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關於敘述者的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關於敘述者的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6 02:33:44

1. 報紙參考文獻書寫問題

參照這張表格的參考文獻的書寫方式就可以了 主要責任人指的應該是責任編輯

2. 跪求關於谷崎潤一郎的作品《各有所好》中關於敘述者人物分析的資料。中文日文都行。謝謝了。有人回答再追

這部小說經常被引用來考證谷崎潤一郎自己失敗的婚姻以及1923年大地震後他從東京遷居更加傳統的大阪-京都地區的經歷。小說講述了斯波要(Kaname)的故事,這位男子痴迷於一位歐亞混血的娼妓體現的西方化的「另一半」,這段戀情引起了斯波要家庭的破裂。同時,斯波要的妻子美佐子(misako)也逃避自己的傳統角色,追求自我激情的滿足——她有一位情人,認同西方的美的理念,熱衷於聽爵士樂。夫妻兩人幾乎無法溝通的鴻溝體現了現代性的危機。美佐子的父親是傳統主義者,他為了挽救這場婚姻,促使這對夫婦回到古典的藝術形式和日本審美價值,在更廣的內在意義和歷史意義上連接這對夫婦。
谷崎潤一郎通過對日本傳統凈琉璃戲文樂(bunraku)的展示以及對父親的藝妓小春(O-hsiu)精秒的塑造,描繪了現代日本的另一道風景,提供了重塑當下的另一種選擇:回歸過去。谷崎潤一郎通過對舞台的一瞥、舞步的沉思和天性的呼喚,指出了兩類人和兩個傳統調和的可能。《各有所好》也是谷崎潤一郎精煉文體的里程碑之作,是一篇關於美的論文,是對日本文化的重新考量。總之,小說思考了人際關系的脆弱、放棄的艱難和難以抉擇時的癱瘓感。
——以上內容來自《有生之年非讀不可的1001本書》,中文版正在編輯中

3. 敘事學導論的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作為一門學科的敘事學
第二節 敘事學與相關的理論關聯
第三節 敘事學研究的對象
第二章 敘事框架
第一節 敘事與事件
第二節 故事與事件
第三節 敘事功能與序列
第四節 事件的結合原則
第三章 敘述交流
第一節 敘述交流過程
第二節 敘述交流層次
第三節 故事層次
第四章 敘述聲音
第一節 敘述聲音與敘述者
第二節 敘述者的類別
第三節 敘述者的功能
第四節 敘述者干預
第五章 敘述聚焦
第一節 聚焦與聚焦者、聚焦對象
第二節 敘述聚焦類型
第三節 敘述聚焦類型分析
第四節 聚焦者與聚焦對象間的動態關系
第五節 敘述聚焦變化
第六章 敘述時間
第一節 關於敘事文本的時間
第二節 時序
第三節 時長
第四節 不同時長間的動態關系
第五節 頻率
第七章 人物結構模式與人物描繪
第一節 人物與行動及其相互關系
第二節 人物(行為者)結構分類模式
第三節 人物描繪
第八章 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
第一節 結構主義的淵源與敘事學的發展
第二節 文化研究語境下的敘事理論
第三節 後經典敘事學研究
第九章 文本與語境:敘事分析
第一節 敘事作品中的「視點」與意識形態
第二節 敘事作品中的敘述者干預與意識形態
第三節 敘事作品中的講述與展示
第四節 敘述者的可靠與不可靠性及其可逆性
第五節 敘述者與作品敘事結構分析
第六節 敘事作品中的作者自我虛構
第七節 後現代小說的敘事特徵
參考文獻
後記

