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力學性能試驗的目錄
第一章 金屬材料基礎知識
第一節 金屬學與熱處理基礎知識
一、金屬與合金的晶體結構與結晶
二、金屬熱處理簡介
第二節 結構材料對力學性能的要求
一、強度
二、塑性
三、硬度
四、韌性
五、成形性
第三節 金屬材料的分類
一、黑色金屬材料的分類
二、有色金屬材料的分類
第四節 常用金屬材料牌號的表示方法
一、鋼鐵產品牌號表示方法
二、鑄鋼牌號表示方法
三、鑄鐵牌號表示方法
四、鑄造有色金屬及其合金牌號表示方法
五、變形鋁及鋁合金牌號表示方法
思考題
第二章 力學性能試驗取樣基本知識
第一節 試樣類型及取樣原則
一、力學性能試驗的試樣類型
二、取樣原則
三、樣坯切取
四、試料狀態
第二節 金屬材料試樣軸線
一、無缺口試樣的標識
二、缺口(或預裂紋)試樣的標識
第三節 鋼材的取樣位置
一、型鋼
二、條鋼
三、鋼板
四、鋼管
第四節 焊接接頭的取樣
一、焊接試板的制備
二、樣坯的切取
思考題
第三章 金屬材料的拉伸試驗
第一節 拉伸過程中的物理現象及有關術語
一、應力及應變
二、拉伸時的物理現象
三、術語
第二節 金屬拉伸試樣
一、拉伸試樣的分類
二、試樣的形狀及尺寸
三、加工要求
第三節 試驗設備
一、拉力試驗機
二、引伸計
三、高低溫試驗輔助裝置
第四節 強度和塑性指標的測定
一、准備工作
第四章 金屬硬度試驗
第五章 其他靜載下金屬力學性能試驗
第六章 金屬沖擊試驗
第七章 金屬工藝性能試驗
第八章 金屬疲勞試驗
第九章 金屬斷裂韌度試驗
第十章 金屬高溫力學性能試驗
第十一章 緊固件力學性能試驗
第十二章 力學性能試驗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
附錄 常用國內外力學及工藝性能試驗標准目標
參考文獻
更多
⑵ 手機測試的參考文獻
1.《軟體測試技術大全》作者: 陳能技 出 版 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2; 《軟體性能測試與回LoadRunner實戰》 作答者: 於涌 出 版 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3. 《手機游戲開發全書》作者: 李曉潔,王曉龍,馬瑞出 版 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1、意抄義(可包括社會意義、經濟意義、政治意義等);
2、國內外研究現狀;
3、主要研究內容;(可以寫的簡單點)
4、參考文獻;
開題報告相當於就是可行性報告,可以帶著為什麼要研究這個方面和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應有的價值來寫,當年我的畢業論文就是按照這樣的思路來寫的。總之,多看論文,多看資料,看得多了就一定有思路了,到時你會覺得可寫的東西太多了。畢業論文的寫作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好好把握。
⑷ 論文一定要寫參考文獻嗎
是地!!抄!!!!看你的指導老師要求了,但是我們當年的老師要求是這樣的!所謂參考文獻你一般是指你引用的原話,像你上邊說的詩詞,對於你這篇論文重要嗎?要是光引用裡面的幾句話,我想大可不必寫了,再說了,像這些詩詞沒有出版社沒有第幾版,除非是他們的評論可能會有,要非要說出參考文獻,就光寫個作者,和這首詩所在的詩集就基本可以了!
