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7.
[2]樊傑.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8(2): 193~206.
[3]劉衛東,金鳳君,劉彥隨,等.2011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307.
[4]孫曉宇,蘇奮振,呂婷婷,等.黃河三角洲濕地資源時空變化分析.資源科學.2011,33(12): 2277~2284.
[5]路曉,吳莉,應蘭蘭,等.北部灣經濟區土地利用變化及其驅動力研究.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1,(5):23~26.
[6]劉巧玲,王奇,李鵬.我國污染密集型產業及其區域分布變化趨勢.生態經濟.2012,(1): 107~112.
[7]何龍斌.國內污染密集型產業區際轉移路徑及引申.經濟學家.2013,(6): 78~86.
[8]陳夢熊.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與成就.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1~655.
[9]李紹武,周國雲.中國城市地面沉降研究概況及存在問題.中國地質.1988,(10): 27~29.
[10]陳夢熊,曾祥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歷程與主要成就.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89,(6): 1~5.
[11]地礦部地質環境管理司.我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的回顧和發展前景.中國地質.1989,(10):1~5.
[12]朱耀琪.中國沿海開放城市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見:陳元普主編,中國地質礦產年鑒(1986),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15~19.
[13]孫培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的成就與發展.中國地質.1992,(8): 9~12.
[14]段永侯.我國地面沉降研究現狀與21世紀可持續發展.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8,9(2): 1~5.
[15]程光華,翟剛毅,庄育勛,等.城市地質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256.
[16]哈承佑.環境地質學進展與展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99,(5): 24~29.
[17]壽嘉華.調整思路,明確目標,認真做好地質調查工作的部署與實施.國土資源通訊.2002,(10): 31~39.
[18]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成果總結報告(1999—2010年).北京:地質出版社.2012,1~220.
⑵ 求區域經濟發展的參考文獻
[1] 舒沁沁. 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再思考[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11) . [2] 楊金鳳. 關於加速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 中國建設教育, 2006,(05) . [3] 周園. 以循環經濟助推區域經濟發展[J]. 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 2009,(11) . [4]我國區域經濟未來發展趨勢[J]. 現代焊接, 2009,(09) . [5] 劉運動,宋守君. 從區域經濟發展背景下談城市競爭力[J]. 中國建設教育, 2007,(03) . [6] 肖光榮. 論區域經濟發展觀的新發展[J]. 湖南商學院學報, 2009,(05) . [7] 王翔. 城鎮化發展問題與制度體系創新研究[J].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04) . [8] 朱允衛,阮建青. 非農經濟、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J]. 國際學術動態, 2006,(01) . [9] 沈鋒. 區域經濟合作與西部經濟發展研究[J]. 現代營銷(學苑版), 2009,(11) . [10] 汪劍平,程啟智. 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趨同和趨異及其制約因素[J]. 求索, 2009,(10) .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55 條 [1] 嚴漢平. 西部經濟發展中制度因素分析與制度創新主體角色定位及轉換[D]. 西北大學, 2004 . [2] 李文星. 地方政府間跨區域經濟合作研究[D]. 四川大學, 2004 . [3] 馬克繼. 雲南回族農商文化傳統與經濟變遷[D]. 中央民族大學, 2005 . [4] 沈月琴. 天保地區森林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機理和模式研究[D]. 北京林業大學, 2005 . [5] 梁志傑. 聯合補充庫存問題的模型及演算法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學, 2005 . [6] 黃文芳. 大城市郊區農村的價值研究[D]. 復旦大學, 2005 . [7] 楊筠. 生態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D]. 四川大學, 2005 . [8] 呂勇斌. 中小企業發展的區域差異性研究[D]. 華中農業大學, 2005 . [9] 劉拓. 中國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 北京林業大學, 2005 . [10] 陳文福. 西南喀斯特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D]. 四川大學, 2005 . >>更多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254 條 [1] 仲雷. GIS支持下的安徽省區域發展均衡性分析[D]. 安徽師范大學, 2004 . [2] 趙全超. 我國三大經濟圈城市群能級分布研究[D]. 天津大學, 2004 . [3] 介小兵. 隴南山區經濟發展及其產業、空間結構優化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04 . [4] 李燕. 東西部區域經濟合作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04 . [5] 林琳. 區域人口發展決策支持系統的分析與設計[D]. 大連理工大學, 2004 . [6] 李瑋娜. 山東省旅遊資源非優區及開發研究[D]. 青島大學, 2004 . [7] 李曉萍. 基於區間判斷的AHP理論與應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學, 2004 . [8] 閆衛陽. 城市體系空間布局的模型化與智能化方法研究[D]. 武漢大學, 2004 . [9] 楊忠臣. 區域空間布局的理論與方法——以江蘇省高淳縣為例[D]. 南京師范大學, 2004 . [10] 胡麗. 三峽庫區小城鎮資源集聚與配置途徑研究[D]. 重慶大學, 2004 . >>更多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10 條 [1] 林奇勝. 城市用地擴張控制的思考[A]. 節能環保 和諧發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二)[C], 2007 . [2] 馬麗卿. 浙江海洋旅遊產業區位分析及空間重構[A]. 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 2007 . [3] 陳德廣,喬衛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省際區域經濟分異研究[A]. 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新時期河南土地供需態勢與城鄉統籌發展」論壇文集[C], 2008 . [4] 薛領. 海淀區主導產業選擇與空間布局研究[A]. 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暨「全球化與中國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 2008 . [5] 肖春梅. 論烏魯木齊城市功能定位及其實現途徑[A]. 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暨「全球化與中國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 2008 . [6] 劉鎮. 金融危機的反思與區域經濟研究對象的再認識[A]. 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 2009 . [7] 闞興龍. 基於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地區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東莞市為例[A]. 2007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學術年會論文集(3)[C], 2007 . [8] 閆衛陽. 第四章 城市體系分析與布局的理論模型[A]. 中原城市群科學發展研究[C], 2008 . [9] 侯希望,舒華英,方旭. 遺傳演算法在城市空間結構分析中的應用研究[A]. 第十一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 2009 . [10] 黃家驊. 論非均質空間的經濟分析[A].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集萃——紀念新中國建國60周年(2009)[C], 2009 .
麻煩採納,謝謝!