4. 孔乙己中敘述者與隱含作者的聯系

—新人如何調整自己的寫作心態 新人如何調整自己的寫作心態 通常,寫手寫文的目的有二,第一:是為了興趣愛好;第二是為了賺錢。目的不同,心態自然不同。第六筆文學社發現,很多寫手不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寫作心態。 由於心態不正確,導致文章寫不好,寫作時沒有耐心,把寫作當作一種任務,勉強自己的完成,周而復始,最終產生厭惡感。 那麼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寫作心態呢?我認為把寫作當作興趣愛好的寫手的寫手們,自身的壓力並不大。他們的積極性心態比較強。首先,他們並不會因為金錢,給自身帶來壓力。有了積極性,就不怕寫文時導致缺乏耐心,文章寫不好,內容寫不詳細等問題出現。 寫作是項精細的工作,一時的爆秒絕對寫不出好文章來。很多寫手十天半月可能寫出一篇文章來,但很少有寫手一天寫出十篇文章來糊弄自己,糊弄讀者。這需要寫 手擁有負責的心態。對自己負責、對寫手負責。我認為,倚著負責的心態去寫文,文章才能寫的出色,沒有紕漏。 我發現很多寫手為了寫作賺錢,而急著更新自己的文章,天天瘋狂的碼字。最開始是因為金錢的誘惑,帶動起自己的積極性。當自己寫了幾十萬字後,這 種積極性就會慢慢的逝去,對寫作失去了信心,為了能夠賺到錢,將碼字當作了一項任務,每天勉強自己去完成這個任務,周而復始,產生厭惡感。 記住一句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各位寫手朋友們不要急於事功,應該安下心來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部作品,一個出色的作家並不是因為他們轉到了錢,才證明他們很成功![寫作技巧] ———關於人稱的選擇 1 人稱的選擇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明顯的趨勢是:現在的小說第一人稱這種寫法已經是越來越多。 但是第一人稱有很明顯的缺陷以及弊端,能克服這些的作品顯然很少見。 現有如下人稱可用 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第三人稱限制。 以及「偽第一人稱。」 實際上,第一人稱的弊端不止是寫作角度有限制,比如兩人說話,如果一方不停的在講自己的故事對方肯定會很煩,除非這個故事引人入勝非比尋常,這也就無形中對小說其他要素產生了高的要求。 第三人稱的弊端在於當人物一多的時候,讀者很難再搞清楚誰要做什麼了。 第三人稱限制有很大的優勢:既能緊跟主角,又時不時的能按需要跳出來。缺點就是無論是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各自的優點都無法發揮到最大。 接下來詳細說明「偽第一人稱」 傻子都知道第一人稱就是從「我」的角度來看故事發展,但實際上,還有一個「偽第一人稱」——那就是「我」並不作為主角。 這樣可以避免第一人稱的弊端同時又能反映人物的深刻思考。 「我」可以是個配角,甚至可以是個花花草草,就算是個場景也無不可以。 但「我」肯定不是「主角」 「我」也可以是整個小說的底色,整個小說的線,但是戲份絕對不多。 以下列出作品供大家參考。 魯迅:《祥林嫂》《孔乙己》(話說魯迅先生的確不愧是文學界的泰斗,他對於偽第一人稱的運用真的可以說是爐火純青,因此強烈建議大家閑時多讀一讀魯迅先生的作品。) 電影:《肖生克的救贖》 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這個應該也算。 2 為了讓大家便於更好的理解其含義, 我先從「敘述動作」來說說這個「偽第一人稱」。 「講故事」(寫小說)這一行為所涉及的參與者,實際上不止作者和讀者兩個。(包括真實的作者、隱含的作者、敘述者、接受者、隱含的讀者、真實讀者。) 有點抽象是吧?,所以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像巴爾扎克呢,他本身在政治上是灰常保守的保皇派~ 但是他寫出的《人間喜劇》裡面的階級觀念和他本身是完全顛覆的~ 所以呢,這就是「真實的作者」與「隱含的作者」~ 就是當真實的作者開始創作時,他會忘乎自我地進入一種「特殊精神狀態(第二自我)」→作品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識→隱含的作者~ 隱含的作者的思想、信念、情感等等是可以和真實的作者完全不同滴~ (很像是演員在飾演不同的角色的感覺……這就是藝術家啊!這就是境界啊!) 然後繼續說說,魯迅的《一件小事》《祝福》中的「我」,似乎就是魯迅本人,而《狂人日記》中的「我」則明顯是作者虛構出來的「敘述者」~ 但是呢,「敘述者」和「隱藏的作者」其實是人們不大容易區分開來的概念~ 因為一般情況下,敘述者所說的語言往往就體現了隱含作者的態度~ 【重點來了!】 其實第一人稱就是第一人稱,不存在真偽問題,是看問題的出發點本來就錯了。 所謂「偽第一人稱中的『我』」其實就是這篇文章的「敘述者」! 所謂「反映人物的深刻思考」「底色」「線」的就是「隱含的作者」!】 可以這么說~~ 「真實的作者」是一個真人~! →是現實生活中的作家本人,通常我們是很難了解的~ 「敘述者」是一個假人~! →是文章中的人! 「隱含的作者」不是一個人~! →隱含的作者就是一種意識,抽象的東西~~是支配某篇文章的某種思想、態度~雲雲 →隱含的作者灰常羞澀~~它從來都不露面~因為按照唯物主義觀它其實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要詩意地生活所以它又是存在的~咳,扯遠了,所以說它只能靠feel靠YY而摸不到推不倒~ (連這兩個單詞都不明白的人可以滾蛋了!) 咳,例如《狂人日記》,那個「我」僅僅是敘述者而已,不是真實/隱含的作者~但是「我」有些帶有精神錯亂傾向的抑鬱和妄想是隱含的作者故意安排出來的敘述者的心理狀態。 我知道大家都有點暈了,因為這個問題確實比較抽象難懂…… 最後說回第一人稱視角。 這兩個月我都在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被迫的……) 這是一部長篇,用的是第一人稱。 雖然我也有發現一兩個上帝視角的地方(關於「上帝視角」這個概念今後我會抽出時間專門給大家解釋。),但是整部作品真的非常非常嚴謹。 關於「人稱的選擇」這個概念很抽象,尤其是「偽第一人稱」(你個四不像的!)如果大家能看懂那我倍感欣慰,如果不懂,這也是可以理解的.%D%A

