將材料合理組織後呈現給遊客。是一種文學藝術創作。聽景,是觀景的拓展、深入和延伸。遊客在游覽之中,邊看邊聽,思緒隨著導游的講解馳騁,情緒亦張亦弛,何嘗不是一種藝術享受。
作為一個完整的游覽活動,一是要提供看的;二是要提供聽的,二者缺一不可。試想,如果你初到一個旅遊景區,只看而未聽講解,就匆匆離去,很難說你對它的印象是全面的。導游的職能是引導遊客游覽,導不好自然游不好。導游員除了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外,關鍵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在導遊人員自我形象展示的同時,人作為活生生的旅遊吸引物,其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
導游員在服務態度上,應做到賓客至上。尊重顧客,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處理具體問題時以遊客利益為主,不過多地強調自己的困難,更不以個人情緒來對待或左右顧客,而應盡可能地滿足遊客的合理要求。導游員即使再年輕,帶團的時候也要像一個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處理好旅遊團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一個旅遊團在不停地運動著,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情況:有意外情況,如旅遊車半路壞了,堵車了,飛機誤點了,遊客突發病情,遊客的錢物遺失等。也有一般情況,住宿問題,行走問題,吃飯問題,這些都需要導游員像母親對待孩子一樣去做耐心有理的說服工作,細致入微的護理工作,隨機應變的處理工作。
當團中遊客的年齡相差較大,男女的體力也有差別時,游覽就會出現年輕的走得快,年長的走得慢。如何解決好這樣的問題,比如游中山陵,導游員可採用分段分時講解的方法,每15分鍾停下來進行講解,讓跑得快的退回來聽一聽,同時等待走得慢的,這樣可以緩解團員距離拉得過長,難以管理的現象,同時也可以防止遊客走失。
旅遊景區導游詞要自然充分地體現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我國有56個民族,歷史悠久,山水風光奇特秀麗,文物古跡眾多,歷史文化內涵深厚,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作為導游,應通過對旅遊景區歷史、地位、特色、價值的講解,激發遊客熱愛祖國的情感。
旅遊景區的導游詞的創作時,運用史料要翔實准確,評價要客觀公正。任何旅遊景區,不管其開發建設時間長短,都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因此,要求導游詞創作,一定要充分挖掘、掌握大量的史料,並進行科學地考證,比較甄別。尤其涉及到的歷史事件、人物,在評價上一定要客觀公證。決不可憑主觀臆斷,甚至道聽途說,以訛傳訛。在這方面,故宮博物院導游詞堪稱典範。作者以嚴肅負責的態度,將民間有關「推出午門斬首」的誤傳,雌雄獅的分辨,「連中三元」之傳說,都一一向遊客做了客觀交代,讓人耳目一新。
語言要優美、凝煉,便於交流。導游詞是一種與遊客交流思想,形象生動的口頭語言,它不一定很華麗,但要生動有趣。如「天壇」導游詞,作者在掌握並精心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礎上,深入淺出,突出重點,點面結合,運用口語化表達形式,從天文地理,到封建皇家禮儀,對遊客靈活而有節奏地循循引導,使遊客在聽看的同時,品味到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神韻。與此同時,作者注意揣摸遊客心理,利用名人效應,適當插入風趣幽默之語和名人的觀感,讓遊客的情緒輕松愉快,達到了較好的導游效果。
要依據游覽線路、場景進行講解。導游要根據旅遊景區的規模、布局和遊客的消費心理,設計好游覽線路,講解表達方式要因場景不同而變化。如故宮,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如何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讓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層次的遊客了解其特殊的地位、價值和歷史文化內涵?故宮導游詞作者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其突出的特點是:作者按覽游線路,或由點到面,或由近溯遠,點面交替,遠近呼應,進行口語化敘述,間或插入一問一答的導游手法,形式活潑、親切。這也說明,一篇好的導游詞應較好地運用導游技巧,如製造懸念,組織故事,有問有答,導入意景等等,而且要語言平和朴實,便於被遊客理解、接受。
語言是內心世界的表現,一個人的教養和為人在交談中會自然流露出來。因此,掌握交談中的一些基本規則和技巧,是社交場合中拉近賓主間距離的良方。講解是導游員的基本功,要講解得好,就要練就一副好口才,將景點講得有聲有色,嚴肅起來像教授授課,幽默起來像相聲大師,流暢起來像評書表演,將遊客從一個高潮帶到另一個高潮,讓你不願放棄他的聲音,你會因他的講解而歡笑,因他的講解而悲傷,因他的講解而憤憤不已——參加由這樣的導游員帶的團是一種藝術享受。