⑸ 網路性能測試與分析的圖書目錄
上篇 網路測試理論
第1章 概述
1.1 Internet背後的故事
1.2 網路測試及其必要性
1.2.1 網路測試的基本概念
1.2.2 網路測試的時間
1.3 網路測試方法學概述
1.3.1 網路測試方法的含義
1.3.2 網路測試相關的RFC文檔
1.3.3 網路測試的分類
1.3.4 性能測試的一般規則
1.3.5 系統的網路測試方法
1.4 網路測試的發展
1.4.1 網路測試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1.4.2 主流網路性能測試儀表介紹
本章習題
第2章 第二層乙太網測試
2.1 OSI第二層測試的必要性
2.1.1 0SI第二層功能概述
2.1.2 第二層測試的必要性
2.2 乙太網技術概述
2.2.1 乙太網技術家族
2.2.2 共享乙太網與交換乙太網
2.2.3 乙太網幀結構
2.2.4 乙太網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2.2.5 交換機的體系結構
2.2.6 交換機的轉發模式
2.3 決定交換乙太網性能的主要技術指標
2.3.1 數據傳輸層面相關的指標
2.3.2 傳輸控制層面相關的指標
2.4 第二層乙太網測試相關的RFC文檔
2.4.1 RFC 2285
2.4.2 RFC 2889概述
2.5 第二層乙太網測試的基本方法
2.5.1 測試設置中的地址學習
2.5.2 測試幀的長度與格式
2.5.3 關於負載、吞吐量、丟幀率和轉發速率的深入理解
2.5.4 吞吐量、丟幀率和轉發速率的測試方法
2.5.5 前壓和最大轉發速率的測試方法
2.5.6 擁塞控制功能的測試方法
2.5.7 地址處理功能的測試方法
2.5.8 錯誤幀過濾功能的測試方法
2.5.9 廣播幀轉發性能的測試方法
本章習題
第3章 第三層網路測試
3.1 OSI第三層測試的必要性
3.1.1 OSI第三層功能概述
3.1.2 第三層測試的必要性
3.2 第三層網路技術概述
3.2.1 IP協議
3.2.2 路由器的組成
3.2.3 路由器的體系結構
3.2.4 路由器工作原理
3.2.5 路由器的類型
3.3 決定第三層網路性能的主要指標
3.3.1 數據轉發層面相關的指標
3.3.2 控制層面相關的指標
3.4 第三層網路性能測試相關的RFC文檔
3.5 第三層網路性能測試的基本方法
3.5.1 測試設置中的地址學習
3.5.2 吞吐量的測試方法
3.5.3 丟包率的測試方法
3.5.4 延遲的測試方法
3.5.5 背對背的測試方法
3.5.6 系統恢復的測試方法
3.5.7 系統重啟的測試方法
本章習題
第4章 IP路由測試
4.1 IP路由測試的必要性
4.1.1 路由與路由協議概述
4.1.2 IP路由測試的必要性
4.2 路由測試的基本概念
4.2.1 路由器的控制層面和數據轉發層面
4.2.2 路由器控制層面的主要指標
4.2.3 路由測試的基本方式
4.3 第三層路由測試相關的RFC文檔與測試術語
4.4 OSPF協議
4.4.1 OSPF協議概述
4.4.2 OSPF的基本組成
4.4.3 OSPF路由器的類型
4.4.4 OSPF鏈路的類型
4.4.5 OSPF分組類型
4.4.6 OSPF分組
4.4.7 Hello協議
4.4.8 LSA
4.4.9 OSPF協議的工作過程
4.5 第三層路由測試的基本方法
4.5.1.OSPF路由協議的相關測試方法
4.5.2 路由容量的測試
4.5.3 路由振盪測試方法
4.5.4 路由收斂測試方法
本章習題
第5章 第4~7層網路性能測試
5.1 第4~7層網路測試的必要性
5.1.1 問題引入
5.1 2第4~7層網路測試的重要性
5.2 第4~7層主要網路技術概述
5.2.1 TCP/IP傳輸層概述
5.2.2 應用層概述
5.3 第4~7層網路性能的主要指標
5.4 第4~7層網路測試的相關RFC文檔
5.4.1 RFC 2647概述
5.4.2 RFC 3511概述
5.5 第4~7層網路測試的方法學
5.5.1 並發TCF 連接容量測試方法
5.5.2 最大TCF 連接建立速率測試方法
5.5.3 最大TCP接拆除速率測試方法
5.5.4 HTTP傳輸速率測試方法
5.5.5 最大HTTP事務處理速率測試方法
本章習題
第6章 網路安全性能測試
6.1 網路安全測試的必要性
6.1.1 網路安全的重要性
6.1.2 網路安全是第4~7層測試的關注點
6.2 網路安全概述
6.2.1 網路安全的基本概念
6.2.2 常見的網路安全問題
6.2.3 常見的網路安全技術
6.2.4 常見的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
6.3 網路安全性能的主要技術指標
6.4 網路安全性能測試的基本方法
6.4.1 基礎環境測試
6.4.2 防火牆壓力測試
6.4.3 防火牆負載性能測試
本章習題
第7章 網路服務質量測試
7.1 QoS測試的必要性
7.1.1 QoS的應用需求
7.1.2 QoS測試的必要性
7.2 QoS概述
7.2.1 QoS的基本概念