5. 大家誰有關於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雨中的貓的參考文獻所在網址嗎謝謝!

《雨中的貓》中人物的二元對立關系

葛倫鴻

《雨中的貓》發表於一九二三年,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一部現實主義短篇小說。小說情節簡單,語言平實?洗練,由第三人稱敘事者展開敘述。敘述者對故事中人物之間的深層關系未加任何交待和評論,在敘事過程中也很少使用任何形容詞,因此給讀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解讀該故事留下了極大的空間和可能性,極好地體現了海明威一貫的簡約的敘事風格和小說創作的冰山原則。
《雨中的貓》講的是一對年輕的美國夫婦生活中特定的一天中發生的事情。這對夫婦在義大利度假或旅遊,住在一家飯店二層樓的一套房間里。一個雨天的下午,妻子從房間的窗子向外眺望的時候,發現有一隻貓正躲在樓下花園里的一張桌子底下避雨。她忽然產生想要一隻貓,想把這只貓抱回房間的沖動,於是說她要下樓去把這只貓抱回房間來。她的丈夫此時正躺在床上看書,聽到妻子要下樓去抱雨中的貓,嘴裡說著願代妻子去,人卻躺在床上未動。妻子便自己下樓去抱那隻貓。途中經過旅店老闆的辦公室,老闆禮貌地起身向她鞠躬致禮,並隨聲附和她對雨天的抱怨。雨下得更大了,正當這位妻子站在飯店門口判斷那隻貓所在的位置,考慮如何穿過雨中的院子去找那隻貓的時候,給他們打掃房間的女侍從她身後給她撐起了一把傘。女侍為她撐著傘,陪著她一起來到那張桌子旁,卻發現那隻貓已經不在了。
這位妻子在失望中回到房間里,但是她想要只貓的願望卻愈發強烈了。她的丈夫依然躺在床上看書,她坐在梳妝台的鏡子前,一邊從鏡子里看著自己,一邊自言自語,抑或是向她的丈夫訴說她的願望。此時她不僅想要一隻可以任由她撫摩的貓,還想要很多她現實生活中沒有的東西,比如,她想把她的短發留長,然後在腦後梳成一個發髻;她想有一套銀制餐具,想在吃飯的時候點上蠟燭,等等。但是她的丈夫卻讓她閉嘴,讓她找點兒什麼讀讀,隨後又自顧自讀他的書去了。窗外,雨還在下著,就在妻子望著窗外黑下來的天和院子里亮起來的路燈的時候,有人輕拍房門。來人是那位女侍,她抱著一隻大花貓,說,這是旅店老闆讓她送給這位妻子的。
我們可以簡單地將故事的情節概括為:那位妻子想要旅館院子里的那隻貓,但是她的願望未能實現,因為那隻貓不見了。在故事的結尾,事情似乎出現轉機,因為旅店的老闆讓女侍給她送來了一隻貓。從表面上看,故事的情節與它所要傳達的深層的?更重要的信息並沒有什麼直接關系,但是多數讀者都不難從中解讀出故事所傳達的有關夫妻關系或者有關女性地位和處境,甚至是命運的主題。那麼是什麼在幫助讀者解讀和挖掘這個故事的深層含義呢?
筆者認為,雖然《雨中的貓》的故事情節主要圍繞那對年輕的美國夫婦展開,但是故事中的另外兩個看似次要的人物,旅店老闆和女侍,也各自在小說的敘事結構中發揮著他們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他們,故事的敘事效果就會大不一樣,讀者對小說主題的解讀也會因此而有所不同。本文就圍繞小說人物的結構性功能展開議論。
按照結構主義理論家格雷馬斯對敘事文本進行句法學分析的理論和方法,每一個敘事文本可以被視為一個由主體 (subject)? 客體 (object)?傳送者(sender)?接收者(receiver)?協助者(helper)和反對者(opponent)這六個角色(actant,不同於從心理角度界定的「角色」,指由具體行為界定的功能性單位)構成的類似句子的結構。這六個角色又可以構成三組二元對立(binary op-position)的結構,即:主體和客體,傳送者和接受者,協助者和反對者。任何一個敘事結構中都包含著將一種物體或價值由一個角色傳送給另一個角色的過程和相關的敘述①。將這一物體或價值由一個角色傳送給另一個角色即是該敘事結構所描述的事件或人物的行為。於是敘事結構中第一組二元對立關系中的主體就是該事件中追求某種目的的人物,而客體則是被主體追求的目的(一種物體或價值);第二組二元對立結構中的傳送者指以直接或者間接方式促成主體實現所追求的目的的人或一種力量,接受者則指客體(或對象)的獲得者,它與敘事結構的主體往往是同一個人;第三組二元對立結構中的協助者是主體實現他所追求的目的的助手,而反對者則是主體實現目標追求的敵對勢力,這兩者均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被人格化的一種力量。