⑶ 英國經濟學參考文獻去哪裡找 參考文獻怎麼寫
2008年的春天,世界經濟形勢沒有像人們期望的那樣呈現融融暖意,相反,次貸危機愁雲仍未消散,美國經濟仍在低谷徘徊,並將拖累歐洲和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基礎原材料,尤其是石油和農產品價格飆升不止,全球范圍通脹壓力顯著上升。糧食問題和通貨膨脹已對不少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構成不容忽視的威脅。從目前形勢看,世界經濟還需走過相當一段崎嶇不平的道路。次貸危機:已接近尾聲?次貸危機自從去年夏天大規模爆發以來,國際金融市場的信貸危機一直在擴散之中,其負面影響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由於美聯儲大手筆提供流動性,不斷為金融機構慷慨輸血,美國的一些大金融機構的危急形勢已有所緩解。近期的美國股市開始走穩向上,金融市場開始顯現些許活力。美國金融界的一些重量級人物表示,最糟糕的階段可能就要過去。甚至有市場分析人士樂觀地預計,次貸危機很快就要結束,美國經濟在下半年將重拾升勢,美元也將重新走強。不過,不容樂觀的是,目前信貸市場的緊張局勢並沒有明顯緩解,美國中小金融機構的問題在未來幾個季度將要集中暴露。尤其是住房市場作為麻煩的源頭,還遠沒有見底的跡象。最新數據顯示,美國3月份單戶型住宅銷量下降8.5%,創1991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經濟仍處於衰退的邊緣,一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僅為0.6%(按年率),房價仍持續下跌,這些都可能使其他信用產品出現問題,甚至使大量優質按揭進入負資產狀態,從而對金融市場形成更猛烈的沖擊。此外,在歐洲,由於經濟周期落後於美國的原因,次貸危機的影響現在可能才剛剛展現。有專家預計,在可預見的幾個月里,次貸危機對歐洲的沖擊可能比美國還要嚴重。美國房地產的寒流已明顯波及歐洲市場,英國、愛爾蘭、西班牙等國的房地產市場在多年飆漲之後正開始下挫。歐洲經濟已顯現疲態,歐盟委員會進行的一項月度調查顯示,歐元區4月份經濟景氣指數出人意料地大幅下挫,創2005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數據顯示,德國、法國的商業景氣指數4月份也創下200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美歐國家消費需求的下降,將影響日本和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尤其是美國超量提供流動性,美元不斷貶值,推動基礎商品價格上漲,新興國家通脹壓力陡然上升,經濟穩定增長明顯受到威脅。因此,可以說,在作為次貸危機風暴中心的美國金融市場,一些大金融機構或許可以長舒一口氣,但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影響仍在發展之中,而且肯定要持續相當一段時期,只是影響有多嚴重還有待觀察。油價和糧價:還要狂飆多久?伴隨著次貸危機的發展,原油價格和糧食價格的持續攀升一再挑戰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糧食價格的上漲已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社會動盪,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有關油價和糧價持續上升的原因,解釋各種各樣,且爭議一直不斷。關於油價上升的原因,西方比較流行的解釋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經濟增長強勁,對原油的需求增加;由於地緣政治、氣候異常、採油成本上升以及產油國增產不積極等因素,原油生產能力難以增加;此外,美元貶值、原油市場的投機活動也對油價上升有推動作用。而事實上,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原油的比例僅在1/5左右,且原油的對外依存度並不高,倒是各金融機構近年來紛紛進軍商品交易業務使得石油市場變得更加深不可測。有分析人士指出,油價上漲,的確有供需面的因素,但其他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背景下,許多投資者將資金轉投石油等大宗商品,推動價格上升,進而又進一步鼓勵了投機行為。近年全球糧食產量一直溫和增長,並未出現嚴重的歉收,2007年達到創紀錄的21.3億噸。糧價上漲的原因有很多,如氣候變化引起某些地區出現減產,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的政策加劇了國際市場的供需矛盾,使糧價波動加大。甚至有人說糧價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提高,對肉類食品需求增加,需要消耗的糧食生產飼料。但原油價格上漲其實是更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油價上漲使化肥和柴油等價格上漲,提高了產糧成本;另一方面,油價上漲刺激了生物燃料的需求,要消耗玉米。有資料顯示,本世紀以來,美國玉米工業消費逐年猛增,截至2007-2008年度,玉米工業消費的增量已達2469萬噸水平,相當於整個東南亞玉米飼料消費總量(1540萬噸)的1.60倍、歐盟27國整個飼料消費量(4819萬噸)的51.33%。可以說,飼料消費的增減對玉米價格的影響可忽略不計。另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各類投機行為無疑也是推動糧價上漲的生力軍。必須看到的是,最近數十年來,美國和歐洲政府對農產品實行的大額補貼,已讓許多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投資無利可圖,世界糧倉已從北非、東南亞等地轉移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糧價的上升,對發展中國家構成了實質性的沖擊。尤其是國際油價和糧價定價權主要在美國,而高油價和高糧價對美國的沖擊相對要小得多,只要美國的通脹壓力還可以忍受,資金鏈不出問題,就不能指望美國會積極採取行動遏制油價和糧價的上漲,投機資金製造價格泡沫的黑手就不會停歇。中國經濟:逆風起飛才有新輝煌美國為拯救次貸危機中的金融機構而採取的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美元泛濫和美元貶值,石油、農產品和貴金屬價格在全球性的連鎖反應中彼此借力不斷被推高,引發全球范圍的通貨膨脹壓力上升。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現有經濟結構下,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在維持較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之間找到平衡點有相當大的難度。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能把外界壓力轉化為動力,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好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中國經濟就能逆風起飛,迎來更為持久的新輝煌。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可能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從戰略的高度,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營造良好的環境,改善收入分配結構,從根本上擴大消費。在對外貿易方面,更加註重質量,不以犧牲勞動力福利、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換取出口。促進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使第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更加協調合理。在目前情況下,要有效增加就業,產業結構的改善可能比經濟增長速度更為重要。再者,切實加強對熱錢的監管,結合我國國情穩妥有序地推進金融體系改革。根據有關數據,去年年底和今年以來,流入我國境內用於短期套利的熱錢數量驚人,熱錢一旦迴流,必然會對經濟正常運行產生巨大沖擊。因此,加強對熱錢的監管已是當務之急。此外,還要不斷完善金融體系,科學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增強抵禦外來沖擊的彈性。在執行從緊貨幣政策的同時,通過政策激勵,拓寬民間投資渠道,鼓勵和引導資金流入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緩解結構性流動性過剩。此外,要把發展農業提到更高的戰略高度。近些年來,我國一直重視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目前不會出現糧食危機。盡管如此,當今世界出現的糧食危機還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鍾。農業產出占國家GDP的比例並不高,對解決就業問題作用似乎也不大,但其經濟戰略地位至關重要。要樹立糧食安全國家大戰略觀,摒棄「只要有錢就能買到糧食」的政治幼稚觀念;摒棄所謂「土地價值最大化」的戰略短視觀念。用新的思路、以更長遠的眼光統籌城鄉發展,在確保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的前提下,切實保護耕地,有序推進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