7.2.2 端到端QoS保證
7.3 QoS模型
7.3.1 綜合服務模型
7.3.2 區分服務模型
7.4 QoS中的隊列調度與管理技術
7.4.1 隊列調度與管理概述
7.4.2 常見的隊列調度技術
7.4.3 主動隊列管理技術
7.5 網路服務質量測試方法學
7.5.1 QoS性能指標
7.5.2 測試方法和內容
7.5.3 QoS性能評價的新發展
本章習題
下篇 網路測試實踐
第8章 網路測試實驗
8.1 w校園網案例描述
8.1.1 W校園網組網說明
8.1.2 w校園網性能分析初步
8.2 實驗1 測試儀表基本配置及使用
8.2.1 實驗目的與建議學時
8.2.2 實驗環境與拓撲
8.2.3 實驗內容及其規劃
8.2.4 實驗步驟
8.2.5 實驗分析與思考
8.3 實驗2 RFC2 889乙太網轉發性能測試
8.3.1 實驗目的與建議學時
8.3.2 實驗環境與拓撲
8.3.3 實驗內容及其規劃
8.3.4 實驗步驟
8.3.5 實驗分析與思考
8.4 實驗3 RFC 2889乙太網地址處理性能測試
8.4.1 實驗目的與建議學時
8.4.2 實驗環境與拓撲
8.4.3 實驗內容及其規劃
8.4.4 實驗步驟
8.4.5 實驗思考
8.5 實驗4 RFC 2889乙太網廣播轉發性能測試
8.5.1 實驗目的與建議學時
8.5.2 實驗環境與拓撲
8.5.3 實驗規劃
8.5.4 實驗步驟
8.5.5 實驗思考
8.6 實驗5 RFC 2544IP吞吐量測試
8.6.1 實驗目的
8.6.2 實驗環境和拓撲
8.6.3 實驗內容及其規劃
8.6.4 實驗步驟
8.6.5 實驗分析與思考
8.7 實驗6RFC2544IP丟包率測試
8.7.1 實驗目的與建議學時
8.7.2 實驗環境和拓撲
8.7.3 實驗內容及其規劃
8.7.4 實驗步驟
8.7.5 實驗分析與思考
8.8 實驗7RFC2544IP轉發延遲測試
8.8.1 實驗目的與建議學時
8.8.2 實驗環境和拓撲
8.8.3 實驗內容及其規劃
8.8.4 實驗步驟
8.8.5 實驗分析與思考
8.9 實驗8模擬0SPF
8.9.1 實驗目的與建議學時
8.9.2 實驗環境與拓撲
8.9.3 實驗內容及其規劃
8.9.4 實驗步驟
8.9.5 實驗分析與思考
8.10 實驗90SPF路由表容量測試
8.10.1 實驗目的與建議學時
8.10.2 實驗環境與拓撲
8.10.3 實驗內容及其規劃
8.10.4 實驗步驟
8.10.5 實驗分析與思考
8.11 實驗100SPF路由振盪測試
8.11.1 實驗目的與建議學時
8.11.2 實驗環境與拓撲
8..11.3 實驗內容及其規劃
8.11.4 實驗步驟
8.11.5 實驗分析與思考
8.12 實驗11第4~7層網路性能測試實驗
8.12.1 實驗目的與建議學時
8.12.2 實驗環境和實驗拓撲
8.12.3 實驗內容及其規劃
8.12.4 實驗步驟
8.12.5 實驗分析與思考
8.13 實驗12拒絕服務攻擊模擬實驗
8.13.1 實驗目的與建議學時
8.13.2 實驗環境和拓撲
8.13.3 實驗內容及其規劃
8.13.4 實驗步驟
8.13.5 實驗分析與思考
8.14 實驗13基於DSCP的第三層區分服務測試
8.14.1 實驗目的與建議學時
8.14.2 實驗環境與拓撲
8.14.3 實驗內容及規劃
8.14.4 實驗步驟
8.14.5 實驗分析與思考
8.15 實驗14基於TCP多種應用協議的QoS測試
8.15.1 實驗目的與建議學時
8.15.2 實驗環境與拓撲
8.15.3 實驗內容及規劃
8.15.4 實驗步驟
8.15.5 實驗分析與思考
附錄 Spirent Test Center測試系統簡介
參考文獻
……
⑹ 軟體性能測試與LoadRunner實戰的目錄
第1部分基礎篇
第1章基本概念
1.1性能測試的基本概念
1.1.1性能測試的概念及其分lie
1.1.2典型的性能測試場景
1.1.3性能測試工具的引入
1.2LoadRunner及樣常式序安裝
1.2.1Windows版本的安裝
1.2.2許可協議的應用
1.2.3LoadRunner工具樣常式序的安裝
1.2.4其他樣常式序的安裝
1.3運行機制和主要組成部分
1.4LoadRunner相關概念解析
1.4.1集合點
1.4.2事務
1.4.3檢查點
1.4.4思考時間
第2章LoadRunner基本使用
2.1協議的選擇
2.1.1Vuser類型
2.1.2協議選擇
2.2腳本的創建過程
2.2.1協議理解的誤區
2.2.2B/S架構應用程序腳本的實例應用
2.2.3C/S架構應用程序腳本的實例應用
2.3腳本的參數化
2.3.1參數化的方法及其技巧
2.3.2數據分配方法
2.3.3數據更新方式
2.3.4實例講解數據分配和數據更新方式的應用
2.3.5詳解表數據參數類型
2.3.6內部數據參數類型
2.4負載設置與執行過程
2.4.1負載運行機制介紹
2.4.2場景設置描述
2.4.3負載選項設置詳解
2.5執行結果分析過程
2.5.1合並圖的應用
2.5.2關聯圖的應用
2.5.3分析相關選項設置
2.6實例講解腳本的錄制、場景設計、結果分析過程