英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戴維·洛奇曾在他的「現實主義文本的分析與闡釋:海明威的《雨中的貓》」②一文中依據格雷馬斯的結構主義敘事學理論和方法分析了「雨中的貓」中人物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即由此而獲得的敘事效果,指出小說中那位妻子為敘事結構的主體,貓為客體;旅店老闆和女侍為小說敘事的句法結構中的協助者;而那位丈夫,因為對他妻子的需求和願望無動於衷,甚至加以阻止,則扮演了反對者的角色。
小說情節的設置和發展圍繞著那位妻子找貓這一故事主線展開,這四個人物之間也在不斷組合和變換成新的二元對立關系,先後共組成了六對二元對立關系。首先是丈夫和妻子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妻子想要那隻貓,丈夫無動於衷;妻子未能找到,因此也未能得到那隻貓,由想要一隻貓又想到想要她生活中還沒有的其他一些東西,她向丈夫訴說,卻又未能得到丈夫的支持和同情,而是被告知「閉嘴」。顯然,在敘事結構的主體那位妻子爭取實現她所追求的目標過程中,她的丈夫扮演了一個反對者的角色,他與他的妻子之間的關系是主體與反對者的關系。於是那位妻子自己下樓去找那隻貓,途中旅店的女侍,顯然是受到旅店老闆的指示,給她送來?並為她撐起了一把傘,使她免遭雨淋,因此女侍在那位妻子爭取得到那隻貓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協助者的角色,她與那位妻子的關系是主體與協助者的關系。在小說的結尾,女侍顯然又是受到飯店老闆的指示,給那位妻子送來了一隻貓,雖然這只貓不一定就是妻子看到的在雨中的那隻貓。這一次,女侍扮演了傳送者的角色,她幫助那位妻子實現了她所追求的目標,而那位妻子在那一刻則扮演了接受者的角色,她們之間又形成了接受者和傳送者的關系。而此時,那位丈夫依然躺在床上看他的書,於是女侍和那位丈夫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他們之間也因此形成了協助者和反對者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
筆者認為,小說中最耐人尋味的是那位妻子和旅店老闆之間的關系。旅店老闆自始至終沒有與那位妻子發生什麼實質性的直接接觸,也沒有親自為那位妻子做過任何事情,但是,正是他兩次讓女侍幫助了那位妻子,因此他與那位妻子之間也就形成了敘事結構中主體與協助者的二元關系。不僅如此,小說里有一段對那位妻子在下樓途中看到旅店老闆的時候所產生的心理活動的描述,正是這一段描述使從未謀面的旅店老闆與那位丈夫之間也發生了一種二元對立關系。對那位妻子在下樓去找那隻貓的時候途經旅店老闆的辦公室?看見那位老闆坐在他的辦公桌後?與他稍作寒暄時所產生的心理活動,小說作者是這樣描寫的:
那位妻子朝樓下走去。她路過飯店老闆的辦公室,老闆站起來向她鞠躬。他的辦公桌在辦公室的盡里頭。老闆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個子很高。
「下雨了」,這位妻子說,她喜歡這位老闆。
「是啊,是啊,太太,天氣不好。」
他站在房間盡頭的辦公桌後面,房間里的光線很暗。那位妻子喜歡他,她喜歡他特別認真地對待顧客抱怨的態度,她喜歡他沉穩威嚴的風度,她喜歡他期待為她服務的樣子,她喜歡他作為飯店老闆的自我感覺,她喜歡他那蒼老的面龐和那雙大手。③