⑷ 有哪些參考文獻是關於中國經濟新常態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實現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非常豐富的勞動力。然而,因受80年代後為控制人口增長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現在勞動人口正逐漸向負增長轉變,而且工業化的推進和戶籍制度的放寬促進了以年輕人為主的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轉移,中國已經迎來了充分就業的發展階段(即「劉易斯轉折點」),勞動力從過剩變為短缺。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和劉易斯轉折點的到來所產生的影響,不僅限於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而且波及到工資、物價、收入分配、經濟結構、政府經濟政策、貿易和直接投資。
勞動力從過剩變為短缺
中國迎來了勞動年齡人口從增加向遞減的轉變,經濟發展過程從不充分就業向充分就業轉變的兩個轉折點,勞動力已經從過剩轉變為短缺
首先,1980年代初期實施獨生子女政策,導致勞動年齡人口占整個人口的比例在2010年觸頂後下降,預計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也將於2015年前後開始減少,同時,老齡化將會日益嚴重
其次,由於以年輕人為主的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迅速轉移,導致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已消失殆盡。2011年離開戶籍所在地外出打工的農民已經多達1.59億人(中國國家統計局《2011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已經到達了意味著實現充分就業發展階段的「劉易斯轉折點」。盡管現在經濟增長減速,但與2008年雷曼危機後許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失業、不得不返回家鄉的上次經濟衰退期截然不同,此次並沒有發生嚴重的失業問題。此外,截至1997年實際工資上漲一直大幅度低於實際GDP增長率,而在1997年以後的大部分年份,兩者出現逆轉
一般來說,勞動年齡人口從增長轉變為減少的時期與從不充分就業轉變為充分就業的時期各不相同。例如日本,1960年代初期實現了充分就業(南亮進《日本經濟的轉折點:勞動力從過剩轉向短缺》,創文社,1970年),1995年前後才出現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聯合國,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0 Revision)。中國與此不同,兩個轉折點幾乎同時到來,因此勞動力短缺的程度及其帶來的經濟沖擊力均大於其他國家。
工資上漲及其影響
勞動力從過剩轉變為短缺將通過工資上漲給中國經濟帶來以下影響。
首先,勞動分配率上升,促進改善收入差距。勞動市場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不僅會帶來工資上漲,而且可以帶來勞動時間縮短和戶籍制度改革等勞動者權利的改善。這些將在降低失業率的同時發揮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其次,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勞動力短缺和工資上漲在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更為顯著,因此,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中心,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的產業轉移不斷加速。這種可稱為國內版雁行模式的動向,自2007年以來已經帶來了內陸地區的經濟增長率高於沿海地區的「西高東低型」增長。因此,至今一直持續擴大的地區差距也逐漸開始縮小。
再次,通貨膨脹壓力增高。實際上,通貨膨脹率是經濟景氣的滯後指標,如果以1998年以後的數據為對象,把本期通貨膨脹率作為因變數,把三個季度前的經濟增長率作為自變數進行回歸分析,可以看到兩者間具有緊密的相關性。但受通貨膨脹率上升的影響,2010年以後的數據基本處於回歸線的上方(參見圖4)。迄今中國政府擔心出口減速會給就業帶來負面影響,對人民幣升值採取謹慎態度,但如果實現了充分就業,就沒有必要再為此擔心,為了抑制伴隨工資上漲而來的通貨膨脹,政府對人民幣升值將會變得較為積極。
⑸ 求城市經濟學正式論文一篇,最後需要參考文獻
城市經濟學是研究城市在產生、成長、城鄉融合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的經濟關系及其規律的經濟學科。城市經濟學以城市的產生、成長,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整個歷史過程及其規律,以及體現在城市內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
城市經濟學用經濟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預測城市現象與城市問題。其研究重點為探討城市重要經濟活動的狀況,彼此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城市與其它地區和國家的經濟關系等。
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世界各國,大量農村人口轉入城市,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帶來了城市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如住宅、交通、環境、公共設施不足等,一些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為了探索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尋求解決的方法,開始把城市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於是產生了城市經濟學。
其研究內容主要有:①城市經濟結構與城市成長。包括城市產生、城市化、郊區化、都會化、城市衰退、城市發展結構、城市特性、城市規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設等;②城市內部結構。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③城市公共服務及福利設施。包括城市財政、公共服務設施(如水、電,公園等)的供需狀況;④城市人力資源經濟。包括就業、消費、遷移、貧民、人力資源、投資等;⑤環境與城市生活質景。包括公害預防及處理、防範犯罪、舊城改造等;⑥城市發展政策。 [編輯本段]城市經濟學分類城市經濟學分為理論城市經濟學與應用城市經濟學。前者從理論上研究城市的經濟活動,了解問題的現象與實質,不涉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政策方面的研究,其主要內容有:城市化理論,城市發展理論,土地利用及地租理論,城市空間結構理論,城市規模等。它有助於了解城市經濟現象和問題,是城市規劃前必須的基本研究。後者注重研究改善和解決城市問題,增進居民福利的對策及具體辦法,研究內容為城市問題與城市發展政策,如住宅擁擠且質量低劣,交通堵塞、失業、種族歧視、貧民窟等。上述兩者皆與城市規劃關系密切,是城市規劃工作的基本內容之一。 [編輯本段]城市經濟學主要內容1、城市經濟的基本理論,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規模、類型、性質、功能、地位和作用;
2、城市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過程、特點,以及在各種生產方式下的表現;城市經濟的外部關系,城鄉對立運動及其規律;
3、城市經濟的內部結構、空間結構和經濟關系;
4、城市中的公共經濟、市政建設和城市財政;