2.6.1LoadRunner測試過程模型
2.6.2實例講解Web應用程序的應用
2.6.3腳本處理部分
2.6.4負載處理部分
2.6.5結果分析部分
2.6.6系統性能改進意見
2.7調試技術
2.7.1斷點設置
2.7.2單步跟蹤
2.7.3日誌輸出
第3章LoadRunner操作技巧
3.1關聯的應用
3.1.1什麼是關聯
3.1.2如何做關聯
3.1.3關聯函數詳解
3.1.4實例講解簡單關聯的應用
3.1.5實例講解較復雜關聯的應用
3.2動態鏈接庫函數的調用
3.3特殊函數應用注意事項
3.4自定義函數應用
3.4.1自定義函數僅應用於本腳本的實例
3.4.2自定義函數的復用實例
3.5IP欺騙及其多機聯合測試的應用
3.5.1詳解IPWizard配置與應用
3.5.2多機聯合測試和IP欺騙注意事項
第2部分實戰篇
第4章不同協議應用實例講解
4.1一種特殊的資料庫性能測試方法
4.1.1資料庫集群項目背景介紹
4.1.2批處理方式解決方案
4.2手工編寫FTP腳本
4.2.1手工編寫腳本的策略
4.2.2實例講解手工編寫FTP腳本
4.2.3腳本編寫注意事項
4.3Foxmail郵件的發送腳本
4.4詳解.NET2003插件在開發環境中的應用
第5章LoadRunner工具疑難問題解決方案
……
第3部分提高篇
第6章其他測試必備知識
第7章性能測試策略
第8章系統性能測試綜合案例
第9章測試面試試題精解
附錄A測試計劃樣例模板
附錄B測試設計說明模板
附錄C測試用例模板
附錄D測試項傳遞報告
附錄E測試日誌樣例模板
附錄F測試事件報告模板
附錄G測試總結樣例模板
附錄HLoadRunner常用函數
參考文獻
……
⑺ 參考文獻
[1]Fairhurst C.On the validity of the「Brazilian」test for brittle material.Inter.J.Rock Mech.Min.Sci.,1964,1(4):535~546
[2]山口梅太郎.花こぅ岩の強度試驗にぉける試驗片の數につぃて.材料,1966,16(160):520~528
[3]Bieniawski Z T,Hawkes I.Suggeste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ensile strength of rock materials.Inter.J.Rock Mech.Min.Sci.,1978,15(1):99~103
[4]Shetty D K.Mixed-mode fracture in biaxial stress state:Application of the diametric compression(Brazilian Disk)test.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1987,26(6):825~840
[5]Newman D A,Bennett D G.Effect of specimen size and stress rate for the Brazilian test:A statistical analysis.Rock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1990,23(2):123~134
[6]何滿潮,胡江春,熊偉等.岩石抗拉強度特性的劈裂試驗分析.礦業研究與開發,2005,25(2):12~16
[7]張少華,繆協興,趙海運.試驗方法對岩石抗拉強度測定的影響.中國礦業大學學報,1999,(5):243~247
[8]陳衛忠,羅超文.萬家寨引黃工程總干一、二級泵站水力劈裂試驗.岩土力學,2001,22(1):26~28
[9]王華寧,呂愛鍾.立方體劈裂抗拉強度的復變函數解.2001,23(1):27~30
[10]朱萬成,馮丹,周錦添等.圓環試樣用於岩石間接拉伸強度測試的數值試驗.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5(9):899~902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工程岩體試驗方法標准.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20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利水電工程岩石試驗規程.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32~33
[13]黃世衡譯(山口梅太郎,西松裕一著).岩石力學基礎.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2.128~130
[14]Hudson J A,Brown E T,Rummel F.The controlled failure of rock discs and rings loaded in diametral compression.Inter.J.Rock Mech.Min.Sci.1972,9(2):241~248