第二.導游語言的運用淺論

1、語言
(1)語音
俗話說,「鑼鼓聽聲,說話聽音」。由此可見,語音在講解中的重要地位。對於語音的把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音質
人們大都喜歡喜鵲的叫聲而討厭貓頭鷹的聲音,這是因為喜鵲聲音悅耳動聽,貓頭鷹叫聲讓人不寒而慄。有人喜歡楊鈺瑩的歌曲,有人則欣賞斯琴哥日勒的唱片,這是因為前者喜歡甜蜜溫柔,後者欣賞狂放高亢。從根本上說,他們之間的差別就在於音質的不同。
當然,人們都喜歡聽到導游像百靈鳥那樣婉轉、像小黃鸝那樣悅耳的聲音,然而音質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的。我們只有立足於現有基礎,充分發揮自己特色,取長補短,形成自己風格。不過,在旅遊旺季和高溫天氣導游時,要注意保護嗓子、適時適量飲水。

音量
音量是說聲音的強弱。在導游過程中,如何調節好音量,是語言表達的另一種技巧。
導游講解時音量過高會造成噪音,特別是在空間狹小的場所、某些宗教場 所(例如大明湖公園北極閣整殿內、靈岩寺千佛殿內),音量過大令人討厭,說出外行話更讓人瞧不起。音量過小,遊客又聽不清楚,同時也是沒有把握的表現。那麼應該如何處理呢?
「講話的藝術在於適中」。導游在講解時音量不可過高或過低,要以遊客聽清為准。
首先,要根據遊客多少、導游場合和地點來確定音量。遊客較多時,聲音適當大些;遊客較少時,可適當降低音量。室外講解時,音量要大些;室內講解則應小些。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靈岩寺參觀游覽的客人很多,這時我們可以在進山門前或進山門後再向遊客講解山門,以避免擁擠嘈雜造成遊客聽不清導游的講解。
這里順便說一下導游講解的時間、位置選擇的問題。
一般來說,導游要站在遊客圍成的扇面中心,這樣有利於聲音傳播,使客人都能聽到導游的講解,導游也能聽清客人的議論和問題。
根據需要,講解可以安排在到達景物之前,有些內容還可以安排在觀賞完景物之後。當然,絕大部分講解都是在景物面前完成的,以求得遊客觀賞和導游講解的同步。
請看大明湖北極閣的導游辭:
……好,各位遊客,觀賞完月下亭之後,請大家跟我繼續往前走,去參觀濟南市唯一的一座道教廟字。
前面這座高台之上的建築群就是著名的北極閣了。北極閣又名北極廟、真武廟,因供奉真武而得名。北極閣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它佔地1078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門廳、鍾鼓樓、正殿、東西配殿、啟聖殿。
這是北極閣的前殿,也是正殿。正中這尊塑像就是真武大帝了……
好,北極閣就參觀到這里,下面我們去游覽紀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的南豐祠。
剛才有團友問為什麼在大明湖北岸修建這座北極閣?我想這個問題可以這樣解釋。按照道教的說法,真武大帝是北天七宿的化身,是鎮守北方的主神,所以修建在大明湖北岸。另外,真武色黑主水,有鎮水的意思。因為濟南是水城,所以修建了這座北極閣,以鎮壓湖中妖怪,消彌水患。這反映了人們嚮往安居樂業、追求幸福生活,藉助神力剪除邪惡的美好願望……
這部分講解中,第一段是上一個景點向北極閣的過渡,是在觀賞完月下亭、湖心亭後講的;第二段是看到北極閣後的概況介紹,講於進閣之前;第三段是在北極閣內邊參觀邊講解的;第四段為向下一個景點的過渡;第五段是游覽完北極閣、向南豐祠走的路上針對遊客提出的問題作的講解。
其次,應根據講解內容調節音量。對於表達主要信息的關鍵詞語要加大音量,以示強調。講故事時,為了造成緊張氣氛,增強感染力,可以欲揚先抑,故意壓低嗓門。
如在講解大明湖公園鐵公祠時要插入鐵鉉的故事(材料見後文)。
在這段講解中,我們要強調的主人公鐵鉉、朱棣等名字,說明圍城結果的「3個月之久,沒有結果」,表現鐵鉉英勇、忠誠的「忠臣的肉當然是香的了」、「油花四濺,旁人無法靠近」都應該在音量的變化上表示出來。
語速
導游講解還有一個快慢的問題。如果講得過快,遊客聽不清楚,降低游覽效果;精神高度緊張,容易引起疲勞。如果講得過慢,又會耽誤時間,影響遊客觀賞景物,讓人感到不舒服,同時也可能被認為是不流暢、不熟練、不自信的表現。
正常的語速應該在每分鍾200個字左右。這種語速被認為不快不慢,導游也比較容易做到口齒清楚,游刃有餘。
那麼,什麼時候應該快,什麼時候又應該慢呢?一般說來,需要特別強調的事情、容易招致疑惑誤解的事情、重要的地名人名數字等應放慢語速;眾所周知的事情、不大重要的事情、故事進入高潮時要放慢語速。
當然,導游語言要講究變化。「關於講演速度,所應遵循的原則,就是隨時注意變化」。語速恆定會讓遊客感到乏味。我們在導游講解中要根 據講解內容,做到宜徐則徐,宜疾則疾,徐疾有致、快慢相宜。
如:我們在講解大明湖名字由來的故事時有這么一段話:
可能要問,大明湖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在這里,我給大家講個故事.