5、其他城市經濟問題,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業等。 [編輯本段]城市經濟學的性質城市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與經濟理論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再到中觀經濟學這一發展歷程一脈相承的。1965年美國湯姆遜的《城市經濟學導言》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在美國首先誕生。雖然城市經濟學作為中觀經濟學的重要學科之一隻是經濟學體系中的後來者,但它一經產生就體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和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此後,城市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歐美各國、日本、前蘇聯得到較快發展。20世紀80年代,城市經濟學在我國興起和傳播,經過20多個年頭的風雨歷程,城市經濟學在我國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從總體上說,我國城市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還遠不能滿足改革開放後我國城市迅速發展的需要,這與社會各界對城市經濟學這一學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是分不開的,因此,認識城市經濟學的性質,有助於我們揭開城市經濟學的廬山真面目。
一、城市經濟學是發展中的經濟學
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了一系列實際問題,但傳統經濟理論面對這些城市問題卻束手無策。因為這些問題既不能用研究國民經濟的宏觀經濟學,也不能用研究企業和市場的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和分析工具加以解決,城市經濟發展的實踐呼喚著一種全新理論的產生,並以此對城市經濟的發展進行前瞻性的指導。20世紀初,一些學者開始致力於城市綜合問題的研究,諸如城市土地利用與價格問題、城市交通問題、城市運輸問題、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城市規劃問題等,對這些問題的求解使城市經濟學應運而生。此後,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越來越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僅是國民經濟的支點、區域發展的中心,更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紐帶。與此同時,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問題也日趨復雜和深化,使得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區域、城市管理、城市經營、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諸多方面,城市經濟學的「羽翼」不斷豐滿。但是,從目前國內外已經出版的城市經濟學的教科書和論著來看,構建的體系自成一家,研究的范圍各有側重,尚未形成一套比較規范、完整的理論體系,對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復雜的問題,尚未給出解決的良方。城市經濟學依然是一門稚嫩的學科,對城市經濟學的研究還將持續地進行下去,城市經濟學也將在發展中逐步成長,直到走向成熟。
二、城市經濟學是綜合性邊緣學科
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為城市系統,重點是城市經濟系統,而城市經濟系統是多層次的,它包括微觀城市經濟系統、宏觀城市經濟系統和城市經濟管理系統,研究對象的多層次性決定了城市經濟學是一門內容豐富的學科,是一門邊界寬廣的學科。它是把許多的部門經濟學應用到城市經濟系統之內,並對其內涵和外延加以豐富和發展所形成的綜合性學科。城市經濟學的誕生,給傳統的工業、商業、建築業、金融業等部門經濟注入了新的內涵和外延,使得對其研究從條條式的局部研究轉入在城市這一綜合有機整體下的全面、系統的研究,城市經濟學將許多部門經濟學難以解決的問題納入其研究的范疇,以探求應對良策。城市經濟學又與各部門經濟學密切而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一門跨學科、跨部門的邊緣學科。
三、城市經濟學是空間經濟學
傳統經濟學以勞動時間作為衡量價值量的惟一尺度,將勞動價值論作為構建傳統經濟理論大廈的基石,認為只有勞動時間的節約才是經濟的節約,而經濟平衡只是價值量和實物量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經濟學是時間經濟學。但是,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起作用的不僅僅是時間因素,空間因素的位置、運動和存在方式同樣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價值的創造既離不開勞動時間的延續,也離不開勞動空間的聯系;經濟的節約歸根到底不僅在於勞動時間的節約,也在於勞動空間的節約和組合的優化;經濟運行中的價值平衡和實物平衡,如果不與『空間平衡』相結合也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在價值的形成過程中,起作用的不僅是勞動時間,還有空間結構。城市經濟學的產生適時彌補了傳統經濟學對空間因素的忽視,並關注空間要素在城市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在空間范圍內對城市進行綜合研究,以實現經濟要素在空間的合理布局,因此,城市經濟學是空間經濟學。城市經濟學格外重視對經濟要素之間的相鄰效益、布局效益、網路效益和城市區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而這些城市空間結構效益具有比部門經濟效益更深遠、更廣泛的意義,對空間結構的研究是城市經濟學在發展一般經濟學過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四、城市經濟學是公共經濟學
世界范圍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使城市公共經濟關系顯得更為復雜和重要,公共經濟對企業經濟的促進和制約作用已經日益明顯。城市經濟學以其獨特的視角, 「不僅從企業角度出發,而且,更多的是從城市和區域經濟整體運行盛壅塑 皇出發研究經濟問題。因此,公共部門的投入產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構成了城市經濟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相比之下,政治經濟學、西方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及其各個部門經濟學,由於出發點和側重面不同,對公共經濟的涉及和涉及程度是相形見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運用價值規律對生產關系進行研究,尚未涉及屬於公共經濟范疇的公共產品、公共投資、公共福利、公共政策和公共設施等方面的研究;西方微觀經濟學只對具體的生產單位進行研究,與公共經濟領域幾乎沒有交叉;西方宏觀經濟學雖然涉及了對國民收入、貨幣、財政等公共經濟問題的研究,但是,宏觀經濟學主要是從國家和全社會的角度來研究這些問題, 尚未深入到城市這個層面;各個部門經濟學也或多或少地結合了一些公共經濟學的內容,但是,那都不是完整的公共經濟學,只是與那個部門經濟學有關聯的幾個公共經濟范疇;而城市經濟學克服了以上各種經濟學不重視城市公共經濟發展的缺陷,對公共經濟進行了整體的研究,由此可見,城市經濟學也是公共經濟學。城市經濟學重點研究城市公共經濟的地位、作用、內容體系,提出調控的方法和公共經濟政策,如通過對城市土地的開發與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文化設施、公共福利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問題的研究,為政府配置公共經濟資源,提高公共經濟效益提供理論和決策依據。因此,城市經濟學是完全不同於企業經濟學的治市經濟學,是市長經濟學。
五、城市經濟學是高級市場經濟學
城市較之鄉村具有更多的優勢,使生產要素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城市經濟得以迅速地發展起來。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但這個大市場的經濟問題不能運用傳統的微觀經濟學來解決。因為微觀經濟學以價格理論為核心,研究單個經濟主體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的問題,並透過商品市場的價格決定過程,找到有限資源最佳配置的方法和途徑以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它是單個經濟主體的市場經濟學。城市則是由無數單個經濟主體組成的集合體,但這個集合體絕不是單個經濟主體的簡單加和,它的經濟關系比單個經濟主體紛繁復雜得多,比單個經濟主體研究的變數要大得多。市場經濟學以勞動、資金、技術為因子,研究企業的投入與產出的數量、規模和比例關系,而城市經濟學所要研究的變數卻要比市場經濟學多得多, 即使是相同的變數,在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下也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生產的動力和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而且這種經濟效益是可以用貨幣衡量的,而在城市這一經濟集合體中,絕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更要兼顧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不能用貨幣來衡量的。綜上所述,城市經濟學站在比微觀經濟學更高的層次上研究市場經濟,研究由無數單個經濟主體組成的經濟系統的運行、形成的各種經濟關系及其規律,並通過這些規律尋求城市經濟資源的最佳配置途徑,以實現城市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經濟學是比微觀經濟學更為復雜的高級市場經濟學。