當這位妻子與女侍從院子里空手而歸,向她自己的房間走去的時候,她再次路過了旅店老闆的辦公室,老闆也再次起身向她鞠躬,這時這位妻子:
感到自己十分渺小而無助,心頭憋悶,飯店老闆使她感到自己的既渺小又被人看重。有一刻,她感到自己的確很有面子。

小說中對這位妻子心理活動的這段描述顯然至關重要,聰明的讀者不難看出這位妻子之所以喜歡這位旅店老闆恰恰是因為這位老闆與她的丈夫完全不同。她的丈夫年輕,而這位老闆是一位上了年紀的人;她的丈夫對她的需求和願望無動於衷,只管自顧自地看書,而旅店老闆雖為陌生人卻能洞察她的心理,並細致入微地替她著想,為她服務。因此盡管旅店老闆站在他辦公室的盡頭而且房間里的光線很暗,這位妻子卻偏偏注意到了老闆的那雙大手和他沉穩?威嚴?認真的表情和態度。生平第一次受到別人如此悉心的關照,她感到了作為一個女人,她在男人眼裡是柔弱無助同時又是舉足重要的。事實上,此時小說作者從這位妻子的視角對旅店老闆加以的描述正是這位妻子潛意識里理想丈夫的形象在老闆身上的投射,如果不是因為她感覺到了丈夫對她的輕視和冷落,如果不是感到自己孤獨和無助,很可能她注意到的不是旅店老闆的那雙大手和他威嚴認真的表情與態度,而是別的什麼東西。如果此時小說的敘事從其中另一個人物的視角展開,這個人物眼中的旅店老闆很可能與這位妻子眼中的老闆完全兩樣,他可能根本沒有一雙大手。至此,這位旅店老闆和那位丈夫之間也就構成了小說敘事過程中的又一對二元對立關系,他們二人之中的前者是故事主體實現她所追求的目標的過程中的協助者,後者則是反對者;前者很可能是那位妻子心目中的理想丈夫,後者則是一位粗心大意?甚至有些自我中心?因此使妻子感到無助和失望的丈夫。
在《雨中的貓》里,小說的主要人物顯然是那對美國夫婦,然而旅店老闆和女侍雖為配角卻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一方面,旅店老闆不能被女侍取而代之,他不能親自給那位妻子送去傘和貓,否則他就不是在以他老闆的身份與那位妻子打交道了,而很可能被理解為一個乘人之危?勾引女性的小人,因此也就會失去與那位丈夫構成二元對立關系的可能。同樣, 女侍這一角色的存在也就成為必然,她一方面起到幫助老闆在實施服務同時遵守他的職業規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起到如英國著名文學批評家戴維·洛奇指出的,提醒那位妻子她的顧客身份的作用,使那位妻子避免與旅店老闆產生和發展任何超越店主與顧客關系的關系。可見,發現小說人物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之間的真正矛盾以及故事女主人公想要一隻貓的表象之下的真實心理訴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運用結構主義有關敘事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小說敘事結構進行分析的意義。雖然結構主義批評的理論和方法早已被後結構主義或解構主義批評所取代,但是它對於我們細讀文本,對於幫助我們解決在解讀文本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發現人物之間的深層關系,發掘文本的深層意義,避免誤讀,仍然是十分有益的。
(責任編輯:水涓)

① 參見Selden, Raman et al,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4th edition)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74-75。
② 參見張中載等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第192頁-第193頁。
③ 本人引用小說文本的譯文均為本文作者自譯。小說原文參見鄧敘新編選《英語文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3頁。