古時候,濟南北郊有個大明國寺。寺內殿宇雄峙,每天經聲佛號,看上去極為莊重。然而寺內的和尚卻不守教規,經常利用信徒燒香還願的機會,姦汙前來拜佛的良家婦女。傳說有一個官人的母親病了,請了許多醫生也不見效。官人的妹妹要去大明國寺為母親燒香許願,官人說什麼也不同意。妹妹便在每天晚上偷偷地朝大明國寺的方向燒香祈禱,一月之後,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妹妹決心到大明國寺還願。那天寺內老和尚外出,幾個小和尚見這女子長得年輕漂亮,頗有幾分姿色,便起了歹心,悄悄地跟蹤,查看了住處,回去報告了老和尚,老和尚立即派人把官人的妹妹搶到寺內。
官人得知後,極為憤怒,他抄起大刀,跨上戰馬,奮力向大明國寺追去。他剛到大明寺附近,突然一聲霹靂,天塌地陷,那座金碧輝煌的大明國寺,就這樣沉入地下。接著,從地下冒出一片水,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湖泊,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大明湖。
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前半部分應娓娓道來,語速比較緩慢;後半部分(「官認得知後」』以後)應有所變化,以產生感染力,打動遊客心弦。具體說來,「極為憤怒,他抄起大刀,跨上戰馬,奮力向大明國寺追去。他剛到大明寺附近,突然一聲霹靂,天塌地陷」語速應較快,「那座金碧輝煌的大明國寺,就這樣沉入地下。接著,從地下冒出一片水,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湖泊,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大明湖」語速應較慢,以增強故事真實性,滲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以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
在語速這個問題中,還要注意適當停頓。停頓是指語音的暫時中斷,能起到強調語義、加重感情的作用。某種具體場合的停頓,還可以起到特別的效果。有的語言專家甚至建議,停頓應佔到全部的35%至40%。
(2)語調:
任何一種語言都少不了用抑揚頓挫、起伏多變的聲調和語調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導游活動中,導游講解也象藤野先生講課那樣,講究語調的節奏,也就是抑揚頓挫。因為「人的各種感官都喜歡變化,同樣的,也都討厭千篇一律。耳朵聽到同一種連續的聲調會感到不舒服」。抑揚高低的語調變化往往使語言具有音樂般的節奏感,使遊客樂於傾聽。
語調共有三種,即:聲調、平調和降調。它們各有其用途。
例如,在講解趵突泉公園趵突泉景區三股水「突字少點」時:
請大家看一下那塊石碑上的「趵突泉」三個字━━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了,「突」字少了一點,這是為什麼呢?━━還是讓我來告訴大家吧。據說當年趵突泉水洶涌奔騰,把那兩點給頂走了---又有人說,那一點也向我們一樣,喜歡旅遊,所以它順著趵突泉水溜走了---它到哪裡去了呢?---這個等到下午我們游覽大明湖的時候再告訴大家。
這段話中,使用到了三種語調。「這是為什麼呢?」「它到哪裡去了呢?」用的是升調。「還是讓我來告訴大家吧」、「這個等到下午我們游覽大明湖的時候再告訴大家」使用的是降調。其他使用的是平調。
再比如,在講解大明湖公園鐵公祠鐵鉉的故事時:
燕王於公元1400年6月8日兵臨濟南,受到了鐵鉉和都督盛庸等地方官兵的堅決抵抗。當時鐵鉉曾設計假裝投降,在現在西門上設鐵閘,想誘使朱棣進城,然後趁機落閘軋死朱棣。但由於守城士兵一時失誤,計劃失敗,朱棣得以逃生。後來朱棣使用火炮轟城,城樓坍塌一角,危在旦夕,這是鐵鉉命令手下士兵在缺口前懸掛朱元璋的大畫像,燕兵不敢再用炮擊,鐵鉉利用這個時機迅速將城牆修復。後來,燕兵還在小清河修築高壩攔水灌濟南城,但經神靈保佑未能得逞。 燕王晝夜攻打了3個月之久,沒有結果,又聽說援兵到來,只得繞城而走。朱棣攻下南京後,推翻了建文政權,自己做了皇帝,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永樂皇帝。後來,朱棣北上,又進攻濟南,鐵鉉孤軍奮戰,終因寡不敵眾,濟南陷落,鐵鉉被俘,處以死罪。鐵鉉寧死不屈,大罵朱棣。朱棣下令割下他的耳朵和鼻子,讓他自己吃掉,問他味道怎麼樣,鐵鉉非常堅定地回答道:「忠臣的肉當然是香的了」。朱棣大怒,下令把他放在油鍋里炸。但是鐵鉉始終背對著朱棣、不肯正眼看他。朱棣極為憤怒,說:「你活著不肯服我,死後我一定讓你服我」,於是下令讓手下用大鐵鉤把他翻 過來,但是當時油花四濺,旁人無法靠近。朱棣沒有辦法,只好命人把他就地草草埋掉了。
在這段講解中,低潮部分音色應深沉些、平穩些;高潮部分,音色則應明亮些、圓潤些。
2、邏輯
著名語言大師老舍曾經說過,「只有邏輯性強而又簡練的語言才是真正的語言」。導游語言要想獲得最佳表達效果,除了它生動活潑的外在形式外,其內在邏輯性也是特別重要的。