六、城市經濟學是新型管理經濟學
城市經濟管理是城市經濟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經濟管理既不等同於以企業為核心的微觀經濟管理,也不等同於以國民經濟管理為內容的宏觀經濟管理。城市經濟管理將微觀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城市管理是落實國家宏觀管理的重要環節;另一方面,是保證企業微觀管理合理實施和充分有效的重要條件」。雖然從總體上說三者都是從事「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活動,但城市經濟管理卻有其獨到之處,諸如定位城市政府職能、進行城市經濟社會綜合規劃、確定城市發展戰略和目標;完善管理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機制等。此外,城市經濟管理的「導引、規范、治理、服務、經營」五大職能更是對傳統管理職能的創新,城市導引是「對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進行方向性引導」;城市規范是通過法規和主動的引導對城市個體進行的有形和無形的約束;城市治理是針對城市中存在的經濟、社會、環境方面的問題,採取多種措施進行「整治、矯正、調理」;城市服務是「通過制度、政策的調整和物質、文化條件的創造和改善,進行供給和幫扶的公益性管理」;城市經營是「通過城市資產資本化和市場化運作,保證城市整體和部門公共財產保值增值,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最大化,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城市經濟管理職能」。城市管理職能大大地豐富了傳統管理學職能的內涵,所以,城市經濟學是新型管理經濟學。
七、城市經濟學是先進文化經濟學
城市不僅為人類提供了生產和生活的物質環境,還為人類提供了活的文化載體。從風格鮮明的建築物、五光十色的街景、東西南北的飲食到流行的服飾、賓士的汽車,無不流動著城市文化的語言。城市更是文化的高地,科學技術的搖籃,人才的培育地和聚集地,城市負載著文化,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化從其層次上說,有器物層面的文化;有制度層面的文化;還有觀念層面的文化。文化從其形態上來說,有藝術形態的文化、知識形態的文化和觀念形態的文化。而匯聚在城市范圍內的文化則構成一個城市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魅力,不論是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還是城市管理的有效實施,都離不開城市文化這片土壤。從總體上說,先進的城市文化將有力地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決定因素,落後的城市文化也會制約、阻礙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文化對城市管理的影響,一方面體現在管理者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文化模式、文化素養等決定其觀念、行為,進而影響城市管理水平的方面;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通過市民的道德規范、文明程度、文化修養、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影響著城市的精神風貌,決定著城市管理措施的實效。將城市文化納入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不僅又一次豐富了城市經濟學,而且也使城市經濟學成為先進文化的經濟學。
八、城市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而不是理論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把握城市系統經濟運行、經濟關系及其規律,並以此來指導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的實踐。研究城市發展規律,是通過對城市化基本規律的揭示,探尋城市發展的一般條件、動力及過程,這對於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結構,是通過對城市三次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以及空間結構的分析,以期對城市經濟結構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這對於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環境,是通過對城市人居環境、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全面、系統的闡述,提高人們對人與自然、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認識,這對於城市規劃和建設以及城市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效益,是通過對城市經濟整體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規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來探索提高城市經濟效益的途徑和方法,這對於提高城市的綜合效益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區域,是通過對城市經濟區域形成與發展的剖析,尋求城市與區域共同發展的機制,這對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會管理的職能、方法、途徑,這對於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過對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城市管理之間關系的梳理,實施有效的城市文化發展戰略,這對於提高城市的競爭力是有意義的。綜上所述,城市經濟學是為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服務的一門應用學科。
⑹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的參考文獻
經濟是對圍繞產品價值轉化的一切活動。經濟的核心活動是價值的流動。具體來說便是價值在產品中內在的轉化。其外在的便有貨幣等形式.生產力是人類對自我及物質世界的改造及認識能力。生產力內在化產品為價值。勞動是生產力內在化產品的過程。人的勞動能力從根本上說是價值的最基本存在,基本外在形態,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在我們的視野中一般有物質的商品及技術等其他文化的產品.生產力內在於一切產品中,一切產品的價值在此.
產品是有一定使用價值的人類勞動產品.其針對人類基本的自由需要.自由是人類在生產力可能的范圍內在社會成員間及對物質世界的自我實現.人類在實現自己的慾望時受制於特定的歷史,環境及自我的存在.基本的來說人的需要是獲得自我支配的權力及對外在作用的一定目的.慾望具有特定的歷史特點.相對應於一定的生產力可能包括價值量及形態.
人類應是創新勞動的產物。有了第一個創新人類才從原始狀態過度到現代意義上的人。創新是人類對物質世界的發現與超越性改造。簡單勞動(我沒找到更好的詞):在既定生產條件基礎上包闊生產工具,生產對象及勞動力(作為一個完整的勞動力包闊有:勞動知識,體力,積極性)不改變生產方式下從事重復的勞動。
創新勞動與簡單勞動的邏輯----可能與實現
世界上沒有奇跡只有可能。生產力與既定資源根本上決定了人類社會在一定時期的總價值可能。
我們來做假定推理:
一,人類初始時期的第一次創新的知識與人類自然的生產要素——勞動力本身夠成價值的第一次累積。在初始時期一切人以外的自然物品都是非勞動品也不在人類的認識,實踐范圍內也就不存在價值。
二,在此基礎上人類將一部分勞動力轉移到了產品中去形成既定的歷史生產資料。由於勞動的積累與冒險,實驗的活動人類得以再創新。對生產結構甚至社會架構也提出了改造要求。在新的生產知識與既定的生產條件相結合再以最優的制度條件配置這些資源我們便得到了新的價值可能(指價值的形態,價值的先進及量)。在此價值累積過程一直不斷.
三,在創新同一使用價值開始新的生產可能發揮作用,假設生產產品A投入的勞動力是n1產出是M1,創新生產知識的投入結合既有的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便行成新的可能假定其為M2。M2-M1為創新價值。基於前單位價值。當創新一新使用價值時便形成生產要素及勞動力的溢出。但是不同的使用價值的本質上也代表了不同層次的生產力水平,其價值本質應該是論序其先進性來確定的.生產力的量化只能以其基本的勞動力來計算。同一使用價值的社會基本勞動時間依然是我們最好的工具。商品經濟下的價值概念是狹隘的.