[15]Butenuth C,de Freitas M H,Al-Samahiji D,et al.Technical Note.Observations on the measurement of tensile strength using the hoop test.Inter.J.Rock.Mech.Sci.,1993,30(2):157~162
[16]Sundaram P N,Corrales J M.Brazilian tensile strength of rocks with different elastic properties in tension and compression.Inter.J.Rock Mech.Min.Sci.1980,17:131~133
[17]Wang Q Z,Xing L.Determination of fracture toughnessKICby using the flattened Brazilian disk specimen for rocks.Eng.Fract.Mech.,1999,64(2):193~201
[18]王啟智,賈學明.平台巴西圓盤試樣確定脆性岩石的彈性模量、拉伸強度和斷裂韌度——第一部分:解析和數值結果.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21(9):1285~1289
[19]徐芝綸.彈性力學(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83~285
[20]Cauwelleart F V,Eckmann B.Indirect tensile test applied to anisotropic materials.Mater.Struct.,1994,27(1):54~60
[21]尤明慶,蘇承東.平台圓盤劈裂的理論和試驗.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1):170~174
[22]王啟智,戴峰,賈學明.對「平台圓盤劈裂的理論和試驗」一文的回復.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1):175~178
[23]王啟智,吳禮舟.用平台巴西圓盤試樣確定脆性岩石的彈性模量、拉伸強度和斷裂韌度——第二部分:試驗結果.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2):199~204
[24]尤明慶,蘇承東.平台巴西圓盤劈裂和岩石抗拉強度的試驗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18):3106~3112
[25]尤明慶.岩樣單軸壓縮的失穩破壞和試驗機載入性能.岩土力學,1998,19(3):43~49
[26]Chau K T,Wei X X.A three-dimensional analytic solution for the brazilian test.In:Frontiers of Rock Mechan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2001 ISRM and 2nd ARMS).Netherlands:A A Balkema,2001.141~144
[27]喻勇.質疑岩石巴西圓盤拉伸強度試驗.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7):1150~1157
[28]喻勇,陳平.岩石巴西圓盤試驗中的空間拉應力分布.岩土力學,2005,26(12):1913~1916
[29]Thuro K,Plinninger R J,Zäh S,et al.Scale effects in rock properties(Part1).In:Särkkä & Eloranta(eds.).Rock Mechanics-a challenge for society.Swets& Zeitlinger Lisse,2001.169~174
[30]Yu X,Da Gama C D,Na Y,et al.Deformation behaviour of rocks under compression and direct tension.Journal of The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2005,105(1):55~62
[31]金豐年,錢七虎.岩石的單軸拉伸及其本構模型.岩土工程學報,1998,20(6):5~8
[32]齊慶新,毛德兵,范紹剛.直接單軸拉伸條件下煤的彈脆塑性分析.見: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七次學術大會論文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81~185