(1)符合邏輯規律
導游語言要符合邏輯規律。這裡麵包含的內容很多,比如:概念要明確、判斷要恰當、推理要合理、要符合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等等。
在講解濟南野生動物世, 界揚子鱷時,有位導游說「揚子鱷是目前我國特有而唯一的鱷種」。這句話表達意思含混不清,不宜為遊客接受,不如改為:「揚子鱷是目前我國特有的鱷種,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發現過它的影子;同時揚子鱷也是目前我國唯一的鱷種,我國還沒有發現其他種類的鱷魚。」

(2)層次感
這方面應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導游講解的層次性問題。導游講解內容往往較為龐雜,如果沒有層次,就會亂作一團。我們要通過各種手段強化講解的層次感。
比如,對於大明湖「恆雨不漲,久旱不涸;蛇不見,蛙不鳴」的講解:
大明湖有兩點特異之處,《歷城縣志》記載「異在恆雨不漲,久旱不涸;蛇不見,蛙不鳴」。
先說「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原因共有三點。其一,大明湖底是不透水的火成岩;其二,珍珠泉、濯纓泉兩大泉群的泉水源源不斷的流注湖中,常年不竭;其三,北岸匯波樓下的北水門能夠較好地調節控制湖水水位,尤其是夏季暴雨季節,北水門能夠成功的將匯至湖裡的雨水排泄出去,消除了水患。正是基於以上三個原因,才使大明湖成為具有「霪雨不漲,久旱不涸」特點的寶湖。
再說「蛇不見,蛙不鳴」。這是大明湖獨有的現象,一到夏天,大雨過後,城外北園一帶,蛙聲一片,而城內湖中卻沒有一聲蛙鳴。
對於這一奇異現象,當時人們無法作出科學的解釋,於是就編造了一些傳說逸話,流傳至今。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過濟南,住在大明湖邊,在歷下亭休息時,蛇游動,蛙齊鳴,影響他休息,於是乾隆皇帝下令:「蛇回洞,蛙不準鳴」。從此,大明湖的蛇不見了,蛙不叫了。
其實,真正科學的解釋應該是大明湖裡的水是泉水,水溫較低,常年保持在18攝氏度左右,不適宜水蛇生長,青蛙不能發情,所以叫不出聲來。
這一部分採用先概括後分說的方法,利用「先說……」、「再說……」加以區分,總體看來層次比較清楚。對於第一殿「恆雨不漲,久旱不涸」,又從三個方面(其一、其二、其三)加以說明;對於「蛇不見,蛙不鳴」則從兩個角度(傳說故事和科學原因)進行解說,層次同樣十分清楚。
3、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對導遊人員來說至關重要。同一導游材料,不同導游去講解,收到的效果會有所差別,甚至有天壤之別,原因就在於表達能力有高有低。
對導游表達能力的要求,基本上有流暢、自然、條理三個方面。
(1)流暢
假如你跟團去游覽大明湖,在影壁前導游向你講解毛澤東主席詩詞碑刻:
前面這堵牆就是影壁了。有的團友可能要問,為什麼要剛進門的地方修建這座影壁呢?這是受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思想的影響。據說鬼走路的時候是直行的,不會走彎路,所以在這里建造了這座影壁,以阻止鬼魅的進入,保障大家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大家再看影壁上的草書。(2)自然