四,簡單勞動與創新勞動的矛盾關系構成了所有價值增長(經濟增長)的基本矛盾。創新可能:創新勞動下新生產方式與勞動力及既定歷史生產資料相結合便行成了價值的新可能。簡單累積:其指在創新可能具其條件時生產便形成了其內在的重復單一的價值創造。其是價值的簡單累積。
五,關於文化的價值要辨證的分析。首先社會的存在其文化外在的作用於生產力其不具價值轉換的過程。其次是配置資然,優化結構的作用直接產生價值。其價值首先是經濟價值的外化的結果退出經濟過程的價值流轉累積並在一定條件下內在的變異。而對於自然的的認識及改造的文化可以引入生產過程的文化其是價值的內在流轉。文化的價值有具體的經濟定義.在非商品經濟其是作為免費的自然作用或是由社會整體付費.
勞動能力是個人與社會的基本價值存在!其在漫長的歷史中以價值的形式創造了人類的文明之基。並形成了我們的生產力成長。造就了現代文明。基於此每一人的勞動力是他自己的基本物權!
在以上我們簡單的談了一下價值的生產力本質。接下來我想談談制度。在一般說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主要談的是制度的演變規律。其基本思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隨生產力發展而發展。
制度的本質作用便是資源配置。制度是規定,確認人與人之間的各種資源權的關系的強制關系。在經濟中資源的配置是本質決定價值的擁有,去向。也就決定了經濟體制與價值可能的實現。再更進一步是決定了社會與個人的基本存在與可能。
在歷史中我們看見階級與利益集團的矛盾根本是對價值的佔有。政治,文化及經濟本身的內在矛盾集中在價值的分配。經濟學在制度上的任務是什麼?就我理解一:解釋制度的演變。二:什麼是演變的合理性。三:現實的的可能及我們選擇的合理性。四:理想形態的本質特點與我們的現在的存在。
首先,為什麼原始社會是一個原始的共產狀態?其制度內在與生產力吻合是什麼內容?價值有限與無分工的生產。只能讓社會成員享有基本生存的生產力與集體合作生產的形式雙向決定了共產的可能性及要求。也如此社會的緊張關系也被掩蓋在平等價值權下。接著是奴隸制下開始將原始的分工繼承從社會的到生產的。分工是什麼原因?生產力導致新的生產可能要求生產方式的改變。在此我們一部分人被分離出來變成社會的上層人士得到了更多的資源,基本上是價值。因此其也解放了許多人讓一部分人得到了此生產力下可能的發展,個人的可能。而另一部分人則被新的生產方式所囚禁,成為奴隸。社會的緊張關系被完全暴露,因此也就要求強制力量介入。我們知道其是生產力的要求。其是在此歷史條件下最好的社會選擇----價值選擇。其也斗爭過程便成了最早的階級形成過程。接著便到了封建社會生產力繼續發展,解放繼續擴大,更多的人可以得到其自由(歷史的自由)所須要的價值基礎。在接下來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分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展開。社會自由更多的被價值生產及分配發展。所有人的相對自由都得到發展。但大部分人依然是被繁重的簡單勞動所囚禁而不能擺脫動物的原始性實現最大的創新解放。社會已然緊張。在現實的牢籠中我們希望找到解放所有人方式。
價值的分配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公權,再者是私權。公權下的公有制(包括各種共有產權,不包括私權集合)要求公平。私權(不包括公權授予部分產權)下要求效率這是在現在生產力水平下的一般情形。這是因為個人在生產力下沒有得到全面解放的原因,可以說個人被解放是公產的前提。利益聯系是積極性的根本動因。前人以有定論。而公平之因由是共同利益下的妥協。兩者的斗爭是既得利益與可能利益的搏棄。是在在整個個人與社會的空間中的選擇。選擇什麼是合理的?什麼樣的混合體是合適的?平衡的基點是什麼?
第一點:社會的歷史進步。
社會進步由基本的經濟發展產生的價值溢出效應產生的整合性進步。社會整體的進步才是經濟發展持續,穩定,快速的根本。我國在現在最大的經濟問題便是結構問題:產業,地區,到社會階層的不合理當然還有政治與經濟的各方面。其是我國在發展中出現曲折及不平衡發展的根本原因。而根本的根本便是人的發展的不平衡——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在所有生產力下自由的可能。而這是不可能短時內得到解決的。那什麼是歷史的平衡?奴隸社會建立在奴隸制上的平衡,封建社會建立在封建上的平衡,資本主義是資本核心平衡。那社會主義是什麼平衡?是發展的平衡。發展的平衡是指社會各階層存在平衡發展基礎上的平衡。既保證絕大多數人發展權平等得到尊重。結合生產力結構競爭的完成價值分配。社會主義就是在對生產力的平衡:一:社會成員在基本的生產力(產品)下得到滿足。我們知道在一個歷史階段我們的生產力能基本上滿足我們社會成員一定產品需求。這決定於產品單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量。產品的單位時間是多少對應於社會成員可能消費的時間差。也決定普及的可能時間差。二:社會成員的發展也是社會總價值可能的基本要素。勞動力是基本的生產力形式。其在經濟運行中能否得到全面的發展是決定創新與簡單勞動累積的基本前提。三:社會結構是社會專業分配。我們知道一般社會是以其利益結構相關而組成的並內在的微觀以其作為結構變化的基本存在。因此其制度上是利益分配為准則的而不是才能。在歷史的發展中我們的利益分配是從家族血緣到民主競爭的變遷----包括經濟到政治。內在的價值,權利交接的特權越少我們的社會進步越快。我們在現在最大的敵人是我們的官僚體系僵化的制度。
二:私有物權的利益相關性與積極性的產生。在整個西方經濟學中私有是作為基本動力來理解的。實際上其也是合乎哲學的觀點的其聯系的本質決定了其矛盾運動的規律。私有物權不等於私有化他應該是包括個人所要自由空間的物質基礎。有生存,發展,享受及實現自我的。我稱之為自由要素。積極性與自由實現度成正比。只有自由才能創造積極性。低的自由低的積極性,高度自由表示高度積極性。
三:公有物權與公平價值佔有及和諧性。社會在取得發展的情形下便帶來了解放更多的人的可能性。公平是公有的核心理念。強者要求私有的競爭,要求效率優先,弱者相反希望分享社會價值與自己的貢獻相配。其實歷史上強者總是得到的比貢獻的要多。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制度是滯後的而且優勢的地位帶來自利的強化。強者通吃。根本上我們強調公平在於與自身價值匹配的價值分配。公有及私有的簡單存在都做不到。競爭或公權分配都不能達到目的。兩者的結合在現在的社會里比較普遍實現就要求公權分開私享。
和諧性在於價值分配中保證發展性與其生產力進步相協調。生產力的進步是每一勞動者的勞動能力的提高。在此其價值本質被尊重才是最重要的。在現實中我們的分配方式,結果常是被扭曲的,導致了我們經濟的根本的不穩定。穩定的根本點在於能讓勞動力的生產力價值被承認,尊重。