[33]陶紀南.岩石軸向拉伸與劈裂法試驗結果的比較分析.金屬礦山,1995,(3):28~31
[34]余賢斌,謝強,李心一,等.岩石直接拉伸與壓縮變形的循環載入實驗與雙模量本構模型.岩土工程學報,2005,27(9):988~993
[35]平松良雄,西原正夫,岡行俊.岩石の引張試驗に關する檢討.日本礦業會志,1954,70(793):285~289
[36]Coviello A,Lagioia R,Nova R.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soft rocks.Rock Mechanics and RockEngineering.2005,38(4):251~275.DOI 10.1007/s00603-005-0054-7
[37]Jaeger J C.Failure of rocks under tensile conditions.Inter.J.Rock Mech.Min.Sci.,1967,4(2):219~227
[38]Jaeger J C,Hoskins E R.Rock failure under the confined Brazilian test.J.Geophys.Res.1966,71:2651~2659
[39]Hardy H R,Jayaraman N I.An investigation of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rock.Proc.2ndCongr.Int.Soc.Rock Mech.,1970,3:85~92
[40]ISRM Commission on Testing Methods.Suggest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ensile strength of rock materials.Inter.J.Rock Mech.Min.Sci.Geomech.Abstr.,1978,15(3):99~103
[41]Okubo F,Fukui K.Complete stress-strain curves for various rock types in uniaxial tension.Inter.J.Rock Mech.Min.Sci.Geomech.Abstr.1996,33(6):549~556
[42]尤明慶.岩石的強度准則及中間主應力的影響.焦作工學院學報,2001,20(6):474~478
[43]周維垣.高等岩石力學.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20~26
[44]尤明慶.岩石試樣的楊氏模量與圍壓的關系.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22(1):53~60
[45]Brace W F.Brittle fracture of rocks.In:State of Stress in the Earth』s Crust.Judd W R(Ed.),New York,Elsevier,111~117
[46]Hudson J A,Harrison J P.Engineering Rock Mechanics:An introction to the principles.New York:Elsevier Science Inc,1997.99
[47]Cristescu N D,Hunsche U.Time effect in rock mechanic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98.27~30
[48]Ramsey J M,Chester M F.Hybrid fracture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extension fracture to shear fracture.Nature,2004,428,63~66.doi:10.1038/nature02333
[49]尤明慶,周少統,蘇承東.岩石試樣在圍壓下直接拉伸試驗.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06,25(4):255~261
[50]Jaeger J C,Hoskins E R.Stresses and failure in rings of rock loaded in diametral tension or compression.Br.J.Appl.Phys.,1966,17:685~692
[51]尤明慶,鄒友峰.岩石材料的非均質性和岩樣強度的尺寸效應.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0,19(3):39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