這里所說的自然是指由於語言運用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
如果講解過度使用書面語言,語速、語調配合不當,使用口頭禪,就會給人以矯揉造作、不大舒服的感覺。

如果音量過大或過小,音速過慢或過快,音調過高或過低,也會導致同樣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在講解中所要避免的。
(3)條理
先來看千佛山唐槐亭的講解:
大家來看,前面這座涼亭就是唐槐亭了。
匾上「唐槐亭」三個字是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馬背書法家」舒同 1981年來千佛山時題寫的。這里原址是秦瓊廟,廟里有唐王李世民和他的大將秦瓊的塑像。秦瓊,字叔寶,濟南歷城人,相傳他的故居在濟南四大泉群之一的五龍潭上,是山東的英雄好漢、李世民的左武衛大將軍。傳說秦瓊的塑像如果沒有唐王相伴,怎麼也塑不住。秦瓊一生忠於職守,死後也不忘自己的使命、不願占居主位。
唐槐亭是由這邊這棵唐槐而得名的。據說秦瓊曾在此拴過馬,所以又被稱為「秦瓊拴馬槐」。傳說,秦瓊非常孝順,每年都要來為老母進香。為了表達對母親的一片孝心,他從不騎馬上山,而將馬拴於此,由此徒步上山。現在樹干已經乾枯,但是又有一幼枝從老樹中生長起來,猶如老樹懷抱嬰兒,所以人們又稱它為「母抱子槐」。
條理清楚,也是表達能力強的一個方面。特別是對於內容豐富、復雜的景點,講解必須有條理。先講什麼、後講什麼、中間穿插什麼,都要事先組織好,否則會讓人不知所雲。
這段導游辭,根據唐槐亭的景物,分為「唐槐亭」 和「唐槐」兩部分進行講解。遊客首先看到的是亭子,所以先講唐槐亭,主要講「唐槐亭三字」和「秦瓊廟的傳說」兩點內容,順序是先實後虛。接著由唐槐亭得名自然過渡到唐槐上,主要講「秦瓊拴馬槐」和「母抱子槐」名字由來。按照這個順序組織這些內容進行介紹,條理分明,首尾連貫,表達清楚,能給人以明晰的印象。這樣既便於導游介紹,也便於遊客領會。
在表達能力方面,導游要克服一些不良的口語習慣。有的導游用語曖昧、含糊不清,有的解說反復羅嗦、拖泥帶水,有的講解堆積詞藻、艱澀難懂等等。這些不良習慣都會影響導游的表達能力,是應當想方設法克服的。
俗話說,「一年拳,兩年腿,三年才練一張嘴」,又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可見,表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練就的。只有堅持鍛煉,勤於學習,善於總結,日積月累,天長日久,才能有所提高。
1、語音方面
導游講解不僅要朗朗上口,而且要易於入耳。它必須具有口頭語言靈活的音步和輕快的節奏,音步要和諧通暢,節奏要整合勻稱,做到自然流暢、輕快和諧,給人一定美感。
2、詞語方面
在詞彙選用方面,應盡量使用大眾化詞語,包括淺顯易懂的常用的基本口語詞彙,以及人們喜聞樂見的成語、歇後語、諺語等等。這樣既有利於導游講解,又有利於遊客接受。
3、語法方面
在語法方面,句法格式的選用應該不拘一格,靈活多變,這樣講解才能通俗生動,輕松宜人,幽默風趣,易於接受。
4、修辭方面
一般來講,導游講解應大量使用短句和散句,適當運用整句和長句。