四:兩種權力的關系是矛盾的共同體。個人價值的充分實現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諧是個人價值實現穩定的保證。在兩者得到實現是價值可能才能順利實現,生產的模式才有現實空間
經濟的外延不可無限擴大。概念是我們邏輯的基本,基本是精確。
基本的勞動形式分為簡單勞動與創新勞動。其兩者是一個統一的矛盾體,其存在本質的聯系但也存在本質的區別。本質有相對性。其不同的外延有不同的本質定義。因此價值的具體定義也有區別。在歷史上我們一直追求價值的經濟基本定義。而忽視了其歷史性與外延的分別。兩者的價值本質有同一的一面,也有其區別一面。但決非現象。
價值在分開來講其不能僅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計量。馬克思在認識價值時針對的是簡單勞動,而且其復雜勞動概念也是簡單勞動的相加。因此我們的另找路徑。
關於創新的價值計量不再是簡單的價值轉移。因為其價值是具具體的本質定義的。就總的哲學定義來看我們不能將有用性簡單的量化,而要具體的分成什麼使用價值。在基本的簡單勞動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仍具解釋力。創新量化的壓力在於新經濟的巨大價值創造。具體來說是商品經濟下的價格。其與價值的關系是一個與簡單勞動相同的規律嗎?這我們不能就下定義。
價值在自然經濟社會直接的表現為工具與產品,而不是貨幣。到了商品經濟社會交換的普遍化產生貨幣普遍的代表價值。但我們考察簡單勞動與創新勞動的產品其價格產生的機制是不同的。在自然經濟下其創新產品是免費傳播的其社會成本也極高。傳播無效率及創新的重復性普遍存在。而在商品經濟社會其在產權的保護下,要求交換的傳播。根本上是我們的簡單勞動價值競爭被引入導致創新的價值市場化。量化價值的原因是我們的市場。市場在此的作用是將內在的價值外在的表現出來。創新的簡單形式上有一個勞動時間而實際上他並沒有社會必要勞動的本質存在。不同的創新,及不可重復性決定了其沒有同一的衡量量。我們只能序數的說其具有先進的排列而無大小的排列。創新是知識積累下的質的發展不於重復的積累量變。市場化的創新勞動價格是本質的決定於市場的可能利潤的。社會的簡單生產能力是實現創新價值的根本基礎。在創新開始傳播時資本是邊際遞上升的而在其後社會資然得到開發後便出現遞減的過程。其效率決定於社會制度的自我更新能力——自我改變能力逾強實現逾速反之則反之。社會資源(資本)的效率的邊際是一個波形。這也行成熊彼得最大經濟周期。
(在西方經濟學中的交換價值說與主觀價值論是一脈相承的。其是對資本的歪曲理解。在就經濟的稀缺性定義下我們認為價值是唯一的。但事實是稀缺性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在當今的世界食品問題依然困繞許多國家與個人。但我們的生產早就具備供給的平衡能力。生產力的水平是在一定的自由實現上具有完全的能力。也就是說稀缺性也有相對的一面。)
簡單結論; 創新的價值沒有基本的價值單位。其實現是通過社會簡單生產力的實現。創新其在市場中的價格取決於市場的容量與社會簡單生產力的利潤。
制度在此是作為平衡的力量。公平與效率造就和諧的競爭。我們在所有的領域——經濟到社會與自然。公正問題是規律的本質。在歷史的演繹中資源的配置佔中心位置。其作為社會活動的中心是我們研究的核心。穩定的連續性——有持續的資源配置的一般核心,在同一所有制下的連續。有法律與文化及即得利益等。邏輯的變化性——在同一體制下的內在分配變革的合理性,與制度,文化空間。整個經濟體系的質量本質上決定於兩者的平衡。
⑺ 求一篇1500字的關於全球經濟的參考文獻.
2008年的春天,世界經濟形勢沒有像人們期望的那樣呈現融融暖意,相反,次貸危機愁雲仍未消散,美國經濟仍在低谷徘徊,並將拖累歐洲和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基礎原材料,尤其是石油和農產品價格飆升不止,全球范圍通脹壓力顯著上升。糧食問題和通貨膨脹已對不少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構成不容忽視的威脅。從目前形勢看,世界經濟還需走過相當一段崎嶇不平的道路。
次貸危機:已接近尾聲?
次貸危機自從去年夏天大規模爆發以來,國際金融市場的信貸危機一直在擴散之中,其負面影響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由於美聯儲大手筆提供流動性,不斷為金融機構慷慨輸血,美國的一些大金融機構的危急形勢已有所緩解。近期的美國股市開始走穩向上,金融市場開始顯現些許活力。美國金融界的一些重量級人物表示,最糟糕的階段可能就要過去。甚至有市場分析人士樂觀地預計,次貸危機很快就要結束,美國經濟在下半年將重拾升勢,美元也將重新走強。
不過,不容樂觀的是,目前信貸市場的緊張局勢並沒有明顯緩解,美國中小金融機構的問題在未來幾個季度將要集中暴露。尤其是住房市場作為麻煩的源頭,還遠沒有見底的跡象。最新數據顯示,美國3月份單戶型住宅銷量下降8.5%,創1991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經濟仍處於衰退的邊緣,一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僅為0.6%(按年率),房價仍持續下跌,這些都可能使其他信用產品出現問題,甚至使大量優質按揭進入負資產狀態,從而對金融市場形成更猛烈的沖擊。
此外,在歐洲,由於經濟周期落後於美國的原因,次貸危機的影響現在可能才剛剛展現。有專家預計,在可預見的幾個月里,次貸危機對歐洲的沖擊可能比美國還要嚴重。美國房地產的寒流已明顯波及歐洲市場,英國、愛爾蘭、西班牙等國的房地產市場在多年飆漲之後正開始下挫。歐洲經濟已顯現疲態,歐盟委員會進行的一項月度調查顯示,歐元區4月份經濟景氣指數出人意料地大幅下挫,創2005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數據顯示,德國、法國的商業景氣指數4月份也創下200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美歐國家消費需求的下降,將影響日本和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尤其是美國超量提供流動性,美元不斷貶值,推動基礎商品價格上漲,新興國家通脹壓力陡然上升,經濟穩定增長明顯受到威脅。
因此,可以說,在作為次貸危機風暴中心的美國金融市場,一些大金融機構或許可以長舒一口氣,但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影響仍在發展之中,而且肯定要持續相當一段時期,只是影響有多嚴重還有待觀察。
油價和糧價:還要狂飆多久?
伴隨著次貸危機的發展,原油價格和糧食價格的持續攀升一再挑戰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糧食價格的上漲已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社會動盪,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有關油價和糧價持續上升的原因,解釋各種各樣,且爭議一直不斷。
關於油價上升的原因,西方比較流行的解釋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經濟增長強勁,對原油的需求增加;由於地緣政治、氣候異常、採油成本上升以及產油國增產不積極等因素,原油生產能力難以增加;此外,美元貶值、原油市場的投機活動也對油價上升有推動作用。而事實上,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原油的比例僅在1/5左右,且原油的對外依存度並不高,倒是各金融機構近年來紛紛進軍商品交易業務使得石油市場變得更加深不可測。有分析人士指出,油價上漲,的確有供需面的因素,但其他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背景下,許多投資者將資金轉投石油等大宗商品,推動價格上升,進而又進一步鼓勵了投機行為。
近年全球糧食產量一直溫和增長,並未出現嚴重的歉收,2007年達到創紀錄的21.3億噸。糧價上漲的原因有很多,如氣候變化引起某些地區出現減產,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的政策加劇了國際市場的供需矛盾,使糧價波動加大。甚至有人說糧價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提高,對肉類食品需求增加,需要消耗更多的糧食生產飼料。但原油價格上漲其實是更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油價上漲使化肥和柴油等價格上漲,提高了產糧成本;另一方面,油價上漲刺激了生物燃料的需求,要消耗更多玉米。有資料顯示,本世紀以來,美國玉米工業消費逐年猛增,截至2007-2008年度,玉米工業消費的增量已達2469萬噸水平,相當於整個東南亞玉米飼料消費總量(1540萬噸)的1.60倍、歐盟27國整個飼料消費量(4819萬噸)的51.33%。可以說,飼料消費的增減對玉米價格的影響可忽略不計。另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各類投機行為無疑也是推動糧價上漲的生力軍。
必須看到的是,最近數十年來,美國和歐洲政府對農產品實行的大額補貼,已讓許多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投資無利可圖,世界糧倉已從北非、東南亞等地轉移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糧價的上升,對發展中國家構成了實質性的沖擊。尤其是國際油價和糧價定價權主要在美國,而高油價和高糧價對美國的沖擊相對要小得多,只要美國的通脹壓力還可以忍受,資金鏈不出問題,就不能指望美國會積極採取行動遏制油價和糧價的上漲,投機資金製造價格泡沫的黑手就不會停歇。
中國經濟:逆風起飛才有新輝煌
美國為拯救次貸危機中的金融機構而採取的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美元泛濫和美元貶值,石油、農產品和貴金屬價格在全球性的連鎖反應中彼此借力不斷被推高,引發全球范圍的通貨膨脹壓力上升。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現有經濟結構下,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在維持較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之間找到平衡點有相當大的難度。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能把外界壓力轉化為動力,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好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中國經濟就能逆風起飛,迎來更為持久的新輝煌。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可能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從戰略的高度,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營造良好的環境,改善收入分配結構,從根本上擴大消費。在對外貿易方面,更加註重質量,不以犧牲勞動力福利、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換取出口。促進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使第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更加協調合理。在目前情況下,要有效增加就業,產業結構的改善可能比經濟增長速度更為重要。
再者,切實加強對熱錢的監管,結合我國國情穩妥有序地推進金融體系改革。根據有關數據,去年年底和今年以來,流入我國境內用於短期套利的熱錢數量驚人,熱錢一旦迴流,必然會對經濟正常運行產生巨大沖擊。因此,加強對熱錢的監管已是當務之急。此外,還要不斷完善金融體系,科學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增強抵禦外來沖擊的彈性。在執行從緊貨幣政策的同時,通過政策激勵,拓寬民間投資渠道,鼓勵和引導資金流入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緩解結構性流動性過剩。
此外,要把發展農業提到更高的戰略高度。近些年來,我國一直重視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目前不會出現糧食危機。盡管如此,當今世界出現的糧食危機還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鍾。農業產出占國家GDP的比例並不高,對解決就業問題作用似乎也不大,但其經濟戰略地位至關重要。要樹立糧食安全國家大戰略觀,摒棄「只要有錢就能買到糧食」的政治幼稚觀念;摒棄所謂「土地價值最大化」的戰略短視觀念。用新的思路、以更長遠的眼光統籌城鄉發展,在確保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的前提下,切實保護耕地,有序推進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
⑻ 急求論文參考文獻!!
期刊雜志:
1、中國的地區經濟結構與平衡發展
劉偉,李紹榮 獻來自: 中國工業經濟 2005年 第04期
2、論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抉擇
傅維利 教育研究 1995年 第04期
3、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對地區差距的解釋力分析
鄭炎成,魯德銀 財經研究 2004年 第07期
4、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對「兩基」的影響
吳開俊 教育與經濟 2001年 第01期
5、中部地區經濟非平衡發展戰略
段遠鴻 發展研究 2004年 第01期
6、調整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理論和對策
沈立人 經濟學家 1995年 第04期
7、長江經濟帶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沈玉芳,羅余紅 世界地理研究 2000年 第02期
8、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分析
章奇 管理世界 2001年 第01期
9、廣東省經濟發展地區差異分析
蔣建業,陳傑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1998年 第03期
10、東北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劉虹,趙淑芝 地理科學 1997年 第02期
11、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對高校生源結構的影響
廖君瞞 中國市場 2005年 第32期
12、 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與中部地區經濟發展
陳計旺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年 第03期
13、上海與長江中上游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協調機制研究
沈玉芳,陳江嵐,張超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 第02期
14、論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以漢江流域開發史為例
魯西奇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7年 第01期
15、 地區差距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陳映 雲南社會科學 2004年 第06期
16、地區合作與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陸大道 地域研究與開發 1997年 第01期
17、 效率與公平: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研究
鄭京平,張英香,嚴於龍 企業經濟 1995年 第12期
18、中國區域經濟時空動態不平衡發展分析
劉旭華,王勁峰,孟斌 地理研究 2004年 第04期
19、西方發展經濟學中的地區不平衡發展理論
郭熙保,陳澍 教學與研究 1998年 第05期
20、 我國區域差異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宋德勇,許新華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年 第01期
21、JOBS, PRODUCTIVITY,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HAT IMPLICATIONS DOES ECONOMIC RESEARCH
TJ BARTIK - National Tax Journal, 1994
22、Balanced or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s Catalysts for Transition
JM Litwack, Y Qian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8
23、Regional growth and economic potential—A dynamic analysis
A Peaker - Regional Studies, 1971 - Taylor & Fran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