❹ 如何看待《敕勒歌》這首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有學者認為《敕勒歌》長短句的句式及韻律,還深深地影響了唐代以後的詩詞【1】。

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一直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著的一致好評。對它的學術研究,時至今日也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張廷銀. 北朝樂府《敕勒歌》研究綜述[J].煙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1):51-56.

❺ 山西民歌名字大全

傳統民歌:會哥哥、誇女婿、賣高低、開花調想情哥、有了心思慢慢來
雁北民歌:觀燈、苦相思、三十三顆莜麥
襄汾民歌:買菜、夢夢
河曲民歌:拜大年、掛紅燈、五哥放羊、菜園小曲、三天路程兩天到
晉中民歌:看秧歌、綉花燈、采棉花、送櫻桃
交城民歌:交城山
忻州民歌:打酸棗
神池民歌:割莜麥
左權民歌:摘花椒
寧武民歌:東山上點燈西山上明

改編民歌:剪窗花
河曲民歌:牧歌、走西口、想親親、送情郎、推船號子、黃河水長流
聽見哥哥一聲唱、難活不過人想人、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
晉北民歌:綉荷包、牧羊山歌
左權民歌:楊柳青、桃花紅 杏花白、親圪蛋下河洗衣裳
晉中民歌:死活也要跟著你

新民歌:人說山西好風光、汾河流水嘩啦啦、幸福不會從天降
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
新民歌:姐姐妹妹兩朵花、河邊修起高灌站、山西地名歌

華藝版山西民歌
山西民歌:櫻桃好吃樹難栽
晉南民歌:走絳州
左權民歌:一鋪灘灘楊柳樹(土地還家)、開花調
河曲民歌:掙不下銀錢過不了年、打金錢、送情郎
太原民歌:五頭趕車、姐妹倆
平遙民歌:誇土產
保德民歌:那是個誰
沁源民歌:梳妝台
定襄民歌:大紅公雞毛毛腿

❻ 民歌屬於參考文獻中的

是吧,揭露披露社會暴行,邪惡

❼ 論文的文獻綜述要注意什麼呢

⒈ 搜集文獻應盡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的綜述。

⒉ 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⒊ 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由於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引用文獻不過多。文獻綜述的作者引用間接文獻的現象時有所見。如果綜述作者從他人引用的參考文獻轉引過來,這些文獻在他人引用時是否恰當,有無謬誤,綜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間接轉引文獻。

⒋ 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並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5.綜述篇幅不可太長。雜志編輯部對綜述的字數一般都有一定數量的約定。作者在初寫綜述時,往往不注意這點,造成虛話、空話較多,重點不突出。綜述一般不宜超過4000字。 綜述並不是簡單的文獻羅列,綜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綜合和歸納。有的綜述只是將文獻羅列,看上去像流水帳,沒有作者自己的綜合與分析,使人看後感到重復、費解,材料與評述協調。

❽ 詩歌的名詞解釋(參考文獻唐詩宋詞)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絕對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